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是因为没有及时救助自己母亲而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患者,Greene是另一位医生。
Michael的主治医生离奇失联,在圣诞节这天Greene只有抽身来和Michael周旋好搞清楚Michael医生的下落。
可是Michael利用话语和Greene周旋,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层层引诱最后吃巧克力自杀。
电影没有多少场景和镜头语言,大多数的场景都是Michael和Greene之间的交谈。
随着两人对话的深入,Michael也将自己童年的阴影缓缓道来,归根究底就是家庭创伤。
Michael从小缺少家庭温暖,父母都不想要,漂泊无依,才一个人在精神病院呆了那么久的时间。
正值圣诞节,Greene在事件过后,也联想到自己二婚的妻子和女儿,随痛定思痛,将家人放在首位,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更多的陪伴。
心理悬疑片。
剪辑,节奏、摄影,音乐,都相当不错,将紧张刺激悬疑的氛围营造的十分到位,两个男演员的演技也是旗鼓相当,特别是扮演精神病人麦克的年轻演员,在大量的特写镜头下,将一个精神病人的脆弱敏感神经质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
但整个故事设置的大象之死、弑母、同性之爱、爱女溺水死亡、小女孩(医生侄女)等情节点,包含的戏剧性内容都应该有丰富的挖掘空间,却讲得比较平淡浅层,欠缺层层推进,因果关系演绎不足,冲突感不足、缺乏戏剧张力,不易引起观众共鸣,结束时也是噶然而止,观众还不明就里。
电影从一个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在圣诞节前夕突然失踪引发的一次事件切入,以精神病病人麦克对幼年成长经历,与医生劳伦斯之间的微妙暧昧的同性关系、精神病院院长格林因意外痛死爱女后,与前妻离婚,和新婚妻子相处并不和谐关系,探寻了家庭变故、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人的心灵成长、心理状况的巨大影响。
电影以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精神病院院长格林为了避免医院信誉受损,找到劳伦斯失踪的原因,与劳伦斯失踪前最后接触治疗的病人麦克展开盘问对话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倒叙、插叙、闪回,让对话过程充满紧张悬疑,不失节奏感。
在对话中格林格林费尽心思,想从麦克口中套出口中套出劳伦斯失踪的真实原因,但聪明的麦克却和他绕起了圈子,让格林焦躁不已,并失控打了麦克的耳光,此时的格林也面临一些家庭的困境,因为独生女儿不幸溺水身亡,他与前妻离了婚,但心里一直无法走出这个悲伤,在双方气氛紧张的交谈对话中,麦克虽然情绪激动不很配合,但也在逐渐透露一些他与劳伦斯的情感纠葛。
对话过程中断了五次,其中有两次是格林先生接他妻子的电话,一次是护士苏珊找警察来故意打断格林与麦克的对话,一次是格林的妻子带上她的侄女到办公室给格林送眼镜。
最后,当麦克看到格林的妻子和侄女来探望格林,特别是格林的小侄女主动与他打招呼,勾起了他幼年时的痛苦回忆,开始主动与格林回忆他缺乏关爱的成长经历和他与劳伦斯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麦克的回忆诉说中,格林逐渐理解麦克,在承诺麦克提出的要求下,麦克告诉了格林劳伦斯的下落,格林与劳伦斯取得了电话联系,对劳伦斯仍心存一点念想的麦克,要求与劳伦斯通电话,电话中麦克彻底对劳伦斯死了心,不顾一切吃掉含过敏源的巧克力,格力和苏珊虽然立即抢救,但麦克仍然死去。
格林和苏珊面对麦克的死亡失声痛哭。
经历这次事件之后,格林与前妻苏珊也终于和解了。
因为喜欢多兰去看了这个片子,真是好看,不只是多兰。
其实多兰在片中的演技并没有那么出色,但迈克尔这个角色跟多兰自己导演的电影里的角色还是有几分相似的,聪明且神经质,杀了妈妈(这回是真杀),同性恋。
但电影一看就不是多兰的风格,没有大量慢镜和bgm,没有情绪的起伏与爆发,是克制着一步步向前推动的,主线中穿插多条线索,最终汇合,清楚明了。
电影场景局限在办公室的小空间内,主要靠人物的对话和表演撑起整个情节,很精彩,精神病医生与病人的心理博弈非常抓人,可惜的是医生还是中了迈克尔的计,迈克尔最后的回忆与讲述和他情感的流露实在太让人心疼。
我对大象本来就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的想象中,这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是有着最脆弱的内心的,它们行动缓慢,面对猎枪无力反抗,它们在非洲荒原上执着地生存,没有目的。
迈克尔在数到第78只大象的时候,他的妈妈停止了呼吸,5年后他杀了自己,我们能数到多少只大象呢?
