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车行

Holy Motors,花都魅影(台),巴黎圣骑士(港),老千奥斯卡,悸动的冬青木,霍利车行

主演:德尼·拉旺,爱迪丝·斯考博,凯莉·米洛,米歇尔·皮科利,伊娃·门德斯,莱奥·卡拉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神圣车行》剧照

神圣车行 剧照 NO.1神圣车行 剧照 NO.2神圣车行 剧照 NO.3神圣车行 剧照 NO.4神圣车行 剧照 NO.5神圣车行 剧照 NO.6神圣车行 剧照 NO.13神圣车行 剧照 NO.14神圣车行 剧照 NO.15神圣车行 剧照 NO.16神圣车行 剧照 NO.17神圣车行 剧照 NO.18神圣车行 剧照 NO.19神圣车行 剧照 NO.20

《神圣车行》剧情介绍

神圣车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黎明到夜晚,再从夜晚到黎明,奥斯卡先生在自己的生命中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角色。他时而是大老板、时而是杀手、时而是女乞丐、时而又是怪物或者是居家男人。就好像是旅途一般,他总是在这些人物中间乐此不疲。 看上去他是在表演、拍电影、演话剧——但是,摄像机却总是缺席。他很孤单,只有赛丽娜陪伴他。赛丽娜是位身材修长的金发女郎,总是在轮胎和引擎的背后,从不现身。她开着巨大的汽车在巴黎和巴黎周边到处转悠。看上去,他就是像是一个杀手,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目标,从不停歇。 为了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为了寻找奥斯卡背后的动机,这个女人的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玄机。有人知道他的家在哪里么?有人知道他的家人么?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蛇偷渡圣诞原木实习少女追爱记阿卡普高第三季异世界居酒屋阿信第三季~皇帝与欧利亚的公主篇~菲尔黑豹特警队精灵宝可梦:大家的故事幻实浑沌我的守护天使爱恋狂潮女巫双枪男人拂晓传奇当狗爱上猫从今以后偶像星愿第三季熊出没·重返地球假面骑士Kabuto还看今朝味园Universe灵魂医师七鱼宴侦探小队KZ事件簿美丽至极3梨树花开这里没有硝烟克里斯汀·麦康内尔的怪奇造物第一季一号有轨电车运行了纵情一曲

《神圣车行》长篇影评

 1 ) 写给电影的挽歌

好新颖的剧本,好可爱的结局。

我认为这是导演写给“电影”这一门艺术的挽歌。

从主角的名字“奥斯卡”就可以初见端倪。

奥斯卡从开头以资本家身份亮相,到结局回到家中,而家人都变成了猩猩,这一超现实主义的结局,是否在暗示我们,一开始他的身份是否就是已处在“扮演”的状态,而结尾的猩猩正暗示着回到了人的原始状态。

而奥斯卡正在进行的“角色扮演”工作是否无穷无尽,永远没有结局?

主角奥斯卡似乎永远找不到一个确定的身份认同感,在表演中迷失了自我。

男主角真的在用灵魂在表演,演的太有力了。

动作捕捉、手风琴等段落印象深刻。

发疯的绿衣人那一段也是神来之笔,辛辣地调侃着关于“艺术”的当代理解。

当然最有趣的就是结尾的长白车在黑暗中聊天了,戏谑又可爱☺️HOLY是神圣的意思,是否在暗示导演认为表演这一门艺术,神圣不可侵犯?

令人惋惜的是,现实中摄影机越来越小,胶片拍摄也许早已淘汰,而开头影院的观众似乎也在无声中死亡。

现实中导演的类似经历亦然。

这是一首献给电影的挽歌。

愿这门艺术永远不会消逝。

 2 ) 一部指向未来的电影

一.难辨真假的艺术艺术是什么?

简而言之,它是个“在假中求真”的东西。

无论是古希腊的歌队、众人凝望的戏台、电影拍摄的片场——它都人为地建构了个虚假的情景,然后指着对你说“瞧,那是艺术诞生的地方。

”的确,艺术只有在这“假”的载体中,才能拥有现实所不赋予的自由,才能无约束的描绘与展示,才能尽可能地抵达“真实”。

此时,艺术的“假”与现实的“真”是截然分开的,我们看戏时知晓那是一个梦,梦做完了,便还要回到生活中来。

但20世纪以来,艺术不断地进行着革命,这种革命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的内容,二是艺术的载体。

艺术的内容是人造的,这成为确认其”假“的证据,无论是人编写的故事,还是精雕细刻的人像。

但Contemporary Art不断对其进行策反,我们逐渐看到原来一个人、一只动物也能成为雕塑的内容,而这些完全来自现实的物体打破了艺术原本内容的人造性,从而消弭了真假的边界。

那如果对艺术的载体也进行同样的策反呢?

