得知和绿皮书是同一个导演,难怪风格这么相似。
战争的残酷不一定要靠军队作战来表现,平民视角下的战争更加真实和残忍。
这句话看起来真的很好笑,我在片里第一次笑出声。
对,“没有脑子的”的Chick,也只有他能干出这么荒谬但是却又合理的事情。
我在这里笑的有多大声,后面小交警死的时候哭的就有多大声😢这是Chick来越南之后,第一个对他好也是对他最好的越南人,两个平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并没有因为战争而产生隔阂。
可惜他最后也没有去到美国。
在战争里,受伤最严重的永远是平民,所有牺牲对于高位者不过是一个手段罢了。
来时飞机满满当当的人,回去时飞机只有Chick&Body
人生真是荒谬啊,少喝一点,多想一点。
这真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了,无论逃命的过程多么惊心动魄,Chick始终紧紧抓着他装满啤酒的包。
我就是电影里的主角背着的那个装满啤酒的绿皮包,我平时活动区域,也就在纽约的几个街区里晃悠,连downtown都没有出过,更别说出国了。
所以,当我听到Chickie要带着我前往越南的时候,我还是很期待的。
毕竟,身边的背包兄弟们也都没有怎么出过国,等我回来,我可以给他们好好吹牛皮了,我很快就是最吃过正宗越南PHO的包了。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要装着30斤啤酒前往越南!
这位兄弟是疯了嘛?
越南难道么有啤酒嘛?
要知道我通常也就装一些上下班的衣服,最多是帮Chickie去超市采购的时候装一些牛肉啊,土豆什么的;但是当我装着满满一包啤酒,气喘吁吁的登上货轮的时候,看着那片望不到头,比蓝带啤酒还要蓝的大海的时候,所有的疲劳都忘记了,景色真的太美了。
这样看起来,背着我的那个人,也并没有大家看起来的那么惨,至少他的工作,每天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比那些一辈子都生活在街区里的打工仔,幸运很多。
我又开始对之后的旅程开始期待了,不知道还会看到什么美景。
接下来在海上两个月的漂泊,彻底终结了我所有的期待,海天一色的美景,看多了也觉得无聊,到后来这大片的大海,和公园里大片的草地,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没有人会盯着公园里的草地,津津有味的看上2个月吧。
更别提这两个月的一路颠簸,得亏我还有一个拉链,要不让这些啤酒全得让我吐个干净不可。
终于熬到下船,看着码头边军事基地里的美国人,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感觉像回到了纽约,只是每个人的看起来都不是特别开心的样子。
越南市场上,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让我觉得新鲜,还有他们头顶那个尖尖的大草帽,好像顶着一个金字塔,特别好玩。
Chickie见了几个朋友,大家喝了我兜里的蓝带啤酒,还吃了几碗正宗的越南PHO。
我想这个越南游应该差不多了吧,我都有点想家了,可这个老兄居然说要去什么前线。
我不是很懂什么叫前线,但是看他朋友脸上那种害怕的表情,以及每个人都试图阻拦他,我感觉“前线”应该不是什么好地方。
但是Chickie坚持要去,我了解他的脾气,他坚持的事情,一定会去做到。
不管坚持的事情在别人看起来多么愚蠢可笑的事情,比如为了打赌能坚持一口气吃下去20个汉堡。
我知道,他一定会去前线给朋友送啤酒,我也知道,我回家可以吹的牛皮,又会多了一个,如果我还可以回到家的话。
到了前线以后,我终于明白了,那些阻止Chickie的人,脸上那种惊恐的表情。
这破地方,根本就不是包呆的,不断的隆隆炮声,震得我的包带都要断了;那些泥泞肮脏的战壕和弹坑,连纽约最落魄的流浪狗,都不会愿意呆。
更糟糕的是,前线似乎永远不会停的雨,而一下雨,我就被Chickie顶在头上挡雨,每天浑身都湿透。
到了前线以后,我就没有干过。
我想我现在的风湿,一定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我以为炮声、战壕、糟糕的天气就是全部的时候,更更更糟糕的是,我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突然就死去,有的是站在那里,突然脑壳中了一弹,缓缓的倒了下去;有的是一声炮响就被轰成了碎片;还有的是从直升飞机直接被人丢下去。
在前线,人的损耗,比我们包还要快,人的命比我们包的命还不值钱,不论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的命,都不值钱。
我真的想回家,我兜里的啤酒已经少了一大半,我的身上已经布满了烂泥和污血、还多了三个子弹洞。
