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次和这部电影之间有任何联系的话,应该是几年前偶然间看到了这张图片:
影片中的西班牙公主在阅读书籍 第一眼看到就惊为天人,可能这种描述并不够深入。
美人如此之多,不同类型的美姿媚态更是数不胜数,但截至彼时,在我二十多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如此气质的美人在读书,也是第一次看到在读书的人可以这样美且气质静雅。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张图出自这部名为《裂缝》的电影,找寻过猜测过它的出处,可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答案。
曾经以为图中背景是类似于故宫里的古旧木质建筑之类的地方,可图中美人却是西洋脸孔,猜测过是不是出自类似于19或20世纪外国公使夫人之类的人物传记之类的电影,于是跑去看了《公爵夫人》;她手中的书籍和沉心读书的表情也让我带着期待看了《朗读者》;还有一个不那么直接的推测,从小我就很喜欢《傲慢与偏见》这部名著,伊丽莎白更是我心中的女神之一,达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我的理想型,不过也正因如此,根据原著拍出的电影我都没有看,因为担心不符合心中的预期,但想着没准儿这位美人就是伊丽莎白呢,然后乖乖去看了《傲慢与偏见》的电影。
当然,以上三部及其他在此没有提及的电影,都没有这位美人的身影。
失望吗,有的。
但收获也更多。
如果不是因为惊艳于这幅图及因此激发而出的好奇心,可能我会少看好几部好电影,至少是推迟几年。
但是你知道,很多电影都是有“最佳赏味期”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阶段,即便是看同一部电影,体会到的感觉和获得的启发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终于在今天,偶然间,在豆瓣点进了电影《裂缝》的主页,谢天谢地,让我找到了这张图,打算把她设置为手机桌面图片,赏心悦目max。
最后想说呢,殊途同归是可以用来描述很多事情的过程的。
如果能够从起点直线地走到终点,当然效率最佳,这很好。
但如果不小心绕了远路,也可以好好享受更多的风景呀。
当你的热情受到一个你理想中的自己的人的冷淡对待,你会怎样?
从小就在女校里学习生活,长大后也留在女校里当老师,Miss G却不合常规地穿着最时髦的衣服,举止谈吐充满新女性的大胆和对陈规陋举的蔑视,手里无时无刻都叼着的一根烟更是20世纪30年代先进妇女的象征。
她把那些从书上看来的历险故事当作自己的经历告诉她的学生们,让她们把玩自己的首饰。
她们崇拜她,她也以此为乐。
其实,她一直活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光环里。
Miss G就像很多小地方出来的人。
她们都不笨,甚至很聪明;她们善于模仿,能把自己的外表和口音乔装成地道的城里人;她们不甘平凡,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就像哪里看的那本书或那部电影里的人那样。
不过,她们由于出身小地方,父母也不是很有见识的人,学校的老师眼界也不开阔,以致她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精神食粮十分贫乏;也没出过远门,除了寒暑假偶尔做几个小时汽车去亲戚家小住几天,但这已让她们在开学后跟小伙伴们津津乐道。
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她们都没有见大场面、开大眼界的机会。
直到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到省城里念书,去到一片更大的天地。
在这里,她们会遇到很多像Fiamma那样的同学:漂亮,家境富裕,见多识广,性格还很平和大方。
Fiamma们对她们也很友善。
虽说智力、学习上大家都差不多,但那种由于出身环境而导致的潜在的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她们就是玩不到一块来。
比较清高的从此自己跟自己玩;而像Miss G那样的则积极地想融入到人家的圈子中,有些人可能会成功,但电影中的Miss G热脸只贴了个冷屁股。
当然,电影中的Miss G极端了点,不仅JI 奸了Fiamma,为了掩饰丑事还害死了F。
现实生活中的Miss G们大多也就不经意地散发些小流言,在谈论到Fiamma们时口中不自觉地流露出酸酸的语气。
她们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心里的骄傲比很多人都强,所以也容不得自己沦落为搬弄是非的长舌妇。
其实,Miss G们可能是最脆弱的人。
电影中的Miss G其实是个离开了学校就紧张的人,碰到男性更是害怕得浑身发抖。
现实生活里的Miss G们也是如此,她们属于迟到了只敢低着头老鼠状地溜入课室的人;她们不敢违反学校的规定,是老实守规矩的好孩子;而碰到大场面小家子气更是无可避免地散发出来。
她没有勇气,却有一个勇气的梦想;她们没有的东西,却活在自己拥有一切的幻想中。
从幻想中走出来吧!
