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未死》,花了两个小时一动不动的看完了。
近期一部很对我胃口的欧美片,主要宣扬的是宗教,但我喜欢的是它传达的人性和思想自由的部分。
你会更理解西方国家为什么那么多的Christian,他们的信仰有思考而不盲目,信仰对于他们是另一完美的道德体系。
一部有深度的电影,中国拍不出也不允许的存在。
虽然我是无神主义者,不妨碍我给这部电影点赞。
——Jerry评
烂片,槽点无数,靠着各种煽情配乐、恐吓跟诱惑,就是想告诉你上帝顶呱呱。
通片的主旋律无非就是:信上帝者得天下,得妹纸/男友;不信上帝的人?
呵呵,惨死!! 而且死之前还是要convert to Christian 的!! Pain for a while now think of all the heaven.男主恶战折翼教授的三场辩论竟然让中国留学生信上帝了!! 还有频频死火的汽车就是上帝冥冥之中安排了教父去跟Mina吃午饭还有堵车在教授车祸现场?
挖槽,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脸谱化?
台词能不能不要这么直白?
男主的主要论点有:1) 因为目前没有人能详尽解释世界是怎样"出现"的 + 目前有的科学家的假设跟圣经里面描述地可以"无缝吻合"毫无PS痕迹 = 上帝创造了世界2) 达尔文在A处说进化不是突然的 + 生物进化理论人的出现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占比很小(可以理解为相对的"突然") = 达尔文说的话前后矛盾 = 达尔文说的话全部都是bullshit = 生物进化理论是bullshit = 上帝创造了人类3) 没有上帝 = 没有道德伦理规范 + 社会不能没有道德伦理规范 = 上帝/基督是存在的看完上面3条公式,彻底无语了吧?
特别是第三条,中世纪跟近现代天主/基督教会跟传教士们做的各种恶事/坏事就不想提了...P.S. 看片子时候想起高中时候一位同学,他就是基督教徒,而且是真的beilieve in God的那种,有一个晚自修下课之后在宿舍,他真的尝试让我们也相信上帝跟基督的存在(当时讨论重点貌似是基督的裹尸布什么的),然后他没能说服我们中的任一人,然后有一位同学拿着MP4过来share波多野结衣老师的新片,然后包括那位同学在内的所有人都围起来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想起,如果当时基督跟上帝在场,不知能不能抵挡波多老师的无码诱惑?
Tell me, what would Jesus do?
一口气看了美国谈宗教信仰的电影《上帝未死1-3》,虽然不是教徒,不会为宗教狂热,但是还是觉得这部系列影片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很有感触,特别是第二部。
女主角历史老师葛蕾丝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学生关于马丁路德金和耶稣思想的相通之处,但葛蕾丝是在课堂上把圣经里关于耶稣的记录给复述出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课堂进行了传教灌输?
老师和学校方面都不相让,一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控方认为身为老师的葛蕾丝这样回答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教,把宗教带进课堂,引导操纵了学生思想,破坏了学校不在政治和宗教上站队的规矩,影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影响多数人权益,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抗议,甚至被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ACLU)告上法院。
控方律师在法庭证明耶稣并不存在“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
”但辩方律师最终帮助女主葛蕾丝胜诉,让陪审团相信“上帝没死”,信仰在基督信众心中。
电影引发一个问题,学校该做什么?
