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2:无罪

攻殻機動隊2 イノセンス,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主演:田中敦子,大塚明夫,山寺宏一,大木民夫,仲野裕,平田广明,寺杣昌纪,武藤寿美,藤本让,龟山助清,仲木隆司,立木文彦,木下浩之,平野稔,堀胜之祐,榊原良子,青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粤语年份:2004

《攻壳机动队2:无罪》剧照

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2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3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4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5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6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3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4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5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6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7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8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9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20

《攻壳机动队2:无罪》剧情介绍

攻壳机动队2:无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草薙素子之后,巴特与侦探出身的陀古萨结为搭档。近期发生多起机器人偶杀害主人继而自杀的事件,由于受害者家属均无公诉,且死者中有政客与公安官员,于是公安9课派出巴特小组调查此案。杀人人偶皆为荒凉地带公司出品的哈德莉机型,应部分顾客要求,该机型同时具备异性玩伴的功能,巴特从荒凉地带公司出货官遇害入手,卷入与黑帮的战斗,期间有人入侵他的大脑,使其自残。 巴特决定直奔荒凉地带总部,他与陀古萨拜访了择捉岛上的黑客基姆,后者布下系统陷阱,幸有素子提出警告避免陀古萨陷入控制。依靠基姆这条线索,巴特登上了荒凉地带公司设立在海上的工厂船,素子再次降临他的身边,与其并肩作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对峙麻雀溪米兰达第二季恐惧街Kamikaze夺金四贱客红幡末日后的宇宙碎片驱魔怪谈2你燃烧了我马大帅恋爱大逃杀巴比伦变奏梦幻婚礼归途情圣神秘慈善家其他该死的歌德3黑白恋曲嫌疑人之不可撤销猫汤颜色杀机识骨寻踪第十季恶名假面骑士×假面骑士OOO&Wfeat.SkullMovie大战Core工头儿谁杀了雅拉开创盛世【我推的孩子】终幕爱情2+1闯关东前传

《攻壳机动队2:无罪》长篇影评

 1 ) 數位無間道

http://blog.pixnet.net/post/AITNOG/174987(載於《PC OFFICE》雜誌2004年12月號【想像力的邊疆】專欄)2004年末,日本科幻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2》悄悄地在台北上映,也悄悄地在台北下檔──一如1995年的前作《攻殼機動隊》。

知道的人不多、去看的人也少;看得下去的人不多、看得懂的人更少。

這情況在我眼裡,完全是情理之中,絕不脫意料之外。

縱使對通俗市場而言,《攻殼機動隊2》是部無足輕重的電影,但在科幻圈子裡頭,《攻殼機動隊2》絕對是部不談不可的作品。

這片子的身世有點複雜,容我先對其做個概述,才能進一步與大家分享觀點。

望文生義,既然有《攻殼機動隊2》,那麼絕對少不了第一集:1995年,日本鬼才動畫導演押井守推出了《攻殼機動隊》電影,視覺化地廓繪了一種日本觀點的 2029 A.D.近未來高科技亂世情境:企業資本與政治勢力的聯合壟斷、虛擬網絡與現實環境的龍蛇雜處、機械軀體與自然肉身的錯綜滲透、人工智慧與萬物之靈的交界模糊……雖然整部作品從頭到尾籠罩著一股「押井流」敘事手法的低氣壓,但以動畫電影形式,呈現出如此對科技與社會具有深刻洞察力與批判力的內涵,在當年還是引起了不小的震撼效果──甚至如傳聞所言,啟發了1999年《駭客任務》(The Matrix)這部科幻經典。

再往前推,其實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並非原創,而是改編自1989年另一位鬼才漫畫家士郎正宗的同名連載作品。

故事以近未來一個專辦網路犯罪案件的特務單位「公安九課」為主軸,描寫一名週身除了大腦之外完全人工打造[註1] 的「女幹員」草薙素子,為了追查傳說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天才犯罪者「傀儡師」而穿梭交錯於心身虛實之間。

在「傀儡師」身世謎底揭曉的那一剎那,草薙素子竟然跟這個誕生於數位世界的人造生命體徹底結合,成就了一種全新的存在形態……你認為士郎正宗果真是天縱英明,憑空就能構思出如此劃時代的「未來啟示錄」嗎?

