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评说此片深入刻画了许多小人物,使得“小人物”这三个字突然在我脑里变得清晰了起来。
什么叫小人物?
什么叫大人物?
在很多人的眼里,大人物就是那些能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政界经要,那些史诗里独当一面,挥舞雄狮的人民英雄。
而小人物则是我们每一个人,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游戏……可看到《火线》第二季时,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没有小人物。
几乎可以说,《火线》不放过对任何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刻画。
街上的小喽啰、深藏酒巷里的大boss、警局里的“chain of command”、性格鲜明的警探们,以及这些人物构成的人际关系,都被《火线》缓慢而精密的情节、契合且精致的台词一点一点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看到,Jimmy McNulty性情桀骜、处事专一、但凡咬定的事情绝对不松口,视权力如粪土如眼中钉,但私人生活却一团糟;Daniels深谙级层关系,爱护队友,骨子里有一身正气;Jay Landsman游戏工作,得过且做,他自己实际上就是Cole的追悼酒会上的那个不比任何人做得好,也不比任何人做得差的人;Lester凛然,坦荡,带着一点智慧和沉稳,与许多影片中刻画的黑人警探如出一辙;Kima热爱她的工作,爱她的妻子,可是在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份爱,也不知道怎么去摆脱婚姻或恋情中这种爱对她的控制;而Herc们,一心只想往上爬,只要没有尝到案子中的即时奖励,就会全身而退,这应该也是许多警察的现状吧。
更不用说Stringer Bell和Avon Barksdale那边,每一个喽啰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
例如Wallace,例如Dee,例如许多许多人,他们有的想爬上去,有的想全身而退,他们也害怕死亡,站在街头的时候,顶着来自被警察逮捕和性命的威胁,他们很多人只能得过且过,因为根本不知道明天醒来会不会有面包,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醒过来。
此片中我最欣赏的两个人,都算是毒贩子。
一个是Omar,一个是D’Angelo(即Dee)。
一个至今还活着,爱人已被残杀;一个独自承担下了几乎所有的刑罚,最后被人杀死在监狱图书馆。
欣赏Omar是因为他如此地坦然,他在法庭上,坦然地承认“I rip and run”,面无惧色地对助纣为虐道貌岸然的律师Levy说“I got shotgun,and you got briefcase”。
欣赏Dee则是因为他被捕后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
他对Wallace死的忏悔,他说“I should’ve done more”,他对生而为Barksdale的无奈,他说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家庭,在这样一个以贩毒为业已经数十年可以追溯到爷爷辈的家族里,他完全无法抽身;他意识到历史,过去的每一瞬间造就了自己;他如此勇敢,拒绝了来自家族的各种好处,坚持要承担下自己犯下的错。
Avon有一集说Dee很懦弱,说自己从没见过他这么懦弱。
我却觉得,Dee是这帮毒贩子中最勇敢,最强大的一个。
他的这种力量甚至让McNulty说“I owe him”。
而他最终被杀,也是对他先前所述无法逃离家族的一个写照。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当看到他被人勒死的时候,我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还有第二季最后被杀了的Frank Sobotka,尽管他也干过偷盗之事,也知道许多他人的“dirty”,但内心却坚定地认为自己只要有理由,做这些坏事都是正当的。
直到有一天Russel告诉他,“there are kinds of wrong”。
他最后俯首的原因是为了救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这也让我最终理解了他。
