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片确实是个非常万能的载体,一路旅程走下来,总可以折腾出一些故事出来,可以风花雪月也可喋血公路,可告别凯鲁亚克也可爆破凯迪拉克,佩恩的《内布拉斯加》便是披着公路片冷峻外衣的温柔小羊,看上去文艺凛冽,但是内核却依旧是美式旋律的温情家庭故事。
《内布拉斯加》公路片外壳下是关于父子情故事,一段父与子之间的旅程,故事里孝子为圆酒鬼父亲不靠谱的百万梦,携父亲出游,路经故乡时,在久未踏足的故乡中通过昔日的点滴往事重识了父亲。
影片以非常鲜明的黑白色调为这个有点荒诞讽刺的故事注入了非常生动文艺的腔调,这黑白两色的单调画面也让人忽略掉了公路片路上那些夺目的繁花似锦,让人更注意影片角色与故事本身及影片本身所酝酿的独特氛围,这种荒诞又略带粗粝的美式父子情看上去笨拙但是却足以冷不丁得打动你内心柔软的部分。
如果是日本电影讲述父子情,大抵是素雅而精准的,在隐忍与沉默的幽怨之中酝酿细腻的情绪,而这美国大农村里的父子情,粗粝之中往往带着一股笨拙劲,但是你却不可以说它不细腻,影片情感的酝酿并不像东方人偏执憋屈的隐忍,东方父子背负着一种难言的尊卑秩序,但美国的父子可以是平等的朋友,这种平等下的关系才没有那么多的隐忍。
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大农村,人们身上粗粝与偏执的味道较为浓重,带着酒鬼父亲在故乡的这一程,倒是扬起了美国平静大农村的几点波澜,黑白凛冽的影像,秋冬荒芜的作物,还有那死气沉沉的一群村民,构成了大农村的荒诞冷峻的氛围,影片中一群老头一言不发死气沉沉端坐电视前的镜头在这黑白的镜头之下,极具荒诞、讽刺效果,而此之后各种心怀鬼胎的亲戚老友那些劣质的谎言更让人感到这个小地方的平庸和沉闷,没有华尔街精英,没有光鲜的纽约客,影片中的人都是一群生活与家庭压力之下麻木的卢瑟,影片的叙事倒是显得非常淡然,这种温温吞吞的对比让这片子奇特的美式文艺和荒诞感更加强烈,而这奖金风波之下,村民们口中的点点往昔,逐渐把那个沉默笨拙,但是又善良的父亲形象勾勒了出来。
其实这些荒凉的光景、里外各一套的势利亲戚倒是非常国际化的存在,这些压抑、沉闷、无知、虚伪和势利的阴影,在影片中儿子给父亲老合伙人脸上那酣畅淋漓的一拳头中,得到了彻底的释放,这一击,击中的又岂是那些势利的乡邻,这一拳里也打出了儿子对父亲无条件的爱。
影片中逗bi老父的那些个偏执,到头来也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点东西,温情的东西一下子就淌了出来,而儿子最后的行动,更是让影片温情的一面袒露无遗。
影片借讽刺之机,也从各位老乡邻的嘴中词里,把儿子不认识的那个父亲还原了出来,本来家人之间难以打破的一种沟壑和理解,在对往昔的还原之中,让儿子认识了父亲,也理解了父亲,老父那柔软而又笨拙的轮廓,清晰的印在了儿子的脑海中。
影片里的父亲奉献出了高超的演技,这糊里糊涂又偏执的老头形象让人冷俊不禁,我们看到,老头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又变成了孩子的模样,而儿子这时候,倒是像成为了当年照顾孩子的那个父亲。
人生末尾父子角色的互换,让人感怀万千。
影片里的几个角色都奉献出了上佳的表演,除了老头外,耿直毒舌的老母还有有点无可奈何的儿子都让人印象深刻,而这片里那些个有点沉默的群戏,也贡献了让人冷俊不禁的荒诞效果,影片一直以淡然的姿态叙事,其实开头那公路上行车时凛冽荒凉的光景和独特有趣的配乐一便定下了故事荒诞的基调,这些失去了色彩的光景,就像这老父亲的人生一样,到了最后不再需要细枝末节的东西了,退却了虚浮,留下的便是真实的需求。
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人,夸张之中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真实。
老父亲最后自然没有领到奖金,故事里那“安慰奖”赠品帽子上的“prize winner”,刚开始让人感到的是讽刺,但是到最后父亲开上皮卡回到故乡趾高气扬的“游街”之时,我辛酸的意识到,这段旅途对于风烛残年的老父亲而言,他或许真是一位赢家。
乡村音乐,黑白镜头,一个蹒跚的背影执着的走上公路。
老了就是这样吧,在最后的时光,认定一件事,无论如何都想要完成。
所有人都警醒他关于一百万的广告骗局,亲人都不明白为何直到现在还执着于换一辆新的小货车,买一台喷漆用的压缩机。
然后呢?