那倒也不盡然。

早在1984年,William Gibson就曾於他的電馭叛客(Cyberpunk)聖典《Neuromancer》[註2] 中,預言過高科技的近未來裡,數位異境與物理時空、自然生命與人工智慧之間的那條曖昧界線與模糊地帶。

從1984年的《Neuromancer》、1989年的《攻殼機動隊》連載漫畫,到1995年的《攻殼機動隊》動畫電影,「機器/人類」的關係不斷地遭到重新定義,而定義也始終改逃不開改寫翻修:無機VS有機、人造VS自然、機械VS肉身、邏輯VS智慧、程式VS靈魂……「基因工程/奈米科技/電子植入/義肢義體/生物機械」的失控發展即將逼近人機壁壘的極限?

「人工智慧」會不會超越甚至取代「人類智慧」?

人類的「靈魂」能不能被「資料化」?

個性和記憶是否可被「儲存 /傳輸/複製/編輯/轉換/竄改」……這幾部作品所構成的「數位無間道」世界觀,對於不熟悉將科技與人文的複雜關聯,提升到哲學層次思考的群眾而言,情報量與資料量實在多到難以下嚥的程度。

但憑良心講,這三部作品,甚至對於為數已然不多的科幻迷來講,都還要算是小眾品味中的小眾品味。

1995 年時,電影版《攻殼機動隊》的故事在「自然人類草薙素子」與「人造生命傀儡師」的「數位類比聯姻」之後告終;而十年後,押井守打算超越士郎正宗對生命與存在的本質提問,藉由劇情幾乎脫離原著的《攻殼機動隊2》來繼續引伸他對「機器/人類」關係的質問──於是,《INNOCENCE》[註3] 因而出現在我們眼前。

可以這樣說,在《INNOCENCE》裡,押井守算是借取士郎正宗所創造的世界觀,用來論自己的科技觀點、闡自己的生命宗教、宣自己的數位福音、講自己的戀物故事。

不同於《攻殼機動隊》人類本位的「數位演化」母題,《INNOCENCE》反其道而行,試圖從機器人偶的「觀點」和「感覺」來質疑與挑戰「大人類沙文主義」的偏執及自私──有「人」曾經設身處地,試著站在「機器人偶」的立場想一想嗎?

(片名的 Innocence一字,算是為了這個省思所埋下的伏筆。

)許多同好總問我覺得《INNOCENCE》值不值得推薦?

坦白講,在這裡「好看」與「難看」成了不太容易回答的複雜問題。

對我來說,作為一部「動畫」,《INNOCENCE》是「好看」的;但作為一部「電影」,《INNOCENCE》卻很「難看」。

「藝術大師押井守」準確地選擇了「港台意象」作為一種東方版[註4] 的「近未來亂世」藍本,以烘托凸顯源自西方的「高科技樂園」圖像:「有機/混雜/頹廢/陰鬱/遲緩/宗教」之「華人幫派社會」,恰如其份地呈現了「數位/ 冷酷/前衛/光速/效率/邏輯」之「網路科技秩序」的完全反面!

透過CG強大的視覺表現能力、伴隨如吟如誦的《傀儡謠》日本祭樂,時下動畫藝術的表現極致,大概莫此為甚了。

但相反地,「電影導演押井守」在這部作品中卻野心太過、完全失控:奢華瑰麗的數位美術,彌補不了一貫沈悶的劇情節奏;細膩考究的科技道具,無助理解深奧拗口的哲思對白;異國情調的奇觀操作,遮蔽不了本位父權的文化偏見;感性煽情的氣氛營造,難以支撐無病呻吟的空洞反省……作為一部電影,《INNOCENCE》的炫惑外表,承受不住它過份龐雜的資訊情報;但作為一篇論述,《INNOCENCE》則又太過一廂情願,以致淪落為「宗教家押井守」個人的福音囈語……好看?