这个人终其一生在爱着别人,在为别人考虑,却从来没有认真地爱过自己,正因为他不爱自己,不会爱自己,因而这些在他眼里是出于爱的不端之事,实际上是他掩饰自己没有爱的能力的借口。
第三季里有了一个新角色,我忘了他的名字。
他从监狱里走出来,带着惊奇的目光看着这个他离开了14年的世界,最后停留在一个小门上,门打开了,他喊了声“mom”。
这像是一个象征——无论我们做了什么,离开家多远,最终还是回头来寻找我们的母亲。
他出狱想重操旧业结果被骗,他便决定去做了园丁;他看到过去的女友,如今笑得自信,生活得幸福安康,愿意帮助他却实际上拒他千里之外他说“hurts”。
当我看到他在除草时,操着一口西班牙语的女人面无表情地说了句“把这些草拔了”,他脸上的表情,使我终于明白了:这些人,这些毒贩子,他们抢劫、杀人、满嘴脏话,其实是在掩盖内心极低的自尊、极低的自我价值感。
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社会承认的文凭,如果去工作,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工作,受人使唤。
他们接受不了这一点,而做毒贩子,至少在表面上显得他们好像控制了他人的人生——他们卖给瘾君子药物,如此好像自己可以控制瘾君子的快乐和痛苦。
脏话则是用来掩饰他们内心的极度空虚——如果他们不说脏话,他们就无话可说了。
而他们轻易地剥夺别人的性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性命也不珍惜,在他们眼里,他们自己的命也是“贱”的。
《火线》太沉重,我连续看了三天之后,晚上的梦似乎是片中的剧情,甚至有一天醒来,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声音,第一个单词,是McNulty。
这部片没有小人物,我们的世界也没有小人物。
而所谓的大人物,不是政界里叱咤风云的官僚,也不是钱包鼓胀的商人,而是那些有着强大的人格力量的人,坦然、勇敢、接纳自己。
这两天重新刷火线,看到第四集片头那个小剧场时还是会笑的肚子疼,仔细看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小细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Sydnor这个角色。
Sydnor最初在门外和Herc推桌子,Carver和McNulty在里面推桌子,Daniels来了之后把他赶到了里边。
也就是说Sydnor即从外边搬过桌子,也从里边搬过桌子。
一般来说,人是可以轻松发现身边的人是在推桌子还是在拉桌子,所以Sydnor应该是知道两边的人都在推,但他什么都没说。
最初我以为这是一个BUG,但是又看了几遍发现了更多的细节,Sydnor应该是第二个知道两边都在推的人(第一个是Freamon)。
1)当几个人放弃搬桌子后,所有人都在抱怨或者分析原因,只有Sydnor和Freamon一句话也没说。
2)当Herc说“at this rate we`re never gonna get it in.”
这是Carver的表情
这是McNulty的表情
这是Sydnor的表情前两个人都是吃惊的表情,Sydnor则是生气。
3)当所有人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时,McNulty:In?
Carver:Unbelievable,unbe-fucking-lievable.Daniels:Christ.Sydnor:......F:(滑稽)Sydnor可能在想,我怎么这么一群猪队友在一起,而且我和猪队友一样蠢。
还有一个细节,Sydnor从外边走到里边时,在旁边默默看戏的Freamon视线一直在Sydnor身上。
这是一部以塑造众多极为真实角色而成名的剧集,但如果要选出几个在这些真实的基础上加个“更”字的人物,Bubbles一定是其中之一。
在巴城这座作为底层黑人,有着近乎残酷生存环境的城市中,他的内心却自始至终散发着与之截然不同的温暖和善意。
与代表公正与责任的Bunk和Daniels不同,Bubbles的内心更加温软一些,也更加脆弱一些,但他却有着这部剧集中无人能比的坚韧。
在不止一次被不可撼动的命运打入深渊时,他几乎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如果勇敢就是看清这世界的真相还要继续爱它的话,考虑到这座城市的氛围和他的身份,Bubbles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为勇敢的人,没有之一。
