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约翰尼.德普一样,华金·菲尼克斯亦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怪咖”之一。
近期由他主演的《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成为第一部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漫改电影。
很多人认为他塑造了一个可以和希斯·莱杰相媲美的小丑,华金·菲尼克斯很有可能凭借小丑一角载入史册。
笔者当然也是非常期待了,而《小丑》将是一个全新的气质和面貌,讲述的小丑如何成为小丑的悲剧故事。
今天,安利一部华金·菲尼克斯的代表作:《大师》电影《大师》阵容可谓强大,华金·菲尼克斯联手另一位实力派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天才雷普利》《海盗电台》《卡波特》《闻香识女人》.....霍夫曼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经典的影片。
而本片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不羁夜》《木兰花》《血色将至》等他所执导的片子一贯都很骚,《大师》也不例外。
此外,片子的配乐很赞,摄影同样特别出彩,全片充满了迷人的质感,给人特别好看的感觉,蔚蓝翻涌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搭配得当色彩亮眼的服装,恰到好处的远景和面部特写等,再配上完美的音乐,美感十足。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战争之后,经济一片繁荣,但同时失业、平穷和恐慌困扰着很多人。
菲尼克斯扮演一名海军的战士弗雷迪,他受家庭环境影响(爸爸酗酒而死,妈妈患有精神病),又因为战争长期与社会隔绝,因此极度的寂寞孤独,饱受精神折磨的他只能砍椰子,用各种化学液体酿酒,甚至是意淫裸女沙雕。
二战结束后,退伍后的弗雷迪,精神依然空虚,他尝试不同工作,但依然很难融入社会,于是,他决定放逐自己,他沉溺于酒精实验的麻痹和性爱诱惑的刺激中......
一次意外,他上了“大师”兰卡斯特的船,加入了兰卡斯特的“缘教派”团队。
兰卡斯特自创了一个靠时间穿梭为理念,以类似于催眠和心理测试的形式,掌控和抚慰他的信徒们,但他同时也面对着质疑和反对。
而心性不安的弗雷迪,内心深处渴望着关怀和认同,兰卡斯特则及时扮演了这个安慰他的角色。
而兰卡斯特同样需要他来完成“教能”。
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互补关系,彼此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的需要,又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兰卡斯特在弗雷迪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压抑,也因为弗雷迪自己的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与兰卡斯特为伍的日子里,弗雷迪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了宁静,但他也在兰卡斯特身上看到了大师家庭的不和谐,自己和大师的关系,以及信仰的二面性,在不断对抗和笃信中徘徊,弗莱迪懂得要学会去做自己。
电影《大师》借着战后伤痕壳,内里讲述的是孤独和信仰,最后,弗雷迪回归了日常生活,他在酒吧和陌生的女人调情。
在床上时弗雷迪模仿大师卡斯特第一次为他治疗时采用的方法,与女人调情,关于大师的宗教和信仰此时显得特别讽刺。
我们可以在弗雷迪身上窥见生命的孤独和自由的矛盾状态,在兰卡斯特身上看到人性的压抑和无奈,而菲尼克斯与霍夫曼的一放一紧的精彩表演交相辉映,让人大呼过瘾。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他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而他人并不能救赎你,你要自己去不断地尝试和思考,你要去成为你自己。
《大师》:你真的能用油漆稀释剂调酒吗?
Kings County Distillery Guide to Ur目前无人评价Haskell, David; Spoelman, Colin; / ABRAMS受访者科林·斯伯尔曼的作品,《金斯县酿酒厂——现代未陈年威士忌指南》如果你走进《大师》的世界,想知道它是否回应了山达基教会的问题,也许你会被新冒出的关于私酿的问题所困扰。
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最新的电影中,情绪不稳定的二战水手弗雷迪·奎尔(由华金·菲尼克斯饰演)成为了心灵大师兰开斯特·多德(由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演)的伪信徒。
弗雷迪一开始凭借独特的天赋俘获了多德:由在多德游艇上找到的乱七八糟的原料(包括油漆稀释剂)调配而成的私酿。
整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弗雷迪在海军舰艇上提取酒精,在卷心菜农场,和在一间相片加工室里,每一次都从身边的原料中调配烈酒。
出于对这个爱好表面合理性的兴趣,我们联系到了柯林·斯伯尔曼,一位在布鲁克林的金斯县酿酒厂制作手工(并且合法)的私酿。
事实上,斯伯尔曼和《大师》一起合作,是以间接的方式:当制作组决定自制私酿时,他们给他打了电话。
多德评价奎尔调制的私酿所以你没有就电影本身进行咨询,而是帮助剧组成员制作私酿?
