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故事是耳熟能详的了,而且歪果仁的那些“权谋”,看起来实在小儿科。
只不过,老外有些意思的是,当巫婆预言的时候,丹泽尔华盛顿就预见了这预言的“危险”。
只是可惜,即便是预见了这样的危险,丹泽尔华盛顿还是选择了“实现预言”,当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一切都无法阻拦。
当心中的欲望被挑起,事情的发生就失去控制。
可惜的是,巫婆的预言里头,还有丹泽尔华盛顿好友的事儿。
丹泽尔华盛顿一方面想着上位的欲望,一方面又担心着被上位的惊慌,最终惶惶不可终日。
说起来,丹泽尔华盛顿还是没有到大天朝走一遭,好好的考察考察,否则的话,也不会当个国王也当得战战兢兢。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位上位者上位后,都会有一轮大清洗。
这个再正常不过了。
想在这股“潮流”中明哲保身,是一件相当精细的活儿。
按照老外粗犷的个性,这玩意儿绝对玩不来,再加上一点点“欲望”,到了最后,往往都是来一架。
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当年为了正义刷广告牌的大咖,如今也利欲熏心,被名利蒙蔽了双眼。
但是老外的尿性,就是往往良心不安,一件事儿老在心里头盘。
盘来盘去,把自己给盘进去了。
从这方面来说,丹泽尔华盛顿和这位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当个国王,没有当国王的自觉,实在太low。
故事的台词相当的华丽,一般也就在舞台剧上说说。
正常人这么说,简直要闪了舌头,不过也可以领略一下西方语言的魅力,虽然说,和我大天朝的诗词比起来还是没法比。
故事的舞美做得也相当的精致,这么经典的黑白,当真不多见。
这超强的画面感,值得学习。
The Tragedy of Macbeth (8/10 stars)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Parallel to West Side Story, the Tragedy of Macbeth adapts the drama of Shakespeare in its purest form without making any alternation to the origin. However, even with the plot that cannot be any more well-known, Joel Coen still managed to add in some personalized ornamentations. The appearance of the witches reminds me of Gollum from Lord of the Rings, eerie, loathsome, but not as intimidating as I’d expected. I’m ashamed to say that this is the first Denzel Washington movie I’ve watched, but he does a fantastic job pulling up the character depraved, deeply poisoned by prophecy and lust of power, and finally overthrown by his own superstition. Frances McDormand also presents us with the malicious Lady Macbeth, consumed by insomnia and guiltiness. I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including exact articulations of Shakespeare’s work, but it’s too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Nice stage-design, outstanding sound effects, and great actings, of a very old story.
乔尔·科恩(Joel Coen)的电影是对电影的生动颂扬,尽管主角夫妇缺乏杀气。
乔尔·科恩(Joel Coen)独自执导了《麦克白的悲剧》(the Tragedy of Macbeth)。
由于哥哥伊森休假,他选择了高端材料。
这是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的电影可能曾经得意地取笑过的那种项目。