其他的钱呢?
只是想留给孩子们,只是想无论如何要留一点东西给他们。
倔强又沉默的老头,你以为过去他只是一个酗酒成性的父亲,然后你一句他一句的,拼凑出一个曾经如此鲜活的生命。
原来他参军的时候被敌机击落过、原来年轻的时候他曾是两个女人争风吃醋的对象,原来他为了城里的妻子放弃了流淌在血液里的农村生活,原来他如此善良,从不对要求他帮助的人说不。
黑白镜头里的老年生活,抹尽所有过往的色彩,留下眼里的迷茫、蹒跚的姿态。
从头到尾的压抑,让人觉得生命尽头,真是残忍不堪。
不过还好,偶尔关于找寻假牙的小插曲、错偷压缩机的桥段,还有口无遮拦的妻子在病床边亲吻他的额头,轻声说:you idiot的样子,或多或少带来一点宽慰,挽救我于无限绝望。
终有一天我们都将老去,爱过也好、风光过也好、后悔过也好,慢慢的都沉到心里。
抱着最后一点莫名其妙的执念,shut up.
為什麼是黑白片?
還沒看完《內布拉斯加》(Nebraska)全片前,我想到的理由,是為了媚俗,為了包裝。
因為《內布拉斯加》(Nebraska)這部片的劇本實在太過通俗了,俗到不得不用黑白片的方式去包裝它,讓它顯得更有後天加工的質感。
作為一部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派頭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一種內涵是盡在無言中;相反的,它處處淺白易懂,對白多而不諱。
這部電影,就像歐文威爾森會演出的那一種美式喜劇,就是那種眾人皆在嘮叨中做出誇張的下流搞笑,搞笑完又以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解,人人都看得懂的通俗情境劇。
我甚至看得到這部片在演甚麼:片頭先出現歐文威爾森的臉,他會衝上馬路,他穿著一身音樂量販店店員的制服,然後制止一個醉倒在馬路上酒語連連的糟老頭,然後他喊了一聲爸。
那個爸爸會是誰呢?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史提夫•布希米(Steve Buscemi)那賣萌有理的好老頭形象,但考慮到票房,或許會是勞勃狄尼洛飾演,會更有突兀的反差吧。
歐文威爾森跟勞勃狄尼洛會踏上公路之旅,開著一台貨車,拿著一張獎卷;但車子可能會壞,而獎卷可能造假。
人老珠黃的勞勃失神撞傷腦門,只得在荒鄉休養個幾天。
在這期間,歐文威爾森得迎接哥哥與老媽衝過來問罪的破口大罵──內向的哥哥很合史提夫馬汀的型,潑辣的老媽則非琥碧戈柏莫屬。
一家子在異地大吵大鬧,兄弟跑去偷空氣壓縮機卻沾得一身鳥屎,夫妻鑽進昔日酒吧卻跟老友大打出手,荒唐荒唐再荒唐。
結局快到,直接收工,勞勃狄尼洛眼淚一汪的說我中獎都是為了你們兄弟,歐文威爾森衝上前抱緊老爸狂哭得沒完沒了,隔天到達內布拉斯加領獎,但有沒有錢已經不再重要……像不像?
