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译名如此直白的把问题抛到我们面前,让我不禁猜测,译者在理解这部影片时同样油生了诸多疑问,面对凯文极端到令人发指的行径,觉得实在无法从现实世界中找寻到一些能够作以解释的理由。
“凯文怎么了”是原著小说中记者事后围堵Eva时提出的问题,但是用这句话来提炼整部作品或是影片,个人认为,远不如原标题的直译“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来得巧妙。
事实上,这个标题暗藏着一个小小的线索,不妨说,它就是作者提供给诸位的一个思考方向,令人们不至于像毫无头绪的记者那般,傻而单纯地问出一句:“凯文怎么了?
”不过也是,如果没有看到那段卡司和导演的幕后采访,我也可能永远无法意识到原标题“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有多么重要。
在那段采访中,众人的解读无疑让我心中那块若隐若现的石头终于浮出水面,长舒一口气后,也觉得自己有理由反驳部分朋友提出的类似魔鬼诞生、极端人性等远远脱离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论述。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主语we其实涵盖两个主体,母亲Eva以及父亲Franklin,可是很遗憾,几乎没有一篇影评提到父亲在Kevin人生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大家都在用心地剖析母子二人的畸形关系。
但在上述的访谈中,Franklin却是一个被众人高频提及到的角色。
对我个人来讲,观影中至少产生了三次明显的警觉。
第一次,我发现Franklin从来没有在教书认字或者衣食起居方面对Kevin予以过照料——传统典型却深受诟病的男女分工。
第二次,Franklin和小Kevin在客厅打电玩,Kevin不停疯狂大喊 “Die, die, die...”身后的Eva话到嘴边却又无奈走开。
第三次,二人因为女儿眼睛受伤的意外,开始谈离婚抑或是分居,Franklin表示,监护权归谁很明显,没有什么需要商量的余地,Eva用反问反驳,这些被楼上的Kevin无意间听到;翌日(或许说更往后),出现一段Frankin和小女儿共舞的镜头,似乎在暗示Frankin已经做出了选择。
那么,在这里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父亲从来没能对儿子可能存在的异常行径予以正面指正,永远buddy buddy的称呼他,那些鼓励的话,那些谓之美好的父子时光,是真正能给这个孩子的成长积极地添上一笔吗?
没有责备,没有打骂,难道就意味着结局会走向积极阳光?
Franklin的做法,可能是大多数美国父亲引以为傲的“方法论“。
那些源自父亲关切和关怀,看似暂时冲断了母子二人之间的对撞,其实却没有一刻让观影的人感到relief,那些不痛不痒的赞美,更像是例行公事,有什么情真意切可言。
这套方法论中,所谓的鼓励代替责备,本质上,是针对现存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某种策略,得到的效果,说难听点,甚至可以等同于逃避及忽略。
实际上,他需要你的训斥,他需要你的严词禁令,他需要你对他说不可以。
按照Kevin的饰演者Ezra Miller的说法,Kevin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父亲面前是个厉害的演员——想想看,每当Eva极其敏锐地识别出Kevin的表演,用百感交集地眼神看他在父亲面前“扮演”着乖儿子,此时的Franklin,毫无察觉。
Kevin杀了Franklin,两箭。
影片中使用的《十面埋伏》让人深刻。
有人说觉得跳戏,但BGM的作用不单单是去贴合场景或者说试图引发观众共鸣,它有可能只是单单为片中的某一特定角色服务,服务于Ta的视角以及心理状态。
其实不难发现,本片的视角始终立足于母亲Eva。
这便意味着,所有镜头所展现的情绪,是偏主观的,放大,而非一个旁观者理应当产生的情绪。
就好比《他和她的孤独情事》,一共三部电影,"him"、"her"、"them",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视角,而不同视角下的人物塑造完全不同,这在"him"和"her"中对比得极为明显,唯有在"them"这一更为客观的视角下,我们才有资格对事件的真相评价一二。
片中关于Kevin的所有镜头,可以说都是外人视角。
我们跟随Eva的视线注视Kevin:儿时教学时他令人匪夷所思的叛逆;从诊疗室走出来的他被医生夸勇敢;忽而打开门撞见他在做不可描述的事情,随后立刻退回去;撞见他在看自己的橱窗海报;叫他去吃饭,临走前他的囫囵吞咽,餐厅里他的坐姿;和丈夫讨论时,抬头看见他——Kevin没有属于自己的视角。
而Eva在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恐欲,焦虑,憔悴等等,正是导演试图通过将Eva的负面情绪用主观的方法淋淋尽致的展现出来,来实现一种“巧妙”的误导(以此理解那《十面埋伏》便顿觉顺畅很多)。
我们“误入”Eva的情绪世界,感受着脆弱不堪的一面,之后又跳脱出来,从旁观者视角进行指指点点,但凡如此,可能就无法看到,这个恐惧的母亲同样在努力适应自己不得不接受的生活变化,她试图担起责任的样子是我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无数母亲的心酸缩影,何故要让她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但她有“过”吗?
一定是有的,且如前文所提到的,不只是她一个人的“过”,否则这电影便失了意义。
回到题目,“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二人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谈论过Kevin的问题。
即便Eva从Kevin成长中嗅出过各种端倪,她也几乎从未有一次干预成功。
出于母亲的本能,她一定会想对此做些什么,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一切最后都不了了之。
而个中缘由,我想,一来,是自己都难以明确内心中对于Kevin是否存在爱;二来,是“高知”的身份注定会让她倾向于“非暴力沟通”;而最重要的一点,是Franklin用他的“积极乐观”将所有存在的问题幻化为无形。
Kevin对Eva说,你把我摔在地上,是对我做过的最为诚实的事。
之后的Kevin奇迹般地开始自己上厕所,Franklin对此惊叹,虽然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但是起作用了。
这是影片的一个小小的暗示:惩戒式的教育,是必要的。
当然,一定会人有说,Kevin恨Eva,说实话,这我无法反驳。
但是正如影片结尾的Kevin的台词,“我原以为自己知道原因,但是现在我不确定了。
”
当我们“丧失”了所有交谈的机会,委屈和不解最终走向畸形的偏见和怨恨,这将毫不意外。
也许真的需要2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记忆的碎片中逐渐发现,自己对于“爱”与“恨”的理解,那般无知。
想那最初想要的礼物弓箭,就是在Eva的朗读声中种下的萌芽,源于“爱”,止于“恨”。
突如其来的怀孕摧毁了伊娃的生活,她被迫暂停了工作,照顾着那个双面人儿子凯文凯文是原始父权的缩影,充满了有毒的男子气概。
为什么我要说是原始父权?