只有直面生活,直面真实的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欲望”
Miss G睁着魅惑的眼睛对学生们说,Eva Green 饰演这个疯狂、反叛、充满韵味的女教师。
对于Di,Miss G是枯燥学校生活的一切明亮,她口中关于外面世界的探险、极具蛊惑性的话语,编织了一个个白日梦,女孩们认真听着,相信自己真的可以看到这个闭塞学校之外的世界。
迷人的Miss G,她本身就是欲望之火,伴随疯狂的行为燃烧。
Di默默地崇拜Miss G,相信她的勇敢、奇妙探险经历、野心,她对老师有了欲望。
然后Fiamma出现了,这个西班牙贵族出生的女孩,像神秘国度的公主,举止透露着古典美的气质, 并且随父亲旅行过许多地方。
她是Miss G的欲望。
Miss G 带女孩们跳水,是激情的颂词,也是胡来的指导,Fiamma如此美,镇定展现优雅的身姿,Miss G 看她的眼里发光,夸赞Fiamma不像那些女孩一样“still waiting for their lives to begin”。
她一个人环游世界的故事变成了和Fiamma浪漫奇妙的探险。
这疯狂的白日梦。
Miss G说,“只要有欲望,一切都有可能”。
她偷走Fiamma的明信片、西班牙点心,藏在自己充满梦幻色彩的小房间,加入了Fiamma的物品,就像和她的故事都真实发生过。
面对欲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Miss G,沉浸于自己的幻想——去他的现实。
真实的Miss G,从小就被送来这所学校,从未离开过;学生床头柜只能摆5个物品,成年的她依然遵守这条规定;害怕学校之外的世界,去买面包的路上不断演练对话;男性捡起自己掉落的钱,不敢要回来,转身就跑。
Miss G 对Fiamma的偏爱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女孩们每人凑了点东西给Fiamma,让她滚回家。
Fiamma拿上Di给她的行李,往外面的世界跑了起来,这时宿舍的女孩唱起了英国民歌《绿袖子》(Greensleeves)。
这首歌传闻是由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作给安妮·博林王后。
亨利八世曾经痴痴苦恋安妮,她曾经拒绝过亨利八世的爱意。
歌名叫绿袖子,“套上著情人的袖子”意味着“向世人宣告自己有心仪的对象”。
亨利八世后来不满安妮·博林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为他生出儿子,以通奸罪诬陷将安妮处死。
他们的女儿是后来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安妮被诬陷的故事,也暗示了后面Miss G 会对 Fiamma 做同样的事。
Miss G 对Fiamma的爱是否和这首很美的曲一样?
极度的痴迷、疯狂,过后一定是恨吗?
只有渴求不到的恨吗?
爱是否可以和恨一起存在?
有一天女孩们得到她的许可违反校规半夜玩闹,宿管准备去制止,Miss G 冷静地吓走了宿管。
“Fiamma,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
”是欲望的驱使,是怎样的爱,她才表现出如此的勇气?
她把喝醉的Fiamma带到自己房间,有欲望就会有行动,Miss G放纵着自己的欲望为了触及Fiamma不断生长——“你不能总是让朋友来乞求你”。
那一晚之后,Fiamma彻底讨厌Miss G。
Fiamma说要告发她的时候,Miss G极其害怕,那意味着她将面对现实,没有旅行和公主,只有被赶出学校去外面可怕的世界。
Crack 出现了,现实和欲望之间的裂缝。
Miss G 在喜欢她的学生Di面前嫁祸Fiamma,Di和女孩们追赶到Fiamma后殴打,Fiamma哮喘发作,难以呼吸,然后Miss G 过来了,这就是我的爱,让你难以呼吸,你激发我的欲望、勇气、嫉妒、幻想,可我没法离开这该死的女校一步,Fiamma,你不应该这么完美,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
我对你的爱让我痛苦,那我也要让你和我一样,爱你到让你窒息,就像电影《雾港水手》里的一句歌词,在这里唱成“Each Woman Kills The Thing She Loves.”
原著作者谢拉·科勒所写的这本《裂缝》被称为女性版的《蝇王》,在此类小说中,一定存在几个要素:第一,封闭的环境。
《裂缝》中是一个封闭的女子学校,《蝇王》中是一个小岛;第二,特殊人群,一般是弱势人群,《裂缝》中是女性,《蝇王》中是孩子;第三,群体,也就是说,用来体现主题的一定是一个群体,《裂缝》中是跳水队,《蝇王》中是成为野蛮人的孩子们;第四,特殊人物,《裂缝》中是贵族小姐跟MISS G,《蝇王》中是拉尔夫。
通过这几个要素,这两本作品实际上要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在无社会约束下的人性的本质,或者说是人性之恶。
我们看到这部影片其实对于原著进行了一些改动,最后杀害贵族小姐的变成了MISS G。
不知道导演的用意是不是要缩小人性之恶的定义范围,将其普遍性变成特殊性,或许用意是留存一点希望给观众。
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该作品由一部反思人性的作品变成了反思个人性格的作品,由对全人类的批判变成了对于某种具体性格的批判,尽管电影拍的不错,但在这一点上,恐怕缩小了原著的批判价值。
对于影片主旨的讨论,在其他的影评中已经讨论的足够多了,主要针对MISS G这个主角,缺乏勇气,充满忌妒心,因为胆怯,在扼杀自己的同时,却又迸发出巨大的邪恶力量扼杀其他生命。
在这里,跳水队反而在最后时刻体现了善的一面,而这与原著恰恰是相反的,原著中,大多数人往往是恶的。
与蝇王相比,裂缝在其原著本身上也存在着一个主题,即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在一方面向与自己抗争妥协的同时,却对超越自己的人毫不留情,由此或多或少的也可以看出人性中自私的成分,通过不断对于自己的妥协与对别人的压迫,来获得心灵上暂时的平静,这也算是对人性中懦弱一面的一种讽刺。