我自認滿像的阿。
差別只在於:歐文式喜劇會讓獎卷中賞,《內布拉斯加》不會。
歐文式喜劇會讓全片滿是旅遊風情,《內布拉斯加》卻全片皆是黑白電影。
歐文式喜劇會讓親戚聞錢奔來的世態炎涼演得像小丑嘉年華,《內布拉斯加》則是內斂得就像現實該有的模樣。
歐文式喜劇會讓老爸複雜而有滋有味的過去遺憾拍得無比深沉,《內布拉斯加》的老爸卻選擇了吞下所有過去靜靜地活在當下。
只有四點,就讓這部片從歐文威爾森,變成了奧森威爾斯的質感。
所以,到底《內布拉斯加》為什麼要拍成黑白?
我在看完後,默默猜測的可能性,便是這一切皆是出於老人的眼界。
這部片不是青年兒子的公路冒險,而是老年父親的公路歸鄉;年輕人想沿途看風景增眼界(就像片中兒子去看總統山)的慾望,老爸不在乎,也不在行,整個美國只有黑與白的分野,開闊卻灰濛,甚麼都不再富有鮮豔,只有眼前無邊的地平線在顯示著自己的目標:到達雜誌社,領取一百萬。
但是,沒有了色彩的世界,真的只有不堪嗎?
兒子替老爸買下一台二手貨車時,本來壓抑的影像反過來給了我們一個新解。
那台車齡五年的破車,在兒子口中應是有點難看的二手貨,在黑白無色的老爸眼睛裡,跟新車一樣閃亮又明媚。
老爸開心了,他開著車衝入老家,向著每一個嘲笑他的人炫耀,開心得像孩子領了糖;車子的舊根本不是問題,也看不見問題。
在這一刻,生活再度有滋有味了起來,即使這滋味是自得其樂,又何仿?
這就是我的答案。
這答案說得我很心虛,因為僅是猜測。
也許《內布拉斯加》的黑白真的僅是我最初猜想的媚俗,又或是技術上的考量(儘管在這數位時代幾乎不可能),但是看完這部片,我很難再想像,擁有顏色的內布拉斯加該長著甚麼模樣,才像是一個地方。
話說完,該是揭露答案的時刻了。
在我發完這一篇隨筆後,幾個小時內,我的朋友便附給我一份導演Alexander Payne的訪談,裡面談及了他為什麼選擇黑白片的形式。
他這樣說:“It just seemed like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this film,” he said. “It’s such a beautiful form, and it’s really left our cinema because of commercial, not artistic, reasons; it never left fine-art photography. This modest, austere story seemed to lend itself to being made in black and white, a visual style perhaps as austere as the lives of its people.”這答案是如此意外的樸實,令我好生訝異。
或許有時候,觀眾的思緒走得太快,反而走上了遠路,踏不回創作者自己預設的流奶與蜜之地,也是電影的家鄉內部拉斯加州。
不過,就像本片的公路之旅一樣,或許我們觀眾這種注定失敗的誤會與誤信,反而能兌換到意料之外的驚喜,以及導演附贈的一頂帽子獎賞喔。
人到中年对父母的感受理解更为深刻,经常听到老人被骗的故事,甚至借钱给人汇款,还有买保健品的,推销人叫起他们来比子女都亲,哄他们受骗上当,作为子女的也无可奈何。