这是一篇尺度略大的电影,充满同性间的暗示以及对于这个精神病院中从医生到病人的病态的描述。
当然了,如果你想看到的仅限于此,这将是一部具有猎奇精神的一个半小时的文艺片,但如果你肯将目光放在那些夹缝中的细节上,你会看到一些细小的,感人的东西。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Dr.Greene离开后,麦克在那个照顾了麦克五年的医生陪同下躲进卫生间的情节,之所以用“躲进”这一词是因为麦克进入这个私人空间后的一举一动。
毫无多兰风格的背景音乐,嘴里不知在小声嘀咕着什么,如多兰在他其他电影中一样,不安全地咬着手指,眼睛同时一点一点浸满了泪水,在这个空间中,麦克终于展示出了他的脆弱。
我们大可想象他此时的内心,但无论是什么,一定是令他难以忘记的、戳中了他的内心的疼痛的经历,然而,离开的一刹那,虽说眼睛仍旧通红,但外表却恢复了一贯的神经质,即使他已看透了身边人以及他们的态度,但他是一个病人,只能以一个病人的身份存在着。
这一幕在电影中显得如此戏剧化,但如果放在现实中,却无比真实。
《孤儿列车》中的一句话“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的时候佯装感同身受。
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
一个人受了太多创伤,便会坚强,但内心的脆弱,或许只能在这种情况下被自己读懂。
我们可以将麦克的创伤归咎于父母的忽视、他人异样的眼光和所爱人的行为,然而这一切构成的却仅仅是一个绝望的人,绝望的人到处都是,但一旦单独拿出来,我们既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与医院中其他人不同,但却又显而易见的病态,显而易见的脆弱。
这也就能解释当Dr.的小侄女向他打招呼后那个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令人心碎的表情,以及为什么他要在自己受人“威胁”后仍若无其事地安慰那个照顾他的已然崩溃的医生,因为他已如此绝望,如此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如此珍惜甚至是保护他们。
麦克自导自演了这个医生失踪的故事,的确,他很聪明,但他最后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以及爱了吗?
他不再绝望了吗?
这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电影中他吃下那三个令他过敏的坚果巧克力后就可以回答了吧。
至于这第一个问题,那就得看Dr.最后把那一针肾上腺素是扎进了他的血管还是装模作样地扎进衣服了吧。
麦克死了,这世上离开了一个聪明、敏感、脆弱、绝望的灵魂。
留下的呢?
除了记忆,就仅仅Dr.那一句一句的forgive me 。
有人说多兰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没有作为导演优秀,在我看来,作为导演,他是天才,因为他那些令人震惊的想法,作为演员,不论在之前他亲自导演的电影里还是这部,都无愧于天才的称号,一个人的表演可以将癫狂与绝望如此深刻地凝炼在一起,已经足够令人钦佩了。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重复以及细嚼慢咽的电影,它具有摸索到你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再用力一击使它为之一颤的能力。
(人生首篇影评,欢迎打击)
在宴会上独自一人扯掉的玫瑰。
在洗手间独自唱起的熟悉旋律。
在沙发上躺着回忆起童年往事。
在巧克力终得手后的肆意咀嚼。
在医院困了五年的Micheal,拿着心爱的大象公仔,冲着Dr. Greene大喊——Today, I’m gonna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a decent person who listens to me, all right?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what disease I have! Today I’m gonna have three chocolates instead of one!Micheal在刚走进Dr. Greene的办公室的时候,双腿并拢,手插口袋,俨然一副乖巧模样。
即便后来的叙述真假掺半,也并没有让观众认为是个可怕的角色(这里不排除演员角色等一系列因素)。
他假装认真地和Dr. Greene说自己怎么杀死了Dr. Lawrence,就算是这里,也依旧没有显现出一丝狡猾之意(真的)。