我有一个朋友的朋友在艺术部门工作,我想他们试图在制作室自己制作私酿,但他们没有成功,他们想找一个知道该怎么做的人。
实际上很难找到知道如何制作私酿的人,因为这是非法的,没有人会承认他们知道。
但因为我已经合法化,并将原来的私酿生产变成了合法的酿酒厂,所以我帮了他们一把。
我对华金·菲尼克斯在电影中制作私酿的方法很感兴趣。
让我们从舰船开始,看起来他在上面正从一枚鱼雷中取酒。
据我所了解,鱼雷内部有用乙醇作为燃料的发动机,乙醇是最常见的酒精类型。
这是我们喝的酒精,也是可以用于汽车的同一类型酒精,所以从历史上看,它一直被用作燃料。
但为了确保人们不会喝下它,政府通常会将甲醇与之混合,这会使其变得有毒。
这是他们将食品级乙醇与工业乙醇区分开来的一种方式。
但从化学上看,它们是相同的。
在禁酒令期间,政府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当你听说有人因非法酒精而失明时,通常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添加了甲醇以增加酒精的毒性。
但是因为甲醇的沸点较低,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将其煮沸,然后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制将其冷凝回来,你就可以重新分离出甲醇。
他并不是真的在制造酒精,而是从另一个来源中回收它。
这确实发生过。
甚至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鱼雷汁”。
那么他是如何在相片加工室制作私酿的呢?
我查找了成相药剂以便了解在处理中使用了什么,但没有什么东西真的让我觉得与乙醇相似或者包含乙醇。
我认为在照片处理中使用的一种东西是醋酸,它有时可以是发酵的副产品,比如当你的葡萄酒变质成醋时。
但醋酸本身并不具有毒性;它实际上只是醋。
所以也许那是一种调味剂,为了增添一点味道?
我不知道,但是,我对照片处理了解得并不多。
我猜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进行了研究,而且有一个相当好的先例;我个人只是没有找到而已。
奎尔在季节工农场调制私酿关于季节工农场的情况呢?
这个听起来最可信,因为你通常可以发酵任何有机物,或者含有糖分的东西。
所以我猜他可能只是在一个被水果和蔬菜包围的农场里,制作了一份非常传统的私酿,可能是用水果制作的。
我的意思是,用卷心菜制作私酿可能有些困难,但并非不可能。
让我们谈谈他在船上制造的东西。
里面肯定含有油漆稀释剂。
是的。
油漆稀释剂是相当可信的。
可以用许多不同的东西作为油漆稀释剂:丙酮(更常见的是指甲油去除剂)是一个相当常见的选择。
我不知道如果你只是喝下指甲油去除剂会有多毒性。
但还有其他油漆稀释剂的成分,比如石油溶剂,都是非常有毒性的,如果你摄入足够多的话会致命。
我猜如果你摄入了极少量,你可能会感到头晕和神志不清;有点像喝醉了,但更接近死亡。
当时的油漆稀释剂可能是一种有机溶剂化合物,所以这个说法非常可信。
他还拿了瓶装酒。
人们是否会这样做,将其他酒精与私酿混合?
一般来说,人们倾向于在事物的一端。
如果你是一名蒸馏师,你不会进行太多的混合酿造,因为你专注于你正在蒸馏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在那个角色的世界里,我认为完全可信。
他似乎对醉酒感兴趣,但也想制造出让人觉得非常神奇美味的东西。
你不会觉得私酿尝起来很好,对吧?
你认为喝那种东西会是什么样的体验?