在第五季的最后,一切都在往复轮回,但正因为有了Bubbles和Nemond这样的存在,才会使人相信,即使世界并不美好,但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有这样的警员,有这样的警长,巴克斯代尔集团长期逍遥也就是理所当然。
本来这么着也太平无事,偏偏麦克纳尔蒂这个大嘴巴好死不死的(其实是故意的)把巴克斯代尔集团的事情全部捅到了费伦法官那里。
麦克纳尔蒂前脚走,费伦后脚就给警局打电话,询问巴克斯代尔集团的事情,弄得巴尔的摩警察局上下狼狈不堪。
这里要说一下,法官在美国社会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尊崇的。
如今年三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禁穆令一出,美国民权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就将该行政命令告上联邦法庭(美国有联邦法庭和地方法庭之分,联邦法庭属于美国联邦政府。
这里不要搞错了,联邦政府指的是白宫、国会和最高法院三家机构,并不仅仅指的白宫),一个华盛顿州的联邦地区法庭的法官直接判为违宪、禁止其执行,差点胎死腹中(目前这个事已经搞到最高法院去了,还没结束)。
再如,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1954),判定学校种族隔离违宪;恩格尔诉瓦伊塔尔案(1962),确立了美国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贝克诉卡尔案(1962),解决了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各州国会议员(众议员)议席分配不公的问题;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再次确认和伸张了媒体和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权,给予媒体“呼吸的空间”(1964年3月9日,联邦最高法院一致裁决认为,联邦法律禁止政府官员从与其职务行为的诽谤诉讼中获得损害赔偿,除非他能够证明诽谤人有主观恶意即诽谤人是在自己明知错误,或不顾事实真相的情况下, 恶意诽谤。
裁决指出,民主社会自由辩论具有极端重要性,它比可能惹怒甚至损害政府官员或公众人物声望的事实错误明显重要得多。
人们可以发表对政府的任何批评意见,政府不能因此而起诉。
——所谓“主观恶意”往往是很难证实的。
所以美媒基本可以随便批评政府官员。
对恶意诽谤真正有约束的是市场,长期说假话的媒体生存不下去);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确立米兰达规则(“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一切将成为呈堂证供,你有权聘请律师,如果没有能力,法院将为你指派一名”等等);罗诉韦德案(1973),确认堕胎合法,美国政治地震;焚烧国旗案(1989),再次确认言论自由;布什诉戈尔案(2000),布什当上总统。
这里挂一漏万,仅仅举几个现代美国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中可以看出法院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赫地位。
为什么法律或法院具有如此高的权威性呢?
从学理上讲,每个社会运行,都要遵从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则民众不知道哪些事能干哪些事不能干,行事将无所适从(如1949-1976年,政策代替了法律,政策又变动太快,老百姓无所适从)。
法律就是这样一种“普遍性”的规则(原则),所谓普遍性(普遍性三个字的理解,有较深的哲学涵义,参见休谟哲学、康德的道德律令及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天子庶民,莫之能外”,上治“昏君”,下治“刁民”,没有一人一地不受其管辖、不受其制约。
法律为什么必须是“普遍性”的?
(以下一小段内容不感兴趣的请直接忽视)首先是避免法律的内在逻辑矛盾,保证法律体系的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其次如果法律不是对所有人一样的,那么独立于法律外的,哪怕只有一个人,将彻底摧毁法律的本质。
这个法律成了一种属人的手段,而非独立于人的自在实体乃至目的。
(如专制暴君利用法律控制民众)法律是什么?
法律就是普遍性原则,就是平等,就是自由。
法律与自由,实乃一个硬币之两面,没有法律,人们可以你抢我、我杀你,何来自由可言?