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Micheal不愿让Dr. Greene看自己的病例,就是希望不要让医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而后自顾自谈论起大象,在医生责问自己不配合时,反咬一口,因为Dr. Greene此时也没有听对方在说什么。
同类可再举的是后来关于cooperate的争论。
作为一个长住病人,每天打针吃药按时睡觉,百分百的cooperate,到头来和医生说话,还要cooperate,住在医院,并不代表一种强制性的管理以及不平等的待遇。
这里便又引出了所有作品的大主题——爱。
Micheal其实算不上杀死妈妈。
他只是没有救她而已。
而妈妈也如他所说,临死前最后的话既无关爱,也无关原谅,而是最后表演上的失误。
Micheal只是希望得到关爱,哪怕从妈妈身上分到一点点。
和爸爸的那次相聚,使得大象成为一个内心的隐喻,因为据说大象会因为爱而悲伤,会流泪,而22个月的妊娠期似乎代表着更加亲密的家庭关系。
这些都是Micheal在内心上演过无数遍的梦想。
妈妈死前,Micheal数了78头大象。
然后妈妈死了。
所有的冷静都来源于曾经无数次的置之不理。
当所有的爱都无果的时候,生命的意义也在削弱。
Micheal的死并不是没有理由。
他只是渴望爱啊。
最后Dr. Greene问Dr. Lawrence,有关Micheal的事,对方回答说,I loved him, but not in the way he wanted, of course.爱有很多种。
家人、爱人或是朋友。
而年轻的Micheal,心中的执念将爱仅化成一种极端的方式,这并不伤害人,因为受伤最大的,是自己。
近来很不喜欢一直逼逼叨的片子,特别容易出戏,看着看着就想别的事去了。
这部也是,只怪开了头。
导致Micheal患病的心理依据倒不如医生的构建的有信服力,所以终了有种医者不自医反倒求助于病人的感觉。
不过也不能太教条化,这年头得个精神病哪里还非要个缘由。
看的时候一直在等着画幅变化,这也是多兰几部片子看后落下的病。
结果自然没等到,还在琢磨这次怎么这么中规中矩了。
看完才知道导演压根就不是多兰。
对于多兰没有很喜欢也没有不喜欢,只是觉得这人真是执着,同性,恋母情结与弑母文化走到底。
这部也是占全了,也难怪他会接。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样?
——那我明天也会死。
迈克14岁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母亲死在自己面前,就像8岁那年他看着大象死在他面前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死亡的窒息感太过于美丽,美得让人欲罢不能。
于是他进了精神病院。
于是他在19岁的时,巧克力过敏而不让他人施救。
这是第一部多兰没有参与执导而仅仅参演的电影。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前,真的颇有些小激动。
很好奇是怎样一部电影,可以勾引多兰丢掉执筒,安心当演员呢?
看过之后你一定不会意外,因为这部电影里有他百说不厌的“母子关系”,有他最想平淡化处理的“同性之爱”。
这两大元素纠缠在一起,对他来讲不诱惑是不可能的。
这孩子还真是一条道走到黑啊。
就算在别人的电影里,还是要固执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不知道导演是真的被多兰的脸征服了,还是多兰悄悄的“收买”了导演,整部电影总会时不时的给多兰脸部大特写。
让别人陪着他自恋,真是丧心病狂。
还有经常出现的慢镜头,都会让人有那么几刻的怀疑,怀疑这部电影的归属权。
但是当你专心的看完电影,发现自己没有被突兀的有些不知所谓的背景音乐打扰的时候,你就会会心一笑:果然不是他的电影。
他的电影里那种格格不入的bgm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每次被他的bgm搞得出戏的时候,总会笑着想:小孩就是小孩,不论成就、天赋,都还是带着小孩特有的任性——我才不管bgm合不合适,我喜欢,我就要用!
我能说,有段时间我都要被《幻想之爱》里的“bang bang bang”洗脑了吗?
不过,多兰啊,还是多看电影,少听歌吧。
其实这部电影可以叫做“一张字条引发的血案”——劳伦斯医生留下的字条。
格林医生因为找不到字条,所以开始了和迈克长达几小时的对话。
女护士因为找不到字条,所以打破了和格林长达三年不说话的僵局。
迈克因为找到了字条,所以将之当做筹码,策划了一场游戏。
一直以来我都想知道,多兰如果专心当演员会是怎样的效果。
这部电影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
如果你要问我,在他当演员和当导演之间只能选一个,我会选那个?