老师该说什么?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中关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历史》一章上也有类似情形:“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与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格格不入。
“党化教育”,曾被国民党在所谓“训政”时期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即教育的党化。
广义上指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推广到社会的教育。
”……1929年,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回到电影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缠绕世人与哲学家千载的难题,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样“归谬法”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大前提: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既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
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他是慈爱的,所以他一定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小前提: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
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可是,这都与大前提冲突。
结论: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教授的逻辑与观点和伊壁鸠鲁一脉相承。
神义论则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伊壁鸠鲁和教授的“苦难反证法”看似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实际上,在他们的前提中已经预设了信仰的现世功利性,因此规定:上帝须为现世苦难负责。
这一点正是许多哲人、作家反基督教的实质所在,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未信者抗拒上帝的主要理由,以及信仰者面对苦难时的莫大困惑。
电影中不少台词也很有意思,如:——若我们坐视不管、随波逐流,那今天的压力,就会成为明日的逼迫。
——如果准备坚持认为基督徒信仰的权利要从属于所有其他的权利,那就不是权利了(Somebody is always going to be off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proves that. )。
总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感到自己)被冒犯,2000年的人类历史一直证明了这点。
看了介绍后对该片非常期待,等可以在网路上看到了,虽然有感动我掉泪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影片拍得一般。
本片的主题思想应该是突出的,但中间穿插了几条可有可无的支线和人物让人觉得这些人物的出现莫名期末。
结局不高明,安排教授死亡让人不能不理解为:得罪了神被降了灾祸。
教授和《创世界》中的拿八有点像,他们不是不知道上帝的真实存在,而是因为个人经历而恨上帝。
教授一直否定上帝源于内心深处对上帝的不满。
个人观点以为,即使是信徒,因上帝的不听祷告而心中有不满或灰心丧气也是正常的事。
这种摔跤的过程或长或短。
直接因此就被安排死了,好像一不小心得罪神的结果就是死亡,多少有些可怕了。
因为上帝一直说“我就是爱”“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喜欢真理。
”让人钦佩的是男主角,在极大的压力下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这种勇气非常像圣经中的一些先知,在完全被孤立、被嘲笑、被否定的情况下,不为讨人的欢喜讲人爱听的话(大多数先知属于后者),宁可被孤立也坚持传讲真理。
实在是勇气可嘉。
我们自己或我们下一代在这种环境中的时候,能否坚持自己还是随波逐流??
这是这部不算成功的影片给我的最大收获。
另外片中的几首赞美诗都非常棒。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
然后可以说是充满惊喜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但是看了豆瓣的影评真的很让自己失望。
我不知道我的这篇文章会有多少人知道 会有多少人看到 但是我还是不能压制自己心中的不甘 我还是想写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出身一个普通的家庭。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
从小到大至少我了解的世界里 就没有太多关于超现实的东西。
对于宗教只是被大人们零零散散的迷信一词简单带过。
没有过真正的了解。
但是我相信的是无论你是一个和等教育层次的人 无论你是一个何等迷信的人。
这个世界的逻辑 是客观的。
当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字表达同一的事物的时候。
你没有办法去否决他。
当你说你自己是一个无神论的人的时候。
你表明的不是神不存在。
而是 我不相信神的存在。
所以 在一个无神论生活中宗会显得自己很突兀。
后来留学国外。
虽然现在仅仅在国外两年。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每一个认真看到这的朋友。
电影里面的教会 就是我所接触到的教会电影里的基督徒 不仅仅是我接触到的基督徒 更是我在这和我一起学习 充斥着积极向上的基督徒。
而且自己接触的更多是华人基督徒他们不是被美化 不是只存在这部电影里的。
在国外的两年 我已接触教会快一年半了。
教会不是强求你去相信 或是强求你祷告 强求你颂诗我接触的就是大家互相帮助 人人互爱的教会。
团契里基督徒会定期举行爱宴邀请非基督徒的朋友参加。
聆听诗歌和祷告 然后一起欢乐的吃饭会有福音班和不是基督徒的朋友相互探讨神的存在。
新的朋友走走停停 也许下次活动就没有了身影 但是他们总会笑着说神自有他的安排。
我没有多么想说明这部电影有多么的经典。
我很不喜欢作为结尾教授的死亡。
他不是想说明不信基督的人最后会得到恶报如果你身边有基督徒 他会告诉你 他想表明的是基督教所表达的宗旨爱。
无论你之前有多么痛恨宗教 痛恨信仰 痛恨耶稣只要你愿意心口如一的承认耶稣 你就可以成为基督徒。
我想表明的是。
1 这部电影里的基督徒很真实。
2 我们同样有一个选择。
你当然可以选择不相信神。
但是作为选择之后 我们都有自己的道路。
你要坚定自己的道路 无论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
正如电影所指出的 最坚定的无神论者往往出自基督徒 最坚定的基督徒 往往是以前最不相信神的人。
但是没有人能抹杀我们的权利。
3 藉着第二条。
我忍不住想向每一个在我之前吐槽这部电影的人发起一个挑战。
你们是那个敢于坚守自己信念 反驳教授的人吗?