如果艺术不再需要打造一个舞台,如果其载体不再是虚假的情景而是真实的现实,如果我们越发无法发现真假的界限,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这就是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所探讨的,是他对于艺术及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预言,也是电影中“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表演”和“摄影机、拍摄片场隐去”的原因。

在影片中,男主角奥斯卡的第一个任务是扮演一个老妇人,我们惊讶地发现他没有走向片场(也没有片场),直接在街上乞讨了起来。

这类似行为艺术的动作直接表现了艺术“虚假情景”的打破,戏直接发生在了生活中。

而剧情的发展不断打破着我们以为是“真”的内容——奥斯卡与女儿的对话、枪杀银行家、杀死强盗反被强盗所刺死、回家与猩猩家人团聚......原来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戏剧的任务,是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虚假。

而当奥斯卡的生活24小时地充斥着任务,我们才发现,虚假已经全面地吞噬了真实,生活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戏剧。

所以奥斯卡不禁感叹“我只是很怀念摄影机。

年轻时摄影机比我们还高,现在摄影机变得比我们的头还小,如今再也看不见它们了。

”而这种模糊了真假边界的艺术又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奥斯卡的老板问“是什么推动你,让你继续坚持?

”奥斯卡回答说“就像我决定做工作时一样,为了行为之美。

”“美……都说美只存在于观众的眼睛中,如果观众不再看了呢?

”第二电影符号学运用镜像理论探讨了银幕与观众的关系,即观众通过对银幕的凝视,从而将自我投射于故事之中,进而获得心灵的快感与慰藉。

而“凝视”与“投射”的前提是观众与银幕之间距离的保持,是“真”与“假”的确定。

如今,艺术介入现实,距离消失,“投射”、“代入”变成了亲身经验,那么艺术自身的美与慰藉又能否得以保全?

艺术是否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不再是抒发,而成为了人们的负担?

回到电影中,你说,奥斯卡开心么?

我觉得他最开心的一刻是晚上临收工前,女助手差点撞上迎面飞来的鸽子时,他突然喊道“司机,追上那只鸽子!

”那一刻两人第一次借着一个玩笑脱离了现实,感到了自由与喜悦。

也正是这个段落,让我感到了电影中唯一一丝柔软的温柔。

二.难辨真假的世界如果说,电影中所展现的艺术已经混淆了真假,那其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刻的根源——即,混淆了真假的世界。

在《蝙蝠侠3》首映枪击案发生后,大旗虎皮老师曾写过一篇《丹佛枪击》的文章,说:“电影史上,这起事件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组织的第一次放映造成的“火车效应”有可类比之处。

1895年,当巴黎观众看到火车向着他们驶入银幕、驶向他们的身体时,吓得惊慌失措落荒而逃。

但在今天的丹佛,当荷枪实弹的凶手在放映厅从容地释放烟雾弹,向观众席扫射时,人们以为那是首映夜安排的特别节目。

这两起事件描绘了电影存在的这100多年带来的变化。

100年前,人们害怕幻觉,电影与现实的高相似度让人感到深深的不安。

而100年后,人们热爱幻觉,沉迷虚假的暴力和奇观,甚至相信真实的枪杀暴行是电影、幻觉、演出在现实中的延伸。

这种变化,是人评估电影与现实的尺度的转变。

电影意味着奇观、幻境、无尽的梦。

过去,人们以现实为尺度去制造电影,用肉眼的透视错觉拍摄火车进站的真实,而今天,人们无尽地享受、使用、利用这个逼真的、充满想象力的高仿真魔术,并以电影的尺度去判断现实:争先恐后观看首映,误以为真正的暴力是虚假的炒作和作秀,或者,行凶者本人与蝙蝠侠的情节、人物之间有着某种隐秘模仿关系等等。

如果说过去许多学者对好莱坞电影中滥用暴力、性、奇观和意识形态进行种种苛刻的批评,是因为他们对电影现状可能引发的现实充满忧思,那只是一种预言性的对电影未来的顾虑,但现在,这些苛刻的、预见性的、存在于尖酸刻薄的学者脑海中的预想,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

