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神的迷宫

El laberinto del fauno,魔间迷宫(港),羊男的迷宫(台),潘的迷宫,奇幻迷宫,Pan's Labyrinth

主演:伊万娜·巴克罗,塞尔希·洛佩斯,玛丽维尔·贝尔杜,道格·琼斯,阿里亚德娜·希尔,亚历克斯·安克吕罗,曼诺罗·索洛,罗杰·卡萨马杰,伊万·马萨格,干沙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墨西哥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06

《潘神的迷宫》剧照

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7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8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9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0

《潘神的迷宫》剧情介绍

潘神的迷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2岁女孩子奥菲丽娅(伊万娜•巴克尔洛 饰)有一个凶暴的法西斯军官继父维达(塞吉•洛佩兹 饰),维达的任务就是镇压反抗者,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残害被抓来的异见人士,奥菲丽娅每天都目睹让人不愉快的事件。眼看着冷酷的继父和其党羽每日作恶还以此为乐,母亲又身怀六甲患病在床,被孤独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扰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 一天,奥菲丽娅遇到了迷宫的守护者,潘神(道格•琼斯 饰)。潘神告诉她,她其实是奇幻王国失踪的公主,要想恢复身份,必须通过三个危险的考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她将会使女的故事第六季黑莲花公主见习女探一念天堂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成长别烦恼我要和你做兄弟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电力之战氏梅明天也想见到你唐人街疯狂夜住户公约第一条俘虏底层世界猜猜我是谁窃贼、妻子及皮划艇绝对达令欲海医心第四季东京罪恶第一季奥斯卡的美国梦歌舞青春:音乐剧集第三季女人进城念书的孩子迷局1931村民反击战攻略冷少主超然“芯”动悠哉日常大王第二季

《潘神的迷宫》长篇影评

 1 ) 奥菲利亚漫游异世界记

对西班牙历史的缺失并不阻碍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和喜爱。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待战争是怎样的,有《美丽人生》珠玉在前,《潘神的迷宫》仍不少让地焕发出独特的魔幻的魅力。

本片现实和魔幻双线并行,不谈被影迷所津津乐道无限解析的各种映射现实的魔幻符号,单纯看作一个孩子因为厌恶大人的世界所构造的魔幻世界,本片的视觉效果和想象力也是相当迷人的。

小女孩跟着病弱的母亲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继父身边,心中充满了惶恐,偶尔在路边拣到一只石刻的眼睛安回神像,就此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现实的血腥黑暗,小女孩的魔幻世界也不是美好纯白的,没有美丽可亲的仙子,只有癞蛤蟆、吃小孩的僵尸、忒丑陋的引路人;没有天堂仙境,只有幽暗诡异的森林地窖迷宫;没有搭救的白马王子,只有三个考验需要惊险过关,这是不是反应出小女孩内心也觉得幸福很艰难。

开头和最后小女孩垂死的对应都让我们知道现实是悲剧,但并不会让我们悲伤,大人的泥泞世界怎么能留得住纯洁的公主,在魔幻的世界里她已经回到了华丽的地宫和亲生父母一起统治着地下王国,人间只有偶尔的一点点痕迹才能发现她曾经来过。

虽然现实线也是值得一说的,不过不太想多说,导演素描几笔勾画出一个军权集权社会,背负延续家族及荣耀的军官继父,脸上的刀口像一个微笑的小丑,柔弱绝望的母亲,生活的困苦艰难,每当现实特别严酷的时候小女孩就会进入魔幻世界,两者相互呼应。

虽然本片魔幻和现实两线联系之简单素为影迷所诟病,但是我想电影并不是学究用来一一考据的,而是观众被导演带进一个故事,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那时那地那些人的所思所想悲欢离合,并为之而动,这就是一个好导演好故事,我喜欢。

 2 ) 【转贴】有关《潘神的迷宫》剧情,怪物,创作灵感,隐喻的一些解析

.上校Vidal被Mercedes割嘴的场景,来源于一个称为chelsea smile(切尔西的微笑)的传统,过去的英国人在对待叛国者的时候,会用刀子将敌人的嘴划成两边各分开一半的微笑状,以此表示惩罚。

2. 女主人公Ofelia(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以此来暗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3. Ofelia和上校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右手拿着书只能用左手和上校握手,上校严厉的批评了一句: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

这个场面和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二章主人公初见其继父时的场面如出一辙。

4.《潘神的迷宫》的创作理念深受两位童话巨匠的影响,一位是大家所熟知的Hans Christian Anderson 安徒生(Ofelia生前受战乱折磨,死后却到了理想的天堂,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惟妙模仿) 另一位则是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童话都是对"心的破裂和死亡"的诠释) 5. 对本电影光怪陆离想象力有指导作用的还有两本书,<>和<>,前者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各国童话的起源和创作理念有着极为详细的诠释. 6. 导演吉尔摩·德尔托罗似乎非常喜欢表现孩童的死亡,同本电影一样的mimic中也有孩童被杀的场面 7. 蟾蜍栖息的古树,仔细看的话,造型其实和潘神的头一模一样(包括那个晕轮) 8. pale man和潘神faun其实是同一个人(扮演者也是同一个人),pale man可以说是潘神对奥菲利亚的一个考验,仔细观察的话,被那个怪物吃掉的两个精灵(红色和蓝色的)到影片的最后又活了过来 9. pale man的鲜血盛宴的大厅其实在影射上校Vidal的暴敛,仔细看两人的盛宴场面在画面构图上是一样的 10. pale man的大厅中的壁画, 创作灵感来源于西班牙画家哥雅(Goya)的黑暗作品<>(潘神吞噬孩童),具有反战意味.值得说明的是,关于潘神有不同的说法,pan这个词在英语里比较常用,但这个pan指的是较邪恶的潘神,而欧洲人一般用faun这个词,指那种比较善良的潘神. 11.根据近来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中比较流行的原型(archetypes)学说(非荣格的原型),本片也有这样几个原型:奥菲利亚--贞节,处女 奥菲利亚之母--母亲 莫西迪斯--母亲,智慧女人 说说上校: 其实上校vidal在电影里是个比主人公更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处在佛朗哥独裁统治时代下的西班牙,有着军官上校的高贵身份.他这种人,或许生来就是为战争服务的,父亲唯一留下来的遗物是一块怀表,为的是让后代记住自己父亲战死沙场的时间...从小就接受这种思想贯注的vidal,希望改变却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他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生在一个光明纯洁的西班牙,他曾当众掩饰怀表的事实,都说明这个上校潜意识里的自我憎恨,他是时代的牺牲品,在教义和独裁的教唆下杀人,想要反抗,可却无力对抗命运.克尔凯郭尔曾说:"暴君死了,他统治也就结束;烈士死了,他的统治刚开始" 比较一下上校和奥菲利亚的死: 一个虽然死了,但灵魂得到了救赎,得以永恒.另一个死前只得到一句"你孩子连你的名字都不会知道"就一命呜呼了,一无所有,荒谬的结束了残暴的一生.相比之下,更可悲的是上校.