《内布拉斯加》是讲的一个美国老人收到中了100百万的奖金传单,执意要去领奖的故事(要开车2、3天的时间)。
这个行骗(推销)手法,看来全世界都有,它的存在也说明总有人会上当。
影片不是来揭穿骗局,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而是随着故事的推进,来演绎这个父亲的人生、心理演变,及与儿子、亲戚、邻居的关系,老人是个参加过战争,没有什么钱、一辈子平庸、爱喝酒等,他指望着靠着一百万来改变人生,起码能买上几件他梦寐以求的东西,让他的人生能够出彩,画上圆满的句号。
影片是2013的,拍成黑白的,使得片子更有质感和历史沉重感,在压抑中感受人性的温暖。
儿子开始不理解,反复劝阻,无效后,父亲说了句:既然你为我好,你就不能送我去。
儿子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决定开车送父亲去,让现实教育父亲。
检讨自己,有时对待亲人说的比做的多,那些推销保健品的人就是抓住老年人的心理孤寂的特点,投其所好叫得亲热,老年人有时买他们的推销的产品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抹不开情面买的。
因为父子俩的相处,才使得儿子了解了父亲的过去、理解了父亲的初衷,才融合了两者间的代沟,然后就有了美好的结局。
肯定会莫名其妙的呀,酗酒的老爸,记忆衰退,执拗,酗酒后进屋倒地摔破头酗酒后铁轨上摔掉了假牙,对于是不是父亲的假牙这段就好比亲戚家总嘲笑蒙大拿开过来开了两天,一点都不好笑呀,车库里提醒别人用错扳手,儿子就得赶快带他走了。
看看这里有没有我认识的人。
和老爸谈论结婚,要孩子的事。
配乐也还是很棒的啊。
小儿子一直都是个很有情商的人呀,非洲鲫鱼吧。
哎呀,孩儿他妈还是很解气的呀。
后来大哥也来了,总之都是一家族的事儿。
费好大劲才找到资源是因为脏话连篇以及酗酒么哈哈。
对啊,在美国一家人都开日系车有什么毛病。
哈哈,我们把空气压缩机偷回去吧,反正那群势利的村里老邻居们也不是啥好人,一个个都见钱眼开啊。
想起大卫爸爸说他自己酗酒,说要是大卫也有个像他妈一样的老婆试试看。
想到这里也确实挺喜欢老爸前女友的了。
反正又没有真的百万美元回去买空气压缩机,不如偷回去吧,多年恩怨啦。
嗯,从一开始哥哥讲话就听出声音是绝命毒师里的律师了。
早知道是威斯特朵家的空气压缩机我们偷来做什么呢?
帽子上竟然是prize winner。
总之小儿子陪老人家演了整场闹剧吧,他只是太容易相信别人的话了。
比灵斯才是你们的家啊。
呀,换上了卡车,就说大卫有惊喜,老爸要去林肯就带他去好了,一路迁就他的执拗。
当然了,还有新的空气压缩机。
反正大卫就是请了几天假开老爸从蒙大拿出发如约去了美中内布拉斯加的林肯,期间路过了老爸的家乡小镇,回来换上了卡车,并且也履约实现让老爸碰车,啊,大卫从头到尾都在这个家庭剧里是温情的角色。
穿越Hawthorne镇的路上快趴下,让老爸自己开过。
吃了一拳的埃德远远望着。
对了,还有老爸的前女友啊。
反正结局很漂亮,其实期间连我自己都快要相信不会最后中奖是真的吧?