我是一个爱干净的绿皮包,我真的想回家好好洗个澡,我宁愿看那些纽约青年在街边喝酒抽烟打架;我真的一秒钟都不想在看到人变成碎片,或者变成一个个长木箱子。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和Chickie活着踏上了回纽约的轮船了,我也终于卸下了兜里的重担。
可我一点也轻松不起来,因为我还是忘不了“前线”所看到的一切,我感觉我也要PTSD了,不知道能不能让Chickie给我找一个心理医生。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来到这里。
不过我至少知道Chickie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了。
因为,在那个所有人都愁眉苦脸的地方,我也看到几个开心的像个孩子的年轻人,他们开心的喝着我兜里的那些啤酒,仿佛他们没有坐在前线的烂泥地理,仿佛他们就坐在“上校”的酒吧里。
在很需要世界和平的时候来这么一部反战片,确实有必要,但眼看着《野战排》蜕变成送啤酒,散文或散文诗变成了说明文或论文,而且是挺肤浅的说明文论文,真挺悲哀的。
豆瓣的评分真是越来越扯淡了。
角斗士罗素克劳同志,你就算胖成了鬼,也没必要去打这么个酱油吧。
很难想象《绿皮书》的导演拍了这么个玩意儿。
如果说导演彼得·法雷里以一部《绿皮书》将严肃的种族问题揉进公路喜剧的躯壳之中,并顺势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那么这部《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似乎想借风使力,复制《绿皮书》的成功模板,把那些原本繁复的社会议题变为易于理解的思想教育片。
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大众而言,这种方式仍旧奏效。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不失为一部取悦观众的电影,它改编自纪实书《The Greatest Beer Run Ever: A True Story of Friendship Stronger Than War》,编剧为彼得·法雷里本人以及《绿皮书》的联合编剧布莱恩·库瑞和皮特·琼斯,男主角约翰·唐纳修由《歌舞青春》出道的扎克·埃夫隆饰演,另外还有罗素·克劳、比尔·默瑞等黄金卡司助阵。
本片是对《阿甘正传》美国精神的一次翻新,主人公奇基一方面具备“阿甘”式的盲目和天真,一方面又以“反英雄”的弱鸡形象达成一种国家自省。
美国对越战争时期,26岁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奇基(约翰·唐纳修)突发奇想,他从纽约出发,远赴越南寻找正在参战的儿时好友,并给他们送去啤酒。
故事将我们拉回至1967年纽约市英伍德(北曼哈顿的街区之一)的酒吧,男主角奇基迅快登场,他拿着两杯啤酒,穿过拥挤的人群,和他的朋友展开了一番“啤酒”争论,奇基在话隙间渐渐露出他酗酒成性的真容。
作为一名商船船员,奇基在家庭中的处境十分尴尬,他的父亲嫌弃他游手好闲,懒惰无为,当他们在饭桌就餐为此争吵不休的时候,一个死亡的消息突然降落于这个家庭——妹妹克莉丝汀告诉他们,强尼·科诺普死了。
强尼死于正在进行的越战,奇基父亲表示:强尼死得光荣,他为祖国而牺牲,他的家人会为他感到自豪。
但克莉丝汀却说: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打仗?
于是一个家庭间的对垒关系凸显出来,这实际上引出了本片的主题——关于美国对越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每个人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所探讨的议题具有潜在的当下性,就俄对乌发起的战争是否具有正当性,大众的观点呈现出巨大的分裂状态。
而在影片中,当时的美国总统LBJ(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呼吁团结一心支持越战,但英伍德街区已经有八个年轻人死于战争了。
在费德勒医生酒吧,比尔·默瑞饰演的上校作为美国老一辈国家主义者的代表,试图以国家至上的激烈言辞说服奇基等在内的几个美国青年,使其认识到“爱国”业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崇高精神。
就在这时,又传来奇基的好朋友汤姆·米诺格在战争中失踪的消息,而奇基和朋友在街上偶遇了一群正在和平游行的反战人士,他们高举标牌,用蜡烛为死去的士兵哀悼。
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也是其中之一,兄妹二人为此展开激烈辩论,奇基甚至还和其他人大打出手。
战争还是和平?