 3 ) 魔幻与现实的完美契合——《潘恩的迷宫》

如果你对现实有所抱怨,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如果你心怀童心,想重温一下小时候听故事的感觉;如果你相信黑暗和神秘的力量,总是企图发现新的东西;如果你曾经通宵达旦的与兽族、精灵族诛死搏斗过;如果你已满十八岁,对离奇的暴力影像心怀期待,那么请千万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魔幻与现实的完美契合 墨西哥导演德尔托罗在这部影片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极端残酷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存在于小女孩奥菲利娅内心的魔幻世界。

这两个世界就像两株藤蔓植物,因为距离太近,枝与叶已经完美的生长在了一起。

二战期间,12岁的奥菲利亚跟着苦命的母亲来投靠他的继父Vidal——一名残暴的法西斯军官,当然Vidal不爱这个虚弱的妻子也不爱这个整天沉浸在神化故事当中的不听话的奥菲利亚;他把自己当作世界的统治者,他只想让妻子把肚中的孩子生下来以延续他的残暴统治。

在黑暗和孤独中生活的奥菲利亚遇到了化身为螳螂的引路仙子,仙子把他带到潘神的身边,潘神告诉她自己本是黑暗世界的公主,只要在月圆之前完成三个任务,她就可以重返属于自己的世界。

奇妙的魔幻世界对于奥菲利亚来讲无疑一种避难所,影片在情节上的构思类似于安德鲁·亚当森的《纳尼亚传奇》,不过在我看来《潘恩的迷宫》要比这部中规中矩的美式童话要高明的多。

《纳尼亚传奇》中的战争背景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故事讲的还是童心、勇气、信任这些老套的东西;而德尔托罗不同,战争与魔幻这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使电影拥有了一个双元的空间,这两个空间相依相生。

不过这还不是最高明之处,这部影片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影片的黑暗基调。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

所以德尔托罗的做法是放弃童话的纯洁烂漫,代之以亦正亦邪的魔幻色彩,所以他塑造出来的潘神的形象不是一个慈爱的和善的老人,而是一个行为诡异的很难令人信任的树精。

这么分析可能太过理性,或者换句话说,德尔托罗着迷于这种黑暗基调,所以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的创作。

璀璨、离奇、怪诞的形象创作 Pale man 几个月前在《看电影》上看到 Pale man 这个形象的时候就对它非常之着迷,据说德尔托罗对这个形象的灵感来自他的妻子的一个想法,她把它想象成一个衰老的肌肉松弛的老妇人,我在电影中看到它的时候,它正面无表情地端坐(沉睡)在一桌丰盛的晚餐中间,而它的两粒眼珠放在自己面前的盘子里;当奥菲利亚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偷吃了餐桌上的两颗葡萄之后,他开始苏醒。

他首先将眼珠放在手心里的窟窿里,然后慢慢的张开手,睁开眼。

而当你以为它是一个无力的可笑的怪物时,它却抓住了引路仙子把它放在嘴里撕扯下它的脑袋并吞了下去。

我之所以这么有兴致的解说这个叙述这个过程,是因为这实在是太棒了。

虽然这个角色的表现不足五分钟,但足够让整部电影焕发神秘之光。

潘神 刚才说过这是一个行为诡异的很难令人信任的树精,其实它真的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他给了爱菲利亚一些神奇的宝贝:一个是能够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的书,能看到过去与未来;一个是一根看似普通的粉笔,它能够在任何地方打开一扇门,去你想去的地方;还有就是一个想成为人的树根,只要把它泡在牛奶里他就像个臃肿的婴儿一样动起来。

不过既然它是潘神,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贝,谁知道呢。

暴力影像的惊叹号 提到暴力,我们大可不必反感或者恐惧,在荧幕上观看适当的暴力是大部分人心灵上的需要。

正如《一条安鲁达狗》中剃刀划过眼球这样的暴力一样,高明的暴力并不是盲目的血腥和奇怪的杀人手段,它应该是电影中一个恰如其分的惊叹号。

如上文所言,为了保持电影的黑暗基调,德尔托罗把童话写成魔幻,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他也塑造了一个魔鬼。

他可以面无表情的像拍黄瓜一样把一个无辜的村民的鼻梁用酒瓶砸烂,砸到面部血肉模糊;他也可以不假思索的对自己的女儿开枪,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围绕着这个人物的暴力当然不止这些,开始反抗的厨娘用小刀戳进了他的嘴巴,划开了他的脸,并且更加可以称之为影像奇观的是,他对着镜子,张开嘴,观察这个脸上的豁口。