難看?

我想見仁見智。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即將降臨(或已然降臨)的「數位無間道」,人家押井守總是「看」見了些什麼,而且「看」得頗遠、「看」得頗深……[註1] 整套的人造軀體,在原作中有個專有名詞稱為「義體」,應是由「義肢」衍生而來。

[註2] 參見〈想像力的邊疆〉之《C‧Y‧B‧E‧R─PUNK!

》一文。

[註3] 其實,這部片雖然架構在《攻殼機動隊》的世界與人物當中,但劇情故事和視覺表現幾乎已經算是押井守團隊的原創。

因此,除了在海外行銷時使用《攻殼機動隊2》外,本片正確的名字應該就只有《INNOCENCE》!

[註 4] 此處所謂東方版,對應的是1982年Ridley Scott於《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裡所呈現之2019 A.D.洛杉磯龍蛇雜處的西方「近未來亂世」意象。

很不幸的巧合是,無論是西方或東方版本裡,在「白人本位」和「日本本位」的意識形態偏見下,以華人文化為代表的「亞洲文化」都映現出一種畸形疏離的扭曲體驗。

 2 ) 清白

INNOCENCE: Ghost in The Shell押井守同学这次买了个关子,知道你们必定这次一上来就开始找第一集那个智勇兼备的女少佐,但是续集的大部分戏份却不折不扣地交给了扑克脸金刚眼的巴度,还有那个一派老式居家男人作风的搭档。

改编自士郎正宗漫画的攻克机动队,这一次续集的名称叫做“清白”。

上一集还只是疑惑似乎是东南亚某处的市场给了导演灵感,这次的故事背景则更彻底地中国化了,确切地说,是香港化了。

其实片子一开始就隐约交待了幕后元凶,那些圆型头盔上面的中文数字一闪而过。

然后是从玩偶型机器人的大开杀戒开始调查,巴度这次不含糊地仍然是金刚身,毫无怜悯之心地把雪白的偶人轰个粉碎。

接下来的调查,从维修机体的女技师那里聆听了一套关于人类生殖和复制的伦理言论之后。

再赶往供货控制员被血腥分尸的现场,却没想到发现杀手竟是黑社会红尘会供养的暴走狂战士。

于是两个人前去踢场儿,一个昆汀式的东方黑帮瞬间被扫荡的干干净净。

抓住线索两人直奔北方生产玩偶型女子的大本营,在那里拜见了愿意将自己彻底义体化的邪恶黑客金,并被金注入疑似迷宫体验。

但少佐素子以记忆库形式出现并解救了巴度,巴度夺下金的Ghost备份,前往生产玩偶女子的终极母舰基地。

在那里由于巴度的入侵,导致母舰系统崩溃,全体玩偶女大暴走,格杀勿论。

素子再次进入一女的躯体,同巴度并肩作战,最终摧毁了整艘舰船的控制系统,解救被夺魂的人类幼孩。

巴度亦得以取证。

这次的“清白”,恐怕一方面指得是被夺魂的人类,另一方则偏重还是无辜被注入人类灵魂的机器们。

表面上的问题似乎颇曲折,人类一方面大量制造与自身类同的人造人,另一方面则自身部分被改造为“义体”。

事实上如此一来造成的逻辑上的困难则在于,如何去定义或者区分何为人类,何为人造人?

鉴于此种情况,人类有一种局促的定义方式,也就是把有无“Ghost”作为区分人与人造人的区别。

说白了,就是灵魂的有无。

然而,灵魂,人格,情感,和认知状态这些状态却不可量化,亦无从控制。

机器的完美,在于形式,亦在于混沌无知,如黑客金所言的如神一般的存在,是抛弃了仅存“Ghost”的尊严,彻底完美长存的一种硬件状态。

但承认,并且常为“Ghost”所困扰的素子和巴度来说,首先确认“Ghost”,才是证明自我存在的方式。

仅仅有庞大的记忆和数据外挂还成不了人。

但何为“人”?