唯有遵从法律、执行法律,人人可享法律范围内之充分的自由。
平等,除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也实在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平等。
当然,无论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还是法律之下的平等,首先要求有自由的法律和平等的法律,也就是“普遍性”的法律,平等地对待对每个人的法律(而不是我天朝,对不同的人指定不同的法律和政策,比如垄断企业)。
从美国的政治和司法实践上看,美国是三权分立的社会(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之一的司法分支或司法系统(judicial branch,judicial organs)指的仅仅是法院,这和我们国家把公安、司法、检察系统都纳入司法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的警察和检察官隶属于行政分支,检察官除极少数指派外,大多数由民选产生,受白宫司法部的指导和制约。
美国的最高法院是联邦中央政府三足鼎立之一足,可以对白宫的行政命令或国会的立法进行违宪审查,负责处理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其地位即使在中国也家喻户晓了,资料网上很多,不赘述。
同时,在美国,一般的刑事案件审理中(当然民事也如此),作为控方的警方、检察官和作为辩方的嫌疑人及辩方律师,在法官眼里是完全平等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在法官的指导和约束下,公平对决。
所以,费伦法官给巴尔的摩警局打了电话,警局高层立即引起了重视,因为办理刑事案件警方有求于法官的地方太多(这里用“求”字感觉不妥,应该说是法院完全处于独立于且更远高于警察系统的地位,警方办案,无论是搜查、窃听、证据搜集、强制作证等等,全部需要法院的批准。
法院作为执法者,在美国有相当高的地位。
从法官的称呼就可以看出:your honor-尊敬的法官大人。
法官、检察官、警方的关系以后再详述)。
作为两个响当当的人物,我从未想到将他们写在一起。
但下笔时才发现,评价其中任何一人,都很难避免与另一人的比较,故只好如此。
作为巴城东西两大帮派首脑,同样信奉老派的街头规则,Avon是明显更偏武斗,而Prop Joe则善于利用谈判的木桌。
从旧时代摸爬滚打至今,凭借各自的能力与优势,两人声名鹊起,一位身在狱中仍可召来纽约大名鼎鼎的Brother Mouzone相助,一位则赢得了Greek与整个巴城东区无以复加的尊重。
而无论是谁,都很难不让人想起《教父》中那个经典的Don,他的灵魂似乎被一分为二附着于他们身上,如果撇去行当不谈,确是勇敢与睿智的绝佳表现。
然而可惜的是,当新的时代到来时,他们都未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旧时代的荣耀因规则而存在,也使他们同样毁灭于规则。
休战日、家庭、利益共享、微妙的互不侵犯与尊重,这些曾经使他们在道上扬名立万的不二准则如今都已成为他们身上最大的弱点,同时也成为敌人手中致命的武器。
而至于新时代的代表Marlo,单开一章再说。
其实说起Avon Barksdale & Prop Joe这两个人,虽都是在某些方面顶天立地的角色,却也正因如此,导致并没有过多可以深入剖析的地方。
《The wire》的一大优秀之处无疑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人们也有理由相信在现实当中有着这样的人物,但如果更求全责备一些,相对Jimmy、Stringer这样的角色,Avon Barksdale & Prop Joe还是显得单薄了些。
如果把原因挖得更深一点,仍然拿《教父》来说,导演在Avon和Prop Joe从Don身上所取其各自的特点过于鲜明,这也导致了另一种在剧作中不那么美好的“高大全”的出现。
而即使是《教父》,虽然Marlon Brando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也还是主要凭借着Al Pacino所饰演的Micheal这个有着极其复杂性格与内心的人物而获取了无数荣誉。
而Avon Barksdale & Prop Joe两人除了时代规则的烙印,这个由Marlo的出现而显现出的缺点,其他方面却几乎完美无暇。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两个角色,讲几幕最爱的片段也好。
Avon更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但也毫无疑问拥有出色的双商。
他冲Daniels轻摇手指的那一幕、以及对Dennis离开帮派后的评价,真的是让这个角色出彩不少,当然,还少不了和Stringer兄弟二人在楼顶的那场经典的戏。
而Prop Joe,我最深刻的印象则来自Greek对其的评价,那几乎是来自同行间最高的敬意,另有一些细节,如Omar回归后的回避,对Marlo的那几句慈父般的规劝,以及最后安静的趴在桌上接收命运,拼凑起来,在那粗糙的外表之下却成功地塑造了一颗令人敬佩的心。