《巴顿·芬克》和《凯撒万岁!》想想这位如此大胆无礼的导演,用“乔尔·科恩为银幕创作”这一微不足道的荣誉来处理莎士比亚的作品吧?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麦克白夫人,丹泽尔·华盛顿饰演胡子花白的麦克白,带着一种温暖的、烟草味的笑声。
这就是被诅咒的灵魂,它的舞台与其说是狂暴,不如说是完美无缺的设计。
这部电影是黑白的,然后是一些,都是原始的雪和深渊。
污秽的云层掠过月亮,月亮变成了聚光灯。
我们回到了早期电影的怪诞雏形,《因弗内斯城堡的卡利加里博士的内阁》。
里面的气氛很生动,阴影笼罩着走廊,树枝拍打着窗户。
像乔尔·科恩这样的电影爱好者会知道,把《麦克白》拍成表现主义恐怖片是奥逊·威尔斯1948年就在银幕上玩过的把戏。
愤世嫉俗的人可能还会看到,一个大牌导演沉迷于自己的艺术,而背后的赞助人苹果(Apple)则需要电影的可信度。
这两件事都是真的。
尽管如此,这种美学还是完美地契合了恐惧和歪斜的情绪。
这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当城堡笼罩在寒冷的星光下时,这部电影是对电影的一次庆祝,就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最近的《西区故事》一样丰富多彩。
这出戏不太好。
华盛顿和麦克多蒙德都是60多岁的人,他们的角色给人一种被压抑的野心和代际权力争夺的感觉。
但实际的表演——当然是获奖的——感觉有限,独白很重要,其他方面都很沉闷。
他们看起来真的像杀人犯吗?他们没有。
听电影明星演讲的新鲜感就像看猫玩滑板一样。
真正的政变发生在其他地方,凯瑟琳·亨特饰演的这三个女巫令人惊讶。
一个独特的身体表演者,四肢扭曲,用喉音唱歌:她的一个女人怪异姐妹要求露面。
她高高栖息在华盛顿的麦克白和科恩的麦克白之上,与乌鸦和天空同在。
就像一个深沉诡异的噩梦。
在梦里经历了一场预言。
又像读了一首史诗。
兴盛衰亡,起伏不定,报应不爽。
莎士比亚的词句恢弘大气而厚重典雅,就像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一样。
有些地方虽然还是会有点像念词,但演员的处理让人在出戏的边缘多徘徊了几秒,很不错。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不断出现的 [打破第四面墙] 。
士兵和镜头对视,是在交代背景及故事进度,好像一个旁白者,但又是故事中的人物。
故事(或者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由此被打破。
女巫和镜头对视,好像在施法术。
预言仅仅是预言吗?
不,预言是命运,是那双翻天覆地的大手,掌控所有人,包括你我。
麦克白的妻子和镜头对视,是赤裸裸的欲望,是所有人的不甘与挣扎。
光影变幻,画面绝美!
构图工整,极具观赏性!
明明是有限的空间,却能感受到磅礴的爆发力。
最后两人宫殿互搏简直另一版《叶问》。
不禁感叹,无论东西方,美学的根本果然都是相通的。
中间麦克白挑唆别人去刺杀班之后,彻底硬下心肠,对着自己本来比他更狠的妻子也失了心智。
全片这个算是点睛之笔。
人的欲望无穷尽也,挖下第一锨的时候,就没有回头路了。
最后发现是给自己挖成了一座坟。
结尾班的儿子和大臣一起骑马而来,临近却又忽地惊起一群乌鸦,人已不见踪影。
好像所有人物都活在了预言当中,逃不脱命运的把控。
整部电影就是完成度极高的舞台剧,不,介于舞台剧和电影之间,却又兼顾二者的美感。
既有舞台剧的延展想象力,又有电影的视觉写实。
还突破了舞台剧的时空局限性与电影的虚无感。
真的是非常美妙的体验。
我心中的今年奥斯卡。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麦克白的悲剧》。
片名The Tragedy of Macbeth / Macbeth (2021)。
《麦克白》(Macbeth)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和《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并称莎翁“四大悲剧”。
多年来影视化改编层出不穷,这次最新电影版由著名的文艺片发行公司A24出品,导演乔尔·科恩(Joel Coen)携影帝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和影后妻子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演绎了一版他心中的《麦克白的悲剧》。
本片完全采用黑白拍摄方式,2021年9月24日在纽约电影节上进行了全球首映。
随后在A24影院上映,并在Apple TV+上进行了全球发布。
《麦克白》的故事相比大家都很熟悉了。