微信公众号:柴林

 4 ) 通过死亡抵达永生——关于《潘神的迷宫》

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用奥菲丽亚这个名字称呼那个挣扎于爱情与亲情之间,并最终手捧鲜花随水而逝的女子,而在《潘神的迷宫》里,导演托罗将它赋予了那个仅有十二岁的小女孩。

她与她有着相同的纯洁与善良,并将同样因爱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同的是,哈姆莱特的爱人奥菲丽亚至死仍深陷于忧伤与绝望,而托罗却让潘神为小女打开了地下王国的大门,使她终于安详的死去。

我不是个有着天马行空的幻想的人,其实我的口味一直偏重于有纪实效果的现实主义。

虽然《魔戒》、《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等等也一个不落得看了下来,但习惯性的麻木让我在赞叹场面的宏大精致之余,实在感觉不出哪里还有回味咀嚼的必要。

它们就像那些衣饰华美的妇人,也许我会驻足回望,但并没有相识攀谈的兴趣。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感受。

我承认我对魔幻题材是一只带着偏见的。

在看《潘神的迷宫》之前,它在我印象中只是又一部《纳尼亚传奇》,或者是电影版的《爱丽丝梦游奇遇记》,所以尽管久闻其四部奥斯卡大奖的盛名,其实连影评都没找来看过。

上个月末忙于考试,复习弄得神经紧张,便到网吧看电影放松心情,偶然的打开,未料第一个镜头竟是灰暗背景中一个颤抖着流血的小女孩,然后随着那鲜红色血液的回流,倒叙开始——故事发生于1944年二战结束前夕,此时的西班牙笼罩在内战与弗朗哥独裁政权的阴影之下。

小女孩奥菲丽亚与临产的母亲卡门来到了奥菲丽亚的继父维达上尉由林中磨坊改建的指挥所。

维达是一个杀人机器一般冷漠的法西斯军官,与其说他接奥菲丽亚母女至身边是为了照顾她们,不如说是为了监视着卡门为他生下“将继承他和他父亲姓氏的儿子”。

情节便由奥菲丽亚在磨坊的生活与她回归地下王国的冒险两条线路展开,并通过最后月圆之夜奥菲丽亚之死合二为一。

尽管故事发生地在西班牙,但来自墨西哥的导演吉列莫·德·托罗仍使影片散发出了浓郁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气息,隐约流露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子。

魔幻在这里不再是把人从面对自然的无力中释放出来一种途径,而是对现实最贴切的隐喻。

它是生活之诗。

因此它可以以轻盈托举沉痛,以绚烂抚平创伤,因此奥菲丽亚尽管在灰暗残忍的现实中死去,却也同时在明媚温暖的地下王国获得了永生。

非常喜欢片中这个小女孩,不仅是因为勇敢与善良,而是因为她少了一份乖巧与可爱,却多了一丝忧郁的灵气,让人在感叹之余禁不住怜惜。

在抵达磨坊的第一晚,奥菲丽亚给未出生的弟弟讲了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荒凉遥远的地方,有一座黑色粗石砌成的大山。

日落时分,山顶上有一朵每晚都会盛开的玫瑰,可以让任何采摘到它的人灵魂不灭。

但是没有人敢靠近它,因为它的刺覆盖着致命的毒药。

人们之间谈论着对死亡与痛楚的恐惧,却从不提及永恒生命的承诺。

就这样,每天玫瑰都会枯萎,无力将它的礼物留给任何人。

在寒冷阴暗的山顶上,它被遗忘、错失,永远孤寂直到时间的尽头……”不知为什么,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奥菲丽亚所讲的玫瑰,一定是属于她的地下王国。

而沿着之后的情节看下去便渐渐发现,那朵玫瑰不仅仅是“属于”那里,并且就是地下王国的象征。

得到玫瑰的过程,也就是回归地下王国的过程。

奥菲丽亚最后承受了死亡与痛楚,获得的也就是那束玫瑰的礼物——灵魂的不灭。

奥菲丽亚的生活一直是灰暗的,生父的死,母亲的忧郁,继父的残酷,只有为维达上尉管理起居的梅塞德斯的照顾,是她唯一真实的温暖。

感觉片中的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奥菲丽亚在幻想世界中的两次历险,都可以还原为她的真实经历。

当奥菲丽亚爬到老树根下从那只丑陋的蛤蟆体内取出钥匙时,梅塞德斯也为林中的游击队员偷到了库房的钥匙,之后,在奥菲丽亚打开那个食人怪物看管的柜子,取到了金色的匕首时,游击队员也用梅塞德斯那把钥匙取得了武器和弹药。

虚幻与现实的两条线通过她们得以遥相呼应,也让奥菲丽亚的幻想有了根据。

但揭示整部电影主题的还是片尾处那最后一次考验。

奥菲丽亚因不肯让潘神用弟弟的血开启使自己回归地下王国的大门,被冷血的继父毫不迟疑的枪杀,于是画面回到影片开始,鲜血从奥菲丽亚的鼻子与手上流下,滴落在迷宫中心的巨石上,在梅塞德斯哼唱的摇篮曲中,奥菲丽亚的生命消逝了,但同一时刻,奥菲丽亚的灵魂走入了敞开的地下王国的大门,影片中第一次亮起温暖的光辉,潘神和母亲卡门,还有地下王国的国王在欢迎她的归来——她通过了这最后一关,因为她“宁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让无辜的人为自己流血。

”虽然这是关于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的故事,虽然影片仍是魔幻题材,但它决不是一部小孩子可以看的电影。

影片中的残忍与阴暗,连我这种看过不少战争片的人都感到震惊。

但对于能看得懂它的人而言,它又并不是一部表现绝望与毁灭的电影。

尽管它与死亡紧密相关,但讲述的却是灵魂超越了死亡的永生。

其实那些让我们甘愿用生命来维持,并微笑着为之赴死的信念,又何尝不是奥菲丽亚的地下王国与毒玫瑰呢?