这已然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上校告知众人,他要去越南找到雷诺兹、柯林斯、帕帕斯、杜根、米诺格这些为国而战的街区兄弟,然后送给他们每人一罐啤酒以表示感谢。
尽管所有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但奇基信以为真,他带着众人的“啤酒任务”远赴越南,踏上了这场险象横生的旅程。
然而不同于原著,本片将原本四个月的旅程缩短为四天,这意味着故事将在短时期内出现更多的巧合,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场意外旅程成为像奇基这样的“粉红”的思想改造之旅,对奇基来说,他送啤酒的行为是关乎友谊和忠诚的,他并不清楚战争真正意味着什么,他甚至还一直自我洗脑,称他的朋友们正在为国家而战。
毫无疑问,整部影片充斥着美国“老白男”的俯视态度,对于当时越南国家的描摹仍旧局限于固有的想象之中,戏剧桥段过于简单化和刻板化,比如奇基在越南街头和本地交警孝的一场英文对话,他们“默契”地提及西部歌舞片《奥克拉荷马》以及主演高登·麦克瑞,两个陌生人的互动宛如一场伪饰的社交礼,其间刻意的轻松幽默冲淡了美国对越南的殖民阴霾。
到达越南西贡之后,奇基被误以为是中情局的工作人员,他得知这里的真实状况与美国新闻报道的内容严重不符。
当奇基去往卡拉威尔酒店,这里聚集了一众媒体人员,罗素·克劳饰演的亚瑟·寇特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看杂志》的战地记者。
但相比于这些新闻喉舌,奇基更像是一位战争公关专家,他极力维护美国总统,甚至还要求媒体多发布正面新闻,支持美国军队。
奇基为身处战区的柯林斯送去罐装啤酒,然后又找到了杜根,杜根大发雷霆,告诉男主关于雷诺兹死亡的消息,他之后偶遇了麦克卢恩,被遣送回到了西贡。
在返回途中,奇基目睹了中情局把越南平民扔下直升机,也正是因为他“好心办坏事”,造成了一个无辜之人的死亡。
回到卡拉威尔酒店后,奇基仍坚持认为媒体只会报道这种负面新闻,而寇特告诉奇基,他曾经目睹了100多个村民被美国大兵杀害,他的记者朋友也在战乱中丧生,而真相不会伤害美国,真正伤害美国的是那些政客以及战争的谎言。
但在送啤酒的过程中,奇基经历了一系列的危险,他在路上不断回想曾经和朋友在一起的温馨时刻,送啤酒的阻力不断加大,他的粉红思想也随之松动,行动力变得犹疑。
就在此时,战火蔓延而来,西贡遭袭击,半个堤岸市都被越军占领,奇基和寇特也被越军抓获,但他们因为亮明了媒体身份最终被释放了。
几次偶遇的交警孝在枪火中阵亡,奇基亲眼见证了美军溃败的悲惨模样,他奉为圭臬的国家信仰正一点一点瓦解。
离开战场要比进入战场难得多,一场不道德的战争还能持续多久?
寇特叫醒奇基,对他说: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世界就是战后的世界,也是一片狼藉的世界。
奇基这才明白过来: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
而在寇特看来,战争原本就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
奇基从上战场前得知汤姆失踪,从战场回来时被好友帕帕斯告知汤姆已经战死。
奇基想到他曾鼓励汤姆上战场,而他自己却没去,这是否也映射出: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本质上都处于一种口嗨的阶段。
回到纽约之后,奇基重新面对众人,他告诉上校,战争是混乱而失控的,“可是我不确定这一次我们是否在拯救世界”,言外之意是“我对美国发起越南战争的正义性保持怀疑”。
从电影《薄荷糖》“人生是美丽的”的命运主题,到《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人生是荒谬的”的反战意味,这是普通人的战争体验心得,而战争的真实面目并非粉红们的叫嚣、辩护和唱词,而是满目疮痍,是惨绝人寰,是一片呜咽。
似乎导演彼得·法雷里也意识到本片娱乐属性过重的先天缺陷,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还是亮出了他所谓的“杀手锏”——几个真实原型人物登场,但这暴露出本片不自信的真实处境,当然这是彼得·法雷里的“老毛病”了,《绿皮书》也有相似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同样由AppleTV+推出,不知道它会不会有《健听女孩》“奥提全中”的好运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配送真人故事,走到战争前线还回来了,有人说剧情很平,开头就能看到整个剧情,可是,战争你还想要什么角度,第一次离开满是土的那个地方,他看着飞机过去,一片火海的样子,第二次因为看到内部组织把人扔下飞机离开被当做可疑人,拿着枪追到森林里,第三次,那个洞明明是美方自己做的,但没人在乎真相,总得有人记录真相吧,战争好像是无意义的,是革命还是为了拯救,连目的都不知道,一茬一茬地送到流水线,只有打仗的爱国,下命令的人只是政客锌皮娃娃兵里面写到,“阿富汗治好了我轻信一切的病,过去我以为我国一切都正确,报纸上写的都是真事,电视中讲的都是事实。
”“他们在什么地方被弄成残废的?
他们在那边保卫了什么?
没人对这些事感兴趣”“当我们从战场归来,我才明白,我们不为人们所需要。
’我身上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全部元素……伤寒病至今还在折磨我。
”下雨那晚,那个从费城来的人说,“我服役完回过家一次,我融入不进去,这里才是我的家”这里造就的都是扭曲的人篇写着“我曾经梦想:回家以后,把折叠床搬到花园里,在苹果树下美美地睡一觉……在苹果树下……可是如今我感到害怕,特别是现在。
我国准备撤军之前,我听很多人说:“我害怕返回苏联。
”为什么?
