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后很难过。
虽然故事的中间,我听不喜欢anne的,因为她自私、自我、自以为是。
可是等到最后被带走的时候她回头看了一眼阁楼的时候,看到每个人都标示着死于哪个集中营,哪一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的悲伤,那种带着恐惧的悲伤,心痛的悲伤。
和平年代,你很难想象要把8个人关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彼此没有秘密,你甚至能知道这个人下一句话会讲什么的感觉。
工人在的时候不能讲话不能发声。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太压抑。
我觉得自己更像故事里的姐姐。
内心里也是一样的有梦想,向往自由。
可是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个anne了,为了维持屋子里的和谐,姐姐总是压抑着自己的喜好、压抑着自己的想法,做了个听话的乖孩子。
这个时候我就越发讨厌anne。
她真的很难让人忍受。
她的话很刻薄。
她喜欢别人男生会不自觉的去”勾引“,最后真的是三分钟热度最后嫌弃别人stupid两个人不在一个层次。
她写出这样的信给她父亲,太没有良心了。
我知道,一个被忽略了成长感受的敏感的少女的心,可那毕竟是荒唐的童言无忌。
父亲看到信说这是他这辈子收到过最伤心的信的时候,太让人难受了。
从一开始,男生的妈妈就没说错,anne就是个被宠坏的小孩。
大家已经在这么危险的环境下了,她竟然还这么自我。
好像全世界都在挑她的刺。
却不曾去领会大家的爱。
anne说她不想和别的女性和她的妈妈一样。
她想要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去旅行。
我懂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对自己生活的要求。
可是,在这样战乱的年代里,你可不可以收起自己所谓的权力和想法,也去想想同一屋檐下别人的感受那?
也许别人也正有着同样的想法,只是都没有说出来而已。
对!
这么说anne其实也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告诫。
哪一个独生子女会没有一丁点这样的自我和自私那?
总觉得世界在欠着自己,其实周围慢慢的都是关爱。
这么说anne也是嫉妒,因为她可以活得这么自我。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时刻保持自己的。
她还有一个这么好的爸爸,即使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满足她从物质到精神的空间和需求。
这段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爱情其实算是青春期的好奇,荷尔蒙在作祟。
他们第一次在阁楼kiss的那场戏,anne好像突然长大了,穿着睡袍竟然有成熟女子的风韵。
想起在amsterdan看到的安妮之家。
为什么这么有社会历史背影的电影被我看出了这样的90后性格缺点?
其实大概也只有anne这样的姑娘这样的固执和自我才能成为不一样的人吧?!
别人都像姐姐一样被现实中对”好“的定义所憋死了吧。
2010.4.30又是一部反映纳粹的电影。
对历史我始终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希特勒的种种政策,也不十分了解。
但看到有的人说崇拜他的战术,可能,单从某方面而言,他有一定的成就。
但从大部分来看,他的成就弥补不了一个民族的损失!
老百姓都会同情弱者,是的,因为他们没有对抗敌人的能力。
不过说到这一点,我确实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我们会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们有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要不是因为有了毛主席,我想我们的下场会和犹太人一样可怜!
是啊,说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恨到骨子里,但我可以做到客观看待。
是不是就和那些崇拜希特勒的人一样呢?
我只是缩小了政治战争上的元素,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领域。
难道就没有犹太人喜欢德国吗?
……安妮的一家以及皮特一家和牙医,真的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虽然最终只有安妮的爸爸幸存了下来,那他们也是比大多数人经历的苦难要少的少!
至少他们有土豆、卷心菜吃,有书读,有广播听,可以拌拌嘴,可以有小爱情,甚至还有安妮可以写作!
大多数人不都是摆着手指头随时等死的过着每一天!
这也是没办法的比较!
这部日记,真实的反应了历史,让人能体会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变化。
我们可以憧憬一切,但前提是战争停止了,旅游,学习,电影,音乐等等等等。
一切的希望就差那么一点点等待就实现了,可命运终将无法改变。
看到有个人说“悲剧就是把美撕碎了给人看”绝的这句话写的很好!
