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开催时,我可是心怀忐忑满心期待的说,因为不久前才看了小林正树1962年的《切腹》,被仲代达矢扮演的津云半四郎震撼个半死,石浜朗役的千千岩求女更是令人腐想连篇,就连仲代大叔的对手席,每个每个都无可挑剔,三国连太郎役的井伊家老演得可好了,也是因为看了小林正树版被震的肝颤,对这回的三池崇史版要求自然高出许多,《一命》并不是拍的很挫,有些地方的调整,赚人热泪,符合现在的价值观,火力集中攻陷女性观众,只是,小林正树的版本实在是太棒了,这对比之下,《一命》很可怜的成了败军之将。
先不说别的,三池监督到底怎么了这是最令人在意的,坂本龙一的音乐一贯的贴题,但三池的味道却一点都没出来,实在太可惜了,难道劲爆的镜头都过不了审查被咔嚓掉了吗三池监督!!
分类的话,《一命》算是三池监督不温不火的片子,哎,翻拍的压力果然很大。
我觉得吧,小林正树的《切腹》重点还是放在大叔武士半四郎身上,全片看完是悲哀中透发出的大快人心,痛快淋漓,虽然没有令人泪奔,但大叔武士的风骨可是篸的慌,霸气外漏,超级赛亚人那层黄金之气蹭蹭蹭的告诫你,伤心武士出没请勿靠近。
嫩武士被迫以竹刀切腹这里,这个电锯惊魂式的肉疼感到了《一命》这里呼一下全没了,音效煞有介事的表现着肉啊血啊的,但画面却完全感受不到小林正树版的那股子紧张感,小失望的说。
但《一命》的优点还是有,例如,萌猫出没,家老那有,嫩武士那也有>w<这猫一出来,我就走神了,注意力全被夺了去。
而一开始我觉得《一命》把重点放在嫩武士身上其实是误会了,三池监督只是以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一个贫穷浪人之家怎样因为没有钱而相继惨死的悲剧。
换成现代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举家借债,铤而走险,最终家破人亡剩下最后一人承受全部悲伤的要多狗血有多狗血的悲剧事件。
而武士大叔的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复仇是最痛快淋漓的部分,但《一命》这里的片尾改写,并没有太多的好感,本来觉得还是蛮好的,但细想之下却觉得视角好像被缩小了,讽刺意味也没有《切腹》来的大,这可是历史上《井伊家觉书》里记载的真实事件呐,《一命》貌似彻底隐藏了这点,不过,这或许就是三池监督的目的,这里对比一下两边的处理手法:《切腹》:武士大叔单对单把害死全家的井伊三人众打败,割去他们的发髻,在面对家老时大义凛然的单刀赴会,最后以一人之力造成井伊家4死8伤,三人众因发髻被割,有辱武士脸面,家老命其三人切腹,象征武士尊严的井伊家赤甲被大叔用力摔烂,大叔最后在被火枪击毙前抽刀切腹。
家老出丑,颜面尽失,最后以井伊家今日亡者全是病死,大叔武士切腹自尽做最终陈述记录在《井伊家觉书》中。
《一命》:武士大叔同时一对三把害死全家的井伊三人众打败,割去他们的发髻,在面对家老时大义凛然的单刀赴会,嘲笑般的以竹刀会战井伊家众武者,象征武士尊严的井伊家赤甲在大叔与众人扭打中被撞烂,三人众因发髻被割,有辱武士脸面,三人自行切腹,片子最终没有说明伤亡数,家老也有被洗白的嫌疑,例如看到嫩武士手中的是竹刀,想要借出自己的短刀给他,继而看不过眼手下的残暴挺身为嫩武士介错,再例如没有下命让三人组切腹,不从的话直接砍杀。
电影最终以井伊家名望并未因此有所损作结。