这是个有趣的事情。
当我在肯塔基附近接触到合法的私酿时,你会看到人们喝了之后会说,“天哪,这简直很难喝。
” 然后接着喝它。
我想如果人们足够绝望或者只是足够无聊,后者通常是肯塔基州的情况,他们最终会喜欢上他们的身体告诉他们基本上别喝的东西。
我的故乡肯塔基州,是个禁酒县,所以很多酗酒的人会喝漱口水或者消毒酒精。
而在电影的那个时代,距离禁酒令结束只有短短二十年。
所以仍然存在着从禁酒令留下的智慧,即如何错使人们认为自己在喝合法酒水。
接受完治疗的奎尔和畅饮完私酿的多德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因为电影大部分发生在五十年代,禁酒令结束已经有二十年了。
为什么私酿对像多德这样的人如此值得兴奋,而他们本可以购买合法的酒精呢?
对于我们来说,很难理解对禁酒令的怀旧情感可能是什么。
我是说,即使现在对禁酒令还存在怀旧情绪,但我相信在禁酒令结束后二十年的那个时候,这种怀旧情感可能会更强烈。
那可能比你能买到的任何酒水都要烈,对吧?
嗯,这部分取决于酿酒者和他所使用的设备,但总的来说,很容易达到160标准酒度,即80度。
而且如果你使用的是稍微复杂一点的系统,你甚至可以接近95%的酒精浓度,几乎是纯酒精。
大多数烈酒在装瓶之前都会被相当程度地稀释:它们从蒸馏器中出来时酒精度非常高,但出于商业目的,一切都会被稀释。
一个私酿者如果并不一定想达到法定标准,就不会花时间将酒精稀释。
我是说,我们销售的私酿酒精度达到70度,是小瓶100毫升,就像航空装一样,一口里混了四种酒。
我有一个大学室友曾经制作过私酿,但我从未尝过;而且他做的量也非常少。
要大批量制作是很困难的。
当我参与《大师》的摄制时,他们不断地说,“嗯,他有一个茶壶,他就能做几加仑的酒出来。
”我说,“嗯,你从一个茶壶里只得到一小杯烈酒。
”就像卷心菜田里的烧杯的酒量设定?
除非你每天工作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否则不可能生产出满满五加仑玻璃大罐的私酿。
但是,你知道,这就是电影的魔力。
在抖音上被一个视频的文案种草过来“信仰如果落于个体崇拜,它便只能成为赝品,因为任何具体的人都不可能脱离人性的弱点。
而将信仰落于单一的解释理念中也同样危险”。
我抱着希望能看到男主从信仰再到信仰崩坏寻找自己的新生活的期待来看这部电影,看完后,却与我的期望背道而驰。
整部片子的各个方面做的都不错,印象深刻的凤凰叔崩溃 癫狂时精湛的演技,和表面上礼貌,随和实际上也压抑不住自己粗暴粗口的失态。
说实话看完后我有点懵逼,于是又去b站搜了分析,有一位外国人做的解说“不是每部电影都需要一个明确的主旨”,看完后,我似乎理解,士兵男主退役后患有战争后遗症,他试图用女人和烈酒这些原始的直觉般的意识、欲望来填补自己的空虚,用这种方法“治疗自己”,即使对着心理医生也难以卸下心防。
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大师,大师刚开始一同与他喝酒 吸烟,相似的爱好建立了他们俩人的联系,到后面大师提议对他进行分析,反复的问题,不能眨眼睛,快速的回答,逼出了他心中的想法,他开始呵护这个教,对异教徒用武力驱逐,他沉入其中无法自拔,虽然在抖音上看到那个解说,说他已经沦为这个源教的无脑拥护者,在我看来男主只是在当下的时刻选择不带脑子的相信,沉浸在大师与他的关系之中,大师亦师亦友又好像父亲。
后面开着摩托车一直往前,男主离开了,我想这应该是一时冲动之举,他想去看看自己爱的女人现在如何,得到的结果是爱人早已结婚生子。
男主又一次没有了中心点,大师后来的联系,再见面再离开,我觉得像是朋友之间的告别,男主继续用自己的直觉,原始欲望的驱动,走上新的生活。
或许电影没有什么宗旨,这只不过是男主走过经历过的一段路,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但是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男主,看电影的人,都被改变了什么吧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冯内古特的一篇短篇小说《Long Walk to Forever》,小说中的人物状态以及细腻情感的真实描写确实无比动人,但是看过之后依然有一种童话般的恍惚感,这是描写残酷战争的冯内古特乍现的温柔。
