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再次证明,希拉里-斯万克是演平贱角色的天后。
这个角色的原本是属于娜奥米-瓦茨的,相信若是她出演,影片传递出的质感和感情细节会全然不同。
娜奥米那一张楚楚可怜,时刻可能被吓到的脸,会让这个故事矜持的张力瞬间被瓦解——你甚至很难相信她最终会成功,所有的观众情感都会被牵引到去怜惜一个美人儿如何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做了一个“牺牲一辈子”(片中女主角儿子的话)的苦。
斯万克却不一样,即便她痛得都快哭了,我也未心生痛楚,因为她传递出的角色感受便是:她肯定能击败一切而成功。
演员的演技再好,永远抵消不了命中带来的气质。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已经从天后位置退居二线的茱莉亚-罗伯茨。
当年为她摘得奥斯卡影后的《永不妥协》,其实跟《定罪》有不少相似之处:贫贱女子展开调查,推翻体制,告赢大财团——这是罗伯茨在《风月俏佳人》之后最正确的一次角色选择,在《风月俏佳人》里,她把妓女演出了处女味,在《永不妥协》里,她把民权斗士演出了妓女味——我可不是高级黑,事实上,这完全是赞美,正是这样妓女味的处理手法,让观众都嗅到了角色丰实的血肉感,那年的奥斯卡,茱莉亚一是胜在多年来的人脉,二是胜在了选角的胜利——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最擅长的类型和处理,但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意识并发现这个道理,这同样需要经验和天赋。
所以,感谢斯万克接了这部戏。
如果是娜奥米-瓦茨,相信整场戏充满节制的处理方式会完全被泪水冲垮掉——节制和对于情节处理的多处留白,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评四星的地方。
最后想说的是,一个女人,有这么一生,做了这么伟大的一件事,那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不算是一部有着很多悬念和转折的电影,因为大部分作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事已经是一种既定事实,就算改编也不能太离谱,不然就纯粹是戏说。
但是也正是由于真实事件在前,所以要在两个小时内交代的东西必须经过抉择、取舍,才能整理出一个主次分明、张弛有度的故事。
白描与杜撰之间的尺度,把握得是否恰如其分,决定了这种“真人真事”电影的优劣。
我想此片算是分寸得当,且打动人心的。
能被搬上大屏幕的故事本身当然必须是动人的,一个妹妹为了证明坐冤狱的哥哥是清白的,不惜放弃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年纪一把了还顶着被愣头青们嘲笑的压力去上法学院,千辛万苦考取律师资格证,亲自调查当年的凶杀案,历经18年,最终还以哥哥自由。
光是简介,就让人激动了。
不要说现在亲情很廉价,就是珍贵,能珍贵到以自己的人生为筹码换取亲人自由的能有多少?
更何况,这不是简单的以物易物,好像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用一个人的幸福换另一个人的人生,而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对付出的坚持、对信任的坚持,以及最重要的对希望的坚持。
这完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为亲情的目的,而是升华成了一种信仰。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偏执,无意义的执着叫做偏执,但是这里借由爱的力量追求正义的执着则是一种信念,正如《岁月神偷》里妈妈讲的,做人要有信。
基本上所有感动的眼泪都上贡给故事本身了,但理智上讲,令我最感慨却是使这个故事得以成立并由此引发的对法律体系的反思。
它揭示了两件事:其一,法无完法。
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法律不像道德原则那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法律有着明确的适用范围以及伴随而来的局限性。
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状况,法律几乎是捉襟见肘的,根本无法对每一个破坏秩序、需要审判的行为做出精准而恰当的惩罚。
再者,在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包括司法者、辩护律师在内的法律实践者自身的质素参差不一,造成法律精神没有良好贯彻、甚至被扭曲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法律权威丧失的时代或地区,由法律实践者知法犯法造成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例如这个电影故事的起源就是警局的女警察出于私利将一名前科不好的累犯冤枉成一宗谋杀案的凶手。
而这只是不计其数的冤假错案中的一桩,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桩,因为哥哥本来就是品行不端前科累累的惯犯,按照犯罪心理学的理论,量变达到质变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是妹妹或是出于亲情或是出于了解而对哥哥的清白如此笃定,那么哥哥冤死狱中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法律是靠不住的。
“不要拿法律当成挡箭牌”当然是完全正确的,那是因为法律本身就成不了无坚不摧的挡箭牌。
其二,法律修正的可能性。
虽然法律已然失却了作为绝对权威的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存在合理性的丧失。
甚至,正是由于法律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其修正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社会现实的改变,对法律的修改也一直在进行,即使是像宪法这样相对稳定的基本法,对它的解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自由权的保障范围能否包括允许色情制品的传播等等。
因此先前审判的案例的参照作用也极其重要,尤其是在以保守为主基调的法律体制里。
另一方面,法律修正可能性的存在,反过来证明了遵纪守法的必要性,哪怕现行法如此不尽如人意,甚至如此荒诞。
《the Practice》里的Eleanor曾经遭到过这样的质问:当你明知道对方有罪的时候为什么还能全力以赴地为之辩护呢?