这陈列对比后,《一命》里的武士大叔简直是战神,家老有立场嫌疑,他就只是一直的看着,适当的时候怒吼一声而已,三池监督直接以记录下来的《井伊家觉书》来演绎这个讽刺的瞬间,但这种处理虽然直白,却一点也不讨喜嘛,赤甲自己摔与狠狠把人丢过去撞烂意义全不同了嘛,一个是主动一个是顺便,哪个更有气场嘛,价值观的冲突味道不对了嘛。
接下来碎碎念了一千句。
不过或许三池监督想要的效果就是这样, 虽然弄出来的成品像是流传在民间传说的调子,我并不是太喜欢就是了。
ps一句:其实青木崇高殿一出场,我脑内徘徊的还是《龙马传》里后藤象二郎的英姿,啧啧,这货又出来欺负人了(笑)再ps一句:瑛太的身子骨不如他的前辈石浜朗来的性感,真心的不如=L=(瑛太粉们抱歉)记于2012-06-03 16:53
映画『一命』の不思議17世紀前半の話に俞樾(1821-1907)の書いた『楓橋夜泊』の拓本が出ている。
大热天看完这部电影心里哇凉哇凉的。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近距离地看瑛太。
之前有顾虑说为嘛这片要3D啊,又不是好莱坞科幻片。
事实证明我太多虑了,影片3D效果非常好,满山的红叶,飘落的雪花,配上坂本龙一的音乐,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悲剧气氛。
之前有说某人为了表演切腹的镜头做了很多功课,看到电影之后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役者魂。
央求苦苦央求时的悲哀和无奈,在切腹现场拿刀时颤抖的双手,一刀一刀插进腹中时的痛苦和坚持,面对妻儿时超级亚洒西的笑容,一点一滴再细微的表情都表现得如此真实,即使是只有背影的镜头,也能通过声音感受到角色的心情。
市川海老藏的表演很有张力,一声声的诘问何为武士魂直指人心,另外,能有满岛桑来演美穗真是太好了。
A太和满岛桑的对手戏非常好看,温馨又苦逼。
整部电影都是泪点。
不管有生之年能否见到生人,作为A太的饭,能一直看到他用心地诠释每一个角色,给大家带来好的作品,就觉得非常幸福了。
以上。
前天看了两边《切腹》,于是想看看翻拍的如何,简直如国产片一样垃圾。
主人公四郎是一个武士,确切说是浪人,任务如原版一样是个悲剧式的任务,所以原片的人物很像,忧郁、坚毅、穷困潦倒之中透漏出一股武士的坚毅,所以是粗狂造型。
翻拍的人物一出现,明显一副富贵人家像,哪里是挨过穷,受过苦的人??
家老一出现,很让人吐血,原版家老应该是拍宫本武藏里的和尚大师,坚毅,坚决,智慧,于一身,翻版的就是一个缺心眼的瘸子像。
一出来就拿个多余的猫出来,猫在古代的话,也明显是富贵人家才养的宠物,但是,对于日本,他们的民族,他们的统治者,是思考大事的人,是把心思放在做事上的,哪有心情养猫?????
这猫的出现,暴露出新版的垃圾。
于是快进,这时候家老又在吃海螺,海螺的装备和吃法,暴漏出这家伙明显一现代人,不是在武士时期的智者之姿态,于是瘸子就是一普通瘸子而已。
原版四郎是有备而来,先处理三个杀女婿的高手,之后讲诉身世,开始家老也觉得啰嗦,后来和家老的对话很经典,明显是两个智者的博弈,原版对话由对家老大院不相干讲到有关系,又提出武士道是装饰品而已。
四郎讲完女婿真相,提出家老他们处理此事有待商榷,双方其实都可以把事情处理的更好,而家老提出是他自己播的种子应该自己负责,应该对于武士精神负责,四郎提出为了妻儿,卖刀,出卖武士精神其实是可贵的,在家庭在生命面前武士道不应高于此, 家老说武士道应高于武士的一切,于是四郎拿出三人头发,证明在这个以红色盔甲和勇武著称的武士大院里,武士道也不过是装饰罢了,只不过是统治者统治的工具,也是武士拿来吹嘘的工具罢了!!!!