电影与现实之间尺度的转变,被蝙蝠侠首映夜的30多声枪响和12具尸体,摆在了眼前。

”现代社会中媒体的介入越发加大,它决定我们获得的信息、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甚至界定我们自身……当媒体携带着其便利的虚拟空间不断侵入人们生活时,也在不断地冲击着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我们不再拥有稳固的生活模块与边界划分,所有的一切都被揉碎,然后丢进这个巨大的搅拌机中。

电影中,奥斯卡终于结束一天的工作,女助手送他到家门口说“这是你今晚的家,这是你今晚的钥匙。

”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连家都是戏剧的一部分,原来他今早离开的不过是“昨晚的家”罢了。

而影片中极少的可以确定为真实的场景之一,就是奥斯卡与当年恋人相逢的时刻。

但即使相逢,恋人口中唱的却是《Where Were We?》,宣告了这一段真实的爱恋以过往的姿态终究无法与现在的世界相容。

影片的末尾也很有趣,女助手结束工作,准备下车回到她私人生活时,却选择了小心翼翼的带上面具。

真是一个反讽,她能够在虚假的工作任务中泰然自若,却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人生。

三.未来的电影与守旧的内容回到这部电影的内容,我们发现,尽管它拓宽“虚假”的边界使“虚假”吞噬“真实”,尽管它模仿的同时又解构了数个电影类型,但我们依旧看到了诸多熟悉的故事——青春期的女儿不善与人交往而怯诺自卑、老人临死前的告白、仇杀与被杀、旧恋人重逢后的落寞……成长、爱情、恩怨、死亡……所有这些主题其实已被我们说了几千遍,人们永远在解这些题的答案,但永远也解不完。

也正因如此,这一部在载体上指向未来的电影,在内容上依旧是守旧的。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即使人们再怎么发展,形式手段花样翻新,要面对的终究是那几个问题。

 3 ) 《神圣车行》的元电影性

本文是这篇长文:《元电影与电影的边界》中的一部分。

在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中,导演宣布了电影的死亡,但同时又宣称一切都在成为电影。

电影媒介、电影工业和电影的边界是这部电影的讨论对象,这是一部真正的关于电影的电影。

媒介:电影在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一片漆黑的电影院里,看不到面孔的观众在观看电影,从声音依稀可以辨认出似乎是费里尼的《船续前行》。

导演卡拉克斯本人从电影院外,推开一扇画着树丛的门,进入这座电影院,注视着他的观众。

导演的现身在纪录片中是颇为常见的现象,但是本片是不折不扣的虚构电影。

导演通过显露自身,提醒观众注意这部电影的元电影性质,即导演始终注视着观众。

(参见阅读原文链接中的视频片段《神圣车行:导演注视着观众》)

影片讲述的是一名演员奥斯卡一天的工作,清晨,一辆加长豪华轿车来接他,他在车上化妆,然后前往不同地点扮演不同的身份。

奥斯卡的一天总共扮演了十个不同的角色,分别是:乞讨老妪、动捕演员、狂人梅德、接女儿、幕间曲、工厂杀人、杀银行家、濒死的舅舅、与旧友相见、回家。

(参见阅读原文链接中的视频片段《神圣车行:扮演狂人梅德》)《神圣车行》最鲜明的元电影性当然体现在表演的自反。

在每一个戏中戏中,演员奥斯卡身上同时显露出四层主体性:除了被表演的角色,观众还清楚地意识到这个人就是演员奥斯卡,演员奥斯卡的生活(当他回到大猩猩的家)和过去(当他目睹旧识的最后一场表演和死亡)都是这场演出的一部分。

当然,元电影性提醒我们,角色和演员的背后是真正的演员德尼·拉旺,这部电影同时可以作为光辉的演员生涯的总结。

最后,别忘了附身其上的导演莱奥·卡拉克斯,他将男主角冠以自己之名(德尼·拉旺饰演的男主角奥斯卡的名字正是来自导演的真名:Alex Oscar,不光如此,《男孩遇见女孩》、《新桥恋人》、《坏血》这三部电影的男主角也叫这个名字,也是由同一名演员饰演)。

电影更深层次的元电影性表现在对作为一种媒介的“电影”的思考,它体现为一个对子:电影使演员失去了私人生活,演员又把别人的生活变成电影。

至少有那么几个瞬间,表演和真实的边界变得格外模糊,当奥斯卡遇见旧情人时,当奥斯卡在工厂杀死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并自杀时,当奥斯卡回到家却发现等待着自己的家人是母猩猩和小猩猩时,奥斯卡先生是否已经在工作了呢?