你们是那个为了坚定自己信念, 敢于走上讲台 面对八十个看你笑话的人来坚信你自己的理念吗!
你们敢于挑战这部电影里面 男主大学生所列出的的文献,你们所谓的鬼话连篇嘛!
都不曾了解 又如何能如此轻视这部电影的细节。
最后我再次申明 我不是一个基督徒 我也同样 不是一个Atheist.
一口气看了美国谈宗教信仰的电影《上帝未死1-3》,虽然不是教徒,不会为宗教狂热,但是还是觉得这部系列影片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很有感触,特别是第二部。
女主角历史老师葛蕾丝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学生关于马丁路德金和耶稣思想的相通之处,但葛蕾丝是在课堂上把圣经里关于耶稣的记录给复述出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课堂进行了传教灌输?
老师和学校方面都不相让,一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控方认为身为老师的葛蕾丝这样回答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教,把宗教带进课堂,引导操纵了学生思想,破坏了学校不在政治和宗教上站队的规矩,影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影响多数人权益,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抗议,甚至被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ACLU)告上法院。
控方律师在法庭证明耶稣并不存在“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
”但辩方律师最终帮助女主葛蕾丝胜诉,让陪审团相信“上帝没死”,信仰在基督信众心中。
电影引发一个问题,学校该做什么?
老师该说什么?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中关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历史》一章上也有类似情形:“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与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格格不入。
“党化教育”,曾被国民党在所谓“训政”时期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即教育的党化。
广义上指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推广到社会的教育。
”……1929年,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回到电影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缠绕世人与哲学家千载的难题,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样“归谬法”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大前提: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既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
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他是慈爱的,所以他一定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小前提: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
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可是,这都与大前提冲突。
结论: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教授的逻辑与观点和伊壁鸠鲁一脉相承。
神义论则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伊壁鸠鲁和教授的“苦难反证法”看似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实际上,在他们的前提中已经预设了信仰的现世功利性,因此规定:上帝须为现世苦难负责。
这一点正是许多哲人、作家反基督教的实质所在,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未信者抗拒上帝的主要理由,以及信仰者面对苦难时的莫大困惑。
电影中不少台词也很有意思,如:——若我们坐视不管、随波逐流,那今天的压力,就会成为明日的逼迫。
——如果准备坚持认为基督徒信仰的权利要从属于所有其他的权利,那就不是权利了(Somebody is always going to be off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proves that. )。
总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感到自己)被冒犯,2000年的人类历史一直证明了这点。
2个字:呵呵!
美国虽然说是民主自由,信仰自由,不过能拍得出这种烂片我也是醉了!
JOSh就是挣着双眼说瞎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几个反驳上帝没死的观点也纯属扯淡。
教授只是刚好有那一段关于上帝的伤心过往,导致教授恨所谓的“上帝”而已,对于一般的无神论者来说,所谓的“上帝”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子虚乌有,我看那么JOSH怎么辩论赢,SB。
几个梗也是醉了:1)中国学生居然还被JOSH的扯淡所征服了,还是个大学僧,还是个出国的大学僧,他老爸真得气死。
顺便黑了一把中国人,这样的大学僧回国肯定大有作为我就呵呵;2)牧师汽车几次都开不动,是个正常人也会去查查汽车什么原因吧。
而且还是3次!