更多因为战争而分离的男女是像电影中的弗莱迪和多萝丝那样的,说一句“我马上回来,你要等我。
”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对弗莱迪状态的呈现。
除了归功于菲尼克斯天才的演技之外,PTA用自己老到的导演技法呈现了弗莱迪被战争摧残和异化了的心灵。
家庭的破碎、战争的残酷与煎熬,最主要的——与爱人的分离,让弗莱迪的心灵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影片中三次出现了同一个镜头,镜头的内容是一片碧绿的海水被翻滚出宝石般的蓝色。
在它第二次出现时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它的意义,当时大师正在给弗莱迪催眠,让他说出一个单词,弗莱迪说“away”,然后这个镜头就突然出现了,我这才明白,这大概是弗莱迪离开时船驶过海面翻滚出的痕迹,同时也可能是弗莱迪被困在穿上日复一日盯着的场景。
这个镜头象征了他心灵最大的伤害——与爱人分离,并且在战争期间日复一日地咀嚼这种痛苦和悔恨。
除了这种细微的影像之外,整体的影片设计也处处营造这样一种内化展现的风格。
首先是场景间的跳脱,弗莱迪返归社会之后,先是在一家商场中做照相员,逃跑之后场景立马画风突转,来到了一个拥挤肮脏的矿井工地;中期大师曾两次带着弗莱迪去到一个广袤龟裂的西部旷野……这些差异性极大的场景变换也象征了弗莱迪动荡不安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光影与色彩的运用。
影片一上来展现弗莱迪在海滩上的生活时,用广角呈现的画面十分明亮,色彩对比度很高,呈现一种诡异的不真实感;冲印室内的色彩,已经很多室内的布光,都有着神秘和混乱的味道。
还有很多剪辑上的暗示。
在电影中区分梦境、幻境与现实的部分一直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很多电影采取用影调或色彩的不同来呈现,更多是利用一些提示性的镜头和道具。
在本片中PTA的处理显得自然而圆滑,在大师唱歌的酒会那一段,弗莱迪在椅子上睡觉,他睁开眼睛,镜头从他面前的椅子背后跟随大师一摇,再出现的时候,所有女人都变成了裸体;包括弗莱迪在电影院中接到大师的电话那场戏,他接过电话之后,下一个镜头衔接是他又以和刚开始相同的姿势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同时,电影院也正是一个制造幻觉的暗房……
看这部片之前,我得到的信息是这是一部讲述邪教的电影。
但是正如我之前分享过的对邪教的定义,这只是意识形态的辩论罢了。
影片中对大师所谓的“起源教”的描绘,并不是一种带着明显批判态度的细致展现,更多的是融于大师与弗莱迪这两个人身上。
虽然从一些边角处我们可见一斑,比如对大师家庭内部的刻画以及他们宣称治疗白血病等言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大师其人其实只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开拓者和尝试者,而他与弗莱迪的亲近感则来源于他们都是在扭曲世界中挣扎的孤独个体罢了。
影片的最后,大师给了弗莱迪他最后的建议,“去独自生活吧,直到可以不必追随任何一位大师。
”也即是——找到自己。
这里的菲尼克斯贡献了一段惊世骇俗的表演,长达一分多钟的面部特写呈现了极其饱满有张力、克制有层次的情感,堪比《飞越疯人院》里的尼克尔森。
期待《小丑》!
与其把华金看做精神病人,不如说他是动物。
霍夫曼台词中太多的dirty animal,华金每次同人扭打都是突然爆发,那是野兽出击的方式。
霍夫曼为什么收养这个动物?