忍一忍,看看能不能在翻版里找到一丁点值得看的地方
按:图文版在此http://i.mtime.com/fjs/blog/7361984/。
豆瓣日志的贴图系统实在太让人崩溃了,只能贴点文字作为备份。
《一命》说是《切腹》,其实看下来,差别还是很明显。
有故事、人物和细节上的改变,也有美学形态上的变化,有些改得好,有些不好,有些则是好坏参半,下面按照线索分别来说说。
一,家老这一版改动最大的,我以为是御家老斋藤这个人,原片中他是个私心炽重,深沉残暴的家伙,在处理事情上看起来貌似比泽泻等人稍微持重些,其实只是身居高位必备的矜持,立场上并无分别。
而在新片里,他成了个跛子,(或许因此)对弱者颇有同情心,在目睹千千岩求女竹刀切腹的惨状时,居然亲自下场介错。
这个人物的改动看起来无关全局,而且让反派更“有人性”了,然而我却觉得不但不甚高明,还是这一版最大的败笔。
桥本忍写原作剧本,据说是从一幅画得来的灵感:一位武士身处大海的漩涡中央,端坐不动。
《切腹》是一个正邪分明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潦倒的浪人代表自己一家,挑战整个幕府的壮举。
这从津云半四郎批评削藩的言辞中就可以看出,井伊家是德川幕府的功臣,在片中代表的是得势的武士集团。
津云半四郎坐在洒满日光的庭院中,沉着应战周围阴影中如潮水一般的家臣因此成为影片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充满张力的画面令人难忘。
旧版的井伊家是没有好人的,只有职位的不同,这既切合了小林正树左倾的批判意识,也让剧情充满对抗。
而新版这么一改,剧力顿时松弛很多。
不信我们比较一下两片的开头部分。
旧版的开头,津云的入画是背影,先闻其声,再见其面,让观众对此人充满了好奇。
家老召见,镜头随着浪人走进深深的廊道,充满象征意味。
会客室中,家老背后的景深暗示此人的城府,背光代表身后的权力(自然,这种解读一向是要结合剧情进行,并无定法)。
至此完成正邪双方的初步刻画,观众的视角,始终是站在津云这一边的。
而新版中,密谋的是以泽泻为首的邪恶三人小集团,走入会客室的是家老,观众看着腿脚不便的领导跑来接待一个上访群众,同情的是谁可想而知。
而室内戏中,家老背后的景深被大大削弱了,代之以一棵优雅的病树,光线柔和,加上肉头肉脑的役所广司当然比歪嘴三国连太郎儒雅得多,这个人物的讨喜不言而喻。
而津云呢,或许自知这样的处理不够突出其形象,于是三池在他一出镜就给他来了个云淡天高的英雄大仰角,可这也挽不住本该属于他的同情分哗哗地流向御家老。
这条不伦不类的“双雄路线”导致了结尾的另一处改变。
原版在杀阵开始后,突然切进屋里,给了家老一个特写,阴晴不定的脸上,明显是在担心事情没法收场,危及自己地位。
新版没有,最后家老还跑出来给津云捧了个哏。
这样一个发怒,一个发飙,只看过新版的观众没准会觉得只是这俩人只是闹了点误会,要是当初大领导不是耳根子软,亲自过问一下小头目的非法行径,不就什么事都没了吗?