然后第4次说几句傻话祈祷下就能发动了,,这梗烂的我实在无语。
呵呵!
3)教授居然被车撞死了,居然被撞死了,被撞死了。。。
(因为很狗血所以要说3次),这个梗烂地我整个人都凌乱了都不好了被车撞了,要么立刻送医院,要么尽量减少所有不必要的动作,安静等急救车来,运气好的话旁人能提供些正确的紧急救助措施是最好不过了。
知道了教授是无神论者后,牧师还不断地跟教授扯淡,说些有的没有,教授还得回你话,不知道教授此时很痛苦吗!?
...多大仇啊牧师先生。
题外话:对于美利坚,果然只有一些特效片啊惊悚片啊能看...其他的还是看中国棒子日本泰国等就算了。。。
去掉头去掉尾,这个烂片也至少浪费我了人生宝贵的110分钟,有点想说脏话!
@#¥%……&()。。。
标题是敲完评价再斟酌的,即代表了我的信仰自由,也表达着我对这个电影的简短评价,不喜请随意喷不谢。
因为这部片子已经在IMDb上被黑得体无完肤了,我就不刻意挑刺了,来谈谈我觉得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吧。
我个人觉得支线人物的故事比主线出彩,电影围绕着一些人物之间的纠葛列举出了生活中一个信徒可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与困惑。
所以我就来谈谈我对这些支线故事的看法。
信与不信者不可负一轭虽然影片中的教授自称无神论者并且痛恨上帝,但是他有一个信教的女友。
我想生活中还是有一些朋友,他们虔诚地爱着自己的信仰,却又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一个与自己信仰不同的人。
也许他很爱很爱你,让你觉得非他不可,让你觉得信仰不能成为你们之间的阻碍。
但是遇到这种情况,虽然也有最后修成正果的,但是大多数,如果要在一起,不是不信的一方最终被感化也拥有了信仰,就是信的一方最终放弃了上帝。
我觉得教授的女友还是理智的,她的信仰被教授的亲友各种嘲讽和调侃,对她而言也是一种痛苦与伤害。
如果他们最终结婚了,她可能要长期面临那些不理解她信仰的人言语上的伤害,但是那些人是不会理解她的。
在基督教义里婚前发生性行为是有罪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发生过这样的关系,但是作为虔诚的教徒,如果她的男友真的提出来了她能够一次次地坚定拒绝吗?
再想远一点,如果他们有了孩子,孩子是要信还是不信?
如何教育孩子?
她每周去教堂礼拜难道都只能一个人去吗?
等等。
如果只是交往,一些问题并不会暴露,但是结婚后两者之间的观念差距只会渐渐地暴露出来。
所以为她的决定点赞。
并不是所有自称Christian的都是Follower of Christ这个小标题是我一位信的朋友总结的。
他说现在很多人可能去几次教堂翻几眼圣经就自称自己是教徒了,但是遇到考验后马上就退缩了。
男主的女友便是这一类的代表。
男主的课上有八十多人,但是从镜头来看,除了男主一直在犹豫外,其他人一听说不写就会不及格,直接就写了。
也许他们之中也有与男主信仰相同的人,但是他们退缩了,他们没有站出来。
男主的女友也是,从他们之间的对话就隐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他们因为相同的信仰相识多年,但是这一场小小的考验,就让他的女友信心不足。
为了劝男主放弃甚至有些威逼利诱,用自己的“爱”让男主放弃,自认为男主一定把她当作自己的全部。
然而我身边的基督教朋友们,有一些夫妻非常恩爱幸福,但是他们都承认自己的信仰排在第一位,再接着才是自己的配偶和家庭,因为他们相信这一切都是神赐的。
从影片中两人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女友显然对男主把信仰比她看得更重而不满,还大发脾气,所以最终的分手无可避免。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这件事为考验,以后如果结婚生子了再来撕逼,伤害可能就会更深。
信仰与家庭/文化背景的冲突影片中有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女孩,因为听圣经录音被发现而被父亲逐出家门。
虽然用穆斯林为例子容易让人误会认为在抹黑穆斯林,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在说明当你和你周围的朋友、家人有不同的信仰时,可能也不得不面临决裂的危机,这也是你必须经受的考验。
至于那个中国的学生,我觉得大概是想用一个没有宗教背景的人突然决定把基督作为信仰的案例。
我就是留学以后接触到基督教义的,因为中间发生的一些事决定信。
但是一方面还是会有些顾忌自己的家人还有朋友是否会理解,是否会因此疏远我,我想影片中的这个男孩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吧。
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后却被父亲呵斥出国来是好好读书的不应该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他又是否能够做出这个决定?
