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在20岁时死去
ستموت في العشرين,你将死在二十岁,你20岁会死,You Will Die at 20
导演:阿姆贾德·阿布·阿拉拉
主演:Islam Mubarak,Mustafa Shehata,Moatasem Rashed,Mahmoud Alsarraj,Bonna Khalid,Talal Afifi,Mazin Ahmed,Hassan Ali,Mohamed Khalil,Asjad Mohamed,Amal Mustafa
类型:电影地区:苏丹,法国,埃及,德国,挪威,卡塔尔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As soon as Muzamil is born in a village in Sudan, a saint in the village predicts, “This child will die of twenty.” Unable to accept the curse, under the ove..详细 >
向死而生
威尼斯最佳处女作,苏丹故事集。
奇遇字幕组之前刚翻过一部苏丹纪录片叫《与树对谈》,几个导演想运营一家电影院都是犯罪的国家,可以拿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回头再看这部电影,能让它加分的地方很多,主要这还是一部完成度很不错的片子,特殊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这个青春成长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命力。宗教背景让这个故事的设定意味深长,男孩在20岁的那天,有人突然替他死去,而他仿佛走上了那个人的人生。
可能是一部存在的意义大于内容的电影。阳光下不同的土地不同的信仰生长出不同的文化与人,但同样对于命运的解读让我们心怀敬畏。
作为导演处女座还是不错的
苏丹电影,看个新鲜。对白还行。很多人的人生其实和男主一样吧,活在圈子里,没有艺术,没有错误,没有思考,没有快乐。8.1
不知道从哪里点击的想看,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只记得一句台词,你的大脑难道只会背诵经书,不会思考吗,也许可以总结了
父亲那条线太过单薄和突兀,倒不如没有
抛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命题,若命数已定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BIFF24th
6.9/10 '如果能知道自己寿命几何,那你会做出何种选择?'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便提出了一个极其耐人寻味的问题,同时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宗教气息浓厚的地区,也令电影有了极大发挥空间。虽然此时不得不称赞导演的才气,但同时此片也又沦为了一部'创意比成片优秀'的阅后即忘电影。至少在鄙人眼里,既没能表现出放飞自我的狂乱,又没能表现出放弃自我的绝望。宗教的影响、家人的囚禁,除了增加了主人公对于部分事物的恐惧外,完全是游离于外的。在主人公的种种邂逅中,主要问题的存在感也越来越淡化;父亲的归来也没能产生多少重要变化。如此好的创意,不得不说可惜。
和《白色白色》出奇的相似,百无聊赖可以看看,如果不是苏丹的电影,换成意大利,丹麦或者瑞典,6分出差不多了
影片片名简单直接地讲述了男主一出生就被所谓的先知语言说真主会让他在20岁死去,于是他和他的母亲整日在墙上刻画印记来计数,倒数着来计算他的人生,父亲因为承受不了这强大的打击,选择了离开,因此可以说影片中的父亲始终处于缺席状态,即使后面父亲回家了,但其依然是这种缺席状态,没有承担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反倒是其好友苏莱曼承担了一个亦师亦父的角色,他游历全球,他思想开放,他教导男主何为自由意识的觉醒,以及信仰并非如此重要,他告诉男主所谓的真主和天意其实并不重要,可男主因为深信所谓的信仰和天命,失去了深爱的女孩,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成为他人的新娘,男主能够倒背如流古兰经,信奉真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知道自己即将满20岁时,选择了强奸苏莱曼的女友,这里有人说是性意识的觉醒,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他借着死亡作恶的掩饰
3.5 从生下来就困顿于一种死亡的阴影之中,如何摆脱命运?只能去作恶。恶人可以夺走死神的镰刀。
宗教意味很强,扯上电影播放还是会生硬.漫长平缓的节奏,详略并不得当的跳跃,不断走向死亡的儿子,和永远没有变化的母亲.我穿白色是为了悼念我死去的儿子,你穿黑色是为了哀伤你活着的儿子.
2020.08.22
看的昏昏欲睡
“我们生一村的小孩”“让我把生命所剩之日活完”
穆扎米尔刚出生就在宗教仪式上被预言将在20岁时死去,不堪折磨的父亲因此抛妻弃子一去20年。多么俄狄浦斯的一个设定。可惜影片之后的发展无关神话,没有对命运的质疑、抗争或逃避,没有在这一死亡阴影下对生命的体会、热爱或失望。影片也无关时间,20年只限于穆扎米尔的年龄,而未指向非洲这片被殖民(失父)土地的历史、民族和文明。当然,这是苏丹而非希腊,不能以西方文明的故事架构去要求它的讲述方式和目的。可惜影片也未能提供属于苏丹属于非洲特有的讲述。最遗憾的是开场宗教仪式上从1岁到20岁1年1年历数的祸福预言,为什么不在影片之后的讲述中以1年为单位进行分章讲述?
你会在20岁时死去,也会在20岁时重生。 布景色彩镜头运用都充满冲击。大量的声音留白让为数不多的几段非洲音乐显得异常动听,十分抓人。 导演很会制造有冲击感的意象。特别是在穆斯林统治思想,真主箴言支配信仰的氛围下,母亲的梦境出现圣母玛利亚一般的肢体语言。非常冲击。 ps 有个镜头陡然出现一辆红色的大运三轮,真是哐一下猝不及防的给我带回了中国农村hhhh
“to the Sudanese Revolution victims” 看了18年苏丹示威革命的资料 影片背后的意义让它上了不止一个档次 向死而生的穆扎米尔就像以前的苏丹人民 最后“起死回生”的穆扎米尔像是现在的苏丹人民 致民主 致开放 故事有些老套 但摄影美术配乐很好 偶尔穿插的梦境也颇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