这对德尼·拉旺来说是表演,但对奥斯卡来说又如何呢?

另一方面,当奥斯卡饰演狂人梅德咬掉女助理的手指,抱走美艳的模特,当他饰演悍匪冲进餐厅射杀了银行家,甚至当他在电影的一开始走出那个可能是另一场演出场地的家时,我们不禁要问,对奥斯卡先生之外的普通人,这是生活、还是电影呢?

电影中,让我们能确定奥斯卡先生本色出演的唯一一个时刻,是当他拿到一个剧本,上面用法语写着"entr'acte"(幕间休息),这意味着奥斯卡先生暂时可以做回他自己。

导演在此处插入了一个默片片段,拍一个魔术师的手。

随后,奥斯卡抱着手风琴,出现在寂静的圣梅里大教堂(Saint-Merri Church),开始演奏R.L. Burnside的《Let My Baby Ride》。

随后,更多的乐手加入,乐曲又悠扬婉转的独奏演变成激昂的合奏。

奥斯卡先生突然停止演奏,转向他的乐团,喊出"Trois, deux, merde!"(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二、妈的!

其中merde也是第三个戏中戏中人物的名字。

)这个片段被影评人们认为是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最震撼人心的电影片段之一。

(参见阅读原文链接中的视频片段《神圣车行:本色出演幕间曲》)电影已死对电影媒介的边界的反思进而可以引申到对电影媒介处境的反思。

电影中十场戏中戏其实就是各种类型片的集合,一辆辆加长轿车就是一座座制片厂,而整个巴黎成了新的好莱坞。

奥斯卡在轿车内与老板的一次谈话中说,“一开始,相机比我们还重。

后来它们变得比我们的头还小,现在我们根本看不到它们了。

“老板问他为何继续做演员,奥斯卡回答说”姿态之美“(La beauté du geste),老板质疑说”人们说美藏于观众的眼中“,奥斯卡反问:”如果哪一天没有观众了呢?

“”看不到的摄影机“有两层含义。

在现实层面上,它指的是技术的升级和电影工业的革新,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数字电影正有全面取代胶片电影之势,甚至手机也可以用来制作电影,卡拉克斯这样的胶片迷恋者对这一事实感到惋惜。

而站在媒介层面上,技术的进步使得随时随地的媒介记录变成可能,每一个人都既是拍摄者,又是观看者。

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二个问题,电影作为奇观影像的性质不再,导致它吸引观众的能力也在变弱,支配性的媒介从大荧幕变成了小屏幕,所以奥斯卡说:”如果哪一天没有观众了呢?

“事实上,在十场戏中的大多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在观看,也看不到为奥斯卡拍摄的摄影机。

当没有观众观看时,表演还是不是表演,电影还是不是电影?

带着没有观众的决心演出,奥斯卡先生展现出的是一种未来主义电影的图景,其中观众完全消失或者变得不再重要,而导演和演员在为了一种“演绎之美”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表演,随着摄影机越来越无处不在,表演也变得无孔不入。

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电影使演员失去了私人生活,演员又把别人的生活变成电影。

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电影正在慢慢死去,一些老的传统、摄影机和胶片的浪漫正在消亡,观众在电影院里打瞌睡;但是另一方面,电影变成了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无孔不入,一切影像、一切能看到的,都成了电影,电影在反过来进入生活。

 4 ) 《神圣车行》——给电影的一封遗书

如果《天堂电影院》是写给爱电影的情书,那么《神圣车行》就是写给爱电影的遗书。

吾爱,昔日庭园掠过的一眼光影,如今已是朝思暮想梦中不断的结构情节和结局;吾爱,初相识你黑白简朴仪器重,如今已被科技缠身电脑掌控借与神谕告诫众生;吾爱,初见你我还是少年强说愁,如今人到中年未能免俗却还常忆无忧轻狂年少;吾爱,人人都说你按剧本的美丽,只有我更爱你不拘一格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心胸。