也太傻了吧,所以也太容易相信了噗哈哈。
小儿子大卫的陪伴,以及帮忙实现。
这部电影我居然mark了两次,处于偶然恰巧最近还知道了乔治亚/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内华达的拉斯维加斯。
《Nebraska》温情、搞笑、讽刺、现实、家庭、爱情、梦想、人生;这些元素囊括其中,轻描淡写,但内心仍能感受到丝丝余味。
爱与陪伴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甚至觉得kate这么毒舌彪悍泼辣是因为她深爱这个谁都信又不懂拒绝的woody,她为了保护家人,守住这个家,人生风雨几十年,才有了今天的她。
报社的大姐我相信她嫁给谁都会很幸福,这样的女人必须幸福,她看着woody开着经过,就像年轻姑娘看着自己初恋情人英雄般的模样,已湿了眼眶。
woody这个倔强寡言的老头,绝对是气死你不偿命的屌老头,关于找假牙的片段绝对让你气的肺疼,又笑破肚皮,哈哈。
这个老头真可爱。
别忘了爱与陪伴。
一百万啊,谁听了都会心动,但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呢。
年轻人不会信,也许他们曾经信过,但栽了跟头;中年人不会信,他们的日子已经够憋屈了,不劳而获,别闹了;老年人不会信,他们都行将入土的人了,给他们一百万也是枉然。
但老伍迪信了,不管他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他信了。
于是,电影《内布拉斯加》中的老伍迪,就颤颤巍巍的要走路去林肯市,领他的一百万,这真是个童话。
童话归童话,老头子还真的去了,当然不是走去的,而是小儿子开车送去的,一路上看过风景,讲过笑话,回过老家,但终于,这个童话结束了,一切必须回到现实。
影片剧情设在寒冷的冬天,一如人的老年,而全片黑白,更增添了萧索与凄凉。
老伍迪家住比林斯市,两个儿子都有工作,家里也没到叮当响的地步,小儿子卖唱机,大儿子还是电视台主持,而老伍迪也不是个嗜钱如命的人,他只是个酒罐子。
酒罐子大都是颓废一族,心里藏有疙瘩,而老伍迪的疙瘩,是追悔。
一个人活长久了,总是想东想西,喜欢把这一辈子的破事儿掏出来晒晒,看看哪里不如意了,哪里是个亮点,如伍迪这样的人,翻完了所有记忆,就是没找出几个亮点,所以他颓了,他觉得这一生白活了。
白活的日子是回不去了,弥留的日子也不长了,唯一的希望是发生奇迹,而中大奖就是个奇迹。
伍迪不得不信,他宁愿相信奇迹发生,也不愿意相信这是骗局,就算这个骗局连小孩子都骗不了,因为他就这一次机会了。
如果你有一百万,你要干嘛?
一开始,伍迪会说,我要买辆皮卡,还有一台空压机。
想有辆皮卡没什么奇怪,但空压机呢?
空压机其实就是伍迪心上的一个疙瘩,虽然都过去四十多年了,他依然还记着,艾德曾经借了他的空压机,没还。
从这一点来看,老人固执起来,跟小孩差不离,为了点儿芝麻小事,一直耿耿于怀。
在小儿子的多次逼问下,伍迪又说了另外的用途,就是能给他哥俩留下点儿什么,这一点是人之常情,毕竟人老了,都会为后人着想,也说明了伍迪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没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依靠,没有做好一个父亲。
纵观伍迪的一生,普通。
这个词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但普通正是大部分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是个寡言的人,非常善良,不懂拒绝,所以常被人利用,他去过朝鲜打仗,战后跟艾德合伙开了修理厂,之后搬去市区,直到老去,平凡的一生,不够光鲜。
