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狗神》回忆对卡莱伯的印象还停留在《芬奇》里只出演了声音却让我沉迷的杰夫,恍惚想起这部让他戛纳称帝的作品,被整个作品的各个方面都震撼到了。
影片是根据真实的社会恶性案件改编的,Nitram作为事件主人公Martin的名字的倒写出现,去展示了一个大家嘴里的犯罪狂魔的犯罪前的经历和人生。
从剧情方面我非常欣赏导演的两个字就是克制。
不血腥不暴力但压抑,他并没有试图去洗白他也没有构建一条情感通道给观众共情他,他做的一切都只是冷静客观的去讲述一个边缘人物所经历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样子。
看《我们与恶的距离》时罪犯的辩护律师即使被威胁谩骂也要坚持辩护的理由跟整个片子是有异曲同工的:了解他不代表要饶恕他和同情他,相反我们需要在制裁他之前竭尽所能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哪里有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之后去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悲剧。
而这部影片的表现方式就非常居中。
男主并不值得同情或者原谅,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成因和压力。
父亲的纵容软弱,母亲的强势冷漠,遇到问题他的逃避心态和暴躁的脾气,对他人缺乏共情能力和规则感的一切都是形成结果的原因,摒弃情感共鸣或许我们可以做到理解但不接受。
电影的美术和摄影在我这里满分,是非常标准的美术教材。
橘色和蓝色作为两个最明显的色块去大面积对冲,让我感受到他情绪的起伏,在家庭环境里总是暴躁的,整个家都是橘色的,而他常面对的大海以及和Helen生活的地方却是蓝色的,只有少量橘红色灯光。
渐渐这个家变成橘色,原本父母的家变成蓝色,冷漠的失落的绝望的。
两个颜色像是情绪的两极,暴躁或消沉都不稳定。
他真正舒适的大多数时段是绿色的草地。
用颜色渲染情绪是电影美术非常必要且优秀的表达。
摄影配合的也很好,不管是颜色的传达,光晕,还是诸多透过铁丝栏杆和玻璃的镜头,无不透露着情绪和心情。
在如此克制的叙事下,这些变得弥足珍贵。
当然男主的演技无话可说的优秀,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演员和这个群体的人。
其实也没有人知道究竟是拿起枪能保护好自己还是多关心他人能减少犯罪,后者似乎能解决问题,但前者好像更简单。
电影海报他将DV设置好,放在餐桌上,继而起身。
电视在播着新闻,窗外的椅子上,母亲的烟吸入的轻且缥缈。
青年面对的女人,口吃,极力掩饰,女人站在那,站在窗前,看着青年用力的踢割草机。
相比于《大象》,《内特拉姆》拍的更为浓烈癫狂,抛开代入感不谈,单是那些溢出画面的失控就让人如坐针毡,影片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把我们完全置身于主角视线范围内的整个世界。
凋敝的家,整洁的中介中心,拥趸的旅行社,衰败中女主的豪宅。
甚至明亮的汽车商行,皆如被开膛的鱼干一般展现眼前。
难言拖沓,更多的是生动到颤抖的帧帧画面。
不单是缺乏共情,主角更像是“忍辱负重”却*终崩坏的“黑莲”。
16亦或更多个无期徒刑是世界予其的回音。
是愚民?
电影里的众人皆不无辜,懦弱,冷漠,刻薄,消极,逢迎,围观。
电影的分秒,血与油污从指针间流淌而下,汇成一滩猩红,主角用刷子调和着它们,终将屏幕涂满。
是教育?
不全是,边缘的主角和他的家庭像是时代尘埃垒成的山,矗立在那,抑或说矗立在小镇边陲,主角走进房间,殴打,踢踹。
在汽车摇下的车窗里,看着父亲穿着潜水衣被救护车拉走。
豪宅庄重破败,如融化中的巨冰,女主角坐在沙发里,电视中,站在星光大道上,一如男主DV里浮夸粗糙的情境。
礼帽被放在棺材上,浅蓝色的西装甚有几分帅气,但他离开了。
是民众?
不尽然,吩咐伙计搞定拥木仓证明,在自己的家里确认木仓没问题,在车行将主角摁在座位上耳语;再来就杀了他,在自己的丈夫被殴打的时刻依旧静默,为了薪水;搞掂主角旅行的全部事宜,在自己房子的阳台上大吼再继续会怎样。
是律法?