正义该置于何地呢?
当时她回答说,正是因为必须要为凶手所辩护才使我相信法律的正义性。
诚然法律是为正义的,但法律不是正义本身,而只是实现正义的一种途径。
通过遵循法律途径诉求正义才是正义的题中之义,尽管有时候需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诸如违背自己的良知为凶手辩护,诸如明知罪犯在眼前但因为缺少确凿的证据而束手无策,诸如用18年的光阴来证明清白。
这些代价无疑是残酷的,尤其是时间的代价,可以说是最惨重的,毕竟人有多少个18年能够用来这样被挥霍啊。
然而,代价是必需的,这也是法律最悲情的地方。
挑战和批判永远是容易的,尤其是针对体制的冒犯和挑剔,简直易如反掌,到底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有限性可以说是先天的。
但难的是建构和维系,一个能够具有较大适用范围且不断修正完善的法律体系不是从天而降、更不是一夜生成的,甚至在确立之后,其所受到的来自现实变化和内部缺陷的挑战也是永无止境的。
因此,若非法律本身服务于恶,法律的权威性是值得珍视的。
不过需要区分的是,一个糟糕的社会并不意味着是这个社会的法律出现了问题,很可能是某些法律实践者的失格。
所以反对法律实践者并不是反对法律本身。
因此,强调以法律手段修正法律的先天缺陷所造成的错误,而不是简单的用反叛来挑衅法律的失序,是这部电影•事件最难得、最叫人敬佩的地方,也是法律精神真正得以体现的地方。
ps:作孽啊,我果真毫无悬念地变成了一个无趣的人。
TvT
晚上去看电影,心情不是很好。
上周的这个时候去看了阿基里斯与龟。
两部电影都很好,但是凑在一起,让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人总共不过就这三种生活:第一种是《定罪》式的,第二种是《阿基里斯与龟》式的。
《定罪》式的生活是为了什么东西拼命付出。
以过程交换结尾。
执着得令人感动,信念到疯狂的程度,为了不顾一切的目标与生活战斗,哪怕失去亲朋,失去平稳,失去自信,这辈子都在艰难中度过。
以失去生活换一个结局。
这样的执着,最大的问题不是艰难,而是迷途。
这是《定罪》走到《阿基里斯》的路径。
真知寿其实从来不失败,他的每一幅画都是那么好,可是他走的是迷途。
他的执着注定是没有结果也不可能成功,因为他根本不像贝蒂安,他想成功,但他不知道什么是他的成功。
他的人生不孤独,可是不孤独的代价是没有结果。
第三种生活是《楚门的世界》。
如果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孤注一掷,也不想迷惘地来回旋转,只是愿意简单幸福地过生活,那可不可以呢。
可以。
那就是《楚门的世界》里的生活。
可以幸福,可以不想那么多,可以不追逐不疯狂,可是我们无法回避面对这简单的幸福早晚有一天都是假象的事实。
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喜乐是不是经得起审视,是不是千万人注视中的嬉笑的傻瓜。
哪一条路都是通不到天堂的路,根本也没有通到天堂的路。
《定罪》是一部励志的电影吗?
励什么志呢?