常常有些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比如天灾比如战争,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无论明天要面对的是什么,可能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战,犹太人,没有人不对此感到熟悉。
多年前的那部《辛德勒的名单》,让很多人对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样类型的片子很多,譬如《朗读者》,只是不过是以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一个视角的罢了。
安妮日记就把这个战争的叙述者放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身上。
整部片子,你看不到真正的残酷的战争场面。
你视野所及的就只是那间拥挤的小房子。
影片以安妮的生日派对开始,不带过多感情地叙述着这么一件事。
安妮只是个孩子,她并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发生在她身上的改变。
当他们一家人被迫躲在很小的屋子里,白天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以免被人发现,只有外面的工人下班时,才能低声说话。
作为一个正值灿烂年华的孩子,她只是感到深深的无聊。
凡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以个人体验来证实其真实性的。
对于安妮来说,战争就是狭小的屋子,寂静的对白,每天准时响起的钟声,毫无滋味的生活。
虽则战场上的残酷令人恐怖,但封闭的空间也将摧毁一个人的生命力。
记得茨威格的一篇小说《象棋的秘密》中,主人公便是这般在封闭的环境下得上了偏执症。
没人少的了自由。
就像,没人能够停止呼吸一样。
安妮的日子只能靠着日记来度过,每天都是一尘不变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让人发疯。
看似幸运的他们却被判了另一种监禁,生命能量的萎缩,希望的破灭,难以想象的未来。
生活的意义便在于不知道下一刻将发生什么,可当你呼吸的空气都告诉你,未来是糟糕的,是如今天一样的日子之时,那样的幻灭感,不知有几人能承受。
于是会想起多年前看得一个小故事,一个永恒之人的自述:没有终结,这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结局。
尽管没有人想要接受死亡,可死亡却给这世界最为原始的动力,有终结,开始才有意义。
战争的意义,或许就是抽离掉个体对于终结的感知,并以此消耗掉整个的生命
可能没有什么,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这个语句本身更让人悲伤的了。
因为他们已经坚持了那么久。
想起很小的时候很喜欢读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直到现在脑海中经常会回想起印在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妈妈,你怎么想象胜利那一天呀?
你以为那是在什么时候?
”“真是在春天吧?
一定在春天!
倘若在冬天,那么,雪是一样要融化的,花一样要开的!
”他们的死,是在胜利之前4天。
I'm going to have a different life to most girls,i don't want to be like mother or all those other women,who have a family and then they're forgotten.i don't want to have lived in vain like most people.i want to go on living,even after my deathDeep down,the young are lonelier than the old,it's hard for us to live in this mad world.how can we hold onto our opinions,when ideals are being shattered and destroyed?i see the world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wilderness.i hear the approaching thunder,i feel the suffering of millions.and yet,i somehow feel that,everything will change for the better,that,in spite of everything,people are good at heart.JUST THEN,it still happend.Sometimes,i thought to myself,what i want exactly,it seems i get used to cheat myself ,make me believe that i'm approaching,to nowhere.
《安妮日记》鼎鼎大名,看了这部有点小失望,或许是《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类型的影片来的太震撼!
影片中印象不错的是女主的爸爸、妈妈,而女主,怎么说呢?
她妈妈对她的评价真准确:任性、过于自我、刻薄,甚至有点恋父仇母倾向,不过这也或许正是那个年纪小孩的表现吧。
幻想的安妮、羞涩的皮特、被妹妹安妮“吸走所有氧气”的姐姐都被送进死亡集中营,人生或许就是不平等的!
如果真实历史中的安妮一如影片中刻画出的那样,我要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她。
就像剧中有人对其父母说安妮“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母亲和她谈喜欢皮特一事,她顶嘴。
母亲叹气说:真不希望你成熟太快。
后面同屋住的医生也看不惯她和让她吃安定片的母亲顶嘴。
甚至连她更喜欢的父亲,却给他写了那样一封伤人的信。
父亲不理解。
至于姐姐,尽管知道姐姐喜欢皮特并且二人谈论过,但是,她还是和皮特好上了。
然后问姐姐:你不介意吧?
姐姐说:我只希望你对我说一声。
可后面,安妮又亲口对姐姐承认说:不喜欢皮特了,因为他理解不了她。
而这件事上,母亲早就对安妮指出来了。
如果说懂事与否,同样渴望自由的姐姐表现更为成熟,知道顾全大局,就像她对安妮说:保持家庭和睦总要有人做出牺牲。
我理解她的潜台词:妹妹安妮太过反叛,假如做姐姐的也跟父母闹,还让不让父母活了。
所以姐姐对安妮说:你把氧气吸光了。
安妮的爸爸太老好人了。
第一批一家三口中的母亲可谓极品。
有关Anne Frank,有关自己。
看完这部影片,我竟然睡着了,我以为我会躺在床上流泪很久 然后弄湿整个枕巾可我没有 我只是睡了很久 然后弄湿了睫毛而已。
很多时候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不太愿意用语言讨论 评价。
有时候单调的说:好!