两个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变成了不乏人情味的个别事件,批判力度被大幅减弱。
家老的温情还有别的体现。
求女被逼自杀前,新版让他冲向家老乞讨三两银子,而最后家老真的让杂役给他家里送去了,不仅如此,剧情还安排杂役后来还告诉津云,家老劝解过此事。
跟酷吏满天下的我国比起来,真的算仁至义尽了。
而原版送尸体回家的是砍头三人组,还当面嘲笑过求女,给津云复仇埋下了更充分的伏笔。
海老藏的演技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原版的津云更豪放,他更内敛,属于风格不同。
仲代达矢当年只有三十来岁,论演技其实也还未见精纯。
对比一下两人演绎腹黑的恍然大悟状,“哦”的一声,就能看出风格的差别。
海老藏的声线很有特点,不错。
二,切腹vs一命原版中的男人们除了被津云砍死的几个龙套之外,都是死于各种原因的切腹,构成了一个多侧面的事件集,彼此呼应,阐释着切腹制度中被实践的各种正义和伪善。
而新版既然名为《一命》,可谓“各种死法,都是一命”,着重刻画的是赴死之人的心情和反应。
原版的千千岩阵内,是主动为主公顶罪切腹的,而新版则是病死,跟武士制度的关系削弱了很多。
原版的美穗之死,没有正面表现,新版把她和孩子的死都浓墨重彩地拍出来了,而且集中在求女尸体被送回家的那一夜,这个改动我觉得很感人。
美穗取出求女“带回家”的糕饼给一家人吃的一幕,看得人几欲落泪。
把女人的“一命”也纳入了武士之争的视野中,我以为是新版的亮点之一。
三池的“一命”还博爱到了动物身上,1小时07分55秒插进来一个死猫的镜头,大概是某种恶趣味吧。
作为影片的重头戏,千千岩求女竹刀切腹的场面被处理得更血腥更直白,这跟三池改编《十三刺客》是一个路数。
瑛太演得确实不错,看得人肉疼,这种“挣命”的场面,与“一命”的主旨也是配合的。
津云半四郎最后居然没有切腹!
这个我绝对不能原谅。
不管三池有什么新想法,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围绕切腹展开的,首先作为一个经历过战阵的老武士,津云应该比谁都更具这种荣誉感,其次他上门挑战井伊家的目的,就是羞辱他们身为武士的怯懦,切腹应该是对自身武勇的终极展示,不可能选择被人乱刀劈死。
这是新版最大的败笔。
三,叙事新版的叙事不如原版,主要是不够聪明。
原版的叙事,是首尾呼应,气韵贯通的一个整体。
从对历史记载的质疑开始,以证伪史书结束,以“讲述”为框架,中间对故事的“展现”视角多样,节奏精巧,值得再三品味。
对官方历史的批判与《斩》、《柳生一族的阴谋》等片如出一辙,充满了六七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反抗精神。
而新版的叙事,以“展现”为主,比起《十三刺客》里心急火燎地用字幕交代主旨的做法,三池这次明显稳了下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之外,别无字幕。
这样的效果是批判权力和反思历史的力度弱了,当然,如果三池他就是想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抗争的意义,那么这样的做法也不错。
但“展现”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主旨不清,原版通过打扫战场和旁白,清楚交代出了剧本的意涵,津云的身影与铠甲叠合的镜头更充满了解读的丰富多义性。
而新版特地加了一场主公回城的戏,目的只是为了让斋藤报告“甲胄修缮好了”,不客气地说,简直是笨蛋到家。
最后一个镜头如果是六七十年代的导演拍,最起码也应该是领主端正坐在画面正中,背后是铠甲,群臣匍匐鞠躬才对,充满威势。
新版的最后一镜,实在压不住阵脚。
剧情中间的叙事,新版的节奏也有问题。
原版的“故事会”是被分成几段来呈现的,津云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在家老派人去请泽泻的间隙。
讲了一段之后,来人回禀异状,双方骤然剑拔弩张,在津云的要挟下,大家又回到原位,继续开讲。
在今昔、张弛两方面都有一个节奏上的转换,看起来悬念十足。
而新版则是竹中直人的角色(话说这个甘草角色到底是起个什么作用呢?