在蝇王中,矛盾冲突主要源于文明与野蛮两方面,主要针对在无社会状态下人类群体的文明退化,该书中象征理想自由主义的主人公拉尔夫一直想通过话语的方式确定威权,而另一派则是野蛮人,完全将这种威权诉诸于武力,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映射着当今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正是外交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在蝇王中,所有的孩子都是同质的,即同一时间来到同一地点,发展的机会客观上是均等的,而在裂缝中,贵族小姐作为外来者,带来了冲突,所以在情境上,两部作品还是存在诸多不同的。
人,究竟为何会作恶,而且在事后丝毫不存有任何忏悔与羞耻心?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情境压力,在特殊情境下,人会进行自我催眠,产生盲从的现象,理性思维退化。
体现这种思想的小说有《1984》,主旨在讽刺与批判极权统治下的群体意识。
另外的一类小说,主旨在于讲述人性本身,认为人本来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也就是说人性之恶是人性的根本,也就是如上文所提到的这两部小说。
且不说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为合理,单从后者的几种要素就可以看出,很多要素都符合情境说的理论,比如封闭的环境,还有群体的存在。
但该两部作品讽刺人性的手法,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对比,无论是电影上还是原著中,都有善与恶的对立,理智与激情的对立,因此,窃以为,在对于人性批判的程度上,作品本身还不够彻底,因此,该电影转型成为这种形式也不足为过,将绝望的主题变成一种励志的主题,寓意于让每个个体的人都反思自己,防止成为MISS G,同时又给予每个人希望,认为这种人性之恶其实并不是人性的最底层本质,人性中有天然存在的抵触恶的本能。
对于人性以及群体社会的批判,我们见到的已经足够多了,在这些纷杂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读到或看到的都是压抑,灰暗的一部分,这些部分往往给予戏剧以更大的张力,让我们猛然间醒悟到,原来我们还可能是这样的,与我们本身的想象截然相反。
但艺术作品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区别或许就在这里,艺术作品总是把现象与问题抛给我们,留给我们自己反思,但理论知识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的去自觉抵制我们自身的缺陷。
然而,或许每个人都是不完善的,从这一点上讲,该影片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同时通过艺术作品的价值导向作用,将我们带入到情境中,同时通过我们作为看客的特殊身份,将人间的悲喜剧一股脑的加入到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念中,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冲击。
这部片子除了气氛烘托到位,其他的确实没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部与此类似的英国电影叫《丑闻笔记》,同样是师生不伦关系,同样涉及同性恋,但是《丑》更有张力。
而这部片子着实没什么回味。
看了不少英国片子,似乎导演都偏爱女校故事,再加点不伦之恋,结尾做个杯具。
一群在女校压抑久了导致性格扭曲的女人硬生生害死了一个善良的姑娘。
哎!
MISS.G找到了自己爱的人,想把自己多年幻想的旅程变为事实,所以她希望FIAMMA可以和她一起。
可是极度的自私,和扭曲的性格导致她最终残忍地看着自己欲望的对象在她坏里慢慢停止呼吸。
我在想,MISS.G到底有没有真的爱过FIAMMA。
如果真是爱过,那她为了保全自己的声誉害死对方,实在太残忍。
若是没有爱过,那她一定是在女校压抑太久,多年压抑的欲望找到了宣泄的对象,于是可怜的FIAMMA成了她的猎物,并最终惨死。
MISS.G推崇欲望,却因为自己的欲望抹杀了一个无辜的生命。
裂缝滋生细菌,水也滋生细菌,这座岛拼命做到安全保护,到底是碎成了三片女性大陆。
有些大陆终其一生没有找到彼岸和初始的生命胚胎,在想象里劣化,像G小姐脸上的妆,开始在波光粼粼的正前方美得不像话,随后开始褪色,最后让黑眼圈占据了一张脸的领地,她很可怜不是吗。
有些大陆生来就是要击溃别人的,不懂谦让与照顾,只是竭尽所能展示着与众不同和“我终究要离开这里”的信息,公主的傲慢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知道吗。
有些大陆看上去凹凸不平不太美丽,但它痴嗔最明亮,像玻璃,从眼睛里就可以看到嫉妒、拥护、爱在里面翻腾,如久久不息的金色岩浆,有些事物原来是来给她做仙女教母的。
女性,女性,女人,女孩,像荷兰风车,一阵风吹过另一阵风,就呼吸畅通。
G小姐这个人物很复杂,她美丽,成熟,又温柔,谁也想不到她会是残忍的杀人犯。
她珍藏世界的其他面,所以渴望一个志同道合的真公主,当被公主拒绝时她就是最阴险的小人,lunatic。
不过我觉得她前期倒不是很吸引人,变成恶鬼之后才有了可看性,一个总是穿得像秀场模特的高挑女人转溜着蓝色眼睛,那么滑稽那么怯懦,好像下一秒就有大大丑闻从她身上传出恶臭。
她自己也知道的,每一个潜在的杀人犯都知道自己即将走到刀锋上,那是与生俱来的,小人的直觉。
当人有了执念,有了掌控他人的欲望,正如她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desires”,她就一败涂地。
好美,好丑,她是好极端的颜色。
公主的话,我觉得太纯洁了,纯洁到她的存在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凌辱,那么高高在上看不起所有,可分明她也是世界抛弃的高端产物。
凭什么呢?