我会忍着心痛选择导演。
即便他的导演风格一再被人指责炫技,他的电影主题一再重复,但你无法忽视他电影里的美,你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才华的导演,他强烈的个人风格是无可替代的。
但谈及当演员,承认他是个好演员,但也必须承认他所演的角色并非是非他不可,甚至有更好的选择。
多兰演戏总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就像这部电影里迈克和格林医生的对手戏。
他俩的对手戏,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你来我往,而多兰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情绪的处理都比较外在化,比如台词修饰,肢体动作等等。
当然这样的处理能更容易让观众了解情节的进展,但同时也让人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
就像是在电影中加入了无谓的旁白一样。
反观与他搭戏的演员,那个经常被称为“黄金配角”的格林伍德。
他对情绪的处理更倾向于将之转化为一种氛围或者说是气场。
不管是起初两人的“剑拔弩张”还是之后的“逐渐信任”,格林伍德都明白情绪虽是个人的,但又是相互的,所以没有像多兰那样完全个人化。
这就可见功力之差距。
就像有人对詹姆斯弗兰克说:别想着当导演了,安安心心当演员吧,我们不嫌弃你。
反之,对多兰。
多兰曾说过,他演自己的电影是因为怕人们会忘记他。
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也慢慢离开幕前。
也许是因为他发现,无论荧幕前的男孩有多漂亮,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个荧幕后的漂亮男孩。
所以别太执着演戏了,当你的导演才是正经事。
电影里,“大象”这个意象选的确实有些晦涩,如果不是劳伦斯医生结尾出来点题,我想我是明白不了的。
“trompe”这个法语词是一个双关,意为“象鼻”也为“欺骗”(实际上,“欺骗”应该是“tromper”)。
大象的鼻子挡在眼前,就像是人们为自己勾勒的幻象一样。
活在幻象中而不自知,又或者自知而又不愿离开。
幻想着自己生活幸福,幻想着自己忘记过去,幻想着自己拥有爱情。
在这家精神病院里,没有医生没有护士,大家都是病人。
格林医生幻想着自己家庭幸福,和现任妻子相亲相爱。
实际上他无法从女儿的死中走出来,他依然留恋着三年前的生活。
但再如何骗自己,他都清楚的知道就算是圣诞节他都不愿意回到现在的家。
女护士幻想着自己忘记了过去,她折去了照片中格林医生的那个部分,用三年的沉默疏远曾经的丈夫。
但再如何骗自己,她都无法不关注格林医生所有的细节,以至于在他无法打开办公室房门时,她会及时出现。
迈克幻想着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他幻想着他的爱人是劳伦斯医生。
但再如何骗自己,他都无法摆脱这个世界给他的孤单,没有父爱,没有母爱,只有一个人的爱情。
结尾劳伦斯医生对格林说:“我爱他,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想要的那种爱。
”除了大象之外,电影里还隐藏着另一个意象,便是劳伦斯医生消失这件事本身。
其实一个医生一天没有来上班,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但却被人幻想出了一出因性丑闻而畏罪潜逃的大戏。
之前有医生因性丑闻被捕,没能找到的字条,迈克的无中生有,所有的幻象掩盖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劳伦斯医生只是因妹妹生病而请假一天。
人多数情况下就是这样,被挡在眼前的鼻子模糊了视线。
这是我第一次听多兰说英语,一字一顿的感觉居然有点小性感。
没有了魁北克法语的刺耳居然有些小小的不习惯。
看完电影,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英语版的《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回到电影开头,回到古巴,回到迈克8岁,这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一个盛誉满载的女高音歌唱家的母亲,一个彷徨无措的男孩,在6年后他杀了他的妈妈,在7年后他爱上了他的医生,在11年后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刚看完《大象之歌》,有一种想提笔写几句的冲动。
其实我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正如影片中主人公麦克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一样。
《大象之歌》是一部 2014年上映的加拿大电影。
影片虽归类为悬疑,可是悬疑只是它的手段。
导演用悬疑来抓住观众,让观众在探索与发现中慢慢体会影片所表达的那份社会人群的情感问题。
贯穿影片的大象是一种意象。