它讲的不过是在绝境中挣扎的故事。
斯万克在屏幕上的脸让人看了心里难过,她脸上的绝望,给行动本身赋予意义。
也许三条路总会走上一条,这接受起来也不难,只是在心里问自己:当我像贝蒂安一样被挫败时,谁从我的床边拉我起来,当我像真知寿一样四处碰壁时,谁陪我一同沉醉不醒,当我像楚门一样被大雨倾盆时,谁能带我找到天幕的小门。
而今生今世,我又能在谁的生命里陪他度过这些绝望的渡口。
有人说世上无正义只有利益正义是那些文艺范知识分子自欺欺人的自慰棒有人说平头百姓不在乎正义,不关注权利,无福消受自由心里只有生存和利益有人说先要吃饭,而后才有自由连饭都没得吃,还谈什么自由的确正义太崇高,太遥远,太虚无,不能拿来打牙祭的确即便在美国麻州正义都迟来18年遑论呼格吉勒图遑论聂树斌的确自视高人一等看穿一切的犬儒们能找出无数证据说看吧,还不是利益驱动但是我说正义不是为了超凡脱俗的评论而存在的而恰恰是因为这些被人说是不关心政治、不关注自由、不了解正义、不配有权利的草民们而有意义正义就是为了这些即便是自认为不需要正义的人而存在的当你看到沉冤昭雪的那场灿烂微笑时你还怎能说这世上本就没有正义呢
片中女主角为了替自己的哥哥洗脱罪名,花了16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她从一个家庭主妇,2个孩子的妈妈,变成了一个在大学学习法律的老女人,为了她得哥哥,她一直向往和呵护着的家庭也走向了尽头,有多少人会为了自己的哥哥,想去挑战律师这一职业呢?
她跟她得2个儿子说,你们也会为了彼此这么做的,可是她得儿子,却觉得不会为了至亲就毁掉自己的人生,其实这就是大多人的答案吧。
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真的有这样一个疯狂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哥哥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奋斗了16年。
她哥哥刚进监狱时曾经自杀,再被释放时,他对她说:“谢谢上帝,我知道你会一直在这里,重要的是,你依然那么爱我”。
这世界之所以还是美好的,就是因为还有这样的人在,还有这样的感情在,值得拥有阳光
那个女警官真的很恶毒啊!
该死的!。。。。。。。。。。。。。。。。。。。。。。。。。。。。。。。。。。。。。。。。。。。。。。。。。。。。。。。。。。。。。。。。。。。
故事以贝蒂为了翻案展开的行动和付出的艰辛为线索 而不是整个案件的具体情况 缺乏说服性和观众对女主角的认同 完全是为了渲染贝蒂个人的行为而服务 让人感觉她完全是为了翻案而翻案 不是为了他哥肯迪的无辜而翻案的整个叙事过程中 作为观众一直都不确定肯迪到底是不是无辜的我们只是看到女主角在付出那些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有结果的努力这样使得女主角的人物塑造欠缺了一种为真相而奋斗的执着感另外 些配角人物感情的前后表现完全是为了应付当时的情景 正面配角 例如女主角的男孩们的表现缺乏真诚 负面配角“坏”的也是如出一辙
写不了什么影评,就发几张图好了
这是那个被威胁作伪证的女人
很多时候人们都不愿意去承认自己的错误
就整个案子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女主的哥哥,只是那条被殃及的池鱼。
事件有些单调,而且没有丝毫的高潮迭起的感觉,可能是一部比较平静的文艺片,但是算不上一个很好的故事片。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当看到18年的冤狱在平反的那一刻是那么平静,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过多的渲染以及最后温馨的画面,我们也许体会到个体在和整个命运抗争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力和渺小,但是正是这份抗争才显示出人类的伟大和顽强。
当两个男孩在谈论母亲为了让舅舅出狱而放弃了家庭和青春时是否值得?
两兄弟之间是否为了对方也会像妈妈那样做?
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不同,走哪条路无所谓对与错,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就要价值。
本来打算去看SAW的3D的,在看到豆瓣的影评之后,临时改了主意。
一开始是冲着影后们的名号进了电影院,看完以后,我想说:“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故事。
” 虽不能说电影技巧,故事叙述有多么的好,但这部片把一个悲天悯人的故事表达在我们的面前绝对是完成导演的任务了。
影片中我的眼泪湿了几次, 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很坚强的人,不过这和看电影一点没有关系。
影片的一开始,Swank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拼命写论文,最后一刻还是没有把论文准时交上。
对着台灯,对着书本,拿着笔在笔记本上划得那一下,我的眼泪就涌出来了。
想起我自己,实际上是我母亲读书时的辛苦,和Swank一模一样,这种苦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结局的地方,Swank的哥哥和自己18年未见却已长成的女儿拥抱的那一下,我又有点湿。
这是什么样的伟大力量呀,能让一个普通的家底主妇有力量昭雪这沉睡18年的沉冤。
说到底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觉醒的故事。
平凡的海报,平凡的叙事手法,但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和她的伟大让我感动。
能有多少人会愿意为了一个被判无期的亲人牺牲自己的一生呢,我不能,你呢?