黛想问,G小姐想问,我也想问。
你的一双眼睛像棕宝石一样,绸缎睡衣贴在你身上,任何恶意和赞美都动容不了你,你的情绪像是施舍,该怎么办啊。
当世界开始觉得绝望,不是因为你太忧伤,而是因为你太疏离,公主我们被你衬托成了城墙的湮尘。
公主生来就是为了死,死于呼吸不畅。
黛无疑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在什么剧情也不明晰的时候我就被她吸引,不算美丽,可是好抓人。
她的眼睛像一个镂空的竹篮,装着嫉妒、刀剑和寒冷月光。
她维护一切,她阻止齿轮的转动,她仿佛冥冥之中已经窥见了命运的结局,但女巫给的预告不全。
她摸索着去恨,直接地去爱,乌泱泱地把手伸成了围栏,这座岛是她和G小姐的信物,她不允许公主的入侵和造反,公主就是原罪。
(理解朋友喜欢黛和公主cp了哈哈哈哈)黛有一种原始的力量,谁的态度轻佻,谁就要被她击中。
黛的眼睛像飞鸟中最尖锐的鹰,把一切妄动都慢慢地拆分。
她接受公主香水的那一个特写我很喜欢,骄傲的人不会直接地抬眼,她会垂下眼皮,什么话也不说,眼珠在眼眶里低低地转动,像湖水汇入海水。
以及她看见最尊敬的G小姐杀了公主之后,她的呆滞,好像被吓傻了,好像信徒被驱逐了,站在那里全身僵硬,两只手在身体旁边被冻结了,五官变成了一只眼睛,看着G小姐,一动也不动。
太会演戏了,真的,那双眼睛简直就是上天给她用来传递情绪的礼物。
这部电影绝对是一个惊喜,完全的,属于女人的电影,裂缝可以是山谷也可以是骨头内部,可以是摧毁也可以是跨过。
女人完美,阴暗,被处决,被成长,我们都是王冠上的一颗。
这部影片没男主角,也不乏女同与裸露镜头,导演甚至在宣传时打出“儿童性残忍”的旗号。
综观全片,它描绘人性的阴暗面、书写了梦想与勇气,并且,在风景的衬托与人物的表现下,让影片里的世界美到令人窒息。
主演Eva Green,在《007大战皇家赌场》中就让人惊艳一把,这里更是将Miss G那摄人心魄的美发挥到淋漓尽致,可惜,在Miss G那看似坚强激荡的美的背后,深深掩饰着她的茫然、懦弱、残忍、保守与自恋。
Miss G初出场时,简直就是我理想中的女性典范:充满梦想与冒险精神,明晰自己的欲望,穿戴时尚(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时尚)而抢眼,善用激昂诗意的语句激发一群缺乏斗志、满怀幻想的少女们的心……她是这所寄宿学校女孩们的偶像,她活在她们的崇拜与憧憬里,她变态的享受这一切虚荣。
然而,随着西班牙贵族少女Fiamma的出现,裂缝产生。
Miss G那神话般的形象被打破,原来她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她所说的冒险故事都是靠多年积累的华丽阅读经验;她摆出一副魅力女性的模样,却连去商店买食物,被男人关注两眼,都吓得不知所措……这样的Miss G,一方面受不了女孩们对她幻想的一点点破灭,一方面又被Fiamma这样一个真正美丽、独特的女性所吸引。
爱与恨的激烈交缠中,她变得无计可施,于是利用女孩们的争斗,害死了Fiamma。
当然,Miss G在失去所有的崇拜后,最后也彻底崩溃。
这是一部阐述人性的影片。
如果说,Miss G代表我们的虚荣、自恋、怯弱、伪装、自以为是,那么少女Fiamma则是我们的真、善、美。
在两者交错的纠葛下,历经内心的激荡与沉浮,到底哪一方暂领先锋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看到这样阴暗的自己,能不能从中警醒。
扪心自问,我常在空间里写爱、写信任、写和平、写活出真我、写内心的宁静与激情,自以为经历不少反思不少,但很多时候何尝不是过于理想主义与教条主义?
难道某一方面不也充当着活在虚幻世界、渴望他人艳羡的Miss G?当陷落于自以为的困境时,还不是照样会回到从前的模式,产生同样的念头,怯于用全新的方式去处理?