故事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港口城市巴尔的摩。
狡猾而残忍的毒贩头子伊文-巴克斯代尔把持着城市西区和滨水地带的所有毒品交易,他的罪行并不止于贩毒,不论是自己的手下、警察还是生意对手,凡是阻挡了财路的人都会面对致命的枪口。
在副手拉塞尔-贝尔出色的经济头脑的协助下,伊文不但毒品生意日渐兴旺,势力开始向房地产等合法生意扩张。
作为HBO电视台评分最高的剧集之一,《火线》已经拿过两次艾美剧最佳编剧提名,这部当时没有什么大牌演员加盟,还以黑人为主群体的硬冷犯罪剧,以多块状叙事的形式描绘了巴尔的摩贩毒网与警方之间的暗战,冷峻而富有深意的台词,慢条斯理的情节推进,令其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剧本高峰。
本想单写Carver的,但考虑到Herc作为一个人物可着墨的地方不多,两人从第一季起一直是拍档了很长时间,刚开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后面走出的道路却泾渭分明,故放在一起写了。
同绝大多数巴城的劳动人民一样,Carver和Herc身上有着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人们的特有气息,几乎永不停止的咒骂与嘲讽,抱怨工作和薪水的不成正比,一个又一个下流的笑话,努力工作,偶尔玩忽职守,不犯大错,期待着机会飞黄腾达。
专案组成立后,两人由于经验与知识上的不足,逐渐脱离以Lester和Jimmy为核心的决策层而成为任务的主要执行人员,关系一直非常好。
即使后期由于一些所谓的“原则问题”而有过争吵,但最终都达成了和解,第五季最后一集里,当Carver被授衔为中尉后,Herc仍是第一个上前拥抱他的人,实在是求同存异的朋友间最好的表现。
两人间主要不同的是,和Daniels一样,Carver同样是个经历了自我挣扎而有所觉醒的警察。
Daniels是通过Jimmy的影响和Wallace的被杀完成了这个过程,而Carver则是通过Daniels对其背叛的原谅,以及对毒贩生活渐渐深入的理解得以升华,使其正直与善良的一面被渐渐掘出。
但在第四季末尾,将Randy送进孤儿院后,他也由此饱尝到这条道路上不可避免的痛苦与无奈。
Herc是Baltimore警局里另一类警察的代表,如果Jimmy、Bunk和Lester会把毒贩当做人去理解,那Herc这样的警察则是标准的国家权力机器,与后面被Carver惩处的那个大胡子白人一样,他们不是法律公正那一部分元素的代表,展示出的更多是力量与强制,从某一角度说,反而更接近“警察”的本质。
然而在这样的Herc离开警局后,却马上成为了律师Levy的保镖,为这个曾帮无数站在自己对立面上的死对头脱罪的人保驾护航,真可谓对法律“力量无关善恶”的完美讽刺。
在整个专案组里,Lester是个罕见的、几乎没有明显性格缺点的人,也是编剧埋在这个混乱不堪机构里的一枚定海神针。
从第一季不问世事做着模型屋里的小家具,举重若轻的甩出重要的调查报告,到街头反手给Bird那潇洒的一酒瓶,最后破解密码擒获Marlo,与舞女Shardene终成眷属,他的稳重、勇敢与睿智早已浸漫人心。
Daniels重建重案组时曾对他说:只要有你,就有重案组。
在与Jimmy暗箱操作拿下Marlo后,他们在铁路旁聊天,那是Lester警察生涯里最辉煌的一刻,拿着酒瓶开怀大笑,相比之下,作为一直以天皇老子都不怕为标志的Jimmy,倒显得忧心忡忡、有些放不下了。
可见Jimmy虽然优秀,但心态相较Lester,仍然层次有别。
不过细想起来,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警探,空屋案对Lester绝对是最好的结局,自己的存在借此得以实现,再无抱怨。
但Jimmy毕竟还年轻,这位天生的警察有些不舍自己的岗位,也应该没人会去指责吧。
另外,若说男人越老越有味道,Lester之儒雅倜傥,当之无愧。
我不是一个追剧的人,因为新剧出来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倾向于看一些高分好剧。
第一次看《the wire》是五年前,我不太理解追剧的人,在字幕组还没有做出情况下,甚至已经看起生肉来,多少能练出外语水平。
后来发现,看剧不仅仅是看剧,看剧是一种社交。
追最新的剧,是一项成本最低的手段,以此获得同他人聊天的资本。
我也是一种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强大到我自己都不自知,用“高分好剧”的方式,筛选出一些好剧或者好书,希望自己达到“品味更高”的地步,并对其他人嗤之以鼻。
如今还在看这部二十年前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这些人痴迷于他们自己,如同剧中主人公McNulty一样。
McNulty不理解的是,他那么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什么所有人都要搞他?
实际上,懂与实践实际是两码事。
McNulty傻吗?