一方面是征服欲,另一方面是自救。
邪教社团中所有人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控制,后段对华金的“治疗”其实就是所有社员入社过程的重演(或许是加强版)。
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闭眼往复走,触摸木板和玻璃,说出无中生有的感受 2.眼见为虚,凭意念改变眼睛的颜色 3.对任何刺耳的话语都不为所动。
1、2两点让人学会用想象替代现实,3则是灭人欲,综合起来就是阉割三部曲。
(华金在新书发布会后感到困惑和怀疑,因为霍夫曼在台上露怯了,于是他用来回踱步的方式控制情绪,说明他已经掌握了训练的方法,这也为最后床戏中他以master的方式对女孩“评估”做铺垫。
发布会是两人关系的转折点。
)由此可知,这个社团中所有人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被阉割过的,当然欲望并不能被完全消除,比如女儿对华金的示好(后面交代女儿被送进过失管教所),比如妻子对霍夫曼的独占欲(你不能跟别人乱搞)。
所有人都处于性压抑的状态,霍夫曼收留华金就是因为他身上过剩的生命力,他就像巨大的太阳,能赋干枯的躯壳以人性的甘泉。
霍夫曼新书中用imagine代替recall说明他已经对自己的理论产生怀疑,而旷野中骑摩托那场戏就是一次人性的复归,那场戏的景别、镜头运动都极其精妙,这里不一一截图了。
那是华金和霍夫曼分开的时刻,也是双方都被治愈的时刻,华金去找Doris便是一次人性的迸发。
(当然这里存在多义性,找Doris的戏过后衔接的是华金在影院里醒来(篇幅有限,这里先不去讨论元电影的因素,也不讨论影院这个太特殊的空间),华金之后去英国找霍夫曼,说i had a dream,他是在梦里接到的电话,从霍夫曼妻子对华金的态度也能看出他并非受邀而是不期而至。
但霍夫曼的反应以及酷牌香烟,又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可能。
)结局是华金成功被洗脑继续传教么?
恰恰相反!
虽然全片的性暗示很多,但唯一直接裸露的性场面只有最后一幕(而且还是女上位),就像压抑的房间终于打开一扇天窗。
华金貌似传教/精神控制的话是作为床上的调情说出来的,他用性、或者说人性,去解构了霍夫曼的话语;他用真实的人生、赤裸的欲望,去解构了无根的信仰。
那是华金的成人礼。
结尾华金婴儿般躺在沙滩女像旁(那不就是地母么?
),正是象征“人”的诞生。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但也可以说是pta对人生的提喻。
新生儿本质上就是动物,而且是哺乳期格外漫长的动物,此后在镜像中认识自己,学习语言,接受律法,适应文明,寻找人生的支点。
霍夫曼在片中也并不就是一个自大的教主,他其实是被整个团体绑架的,当他开始怀疑自己,就把华金看做新的支点,而华金也通过他重拾人类的感情。
但只有丢掉拐杖,才能两腿直立行走。
霍夫曼最后那段台词,再配合最后沙滩上的俯拍镜头,华金不就是the one么?
救世主只有自己。
pta的视听语言这里没法详细分析,只说一点,他的每一个景别、每一次镜头运动、每一个焦点选择、每一个场景中的打光,都信息量极大,同时又有美学上的突破。
观看中我一度觉得这是部不需要台词的电影,因为影像本身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情绪与所有的语义。
还有我简化了这两人的关系,他们关系的微妙变化只能仔细拉片去看。
这是两个人的圆舞曲,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的独幕剧。
pta几乎没用任何镜子的道具,或许是在说两人互为镜像,不过这又是另一种解读方向了。
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部电影一定受库布里克《eyes wide shut》的影响,1.这个邪教的催眠仪式中,所有人都是闭上眼睛才能看到东西,包括霍夫曼对华金的第一次评估,也是华金闭上眼睛后才看到了与Doris的回忆。
2.影片中段的裸体群舞,很难不让人觉得是直接的致敬
套用一句圈内名人名言:对于看不出《大师》是超级杰作的人,我为你们感到遗憾……好,马屁开始病态的、复杂的、冷酷的、戏谑的、尖刻的、优雅的、淫邪的、露骨的、荒凉的、丑陋的、暴戾的、令人难堪的、暧昧不明的、深深怀疑的、内心化的、悲伤的、痛苦的、虚无的、简练的、深遂的、高度视觉化的、极为成熟的、引人入胜的、开放的、冒犯观众的、欢迎观众参与的……是的,《大师》包含了以上所有的定语,而且只少不多。
综上所述,对很大部分人而言,《大师》并不是一部令人愉快的电影,尤其对于美国人,这是一部极力质疑瓦解美国梦和美国精神,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电影。
它在奥斯卡重要提名上毫无作为并不稀奇,尽管和它相比,《逃离德黑兰》就像一次平庸肤浅、力求正确的学生作业。
就故事而言,《大师》讲述了一个二战退伍兵弗雷迪五年左右的战后生活,他不仅没有融入社会,顺利迎娶后方等待已久的心上人,过上幸福美满的小日子,反而一塌糊涂、狼狈不堪,酗酒、无来由的狂躁暴力让他一步步远离光明正常的世界,即使连最底层的生活也无法容纳他,按理说这种人应该自毁了事,但他意外遇见了“大师”,一位作家,一位“前世今生心理疗法”创始人,一位能帮助你消除恐惧的人,最重要的是,“大师”喜欢他调的烈酒,决定收留他,然后带着他和一众信徒一起行走江湖。
酒,是《大师》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对于弗雷迪,酒是药,是唯一能永恒依赖而且有效的东西,但正如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自绝于人民,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酗酒,直到“大师”为他进行深度“心理治疗”,在抽丝剥茧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了无数惊心动魄的线索:父亲死于酗酒、与亲戚乱伦、母亲苟活于精神病院……《大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解谜过程,它提供了丰富线索,唯独不提供答案,观众需要自己对人物的心理动机进行解读,然后确立每个人物的心理肖像:“大师”是不是一个冷酷自私的骗子?