可幸的是,终于能在内心深处看到她了,终于能在实践中碰触到她了。
我想,待到什么时候能微笑与她打声招呼:“HELLO我内在的Miss G你又出现了哦,不过此刻,你也可以安静离开了。
”那时,才得真正的自由吧^-^
虚假的爱上真实的,真实的第一眼就识破了虚假的,虚假的嫉妒真实的,真实的鄙视虚假的,虚假的玷污了真实的,真实的仇恨虚假的,虚假的毁掉真实的,真实的死了。
再具体一点则是:从前,有一个鸟笼,里面的鸟儿被关进这里又飞离这里,鸟儿们或带着无知进来带着无知离去,或带着勇气离去,或带着希望离去,或带着困惑离去,只是这里有一只教育鸟儿的鸟,她叫G,G过去也是被关进来的一只鸟,只是G是一只永远也无法飞出鸟笼的鸟儿,对于G来说,外面是未知,是自由,是野性的浪漫,是一切灵感和想象力的来源,同时,外面也是恐惧,不安,彷徨,是一切不确定性因素。
G长久的生活在笼子里,她只能呼吸笼里的空气,她只能进食笼内的食物,但是她对外面那又危险又自由的东西极度渴望,长久以来的渴望和想象,长久以来自我存在的激烈的冲突,在笼内的生活和笼外的想象中不断挣扎,于是她就将自己变成一个从笼外飞来的鸟儿,全身散发的都是勇敢的气息,野性的气息,不羁的气息,自由的气息。
笼子里不断关进一批小雏鸟,同时放走一批应该尝试着飞翔的鸟儿,可是在笼子里关久了也许并不有利于飞翔,于是在雏鸟们眼中从外面飞来的G小姐就变成众多雏鸟崇拜的对象。
笼子就这么大,到处都是锁链,枷锁,和长期不见天日的阴影,于是一群无知的鸟儿们都迷恋上了带着野性和自由气息的G小姐,她们天生就带着翅膀的本性让她们逐渐渴望外面的世界,她们愈来愈渴望未知的自由,也愈来愈迷恋来自未知的G小姐,她们以为G小姐是一个不会停留的鸟儿,此时待在笼子里只是为了歇脚。
G小姐也沉迷于这样一种游戏中,她不断教育雏鸟们如何追求自由,G小姐教育一批又一批的雏鸟何为欲望、勇气和自由,然后送走一批,然后迎来新的一批,G小姐在不断的教育中愈发沉迷,她逐渐忘记自己的真实过去,她沉醉在这一场游戏中。
直到小鸟F的出现,这是一只身体脆弱,连扑动翅膀都些许吃力的鸟,可是F一直都扑动着她脆弱的翅膀在飞翔,她品尝过世界上一切最真实的东西,她知道真实的太阳,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虽然她的翅膀脆弱不堪,但是从未停止过飞翔。
F的出现带来了一群混乱,笼子里无知的雏鸟们是喜爱她的,因为她带着一切她们渴望的因素,那些甜美的,高尚的,优美的而又勇敢的,雏鸟们爱她,虽然带着一点点嫉妒。
G也爱她,带着强烈的嫉妒。
G是一只长期生活在笼子里,连笼子的铁栏杆都不敢触碰的鸟,她虽然憧憬外面的世界,却不敢违背笼子里生活的规则,她小心翼翼地,从来不敢破坏任何枷锁,直到F的出现让她第一次滋生了真正的勇气。
G第一眼就爱上了F,因为虚假的东西在真是面前是脆弱不堪的,因为虚假的会渴望变成真实的。
G相信,她自己不能做的,在F面前轻而易举,所以,只要她拥有了F,她就能做到一切了,他就能像F一样飞翔,像F一样在阳光下停留。
这个欲望越来越强烈,G很清楚,自己永远都不敢飞出鸟笼主动去寻找真实,可是这次真实的自己来到了她的身边。
只要她捕捉到了真实,即使她之后依旧无法飞出这个鸟笼,他也能永远将真实关在笼子里,每天和真实生活在一起。
F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只要真实的存在着,就能潜移默化影响着一切,因为F,G开始一点点挣脱鸟笼给她的束缚,一点一点的,真实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影响着G和雏鸟们,同时影响着虚假的和无知的,即使是这么孱弱的F,却有着这么强大的,有力的真实。
可是,真实不是随意能捕捉的,长期关在笼子里的鸟已经忘记了怎么飞翔,所以任由G如何的诱惑、欺骗和捕捉,她也无法抓住F。
F更喜欢和雏鸟们在一起,因为雏鸟的无知蕴藏着单纯和美好,对自由的渴望,尤其是雏鸟D。
可是D由于对自由强烈的渴望,所以在F来之前就被G表现出来的野性强烈吸引着。
D分不清真实和虚假,她只能本能的去爱。
G无法捕捉F,虚假的无法捕捉真实的,但无知可以,真实的醉倒在无知的包围下,G小姐又从无知的雏鸟中诱骗到沉睡的F。
G诱奸、玷污了F。
虚假诱奸、玷污了真实。
醒来后的F感受到了侮辱,她愤怒地对着G小姐说:你这个脆弱的,可怜的,永远生活在鸟笼里,不敢面对阳光的可怜虫,你不仅永远得不到我,你也即将会失去那些无知的雏鸟,我会离开,她们会离开,留下来的,只有你一个!