他并不傻,McNulty的小主管评价他:“the smartest fuck”。
凶杀组需要他,同事Bunk的案子经常需要McNulty,才能发现隐秘的线索。
对于人际关系,McNulty一眼看出Deputy把持着Lieutenant的把柄。
所有的这些,他都懂,但实践起来,他只专注于自己。
既然他聪明,还做出一系列不忠的行为,只能将他解释为混球。
对Munulty的评价为了在市场跟踪Stringer,他派遣自己两个儿子,罔顾其生命安全,事后才觉得后怕。
为了起诉枪击Kima的杀手,他愿意牺牲女检察官的career,与毒贩律师对质。
只要能破案,他可以牺牲任何人情世故。
他觉得官僚系统里,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前途,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导致整个系统复杂臃肿,办任何事情效率都极其低下。
整个缉毒小队不到十个人,一人属于Major的探子,一人属于Deputy的探子,还有一人是关系户,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内耗之中。
McNulty是对的,Lieutenant是对的,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Deputy也是对的。
从第五季结局来看,旧的毒贩团伙被除掉,总有新的毒贩团伙会出现。
因为这个城市太穷了,钱要花在刀刃上,Deputy最初的诉求就是做做表面功夫。
根据“观察者效应”——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
警局在窃听之后,多次抓到了毒贩团伙的藏毒点,导致毒贩内部怀疑有内鬼,导致了更多的杀戮。
如果警局只是敲打敲打,让毒贩团伙低调一些,或许整个巴尔的摩西区会稳定下来,如同《黑社会2》中古天乐被招安一样。
从这来看,警局和毒贩组织的界限似乎模糊了。
杜琪峰《黑社会》从McNulty视角来看,他都是对的。
从警察系统角度看,他错在忽视了警察也是人,警察不是破案的工具,警局不只有破案,还有忠诚和事业。
警局与毒贩团伙都强调忠诚,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忠诚与效率并不矛盾,毒贩团伙就是二者兼备的。
在Kima中枪后,McNulty意志低落,Major不计前嫌,安慰McNulty,让他不要担心,这不属于他的过错,需要打起士气。
而McNulty是一个不忠诚的人,在没有给上司报备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惹下麻烦。
即使他能力再强,领导也无法忍受他。
按照他的逻辑走下去,警局内似乎只有他一个做好人,其他人都在做坏人吗。
如果所有人都错,只有他一个人对的;那不如说他陷入的太深,形成了一种遮蔽。
Lester像是十年后的McNulty,经历社会的打磨,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妥协。
【题外话】按照行为经济学来看,群体确实需要像McNulty这样斤斤计较者,群体才能够向着诚信与合作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不然群体内将充斥着投机者和搭便车者。
警局内属于一个系统,这样的人在系统之中很少,但也不能没有,否则天下乌鸦一般黑了。
如果没有McNulty的“求真意志”(讽刺语气),这一批毒枭还会逍遥法外。
市中心戒毒康复项目获得 2.5 亿美元的联邦发展补助金”第12集结案后,Lester将一条新闻钉在分析板上,含义是:“市中心戒毒康复项目获得 2.5 亿美元的联邦发展补助金”,算作本剧点睛之笔。
一方面,戒毒和缉毒都需要钱,政府宁愿将更多的钱花在戒毒上;另一方面,这部剧中,议员竞选的钱很大一笔都是不干净的,将毒贩的钱用在戒毒上,形成一个轮回,也是莫大的讽刺。
2012-06-23 02:01:44 来自: 毛向北写在看完⦅火线重案组⦆之后 追了三年,我终于把火线重案组看完了,这是一部在美国都没有热播的剧,可是还挺了五季,我想制片人真的是太爱这部剧了,就像此时的我一样爱,就像剧中的人,尽管前路漫漫,尽管这狗日的世界是如此操蛋,但是他们还是可敬的做着自己,就像这昏昏噩噩的世界里一丝微弱的光。