因为“原始”是相对简单的,缺少遮掩的,直白的。
而凯文从年龄、心智到行为逻辑都是简单赤裸的。
凯文的结局是一个还没有成为父的“小爹”对自己的毁灭欲毫无克制而自食恶果。
凯文从小对父母就是标准的双面人,对父亲这个男性上位者谄媚乖顺,对母亲这个成天围着他打转、伺候他生活起居的女仆冷漠暴戾。
他对母亲冷漠以待,会故意把食物扔的到处都是,过了穿纸尿裤的年纪也偏要穿纸尿裤,就为了给妈妈找点事做。
伊娃并不是天生就是个母亲,她不是为了伺候孩子而生的,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事业。
而全职照顾孩子的人是没有自我的,伊娃有时候也想脱离母亲的身份,短暂的做个梦。
她把过去的票根、照片贴满了房间,那是属于伊娃的,小小的乌托邦。
而这个乌托邦的存在是原始父权的眼中钉,必须被摧毁。
于是凯文把颜料喷满了整个屋子。
即使如此,伊娃也没有打他,只是摧毁了凯文的玩具枪,以眼还眼。
在即将上小学的年纪,凯文为了折磨伊娃依然故意要穿纸尿裤,在纸尿裤里拉屎,让伊娃不停的给他擦洗。
忍无可忍的伊娃将他甩到小床上,没想到凯文竟然骨折了。
从医院回来,凯文主动圆谎说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并且从此使用马桶,但他依然和母亲对着干。
每当凯文提出不正当要求被伊娃拒绝,他就会抚摸受伤过的手臂。
这是因为凯文被暴力震慑了,这也是父权社会的本质,它只崇尚暴力,恐惧暴力,用暴力确定地位,支配他者。
无论是学术上多么有成就的人,都会被嘲弄弱不禁风。
而那些直接掌控暴力、施展暴力的人,如拳手、运动员、保镖却很少被嘲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尤其是被男人。
凯文意识到母亲此时在力量上的绝对强势,怂了,不想再因为拉屎触怒伊娃。
但他打心底里瞧不起母亲,所以伊娃带给他的威慑力有限。
这也是因为他清楚,伊娃并不滥用暴力,他可以骑在伊娃头上,所以他依然没有收敛,甚至还敢威胁伊娃。
在凯文得了肠胃炎后,他主动向伊娃服软,承认自己这些年犯下的错误,温顺的靠在伊娃怀里听伊娃讲故事。
然后在康复后,故态复萌。
这是因为凯文生病后自觉成为了最弱小的家庭成员,他虚弱无力,离不开母亲的照顾。
而伊娃之前的举动已经向凯文展示了肌肉,凯文此时作为底层甘愿向强者示弱,祈求母亲的怜爱。
当他康复以后,并不能接受这样无能的自己,也不愿意回到被支配的关系。
伊娃对凯文失望透顶,决定生下二胎,把爱意倾泄在女儿身上。
凯文又愱又恨,时常故意捉弄妹妹,甚至把妹妹的圣诞礼物——一只仓鼠偷偷弄死,堵住了排水管。
伊娃发现仓鼠尸体以后没有声张,只是用管道疏通剂溶解了仓鼠。
凯文和妹妹单独在家时,故意拿出了母亲收好的管道疏通剂放在桌上,让妹妹打翻了它,导致妹妹失去了左眼。
而他对此毫无愧疚之心,只是冷漠的说,妹妹迟早会习惯的。
父亲再也不能对凯文的恶行熟视无睹,他拒绝让凯文和妹妹单独相处,并和伊娃商量把凯文送进寄宿学校。
凯文得知,愤怒的射杀了父亲、妹妹和体育馆的16名师生。
此后,伊娃因凯文失去了一切,她不得不停止了工作,搬家,被受害者家属找上门凌辱殴打,泼油漆。
可她没有再搬走,只是默默忍受了这一切,还坚持每周探望儿子,在新家给儿子准备了一个房间,仿佛他随时都会回来。
伊娃一直在反思,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教育好儿子。
当她问儿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凯文说“我以前以为我知道,现在我不确定了”。
这更是彻头彻尾的pua和推卸责任,意思是凯文觉得伊娃不爱自己,所以用最大的恶意回报伊娃,都是伊娃的错,如果伊娃之前好好对他,一切都不会发生。
真的吗?
不可能。
因为凯文从一开始就是个冷漠的小混蛋,他根本不会被母亲治愈。
因为“男性气质”就是一切“非女性”的东西,所以凯文坚持和母亲对着干;因为父权社会是建立在对母亲的贬低和压迫下的,所以凯文不会真切的和母亲共情,他会蔑视、摧毁伊娃的理想,在病愈之后翻脸不认人。
奴隶主会和奴隶共情吗?
奴隶主会在不打破主仆关系的同时接纳奴隶的思想吗?
不会。
所以从始至终凯文都不会被伊娃的爱“感化”。
母爱,父爱的劣质替代品从凯文对父母态度的双标,显然可以得出凯文看重父亲对他的评价,父爱的含金量也显然比母爱更高。
但凯文之父是个吝啬表达爱的人,或者说,他也确实没多少爱。
凯文过去的一切恶行他都熟视无睹,因为那些事情没有伤害到他。
所以他只是敷衍妻子,孩子哪有那么调皮,长大了就好了。
食物摔在墙上,就算擦洗过也会留下痕迹,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逃避责任,把矛盾和隐患留给濒临崩溃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
为什么在凯文害女儿失去左眼之后才行动?
因为那是【他的】女儿。
把凯文送走恐怕不止是为了女儿,年富力强又冷酷暴戾的儿子对他来说也是个威胁。
如果要举出他爱凯文的证明,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他教凯文射箭,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他的虚伪。
从妻子这些年的控诉里,他肯定多少知道儿子孤僻暴戾的一面。
可是面对射箭这项充满攻击性的活动,他不仅没有制止,反而支持凯文射箭。
无非还是因为,他认为凯文指向的对象不会是自己。
后来,自食恶果。
凯文小时候,他就没有教育凯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他默许了凯文对母亲的蔑视与攻击。
坚守丛林法则的凯文对父权社会的下位者伊娃毫无尊敬,当他老了,凯文也不会尊敬年迈的头狼。
在凯文小时候,伊娃的怀抱始终是向凯文敞开的,是凯文选择了拒绝。
在凯文生病的时候,伊娃是可以选择不抱着凯文给他讲故事的。
在回归事业之后,伊娃也没有放弃和儿子搞好关系。
可是在凯文小时候,父亲就没有调和两人的矛盾。
在伊娃生了二胎、重新开始工作之后,父亲就更加不会给这个hard难度的关卡费劲维护伊娃和凯文的关系了。
凯文想要父爱,可父亲不但没有自己给予爱,还不维护凯文和母亲的关系。
妹妹是和凯文争夺母爱的讨厌鬼,是比母亲还低的下位者,妹妹的爱不能打动凯文。
在父亲决定将他送往寄宿学校,他明白,他已经被这个冷酷虚伪的父亲彻底抛弃,于是能给予凯文爱的人只剩下伊娃了。
肠胃炎痊愈就翻脸不认人的凯文,显然是看不上母爱的。
凯文其实需要爱,但虚伪的父亲不能满足他,只剩下伊娃爱他了。
所以他唯独放过了伊娃,在伊娃探监时还pua伊娃,久违的向伊娃示弱。
他的台词在暗示:爱我吧,更多的爱我,以免我犯下更多的错(毕竟这样还有人来看他,他还是个未成年,说不定以后还要出来呢)这个在夜晚偷走妹妹的仓鼠,将其残忍杀害,设计让妹妹失去左眼毫无愧疚之心的人,难道不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吗?
他会在被尊敬的父亲精神弃养以后,被那个他蔑视、反复抛弃的母亲的爱感化吗?
不会。
最后的台词只是一个新的陷阱。
而伊娃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呢?
意外怀孕,放弃理想的工作,伺候一个仇视她的孩子。
重开小号,回归事业,和坏种儿子渐行渐远,拉进关系无果,在儿子犯下不可原谅的打错后失去一切,理想彻底破灭。
受害者家属要她为儿子的过错负责,她自己也觉得自己要为此负责,儿子也这么pua她。
所以呢?
电影想表达什么不是显而易见?