)仅仅从下人口中得知异状之后,就由津云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讲述,既不合理,节奏上更是笨拙到家。
当然——我又要说当然了——跟桥本大神的原作拼叙事,问天下,几人能够啊?
四,视觉风格原版是黑白宽银幕,对线条、阴影和景深的使用出神入化。
选个最简单的说,家老背后是一个大大的“井”字,井伊家“横竖都是二”的流氓特性得到了昭然若揭的展示(呃,认真的同学请将这句跳过),而新版中被换成了一个巨大的暗红色家纹。
这其实集中代表了两个时代视觉风格的变化。
新版的风格在预告片中就可以体会到,一是庞大建筑带来的压迫感,二是阴暗的室内打光,三是赭红色的运用。
第一个特点其实旧版也在用,不过主要是通过纵横交错的线条来实现的。
目的都是一个,就是突出权贵阶级的压迫,这点新旧版并无不同。
第二个特点值得注意,旧版和同时代的大多数时代剧一样,尽量提高室内的照明度,办法除了室内打光之外,还有日本电影特有的招数:隔扇门。
日式建筑的“墙壁”是可以移动的,很容易拍出层层叠叠的景深来,同时也给室内“舞台”以适当的点缀和烘托。
这是日本时代剧导演千锤百炼出来的民族美学风格,最近一次见到,是在山田洋次的《母亲》中。
新版的办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很少拉开隔扇门构景,甚至还故意把门扇都涂成黯淡的灰黑色。
求女一家人自杀的夜景堪称登峰造极,在帐幔的遮掩下,观众必须运足目力才能看清演员的表演。
三池的这种追求从《十三刺客》就很明显,我有时甚至怀疑他拍夜景室内戏除了烛光没有别的光源。
只是不知大银幕上看3D版会不会有所改善。
第三个特点主要是用在庭院戏的拍摄中,赤红的家纹和椽柱都突出了权贵嗜血的本质和生存斗争的残酷,这当然是黑白旧版无法使用的手法。
经典翻拍的意义,庶几在此。
在《十三刺客》引发的争论中,就有人对三池的这种翻新不无微辞,我是完全赞同三池另辟蹊径的。
技术在进步,当年拍不出的细节,现在可以拍了,当然是好事。
当年只有黑白二色,所以只好在构图、线条上做文章,现在有更多种手段了,跟旧版拼经典风格不但不智,也失去通过翻拍探索剑戟片新路向的意义。
三池改编经典的策略是尽量少乱动剧本,多革新技术,我觉得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五,杀阵这个是要单列出来说的。
我以为新版的杀阵远不如原版。
原版的杀阵放在当年,说不上特别好,本身小林也就不是个特别注重感官刺激的导演,但有想法、切合剧情、符合真实这几个关键指标都是合格的。
例如风的运用,津云与泽泻在草坂决斗一场,大风把浪人的乱发吹成焦墨涂就的狂草一般,令人过目难忘。
庭院里的杀阵戏也有疾风吹过,象征暗流汹涌的对峙终于化作风云骤起,让人胸襟为之一快!