影片的结尾,此时的澳洲木仓比案发时更多。
他敏感,多动,难以自控,在衣橱里拿起听诊器又放下,次次失望,树木上深深浅浅刻满了瘢痕,长发也只是在祭奠父亲前被扎成了马尾。
公园里熙攘热烈,草坪上阳光很足,追逐和谈情的人们没想,木仓的声音你我都没听到。
小小病床上;他一脸的茫然却又难掩紧张。
粗粝的画面消失掉,长发背带裤执拗的点燃烟花。
内特拉姆 (2021)6.92021 / 澳大利亚 / 剧情 惊悚 犯罪 / 贾斯汀·库泽尔 /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 朱迪·戴维斯
私以为母亲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有力。
从形象上来看,母亲的下半张脸沟壑纵横,饱经沧桑,但是她的眉毛却总是那么整齐端庄,这是一个非常优雅的女士。
男主故意躲起来让她找不到,等到母亲崩溃大哭的时候,男主笑着出来了。
母亲说:“(他)嘲笑我的痛苦,笑得好像这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这时的母亲十分的难堪,因为她当众出丑且被自己的儿子嘲笑。
这个抑郁症的儿子,简直是对母亲的一种羞辱。
而且开头男主在外面放烟火,母亲却说邻居讨厌他们,这说明母亲是一个优雅端庄的女人,可是儿子却这样折磨她。
母亲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所以母亲和儿子之间关系才如此紧张,儿子才闹着要搬出去。
父亲对母亲说,你总是这样逼他。
母亲没有说话,因为儿子何尝不是在逼母亲呢。
母亲是一个坚强冷漠又麻木的女性。
她的儿子精神有问题,而她的丈夫软弱无能,两个男性都无法依靠,可想而知,母亲对生活的无望,她痛苦且无奈,她强撑着走过来。
父亲受不了打击淹死了,母亲在岸上离的远远的,在大风中扯紧衣服保护自己,她的傻儿子还一副懵懂的样子,母亲已经麻木了,甚至没有流下一滴泪,因为母亲早早地就彻底失望了,她不过是在苦熬。
男主是一个怪胎,与周边格格不入。
开头就是他小时候被烟花烧伤,结果长大后还是放烟花,被邻居吵,打扰邻居睡觉了,从这个动作来看,男主行为怪异,而且不懂得体谅别人。
然后男主不穿衣服吃饭,站在燃烧的烟花中间,和小朋友们做同学,说明他可能留过级,跟不上学校的课程,开篇种种说明男主是一个怪胎,没有人和他玩。
唯一关爱他的是自己的父亲。
男主遇见一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接受他给自己除草,还不怪他的除草剂坏掉了。
男主觉得这个老女人特别好,所以和女人成为了类似恋人的关系。
老女人从形象上来看,首次出场穿着邋遢,眉毛都没了,她独居,且孤单,所以养了很多只狗,而且脾气好,因为车店里的员工叫她好心的海伦。
海伦和男主可能确实是恋人,虽然剧情中没有明确的表示,但是海伦曾经头戴鲜花脸上擦着粉穿着红裙子站在窗口,独居的海伦如此打扮可能是为了悦己者容,这个异性只出现了男主。
男主是没有人分寸感的,他对危险没有感知,对别人也无法做到体谅,他觉得擅自动方向盘很好玩,结果海伦死了,他自己没死。
对他好的海伦死去了。
他再次孤独。
但是他还有唯一关心自己的人——父亲。
父亲看上一套房子,结果房子被人买走了,父亲很伤心。
男主拿着钱去抢房子,他并不通人情世故,被拒绝了。
父亲受不了死了。
男主还记得当初父亲说买下房子就可以养牛,对男主和父亲来说,买房子就是一件很重要且美好的事。
但是父亲自杀了。
唯一关心男主的男人也没了。
男主还剩什么呢?