G一下子被揭下虚假的面具,G感到恐慌,畏惧,她看着即将逃走的F,她看着随时可以冲破鸟笼的F,她立刻诱骗无知的雏鸟们去追赶,去捕杀,既然真实的不要她这个虚假的,既然真实的要抛弃虚假的,她就让真实的死在这鸟笼里,她决定在F飞到阳光底下之前就将她杀死。
于是,虚假的杀死真实的,于是F死了。
F的死让无知的不再无知,让无知的拥有了真正的勇气去追求鸟笼外面的自由和真实。
F的死让虚假的彻底被抛弃,让虚假的被真实抛弃,被雏鸟抛弃,被鸟笼抛弃。
F的死,让G自我遗弃。
这是一场悲剧吗?
如果你是D,那么你还能看到光明,你还能再次看见F。
但是,如果你是G呢?
你怎么知道,你不是G呢?
(敬佩敬佩,这样写来我太敬佩这个导演、剧本和演员了。
也大概知道为什么它不能进top10了,因为我能这么理性的描述它,分析它,重现它)(另外,无知的和虚假的之间的故事也值得剖析和细讲,无知的和真实的之间的故事也值得细讲。
我很喜欢D,可是D的结局充满了希望,莫名其妙的我不太喜欢这个结局......)
多年后第二次看完《裂缝》电影,为了更加深层次多方位得理解这个故事,也为了补完电影中没有明确说明或者缺失的情节,我第一次阅读了同名原著小说。
不得不说本电影在故事情节上的改编非常非常成功,是一个难得的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我都非常非常喜欢的作品。
本文对比与浅析一下原著小说和同名改编电影在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重要故事情节的异同,旨在给未看过原著的影迷一个参考,以及和我阅读原著的目的一样——让大家更加立体和完整地理解这个故事。
首先是时代背景的不同。
原著中的寄宿女校位于作者的国籍所在国——南非。
区别于电影中位于英国乡下的收留了部分无法回家的女孩子的教会寄宿女校,原著的女校只是一座位于南非炎热大草原的正常的学校。
学校中有富农的女儿(为游泳队捐助了一笔钱),也有附近农场主的女儿。
她们的假期和春假都可以自由地回家,也会正常地参与和其它学校游泳队的比赛。
相对于电影的阴郁闭塞,这里更加热情开放。
造成F悲剧的因素也基本摆脱了电影中闭塞环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人物情感关系中。
而最大的不同是,Fiamma的身世背景。
电影中爱上马克思主义者后被家族抛弃的西班牙贵族公主,在原著里是因为父亲在南非投资钻石而被带到南非上学,却因为父亲在一场疾病中危在旦夕而失去了依靠的意大利贵族公主。
F不但没有被抛弃,在G的询问下,F也大篇幅地描述了在米兰市郊的大房子和父亲、老佣人过去的幸福生活,以及自己将要继承的土地和房产。
这也说明F在学校的悲伤与不适应刨除了一部分家庭因素,更多地来自于同学的排斥态度以及G的骚扰。
(题外话,结尾F的死亡以及只有一个孤女的F父亲的久病不愈,让我读到了一丝丝的哥特气息)电影将F的出身地由意大利改成西班牙我觉得并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考虑,可能仅仅是在选择演员的时候,发现了Maria特别符合原著F的气质,又因为她是西班牙演员,就顺水推舟改了。
而将故事发生地从南非搬到英国的原因更简单,因为这是一部英国电影。
其次是人物关系的不同。
正因为这是一部英国班底制作的电影,相比较于原著中Fiamma几乎是唯一主角,电影里大大提升了Eva green扮演的G小姐人物的深刻程度和人物立体度,同时也给Juno扮演的Di加入了更多的戏份。
扮演F的演员Maria已经在Cast里被挤到了三番。
电影在G-D-F三角恋上,基本照搬了原著,但也有一些不同。
D在原著中对G不再是一对一的略带情欲的迷恋,而是杂糅了以下情感:G选择了她们作为精英游泳队进而区别了其它普通女学生;带领她们赢得了很多比赛而拥有的荣誉;刚刚发育的女生对成年女性酮体的向往;给游泳队特殊的物质与情感优待。
D作为游泳队的队长,将捍卫G对游泳队女孩的优待视为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入侵者F出现后,她反弹比较大的原因。
因为后期G的爱都偏向了F一个人,而将苛责与谩骂留给了别的女孩。
相比较于电影里的仰慕与追随,原著中女孩们对G更多的是争宠的性质。
而原著中G对F的迷恋,相比较于电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影中爱恨交织的情感在原著只剩下极致的迷恋与爱而不得后的萎靡不振,就像人世间任何一场绝望的爱情。
曾经神采奕奕的G变得脸色枯黄、黑眼圈严重、记不住学生的名字,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偷窥和跟踪着F,创造各种机会和F独处,只为多看她几眼(让我想到了魂断威尼斯)。
至于G迷恋F的原因,原著中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反而是通过游泳队女孩的疑问而开放给读者思考。