我想从这个故事中得出一个结论,导演随即给了我另一种解释。

我以为它从科幻到公路片总有止境,最后又向荒诞的黑色幽默迈向一大步。

不同的人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演绎让这一日一夜奔波的无比讽刺,一个个无处安放的创意终于在这一部电影中绽放成花火,既点燃了情绪,又爆裂了剧情。

一个演员,完成扮演富翁、妪乞、怪兽、怪人美尔德、父亲、歌手、杀手、濒死老人、丈夫角色的任务后,载他的女司机开车回到了类似“好莱坞”名号的“神圣车行”,结束一天的奔波,而作为机器的汽车却忍不住开启了茶话会。

作为结束语的一声“阿门”,仿佛带着连耶稣都不放过的嚣张。

此等创意只有天才可以创造,庸才甚至连复制都做不到。

荒诞的让人想大笑,大笑后又要崩溃着擦眼泪。

所以全片看到在墓园里下水道怪人一边奔跑一边吃花的时候,竟然莫名其妙的觉得有亲切感。

吃花的人在行为异常的外表下一定会有他人难以理解的孤独。

美好是要掩藏起来保护还是释放出来摆布?

当他说着别人不懂的语言时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也试图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善于和自己相处的人大概和沉默的大多数比较都有些格格不入。

一个人究竟要多强大才能完美演绎多种不一样的人生而自己又不会崩溃?

男主角在饰演过老人死去之后虽然疲惫不堪,然而身体里的某种东西却苏醒了,那就是对待怀疑的态度,以真诚之名。

如果这是一个分不清谁在演戏何为现实的世界,那么电影、演员、剧本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

曾经的爱人出现了半个小时又迅速离去,仿佛是一幕早就预谋好的电影场景,那么问题来了,他的真情实感在虚假中还能是真实的属性么?

披上了谎言外衣的真相还是真相么?

消匿不见的摄像头、神秘强大的制片人、完全在现实中发生的剧本、无所不在的观众,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阴谋论,像是以奇幻的方式证明斯诺登的监听事实,而整个世界的恐惧、幸福、多样也都不过是一部电影。

这就是电影的极致,也是电影的末日,挚爱之人必将以诚恳的遗书悼念之。

而这九个故事由同一位演员的演绎,也可以衍伸出另类平等主义和虚无主义。

富翁可以曾经是乞丐、可能未来变成乞丐、可能他真实身份早是个乞丐;下水道怪人可能有个完美的家、可能在另一个世界濒死、可能正坐在某个角落怀疑世界的真伪性。

你既是你,你也是我,你也是他,你也是虚无,你是开始、过程和结果,你什么都不是。

电影院里的观众熟睡,电影院外的观众不知自己早已身处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中。

究竟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究竟机器和人谁更像机器、究竟电影里的故事是演戏还是真实?

我想这部电影会逼人发疯,但却是愉快的发疯。

 5 ) 相关影讯

获奖记录第65届戛纳电影节(2012)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入围)  莱奥·卡拉克斯幕后制作  《宝拉X》导演莱奥·卡拉克斯13年来的首部长片。

拉丁美女伊娃·门德丝、流行天后凯莉·米诺参演。

讲述一名演员在24小时中的所有经历。

卡拉克斯永远的荧幕化身丹尼·拉旺(Dennis Lavant)不只延伸他在《东京狂想曲》的正义“屎者”一角,还随一辆万能的白色加长型礼车,在24小时内驶遍巴黎大街小巷,幻化出超过十种以上的人生角色,情节光怪陆离却不失哲学性思考,证明卡拉克斯仍是法国影坛的重量级鬼才。

 6 ) 《神圣车行》:有关颓废迷离的人世

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本文的标题为止了。

这是一部你明知优秀但却难以把握其优秀之处的怪电影。

德尼拉旺饰演的“扮演者”在棺材一样的加长轿车中进进出出,像轮回一般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片段,在影片中,这是一种职业,一种当代演员的职业。

也许影片是想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优秀的人文传统和意识形态正在渐渐被荒唐病态的规则事物所取代,这点在电影中出现的废弃购物大楼和摄影艺术家疯癫的艺术取向以及开头结尾闪回的默片片段等情节上皆有所揭示,德尼拉旺过去女友的死更是将当今世界的那种命运无常飘忽不定的迷离感发挥到了极致,到这儿,我以为我看懂了这部电影,但是当尾声德尼拉旺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却和自己的猩猩妻儿相聚时我彻底不知所措了,德尼拉旺饰演的角色到底是何种的存在,或者说其究竟是代表了一个病态的个体还是代表了一个扭曲的时空,这点无法详知,只能从电影那现代派味道浓厚的原声中窥知一二,也许影片是想告诉我们人类世界自身的存在就是荒诞而没有意义的吧。