男主曾向杰米祈求友情,但是杰米第一次见色忘义,第二次被杰米吓到了,男主获得友谊失败。
这个时候男主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他生气的时候就喜欢打枪,从假枪玩到真枪,也越来越愤怒,最后酿成惨剧。
从整个剧作结构看,这个剧本很完整。
每一个人物塑造都很饱满。
而且导演拍的浪漫又悲壮,就像一朵开在血泊中的玫瑰。
两年疫情的原因,整个行业被冲击的太厉害,导致佳作难产。
一整年看下来也就戛纳电影节还有几部不错的电影。
和金棕榈获奖作品《钛》的魔幻先锋风格不同,这是一部极其朴素写实的电影。
影片以“1996年亚瑟港大屠杀”的主角马丁为原型。
片名Nitram和原型的名字Martin是字母上的颠倒。
预示着戏里戏外的镜像关系。
不同于以往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类电影,本片重点放在了讲述了恶魔诞生的过程和灾难发生前的暗潮汹涌。
这个角度既笨拙又灵性、既走弯路又走捷径。
实际上直接拍事件经过,戏就很足,而且冲突强烈,更容易出彩。
可导演意不在此。
相比视觉和情节冲突,他更着迷于展现人性里深层次和细腻的东西。
这也可能是他拍《刺客信条》显得不够刺激过瘾的原因。
这个导演就是对冲突以外的因素和造成冲突的原因更感兴趣。
可以说这既是弯路也是捷径,因为只要拍的不差就是准获奖作品。
虽然在最佳影片的争夺上输给了《钛》,但也是热门之一。
甚至个人觉得,像《钛》这种天才型的电影是没办法学的,喜欢电影或从业者更应该关注和学习的是《内特拉姆》这种类型的电影。
最终这部片子还是获得了最佳男主演奖。
虽然这些人物都有其现实原型,但这部片子在角色塑造和表演上依然出彩。
特别是男主,不得奖真的说不过去。
剧情中,母亲的疏离和冷漠、父亲的溺爱和懦弱加上男主智力问题造成的共情能力缺陷,从一开始就预示了悲剧的可能。
后来海伦和父亲的死又进一步催生了悲剧的上演。
而且这几个角色的选角也特别恰当。
拿父亲这个角色举例,相比其他角色的麻木和令人生厌的外形,他的面像和行为都是剧中唯一一个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人物。
在现实中马丁的父亲也是这样,所以当他自杀后,马丁就丧失了人生中唯一的光源,彻底堕入黑暗也就在所难免。
而海伦这个角色某种角度和内特拉姆是相似的,她孤苦伶仃,虽然腰缠万贯,但只能与动物为伴。
或许男主的出现让她看到了自己。
两个神经质错位的共情能力正好有一定相似性,但可惜两个病人无法互相治愈,只能躲在两人的小圈子里逃避孤独感,再加上命运的捉弄,海伦的死又进一步把男主推向罪恶。
最后就是母亲这个角色,她身上的悲剧性甚至要比内特拉姆更为强烈。
因为她从最开始就看出了内塔拉姆身上的原罪和邪恶。
她对男主的疏离和冷漠何尝不是一种恐惧下的自我保护和无能为力。
但如果说父亲对内特拉姆的溺爱和宽容不过是出于同情和爱的不足(当父亲因为梦想落空而消沉生病,又为此自杀之后,内特拉姆虽然因为共情问题无法真正体会自己的情感,但客观上,“父亲并不够爱他”这个事实,还是被确定了)海伦对他的接纳,不过是寻找共情和陪伴。
而母亲这个角色才是唯一一个把内特拉姆当作“人”对待的。
从她一直寻医问药,鼓励内塔拉姆和他人产生联系,就能看出她其实并没有对儿子完全放任自流,相反,她是剧中唯一一个一直在努力帮助内特拉姆、也在和命运抗争的人,她的痛苦才是最无处消解的。
她从开始就预料到这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恐惧中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影片结尾,她听着新闻报道,抽着烟的镜头也说明了这点。
和其他流水账似的传记和改编不同,这部片子抓住了真实事件的核心,让戏剧和现实相互交融。
把“他人即地狱”和爱与恨的表达问题深刻揭示了出来。
在情绪方面,剧情和表演都是非常克制的,基本没有情感上的宣泄,这种处理非常合适。
现实中的爆发往往都没有预兆,人与人之间的伤害也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
归根结底都是爱与恨的表达和理解出现了问题。