我个人倾向于F美丽的外表和优雅的气质(因为原著里G从英国独自来非洲,还去过美国,应该不会单纯因为F经历丰富的原因),以及D的结论——F是富有的公主,而G没有那么多钱(她会在咖啡厅里随手偷糖包),是啊谁不爱美丽又有钱的人呢。
F对G的情感在原著中也更为简单——对G无穷无尽(性)骚扰的厌恶,以及游泳队女孩强迫她对G好一点的无奈。
电影添加了G虚构冒险经历偷窃明信片而引起F反感的新剧情,但这并不是原著中G和F的主要矛盾点。
总得来说,电影将G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补充,增加了G虚构经历被F拆穿,进而突出了G活在幻梦中,依靠着虚构的形象欺骗着单纯女学生这一深刻主题。
这无疑是对原著爱与嫉妒主题重要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将原著F的绝对主角换成了G,而使Eva的参演不会违和。
电影中除了D作为队长维护G对游泳队的优待使命以外,还添加了D想得到G独宠的这一情节,方便了影视作品将原本分散在每个女孩身上的情绪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有利于观众对角色的记忆(原著中提到对G的身体触碰有些许情欲幻想的人另一个叫梅格的女孩)。
最后是故事情节的不同。
先来说一下原著的开场的故事情节,这也是我读完原著后,最为肝肠寸断的地方。
原著中,已经老了的尼文院长向当时代表了学校精英的游泳队发出了请求捐款的信件,因为开发商将要拆除学校附近墓地,把白骨翻出来。
这封信让多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大部分游泳队的同学重聚了。
我一开始以为是温馨的重聚与对过去的追忆,直到原著的倒数第二章才发现,她们努力回来并毫不犹豫签署支票的原因——他们将Fiamma凌辱致死后,将尸体藏在了乔治伯爵坟墓里的白骨旁边,F就以失踪结案了。
原著的结尾,中年的她们故地重游回到了曾经藏匿F尸体的乔治伯爵的墓,看了一眼F的白骨,以及她那还没有腐烂的飘带和绑带鞋。
没错,原著中F的死不是G导致的,最起码不是直接导致的,而完全是几个女生凌辱(包含向下体插入树枝TT)导致的死亡。
群体犯罪后为了掩盖罪行,长达数十年的缄默不语以及发现曾经的罪行将要暴露之时,的一次不得不的重聚。
整个故事在开头结尾都这么暗黑缘由下,原著整体的基调也形成了一个文学上的经典暗黑闭环:没有人真的做错什么,但结局非常悲惨。
前文也有提到,原著并没有过多着笔于G的谎言以及F的拆穿这一矛盾,所以原著主要的矛盾是这个路径:G选择精英女生加入游泳队 ⟶ 女生对为G游泳而感到荣耀 ⟶ F优雅美丽且游泳技巧优异 ⟶ G绝望地爱上了直女F并展开热烈的追求与明显的偏爱 ⟶ F对G不屑一顾和毫不在意 ⟶ G得不到F使其萎靡不振并迁怒于其它女生 ⟶ 游泳队不再有好的比赛成绩 ⟶ 其它女生嫉妒和怨恨F ⟶ 女生们强迫F对G好一点 ⟶ G与F发生了性关系 ⟶ 女孩们的嫉妒使她们凌辱了F并因为F的哮喘而死亡在墓地里。
除了前文在人物关系部分已经提到问题外,电影和原著对圣艾格尼斯前夜G与F独处的一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有不同的处理。
电影中明确是趁着F醉酒后性侵,而原著中F在女孩的逼问中的回答的原话是"我做了你们让我做的"。
因为不久以前,游泳队女孩暗示了F应该牺牲自己以换取G的开心,进而帮游泳队恢复以前的荣耀。
也就是说F当晚为了集体,即使是一直嘲讽与欺辱她的集体,还是默许了或者说忍受了G对她的性行为。
没想到的是她的默许竟然彻底唤醒了女孩们心底的妒忌之火,在群殴中生命结束在无人烟的小河岸上。
如果说电影结尾D离开学校的改编是整个电影的升华,象征女孩们终于拥有的勇气与未来。
那么原著结尾先大篇幅叙述F只是失踪,倒数第二章才写出来女孩们令人震惊的行经则是彻彻底底的黑暗与窒息。
疯狂的爱与迷恋没有错,那克制不住的追随似乎是人类的本能。
对以往荣誉的怀念没有错,对导致荣誉与偏爱消失的人的怨恨也没有错。
难道错的真的是像电影里改编的那句台词——你太过于完美不属于这个世界。
贯穿着全片的音乐一直带着一种危险的气息,让人看着她们欢笑,看着她们跳舞,小心脏都跟着扑通扑通的片头的Miss G充满强烈的个性,在女同学们崇拜的目光下,高傲地昂着头,浓妆是那样适合她。
可是当她被费雅玛狠狠拒绝与揭穿的时候,越发狼狈起来,黑眼圈是那样适合她。
但不管什么时候,她抽烟的样子都美爆了看到Miss G深夜默默站在楼下狠命地吸着烟,赶跑了想要阻止那帮孩子进行午夜盛宴的女老师,我还是被感动了下。
以为她会因为女学生的“背叛”而愤怒而报复,没想到恰恰相反。
也许在她的心中,她是真的想保护她们的吧,翘课去跳水,月光下游泳,给她们声情并茂地讲自己的“历险”,都真正带给她快乐与享受。
在这所孤独冷漠的学校给了她慰藉与安全感的女学生们,还有她“爱”的那个她。
所以当费雅玛说出她们早晚会离开你的话时,她才会那样惊慌失措。
她是那样缺乏安全感,容易崩溃。
需要赞美。
需要崇拜。
需要爱。
外表有多么激情,内心就有多么脆弱。
不得不说Miss G的自卑是深入到骨髓里的。