电影最后,运载着“扮演者”们的加长轿车汇聚停留在名为“神圣”的车行,人类司机戴上面具求得暂时的固定形象后散去步入社会以求得暂时的安宁与平静,灯光暗下,汽车们开始了一天有关各自游历的交流与倾诉,他们讨论着各自运载的人类,设想着人类的行为趋向,批判着人类的行为价值,可能借助非人的视角对人类的进行审视能够更加清晰与残酷吧,这一段我着实没有看懂。

总之,《神圣车行》是一部让人难以名状的好电影,它通过一个混沌纠结的主题探讨了同样混沌纠结的人世,虽然在理解上十分困难,但我们对自己世界的认知又有多么轻车熟路呢,所以,走进现实,对于本片的领悟,我们其实是感同身受的。

除此之外,《神圣车行》再次告诉了我电影艺术的魅力与深度是永无止境的,它教导了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需要知晓,对于它的这层意义,套用陈凯歌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当你觉得自己对电影已经知道的够多了时,其实它才刚刚开始原谅你的幼稚。

 7 ) 《神圣车行》

《神圣车行》我决定打五颗星。

并不代表它与其他五星电影相同水准,而是在先锋电影这个范畴内拿到了满分。

一向反感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先锋电影,但我完全这部天才之作征服了,大开眼界。

臆想丰富,人物造型表演,想象力,制作水准都太棒了---除了看不懂,哪哪都真好。

正常流畅的故事里面穿插一些梦境,这是正确的,类似保罗索伦提诺。

全飘在梦境里不可取。

《资产阶级》虽然也怪异,但观众知道人物是做什么的,他们在干什么。

这部观众完全一头雾水的就不可取。

不能太闷或无声,令观众反感,至少要配乐。

鼻毛识别:在正确流程的基础上设置怪异的桥段。

动作捕捉:先锋片要足够吸引人眼球。

裁衣服遮头:表达再虚无的主题也是从细节微处入手,绝不会像烂片一样空落落。

每个造型都很有说服力,论一个演员形象可以有多百变。

“摄影机原来比我们还重,后来变得比我们的头还小,现在你根本看不到它们了。

”“没有什么能比目睹他人逝世更让我们有感生命鲜活了。

”“记住,有恨意的地方,必然会有爱意,雷雅,吃热的爱意啊。

”脱下黄色假短发,露出黑色长发,很美。

结尾的长镜头背影与歌。

一辆车中包含了多种人生,探究生命的多种可能性。

滚石不生苔。

读书笔记:影片开始会让人有无数疑问,这些问题会随着导演的节奏和有意代入被随之抛却在脑后,转而沉浸在影片无时无处带来的惊讶中。

卡拉克斯对这些逻辑问题不作任何解释,执拗的将人带到他的怪诞气氛里。

让人惊叹的是,这种完全不合理的怪诞行为,在卡拉克斯精准、规矩的镜头下呈现出再可信不过的真实感。

奥斯卡每次更换角色不久,观众就会产生对新角色的认可。

这种荒诞现实与片断真实碰撞的做法,只能让人叹服卡拉克斯的天才想象力和精湛的导演功力。

你可以将故事理解成为德尼·拉旺出演一个又一个角色,引发一段又一段人生。

并在表演中引发的困惑:真与假,自我的迷失。

一曲向演员生涯的致敬悲歌。

渗透着对整个表演史和其中的终极矛盾冲突的反复掂量。

一个人只能扮演自己,但又必须在不同的躯壳中。

表演是伟大的技巧和艺术,又是对自身灵魂最深层的消耗性折磨。

这个片子本身就像优秀的演员,穿梭在不同的人生和情绪,但自始至终忠实于内核不变。

这是我好多年来观影过程最愉悦的一部片了,瞠目结舌,卡拉克斯把自己的灵感和意识流表达到荧幕上的能力真是无人能及!