新版的这前一场戏与文戏相比并无新元素加入,后一场加入雪花,效果还不错,不过本该出现的白茫茫大雪真干净的场面却未实现。
再说杀阵设计,新版也很失败。
旧版紧紧抓住津云这个老武士身经百战这一点,给他设计了独特的剑法,貌似空门大开,实则左右逢源。
又设计了独特的打法,在击败泽泻一场中,他翻过刀背击断对手的剑刃,在庭院以一敌多,他踢起碎石扰敌,都是不拘一格的实战打法,他的对手中不乏高手,但论战斗经验远不如他,所以才能被他打得灰头土脸。
而新版中,津云身为老兵的这个特点完全没体现出来,给人感觉他就是武功高而已。
最后井伊家的杀阵,原版拍得很有层次,院中-议事厅-贮藏甲胄的房间,每一关都有新人物加入。
议事厅的众家臣起立一段尤其令人难忘,层层叠叠的剑阵如同车轮一般次第逼近,充满了恐怖的形式美感。
而浪人的搏命仿佛是要撕开这铁幕,放进一线光来。
最后铁炮的介入蛮横地终结了老武士的抗争,好武士死于枪下,是剑戟片中经常出现的母题。
新版让老武士用千千岩求女的竹刀替他复仇,庭院部分结束时,给了大野和另一个蛮横的武士一个镜头,展现他们的狼狈,大概是代表女婿在说“瞅瞅你们这些武士大人的怂样”的意思吧,算是有所呼应。
可转过来想想,津云这么做未免也太托大。
既不符合人物身份,也不利于营造真实的剑斗场面。
原版充满血汗味道的生死之搏成了优雅的象征性复仇,对此我只能说:呵呵。
影片的配乐非常棒。
原版武满彻的配乐走的是简约风格,关键处点拨几声,提神醒目。
而新版坂本龙一的配乐旋律性更强,千千岩求女与美穗在书馆会面时的吉他伴奏,结尾小提琴混尺八的配乐,我都很喜欢。
综合说起来,《一命》的改编不乏亮点,特别是在闪回部分,对人情的刻画反衬出了生命的可贵。
与此相应,削减了津云控诉削藩的部分和旁白的批判。
看得出三池是想漂白影片的阶级斗争宏大主题,突出人性和真情。
如果说《十三刺客》是在“放大”原版的话,那么《一命》就是在“缩小”原版。
按说策略无分高下,只是从结果来看的话,我个人觉得技术上的各种探索都值得肯定,至于剧本,桥本大神的作品还是能不动就不动的好。
最后,所有这些比较,都是以剑戟片三大神作之一的《切腹》为参照系的,不要拿《一命》来跟现在的小清新武士片比,那些不是剑戟片,没有可比性。
神作固然不可追,但敢于追逐神作,这份雄心已经足够傲视同侪。
实在断不了横向比较的念想的话,不妨放宽视野,看看去年同为翻拍经典武侠的3D电影《龙门飞甲》——那就是另一个更大的话题了。
就个人理解,《切腹》和《一命》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作品,只是碰巧讲了同一个故事,却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手法与侧重来凸显各自的命题。
《切腹》就像大提琴,用粗狂的白描方式构造精神层面的虚伪的武士道,毫不躲避地直白呈现,大概只有那个时代的导演和演员的技法才能如此直观准确地让人理解那层藏匿在直抒的笔墨下的情感,彻底地打破那虚伪的铠甲,不需要细节也可以共情,是非常雄性视角的故事,让我联想起的画面是高畑勋辉夜姬夜奔的粗犷。
《一命》则不然,像涓涓细流一般的小提琴演奏,所有情感都是工笔画的细节呈现,不论是猫还是糕点还是鸡蛋,都是用来烘托悲剧的铺垫。
这个故事即便不放在江户时代,从结构上讲就是一个让现实毁灭幸福的悲剧,越美好的生命毁灭之后就越动人。
很多狗血剧也是这个套路,好在演技和叙事有加成。
所以很多人去比较两个作品对比武以及最后切腹情节的处理我觉得是不合理的,我想导演可能更想与之对比的是吃下蘸血的糕点,是回光时最幸福的一幕。
这种仿佛女性视角下的故事是无法跟前者比张力的。
拍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前者侧重极致地毁灭来打破武士的虚伪面具,后者用极尽对活着的渴望来渲染生命的美好。
无需比较二者皆值得推荐。
好不容易熬到了决战,看看原来的经典话剧,是如何变成这样一部表象的电影的?