内特拉姆和马丁的悲剧当然有其特殊性。
但如何表达你对他人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能够正确的共情,依然是生活的大课题。
人与人相处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明明你用最大的力气爱着,对方却觉得你恨他。
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当年以首部长片《雪镇狂魔》获得戛纳入场券后,再以一部《麦克白》顺利晋升竞赛单元,一举成为戛纳嫡系成员。
成名后前往欧美拍片,没想到兜了一圈他又回到自己家乡,重拾当年处女作的犯罪题材,再次瞄准心狠手辣的杀人狂魔。
今年的新作《内特拉姆》再度入围竞赛单元,并成功拿下戛纳影帝的桂冠。
枪击案大屠杀的影片我们看过不少,格斯·范·桑特的金棕榈影片《大象》相信是最享负盛名的一部;《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成名前也拍过一部聚焦校园枪击案的《理工学院》,而前几年的挪威枪击惨案更催生出两部作品《于特岛7月22日》和《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
▲金棕榈影片《大象》以校园枪击案为题这类题材往往改编自真人真事,库泽尔这部新片同样地,将焦点集中在塔斯曼尼亚枪击案的凶手身上。
然而,有别于还原真实的案发现场,或渲染血腥无度的作案细节,导演着力于对罪犯的分析研究与暴力起源的思考,枪击案发现场只在最后短暂出现,根本没有正面的血腥屠杀描写,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几乎没有杀人情节的杀人魔电影。
这种手法与导演的处女作《雪镇狂魔》如出一辙,用青春成长的叙事来展现边缘青年的成魔之旅,从家庭关系、精神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切入分析这个冷血杀人魔。
库泽尔相当擅长人物研究,从主人公和父母的关系出发,他一面受父亲纵容溺爱,另一面受母亲严厉管控,导致他与母亲有一种病态的关系。
他离家出走后在一位年长女士身上找到一种柏拉图式的感情,却以对方意外身亡而告终。
他获得巨额遗产后愈发迷恋枪支,最后在父亲的离世后陷入绝望,最终走上万劫不复的悲剧道路。
▲精神情绪飘忽不定的主人公导演将不动声色的暴力美学风格渗透到日常生活情节里,既令人侧目也令人猝不及防,比如主人公失控殴打熟睡的父亲,母亲却冷眼旁观的一幕;他独自驱车前往别墅,并射杀住所里夫妇的场景,均透过极其克制冷漠的视角展现,颇有奥地利电影大师哈内克的风范。
而塑造人物时更凸显出丧失理智逻辑的行为,比如主人公先后两次在副驾驶玩弄方向盘,在富婆逝世后独自出游洛杉矶拍下视频录像,类似埋下伏笔的刻画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让观众惴惴不安。
这种弥漫着压抑氛围的美学与专注人物心理的叙事处理,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美国独立电影质感,回想一下范·桑特和哈莫尼·科林等导演的早期作品深有体会。
然而,这次新片相比《雪镇狂魔》并没有超越太多。
导演表面上有意不下结论,让观众自行推断主人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却始终不免落入俗套的困局。
剧本的用意并不在美化主人公,却仍然将犯罪逻辑强加于他无意识的行为之上,比如暗示缺乏双亲关爱、父亲离世等,引导观众得出结论,这种因果关系有悖于他飘忽不定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赢得本届戛纳最佳男主角最后用字幕卡将这件惨案与枪支管控扯上关系,更令人大跌眼镜,远远偏离了人物研究的主旨。
虽说警惕枪支落入到精神病人手上具有现实共鸣,然而,最后除了一声哀叹之外,影片并没有对边缘青年误入歧途有更深层的反省,只不过是为其写下了悲哀的注脚而已,这和我们看过的好莱坞杀人魔题材又有多少差别呢?