母亲就应该为儿子付出一切,承担所有的责任,母亲的一切追求都要放在儿子之后,否则,一切都是你的错。
凯文身为父权缩影,他是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的父,但还是从小就爹味十足,是个十足的小爹。
歧视女性,薄情寡义,媚上欺下,犯下滔天罪而毫无羞耻之心,因为他们都是弱者,强杀弱就像老虎杀兔子一样天经地义;而他最后的结局完全了父权最后的一环——对母亲的矮化和规训。
结果是,他成功了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但总有这样一群性格怪异,特立独行的孩子让父母费尽心思。
凯文就是其中一个。
这部由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执导,有着 “戛纳女神”称号的英国女演员蒂尔达•斯文顿主演的影片。
故事聚焦于一桩虚构的校园枪杀案,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反思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通过对一个母亲面对自己的儿子犯下的罪行进行前后生活、心里等对比,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一个反思。
在镜头语言错综复杂,引人入胜的同时带来了震撼也带来了恐惧。
本片主要讲述了美国中产阶级一对恩爱的夫妻,自从儿子凯文的降临,这个家庭开始变得不那么和谐了。
本片由虚构的校园枪击案件改编而来,但没有过多的讲述案件。
而是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对儿子的教育进行反思。
说到校园枪击事件,《大象》这部电影不得不提几句。
《大象》更多侧重对事件真相的客观多角度描述,故事在最后20分钟达到高潮,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的重点却不是校园惨案,它的悲剧来源于一对母子情感短路的极端表现。
导演并没有把研究这种校园暴力的根源作为影片主题,更多的是通过凯文和母亲的对抗关系,揭示母子悲剧发生前后的心理情感转变。
凯文作为本片绝对的主人公,主要讲述了他三个年龄阶段的故事为例。
虽然只有三个阶段,但是足够让我们看出这个“小恶魔”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时期,由于母亲没有经验的缘故,为了躲避他的哭闹声,母亲宁愿到嘈杂的工地上,让嘈杂击打的声音掩盖凯文的哭闹声。
他能直接从父母抱他的感觉判断出是父亲还是母亲,小小恶魔的种子在心里种下。
第二个阶段是童年时期,童年时期他拒绝讲话,到了换牙齿的年龄还要穿尿不湿。
不是因为他有智障或者其他病因,而是他以自己的方式跟母亲对峙,以他超年龄的成熟和高智商的方式来报复母亲。
“摔手臂”事件发生后,这种对母亲的恨意愈发强烈。
第三个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凯文的逆反心理达到了极致,也是最张狂的阶段。
他和母亲的矛盾逐步升级,尤其是妹妹眼伤事件发生后,父母对他都失望了,准备将他送去参军,他内心恶魔的种子彻底爆发。
最终悲剧降临,凯文进了监狱,母亲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不难想象,这是部女导演的作品。
其情感手法表达细腻,能让你最直接感受到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
首先是凯文的母亲,一个没有经验,并且还没准备好凯文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妈妈。
为了凯文,她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安心在家做个全职太太。
她不懂得如何照顾孩子,尽管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在家里做全职太太,仍然没有阻止凯文那颗日趋恶魔般的心。
最后悲剧的降临,自己的儿子射杀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这种落差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救赎,是原谅。
同时她也是可悲的,她的悲剧性体现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教育管理问题出现在哪里?
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凯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人们唾弃她,将凯文犯下的罪的气出在她身上,别人打她,骂她,而她只能说:没事,是我的错。
别人往她家门上、车上泼番茄酱,而她只能自己一遍遍的打扫清理着这些污垢,独自默默的承受着一切。
她失去了以前的工作,以前的生活,和以前的一切。
也许对一个母亲来说,她做的已经够多,承受的也几乎超过了她的极限;但作为凯文的母亲来说,她做的又那么少,没有及时抓住孩子内心所想所感,这才是致命的。
中国有句古话“无仇不成父子”,母子之间同样是一个道理。
再说凯文,你也许会愤概地指责他,说他是恶魔,是撒旦的附身,是坏蛋……我却觉得,他是一个妒忌心极强,急需证明自己,急需得到母亲的关爱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的人,也可以说是种另类的恋母情结。
他采取了一种近似于对母亲精神虐待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
因此即使他的身体被关在了监狱里,人们也会无时无刻地提醒伊娃“你有一个恶魔般的儿子”。
他天性聪颖,讨厌母亲不厌其烦的让他做对他来说简单到爆的算术,或者是幼稚到极点的来回滚球的游戏。
母亲把他扔在一边,造成了他手臂的骨折,但他没有告诉父亲,而是看似为母亲解了围,实际上是他彻底的看透了母亲,并且将这种愤怒之火深深的埋在心里。
在父母面前他表现的像个正常的同龄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正常人们才会对他的反常而不在意。
妹妹的出生无疑是对他存在的一种赤裸裸的挑衅,就连最喜欢他的父亲也把爱分了一半给妹妹。
他恶魔般的心不断滋长。
那晚,他第一次主动的钻进了母亲伊娃的怀抱听故事,只是为了气父亲,实际上是他对父亲不再信任和爱。
最后他用父亲教他的剑术射杀了同学,父亲和妹妹。
在少管所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自己也茫然了:“我曾经以为我知道,但我现在,不那么确定了…”。
本片虽对凯文的父亲着墨不多,但也是一个无可忽视的角色。
由于工作的关系,凯文的父亲一直对他疏于管理,一直没有意识到凯文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增大。
他和所有正常的孩子一样,在父亲面前撒娇,和父亲一起玩游戏、射箭等等。
然而妹妹的出生改变了一切,一下子让凯文觉得全无立足之地。
于是,他钻进了母亲的怀抱,听母亲讲故事,实际上是向父亲挑衅,向父亲划清楚汉界。
母子矛盾愈发激烈,面对矛盾的频频发生,凯文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他只是个孩子”。
由于妹妹眼睛事件发生后,父亲开始对他失望,在商量着送他去参军。
就此,凯文和父亲的关系正式决裂。
在凯文眼中,父亲将对他的爱转向了妹妹,这是凯文之所以要射杀父亲和妹妹的关键。
最后是凯文的妹妹,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
无疑她是这个悲剧中最无辜的角色,还在婴儿时期就被哥哥凯文欺负,用鱼缸里面的水泼洒她的脸。
后被凯文用吸尘器吸住头发并且无数次骂道傻子等词。
而片中的妹妹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不仅如此,她还说道:“凯文说我笨,我觉得是对的”,间接上她自己承认了“笨”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来说,凯文像她妈妈伊娃,固执,执拗;妹妹则和父亲一样,大多数时候选择妥协,性格比较温和。
其实凯文未必不喜欢这个妹妹,只是母亲把妹妹全部包裹起来,不让凯文触碰,也不让凯文和她一起玩耍,这种关系自热而然将会变坏直至破灭。
这是部调子灰暗的严肃电影,却充满鲜红色的象征画面,红色本应该是一种热烈,性感的颜色,而这里则象征着一种暴力或者冷暴力。
中国有句俗话叫“大喜即大悲”,任何一种红在本片看来都显得尤为夺目。
比如片头长达3分钟的番茄酱大战(西方的狂欢节)的镜头,人们都在为这盛大的节日而狂欢时,凯文的母亲却在等待着救赎,也或许是在反思对凯文的教育问题,也或许还在沉浸在丧夫丧女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她像耶稣一样被人抬成大大的十字架,而她依旧凝重的面部神态仿佛在告诉我们,一切快乐仿佛都与她无关。
原本是一出悲剧,却用“狂欢节”来做开场,导演的用意在明显不过。
狂欢节过后,一切回归平常。
而女主角伊娃的家门口和车上仍然是刺眼的红。
人们将凯文犯下的罪怪在了伊娃身上,并以各种方式对伊娃进行报复。
白与红的对比,刺眼而醒目。
除此之外,片中的小凯文的衣服、吃饭的番茄酱、颜料、就连写字的笔都是红色。
红色无疑是本片的主打色,也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片采取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反复等多种叙事手法,表达了人物心理的晦涩难言,营造了一种压抑昏暗沉重的气氛。
顺叙是主线,主要从女主角伊娃丧夫丧女之痛后说起,并不完整的家庭她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模式。
倒叙的镜头在片子的开始父亲和小女儿快乐的玩时穿插。
把悲剧提前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片中还多次以女主角伊娃回忆的方式出现。
插叙是本片的一大特色,通过插叙展现两个时空,把一个母亲从悲剧前到悲剧发生后刻画的栩栩如生。
并通过现实所遇到的人或者事直接联想插叙到过去的时空,从而来讲述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例如伊娃在公司门外走着,被一个陌生的女人揍了一拳,这时镜头插叙到悲剧发生时,这个揍她的女人被凯文射杀。
为了替凯文赎罪,她只有选择默默的忍受。
对比在本片的表现在明显不过。
无论是色彩,素色对比鲜红色,还是伊娃悲剧前后的转变。
她的转变不仅体现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也体现在穿着上。
悲剧前,一家人其乐融融,所以这时伊娃的脸上是有笑容的,着重也多以清爽的明亮暖色调为主。
悲剧后,人物内心、表情判若两人,取而代之的满脸的忧伤,这时的着装多以深色、素色为主。
反复,片中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片段当数高潮部分,凯文射杀了同学的现场。
在女主角伊娃看见受害者时总是会勾起一段悲惨的回忆,这样的镜头在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
在这里不得不说女主角表演的精湛,判断过去时空和现状最直接的就是观察女主角的面部神态。
凯文究竟怎么了?