一方面,主人公麦克在8岁那年去非洲见从未谋面的父亲时,目睹了父亲猎杀大象的情景,那头轰然倒地的庞然大物竟留下了眼泪,当那双哀怨至绝的眼神望向近在咫尺的麦克时,便在小麦克的心里刻上了永远都无法磨灭的映像。
另一方面,法语“trompe”意为“象鼻”,也为“欺骗”。
大象的鼻子挡在眼前,就像人们自己躲在幻象之中,幻想可以忘却烦恼,幻想能够拥有想要的幸福,如影片中格林医生试图忘却失女的伤痛,并改善与现任妻子的关系等。
而关于“欺骗”,麦克有句经典的台词:她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她知道该怎么做,她给了我希望,这是你给一个儿子最糟的东西,假如你不能做到的话。
麦克是身为歌唱家的母亲一夜纵情的产物,来到这个世界纯属偶然,没有一个人在期待他的到来,母亲除了给他找很多保姆以外,给不了别的。
可以想象,他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缺爱的环境里,以至于14岁那年发现母亲自杀而不救,漠然地在旁边唱着数大象的儿歌,无动于衷地看着母亲死去,后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从来没有被爱过,所以,当一位医生用博爱的口气说出“我爱你”时,他立刻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医生长者,无所谓性别与年龄。
在得知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爱的回报时,他的幻想破灭了,再加上精神病人与正常人之间那面不可逾越的墙,使那个孤独的灵魂选择了一种特别的离开方式,一种层层推进的游戏方式,让与他谈话的格林医生和观众一起逐步了解他,在大家猝不及防的时刻,他实现了他的最终目的,自杀,19岁。
在影片中,不仅精神病患者麦克有个可悲的人生,其他的角色也各有其伤痛之处,没有完美的幸福之人。
生活在这个纷繁的社会里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面临困惑、欺骗、排挤、不堪等状况,学会排解与释放是一门学问。
每个灵魂都是孤独的,当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里时,不仅要卸掉脸上的妆容,更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安抚因伪装而疲累的心脏,让灵魂舒适地度过夜晚。
这部电影是一部低成本高质量的代表作。
整个影片的拍摄基本都在一个密室里完成,充分体现了导演与演员的功力。
在如今大片泛滥的时代,那些动辄多少亿的投资,依靠主演的俊脸,华丽的服饰,拼凑的情节,肤浅幼稚的内涵,以及无脑水军的推动来完成的电影,《大象之歌》无疑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近期看过的最让我哀伤的电影,哀伤的我看完片子又哭了好久,不是嘤嘤的,不是呜呜的,而是躲在卫生间大哭出声那种,好像真的是自己爱着的一个孩子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了我们。
边写边模糊着双眼,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给男主的特写太多,是不是男主深金色的头发太夺目,是不是慢镜头太多……有两种人,如果太聪明会让人提心吊胆,罪犯和精神病患,前者让狱警时刻担心他会越狱,后者让主治医生时刻小心不要被他戏耍。
看这部片子时想起了凯文的《K星异客》,虽然要表达的主题不同,演员技巧上也有不同,但两个主演对那种神经质的状态,把握的收放自如,或许每一个好演员骨子里就带有这种神经质,而刚好演精神病患的时候,就把这一部分本色放大了。
人们一生中总有受伤的时候,总有想逃避的事情,成年后,经历的伤痛,也许能被时间治愈,童年时期遭遇重创,只依靠孩子自己的力量,真的无法痊愈。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片中的这个天使降生地球后,遇到了什么,进入医院之前,他再怎样难过和痛苦,也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那时只有痛苦,没有绝望。
可是在医院里,麦克遇到了爱他的人,主治医生,和护士长。
主治医生的爱,更多是对他的聪慧的欣赏;护士长的爱,更多是对自己失去女儿的一种情感上的弥补。
不能否认,他们对麦克是与其他病患不同的,麦克也知道他们是爱他的,但都不是他想要的方式,因为他们的爱里还是带有对病患的偏见,甚至是监视,这种不纯粹的爱让他不舒服,他想得到的尊重平等自由,这里更没有。
既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不如得到信任,了结自己,这时的麦克不仅痛苦,还感到了绝望。
所以他抢到了一个机会,为自己拿到了一个筹码,他一步步设计,得到了院长的信任,并于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院长一句“forgive me”,治愈了院长与护士长几年的心结。
院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麦克说的,对前妻说的,对死去的女儿瑞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其实麦克真的不算什么精神病,他只是想逃避一些事情,却又无法安置自己。