我想在这一点上,虚幻比一切的现实更现实,死亡比一切的虚幻更虚幻。

还是用奥菲丽亚母亲葬礼上牧师的那段话作结尾吧:“当我们张开臂膀时,大地收留下了这个空虚无意识的躯壳,但现在这个灵魂已经远离,进入了永恒的光辉。

因为痛苦,我们才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我们出生时失去的优雅。

有着无穷智慧的上帝把答案交到了我们手中。

正因为他没有躯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能够在他的世界里得到重生……”

 5 ) 女孩心中的黑色城堡--《潘神的迷宫》

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源于去年5月的戛纳,无论是那张魔幻味道十足的海报还是导演Guillermo del Toro过去作品的一贯风格,都预示着这又将是一部充满着魔幻风味电影。

虽然在戛纳毫无斩获,但是之后却是一路凯歌,奥斯卡提名,戈雅多项提名,票房大卖,并且成功挤入IMDB前一百名。

一切的赞誉都吊足了我的胃口。

与美国另一位知名的黑色魔幻导演蒂姆•波顿一样,Guillermo del Toro电影的也始终坚持着的黑色魔幻风格,导演承认自己受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色系列油画影响颇深。

所以在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满着黑色和邪恶的魔力。

本片将这种黑色魔幻童话植根在充满神秘拉美风情的西班牙土地上,使得电影本身就透着不凡的魔力。

而故事的背景是1944年的西班牙,掺杂了大量法西斯与游击队的战争情况,赋予了影片更多现实主义味道。

而这部电影正是在这种超现实魔幻风格,和清冷的现实风格之间交叉行进的。

一、恶梦一般的可怖现实:一般设置在二战后期的电影,都预示着电影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因为这时德意两国节节败退,欧洲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对法西斯国家的最后反击,胜利曙光就在眼前。

而对于西班牙人民来说,却将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这时的西班牙,独裁统治者佛朗哥及其长枪党对其他党派进行着疯狂的屠杀和镇压活动,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一直出于独裁统治之下。

在这个背景下,影片在对现实法西斯暴政的描写中,力求还原出一种独裁统治下的压抑氛围。

电影大多采用夜景拍摄,带来沉重的内心压力。

同时添加很多雨天的场景,也更多暗示了佛朗哥独裁统治对人民内心造成的恐惧。

而这种恐怖氛围的营造更是集中体现在女孩Ofelia的继父法西斯上尉Vidal身上。

在童话电影里,善恶也是极其分明的,在本片中,Vidal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邪恶形象,他身上集合了坏人的很多特点,凶残、自私、冷酷、邪恶以及专横的统治,这也正是对当时佛朗哥独裁政府的种种形象的概括。

在性格塑造上,不但有他用瓶子击烂平民面部的血腥段落及在审讯时的自言自语显出对暴力的崇拜,导演还在之前设计了一个对着镜子刮胡子的戏,其邪恶的表情更是变态十足。

而最后自己用针把嘴上的豁口缝合甚至带些CULT的味道。

而正是在如此邪恶形象下,恐怖的气氛也被很好的营造出来,显出当时西班牙现实在高度集权下的可怕。

二、未必邪恶的黑色梦境:基于导演的喜好,影片中所有超现实的魔幻段落也呈现出一种邪恶的味道。

童话故事中的神不再是美丽的女王或是和祥的老人,而是这个半人半羊的潘神。

潘神在传说中不但是畜牧之神,同时也是噩梦的象征。

这种本身亦正亦邪的形象设置也给超现实段落带来了极强的邪恶氛围。

而潘神的迷宫则是一个阴森的地下洞穴。

其他场景中,满是泥泞的地下道,满身黏液的大蛤蟆,以及那个恐怖的白色妖怪,都把那个魔幻世界装点的极其恐怖。

不过在这种黑色梦境中,女孩Ofelia却显出了少见的冷静和坚强,无论是与潘神的对话,还是对癞蛤蟆的质问,都显示出了在现实段落中少有的自信和冷静,因为这是她的世界,准确的说是她他梦想的世界,虽然邪恶但也是自己的梦中花园。

而对梦境的向往则源于对现实的逃避。

结尾段落对地下王国的再现,也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梦想。

三、游走于梦境与现实间。

再诡异的超现实段落在现实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在我看,人们对童话世界的向往,也多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意造成的。

本片也是如此,失去父亲的女孩Ofelia和母亲一起去找那个法西斯军官继父。

第一次见面的不愉快就预示着两个人是不可能很好的生活在一起的,女孩也是更加沉迷于梦境之中,梦境虽然邪恶,却可以暂时避开现实的一切。

而且,还有个美好的目标等待着她,就是和潘神一起回到向往的地下王国,成为永远幸福的公主。

在女孩的梦想中,影片反复在梦境和现实的段落中跳跃,尤其在女孩第一次做任务时,将女孩与军队行进进行平行剪辑,以树的遮挡作为剪辑点,产生奇妙的魅力。

而我始终不满意的也恰恰是这一结合,不是结合不够,而是交叉太少,梦境中的事件与现实中的事件缺少更多的交流。

为什么要去斗蛤蟆,为什么要取金钥匙,为什么取匕首,超现实段落很多环节设置过于牵强,缺少现实情节的支撑。

有人说钥匙是现实钥匙的象征,美食是政府的诱惑,可是这种类比实在是牵强。

而在这种现实与梦境平行发展的影片中,两者之间的交叉和互文才应是影片的亮点。

而缺少了这种联系和交融,使得两条线索相对独立行进,影片的魅力也就大大减少了。

而这个超现实段落与现实的连接也单单是女孩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而已,在这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把这个超现实段落放在任一恐怖时段下,比如二战的波兰,比如伊拉克,比如前南,等等,甚至可以放在一个自幼贫困的少女家庭中。