他和弗雷迪是不是同病相怜?
在出版第二本书后他是不是自信崩溃了?
为什么弗雷迪在监狱里对“大师”出言不逊,“大师”还要继续收留他?
“大师”新婚的女儿为什么会勾引弗雷迪?
在片尾,“大师”把弗雷迪召唤到了英国,为什么又突然反悔,还要与他决裂?
“大师”那位看似温和的夫人,是不是真正的终极BOSS?
她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劝弗雷迪戒酒?
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牢牢控制了自己的丈夫?
恰如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众多前作所强调,当我们对暗潮汹涌的《大师》进行解谜时,依然能够得出“他人即地狱”、“亲人即地狱中的地狱”的一贯结论。
在《大师》里,每个人与他人似乎都处于相互寄生、利用、控制的关系,同时相互折磨、唾骂、欺骗和施虐,即使我们推理出了他们的动机,依然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真的是一个如此残酷的世界吗?
充满了冰冷、愚昧、狡诈、虚伪、脆弱和迷惘?
在所有解谜之中,安德森似乎刻意回避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线索:弗雷迪如此病态和酗酒到底是遗传还是源于战争创伤?
如果是后者,那么他在战争中到底遭受了什么样无法复原的伤害?
他为什么会抛弃最心爱的姑娘,选择自我毁灭和放逐?
当然,安德森其实已经在短短数分钟的片头和之后的只言片语中揭示了这个真相,但他一定要留出巨大而黑暗的想像空间,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一个战争英雄,为什么会变成一个世界上最悲伤的孤儿,只能在沙堆和毒酒之中寻找其实并不存在的慰藉。
除了通过精练并极具冲击力的台词,让观众自行推排出一个庞大狰狞的心理群像,《大师》最了不起的艺术成就,当属通过丰富立体的高景深画面,营造出堪比3D电影、令人耳目一新的逼真视觉效果,同时以库布里克式的简练手法,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和烘托情节空间的杰出配乐,讲述了一个外在流光溢彩、内在极度阴暗的悲剧故事。
当年Johnny Greenwood因为给《血色将至》做配乐而从摇滚音乐圈涉足电影原声领域,虽然他曾傲娇地声称那是部“烂片”,在相继为《挪威的森林》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配乐后,他还是再度接受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召唤,在《大师》再度听到出自强尼之手的原声音乐。
此外,同样是传记式的故事,同样是一老一少两个男性角色为主,甚至是差不多的节奏、无人说话的开场等等,每一种打着“安德森烙印”的元素都让人不约而同地联想到他那部阴暗逼仄的前作。
不同的是,相比《血色将至》自始至终脏兮兮画面,《大师》显得干净温暖很多。
全片大部分镜头都由65mm胶片拍摄而成,巨大的画幅和极为细腻的画质使得影片尽管节奏略沉闷,没有大场面和特效,视觉冲击依然十分强烈。
杰昆-菲尼克斯必然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怪咖”之一,《大师》是他在2010年“退出影坛”闹剧之后主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会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这真的是菲尼克斯?