他为什么会变这样?
是家庭教育,是学院的因素?
本片虽对凯文学校环境描写不多,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凯文在学校的概况,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射杀同学。
当警察来抓他时,我们看到的是他脸上诡异的危险,是胜利?
还是傻子的微笑?
还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报复了母亲?
我们不得而知。
片中的音乐是著名的作曲家Radiohead为影片量身定做的音乐。
采用的是让人难以忽视、令人惊艳的中国琵琶曲《十面埋伏》。
通过撩人心弦的琵琶曲来爆破片中人的情绪,紧绷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断将其升级。
也许你会说它有点突兀,中西结合反倒显得不伦不类。
但这正是导演的用意所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庭教育始终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因素。
除了琵琶曲外,片中还采用多种英文老歌,在渲染氛围的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心境。
印象最深的是片尾曲, “一天我路过孤儿院,停留在园墙外,看孩子们玩得多愉快。
那一旁却有个男孩没人理睬,我问他为什么不去玩,他转过身,放声哭出来。
谁也不要我,谁也不要我,我野生野长,像野花一朵,没有爸爸的抚爱,没有妈妈的吻,我是个孤儿,谁也不要我……”凯文便是那个孤儿,虽然他有爸爸也有妈妈,但却没得到太多关爱。
他敏感,时刻关注着父母的变化,他聪明,但是却没有找到正确的和父母沟通的方式,无话可说,无人能说的压抑和苦闷使得凯文变成了孤独的儿童。
看完这部沉重的影片,心情压抑了好几天。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会带给你视听艺术的享受,更能带给你许多人生,人性的思考。
影片虽然是从虚构的小说改编过来,但现实生活中也不排除有弑父母,极端性格的儿童存在。
例如《儿子,你干了些什么》就是根据真实的事件,讲述了一个圣地亚哥的男子通过一个怪念头导致他残忍的用刀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青少年犯罪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同类型的诸如《大象》,还有最近看过的一部《告白》《玉米地的小孩》等,我个人十分喜欢这种探寻极端人性的电影,比如《大逃杀》就列入我的个人十佳电影中。
“生之痛,死之哀”这些电影留给我们太多思考。
关于生死,关于教育,关于家庭……这些亘古不变的话题,和那些触目惊心的悲剧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从电影,从人生得到启发和感悟,避免悲剧的发生。
对于这部电影,谈不上喜欢也绝不讨厌,平平淡淡的看完了,甚至没有特别难受压抑的感觉。
唯一让我一直思考的,便是 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又怎样才能改变。
可以说,凯文的心理畸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母亲对他的漠不关心造成的,但尽管如此,凯文最希望得到的,还是来自于他母亲的爱;而他在世界上最痛恨的人,依旧是他的母亲。
因此,他杀了父亲和妹妹,却唯独放过了母亲——既是爱她,又是为了报复她。
母亲爱凯文么,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凯文自己认为母亲仅仅是习惯了他的存在罢了,但是在凯文入狱的两年间,抛弃了旧房子的母亲,却唯独把凯文的一切完全复原在了新的房子里,这绝非习惯那么简单。
但这未免也太过讽刺——母亲终于表现出爱的时候,却是她再也无力挽回的时候。
的确,凯文的出生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个惊恐多于惊喜的意外,但这并不是她漠不关心对待凯文的理由,她自以为自己勉强出来的温柔便是她所能做到的最大奉献,便能取悦眼前的小屁孩儿,但孩子是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母亲的冷漠。
区别便在于有的小孩为了讨好而表现出全部的可爱,继承了母亲犀利的凯文却选择一次又一次的揭开母亲伪装的面皮——这种差异并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因为孩子的初衷都是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和爱。
唯一一次,凯文在母亲面前表现出依赖,便是在他生病的时候,然而第二天他感觉稍好时却又对母亲恶言相向,为什么?
其实容易理解,A与B闹矛盾,有一天无意中A却又和B打了招呼,于是懊恼不已,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为了“挽回”面子,便找到了B恶狠狠地羞辱他——这便是凯文与母亲之间上演的桥段,但母亲却没发现,“羞辱”只是凯文在假想的与母亲的战斗中的武器,依赖与孤独才是卸除武装后的真正的凯文。
而在人们都把矛头指向了母亲时,我觉得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s father too!!
在这个家庭里,父亲似乎才是最爱凯文的存在,凯文似乎也和父亲相处的最为融洽,但为什么凯文却能够对父亲痛下杀手?
我认为凯文对父亲的爱,有一部分是表演出来的,是他为了刺痛母亲,报复母亲对他的无视的另一武器。
真正在乎一个人的表现是什么?
并不是你能对他露出最灿烂的笑容,而是面对他你连假笑都伪装不出来——凯文面对母亲时,他的表情永远是嘲讽的,甚至是愤怒的。
这么看来父亲的确很可怜——儿子太过专注于与母亲的抗争,结果忽略了来自父亲的温柔。
但父亲完全是无辜的受害者么?
不可能。
全片看来,父亲似乎永远看不到凯文身后日渐严重的问题,也从不重视妻子吐露的苦水中揭示的隐患,他只是扮演了一个安慰者,儿子受伤时安慰儿子,妻子难过时安慰妻子,但他却不是一个开导者,从未真正着手帮助妻子修补其与儿子的关系。
这么说来,他也是淡漠的。
那么凯文有错么?
当然!