都是逃避而已。

四、梦境抑或现实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开头第一个镜头为小主人公流血的镜头,然后镜头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叙的形式开始,而结尾再现女孩这一镜头,我们终于明白女孩是为什么会如此的。

而这一设计,使得梦境与现实相交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晓得女孩到底是在现实中死了,还是在梦境中死后回到了她的地下王国。

我更多是偏向于现实的理解,带着梦想死去,总比苟活现实好很多。

五、不适合儿童的童话本片在美国定为R级,大部分国家也都是15或16岁以上观看,都说明这并不是一部适合儿童观看的童话故事。

而电影本身确实涉及很多血腥暴力场面,常常是子弹击穿身体的飚血镜头,而刀子划开嘴唇,锯子锯腿,瓶子砸烂脸孔等画面更是有些CULT了。

导演对这些画面的偏爱,也印证了这是一部属于成年人的黑色童话,而对儿童,还是怎么都不会合适的。

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常有的极主观的推拉镜头,诡异的魔幻造型,孩子的梦想世界,成了这部――《潘神的迷宫》。

 6 ) 凄美的梦幻

光看名字和海报,我把它当成了一部纯粹的奇幻电影。

看似简单的双线进行的情节,一边是真实一边是奇幻,实际上都是小女孩在嫉妒恐惧、无助、毫无安全感的情况下,为自己构想出来的神话,包括临死前她最终到达的地底王国。

灰暗的色调、阴郁的气氛,很适合在下着冷雨的初春晚上观赏。

1944年的西班牙,十二岁的小女孩奥菲利娅和怀孕的母亲搬到占领区,她的继父是那里的统治者。

那里的人民为自由而浴血奋战,小女孩也面对着自己的战斗……小奥菲利娅已经十二岁了,在战争年代,这不是一个该继续沉溺在神话故事中的年纪,但是小女孩深深相信书中的故事。

父亲在被战争夺走生命,继父又在她母亲怀中埋下种子,于是母女二人从城里搬来,她舍不得的是手中提着的一摞神话书。

坐着车上,她读到一个地底王国公主的故事,国王一直在期待着死去的公主回来。

女孩名叫奥菲利娅,与她同名的另外一个注明的女孩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王子的恋人,但是可怜的女孩无法承受自己爱慕的王子误杀死自己父亲,她精神恍惚,想要把花环挂在树枝上,却失足落入水中溺死。

也许这个名字也预示了主人公最后悲惨的命运。

他的父亲残酷冷血,母亲怀孕后身体越来越虚弱,占领区的人民暗暗得反抗着,她毫无安全感,只想逃离这个恐怖的地方,但是必须与母亲在一起。

这时,潘神出现了,告诉她就是那位失落在人间的公主,但要返回,需要接受三个考验。

枯树下面贪吃的大蛤蟆,寓意着独裁者的贪婪,自己越来越庞大,但是古树却枯萎,即将死亡;双眼长在手上的怪物,寓意这独裁者的残暴,他那满满一桌佳肴是吸引饥饿的孩子们前来,他的身边是一堆童鞋;最终血的考验,寓意着邪恶终将灭亡,但是需要善良的人们付出血的代价。

片中现实和奇幻的世界不断跳跃,但是镜头却不跳跃,缓慢而稳定。

奥菲利娅一步一步走进迷宫,走下旋转的楼梯,冰冷的夜晚,女孩只披一件毛衣,依然一步一步;女孩手脚并用,在淤泥中爬行,最后缓慢从蛤蟆突出的大滩粘液中,拿起钥匙;沙漏中的沙子飞快流逝,女孩仍然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走,仿佛走在开始融化的冰面上。

现实世界的镜头也是缓慢,女仆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活动地板,取出给游击队员们送去的信件;军官用酒瓶一下一下砸烂了农民的鼻子;审问俘虏时,一件一件玩弄工具,那是他的刑具;女仆用小刀划开军官的脸,军官对着镜子一针一针缝起来。

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营造气氛,但是观众的情绪慢慢在积累,最终爆发了高潮。

潘神给了女孩一颗曼德拉草根,这种长相像人的植物,在哈利波特里面是离开土壤就发出令人晕厥尖叫,但可以接触石化的植物,在这里却成了保护母亲和腹中胎儿的物品,将它用牛奶浸泡,每天给它两滴鲜血,奥菲利娅照做了,于是母亲有了退烧的迹象,但是由于她的失败,草根不再起作用,也被母亲扔进了火炉。

最后,母亲死于生产。

这个曼德拉草根寓意着女儿对母亲最深厚的爱,不顾一起希望她好起来,然而母亲对此事的做法,却导致了自己毁灭,她委身军官,放弃自我保护,最终只能无助地死亡。

最终,人们消灭了统治者,奥菲利娅却中弹躺在迷宫里面,天空中一轮满月,她殷红的鲜血低落在七环广场上,女孩在一片光芒中,见到了地底王国,国王和抱着婴儿的王后,还有一个是留给公主的空位。

然而,显示中,爱她的那个女人,抽泣着哼唱着她唯一会的一首催眠曲。

世界没有光亮,依然是阴暗,虽然赢得了一场战斗,但是当时世界仍然被黑暗笼罩着,血会被雨水冲刷,尸体会被掩埋,但是善良的白花盛开在人们希望的枯枝上。

 7 ) 让小孩死去的电影

这个片子看得我很不高兴,虽然早就知道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童话电影”,但是它的成人指数依然让我惊讶。

墨西哥人从来就是搞魔幻现实主义的高手,毕竟《百年孤独》就出自人家的国度。

可是魔幻现实主义需要搞这么多挑战人胃口的镜头出来吗?