于是,伍迪的内心一直存有一个冲动,那就是功成名就的荣耀,这是诸多普通人都梦想拥有的。
一百万绝对是个荣耀,在霍桑那样的小乡村,物质欲望占据主导的地方,一百万可以完全揭去人们伪善的面具。
霍桑本是个萧条得不能再萧条的地方,经济不景气,雷的两个儿子就是个见证。
科尔与纳吉长得肥猪似的,平时游手好闲,科尔还因性骚扰蹲了号子,两人于是在街上义务劳动。
而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了对金钱趋之若鹜的代表,艾德翻出了旧账,贝蒂姑妈也翻出了旧账,科尔与纳吉居然直接蒙面开抢。
可以说,人心都被狗吃了,伍迪的妻子凯特说得很形象,人还没死那些贪婪的秃鹫就扑上去了。
结果当然是个笑话,所有人又都咧开嘴笑,笑伍迪愚蠢,也笑自己白痴。
影片虽然黑白,虽然伤感,却布满笑点。
车到总统山,伍迪说那雕像糟透了,雕刻者肯定是凿到一半觉得无聊放弃了,就华盛顿穿了件衣服,林肯还少了只耳朵,这些话从老人嘴里有些正经的说出来,让人不得不笑。
找假牙一段,儿子骗他,他骗儿子,两人愣来愣去,还真逗。
倆肥猪表哥更逗,他们总是把表弟开车从比林斯到霍桑要两天当笑话,时不时拿出来回味。
伍迪的两个儿子就正经多了,但也干了件有趣的事,那就是偷空压机,居然还偷错了。
要说全片最幽默的人,当属他们的妈妈凯特了,一登场就喋喋不休,把个伍迪骂得人鬼不分,还说全城人都想吃她豆腐,理由是那里的男孩都盯着奶牛和猪屁股长大。
以幽默的方式处理,也是个折衷的事情,毕竟生活不全是阴暗,这电影还得到影院回本儿。
本片称得上童话,因为结尾圆了梦。
骗局当然是个骗局,不过杂志社还是送了顶帽子,赢家的帽子,小儿子还送了辆皮卡,以老爷子的名义买下,空压机当然花不了几个钱。
老爷子“一个人”开着皮卡,从霍桑的街道穿过,路过的人投来惊讶与艳羡的目光,包括势利的艾德。
于是,老爷子百万富翁的梦算是画了个句号,他享受了英雄般的掌声,享受了一个成功者的喜悦。
不觉得这里面道德审判意味有多么浓厚,也并没有感受到有的朋友所说的以“汽车”为旧时代兴衰的象征。
力荐本片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里面父亲所说的:“我要给你们留些东西。
”他老糊涂了,还能留下些什么东西呢?
中不中百万大奖不是老人关心的内容,倒是那些得知他中奖的人都被耍的团团转,大家彼此争执谁赚谁欠的问题,但是故事的主角一直都很平淡。
中奖没有狂喜,没中亦不沮丧。
细细品味,感觉里面实际上是翻转版本的《百万英镑》这个故事,不同的是,一个是皆大欢喜的看尽阿谀奉承,另一个是灰色格调下的坚持志向。
希望本来就是假的,多亿哪里来的失望呢?
倒是观众或许有人像我一样,在看片子的时候希望来一个good ending,要真的是这样,还有点对不起黑白片的影像风格了。
老人留下的故事就是:认准了就去做。
管他是中大奖,还是买卡车,买空气压缩机这些并不难实现的“宏图大志”,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愿望。
至于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是羡慕嫉妒恨,还是当做一个笑料,都无所谓,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心愿没什么关系。
知道别人中奖就希望分一杯羹,知道没中奖当然小失落,没占到便宜就取笑你一番。
到底是谁真正的失落呢?