虎背熊腰的壮实样子全然消失,从此好莱坞男星中又多了一个可以与克里斯蒂安•贝尔齐名的“体重升降机”。
杰昆用与他在戏外一样怪异的方式完美诠释了“弗莱迪”这个角色,疯子、狂躁、执拗。
过度消瘦后的憔悴与苍老使得这个精神时刻紧张、易怒警惕、有暴力倾向的角色更具说服力,用半张嘴的闭合说着含糊的台词的特别方式,一再地提醒观众,这个被战争掏空的人将自己放逐在世界的边缘。
已经有奥斯卡影帝光环在身的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与导演已是老相识,此番扮演的教会领袖兰卡斯特虽然角色本身没有弗莱迪那种显而易见的乖张暴戾,其存在感亦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暴发。
霍夫曼显然没有让一步给后辈菲尼克斯的意思,两人之间的多场对手戏张力强劲到让人感到它几近真空。
假如说弗莱迪是这个故事的骨骼,兰卡斯特便是其血液,光有骨骼虽然也能看到故事的大概,但充满血液才能让它活起来。
威尼斯电影节第一场放映后,大部分看完片的媒体人都预测本届影帝下双黄蛋的可能,并且最终成真。
影片的背景为50年代的美国,二战结束,经济一片繁荣,但同时恐慌、贫穷和失业仍然困扰着人们,青年一代在物质富裕与精神空虚间迷失,信仰的空缺、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酝酿着一场文化风暴的到来,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文化均起源于这个时期。
《大师》仍然是一个讲述战后伤痕的故事。
从战场归来的弗莱迪对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措手不及,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心理问题十分严重。
在尝试融入新社会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后,他决定放逐自己,却在走向自生自灭的途中偶遇了让他看到一线希望的兰卡斯特。
在追逐与保护“大师”兰卡斯特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信仰的两面、看懂自己与兰卡斯特之间的关系、发现看似完美和气的大师家庭中极不体面的部分,在兰卡斯特的激发下,弗莱迪学着理性地看待一切,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毋宁说弗莱迪与兰卡斯特深深信任着彼此,不如说他们其实是需要着彼此。
弗莱迪需要一个了解他、帮助他走出心理困境的大师,而兰卡斯特则需要弗莱迪让自己的教义更为成功和有价值。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似乎从《血色将至》到《大师》都试图在寻找一种“类父子”的关系,一种可能不被理解的,复杂到难以单独用爱与恨、积极或消极去表达,但却超越常规情感的存在。
安德森一向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过度解读,他认为他所要说的东西已经全部在影片里呈现出来,没有更多隐藏的意义,假如你看到的就是这些,那它也只有这些。
这种特殊的坦诚方式却往往让影片更有厚度。
《血色将至》塑造了一个20世纪初为达目无道德底线的成功的阴谋家,《大师》却在道德沦丧的“石油大亨”之后描绘了50年代美国寻找希望、重建信仰的过程,假如安德森有心再度延续这个主题拍一部电影,也许会成就一个全新的经典三部曲。
PTA故事向来都很骚,本片也不例外,是PTA一贯的邪魅风格,从剧本到每个角色再到磕药般的配乐,都写满了病态。
两人都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分分合合,映射了二战后邪教的兴衰,PTA亦借此旁敲侧击了科学教。
二人之间没有信仰维系,只是单纯因为弗莱迪信任大师,而大师也是唯一一个对弗莱迪有爱的人,最后也因弗莱迪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而,学会了尝试摆脱种种大师自己去独立思考,不像野兽一样只是满足个人原始欲望,而分道扬镳。
全员演技在线,霍夫曼的表演可以称得上年度最佳,相比之下菲尼克斯就有点表演过度了。
OST满分,给全片蒙上了很迷幻的氛围,整个故事也是在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中进行下去的,一切都像是一场弗莱迪不想醒来的梦。
宗教信仰只是当我们需要它时,它才会让我们信服罢了。
一部看着极累的影片,剧情有些涣散,但充满了50年代的气息,因而倍感摄影之精彩。
电影中弥漫着美国电影的另外一种气质,不是强势、快餐的爆米花精神,而是一种九九归一的散漫。