因为他的成长经历就不正常,妈妈认为他的存在就是个错误,爸爸又是个偷猎的;妈妈对他残忍,爸爸对整个世界都残忍,但麦克依然是个天使,只是他存在于一个扭曲的时空。
他善良聪慧,脆弱敏感,与院长的对话中处处机锋,透着狡黠。
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求不会终结,“正常”与“非正常”只是相对的,角色互换后,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医院里的病人才是正常的,医院外的我们,都病了~
三星半。
(有剧透)前几天在天桥看到中文版话剧海报,对题材有兴趣,但不太相信中文版的质量,就回来先看电影,这导致了我先入为主的错误,以为是一部悬疑犯罪片。
五六年前我看过一部忘了名字的电影,女主角得了阿兹海默症,痛苦之余,她好容易找到家人急事出门的机会,打算凭着自己之前写下的提示,艰难地去二楼浴室找安眠药自杀,千辛万苦找到提示,千辛万苦爬到二楼,忘了提示,下楼再看,再找到浴室,又忘了提示,再下楼去看,这次晓得把笔记本带上楼,终于找到药片,家里人回来了,自杀失败。
和这个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故事相反却又类似,本片是一次精巧而成功的自杀——但一样绝望。
像我这样期待汉尼拔和高智商心理医生巅峰对决的观众注定失望,这是可怜的灵魂玩弄平庸的世人,巧妙地终结自己,同时也终结痛苦的尝试,我还是不知道这算是悲剧还是喜剧。
也许导演也有同样感受,所以在死亡场景之后,影片结尾的白雪、橙花、相互理解的两个人,如此温暖——只可惜他们失去了两个孩子。
主线完美且动人,看到很多人并不太满意男主角多兰的演技,我觉得至少合格吧,开始装出来的邪恶,到最后狡黠的诚恳,以及中间和小女孩打招呼的腼腆,和护士聊天时的孩子气,都有展现。
反倒是医生和护士两个人,在(应该的)职业性平庸之外,缺少一点情绪上的暗流涌动,毕竟他俩之间的创伤线,他俩因此面对男主角时候该有的情绪反应,以及他俩之间的暗流涌动,两人也基本没有表达,但确实剧本似乎也没给到机会?
总之,导致最后的救赎略显突兀。
结局让最初的犯罪预设如此讽刺,我不由得想,是舞台剧就更好了,更适合这样浓烈的情感——但目前这版中文版话剧肯定演不出来,至少我这个判断不会有错。
男主演一点精神病味儿都没有。不仅没有精神病味儿还没有gay quality 。很难令人代入!
老子就要吃三块巧克力!
不及格
看似寻找突然消失的医生,实则找到早已迷失的内心。泽维尔多兰好看得我舔屏!
多兰演的挺好的 我的眼泪是证明
这剧本简直有一半是废话,悬疑点也并不是很有趣。
对不起,看来是我不够珍视大象,不能为之动容。221105
一直在絮絮叨叨,多兰美貌不再~~~
我相信多兰口活应该不错。
无耐心看不到用心
劳伦斯的设定看的不禁流泪,就该是这样的老男人,才让他爱之又不能触碰之。是父爱的寄托,是一切终极之爱的寄托。不要简单就说成是同性,爱是不可以如此简单划定的。就如同劳伦斯所说:我爱过他,只是不是用他希望得到的方式。这是没有办法的,人世间比比皆是。可是爱的产生,已经是奇迹。所以,死前心里也是甜的。他的短暂的一生是绽放过的,而你还在一天天腐朽,那些挽回不了的损失,永远都在。
尽管这次多兰没有参与执导,但故事的内核母子关系和情感选择依旧是他老生常谈的绕不开的话题。这一次多兰没有“我杀了我妈妈”,反倒是来了一出我杀了我自己。他的疯狂来自于他的不安,他的不安来自于他的敏感,相比于他自导自演而言,他自己的电影确实总是能找到情感的一个平衡点去寻求冲击和爆发,但这个片子活脱脱让他割裂成了“双线叙事”,于是就让爆发成为了一种浮夸。
没想到电影也一般,甚至看困了。这样看甚至觉得故事浅了,我其实觉得很外放的类型比较适合麦扣,但还是太理智了。这个角色单看内容我提年轻25岁来演绝对光芒四射。不过医生不错。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啊“是的,我爱他,是不以他要的方式爱他”
剧本还是更适合舞台剧
▤「My job here is to be crazy. That’s why I get free bed and board Dr. Green. Giving you a straight answer does not fall within my mandate of lunacy.」「Forget about the truth, right? Who cares! Hmm? Ignorance is bliss.」
兰兰真的很适合这个角色,他身上那种拿无礼和挑衅掩盖深度伤痛,敏感又脆弱的孤独伶俐男孩气质,让镜头外的人不由自主想要保护这个画中不被人理解,总在痛苦挣扎的易碎物
看上去还蛮刺激的,主要戏份在于医生审问精神病人。医生一直被病人牵着鼻子走,玩他想让玩的游戏。直到发现真相,却太迟了,病人选择了自杀,在医生和护士的眼皮子底下硬是成功了。
喜欢回忆猎杀大象那段的闪回。全片几乎都是屋内戏,有种看舞台剧的感觉。
心理病人用心理圈套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死法,除了多兰,其余工具人角色都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