(这个男生在第二部里好像还会露脸)病痛影片中的记者在一开始对基督教并不友好,到了后来发现了自己有癌症,觉得自己完蛋了,自己的男友也因此分手。
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不是上帝的惩罚。
不信教身体健康的大有人在,信教得了癌症去世的也不少(今年我所知道的发生在我周边的就有两个)。
因此女记者才意识到了自己的男友和自己的感情只不过是一场交易,她男友认为她得病了就没有继续下去的价值了。
但是当她去采访Newsboy的成员时,明明是素不相识的人,她却被他们安慰,他们为她祈祷,我想她的心也因此被感化了吧。
我一个人在外读书有段时间处境特别糟糕,甚至我妈都对我失望怀疑让我出来是错误的时,我身边信基督教的老师和同学们还在为我祈祷。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AP Language老师,她教我的时候就已经得了癌症了,但是她还是那么平和那么温柔,她总是留给内向的我发言的机会,在我被误会伤害时听我倾诉。
今年二月底她安静地去了,但是她留给了我太多珍贵的东西,甚至影响了我未来的规划,让我决心成为一名拥有感染力的教师。
影片中还有一位老母亲,一生虔诚地信教却在老了以后又痴又傻,但是当她的儿子质疑她时,上帝又凭着她的口清晰地作出了回复。
有时候事情做不好只是时机未到影片中的牧师在租车的时候出奇倒霉,不管是什么车到了他手上就发动不了,因此耽搁了行程,令他懊恼不已,却未料到这个上帝有意而为之,为的是他能在教授出车祸的那个雨夜来到他身边让他在临死前得到救赎。
我也不是很理解教授为什么要被撞死,也许这并不是上帝对他的报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帝留给了他得到救赎的机会。
我也问了朋友,她认为有可能是因为教授对男主说了在他的课上他就是上帝这类的话以及他在男主之前扼杀或者压抑了很多有信仰的学生而得到的惩罚,但是因为没有证据,我也不敢随便下定论。
最后,我觉得导演有点开放性的结尾是想说明信了上帝你仍会受到考验,但是因为把一些例子过于极端化地列出来了,反而会招致部分人的反感。
作为信徒,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考验,甚至是面临痛苦的抉择。
结尾卡在支线故事中的信徒们和刚信的人们在还做斗争,收到短信的人们大多不理解这里,我觉得这是想说明大家都还在面对生活,与苦难斗争着,还在努力希望更多人理解他们的信仰。
故意不用胜利的happy end作结尾,留了个悬念,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甚至可能在为第二部埋伏笔。
评分中的两颗星献给棒棒的音乐!
一口气看了美国谈宗教信仰的电影《上帝未死1-3》,虽然不是教徒,不会为宗教狂热,但是还是觉得这部系列影片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很有感触,特别是第二部。
女主角历史老师葛蕾丝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学生关于马丁路德金和耶稣思想的相通之处,但葛蕾丝是在课堂上把圣经里关于耶稣的记录给复述出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课堂进行了传教灌输?