麦克白将军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平叛和抵御外敌入侵立下汗马功劳,被国王加官进爵。
麦克白在凯旋途中遇到三名女巫,女巫预言他将加冕为王,但没有子嗣,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会接替为王。
听到这种预言,麦克白百感交集。
麦克白在妻子的怂恿下谋害国王邓肯,栽赃给国王侍卫,自立为王。
篡权后的麦克白终日疑神疑鬼,根据女巫预言,他进一步加害班柯和他的儿子弗莱恩斯。
班柯被刺杀,不过弗莱恩斯逃过一劫。
坏事做尽,麦克白承受了巨大精神压力,于是他向女巫寻求帮助。
麦克白又从女巫处得到了三个预言:当心麦克德夫;没有女人生的男人能伤害他;大伯南伍德森林来到邓西内山前他都安然无事。
于是麦克白进一步杀害麦克德夫,杀光了麦克德夫的家人。
而麦克德夫并不在城堡里,逃过一劫。
麦克德夫联合邓肯的儿子马尔科姆讨伐麦克白。
他们砍伐大伯南伍德森林的树枝做伪装,直接空降麦克白的城堡。
麦克白妻子最终也精神失常死了,留下众叛亲离的麦克白,迎接反抗者的最终审判。
在最终大战中,麦克德夫杀死了麦克白,因为他是剖腹产,并不是顺产的。
弗莱恩斯后来成功称王,至此女巫的预言全都应验了。
本片是乔尔·科恩的第一部个人导演作品。
他之前执导过许多作品,不过所有电影都是他和弟弟伊桑·科恩(Ethan Coen)联合执导的。
本片于2020年2月7日在洛杉矶开拍。
乔尔·科恩仅用36天就完成了影片拍摄,创下他的最短拍摄记录。
《麦克白的悲剧》中的黑人演员都是非裔美国人,这也和以往莎士比亚改编电影的常规做法不同。
以往改编作品中更喜欢英国演员,特别选则非裔英国演员。
乔尔·科恩为了让本片看起来“脱离现实”,除了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全片其余所有镜头都是在音响舞台上拍摄完成的。
片中所有场景都是在舞台上搭建的,布景极简却很有格调。
超现实光影、极简布景可以让观众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表情和肢体上。
此外为了让影片的光线看起来超脱现实,除了弗朗西斯·麦克多曼德的几件连衣裙外,所有的服装和布景都是黑白的,甚至一些布景上直接画上阴影,造就了本片的视觉效果。
除了拍摄布景令人着迷外,影片中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更是让人大呼过瘾。
丹泽尔·华盛顿把麦克白演出了迷失在杀戮欲望中的垂暮感,莎翁的著名台词从他口中说出就像一个疯狂老者在进行内心独白一样。
麦克白一路走来或有自己的意愿、或被他人裹挟,全程伴随着矛盾心理,令人憎恶、令人唏嘘,就像华盛顿演绎的那样。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给麦克白夫人赋予了强大的钢铁意志,在丈夫犹豫不决的时候,提供关键助力,在丈夫临阵怯场时,完成最后收尾工作,在丈夫失心疯的时候,及时救场。
但就是这样一个刚强角色也无法避免心魔侵蚀,这也让她在最后走向疯魔癫狂多了一丝悲剧色彩。
极致光影布景,全新文艺演绎。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第一次以live stream的方式观赏了伦敦西区Almeida Theatre的新作「The Tragedy of Macbeth」虽然没有在现场看的 “immersive”,却也能摆脱”位置视角”的束缚,跟随导演的镜头看到演员的面部特写,更加细致生动。
以及,莎士比亚的对白,没字幕实在考验听力 哈哈哈 😅🙈 “Sleep no more. 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女巫的预言,权利的诱惑,妻子的诱导,让原本忠诚勇敢的将军下决心杀了国王,取而代之。
可坐上了王座,故事就结束了吗?
不,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违背本心和良知让Macbeth变得暴躁多疑,再也无法安宁入睡。
Lady Macbeth也因谋杀的阴影,陷入癫狂,神智不清。
贪婪让麦克白和夫人深陷人性的黑暗,再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两位主角对内心刻画的精湛演绎,让人感受到了一股苍凉的悲哀。
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故事,历来多次被搬上舞台和大荧幕。
可这部电影打着电影的旗号而做出一副舞台剧的感觉,未免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黑白的色调虽然增添了不少复古气息和高级感,实则只是掩饰了电影布景的廉价感,极其容易让人出戏的背景特效不知是有意而为之好体现出舞台剧的感觉还是真的华而不实或是经费不足?