幸好,库泽尔选择了一众实力派演员助阵,高水准的发挥维持着可看度,不论是母子两人火花四溅的对手戏,还是男主角的个人演绎,都令人惊艳不已。
特别是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这位名不经传的年轻演员将人物时而天真时而邪恶、时而冷静时而癫狂的状态演绎得栩栩如生,戛纳影帝的头衔实至名归。
看的时候一直以为是在很高纬度的地方拍的,很多场景纯净得像童话。
影片中的mom实际上是一个很可怕的家庭成员,嘲讽、否定、命令、施压,潜意识里想要站在统治地位,左右儿子不止言行还有各种衣着细节,比如在父亲葬礼上,她只会指责你哪里不好,而不把如何变好告诉她眼中的“slow”儿子。
她对避风港海伦的态度其实也是在孤立nitram,爹说“你总是想要激他”,种种行为很有可能在nitram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面起着催化作用。
说不normal好像也挺normal。
他知道他妈不怎么爱他,也知道自己不正常,但不知道该怎么变得和其他人一样。
我并不认为他是常规的疯子形象,他会真心实意向海伦道歉,他直接导致海伦死亡的那场车祸,干扰司机这种举动很有可能只是他表达亲近和示好的一种途径,只不过他以为都会没事的。
Nitram也不完全是双相,和Jamie两次对手戏都表现出很明显的克制,他甚至还知道他爸的问题出在哪里,沙发上暴打他爸真的有点哭笑不得,但感觉人物更加立体了,他对烟花、旅行、枪的执念是会转移的,倒不如说就是他身体里某种一只欠缺的渴望的落脚点,因为代偿性和报复性使之达到不被社会和法律允许的范围。
如果说这到头来还要回到反映社会和全人类的高度那还是算了,也不要用“低智”、“杀人狂”这种标签绑定,nitram就是nitram
内特拉姆 (2021)6.92021 / 澳大利亚 / 剧情 惊悚 犯罪 / 贾斯汀·库泽尔 /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 朱迪·戴维斯
分辨率:4K(3840x2160)电影格式:MKV画质标准:HDR8音质编码:AAC LC电影声道数:6声道帧数/FPS:24 帧资源大小:11.60 GB《内特拉姆》是由贾斯汀·库泽尔执导,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埃茜·戴维斯、朱迪·戴维斯和安东尼·拉帕格利亚等联合主演的传记片。
该片讲述了不受欢迎的青年内特拉姆,由于阴晴不定的坏脾气经常导致自己行为失控,在经历心灵防线的崩塌后,最终走上不归路的故事。
凭借影片中精彩的演绎,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荣获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奖。
《内特拉姆》改编自震惊澳洲的真实社会事件,影片画风唯美而不失艺术感,表面虽不见血腥,但不言而喻的冷暴力却深埋其中,令人不寒而栗。
少年时期心灵受创的内特拉姆虽然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但表面看似强势的母亲为了管教他早已身心俱疲,只能用冷嘲热讽“激励”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而过于宠溺他的父亲则往往会在儿子闯祸后出面收拾残局,这更让内特拉姆变本加厉,最终贻害无穷。
在面对智力受损而情绪不受控制的孩童时,父母的心里夹杂着爱与恐惧的矛盾,往往不经意间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有人骂导演在为杀人犯洗白。
我倒不觉得,我看到了一个边缘人格的孤独,隔阂,和格格不入。
我们可以大概率庆幸自己把棱角磨平,融入社会。
他没那么幸运,他没有过女朋友。
在女性面前,他自卑,他骗他妈他有一个臆想中的女朋友。
面对抑郁的父亲,扇父亲耳光是他想到的唯一方式。
善良?
妈妈捉迷藏找不到他,找了一个小时,找到哭,发现时,他却在嬉皮笑脸。
hellen走时,他伤心到痛彻心扉,爸爸走时,也一样。
他的救命稻草被一根根薅走时,扒光了他的善,顺带打包着稀碎的善意,被逼入绝境。
绝境包里还有别的:冰冷的社会,不闻不问的卖枪员,不讲情面盯钱看的房产中介,帅气男性朋友对他的抛弃,看枪时脸色大变的眼神,妈妈对他不咸不淡的爱,不走心的对话,永远发现不了儿子的谎。
儿子的快乐,于她而言,成了麻烦,成为了一万个不理解。
她不理解买冲浪板的儿子,更不理解参加葬礼穿成小丑的他。
他在她的脑海里,写满了丢人,大写的丢死人了,麻烦,可真够麻烦的。
全片的绝境自然也真实,没有直来直去的霸凌,全是克制的,却充斥着格格不入,不被理解的孤独滤镜。
直到他看到电视里的校园枪击案时,眼神开始放光了,大概是,我得不到想要的善意和尊重,那我干脆就让你们怕我好了,怕我的时候,我就存在了。
其实还会记起一个细节,他在枪击案前,清理了hellen的房间,放走了狗。
以上。
前半小时中的这位孤独“公主”像极了《远大前程》里的那位失了智的有钱女主人,她们拥有财富,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后半段明显感受到了加速,铺垫过长,有些虎头蛇尾之感。
这样扭曲的人格也是由于过分疏离与冷漠的社会人文造成的。
人在社会中,没有感受到来自己人群的温度,无法融入任何社交圈,对内的深层渴求无法被满足,便触发了对外的激烈喷发。
后半段不管是在剧情还是角色上,处理的过分仓促,有一种想要尽量压缩丑闻时长的味道,不免贼喊捉贼,掩耳盗铃。
还有一种不妙的感觉就是把罪犯洗白,引导观众对其的内心理解。
那么长时间的个人经历铺垫,着重于外部环境对其个人的心理改造与扭曲上,当然外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人的因素被弱化了,过多的着重外部因素的改变。
有那么多人天生不幸,靠后天的努力改变命运,依然活的精彩,一手烂牌也能打好的坚定意志与顽强奋斗的精神鼓舞人心。
为什么摆烂与恐怖袭击大量发生在西方国家?