首先下雪了,给屏幕增加了一种额外的干扰。
特地搞了一个紧锁眉头,把武士刀(竹子做的)从刀鞘里拔出来的仪式感。
家老那种假装老好人的脸,慢慢退到了幕后。
剩下是市川与剧情设定不符的飞扬跋扈的脸。
老版电影里紧张的氛围在这里好像消失了。
不灵了。
主演走位,也是照搬老电影。
从切腹现场,变成倚墙而行,他在寻找下一个目标。
主创给井伊家增加了很多大漆颜色的标徽和木雕,隐隐的泛出红色,但也仅此而已。
也许是因为是歌舞伎出身,所以主演的打斗显得很假。
再加上硬加进来的家老养的宠物白猫,就显得更无力了对的,症结就在这里。
因为想表现有力,所以反而显出了无力。
创作电影完全陷入头脑,也就完全变成了一场笑话。
所以,如果反倒是表现主演的无力,也许电影就会生出气。
最后主演的死法也改了。
老版是在羞辱祖先的盔甲之后,被火枪打死了,然后是家老的画外音。
这一版非常奇怪的改为主演放下警戒,让武士把它活活捅死。
然后主演想起了人生的幸福场景。
所以我把这些都称为画蛇添足。
“武士的面子徒有其表,一具空壳”家老所看见的、所维系的是单纯的武士身份极其存在所产生的各种精神要求,即他所做的只是针对武士身份而言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然而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个没落武士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传统的哥当道的精神要求,而是现实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在现代条件下是多元的,评价也是多方面的,涂尔干所强调的职业群体(法团)形成具体微观个人化的伦理,在这里有所体现。
温总理曾经说过,人应当有尊严的活着而实际情况却经常是,要么你有了尊严,要么是为了活着而放弃了尊严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然而士大夫们虽然不是贪生怕死,却又难不为五斗米折腰仕途的飞黄腾达,通常也意味着,与势利小人为伍,与熏心的铜臭沾边这时的尊严通常被小心翼翼的摆着一边在日本武士时代,死是一种荣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生苦短如梦,忘生而求死,是武士的常态而当战争结束,武士们放下刀,拿起了算盘生活重新回到了柴米油盐,如何活下去,其实比怎么去死更加难以抉择为了荣誉而死,或是为了所爱的人,哪怕是放弃尊严的活下来,哪一个更伟大?
瑛太前十分钟的出场,是一个很好的伏笔,观众原以为这是一个假命切腹的喔龊小人直到变成尸体被抬回家时那个藏在怀中的日式和果子,我们才恍然大悟误会了瑛太瑛太大概一辈子大概都没机会吃那么精美的小点心吧,才会想到包裹起来带给妻子美穗最底层的小人物,却有着最能打动人心灵的一面而美穗呢,在生命绝望的最后,丈夫白白牺牲的生命,那3两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那个浸湿着丈夫血迹的最后的礼物,那是一直以来与丈夫不言的约定这是人性里最闪光的东西金钱,在某些时候超脱出世俗的定义,哪怕是身上只剩一片面包都会和所爱的人分享而没有了这种人性最基本的精神,哪怕是万金加身又有什么意义呢?
电影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两只白猫,伊井老爷家的猫锦衣足食躺着,瑛太的白猫临死了回到了家里?