影片结束的时候,我环顾四周,坐得大都是老人,并且大家看起来都有点伤心,多数留在座位上和身边的人交谈着。
我想,这种影片最好是带好朋友,和聊得来的朋友来看是最好的。
平平淡淡,缺乏亮点。
三星半,对于这些被误判的人来说有什么能赔他们的?他们的时间他们失去的自由。亲情。友情。爱情。享受。痛苦。一切一切来源于不同地方的种种,有谁能够补偿他们,人的一生就短暂不到一百年,他们人生的几分之一就在监狱里度日。法律有的时候死板的让人忍不住想说欧屎特!!
自1989年以来已有254个定罪的案件后因DNA而免罪,然而谋杀被害人的真凶一直没有找到。·安妮继续在酒吧打工的同时致力于清白计划的工作和立法方面的改革。一个半小时的片子,对于主人公的原型来说,那可是一生啊!亲情与爱情哪个可靠?真是因人而异。看多了骨肉相残,这样真实、正能量的片子真动人!
原来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犯罪片,更谈不上什么惊悚和悬疑,完全是温情脉脉的剧情片和充满奋斗精神的励志片嘛。整部片子画面感很强,是非常喜欢的美国风。故事不算是有心意,但充满深情。即使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并将发生什么,依然陶醉其中。
其实就那样了...无非是错判,定罪,翻案...
这种沉冤昭雪的剧情成功催了我一泡泪。不过还是得残念地说,奥斯卡没你什么事儿。就是颁,也只该颁给Sam Rockwell一个最佳男配,或者还该给茱丽叶特.刘易斯一个最佳女配,尤其仅最后出场5分钟,那一口黑牙加神经质的表情,亦足以超越08年《虐童疑云》Viola Davis的大鼻涕了
你他妈是在逗我
typical motivational firm with kinship as the mainline。
剧情老套
看到这部电影就想到以前的法律是多么的狗血。。70年代的中国连个流氓罪都要判死刑。现在想想当时的刑罚是多么的苛刻。看看现在的刑罚出个什么事只要你有钱什么都能解决。。。现实a。。。。让人感到悲哀。。。
希拉里·斯万克是女版的马特戴蒙,那张脸太容易让人记住,作为女人,也太丑了点,和《肖申克救赎》,一个是体制内自救,一个是体制外救人,已经相差甚远。
浓的化不开的兄妹情。我感动于其中有个一闪而过镜头,贝蒂为肯尼到警察局找证据时看见那张使他们童年分离的椅子时的眼神。
很好的故事,亲情,坚持,执拗,很多人都说是美版的秋菊,可人家是真实的!但也正是这份真实,使我觉得美中不足,主要还是swank这个人物,一看就太坚毅太正常太好了,要是一上来他也是个颓废的不着四六的人再作出这件事情就更大动人了!
73分 和永不妥协差不多的传记片,水平一般,表演很好,没得到奥斯卡演员提名有点可惜
我不得不说 我又一次被斯万克扮演的这样坚持有坚韧的女人打动了!
故事不错,可是!希拉里斯万克,世界上怎么会有像你这么丑的人!扮男人不像男人,演个女人不像个女人,本人长得跟个丑八怪似的,真是够了
观后读相关影评知道真实原型沉冤昭雪后的肯尼在获得自由后6个月意外摔死了,悲惨的肯尼!信念支撑着贝蒂奋斗了十八年,结果竟然如此。
除了没头没脑,就是偏执与乱伦
片子的剧情大纲典型励志,但是流水账式的拍摄手法让人很难融入。。。
最后一个镜头很漂亮,即使剧情并不是重点,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确实演员戏都很好,但是略显得有些孤立。此片焦点的变化是看点,各种小景别加手持。看了之后的采访,肯尼是因为什么悲剧去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