至于片子本身,其实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不善于回答问题,就像我没法解释我昨晚做爱为什么用某个姿势一样”。。。

呃我的理解是“人生就是一场戏”。

 8 ) 台词是亮点

神圣车行(holy motors )这样的作品我决计不会认为我看懂了也没想过要看懂,野兽诡异的这部作品被评论为导演自新桥恋人后的巅峰。

它自是可以拥有一个像穆赫兰道一样的论坛来解析。

无论主人公扮演多少个角色,他提到摄相机并不存在,看来人就是在演给自己看,人也生来孤独。

我看不懂电影却因为一些台词而感动和产生共鸣。

在此手工摘录如下:1.“照相机的缺失真是可惜。

在我小的时候,照相机的地位比人还崇高。

后来它的个头比我的头还小,再后来小到都快看不见了。

”“ 有些怀旧真是让人伤感,不是么”2. ”你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我要赋予动作十足的美感。

”“可美是见仁见智的,取决于当时透过谁的眼睛看。

”“如果当时没人在看呢?

”3. 他人的死亡,是最能让旁观者有感触的事情了。

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情愫,这种情愫,是他人的生命在你身上的延续。

4. 你只需要记着你被人厌恶的同时,也同样被其他人爱戴着,拥护着。

5. 人一定要在午夜来临前大笑一番。

6. 无论是有头发的人还是头发乱蓬蓬的人,都在心底期待重生。

20140330

 9 ) 《花都魅影》(Holy Motors – 2012)

看完這部片第一個想到的形容詞是刺激,或者說是一種強烈的煽動性和娛樂性。

男主角清晨搭上白色大禮車出發去執行他每日不同的任務,他透過不同的特殊化妝扮演各種不同的人,進出不同的怪異瘋狂的情境,每個情境都帶出意想不到的轉折。

這情節型式起初帶出了懸疑性,但電影很快地拆解了觀眾對電影中現實的認知,成為一種導演演練各種電影類型的後設習作,而在有如短片串連的脈絡下電影也建立起抽象的現實邏輯,電影有如時空跳躍般地帶領觀眾進出各樣的情感與官能體驗,身處其中的主角以及觀眾在拆解了固定的身份與現實認知後,剩下來留存的自我又該如何定義?

從型式到細節到架構層層疊疊,讓影迷猶如進入遊樂場一般可以盡情分析玩味其手法、象徵,同時導演Leos Carax也仍然照顧到對觀眾感官與智識上的刺激。

大禮車內外類似乎科幻片的物質化美學,讓人驚嚇的祼露、暴力和懸疑,充滿文藝感性的動人對戲與其間的死亡氣息,電影和面具內外真實與虛構的辯證,最後到底是我們在觀賞電影還是被電影迷宮所操弄?

我們面對真實的生活與自我的肉體,是否也同樣有著逃離與超脫的慾望和恐懼?

這部電影是天才的傑作還是裝模作樣的賣弄?

 10 ) 《神圣车行》:个人认为,新千年最创新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认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杰作。

诚然,它现在已经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过去它肯定会在影史上地位非常高。

为了解释这部电影牛逼在哪,先要理解清楚一般戏中戏的作用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戏中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戏」中的角色。

比如《雨中曲》那愉快的歌舞本质是角色情感的延伸;比如《首演之夜》女主索维茨情感丰沛的舞台剧表演本质是她生活故事与情绪的延伸;比如《阮玲玉》中阮玲玉表演戏中戏的《新女性》时大喊的“我要活!

我要活!

”本质上也是她对生活的挣扎情绪的延伸。

但如果有一部电影,它根本不告诉你「戏」中角色是个什么形象,却只是上演着一段段「戏中戏」,那你还能从这些戏中戏感觉到什么吗?

《神圣车行》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情况。

当摄影机拍演员去表演「电影中的电影」的角色、却并不知晓演员在「电影」(而非「电影中的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时,我们就只能捕捉到演员在「电影」(注:不是「电影中的电影」)中「刻意表演」的、「假」的情感流动,因此我们不再能得到任何具有真实感的情感冲击。

电影开头面无表情如僵尸般的观众,就是对这个情况的呼应。

这就是这片最牛逼的地方。

自从电影诞生一百余年来,第一次有一部电影创造了一种近乎彻底抹除了电影本身的情感流动的方式。

毫无疑问的是,整个故事是只属于电影的,剧本改编成其他艺术就没那味了。

可以说,这是整个新千年唯一一部真正在「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探讨出了新花样的杰作(其他如《穆赫兰道》和《花样年华》这样的电影水平比《神圣车行》高,但他们没有探讨那个问题)。