而在最终的大战中刻意避免了宏大的场面,本以为可以看到千军万马攻打城堡的画面,这样一个本可以直观体现史诗感的画面却没有表现出来,着实可惜。
从剧情上讲,整部电影下来有一种过于急躁的感觉,角色的转变没有太多过渡这无疑给不常接触舞台剧和原著得人增加了观影门槛。
本片虽然没有过多的动作戏份,大多通过台词来表现人物情感转变。
但本片的两大动作戏份,尤其是麦克白与苏格兰战士的对决十分巧妙的体现出麦克白的胸有成竹,对决动作十分霸气。
台词大部分保留了原著的经典对白,文艺感十足,要是换几个普通小演员说这几句长台词怕是会让观众尬的用脚趾头抠出两室一厅。
还是那句话,影帝就是影帝,感觉真的不一样。
关于选角其实没有必要抨击黑人的麦克白(毕竟也是冲奥片,理解一下🐶)麦克白作为一个莎翁经典人物在舞台剧或是在电影中都多次由不同的人种扮演,这次的黑人麦克白只能说是一次大胆的改编罢了。
由丹泽尔.华盛顿出演的麦克白很好的把台词和情绪融为一体,由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可谓把阴险狡诈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对女巫的刻画也是本片中的一大亮点。
从总体上讲,这部片子算不上是烂片,但完全可以拍得更好,有点浪费了两大影帝的出演而没有拍出应该拍出的宏大史诗感,看完之后有种不尽兴的感觉,有些遗憾
凡是知道莎士比亚的,很少不知道麦克白。
作为沙翁的名剧,欲望,罪恶,忏悔,毁灭,穿越了整个剧。
当然这部剧是要告诫人们不要被贪婪凶狠蒙住了双眼,到最终这一切都会反噬施恶的本人。
劝人向善。
布道式的说教我们暂且不去说他。
单从电影而言,黑与白的色彩反差,含义是多重性的,即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因与果,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我很喜欢黑白色彩,简单而且明了,更能够突出人物场景的多重性,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色彩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引起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进行再一次的反思。
其次是画面做的很精美,将绿屏的元素加入其中,不显山不漏水,至少是电影的画面不显得平庸。
由于剧情表现的需要,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的特写镜头,但是随着剧情的伸展,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负担和厌烦,相反这种反复出现的特写画面,对人物内心世界表现的渲染,达到了一个峰值。
最后,丹泽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妇。
真的可以说是令人难忘。
作为一个黑人演员,细腻的刻画了麦克白这一内心世界是否复杂的人物,丹泽尔华盛顿,可以说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那种发自内心的邪恶,贪婪,狠毒,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来,有的时候还真令人不寒而栗。
演员当然是很优秀,但是导演对于演员的认知更让人夸赞,那样的一张脸演这样的一个角色是一个角度上的杰作,但是很可惜,这个人物的最后处理显得有一点简单和贫乏,但这绝对不是演员的错。
谁能想象这电影和《谋杀绿脚趾》是一个人拍的…纽约电影节看的首映,我和Joel Coen,Frances McDormand之间最近的距离,只有几墙之隔(最近王家卫看多了)顺便吐槽一句Lincoln Center的Francesca Beale Theatre的屏幕属实有点小了…科恩把电影算是玩明白了。
戏剧式的转场加上后期剪辑十分惊艳。
视听效果满分,情节嘛就无所谓啦。