太好了!
感觉真的好傻。
可是我没办法把温存的Anne这样渐渐忘怀。
即使我还会再看第二遍 第三遍 第四遍...突然很感激让我认识Anne的丁啥 没她就没有我现在的沉淀。
突然又很想念viki 最近她一定很辛苦很无奈 但是我们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无聊 不慌张 不放弃我是个很懒惰的人 所以再怎么努力生活 也不会让人刮目相看。
越来越处于一种麻木的态度,对很多事情。
对幸福 对不幸。
那么玩闹那么爱笑那么喜欢阳光 那么不能没有日记本。
我拥有自由 但Anne没有 我会找到与她相似的地方 然后感同她的身受 怜悯她 怜悯我 怜悯所有人然后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好爸爸 他说:work and hope.如果我的成长也可以拍一部电影。
充满的会是什么样的色彩原来幼稚也会感动人。
原来自私我也会这么爱她生的那个时代 社会 背景,我似乎并看不到年代隔膜。
我甚至想对着时光的漩涡大声的跟她对话她不了解自己 我不了解自己 两个傻孩子。
那么多三言两语不能解释的,就这么平静的结束了也看到了不少喜欢这部影片的人们 那么爱Anne 在庞大的留言里 我看到了类似‘可爱’‘善良’‘漂亮’的词她看到一定会很开心 或者很不开心我们心里都住着相同磁性的吸铁石 就这么完全相反矛盾的生活下去就像被别人夸奖 你很乖。
我很开心并且很不开心就像viki说的:这时间怎么过的又快又慢的。
现在的我深信人知道的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 深信不移。
我多么渴望她能幸福的过完整的一生 却又同样渴望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美丽的年龄。
记得我曾经说过,命运与世界的改变,不是我们人类,而是计划好的定数,只是我们刚好适时的出现,适时并且敬业的作为一个演员,当台词与剧本都已经定好的情况下。
只有我们是未知者 卖力的上演着生之伟大。
有人说这是悲观者的哲学并且不以为然 也有人赞同并且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可是我在说的时候并没有或悲观或希望的感情色彩 只是一个感触 并不想为之找到结果答案。
有些事情只有真正体会到了解到时,才有了感情色彩是Anne让我觉得即使生命这么无奈 以坚持自我的姿态 那么的魅力 感动了不止我的无数人就连宿命 都不可笑了。
她让预言家变得可笑。
她说:就算沮丧 失望 也绝对不能绝望,她写:相信世界还是美好善良的。
这是她日记的最后一句但不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句。
也看过不少鼓舞人心的影片,但这个并不是励志片 却震撼人心。
我是个敏感的人 同时也是个迟钝的人所以有很多怪异的心情。
以至于异常羡慕Anne。
不止她 还有很多今天趁着阳光刺眼 和丁啥去学校对面的小区 喂小猫小狗一些剩饭残羹没有所谓的高尚情操 没有炫耀的虚伪 更没有稀缺的节约意识只是,我想我们只是想幼稚的走进宫崎骏的动画里 彻彻底底的逃避阴霾密布没有美丽色彩的现实生活。
或高傲的猫 或疼人的狗 甚至还有可怜掉毛的鸡 一下子阳光底下 我看到了美好的色彩。
也看到了Anne渴求的自由。
突然发现无关于我们生活的无奈 渺小 疯狂 安逸。
无关于生活的意义 活的最美的其实是自我的人。
我从冗长的睡梦中醒来,突然想怀疑真实的世界到底存在在哪里。
不知道怎么结束这些对Anne冗长的评价 联想 与漫无目的。
连自己都怕自己这是在亵渎。
怎么都要醒来 抬起头。
然后坚持自己想坚持的 走Anne再也走不了的余生。
空间开页似乎是真正Anne的笑脸 贴了那么多张欢快的面孔,仍然抹不去平静的用几个字结束的面孔。
用影片的最后的字幕和Anne最后的面孔来结束我的冒昧评断,如果灵魂没有国界,如果思想没有时光差异。
我想要 感谢她【有一天 你可能跌入痛苦的口子里 要挣脱那通向深渊的的轨道 要活着 在黑暗中 仍然创造!