这不是更应该考虑的问题吗?
枪支泛滥成灾的成因显然有着更深层的文明内部原因,盎撒人用野蛮的屠戮把文明打散,并自诩为新的文明,他们给世界带来了技术上的更新迭代,可他们给文明带来了更新与迭代嘛?
未见得。
他们只是用更大的喇叭宣传他们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并强加给所有人。
这样的文明并不比野蛮高明到哪里去,只是野蛮人穿上了西装,把杀人的工具由木棒改成了枪械、大炮、无人机、导弹、航母而已。
文明是一个沉淀的过程,需要长时间不断的更迭,融合,冲撞,创新,经久不衰,由衰转盛,经过数千年的岁月锤炼而成。
亚欧大陆有诸多璀璨的文明,他们理解,什么是文明,文明的内在吸引力是什么。
而暴发户国家,或许也需要经历许多过程,许多时间才会真正理解,文明的真正意义。
内特拉姆的成长是存在的问题的,当然与他自己本身的心理疾病有关,但这种有关本在一对好父母的关怀下是可以向好的,但是父亲因热切希望的海边小屋被别人抢购后一病不起,母亲近似于苛刻的纠正与陪伴却让内特拉姆渐行渐远,其实他是有一根底线的,就是不要伤害爱他的人,好不容易 一个除了他父母愿意接受他的海伦,也在车祸中逝世了,那么当身边的人都消失后,他能做啥?
静静地等待着死亡?
还是重新去接受这个社会亦或是被 这个已经遗弃他的社会继续遗弃?
于是惨案就发生了,似乎没有去根本地说明惨案的原因,那是因为这种片子永远是当时民众最不愿意提起的一切,可是这个事件的影响 力又特殊到可以让所有的人去重新观察到当年的事件,去或多或少的思考各种公共政策对人以及人对社会的互相影响,克制成为这个片子最大的优点,男主这个演技真的让人在某时感到那种阳光下的冰霜,好可怕的感觉,不愧影帝之封啊。
除了男主外,喜欢 那个无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办的母亲,包括母亲和海伦的对戏时,完全占于上风的表演,难怪镜头始终怼着母亲那充满苍桑的脸颊和那种说不明道不清不知道未来在何方的眼神。
影片改编自一起发生在澳大利亚的真实枪击案。虽然是犯罪题材,但显然导演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塑造,而非犯罪过程本身上。用相对中立冷静的视角以及几乎90%以上的篇幅讲述了主角如何从一个被人欺负的边缘性人格一步步发展为枪击案凶手。和几年前大火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似的是,影片也企图用镜头语言来模拟一个精神疾病和智力疾病患者的主观感受,以达到让观众共情的目的。相比善恶分明的传统价值观电影,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更加高级且更容易引人深思。
故事徐徐道来,压抑的气氛却让人一刻不敢放松,澳洲生活的写实刻画,男演员表演太精彩了,和角色融为一体,片尾仅仅落脚于枪支管理,有点诧异。值得一看的电影。。。
其实看过趣味游戏以后,就没有什么能让人压抑到不能呼吸的电影了。内特拉姆最失败的点就是要制造共情,摄影机的立场没有坚定的离开角色的中心,像钛一样制造感官效果,虽然利用的是视听语言,可是总感觉效果被降维成了“制造视效”。新时代长镜头我已经看烦了。
查资料得知,枪手Martin Bryant(Nitram也是Martin的回文)远比电影改编后的形象更加令人痛恨,这位智力低下的金发美男从小就有着非常混账的暴力倾向,无论骚扰邻里还是校园暴力乃至虐待动物,可谓无恶不作,远非电影呈现的天使与恶魔抑郁双面人格,因其智力与精神方面等心理问题,又总是得到政府与他那同样可悲又可恨的父亲的庇护与迁就,而富婆Helen本尊也非电影中那阴郁孤僻的“寡妇”形象,同时改编的还有富婆与父子俩诡异的神秘关系。当然回到影片语境,卡赖伯的表演几乎无可挑剔,除了其实在没能还原出本尊外在的俊美容颜,银棕榈也当之无愧。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年澳方就有导演曾众筹过一部讲述此次大屠杀事件的电影,可惜项目夭折,本片也在上映时受到塔斯马尼亚州政府的阻难,可见此事件仍是澳人难以释怀的伤痕