在数不胜数的电视剧里面,我能幸运的看了火线,我相信和我一样追剧的同好也是感到自己是幸运的。
这是一部慢热型的剧,没有越狱的大帅哥,也没有狷狂美艳的吸血鬼,甚至没有一个惊天大阴谋做个大诱饵,就那么平平淡淡的讲述着灰秃秃的巴尔的摩市一群咋看都不咋地的警察勤勤恳恳的查案,他们也个个都不完美,杰米酗酒,卡马女同,丹尼尔出身不干净…各有各的问题,机缘巧合让这么一群人纠集到一起,说实话就像一个垃圾筐,把警局里不好弄的人都丢进去,谁知道这个垃圾筐成了个大坩埚,这群警察做到了他们一直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做一个真正的警察。
我看见大结局里杰米的活体葬礼,竟然心情澎湃,洒了几滴不常洒的泪水,捡一句黑衣人三里面那个外星智慧人的话,这是地球上最美好的一刻。
真的从没有过一部电视剧让我这么感触良多,我想以后也很难再有,如果还能看到和火线相媲美的电视剧,我就搞它二两小酒高兴一下。
剧评人说,这部电视剧简直就是一部狄更斯,一点也不夸张。
世界也许就是那么操蛋,但是就因为重案组的这一票人,就因为还有人孑然而立,变得无限美好。
看完剧觉得自己好多想法,真的一写又无从下嘴,槽点太多,没看过的我咋和你说,你也不明白,看过的,绝大多数就能明白我此刻的语无伦次。
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都能独立的写个人物分析啥的。
内容多,信息量大也有个不好,那就是让人无从说起。
最美好的画面是巴布和他姐姐在一起吃饭,我们大多数人都象巴布一样卑微,一样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也象他一样守着心里的那一点点善良。
勇敢的面对自我,勇敢的面对过错,巴布可以做到,我也会努力!
引一句剧中也是引的卡夫卡的话结束这番胡言乱语 __你可以逃避人生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符合人性,但是真正能逃避的也许是逃避本身。
皮尔斯,就为这句话,我得细细的看看卡夫卡。
补记
一集都看不下去,完全没有戏剧性
男主演技不行,难怪他没什么大电影出名作品呢;剧本不行,剧情推进慢不说,人物性格揭示也是慢,这双慢还怎么吸引人呢?镜头语言是传统老套美剧的拍法,无新意,不过这本事到中国大陆混,肯定是拿奖拿到手软。第一季第一集16分钟弃剧。这个系列都不打算看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高的风分,很平淡无味的白开水
随便看了几眼,黑人,犯罪,毒品,弃了
看了四集,抱歉没看出来神在哪里。。。看来我还是更适合爆米花剧
好坑也需跳的理由,为Idris这坑我跳了。前两集特怀斯曼,多定景无配乐,多大头转场硬。讲系统中的人,也像。末集范帕顿多电影设计感的镜头反而不合适。对白街头,幽默尖锐。黑人风头盖过白人,最爱安乐椅神探爷爷莱斯特!凶杀组几个渣胖巨好笑。
节奏有点慢,故事也很简单,没有什么能刺激到我的大脑。
还没能入戏,凑合着看....看完一季还是没能入戏……
不是我的菜
看完第八集,觉得没兴趣再看了。嘴巴真脏,不管是警察还是毒贩都嘴脏,各种脏话。剧情偏慢,反应的面很广,却感觉太散了。太现实感了也不好。浓重的嘲讽官僚作风的味道。
我实在觉得枯燥。
1011211201我的神啊,ds和eb。和gk有相通的地方和类似的叙事结构。都是messedup中企图找到值得坚持的东西。ep4两人还原现场fck一路。依旧特dry的幽默感!笑死我了。13集好心塞。对比之下cm是鸳鸯蝴蝶派。。
再强大的剧本和摄影,也比不上人物深邃的刻画和精妙的细节。
是因为不清晰的图像影响了观感?
唯一肯定的是,把时间推后五十年,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24》,《越狱》等电视剧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什么电影,节奏慢的要死,80%-90%都在说废话
五集弃,这剧不适合我,有那个时间我还是多看看国产的好剧吧
强忍着看了7集,还是入不了戏,写实是写实,但不能引人入胜的片子不是好片子
这里面黑话太多,很难看懂,需要多看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