很简单。
我们回来了,国内的一切都变了。
两年后,人们穿的是另一种时装,听的是另一种音乐,街道也变了样……大家对战争的态度也不同了……我们会像一群白色的乌鸦……”看这部的时候会想到阿甘正传,都是关于越南战争,那部是说要善待越南战争的幸存者,这部我直观感受是反对战争,那都是无意义的牺牲。
军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去付出所有,甚至生命,但同时他们也是蠢的,他们的信仰都是假的,被灌输来的,根本没人在乎那些。
结局突然温情,打断了我的感受“死者已不属于任何人,他脸上已经没有仇恨”
男主只身跑越战前线给好友送啤酒,回来后改变了对战争的认知,这个题材被彼得·法雷里相中合情合理:他上一部单飞的《绿皮书》问鼎奥斯卡,就是基于一个大叔旅行归来消除偏见的真人真事;鼓吹战争虚报战况,这在俄乌战争仍未停火的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这种说出来都没人信但又确实发生过的奇葩事,从来都是影视剧的最爱。
于是顺理成章的,法雷里携前作的主创班底,以人物原型的同名回忆录为蓝本拍了本片。
我猜这个叫Chickie的哥们儿要么是缺根筋,要么是想出风头,要么就真的图样图森破被美国大胜的宣传忽悠了。
片中除了罗素·克劳的记者角色是杜撰的,主线中寻访四位好友的过程都基本属实,假扮CIA特工畅通无阻、遭遇北越春节攻势等抓马也确有其事。
导演只是对时间线做了模糊处理,原本四个月的行程让人感觉不到一周,有助于增加紧迫感。
总体观感我觉得还不错,主题也都传达到了。
跟同是越战喜剧片的《早安越南》比,深刻度偏弱但流畅度更高。
无奈影评人不买账,烂番茄新鲜度还不到50%,看来法雷里这次不能在奥斯卡重现辉煌了。
但也有开心的,比如蓝带啤酒,好个大型广告。
电影刚开头就给我一种不适,因为男主此时还是站在保卫国家的立场发言,然而他的啤酒之旅开始之后,转眼间剧情进入轨道,男主的旅途正式开始。
战场不是电影,不论是乐天还是傻乎乎终归是要亲眼见证死亡甚至接近死亡。
正如第二个兄弟场景中说出的,“这是几个月一来见他们第一次笑”“回去之后我发现我适应不了,于是我回来了,战场才是我的家”“离开战场比进入战场更难”,男主态度也在开始改变。
由于飞机上来自于“同行”的误会,男主只得自身前往,而与自于小女孩的对视更是加深了男主对于战争的理解。
春节反攻,军方的托词,记者的选择,这接下来的情景与台词相印衬,“战争就是大屠杀”,“战场就是大型犯罪现场”。
男主回家,电影走向结尾,“我应该少喝一点,多思考一点。
”整观全剧,我在怀疑喜剧的走向和安排是否会弱化战争的思考!
我觉得真的,让战争和政治犯都去死吧!
最后为战地记者致敬,前辈的荣耀不要成为后辈的托词。
这些年,充斥在美国电影中的“政治正确”实在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观众们都渐渐感到疲劳,毕竟大多数人看电影是想放松一下,不是来听谁说教的。
然而,有一位导演却特别擅长在娱乐和说教之间找到平衡,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领会他想传递的道理。
他就是《绿皮书》的导演彼得·法雷利。
绿皮书彼得·法雷利擅长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包裹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之下,用温情与诙谐的方式建构了一个充满着人文主义的世界。
虽然在说教,但并不招人反感。
2018年,《绿皮书》让他捧回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时隔4年,终于等来了他的新作——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2022)7.82022 / 美国 / 剧情 喜剧 战争 / 彼得·法雷里 / 扎克·埃夫隆 罗素·克劳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看似是个荒诞故事,但却是改编自真实:美国对越战争时期,26岁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奇基突发奇想,从纽约出发,远赴越南寻找正在参战的儿时好友,并给他们送去啤酒。
左:剧照 右:真实照片编剧为彼得·法雷里本人以及《绿皮书》的联合编剧布莱恩·库瑞和皮特·琼斯,男主角约翰·唐纳修由《歌舞青春》出道的扎克·埃夫隆扮演,另外还有罗素·克劳、比尔·默瑞等老牌实力演员助阵。
这个故事将我们带回1967年纽约市英伍德(北曼哈顿的街区之一)。
主角奇基(约翰·唐纳修 饰)是一名商船船员,除了出海就是和朋友们喝酒吹牛。
游手好闲的他,总是被父亲嫌弃一事无成。
主角奇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用奇基哥们的话来形容就是:心肠不错,但我比较担心的是你的脑子。
父子俩的日常就是斗嘴,只有在一个问题上,他们能达成共识——爱国。
当时的美国总统LBJ(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饰)呼吁团结一心打越战,奇基虽然没有被征召入伍上前线,但这不影响他的一颗爱国之心。