老师和学校方面都不相让,一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控方认为身为老师的葛蕾丝这样回答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教,把宗教带进课堂,引导操纵了学生思想,破坏了学校不在政治和宗教上站队的规矩,影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影响多数人权益,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抗议,甚至被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ACLU)告上法院。
控方律师在法庭证明耶稣并不存在“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
”但辩方律师最终帮助女主葛蕾丝胜诉,让陪审团相信“上帝没死”,信仰在基督信众心中。
电影引发一个问题,学校该做什么?
老师该说什么?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中关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历史》一章上也有类似情形:“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与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格格不入。
“党化教育”,曾被国民党在所谓“训政”时期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即教育的党化。
广义上指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推广到社会的教育。
”……1929年,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回到电影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缠绕世人与哲学家千载的难题,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样“归谬法”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大前提: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既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
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他是慈爱的,所以他一定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小前提: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
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可是,这都与大前提冲突。
结论: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教授的逻辑与观点和伊壁鸠鲁一脉相承。
神义论则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伊壁鸠鲁和教授的“苦难反证法”看似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实际上,在他们的前提中已经预设了信仰的现世功利性,因此规定:上帝须为现世苦难负责。
这一点正是许多哲人、作家反基督教的实质所在,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未信者抗拒上帝的主要理由,以及信仰者面对苦难时的莫大困惑。
电影中不少台词也很有意思,如:——若我们坐视不管、随波逐流,那今天的压力,就会成为明日的逼迫。
——如果准备坚持认为基督徒信仰的权利要从属于所有其他的权利,那就不是权利了(Somebody is always going to be off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proves that. )。
总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感到自己)被冒犯,2000年的人类历史一直证明了这点。
"god is goooooood"
恨不得能打负分 边上观众都是教徒 全程尴尬得想随时夺门而出 真的不是打入内部的卧底拍出来黑基督教的?
整体剧情比较生硬,情节设置也不太合理故事线条太多,但指向的中心紧密度不够但课堂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还是涨了知识的
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 作为无神论者 几个片段凑在一起其实是有点牵强的 而且教授最后居然挂掉了 真的不是腹黑的上帝惩罚?
看的很激动,但是这部电影人物的两极分化太明显了,这样的预设和刻板印象简直有失公允。
伴随时态很好。Musik减一*
不信宗教,这就是一部打着我要和宗教一辩高低旗帜却大肆宣扬教义的基督教电影
哈哈哈
技法可能粗糙 但是 God is not dead
最后让无神论教授临死前皈依真是脑残情节。
看过某国产福音电影,觉得外国人表现得异常真实
Feel-good movie for Christians? 在一些非基督徒眼中,基督徒是“一群很差劲但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论断其他没有信仰的人”。福音电影,是给基督徒看的,还是给非基督徒看的?如是前者,则会像《小时代》一样,是粉丝群里内部的自娱自乐。感觉影片想说的太多,故事线太多,导致每一条都有点急于奔向主题,莫不如集中在教授与学生的讨论中。人物过于脸谱化,仿佛基督徒都是好人,非基督徒都是恶人。如今观众可不好忽悠,不是based on true story,就不会太认真。信仰自由,也要不信仰自由。神给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这部电影中的辩论还是有点意思的。证明上帝的存在,原来还是得从反驳进化论开始。这个辩论的高潮是在主角质问教授为什么恨上帝,然而如果不是像他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信仰的国家,这个高潮就没有用。
看的出是小成本的小成本电影。无神论者表示看不了这种传教片。虽然我一直觉得神学也是种科学,但也不能接受这种god save me的想象。
有说这是传教片,但我个人比较喜欢。虽然我不信宗教,也一直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神性。火车上看的,最后看哭了,我比较容易被感动吧。那种坚信的力量、不顾世俗的反对敢于做自己的勇气、感恩慈悲的心,都是令我感动的point。信任自己的神性比信任何外在的人和物都可靠的多。
Why do you believe in what you believe? It's worth thinking.
诡辩论。
小伙子PPT做得太牛!但是编剧要表达的我没有太get到。。。
简直不知道怎么评价
呵呵 是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