当老人开着卡车从小镇上驶过的时候,善良的人频频回首道别,心灵狭隘的人呆若木鸡。
如果用佛学来解释就比较通透,即所谓“明心见性”。
在利益面前,人是什么样的一目了然,只需要很简单的抛出自己一个愿望,就能直接看到深处的人的本性和各种各样的灵魂。
简单归纳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老人的愿望,引起周围人的希望和失望。
不管别人究竟是兴奋还是失落,老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也许他真的是很糊涂,那也愿意称呼一声大智若愚吧。
全片的格调舒缓,时常夹杂其间的小幽默含蓄隽永,用公路片的形式展示了具有多元化读解的题材,加上考究精致的画面造型,的确不错。
垂暮的伍迪,年轻时在空军服役,退伍之后跟老友艾德合开了一家汽修厂,她一辈子好像都过得很失败,生意告吹、经常酗酒、奉子成婚、死要脸面,在他的生命旅程中就从没享受过“被关注”的待遇,他注定是个小人物。
也许他的执拗就源自于内心渴望的翻身,所以他坚持要去领奖,他主动告诉老友自己中了奖,伍迪不过是想享受被别人羡慕的滋味,他也想成为众人口中的谈资,成为那个“幸运儿伍迪”。
这部片中好像所有人都面临着生命的低谷,或者说这不过就是社会现实的真实映照。
一事无成的老年伍迪,感情受挫的普通职员戴维,处在工作漩涡里的大儿子罗尔斯,那一对被社会淘汰的表兄,甚至霍桑镇上那些见利忘义的无名鼠辈,都是一个个濒临社会边缘的失败者。
这样的人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导演给我们描绘的,都是真实可见的场景。
不过有一群人在努力救赎着自己,顽强地和命运抗争,而有些人,这一生该怎么样,就还是怎么样地苟活着。
电影所讲述的,是与衰老有关的故事、是父子情的故事、是社会关系的故事、是命运抗争史的故事。
总之,它是让我看过不能忘却的故事。
其实无所谓好人坏人,也没有那么多煽情,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老去了有些未泯的事情,或者能实现或者不能实现,依然还会老去。
很少电影会看第二遍,前天看完八月奥色治郡看影评有豆友提到这部内布拉斯加又去网上找资源看了一遍。
老头老太太都特别可爱,老太太属于嘴欠心好哪种,明明很爱老头嘴里却老说要被老头气的短命,特别接近生活,有点像我老爹老妈性格都相当匹配,有趣温情也感觉很亲切的一场电影。
老人到了一定年纪越来越像小孩,比如说话的方式,没有太多想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gxj说 我们也养一个这样的儿子吧
真爱就是老太太在儿子们面前把老头子骂成狗,背地里看到那群势利眼的邻居朋友来要钱就叉腰骂you guys listen well, go fuck yourselves.温馨家庭黑白片儿,适合圣诞节与小伙伴在电影院包场观看。圣诞快乐啊各位
这种关系和题材并不少见 这部在细节上也没有多动人 该表达的都在言与不言中明明白白 很平实 让我感兴趣的仍是茫茫的荒野和公路 在黑白影像下 "过去"那么的神秘和感慨 Nebraska 无论是生还是死 存在还是不存在 (疯子和智障总能拿影后影帝真理!)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小品,黑白影像的优质摄影尤其让人着迷,两位老戏骨用丰满的性格、言谈举止和表情表演打动着观众,威尔•福特犹如催化剂一般的存在,让影片中弥漫的那股淡淡地情感更加香溢迷人。★★★★
黑白的
一个谎言阅尽人情冷暖,一段旅程回溯过往人生。
挺普通的公路片,变成黑白以后马上就高大上了
篮子
Saul说他要逃到内布拉斯加去开店,然后就真的去演了叫内布拉斯加的电影【。
其中有一幕,父亲在副驾驶欣慰的看了儿子一眼,儿子转过头去的时候,父亲迅速把头扭回去,直戳泪点。今年到目前最喜欢的美国电影。
节奏好慢
美帝的人性也那么阴暗呀~~~对这个调子无感~~~
真心看不懂。。
家庭温馨的气氛还好,就是十分不喜欢现在的电影拍成黑白的。。。
我无法容忍人类的愚蠢,尤其是无法容忍愚蠢的偏执。
佩恩老师一直在重复自己,从来没有超越。起点高也没办法啊,这就是得瑟吧。外国记者的笑点太低了,给跪了。
不够荒诞也不够犀利 好吧我重口味
意料之中
一部比白开水还没滋没味的电影...
完全无感 不懂为何如此高的评分 可能我就是太俗了 彩色都行 这不是20世纪中期 黑白再刻画人物风景也他妈让我有一种想抠自己和别人眼珠子的冲动 B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