大师是当时美国文化的象征,除了神秘感以外,并不表现为唯一的、崇高的神性,反而显得丑陋、病态的、扭曲、暴戾……所谓的前世等“缘由”不过是寻根的情怀。
弗雷迪·杰奎(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经历了与大师之间的盲目信任--怀疑--诀别之后,他回归到美国,就像美国电影终究将回归到个人“英雄”主义一样。
今天才迟迟把Paul Thomas Anderson的大师看了。
PTA在好莱坞作者导演中是不世天才,他的对男性强弱力量,心理控制的部分特别着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人物鲜明的对立,他的文本是戏剧性的,可是他电影语言和节奏掌握得实在太好。
从血色将至开始,他的野心就放在美国带着历史感,远离现代都市的预言。
Paul Thomas Anderson内里是个邪恶的导演,太直面所有人性中通过文明建立起的欺骗和残忍。
但他不像哈内克一样,极端残酷冷静,让人在观影中产生生理上不适。
他的母题是精神上的mentor和美国实用主义的对撞,对撞之下能对一个常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的讲述非常男性角度式的,成熟,克制,诱人。
大师里可分析性的技巧太多,前半段对人物肖像的摄影全部都是低角度。
大师显得高高在上又有恐怖片的邪恶感。
交代主角出身和背景,从军队医院出来,酿酒毒死人出逃,镜头叙事特别压缩时间。
其中一个设计,大师在诊治和布道时,别人来对质,频繁的excuse me,大师从不理到回答的过程太精彩。
这就是做戏。
虽然Paul Thomas Anderson也会忍不住在电影里最后现身,跳出来讲看我多聪明。
但他写的剧本,尤其是对白,比昆汀不知道高明出多少倍。
昆汀是要爽由自己的导演。
之前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居然没把大师提名,这部戏多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想想王林,想想美国科学教,PTA跨越时代,还描画了个体,深邃多了。
他今年才四十岁出头。
三十岁就已经拿了奥斯卡原创最佳剧本提名。
作为导演,他身上的男性魅力极其大,给这部投资并且追加资金的是甲骨文公司的女儿。
A return to the root of great movies!
其实两个主人公根本不认识对方,虽然几乎每场戏都是他们互相咆哮抑或神秘微笑。
看完更困惑了。
好一个忽悠大师!神演技
配乐和摄影都还好,表演也还凑合吧,被剧情拖累了,另外摄影又何尝没有被无聊的故事拖累?开场挺惊艳,但是托马斯安德森很快暴露了无聊傻逼的本色
愚人船上的水手,需要随便什么大师给他随便一个方向活下去;愚人船上的大师,需要随便什么听众为他随便一首独唱而落泪
太刻意了。较失望
结尾又唱歌了。。
骑摩托车走那里就可以结束了好么
安德森跟马利克比还是有差距的
菲尼克斯身份是一个二战退伍兵,故事放在二战后50年代,这也是他的精神状态成因的一部分,因为对话中还提到了童年。他的空虚与孤独对应的则是信仰以及大师本人对他的认同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对抗和和解的过程,这种暧昧也是人对信仰本身的反应。可能很多人不喜欢这么样的故事,摄影和配乐大赞。
6044 歪门邪教 愚弄大众--2013.07.07
演员都很入戏,我却根本入不了戏,这种滋味很难受。除了几个长镜头没什么吸引我的地方,后半段完全脱节,<大师>有点<大失>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那个老师时常提及的“大师”,我以为我不曾与他有过接触,原来我曾经尝试看过他的《大师》,只不过那夜看了近10分钟,昏昏欲睡的我果断为了睡眠而弃看了;貌似第二天的重看依然看十来分钟就放弃了,因为提不起兴趣;加上今晚,前面的十分钟看了三遍,依旧不喜欢。不是我的菜。弃。
1、别扯历史,历史并非如作者和解读者描述的那样;2、信仰问题不是那么重要,即使有作用是负面的;3、演得不错。
。。。两个多小时弥漫着的紧张惊悚气息。。演员们每个都看起来好可怕。。。。anniversary day看这个真是。。。一声叹息= =
看集生活大爆炸缓缓
其一是因为不喜欢这个霍夫曼,不管角色是什么样子的人,每次看他演男配都能演出同一个调调。没气场的他根本就没法驾驭Master,不知是不是导演选角的有意而为之。其二,如果科学教真是如此,那真是逊爆了。其三,我根本不明白电影想说什么。
看完倍精神
有趣的电影,应该不是人人都能欣赏的了。有些意识流,有些奇幻色彩,Philip Seymour Hoffman演的最好,Joaquin Phoenix也可以,不过这种疯疯癫癫不太正常德角色其实相对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