他在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反抗母亲大战”中入戏太深,以至于多次母亲稍试补偿时,他却如同看见了母亲的软肋,大肆攻击。
一开始他伤害母亲是为了得到爱,到后来便只是为伤害而伤害了。
这让我终于理解了一句话——如果你总是假装听不到自己真实的想法,那总有一天你便真的什么听不到了。
悲剧已然发生,谁也脱不了干系。
若发生在现实中, 我只想告诉这对父母,你们需要的不是 talk about Kevin,而是 talk with Kevin。
《让我们来谈谈凯文》(2011):凯文到底怎么了-全剧透凯文射杀了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的变节,因为父亲从与他同一战线舐犊情深逐步转变与母亲站在一起冷漠放弃他。
凯文射杀了自己的妹妹,因为妹妹的出生本就是对他的一次否定与挑衅,因为母亲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妹妹。
凯文射杀了自己的同学,因为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了从反母亲到反家庭再到反社会的台阶,因为他要用这样的方式完成对母亲的终极复仇。
他是如此的仇恨自己的母亲,他所作的一切几乎都是针对母亲,为了让母亲难受,但是他却没有直截了当的弑母,这一点是本片的麦加芬母题,围绕其展开的中心点。
让我们来谈谈凯文,谈的也正是,为什么凯文不弑母,凯文到底怎么了。
1、凯文出生凯文出生时母亲并没有做好准备,她不知道怎样抱孩子,凯文就这样一直不停的哭闹,母亲无计可施,她甚至将婴孩凯文推至施工地,用工地巨大的机器噪声来掩盖婴儿凯尔的哭声,相反,父亲却很能哄小凯文开心。
聚焦这一段对于理解本片非常关键。
天生一对死敌从这时候已经生根发芽。
2、凯文扭伤也许是幼年对母亲的不良记忆,凯文对于母亲产生了巨大的排斥感,加之母亲此时的教育与沟通也存在问题,母子之间的芥蒂非但没有消解,反而越演越烈,小凯尔故意将母亲心爱地图喷满了墨汁,故意将便便拉在裤裆里,故意用呀呀呀轻蔑的说话,直到有一次,母亲将小凯文丢到一旁,小凯文竟然折断了小手臂并留下了见证母子决裂的疤痕。
3、妹妹出生自凯文扭伤以后,凯文与母亲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也许此时母亲试图修复与儿子的关系,但是儿子已经抱着“凡是能让你难受的事情我都会去做,凡是能让你舒坦的事情我一律不会去做”的两个凡是精神去不断的逼迫母亲,调戏母亲,一副“老子就这样,你能对我怎么办,你有种来杀我呀!”鉴于此,母亲也只能任由凯文自生自灭,但是母爱无处发泄怎么办,于是她背着父亲与小凯文怀上了妹妹。
而此时的母亲,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母亲,知道怎么带孩子,知道怎么抚养婴儿了。
对比于凯文出生时所受到的养育,母亲的变化更让凯文记恨。
4、父亲变节父亲之前一直站在凯文一边,不论是凯文真的犯了错,还是凯文故意陷害母亲的假象,父亲都坚定不移的帮凯文说话,诋毁母亲。
但是,让凯文参军这一事件让凯文对父亲彻底绝望。
父亲是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他觉得父亲还是无情的将他遗弃了。
于是,一个杀人狂正是蜕变而出,破茧而飞。
由此,凯文这一条杀人狂演变路线图跃然纸上,凯文怎么了。
凯文就这样一路走来。
至于凯文为什么处处针对母亲而没弑母,想必是因为这样的复仇更让人具有快感,这点与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不谋而合,均属于那种处心积虑的终极复仇。
在凯文被囚禁后,母亲的正常生活已荡然无存,走路或工作过程都会被人冲上来扇耳光被骂为“臭婊-子”。
从这就可以看出凯文的复仇取得了成效,死对于母亲来说是一种解脱,老子就让你活着,生不如死。
因此,用凯文天生杀人狂,天生变态来解释凯文行为轨迹是不负责任的,凯文并没有疯,凯文是一个正常人这点非常重要,不论是他对待母亲,还是演变成杀人狂,他都是头脑理智的,这是他精心设的局。
Eva to Kevin: “I want you to tell me why.” Kevin : “I used to think I knew. Now I’m not sure.”至于片尾凯文最后一句台词,“我以前以为我知道的,可我现在,不确定了”的含义是:以前我不懂母亲对我的爱,现在我终于知道母亲是爱我的。
凯文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印证母亲不爱他,既然她不爱我,我就要让她知道我同样不爱她,也要让她痛苦。
但是,即便事态如此,母亲仍然没有放弃他,仍然坚持去监狱探看,仍然心疼怜悯自己的儿子。
这便是母爱吧,这又与奉俊昊2009年的《母亲》如出一辙。
西红柿狂欢开局为本片拉开了血红色的帷幕,西红柿、红酒、草莓味果冻、车尾刹车灯、红色油画、红裙子、口红……红色成为了影片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它暗示着蒂尔达•斯温顿饰演的母亲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
同时“母亲现在”与“儿子当年”两线程同时触发,交叉并行,同时,导演大部分时间都依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镜头语言来传递思想内涵,对白不多,悬念营造十分出色。
至于凯文杀死父亲,妹妹与同学没有任何血腥暴戾的特写,反而在暗夜青草地喷洒淋水中,父亲与妹妹的中箭伏地反而有着一种静物恬淡的美感,凯文在射杀同学时仪式一般行礼也徒增了氛围的鬼魅。
也直接下调了凯文在观者心中的罪恶感,导演也有意为之,为母亲宽容包容凯文做了铺垫。
蒂尔达•斯文顿贡献了一次完美的演出,其消瘦的脸颊十分契合苦逼母亲的容颜,而其内敛的愤怒与隐忍的屈辱情绪也被拿捏的恰到好处。
个人2011年度盘点:最佳女主角:蒂尔达•斯文顿目前十佳打榜: 1、《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2011) 2、《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2011) 3、《亡命驾驶》Drive(2011) 4、《忧郁症》Melancholia(2011) 5、《冰冷热带鱼》Cold Fish(2011) 6、《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2011) 7、《帮助》The Help(2011) 8、《阳光姐妹淘》Sunny(2011)
(芷宁写于2012年1月10日)许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原是一名摄影师的缘故,她运用纯熟准确的镜头语汇,讲述了这部发人深省的探讨禁忌话题的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又译作《凯文怎么了》)。
其中那个虚拟的梦魇般恶性事件的始末,被呈现得错综复杂、迷离纠葛又触目惊心,虽然观众能猜到发生了什么,但在看到具体的画面时,依旧感到了那种挥之不去的忧戚和恐惧。
在片中,拉姆塞运用了倒叙插叙、对比反差等多种叙事手法,表述了人物心理的晦涩难言,营造出了一种黯淡压抑的灰暗调子,虽然影片的很多场景采用了大量的红色,如铺天盖地的番茄酱,却反衬出了一种令人惶恐失措的氛围,其效果犹如强烈的警戒色。
同时,该片的剪辑很有特色,看似凌乱的穿插和回忆,仿佛将整体给拆分打散了,却又能将零碎分散的片段有机连接。
而这个分散又重组的过程,仿佛片中女主人公伊娃回思辨识的心路历程,在此沉重痛苦的过程中,这个不算称职的母亲最终意识到在儿子凯文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什么。
凯文生来特别,在某些方面,他就像是另一个伊娃,敏感而犀利,他很小时就讲出了“习惯的,不一定喜欢”这样一针见血的话。
只是凯文没有伊娃幸运,在他还是个胚胎时就不受欢迎,只因那时的母亲还没准备好过家庭生活,当小凯文试图用各种出格的方式唤起他所需的母爱时,只能引发了母亲的茫然和漠视。
而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这让缺乏为人母技能和耐性的伊娃束手无策,在她的情绪失控令小凯文手臂骨折后,她甚至没勇气向丈夫坦言,那一刻的小凯文仿佛看穿了母亲,他的主动担当和母亲的缺乏担当,终使母子间的纽带成拧巴状态…… 影片虽改编自同名小说,但绝非照搬,而是在掌握要领后的重新解构,这样的重构令影片有了集中讨论的主旨,即母爱和家庭教育。
就像缺乏关爱的小孩都会有报复性的行为一样,在日积月累的心理失衡中,在不断受到新刺激之后,凯文放大了对母亲的怨恨,他的人格已然扭曲了,于是,他将行为的标准定在让伊娃痛苦的基础上,家里草坪和校园篮球室里的暴行,成了他拟最终折磨伊娃的方式,他投案那一刻的笑容和眼神,令人毛骨悚然。
在表演方面,饰演伊娃的蒂尔达·斯文顿奉献了一次杰出的表演,她将角色不同时段的性情和心态拿捏得当,也将其间的沉痛纠结诠释得丝丝入扣,同时,在回忆和现实交错的叙事中,斯文顿的出色表演是衔接各种时空的关键所在。
大小凯文的戏都不错,其中饰演6-8岁小凯文的贾斯珀·纽厄尔令人眼前一亮,小小年纪的他能将小凯文种种“别扭”举动后所要表达的心理需求表现得颇具说服力,实属难得。
饰演少年凯文的埃兹拉·米勒的最后一幕戏颇有难度,他胜任了——在少年监狱被囚了两年后,凯文第一次向不断来探视的母亲开口说话,他最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确定,他终于意识到了母亲的关爱,米勒说话时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另外,让人难以忽视的是该片的配乐,令人惊艳的是对中国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运用,每次琵琶的献声,都像是在拨动心弦,在爆破片中人的情绪,紧绷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断将其升级。
而英文老歌的运用,如Buddy Holly的《 Everyday》、 Wham的《Last Christmas》、The Beach Boys的《In My Room》等,都出现在合适的段落,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心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088458_d.html
没有直接曝光触目惊心的场景,全程用音乐和断续的特写镜头来营造紧张变态恶劣的心理状态,很成功,让观众细思恐极。
🤢特别是小兔几尸体在下水道打碎机的暗示。。。
男主角太帅了,有种诡谲的变态气质😍😍父母的成熟与否对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影响重大,婴幼儿时期亲密关系的破损后天很难弥补。
女主在儿子小时候就用一种嫌恶的态度面对他,甚至当着面对他说:“要不是因为你,我现在就在法国!