不过个人认为有些遗憾的是,那些少数的非戏中戏时感情流露的片段(如男主在加长林肯上感叹“摄影机越来越小了”等)有点影响本片架构了,它们应该被删掉或者调整,这样才能让《神圣车行》在「抹除电影中的情感流动」这条路上达到极致从而做到真正的满分。

鉴于此,我给《神圣车行》9.5分。

《神圣车行》短评

今年的神圣车行就是去年的生命之树,想要用一部非线性的混沌的叙事来囊括关于人生与表演的一切。对于这种具有哲学野心的电影,个人总是无爱。但无疑导演的想象力值得称赞。

6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还行

神奇的易容术。演疯子那一段男根很坚挺!实在是没看出来片子好在哪里!演员怎么都死不了?

9分钟前
  • 离谱的琉璃
  • 较差

原谅我不懂- -第一个故事人物的衣着让我感觉恶心,第二个故事很像东京呀。。然后我又看到了男主的生殖器- -真是太难看了=-= 各种cosplay= =就当我语无伦次。。

10分钟前
  • 鼠标可以充饥
  • 较差

我不觉得是单纯致敬电影演员人生。他的裸体与勃起,他的荒诞妆扮和怪异举动,都是一场宗教仪式不可或缺的法器和环节。因此与其说演员,德尼先生更像是一位传教士,从这个角度iweiwei等所有闹剧内在的隐喻便跃然纸上了,故片名才叫神圣,才有如此结局,虽然符号隐晦,卡拉克斯的企图依旧很明显。

1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抱歉我欣赏不来,以后看到法国文艺片我都绕道走

17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很差

电影技术和观念的每一次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总会是各式各样的争论。电影的未来究竟如何,卡拉克斯给了我们一个瞠目结舌的答案

2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虽不明蛋觉厉,越来越烦看这种意识流电影,懒得去猜。

24分钟前
  • 卫悲回
  • 较差

今年奥克兰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因为我不舒服,色调和镜头看得我头晕想吐,就提前走了。典型法国式的骄騥造作

29分钟前
  • 豆友2165295
  • 很差

9.25 我看过的最诡异最实验最独特的电影之一,有点看尤利西斯的感觉,卡拉克斯这回一点都不闷了。德尼·拉旺要逆天了。

33分钟前
  • 小A
  • 力荐

很神奇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神奇的职业,他们让多少了无生趣的人有了点点乐趣啊……

38分钟前
  • 裹梦
  • 还行

一个人看完了「神圣车行」。都是故事片段,电影却有整体的起承转合和他的情绪。太多寓意,我不懂,但是好看,人生的荒诞和庸常。我们和我们的角色难舍难分。卡拉克斯和拉旺都在,前者的精神智慧和后者的意志体能,都在告诉你:不曾由电影相见的日子,他们在准备,为电影而准备。这一点最感动我。

42分钟前
  • 柏邦妮
  • 推荐

说实话,看不明白这片。。太超现实了吧。。不喜欢!

44分钟前
  • 菜菜MJ
  • 还行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49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还行

本是不错的题材 但是拍法未免过于装逼

54分钟前
  • Creep
  • 还行

WTF...

55分钟前
  • 渡边
  • 还行

堪比《布米叔叔》,除了光怪陆离的走马观花变换角色,缺乏核心。至于表演,呵呵呵……

57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

“为了演绎之美” 无法定义片子类型,其实是一部完整的公路、科幻、cult、惊悚、时尚、情色、亲情、动作、犯罪、戏中戏、风光、枪战、剧情、历史、爱情、音乐、血腥、喜剧、家庭、动物、奇幻片。

6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丧心病狂

1小时前
  • 把噗
  • 很差

给演员的,给电影的。关于演员的一天以及演员的困惑,眼神到电影这个终极产业。是另一个独特角度的献给电影的情书。也是像是电影饕餮一样,每一个小段落会给带来电影不同的类型和角度。且在无限困惑的背后还有无限延伸。这样的电影可以让人忽略得太多,但又有很多是无法让你不得不直视的。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从林肯车里出来的不同身份演员 饰演并象征真实或虚幻世界中各种不同角色 将剧情敲打得支离破碎 却又因为“表演”这一行为本身而具有统一性 于是此种貌合神离、浑然一体的游弋感 一直支撑到片末终曲 各方面都符合期待:疯得适度 但无疑比坏血更深刻、隐晦、博大 继续期待后浪潮大咖莱奥·卡拉克斯新片中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