把裂开的嘴自己缝上,锯掉活人的腿,还有枪击、刀刺等等很多血腥的镜头,让人一下子明白为什么在美国此片被分为R级。

不管此片在现实和魔幻世界中穿梭的讽刺多么巧妙,不管此片的技术和特级多么维妙维肖,不管此片对于反抗独裁的主题表现的多么到位,也不管此片有多少满含深意的暗示,它依然是一部让小孩死去的电影。

我甚至怀疑西方影评人是怀着内疚看这部影片的,毕竟,正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冷漠和不作为,正是由于西方世界企图用这种冷漠和不作为交换西班牙不加入二战中的轴心国一方,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国家,才被独裁统治30年之久,直到70年代才脱离法西斯的魔掌。

恶的肆虐是因为善的冷漠,无论逃到多么遥远的魔幻世界中,历史的真相都会无情的将我们追捕。

 8 ) 从无边的黑暗走向有限的光明

她了无生气地仰卧在静谧的林地中,目光弥散而流离。

鲜血从她的掌心涌出,汇流成河,一滴一滴溅洒在古老的石板上。

游击队员静静地伫立在她身边,没有人打扰这光明到来前的宁静。

  我在这神圣的宁静中等待着奇迹的发生。

等待石板开裂,等待那个谜样的地下王国的出现,等待她头戴王冠坐上公主的宝座,等待那金色的光芒驱散她身边的沉沉黑夜……——题记      这是一部名叫《潘神的迷宫》的魔幻电影。

但这个故事,远比想象中的一个童话来得黑暗、残酷与深刻。

  故事由幻想与现实两条主线构成。

现实部分,是Ofelia跟着怀孕的妈妈来到大山之中,她的继父是个残暴的佛朗哥上尉,正在清剿丛林中的游击队。

而幻想部分是她在化身为螳螂的引路精灵的带领下,寻找到了魔幻世界中的迷宫,半人半羊的农牧神告诉她,她是地下王国的公主,如果完成三个任务,就能重回故土。

  这样简单的表面结构,让我低估了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我和剧中的Ofelia一起,带着对光明的美好憧憬,跟随引路精灵进入幽深昏暗的丛林迷宫,在肮脏的树洞中对峙令人作呕的巨大蟾蜍,在饕餮盛宴上拼命地摆脱蜡人的捕食,在重病的母亲床下藏一棵能够修复生命的曼德拉草根……我们共同面对来自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困难,不曾退缩,因为我们都相信,精灵,农牧神,以及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那个不远的将来能够实现的梦幻。

  Ofelia最后的任务,是把她母亲与继父的儿子带到迷宫中。

她为了小男孩的安全和农牧神纠缠,她的继父几经周折就要踏入迷宫的中心。

这时,镜头切到了Ofelia的背后,通过她的继父的视角——同样也是所有旁观者的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Ofelia紧紧怀抱着她年幼的弟弟,独自一人对着空气喃喃自语。

  没有农牧神。

没有精灵。

没有地下王宫。

  原来这一切,都是Ofelia,或者说是我的幻想。

这是梦,不,这简直是一场梦魇,泥足深陷,甚至让人在冷汗中挣扎惊醒。

那是一种使人无所适从的空白,空白过后,便是令人窒息的深不见底的恐惧,只想快些清醒过来。

就如同Ofelia在被蜡人追赶到走廊尽头时,用农牧神给的粉笔画下一扇解脱的小门。

她用粉笔将魔幻世界戳穿,放自己到现实世界中得以逃脱。

  然而电影中渲染的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梦魇,而且是更无从逃避的梦魇。

Ofelia的继父可称是他的辖区的独裁者,他对Ofelia的妈妈并无半点爱意,只是需要她腹中的他的孩子来继承他的统治。

这是恶的象征,没有任何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可言。

他是一个大独裁者,于是他准备让他的儿子也是,他希望历史可以就此凝固,因为永远如此,他的正确性与永恒性就可以得到永久的维持与无可辩驳的拥护。

  不过,对面的山里隐藏着革命者,他的厨娘是游击队员的亲人,他的医生是游击队员的内线,他的统治最终被击得粉碎,但他留下来一个穷凶极恶的形象——至少可以供人追问,为什么在人类中会产生这样的个体,人性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面。

  在这部弥漫着黑暗,充斥着恐惧的电影中,残暴是营造氛围的基本点,但影片宣传伊始的定位就是一部魔幻童话,推出后更是定位为R级,也就是说儿童并没有被排除在观众行列之外。

于是怎么呈现残暴成为了一个问题。

电影接近结尾之处,厨娘将小刀捅进了上尉的嘴里,划裂了他的嘴角,他带着狰狞的笑容,自己用针线给自己缝上伤口——这一部分镜头,血腥得太过直接,残暴得过于真实。

  《潘神的迷宫》绝对是一个儿童不宜的电影,但是这些暴力画面,怎么能回避掉?

这是一种面对现实与面对历史的态度。

在《潘神的迷宫》里,导演采取的是一种直接面对的态度,但也不完全是自然主义的呈现,他还是让残暴更集中,更唯美,从而带上一点抽象的象征意味。

也许他想告诉我们,必须得立足于直面这种残暴,追寻与救赎才不至于沦为逃避。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奥斯维辛之后,人类建立起奥斯维辛纪念馆。

只有直面那些黑暗过往,才能够直面人类与人性的自我,寻找一条救赎之路。

因此这部黑色童话,看到最后忽然升腾起一种历史使命感。

纯洁的Ofelia,以她的血洗清了人类的罪,她的弟弟,不再是恶的继承人,而是被善与爱保护过的一个新生命,历史于是可以掀开新的一页,走出恶的世袭。

这是怎样的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呢?