听闻邻居家的孩子在越战中死去,父子俩都觉得为国牺牲很光荣,他的家人会感到自豪。
全家只有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坚定反战:“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打仗,我们街区已经有8个孩子死了。
”这一家人在越战问题上的分歧,也映射了人们看待战争时的不同态度。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战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持己见,谁也不服谁。
当时的美国社会,也因为看待越战的不同态度而被分裂成两派。
反战人士通过示威游行来表达抗议,他们高举标牌,用蜡烛为死去的士兵哀悼。
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也在其中,兄妹二人为此展开激烈辩论,奇基甚至还和其他人大打出手。
他的理由是:这些游行示威的人会伤害前线的军人,我们应该给他们支持打气,而不是反对。
奇基经常光顾的费德勒医生酒吧,就是一个爱国人士小据点。
酒吧老板“上校”更是美国老一辈国家主义者的代表,在他看来“爱国”是一种高于一切的精神。
上校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去越南,找到雷诺兹、柯林斯、帕帕斯、杜根、米诺格这些为国而战的街区兄弟,然后送给他们每人一罐啤酒以表示感谢。
让他们知道,国内还是有很多人支持他们。
想想在前线作战的士兵拿到一罐来自家乡的啤酒,是多么暖心催泪的画面。
爱出风头的奇基表示他可以去送啤酒,这是他表达爱国的方式。
他可以申请在前往越南的船上打工,顺道就可以送啤酒过去。
牛是吹出去了,酒醒后的奇基也有点犹豫。
他安慰自己,战时应该没有船。
可是突然间各种万事俱备,注定他要有此一劫,于是稀里糊涂的奇基,背着一袋啤酒登上了去越南运送弹药的轮船。
在航行了十万海里之后,奇基终于抵达西贡。
在码头的驻军基地就遇到一个同街区的兄弟,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奇基还被误认为是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因为“送啤酒”听起来太像某种任务代号。
所以没人相信他真的是来送啤酒的,大家都是一脸“老哥,我懂”。
奇基是百口莫辩,只好将错就错,这个特工的假身份,倒让他去战区一路畅通无阻。
奇基来到靠近战区的卡拉威尔酒店,这里聚集了很多记者和摄影师。
亚瑟·寇特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看杂志》的战地记者。
寇特对美国总统的鄙视让爱国者奇基很不爽,他认为寇特应该尊重美国总统。
他还抱怨这帮记者老是报道负面新闻,不够正能量,应该多报一些正面新闻。
寇特反问:为什么要正面?
当众人听说奇基来这的目的是送啤酒,都感到匪夷所思,一脸“你有病”的表情,毕竟越南也有啤酒啊。
奇基强调他带来的是美国啤酒,结果到下一秒就被打脸,对面刚好有人在喝同款美国啤酒。
此时的奇基显然还没搞清楚状况,他甚至想到租旅游巴士去战区。
当奇基终于找到哥们瑞克·杜根所在的营区,指挥官也摸不清奇基是什么来头,只好临时把正在前线作战的杜根叫回来。
当杜根顶着枪林弹雨冲回来,惊魂未定的他看到的是,拿着啤酒突然冒出来,想给他惊喜的奇基。
奇基应该就是很多人口中的“情商低”。
他的自我感动遭遇了完全割裂的现实,让整个事情显得荒诞。
杜根听说他来送啤酒,愤怒大过惊喜。
他认为奇基如果继续,会死在越南。
杜根只好带着奇基穿梭于战壕,慌忙躲避密集的射击,一个不走运可能就当场丧命。
这是奇基作为平民第一次体验战争。
送啤酒这一暖心之行,在生死较量的战场,显得越来越荒谬和愚蠢。
奇基把带来的啤酒分给战壕中的士兵们,九死一生的大家默默啜饮着温热的啤酒,每个人都心情复杂。
奇基得知雷诺兹已死,而跟奇基关系最好的汤姆也下落不明。
当初汤姆并不想参军,是奇基说服他去的,奇基对此深感内疚。
他也没心情继续送酒了,可是当奇基回到西贡码头,发现之前送他来的轮船已经离开。
他只好去美国大使馆求助,现在的他只想离开这个被战火笼罩的地方。
在卡拉威尔酒店,奇基再次偶遇战地记者亚瑟,他们争论起负面新闻的危害。
而寇特告诉奇基,他曾经目睹了100多个村民被美国大兵杀害,他的记者朋友也在战乱中丧生。
奇基认为记者是故意去报道负面新闻,这些新闻回到国内会影响民众的士气,是有害的。
而亚瑟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美国的东西。
主导战争的那些人才不是爱国者,他们是政客,说谎就是家常便饭。
如果任由谎言继续,他们只会继续派孩子来这里送命,好假装已送命的孩子死得合理。
”
随后,奇基就被刷新了认知,亲眼目睹了近在眼前的爆炸。
年轻士兵就在面前被炸断了手臂。
他这才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可怕,绝不是爱国者们口中一句冷漠的“他为国作战,他的家人会为他自豪”。
自豪吗?