能把舞台艺术如此丝滑地融到电影里,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硬逼着自己看了两遍因为前一晚第一次看直接打瞌睡了咬着牙再磕一次然后不得不承认 影片表现形式非常出色看这样的艺术电影 需要耐心戏剧舞台布景、戏剧表演手法、戏剧感氛围溢出屏幕配乐和摄影都在强调一种悲壮的史诗感黑白配色可以完全忽略人物的肤色年龄隔阂这是全片最妙的一点保留原汁原味的莎翁故事和冗长对白用镜头张力凸显戏剧冲突用摄影技巧记录内心独角戏黑白色调将肃杀气氛烘托到极致可以忽略世俗适配度因为黑白之下都是用灵魂全情投入的艺术个体也许Oscar一席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但是真的想做到一次观影而不会昏昏欲睡是一门大学问我突然顿悟为什么Shakespeare数百年来稳坐神坛为什么只一个人就能被奉为英国文学的骄傲因为他牛逼在大量内心独白、人物情绪描绘、警世哲言频出、处处比喻拟人修辞用细腻文笔勾勒简单的故事 凸显戏剧张力和强烈的情绪冲突感这是独属于莎翁的戏剧创作特点所以无论在影视还是书籍处处可见被引用的各式各样的莎翁名言因为他的大量作品实在是金句频出名言警句多到让人想忽略都不行
在华盛顿的landmark,一场坐了六个人,台词很难懂而且没字幕,坚持了二十几分钟退场了,应该是我艺术感不够欣赏,布景,画面感觉都很糟糕,感觉是为了营造剧场氛围而为之,一星为个人感受,同行的朋友美国人,人文专业博士学位,也表示台词表演和舞台远逊于预期,看到有人说没听懂或者听懂了不到50%仍然给五星的,还是要祝贺你喜欢电影的布局和场景设计。
相比15版麦克白逊色不少,戏剧般的形式感和黑白并没有加分,最重要的内心情感戏也是一带而过,不知道在拍些什么……
女巫是最大亮点,想到麦姐Frozen的MV,其他的视觉风格实验其实英国剧团常在舞台上玩,并不惊艳,也可能是期望过高了。7/10
戏剧的体量,冗长的台词像是在背课文。
舞台劇搬到大螢幕 還是有點彆扭且無聊
想到有可能会听不太懂古英语台词,可是没想到基本上没听懂在说什么,幸好对情节有所了解才能大致看懂剧情走向。不过保留了十足舞台剧味道的全片仍然是一道无比美味的佳肴,黑白和4:3画幅影像增加了复古苍凉之味,仿佛一部老电影,打光和音效设计很用心,转场丝滑无比,三女巫也是让人印象太深刻,仿佛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套用友邻评价Spielberg版西区故事:导演,没有东西拍的话可以不拍。以及这是在纪念碑谷?
麦克黑
3.5 更注重技术探索而非故事,摄影和布景令人印象深刻,但演员表演实在让人出戏,一板一眼照着剧本念台词,实在不适合通过电影表现,麦克白夫人的选角挺好的……
还以为我是第一次接触麦克白的剧情,没想到已经在《蜘蛛巢城》里看过一次了。剧本在多次翻拍后已然没有过多新意,只能靠风格化的摄影与表演去突破,然而破不开原作的壁垒无疑又让当下的观众感到沉闷且繁缛。
当莎士比亚遇见造型主义,适合电影院观看,基本上就是搞视觉奇观那一套,张艺谋应该会喜欢。再次申明,本人,十分想看杜琪峰拍麦克白!
题材多匮乏才又来折腾麦克白啊?!摄影什么的都很棒,黑白影像和“悲剧”也很搭,可是故事太家喻户晓了,实在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了。倒是丹泽尔·华盛顿和弗兰西丝·麦克多蒙德演技很过人。
科恩但这回无兄弟,极简但这回无幽默,经典但这回太规矩。
7.0/10 大银幕。不喜欢,不满足。很明显它提供的仍是戏剧情境,而非电影情境,光打的再细致也是舞台光,诸如投下一束顶光,人物在光域中心念白等等,这些都属于戏剧魅力。渐隐为黑场自然也就相当于合上幕布。况且大科恩在4:3、黑白摄影、极简主义的这套组合拳里也并没有给出更多惊喜。大科恩的这部和库泽尔的15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美学思路,库泽尔当年则是把重心全部放在打磨视听以及色彩实验上,个人来讲我还是最爱库泽尔版《麦克白》所创造的美学路径,我也认为库泽尔在他所构想的系统之内其影像层面上是更为大胆的。2021.12.28号@pcc
不用再改编麦克白了吧,《蜘蛛巢城》之后,不管后来的导演们选择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改编切入点,在这座大山面前,都显得没多大意思了。对于这版极简舞台剧的风格,打光是最大亮点,也是它在电影化上最成功的地方。
表现主义的重现契合麦克白暴君性的一面,可电影的优点也仅限于此。
此处的黑白影像让我想到芬奇的《曼克》,太过于清晰了,以至于所谓的复古不过是套层滤镜,虽然实际处理肯定复杂多了。但这个经典到现在以至于“陈旧”的剧本,完全没有迸发出一点儿新鲜的气质。我越看越觉得,奥逊版好啊,黑泽版也好啊,你这科恩版我咋评价啊?当然你一部《麦克白》影视作品当然可以看科恩版,只是与我过高的预期相比,我看到的这装旧酒的瓶子也不咋新,还故意做了个复古包装。
没啥必要,通篇的策略皆是惨白的邪气与呆板的装饰性,与极简的初衷背道而驰。
质量上乘的莎翁。科恩嫂的角色觉得真丰富
在陈旧的戏剧中继续萃取更冷峻严酷的张力,Joel Coen让”莎士比亚”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