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理想主义,为终极的道德理想献身,成为黑色童话最后的光明来源。

  这道光亮极了,亮得足可以洞穿人类精神中所有黑暗的角落,甚至粉饰人性中的一切罪恶。

  然而这部电影是因为最终的理想主义而生辉吗,却并不是。

理想主义是它的终结的逻辑,在这个故事的内部,却并不遵循某种主义的逻辑,它有很多发散开去的藤蔓枝节,扣住了人们内心的情绪,把人带回了童年的梦魇,并且漫漫一生挥之不去。

    在片子的结尾,我又看到了电影刚刚开始时的画面。

    她了无生气地仰卧在静谧的林地中,目光弥散而流离。

鲜血从她的掌心涌出,汇流成河,一滴一滴溅洒在古老的石板上。

游击队员静静地伫立在她身边,没有人打扰这光明到来前的宁静。

  在濒临死亡的瞬间,她回到了她幻想中的地下王国,终成为一个万人景仰的高贵的公主。

身着华服,她的美丽熠熠生辉。

    我以为在引领观众走向绝望之后,导演终将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呈现出来。

    然而在最后,屏幕上只留下Ofelia的尸体,满手鲜血却两眼含笑,仿佛做了个美梦,永远不会醒来。

 9 ) Pans labyrinth

Pan is just a guardian, a faun. This film can be interpreted with the relation to politics. The first task is about fighting for emancipation. And the second task means no one can be free from eruption when he owns the right. And the third task means there are can be good heavens and bad heavens, and perhaps the good heaven is just what we believe. We are what we believe. That is it.

 10 ) 一种奇异的忧伤

如果醒着的现实,都那么令人失望。

就不如睡去,在幻想里沉沦。

战乱年代,与文明隔绝的土地。

小女孩奥非利娅随着怀孕的母亲一路颠簸,来到残暴冷酷的上尉继父身边。

那里遗留着远古神迹,破败的迷宫,潘神的雕像,就好象随身携带的书本里描绘的地下王国。

书里说,被刺瞎了双眼的地下公主在人间迷失,历经苦难,可总有天会回归华丽的地下王宫,她的父王在等着她。

奥非利娅以为那就是自己。

迷宫里,农牧神派给她三个任务,作为重返王国的考验。

于是她与盘踞树根的大蟾蜍搏斗,去吃小孩白魔的宫殿拿一把匕首。

在绚丽的虚构里她幻想拯救人类,也拯救自己。

可现实里,杀戮与战争却从未停歇。

驻地军队熟练的枪杀着树林里的游击军,人心惶惶的年代,就连无辜的农民也难免随时毙命。

这样的现世有何保障?

又有何希望?

善良的医生问游击队首领:推翻上尉之后又能怎样?

还会再派来一个上尉,然后继续逃亡、斗争、推翻。

如此往复,看不到尽头。

可游击军又只能如此的继续着。

或许到后来,他们为了什么而战斗都已忘却。

如同迷失的诅咒,成为那个年代挥散不去的阴云。

而可怜的、渺小的奥非利娅,却无法挣脱时间,挣脱命运。

她的眼神有多清澈无辜,就有多么不合时宜。

弟弟出生了,妈妈难产死了。

所谓继父一直在乎的不过是延续了自己血脉的那个生命。

奥非利娅成了孤儿。

她多想离开这里。

可因为偷吃了两粒葡萄,农牧神说她将再也回不去那华丽的王国。

她不知道未来在哪儿,她要那个善良的女仆带自己走。

可游击军的内线被发觉,医生死了,善良的女仆惊慌逃离。

她依然只能在这里。

她被关着,寂寞的房间里,什么都没有。

爱或者幻觉。

童话故事都会有峰回路转。

于是农牧神出现了,告诉她:你仅有这一次机会。

带着你的弟弟到迷宫里来,王国的入口将为你打开。

她便抱着新生的弟弟,一路狂奔,背后是发狂的继父在追赶。

如果这真的是个童话,后面的故事就该是这样:小女孩终于逃脱继父魔掌,在最后时刻打开了地下王国的大门,华丽回归。

可这不是童话,只是一场寂寞的幻觉。

她对着虚空中不存在的农牧神说;不,我不能伤害我的弟弟。

即便永远不能回去。

然后枪声结束了一切。

她的血顺着手臂流向那近在咫尺的王国入口。

也许她在想,终于我可以回去了,或者是,终于,我可以离开了。

关于美好的童话,故事大多相同。

透过不能瞑目的双眼,她看见金碧辉煌的宫殿,自己的爸爸妈妈。

农牧神和王国的子民热烈盛赞她的善良与勇气。

经过千百年的等待,他们的公主终于归来。

从此,整个王国将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什么都没有,流出去的鲜血没有倒流,只是渐渐冷却下去。

她丰盈而强大的内心将永远留在小小的身躯里,然后埋进泥土。

当岁月终于过去,美好平和终于来临。

或许所有未能实现的梦就都变成泥土之上盛开的玫瑰。

平静的、暗涌的妖娆着。

而那时,所有的人都将遗忘,曾经的无望与血腥,忘记一个叫奥非利娅的女孩曾有过怎样一种奇异的忧伤。

《潘神的迷宫》短评

分了三次才看完,前两次找到的都是奇怪的中文配音,译制片内种,直到现在我脑海里还有奥菲利亚她妈用惊悚的调调叫奥菲利亚这个名字的回音。最后好不容易找到原声还是拐拐的西班牙语。故事好简单感觉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不过里面的各种设定我妈倒是很喜欢。要是我早些年看应该会喜欢的多些。

4分钟前
  • 小年左
  • 还行

即使是孩子也不能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唯有死亡,灵魂才能到达童话世界,活着的人,只能活在残酷的现实里..