Justin Kurzel前两部作品都以视觉盛宴的大战结束,这次我也期待着,但看了个克制的结尾。明显的跳剪痕迹让我本以为如果由着Kurzel的性子拍,肯定是绚烂的血光脑浆。但是Kurzel在戛纳很诚实地说拍到最后“他不知道怎么导,Caleb不知道怎么演,突然失去了和角色的联系,所以就到此为止。”一个探究恶魔如何养成的故事,很传统也很细腻,Caleb Landry Jones绝了,做音乐的人的节奏感很棒,其他演员也很棒。
根据发生在塔斯马尼亚岛的真实事件改编,此次枪击事件35人死亡23人受伤,震惊澳大利亚。电影拍得很克制,干净利落,没有多余镜头,连杀人的血腥场面也没有。导演的目光始终集中在杀手身上,这是一个大脑发育迟缓、有着躁郁症的年轻男子。电影向观众展现了此人的生活、他的家庭及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我们能感觉到他的愤怒在一步步累积,而电影的气氛也渐渐紧张,最终的屠杀凶手却又是那么的理智与冷静,形成强烈的反差。
你知道电影一定会在枪响前戛然而止,这是一部表现得非常克制的电影,没有圣母似地指责是谁让一个内特拉姆沦落至此,也不鼓励观影者去指责父母、海伦、医生等等,没有人能表现得比他们更好,恶的前夜这个译名可能更贴切一点
马丁从小就虐杀小动物,16岁辍学,IQ66,有精神分裂,最后被判了35个无期徒刑,永远不得假释和减刑,有个狱警爆料说,马丁喜欢吃甜食,在监狱里为了向别人要巧克力甚至可以卖屁股...76/100
没压住 caleb的音乐人格和银幕人格真是高度统一
终于开始看戛纳2021。这是一部各方面都很成熟,也很克制的影片。每位演员都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使命。
三星半。男主角的表演让人对主人公又恨又烦又怕。一个犯下滔天罪行又给他人带来无限痛苦的人背后的故事,这种讲述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最后字幕关于枪支管理的说明又让本片陷入语焉不详。
我们看见怪物 因不知其成因而恐惧 因知其成因而害怕 比起可以发生的微小改变或许人会更愿意相信不可能改变结果的宿命 这样或许就可以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
没有狂拽酷炫吊炸天的视听裤泽尔也依旧可以做到,高饱和度的蓝天、花草、海滩、小狗、黄色小车,看似艳丽温暖的镜头中他对intense的氛围掌控低调而高效。clj disturbing af 但一直把爆点压着演,暗流涌动的能量太强了(firebug本来就很戳我)【he's like joe alwyn (slightly uglier but 19910221x better version) 唯一弱的地方是结尾字幕直接控枪了,醉了,不是character study啊?(哦对了片中出现了韦尔曼版珍妮盖诺主演的《一个明星的诞生》>3<)
3.5 反高潮的处理让本来应该更加压抑的故事因为高潮的缺失,反而在全片过程中都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每一步成因都沾染着鲜血,每一个经历都有着恶的原罪,这才让人毛骨悚然。命题作文的完美表达。
伤痛是可以转移的,却无法治愈;治愈是温暖的,却无法持久;权力是可以转换的,却无法阻止悲剧诞生。逆位对内,是伤;对外,转化成更多无差别之伤。是个体现象级集中喷发真的很爱男主,的演员。一双太具伤痛的双眼
不太行。都是熟悉的一套,父亲和母亲塑造的还是不够好。
no idea
镜头表现力极强,我也睡得很香,剪到70分钟就好了。
还是比Joker高级的 和《大象》基本没可比性
这男主自带cult气质每次看他我都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