钱这个东西,永远站在我们向往的,有尊严的活着的对立面,也许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影片翻拍自小林正树1962年的名作《切腹》,一名落魄的青年武士靠教私塾为生,为了能够凑足给妻儿治病的3两钱,到大名的家中假切腹,以期可以拿到一些银钱。
没想到这位大名真的让他实现切腹的诺言,他不得不将谎言继续下去,用自己的竹片刀切腹。
受尽痛苦之后他最后被大名结束了生命。
他的死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妻儿在同一天死去。
他的岳父—也是一名落魄的武士,平时靠糊纸伞为生,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猛醒,他拿了自己的竹片刀去大名府报仇,结局当然也不免一死。
但是他自杀式的行为和武艺使得不少高级武士羞愧不已,其中几个被他切掉发髻的武士都切腹自杀。
然而无论他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大名的地位都没有任何的影响。
个人认为,本片最高潮的一幕不在最后武士用竹片刀于大名府中的武士打斗,而在于妻子美惠从丈夫--年轻的武士千千岩求女的尸体上翻出从大名府中带出的不舍得吃的点心,含泪吃下并死在丈夫尸体旁的那一幕。
那种感动可以称之为震撼,一种无声、无奈、无助的震撼。
生活带给贱民的只有无法摆脱的痛苦,而且毫无转变的可能性。
片中很少有背景音乐,安静的让人感到生活的压抑、毫无希望;即使有也非常恰到好处的渲染人物内心的悲苦。
画面精致、细腻,颜色偏暗,对于人物的迷茫、无助、痛苦、仇恨等情感表现得非常到位。
本片对于武士制度和切腹进行了嘲讽,并重新思考某些毫无人性的做法。
本片是今年来我看过的即不色情、又不变态的日本电影,但是他表现的主题却非常值得人们去深思。
我没有看过1962年版的《切腹》,据说比本片还要优秀,可是本片已经是我认为非常优秀的日本电影了。
曾给小林正树《切腹》打了满分,现在只给三池崇史《一命》50分。有些想法的翻拍,以大篇幅平实地描述了武士的庶民性,归落回庶民的生活之苦,随之而来的煽情,电视剧式手法在所难免,原作的戏剧张力,完美叙事结构,呼之欲出的人物,精致的美术布景,全没了。坂本龙一配乐零分,和武满徹不在一个境界。
主题思想有问题。对弱者产生怜悯的确不是理所当然的嘛。
瑛太切腹过程很三池耶。岛国人是怎样心理才能发明出切腹这种如此有残酷仪式感的事情呢
有了龙头和凤尾,更显得中段回忆十分冗长。加一星给瑛太&amp;满岛光~
三池的画面很精
最激动的地方是《一命》片名还有主创名字以3D形式打出来……市川海老藏的眼睛太小了,一半仲代达矢的神韵都不及。以翻拍的成就论,三池这回不成
2星最多了 开始还行 后面越来越受不了 装什么高深啊
文艺小生的剑戟片之旅,浓烈的血腥味儿隔着屏幕大面积冲过来。
三池最幸运之处是生在日本。5颗星。
苦情戏占了2/3,贫困的生活委实凄惨。没落的武士。
反复切腹和舔鸡蛋,这样恶趣味显然是某人加进去的私货;以阶级论固然左倾,但以历史论福岛家似乎并不值得同情,被削藩显系正则咎由自取,片中主角还眼红井伊这样的谱代,没灭你们就不错了好么;最后,翻拍经典总是吃力不讨好的。
娱乐片,无深度,观赏性也不高。整片的暗绿色调也很倒胃口,是在营造氛围画面风格,可是一点都不好看啊。
从导演到演员,配乐都很有吸引力,不过差距还是差距啊!
三池崇史怎么开始拍武士片了?
翻拍的很失败,拖沓乏味,完全不是三池风格。
结尾的时候有点虐心呐
经典作品如无创新实在无翻拍的必要。
从导演到配乐到演员全明星阵容,结果3D就一超级大败笔啊,干嘛非要用3D致敬!全片除了两处红枫转金黄表示季节变换外,整体色调就是黑、灰、白,3D的效果就是在所有人脸上打了厚厚的阴影,厚的脸都看不清!连血都快不是红色的了好嘛orz 话说都那么执着于3D是为了神马呀!
瑛太啊瑛太,我的瑛太,看你切腹,我实在是太难过了,痛彻心扉,心如刀割,我的心仿佛被雄鹰叼走,任小鹰觅食。
满岛光吃瑛太带回来的带血的精致和果子是亮点,剖腹的演技也很好,海老藏也很出彩,其他之外很无聊不如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