”小孩子觉得自己被讨厌。
他不觉得母亲是喜欢他的,他认为母亲只是习惯有他。
就像电影里他对母亲说:“习惯并不代表喜欢。
”他渴望母爱,但是他并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爱,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爱,说不定他觉得惹母亲生气让她对自己抓狂就是一种爱呢?
他或许在母亲的怒视中获得了快感?
这种对“爱”的曲解,也导致他后来对身边生命的藐视。
他杀害他最疼他的父亲和对他言听计从的妹妹,杀害无辜的同学们,来惹恼他的母亲,是为什么?
就像他在电影中说的,考满分这类破事并不能上新闻,而他要做一件能上新闻的,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他的事。
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变得“重要”,变得“特别”。
小凯文看到母亲在房间里很认真地贴大地图,凯文眼里全是不屑。
妈妈说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变得特别,这是一种“个性”。
小凯文用颜料水枪将妈妈的精心贴好的地图全喷上了颜料,在妈妈的怒视中说自己只是希望他们更特别一些。
这是否意味着凯文在“吃醋”?
母亲从没对待地图那样对待他,他希望自己“特别”。
最后他预感到母亲要离开这个城市了,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他曾经以为自己知道,但现在他变的不确定了。
是不是曾经以为自己是憎恶母亲的?
经过久呆监狱的静思和面对母亲坦诚不舍的眼神,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
开始觉得母亲在他做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后仍旧坚持来探望他,这就是爱?
电影里穿插了太多片段,都像一种暗示。
妈妈在凯文的房间里搜到一张写着“i love you”的cd碟,打开后里面是电脑病毒。
为什么凯文总把“爱”设计为trick呢?
到最后在体育馆里的射箭仪式,也像一种 trick。
说到底,是eva的“罪过”。
事发的两年里,她也任打任骂地忍过了。
我是在一篇推文中偶然知道这部电影的,具体心理分析可以看看这篇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t_TOY2ofTYWLi7y_2uRSHA虽然喜欢小朋友,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到“玩够”了才能决定有小孩。
我常想,如果自己不够成熟,如果孩子被我当成累赘,那对小朋友,对自己的人生,都很不负责。
---最后再表白一下这个美颜小哥哥!
😂😂
有些事情没有做好准备最好永远不要去做,比方说瑜伽前不做准备运动,没有想清楚就生孩子,等等。
这些事有个共同点,做的时候不慎考虑,做完以后后患无穷。
我因为瑜伽课扭伤脖子后一个月没再上课,再次返回课堂,却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死讯,班上一个年轻妈妈自杀了,产后忧郁。
有人说:“当生活失望,让孩子出场”,可我以为对有些人来讲恰好相反,如果不能想清楚为什么要孩子、不能做好因为孩子没有自己时间的准备、不能解决生育代价和个人追求的严重冲突,那么真的应该慎重决定是否要迎接孩子来你的世界。
如这位年轻妈妈,产后忧郁多半还是无法承受孩子带来的生命之重,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对生活的无所适从,这样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相比另一种选择——因自己的无望对孩子充满怨言和漠视,将孩子培养成一颗毒草,这位母亲倒是显现出一种牺牲小我的伟大,这是我在看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后明白的一个真实却残酷的道理。
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讲述的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Eva(Tilda Swinton 饰),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
面对这个准备之外的孩子 Kevin(Ezra Miller 饰),Eva并不显得期待,她没有其他准妈妈们怀孕的兴奋劲,孩子出生后,面对怀中的Kevin也多半是面无表情的呆坐,甚至在哄大哭的孩子时,她竟然把婴儿车推到工地边,让电钻声盖过哭声来寻求解脱。
在整个抚养Kevin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Eva作为人母的喜悦,母子间常呈现出无话可说的状态。
而 Kevin好像就是Eva所有怨恨和冷漠浇灌下成长的毒草,他叛逆、撒谎、恶作剧、两面派、早熟、冷漠、邪恶。
没有人理解Kevin为什么要射杀学校的女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和妹妹,面对这样的儿子,Eva每次探监都会问他“why?”可是与其问Kevin究竟怎么了,不如深究下Eva究竟对Kevin做了什么。
Kevin的脸,映照着Eva的脸;Kevin的恶,彰显着Eva的恶;Kevin的罪,实在的,该由Eva来承担。
冷暴力式的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最恐怖的毁灭。
Kevin的罪,是Eva一步一步造成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的任何行为都将在他们身上刻上烙印。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不得不聊聊最近看的一本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芬奇先生是一名律师,坚持替黑人辩护而导致家庭遭到残暴的攻击,有一次他给孩子买了鸟枪,然后说,鹣鸟你们可以尽情打,但是记住不能杀死任何一只知更鸟,因为它们不破会庄稼,不做任何一件坏事,只是用它们的心唱歌给我们听。
芬奇先生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以自己的绅士品格与博大爱心身体力行,向孩子们展现了伟大人格和善良本质的真谛。
记得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中,Kevin的父亲也送了一把弓箭给自己的儿子,讽刺的是Kevin最终却是用这把弓箭犯下了校园暴行并杀死父亲和妹妹的。
芬奇先生的一双儿女虽然拥有鸟枪,却知道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而Kevin是用弓箭教训了养而不教、生而不爱的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在办理手续准备飞美国读书,我很不能理解她如何能丢下年幼的孩子和整个家庭,毅然决然地出走他国,于是试图劝她三思,可她告诉我说,生下孩子已经是她人生犯下的一个大错,她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错再错。
面对这样的答案我一时失语,看着在她一旁不远处静坐看书的小男孩,我喃喃自语:“杀死知更鸟究竟是谁的罪过?
”那孩子抬头瞥了我一下,双眼的冷漠比腊月刺骨的寒风还要凛冽。
大概只有用心养育过孩子的人,才懂得这个母亲的绝望......有人说孩子感觉到母亲无奈接受的心情才会产生抵触情绪,拜托,一两岁的孩子呀!
人的耐心和天赋不是无限的,一开始想用心做父母的人,大概总有些心理准备。
女主准备好了做个好母亲,然而孩子的天赋跟她开了个大玩笑,这是天注定。
教育专家屡屡说,孩子这样,那你就这样啊;如果那样你就那样啊……多可笑,孩子不是汽车,自带方向盘。
孩子是复杂得多的难题,他甚至不是难题,难题总有解法,然孩子没有!
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反社会倾向,那么应该归咎于他自己,还是说他的监护人、亲友、老师等和他相处过,给过他教育,对他的人生观造成过影响的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然后我似乎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悖论 ——如果归咎给孩子自己,谁能保证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外界都给了他纯正面的、纯积极向的教导,使得他的人格、心智,从来不会因为任何细枝末节的不良因素而在人生的总轨迹上走偏走远同样地,如果说他的家属朋友和老师要为这一切负责,那么如果实际情况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拥有无限多耐心和宽容地去接纳、理解、引导这个孩子,孩子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类似禁闭岛中的Defense Mechanism)拒绝接受所有能被耳濡目染的正面信息,最终导致自己的内心长出阴暗的倒刺,走上犯罪的道路并做出骇人听闻的杀害行为的话,这又怎么能算是抚养者和施教者的过错?
而这一部《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就是讲述了这么一位从小就显现出性格缺陷和心志不健全的症状的男孩是怎样一步步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并最终酿成惨案的阴暗向悲剧故事。
影片伊始带有强烈密集感和视觉压迫的“番茄大战”就以它血一般惨烈的红色占据并震撼着我的双眼,加上那近似哑剧的零背景音乐,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想象中狂欢般的番茄大战(其实一直没懂这么浪费和不环保这样的活动怎么有存在的意义?