】Anne I love you...-by cherry
很多描写二战的电影很在意描写战争的残酷或者战争下难民的悲惨现状,对于这样的展现手法我无可厚非。
但是类似这样的展现给予我的更多还只是宏观上的一个战争,多了份视觉的体验少了很多心灵触及。
我一直很赞同感动在细节。
我觉得这部影片,就很好地抓住了这点。
前面看似冗长的生活细碎,其实为最后的震撼埋下了回声的长久激荡。
我是一个急躁的人,所以很多好的电影都没有坚持到最后就放弃了,尤其是类似这样的电影,不是基于对二战的兴趣,我是不会坚持看下去的。
生活中我忽略细节,理想中我迷醉于细节。
不继续说了,慢下来,好好生活,每时每刻都有他的意义,你选择了就努力做好。
很奇妙的观影感受,在去Amsterdam前晚的两点钟一个人窝在出租屋里对着transcript和没有字幕的视频看完《安妮日记》,然后在最后一幕安妮被带出小屋回头的一瞬间看着定格在那里的Died in March 1945时潸然泪下。
影片的对话日常、真实,与以往旁边者视角记录的战争不同,全片从安妮的视角来描述这一切,把少女眼里的战争展现得更加细腻和牵动人心。
父亲为女儿争取多两小时的书桌使用权时讲到的 work and hope,讲到唯一能掌控也最值得珍视的是思想的自由,和广播里播放的记录一个民族不能只是那些由胜利者撰写的充满着荣光的官方文件,还要由来自普通民众的书信、日记来让后代铭记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的话语,都是支撑安妮在这个小小的Secret Annex里对未来、对自由的憧憬和向往。
她任性、叛逆,在与母亲的争吵和写给父亲“after the war I will leave you and live by myself"中成长,她期待着战争结束后能成为一个作家,能有自己的事业,不像母亲一样被世界遗忘。
好像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在书写中越来越如鱼得水, 广播里传来令人激动的解放的讯息,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在藏身了两年离战争结束只有两个月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另一场“清洗”。
没有流弹划过天际,也没有令人胆战心惊的玻璃被打碎的声音。
一切都是那么仓促,男人的交谈,书柜被移开的碰撞声,日记被粗鲁地扔在地上然后所有人就此分离走向未知却又已知的结局。
没有呐喊,没有眼泪,Mr. Dussel 静静握住安妮的颤抖的手帮她穿上黑色的带的皮鞋然后消失在另一辆火车上。
也许在集中营里Anne也会偶尔想起母亲的温柔,草莓的可口,第一次接吻,教堂的钟声,窗外的风和空气,西班牙语的Benas Noches 和对生活、对写作的冲动和热情。
安妮的父亲更伟大
感觉非常不淳朴……
不喜欢,想看2001版的
如果我生了个像安妮这样的女儿一定头痛死了
最后他们一次走下楼梯的时候才有了感觉,那种黑白的无力阴冷的感觉……
最后还是看得眼泪流
太沉重
这是很早以前就想看的片子,感觉竟是一般,我是不是因为近来的浮躁而变得太过麻木了。
peace
#Heilhitler
看的貌似是所謂的電影版;猜想原著要比這電影好,這種類型的只有文字才能體現出來美感和想像空間,影視的相對會比較直觀,改編大都失敗告終;本片的女主過於自我中心了。不成熟,這也許就是青春的代價吧;
关键还是在于记录了历史。
她就是个自我、任性的姑娘只不过被命运苛酷地安排在痛苦的口子,庆幸有那么一个父亲。人要是陷入无尽的无聊与无助离死也不远了。结尾即高潮。
很多年前看的《安妮日记》这部电影,今天偶然发现了英国所拍的2009版本,当时它所带给我的震撼犹如晴空霹雳一般。第一次记住了纳粹的恐怖,第一次领略了二战中犹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第一次认识了安妮•弗兰克这么一个至今仍然被世人所传颂的荷兰女孩。
不知道是改编不好还是电影技巧不妙,全程冷漠脸
一般般
最后只有爸爸幸存了。看的电影版,就说情节有些碎,原来是电视剧剪到一块
如果没有战争,她只是一个聪慧敏感的、大体平凡的少女,有一些小喜悦和小乖张,有一对爱她的父母,有一个温柔的姐姐;或许还有一个心仪的男孩,一些对人生的小困惑和小理想。战争毁了这一切。
最后的黑白定格真的让人很难过啊~~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犹子祸害德国失败了,吸取了教训之后开始祸害美国了。估计美国要出小胡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