8分钟前
  • 小p
  • 还行

沒外界說的那麽好,所以看完后只有“噢,原來就這樣而已”的想法。不過五百萬美金的成本能做出這樣的製作也是不錯的了。我要說,裏面那個潘神的形象我覺得有點噁心。還有那個上尉和被鋸掉腿的遊擊分子的忍痛能力真是超強啊,連麻藥都不用上,看得我快掉眼睛了。女孩和她媽媽的命運都悲慘,特別是媽媽。嗯,掉了兩滴眼淚。不過也就僅此而已了。繼續補充,片子有很多bug, 一些情節也安排得太刻意了。

9分钟前
  • 半點
  • 还行

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压抑,让看过的人内心充满了阴影。现实和幻想纠缠在一起,这是不是就是魔幻现实?

10分钟前
  • fpxb
  • 还行

不好意思,本来想给2星的,看分太高了所以来拉拉分。其实根本没什么内涵啊,非要把任务啦人物啦和现实对应起来,这也没什么。可是问题在于这个电影本身不好看啊,看东西不能只看内涵,也要照顾外表嘛。光看内涵我看书不更好。

13分钟前
  • William.KN.
  • 很差

IMDB8.5的片子,老婆看了几眼就跑了,我是看完了,但是觉得也不是那么好看,今天看了看影评,确实写得精彩,但是没有那么深厚的背景我实在是看的瞌睡。对自己的欣赏水平开始大大怀疑。。。。。。

14分钟前
  • 黑-招财猫
  • 还行

原谅我的愚钝,不懂原来每个怪物都是象征着政治的。尼玛的,看那些拿里面每个场景来分析的影评就想吐。如果一部电影还需重新翻译一遍有神马意思!?!不够童话,也不够现实。以为是魔幻,却不想是小姑娘精神分裂。什么都想表现,却什么都没表现出来。和穆赫兰道一样地装逼。小姑娘是很漂漂,但是大傻逼

16分钟前
  • Unidentified
  • 较差

我找了十几年 终于知道这个片子叫什么 nm 这个真的是童年噩梦了 我都想不通怎么小学老师在班上发这个给我们看!!!wtmd真的是 这个真的是让我记到现在 到底有多恶心 当初被这个恶心得要死 但是又贼刺激 老师 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 是什么让你想发这个给全班同学看的

19分钟前
  • 还行

这不比水形物语更值一个奥斯卡吗……简直电影届马尔克斯,真的太爱太爱了……结尾坐着哭了十分钟,我就是被描点100%卡死在框里的受众,里面的所有一切电影语言都戳在我G点上(吉尔莫和伊纳里图差不多,一种拉美野生文化在好莱坞汇流的感觉,好像是某种殊途同归)

24分钟前
  • 以然
  • 力荐

好險小島秀夫沒再和托羅繼續合作搞電玩,這關卡設計之菜之無趣……

26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幼齿童话 还是魔幻隐喻?都是不同角度的诠释

30分钟前
  • 周鱼
  • 还行

历史题材的肃杀和神话寓言般的神秘共同铸就了托罗独具特色的作者风格,摄影则可以说是最大功臣,所以即使不执着于落实隐喻原型,本片依旧精彩纷呈,混淆于硝烟和神谕间的源头不过是一种逃亡的希冀,而当纯真成为祭品之后,电影的落脚点其实已经超出了历史剧或童话的类型框架。

31分钟前
  • 楚翰彻
  • 推荐

好悲伤的成人童话。

35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再不要把这个归类为悬疑了

36分钟前
  • haha12
  • 较差

再次被德托罗的想象力震爆脑袋,可以说是导演同一题材鬼童院的完美升级版。奥菲莉亚所见的潘神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也许只是沉迷于魔法书籍的妄想。定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西班牙内战这段残酷历史下畸形的人性探讨以及宫崎骏般情怀的真人实现。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双重巅峰,我想给它6颗星都不为过。

40分钟前
  • 品客
  • 力荐

如此看来,陀螺最佳怕是《鬼童院》了,因为它更有寓言的简洁、隐晦和力量。《潘神的迷宫》基本就是《鬼童院》的升级版,将反派具体化了,直接设置为法西斯军官,故事集中在了女孩身上,衍生出一场奇妙而诡异的冒险之旅,怪物设计加分。影片的底色还是童话。童话先是成了逃避现实的窗口,继而演变为对抗邪恶的途径。三场试炼,分别对应了勇气、好奇心、善良。主题依附在了女人和孩子之上,很多设计都戏谑了代表暴力的男人的自大与可笑。奥菲莉亚是世间纯真力量的代表,而新生儿则是洗去纳粹血脉的象征。@大光明|2024墨西哥电影大师展

45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纯粹的现实主义和纯粹的形式主义都很容易蕴含意义,但都难拍的好看,经典主义最保险,也最容易乏味。此片:不高明的隐喻,不适的观感,不清不楚,不好看。

46分钟前
  • 床前明阅光
  • 很差

以为只是儿童奇幻片,结果却是包裹着魔幻现实的反战影片。"宁愿自己流血,也不让纯洁者流血。"将成人世界的血腥战场用纯真的儿童视角来解构,大胆又富有想象力,黑暗超现实的画面和配乐,赞一个。

50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这个导演应该很适合拍安徒生的《沼泽王的女儿》!

51分钟前
  • 推荐

这只是一部成人演的童话,再无其他。

52分钟前
  • Anderso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