),那满屏幕的红色番茄汁简直就是令人作呕的鲜血,如海潮般汹涌而来将人淹没其中,好像有种死亡的震慑无可抗拒令人窒息的味道在里面。
与其说是众人欢乐地互砸番茄,这更像是一场疯狂的杀戮。
紧接着,一连串破碎的故事线的杂糅、女主角脸上如同精神分裂般写满的多疑、恐惧、臆想、焦虑、绝望……、又一轮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艳色调的集体出现……短短几分钟已经为整部影片垫下了复杂、阴暗、不安和荒唐的基调,虽然我在这时候也确实不知道那些剪得如风中碎片般的闪回镜头是作何意,但我确信这不会是一部讲述如何救赎一名缺陷型人格小男孩的温馨家庭故事,我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很难以接受,甚至虐心得惨无人道。
也许一切悲剧的来源就是这个叫做Kevin的孩子的意外降生。
影片中的女主角Eva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就先前闪现过的镜头来看她在意外怀上并且产下Kevin之前应该是一个事业爱情家庭三不误的幸福女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与塑造,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实现到世界各地自由行的旅游愿望。
事实上,她已经离着手实践这个梦想非常近,但是Kevin的突然出生打乱甚至打碎了这一切的美好心愿。
这里就牵涉到本文开头部分的思考悖论,我无法判断究竟是Kevin自出生起就有类似自闭的人格缺陷症还是母亲Eva虽然极力掩饰但是仍从细微之处表现出的对这个意外孩子的嫌恶和敌意导致了Kevin自始至终选择负隅顽抗,用孩子仅有的捣蛋、胡闹、沉默和无所顾忌来对母亲的种种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强力反击 ——这也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残忍也最让观众唏嘘不已的地方:母子两人都心知肚明地怀着对彼此满满的敌意和碍于亲子关系在人前伪装出来的谦和、妥协和尊重,然后出于对彼此早已根治于心的一己偏见,将几乎所有的亲子互动行为都解读为交互的敌意,两人都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身体或是精神上的侵犯,于是便强行怀揣着内心最后一丝尚未崩溃的爱与忍耐作为批判和攻击的借口装作喜怒不形于色但实则面目狰狞怒不可遏地朝着彼此疯狂般地恶意中伤……拿以下这个情景为例:在Kevin小时候母亲教他说话和传球,而Kevin不作出任何反应 —— 表面上是一位用心的母亲耐心地教孩子牙牙学语,但男孩或许是因为还未达到掌握语言的年龄不理解母亲的行为;但将上述的真正的亲子关系写照带入进来呢?
母亲Eva出于虚荣和对孩子的不耐烦急于向Kevin灌输语言知识,并以传球作为强制性的亲子互动游戏。
另一方面,从Kevin孩子的视角,他发自内心地厌恶和瞧不起母亲这样有目的有动机的教学做法,因此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你越是让我学说话我就越一语不发让你无计可施,让你知道就算你是母亲,也强迫不了我做我的选择我个人觉得就以上的这一个场景而言,这个叫Kevin的男孩已经体现出了不应该出现在孩子这个年纪的城府和心机,简言之,他故意不肯跟着母亲学话的做法已经指明了Kevin的心志确实是有重大缺陷和疾病的,理应立刻加以重视并且理智地、不动声色地去探寻解救的对策,同时也放下作为母亲对于这样一个意外出生的“并不想要”的孩子的所有成见,静下心来思考今后如何引导这么一位有缺陷的孩子走上正途可惜而又可悲的是,母亲Eva不但没有这么做,她的恼怒和歇斯底里好像反而愈发变本加厉。
对此Kevin也毫不示弱地一一进行反击,这在旁人看来既感到心酸又充满无奈 —— 成见究竟为何种阴邪之物能够让有血缘关系作纽带的母子都反目成仇彼此举戈相向?
究竟要偏执到何种程度才会让母子简单意义上的矛盾上升到仇恨的地步?
当自己辛辛苦苦拼集起来的写满旅游规划的世界地图被儿子Kevin用装满颜料的水枪破坏得面目全非的那一刻,母亲Eva对眼前这个怪孩子的容忍彻底到了极限(诡异的是这个极限在后来还能不断地有上升空间)提问数字时Kevin充满挑衅的恶搞、刚换过尿布之后报复性质的拉第二泡屎…… 这些本来尚能咬牙忍受的行为在这时直接引爆了母亲的怒火,那歇斯底里的奋力一摔直接导致Kevin手臂骨折“You know how people train cats?They stick their noses on their own shit.They don't like it. So they use the box.”在看到母亲向别人询问养儿经并且最后得到这样的回答时,我已经知道这一段母子关系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只会是一步步走向惨烈的悲剧。
康复后的Kevin,心机和城府都较先前变本加厉,他那在父亲面前的百般温顺乖巧的外在伪装和在与母亲独出时表现出的极度仇恨… 鲜明的对比背后让人感到近乎恐怖的寒意如果说最开始Kevin还只是人格存在缺陷的话,到这里他真的已经能用人格分裂来形容 —— 面对自己不针对的家人,他天真友善得像个小天使,脸上洋溢的微笑总让人产生想要宠爱他的错觉;面对母亲,他用尽心思用尽各类让人崩溃的手段像对待仇人和叛敌一样地折磨和施虐我也真的不懂不理解为什么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地步母亲Eva还要欺骗自己欺骗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容忍和妥让就能使亲子关系重建我的建议是:面对一个缺陷型人格的孩子,永远不要天真地做这种无谓的尝试。
之后母与子之间的大量矛盾都充满了解读与反解读,窥私与反窥私的斗争和对抗,诸如母子二人在餐厅吃饭,母亲问及Kevin学校生活时,Kevin直接将这句话视为动机叵测的试探,于是他一骨碌地把所有他认为母亲会接着问的问句如背课文般悉数背诵出来,将母亲试图进行沟通的念头无情地撕成粉碎,只留下母亲Eva错愕和震惊的脸庞又如母亲偷看Kevin桌上的CD后电脑屏幕在自动播放了大量不堪入目的图片后系统瘫痪,正又是Kevin早早做好的一个局,只为了让母亲自己看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卑鄙的有窥私癖倾向的失败人母。
这样的举动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母亲自尊和身心的究极拷问与摧残。
我仍然不愿意相信一个孩子可以可怕到这样一般田地。
最后惨烈的悲剧由那一盒圣诞礼物正式开启:7号系列长弓。
之后的剧情毫无例外地按照预期的走向,Kevin用这把父亲送的弓射杀了妹妹和父亲本人,更无法理喻的是Kevin手段之残忍令人咋舌,父亲和妹妹都是身中了多箭,并且都不是命中致命部位而是活活流血到死……可怕的是,Kevin将自己锁在空旷体育馆内练射箭准备杀家人时,他竟然一个人听到身后的剧烈掌声。
这一幕,光是回想起来就觉得头皮发麻浑身冰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母亲Eva在结尾时探望Kevin的谈话:“你看起来不快乐”-“我有快乐过么?
”“能告诉我你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么?
”-“我以为我曾经知道,但我现在又不确定了。
”Time's Up。
在我看来,母亲的一味忍让妥协也是推动悲剧产生的主因之一:Kevin对于母亲一再的包容似乎充满怀疑和好奇,他怀疑母亲是故作真诚地宽容他的调皮捣蛋实则内心充满怨恨,他同时好奇母亲的容忍底线到底能被推搡到何处。
Kevin就这样不停地加深着作恶的程度,直到亲手杀死了父亲和妹妹,他觉得母亲终于可以不用伪装地彻底仇恨他报复他折磨他了,然而母亲没有。
这个时候Kevin彻底陷入了迷茫,这一幕和泪眼朦胧的母亲合在一起,恐怕找不出更加残忍的家庭悲剧。
本文的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篇以前看到过的关于自恋倾向人的解读与治疗,与这部影片的立意非常相似,以下节选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自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还是他们生来如此?