这些死伤本可以避免的。
而当战火蔓延而来,西贡遭到炮火的袭击,半个堤岸市都被越军占领,有过两面之缘的越南交警孝在战火中被杀。
离开战场要比进入战场难得多,寇特点醒奇基: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世界就是战后的世界,也是一片狼藉的世界。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远离战场的民众很容易将战争理解为,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想象的词语,往往在宏大叙事中淹没了具体的残酷和血腥。
奇基最初又何尝不是将战争浪漫化的一员。
影片没有在战斗场面上做太多刻画,而是以小见大,从平民奇基的视角去亲历战争。
展现了一个盲目爱国的中二青年如何被刷新认知,从自豪到反思的心理转变。
奇基这才明白过来: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
而在寇特看来,战争原本就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
从战场回到家的奇基面对昔日伙伴,已经不再是那个随声附和的中二青年,他对战争有了新的理解。
他得知好友汤姆已经战死,当初正是奇基鼓励汤姆上战场,而他自己却没去,这也讽刺了很多现实中只会口嗨的人。
奇基告诉上校,战争是混乱而失控的,“我不确定这一次我们是否在拯救世界”,言外之意是“我对美国发起越南战争的正义性保持怀疑”。
现实情况永远比电影更荒诞,正如一位豆友的短评:“啊?
我看有人问怎么现在还在拍这种土死了的电影,那请问为什么现在还在打这种烂仗啊?
”
21世纪的我们依然需要《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这样的反战电影,苦口婆心地感化人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为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远离,人类似乎学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关于战争,停止口嗨,去看看那些从战火中生还的人的叙述吧。
电影原型:杜根、帕帕斯、奇基、柯林斯、麦克卢恩*本文作者:RAMA
这部影片的神奇之处在于,电影中很多看似夸张虚构的情节,居然都是真事,或者说,是Chickie(全名John "Chickie" Donohue,下简称唐纳修)老爷子记忆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John "Chickie" Donohue,今年81岁故事始于1967年11月的一个晚上,唐纳修和朋友们正在纽约曼哈顿上城区一家名为Doc Fiddler’s的酒吧聚会聊天。
这里的酒保名叫乔治·林奇,由于曾经在二战中服役的缘故,当地人都喜欢称他为“上校”。
这位老兵一向对战场上归来的孩子们爱护有加,所以当他看到电视上那些关于反越战游行的报道时,非常不开心。
抗议者们骂够了LBJ(时任美国总统)和William Westmoreland(越战争期间美军最高指挥官)之后,将目标转向了普通士兵。
那些应征入伍的年轻人,以及已经退役的老兵们看到的不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张张写着诸如“杀人凶手”、“婴儿杀手”等等字眼的标语牌。
“你知道这会让他们在前线时士气多么低落吗?
” 他咆哮着。
“我们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
”“是的!
”唐纳修和其他在酒吧里聚集的人一样高声附和着。
那时唐纳修生活的Inwood(英伍德)社区中前往越战前线并牺牲的年轻人已经有26位之多,这些人都是唐纳修的好友或是邻居,他们的母亲走在大街上,每天都在提醒着你她们的孩子已经死去的事实。
因此对唐纳修来说,这无关政治观点,也无关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他只是觉得,这些男孩都是因为响应自己国家的召唤而死,不应被自己的同胞这样对待。
因此,当“上校”接着说,应该有人去给社区的这些英雄们带去一听啤酒,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时,唐纳修也跟着欢呼起来。
但是,当“上校”一脸严肃地问自己借海员证时,唐纳修吓了一跳。
他没想到,“上校”居然是认真的。
这个想法太疯狂了,没有军事命令,平民不可能在战争期间驶往越南。
况且,自己是一头红发,比上校年轻十多岁,这个计划根本行不通。
“这样吧,下次我去越南的时候会请小伙子们喝一杯的,你就别担心了。
”唐纳修这么说并不完全是在信口雌黄,此前他作为商船海员曾经去过越南两次,两次都风平浪静地回来了,既没有跟敌军交火,也没有挨过飞机轰炸之类,所以他认为,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你把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和所在部队列张清单给我,我来试试看。
”唐纳修记得自己当时说的是,“我会试试看”。
但是第二天,消息却已经传遍了整个社区,等当他再来到Doc Fiddler's酒吧的时候,汤米·柯林斯的妈妈带着她儿子的地址,以及一百元美金正等在那里。
唐纳修知道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没有退路了。
于是,他从“上校”那里拿上了一个装满啤酒的行李袋——大多是蓝带啤酒(也因此蓝带还曾经出品过一部与电影同名的纪录短片),然后在前往越南运送弹药的Drake Victory号商船上找到了一份油工的工作,开始了这场所谓“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之旅”。
为了有时间找到清单上的所有名字(共6人),唐纳修不得不在船上帮其他船员顶班以争取假期。
他最初预计只需要2-3天的时间即可完成任务,于是胡编乱造了一个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告丧的悲伤故事来换取船长的同情,没想到这招居然奏效了,原本驶向西贡的货船中途停靠在了归仁(Qui Nhon)港让唐纳修下船。
此时奇迹出现了,唐纳修看到登船检查的宪兵头盔上印着MP127的字样,而这正是汤米·柯林斯的连队番号。
多年后,汤米还记得自己见到唐纳修时,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见鬼,你到这儿来干吗?