一方面,她通过饱含激情的语言构造了一个强大的世界,但这个精神世界也是匮乏的,是一个只能通过书本,透过偷来的寄给学生的风土什物所虚构出的世界。
是她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异常渴望的世界。
她应该是一个连学校都没有走出过多远的人。
片中只说了她有着难以启齿的过去,和费雅玛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让她认为费雅玛正是另一个自己,一个走在阳光里的,照的自己黑暗的内心暴露无遗。
一个走出了牢笼不再只能靠想象喂饱自己的野心。
一个实现了自己的欲望(这也是她一直强调的)真正散发光芒的自己。
她对她的爱,就像爱着另一个自己,崇拜着另一个自己。
其实这不能称之为爱。
只不过是一个卑微的屈膝者对高高在上的光芒倾慕与结合的渴望。
随着自己在费雅玛的面前暴露的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卑微起来。
可是她越乞求讨好,得到的厌恶与拒绝就越强烈。
悲剧是注定的,我觉得这部戏里的人物都很可悲,没一个例外。
费雅玛绝对不是主角,她只是一个契机,一个打破老师与女学生之间看似快乐和谐的表面的石子。
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世界上最卑劣的事永远不会是作恶。
还有比这可恶上百倍的事儿。
那就是对邪恶的漠视。
但还好这帮孩子最后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可是又能挽回多少呢)但是,没有自己的主见,为老师所左右。
我们小时候差不多都是从“老师永远是对的”这个大坑里爬出来的。
更何况,这曾经是一个表面那么迷人的老师。
不得不说,这帮女学生们演的挺不错的。
还有那个女版裘德洛。
还有那段绿袖子。
这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版本了。
当然了,最赞的要数朱诺了。
一张充满个性的脸。
片中多次对她的面部特写让人印象深刻。
矮小的个子掩盖了她的真实年龄,让她在这部片子里把一个早熟的女孩子的多面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Miss G面前,她是一个言听计从眼睛里总是闪着光甚至带着羞涩的小女孩。
在朋友们当中,她是强势并带有关怀的领导者。
在费雅玛面前,她既摆出鄙夷的态度又在内心羡慕着嫉妒着。
除了全片那几个阳光下跳水月光下游泳的镜头,在这座阴暗的教会学校里,午夜黛给费雅玛化妆的那段我觉得是最美的了。
哎,可惜太过短暂。
但是,这部片子我觉得还是有硬伤的,很多地方交代的不清不楚,有些地方又有些故意为之而为之。
有点做作。
为什么费雅玛被带回来后突然大家都对她友善起来(当然了也许阴晴不定正是还没长大的孩子们的状态)还有买面包那段想要表达什么呢,她的精神上的极度恐惧与异常吗?
不过倒是和最后呼应了下,学校规定,桌子上不能摆放超过5个装饰品。
她那么心惊胆战地数着。
不知过去的阴影到底是什么,让桀骜不驯的她除了在费雅玛面前,还能在女校长的面前那么怯懦地道歉着。
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里伊娃都太美了,加颗星给她
满是欧洲贵族生活的调调,敢情国外工读学校这么美啊。 一点也不惊悚。
伊娃·格林演技十二分的造作。
欲念
不知所云
邪恶又美丽的女老师 可怜又善良的女孩 好沉重 好邪恶 好美丽。。。好喜欢。。。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是个金星深处的故事,作为一个火星人,我完全领会不了。
恶心
不知所云。 原本的正常人,在这样的熔炉里,都变得心理畸形了。
D像Renee Zellweger,F像罗震环……豆瓣推荐最多的那篇影评分析得实在是透彻,竟然比影片本身好看多了
无聊
赎罪#2之麻辣女教师
那两个学生是芮妮齐薇格和绮拉奈特莉吗?
伊娃气场太强大,太美
暗流涌动的内心戏
竟然是Ridley Scott女儿的作品……这是一部扭曲的作品,本来以为探讨的是儿童的残忍本性在封闭空间下的激发,但是不尽然,因为Eva Green扮演的老师的存在,使得片中女生们的各种表现的诱因都成为了老师的直接或间接引导。这抵消了对儿童性格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各种细节展现,可惜了
G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明明就是一群女校的寂寞狂YY着一个女老师继而争风吃醋你死我活精神分裂
漂亮的语言背后 隐藏着一颗魔鬼般的心 珍爱生命 远离魔鬼 人间有风险 降落需谨慎 还是觉得宣扬人性丑恶的片不看为好 让人反胃
看了一部分,拍得一般,伊娃格林没在演戏只是在凹造型,和佩小姐里并无二致。
没得好好看
细想一下,故事也很白烂,不看也罢。。只是eva green没有想到那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