当小孩的父母极为自恋时,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子女的情绪需求,这些需求可能被父母所忽略、嘲笑、羞辱、甚至是攻击。
最终,孩子会极度渴望爱和注意力。
这种缺乏爱的情况可能导致孩子的如下两种行为:1) 为了得到孩子所该得的赞美和注意力,而成为一名演员。
没有安全感的父母,蔑视将需求和痛苦表现出来,为了表象而活着。
孩子的情绪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们试图在被忽略之后存活,他们无法在家长那里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隐藏自己来求得生存。
他们通过虚拟的模仿来进行试验,很快发现他们能够通过演戏的方式来操纵父母和其他人。
因此,他们开始戴上各种各样的伪装和面具,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特别是从那些需求爱和寻找爱的人身上获取。
他们变得极为自私、无情和会操纵别人。
2) 极度自恋的人也可能是由极度娇生惯养的父母所带大的。
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过由于自私或对别人造成伤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成长为社交怪物。
我们称呼他们为“小孩”,但他们实际上是超级小孩,完全不知道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认为自己是上帝,其自我意识无边无界。
展现极端自恋的日常特征包括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张个人成就、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和敏感、夸张的公共展示,如在社交网络上经常展示个人身体、肌肉、性感、以及谈论“自我”。
另一种自恋的形式是受害者人格。
自恋这枚硬币的一面是夸张(“我比你强”),另一面就是受害者人格(“我比你强,是因为我承受的比你多”)。
具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恋者坚持认为你并不了解他们人生中所经历的苦难,他们以你不照顾他们、或不支持他们的事业而羞辱你。
自恋的行为如何损害关系(亲密和柏拉图式关系)?
极端自恋的人通过好意、对另一个人的牺牲和风险在关系中造成难以言说的伤害,就像蜘蛛从牺牲者身上中吸取生命的果汁。
当牺牲者再不能提供果汁时,蜘蛛将无视这个尸体。
另一个比喻是认为极端自恋者就如同关系里的吸血鬼一样,他们将你的血彻底吸走,毁灭掉你。
他们会让你认为他们真的是关心你,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利用你和从你身上不断地索取。
他们对你并无情感健康的回报。
他们太害怕你发现他们内心的软弱和伤痕,因此你稍微靠近,他们就会抓狂和惊恐,而且经常以消失或撤退收场。
他们不会回复你的电话。
这一过程中,他们依然会让你感到自己是坏人,会产生负罪感,而且会歪曲你试图进入他们灵魂的兴趣。
自恋者从不犯错。。。
因为他是上帝。
而对他来说,你永远都是错的。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常常看到很多对爱有缺陷的女性落入自恋者的陷阱中。
她们与这些男人的关系反覆而极端。
这完全是精神折磨,男人用算计好的温柔、专家式的负罪感植入和初级的虐待使一个好女人渐渐被磨损。
最后,他们毁掉她,留一个情感的灾难在身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傻瓜,而不认为自己做了任何错事。
自恋能否被“治愈”?
可能,这取决于医生的技巧。
大多数行为临床医生都不晓得如何治疗自恋者。
极端自恋者想要被治愈,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病态,和想要健康的愿望。
可是对大多数极端自恋者来说,这个要求太过分了。
极端自恋者如果产生变化的愿望,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巨大的人生变革,破坏他们的自大、极端自私、权利和自以为是。
无论极端自恋者愿不愿意得到帮助,临床医生必须要有很好的技巧,才能发现他内心的伤害,进行疗愈,帮他们树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和互动关系模式。
能够被治愈的极度自恋者只有一种——坏掉的那种。
全靠剪辑。所以凯文到底怎么了~她只是个没准备好而隐忍迟疑的妈,kevin好像在肚子里就已经知道。最后突然对于所有,he is not sure
插叙,微杂。后半段虐心。配乐加分,但是《十面埋伏》的琵琶声一响立马凌乱了·····-_-!!3.7
Tilda Swinton的表演总是那么震撼人心,每当她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你总是想说那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影片镜头异常细腻,始终弥漫着迷幻的氛围,跨越几十年再现了一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悲剧。平行剪辑的现实部分悬疑味道浓重,直到最后和回忆重合的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女性,失败的母亲活了!★★★★
很多细节能体现kevin变态的来源,不光是由于他出生时母亲未做好准备而导致的消极主因,儿子还遗传了他妈强硬而刻薄的性格;再加上多年来两人之间扭曲的爱,一系列事件导致了最后的爆发。
I know what the movie is trying to get, but i don't find it convincing.
太沉重的電影 是不是我總愛代入個人情緒 覺得看到那個平行宇宙的我 再多關心的言語再多間接的關心都抵不過一個擁抱一個吻。 直接了當的話真的讓我覺得很舒服 看來二十年來的表達 我是錯誤的 人是感官動物 五官六感都能傳達信息 整件事就源於母親沒有做好迎接新生活的準備而發洩在年幼身上 我懂得的。
嘛的可以不用琵琶曲吗完全跑掉的感觉= =kevin也没啥好谈的绝对一心理有毛病,老妈也是缺乏共鸣交流失败不懂共情。kevin也太狠了…
整部影片堆砌着毫无意义的时空穿插,令人暴躁的傻逼配乐,还有各种自以为是却令人作呕的镜头语言,整个就是导演的自恋show。说起来类似题材的《告白》也同样自恋,但中岛哲也的自恋却是无限的形式美,而本片给人的只有难以坚持看完的烦躁。男主的扭曲毫无根基,没觉得女主哪儿犯了大错。
三星半。回来路上想起那个“专家教你如何报仇”的相册:当你有个儿子,你不好好教他。你就害了你全家。Tilda Swinton一贯好极,Ezra Miller还不错,Miller最后一场戏尤其好。Jonny Greenwood的配乐还不错,但也没惊艳么。
30 Mar 2014。拖了两天才看完 真心對尤利西斯式的東西好無投入感 看到一半忽然感興趣還以為是恐怖遊輪的手法 再看 又不是 誒 我也想問凱文究竟怎麼了。
不喜欢,为了技巧玩技巧,人物也描绘的不够!不就是想描绘个母亲没做好准备生下了孩子,孩子心理畸形么
看的我太堵心了,大块大块的红色让人非常不安,Kevin的恶似乎从一出生便伴随着他,那种毁灭性和攻击性的行为似乎也只是在报复母亲Eva,或许这就是种扭曲的寻求母爱的方式吧。片子还告诉大家,没做好准备就别要孩子,能生不能养最后可能培养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反社会分子。
Ramsay大失水准之作,依靠人体间的距离以营造孤立情绪,更像是在群像调度上怯场,而剪辑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本就不存在任何误导与闭环,时空的错序排列也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即使是美少年。我也不要这种儿子。我怕我会先杀死他
“愿意坠入深渊的人从来不是无理由,往往他是在拥抱深渊。”相比凯文怎么了其实更在乎凯文为什么,但是二者其实都没有答案,结果绝望其实过程更绝望。(视听震的一激灵,叙事层/颜色/音乐/画面和音乐所带来的反差效果。小帅哥恶魔力十足,包括小时候。)
"我们知道了凯文怎么了,可不知道凯文为什么这个样子."哈哈~
觉得TS姐彻底不适合演这个角色。片子绝对戏剧性,带警示效果那种。。。
毫无理由 没啥强力铺垫 为啥能产生这样的小孩呢
母子间的战争,直到全家死光光,儿子进监狱,母亲经过两年的时间反省,终于有了点进展。。。why?
一样是校园惨案作为背景,和《大象》不一样,主线是集中在母子关系,向来都觉得生育孩子是恐怖无望的事,和片中被母亲忽略漠视导致的心理扭曲不一样,我对婚姻和生育原始的排斥来自父母对我太过的爱,由这种爱更显现我的丑陋…为人子女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