” 柯林斯回忆说,“他身处战区,却到处走来走去,就像是要去打高尔夫球或者什么一样。
”“我给你带了几罐啤酒。
” 唐纳修说,“你妈妈让我告诉你,在这里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弥撒(编者注:爱尔兰裔社区风俗),就像她在家乡为你每天六点钟做的那样。
她就跟我说了这么多。
”“你在逗我吗?!
”唐纳修的任务听起来太疯狂了,不光是他的朋友们,甚至他在越南遇到的所有士兵中都很少有人相信他。
很多士兵认为穿着灯芯绒裤子、格子衬衫,满嘴部队“黑话“的唐纳修一定是某种美国政府派来的特工。
一开始唐纳修还试图分辩,但后来却发现如果顺水推舟的话反而对自己有好处。
一些低军阶士兵因此而兴奋地跟着唐纳修一起行动乐在其中,而在与高阶军官交谈时,唐纳修只是简单又含糊地告诉他们:“如果我告诉你真相,你是不会相信我的。
”没想到这种把戏居然起了效果,唐纳修最终在自己这种“秘密身份”的掩护下,得以搭乘军方车队、军用飞机,军用直升机等等交通工具前往他的朋友们所在的战斗区域。
唐纳修找到杜根的时候,这名大兵的驻地正处在北越军队的包围中。
当稀里糊涂地从伏击点被召唤回指挥所的时候,杜根花了很大力气才相信眼前唐纳修所说的真实性。
“等一下”,在得知唐纳修在做的事情后,杜根的一名战友喊道,“你是在告诉我,你其实根本不需要在这里,但你还是来了?
”杜根不得不扔给唐纳修一支榴弹发射器,让他和自己一起在工事中待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们在周围发现了四名美国大兵的尸体。
这一刻,唐纳修才终于开始怀疑自己的这趟旅程是否明智。
在为唐纳修找了一罐军用罐头填饱肚子之后,杜根催促唐纳修赶紧离开这里。
对于唐纳修来说,情况确实变得很危险。
因为当他回到西贡时,带他来到这里的货船提前离开了,没有等他,唐纳修被困在了越南。
而此时北越军队发起了著名的“春节攻势”,西贡也一同陷入火海。
他一度在街头的交火中被抓住,压在美国大使馆的墙上,看着他周围的美国士兵死去。
但是最终,唐纳修幸存了下来,历经8周,他找到了名单上6名男孩中的4人,最后成功活着回到了纽约。
“‘上校’在上班时从不喝酒,但那天他给自己和其他人都倒了一轮啤酒,然后举杯”唐纳修回忆道。
“‘致Chickie’,他说,‘他为我们的孩子们带去了啤酒、尊重、自豪——还有爱,该死的!
”在这趟旅程之前,唐纳修对反战抗议者感到不满。
然而,当这个疯狂的“啤酒运送行动”结束时,他却开始改变了想法——不是他对客死他乡的年轻人的尊重,而是他对这场战争的感受。
他依然并不完全同意反战抗议者的行事方法,但他已经能够理解他们想要阻止一场“不值得”的战争的意图。
唐纳修多年后在回忆录中提起,越南战争是一场“政治争端”。
“他们试图用美国年轻人的鲜血来解决他们的政治争端——这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巨大的伤害。
”但这场战争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唐纳修和四名当年喝到啤酒的士兵们至今仍然是好朋友。
五十多年后,他们仍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聚在一起,当然,还会讨论当年唐纳修的那次盛大的啤酒探险之旅。
“他们还活着,我们现在能够坐在一起回忆当年的事情,这已经很好了”,他说。
“上帝待我们不薄。
”参考资料1. Memoir tells tale of one man's 'Greatest Beer Run Ever' to friends serving in Vietnam https://www.wbur.org/hereandnow/2020/11/11/beer-run-vietnam2. Meet the New Yorker who brought beers to his buddies in the Vietnam War https://nypost.com/2020/11/07/meet-the-man-who-brought-his-buddies-beer-in-the-vietnam-war3. When an Irish American ex-Marine risked his life to bring beers to his buddies in Vietnam https://www.irishcentral.com/culture/entertainment/john-donohue-beer-run
每一个头脑简单又时常热血沸腾的愤青一定要引以为戒,在几杯啤酒下肚以后,最好不要信口开河,许下自己很难实现的承诺。
要不然酒醒以后,你一定会追悔莫及,要是你心理素质不够好、脸皮还不够厚,还不能冒着冷嘲热讽的炮火宣布承诺无效,那好吧,恭喜你和本片这位可怜的主人公奇基一样,被迫踏上明知危险却又结局未知的征途……体会一:主流舆论总会与权力机关保持高度一致,向老百姓传递希望他们看到并相信的东西,这与国体政体无关;体会二:有时适当装装B,显得有些神秘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比如奇基,多次凭借被误认为CIA,从而狐假虎威处处受到军方的优待。
体会三:虽然这很可能是一部反讽意味的反战片,但不得不说,奇基这种信守诺言、说走就走的做法,很漂亮国。
同样的,奇基认为自己不远万里来鼓舞朋友士气,却险些送了朋友性命,这种近乎于盲目的自以为是,以及“我是在帮助你,你应该感谢我”的优越感,也很漂亮国。
当然,在经历了整晚的弹雨与冷雨洗礼,见识了正牌CIA的空中审讯,听到了那位在战争和故乡之间来回折腾两次却无奈发出“我无法融入那里”的喟叹,看到了一心想战后去美国的南越交警横尸街头,以及萍水相逢虽已深知“战争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但仍坚守岗位的战地记者亚瑟之后,奇基还会是那个热血青年吗?
PS:LBJ是时任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较差,不推荐观看。本来就没有吸引力的故事,被编剧编的更是波澜不惊的流水账,再加上一个看着40多岁愣充20多岁的“老”演员,真是别扭到家了。24602人评分。2023年6月2日。
确实是《绿皮书》内味儿,那种“我们走过弯路,我们放下包袱,我们面向未来”的风格。作为故事来说,很棒很温馨,我希望现实也能如此。但从现实的角度说,还是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更胜一筹:“我们的未来,就是接着走弯路。”从西贡铁拳到喀布尔时刻,从越南泥潭到伊拉克反美统一战线,这不是一个棒棒的温馨故事能拯救的。
无聊
阿甘时常跟朋友吐槽,这奇基真是傻人有傻福。
如果以看后让人反对战争的程度来评价反战片,这绝对是最高一档。竟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有一点真是不吐不快,只能跑个题:尽管越战确实在阻挡其敌人的势力扩张,但美国人硬是要说不知为何而战,反观日本的“反战片”很多都不怀疑自己为何而战,《阿基米德大战》片头就说曰本谋发展、列强在阻遏、(因此)占满洲、局势更恶化,《男人们的大和号》片尾曲唱我死也要守护我爱的国家你见证我吧。客观说,《萤火虫之墓》确实没有理直气壮的作战理由,它反战的点据说在于用主角少年表现军国主义的愚蠢;要这么说,这样的主角和剧情,显然也倾注了对搞军国主义的曰本民族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智。以上三部都有角度不同的自哀自怜甚至自我欣赏,或者就是。它们如果说有“反战”,和本片立场鲜明的反战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四星,放在七十年代的佳作,放在当下就显得不合时宜。
男主的行动力和执行力着实惊人,牛皮谁都会吹,像男主这样冒着送死的风险都不认怂的犟种也是难得一见,活该他成为被历史记住的那个。
挺好的反战商业片
从小人物一件很荒诞的事来观察战争,很有感染力。
立意挺高的,但呈现效果实在是很闷,多次睡去。最后两张真实照片还是挺抓人的
故事讲得很一般,剧本不行,13分钟弃剧。
“他们全部都平安归来”
像我这几天的味觉一样平淡
塑料味很重,没什么记忆点
【6.5】没有盲目的信仰,只有政客的操弄。
可以翻拍一部,是去中高风险区送可口可乐。
这个故事真的太美国了,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你完全能预测主角的行为和意图。
应该让那些好战分子都去战区实地体验这么一回
3星。没有看到战争的惨烈,似乎观众只是经历了一场环球影城的旅游而已。还真的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确有点搞笑。严肃的题材轻轻的碰触,最终还是让故事滑入无害的安全区。可惜了。
幼稚轻浮愚蠢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即使借了多位片中人之口吐槽男主,仍然完全不够啊!……全片集多种儿戏于一身……绿皮书已经很公式很过于理想化了,这里简直是崩坏!整部电影都很轻佻!轻佻!!!男主那毫无层次毫无水平的演技对烂有极大加成。(比尔默瑞老了,罗素克劳也老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