“人”所面临的“异化”危险到来之后,在因为恐惧“义体”对自身的侵占之后,人类首先所做的便是把“玩偶们”销毁,恰如北方城市在大规模华丽诡幻的庆典仪式表演之后,把人造人们付之一炬,以此来保证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人”这一本身存在在尚未解决“我是谁?

”“我为何存在于此”“我将要去向哪里?

”等等基本哲学问题之时,便大规模举造行动心智在技术层面都远远超乎于我们的种族,确乎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最近类似题材的电影还有will smith的i robot,几年前的旧片子AI,大致探讨的都是同一范畴中的东西。

这两部电影都是好莱坞作派,实在乏味。

日本人在这方面的设定,又诡幻的很。

加上日本动画片一向有污染他国文化,拉杂各地风格的嫌疑。

这次的innocence对话更是从俳句到米尔顿,无一不用其极。

到了最后终极老BOSS的关头,原来基地母舰上的系统全盘都是粤语操控,借owillo的话说一句,中文系统这么发达,真让人受宠若惊...画面是两维三维合成的,颜色相当成熟。

还是写实写实再写实,不放过细节的雕琢,名演员做声优,那个一出场就半死的黑客,是竹中直人给配的音。

商业片还是这样才会有观众呀...片子里引用猿乐家世阿弥“花镜”中的句子,却说道:死生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3 ) 灵肉二元论与永世地狱

一部电影(或电影系列),如画作一样,亦会有品格高下之分。

攻壳机动队系列电影实为同类型赛博朋克作品中品格最高之作,相较于风格类似且评价不低的MATRIX系列,虽画面均精致得无可挑剔,打斗场面全部令人眼花缭乱,所讨论的问题亦都是被现代科技社会绑缚的人如何挑战制度性压抑带来的无力与窒息感,但MATRIX依然只是借了赛博朋克的壳,老调重弹了一下救世主光临人间代世人受过的故事,不免让人产生西方文艺作品是否可以从犹太-基督教圣经体系窠臼中跳出来的疑问。

话已至此,不得不说,攻壳机动队系列反思性作品只能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背景兼具浓郁东方哲思的日本社会产生。

作为讨论攻壳机动队的引子,在这里多说几句MATRIX,下面将不再提及。

MATRIX中所讨论的得救问题以及解决方式,使得正统基督教徒往往有将其贬低为诺斯替主义作品的倾向,即人类不可能通过自力而获救。

Neo这个救世主(the One)的角色,许多评论认为他超出了(或仅仅是不同于)以往人子的形象,即,并没有交代他与在天上那位的关系,却过多地强调了他作为普通人经历觉醒的过程,特别是第三部中,最终他与“上帝”对话的那一幕,明确了“上帝”对人类制造的无常和随机性,却并没有作任何上帝爱世人的暗示,反而将这种对世人的爱安放在Neo身上。

Neo作为人类一员的牺牲换取整个人类种群生命的延续,自然是一种得救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过多的宗教符号(如Zion锡安山等)和拯救型的叙述范式最终也使MATRIX中提供的价值观沦为了对其神学意义进行争论的口水战场。

说其作品的品格不及攻壳机动队高,亦是因为如此。

拯救型叙述范式并无任何原创性,简单地说,就是反思得不够,好似圣经提供的故事主线从开天辟地以降就没有任何大的变动。

但西方主流价值观似乎经常忘记,除了他们,世界的许多角落也都在经历着被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所洗劫的过程。

这些角落的本原宇宙观完全不是灵肉二元论的路数,却同样在抵抗着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灾难,如精神上的极度贫穷、相对的自由与绝对的不自由。

这些角落提出的质疑更加接近事情的本质,而得出的结论也更加沉重。

攻壳机动队2之INNOCENCE的影名本身就已经揭示了其无限接近的真理内核:罪。

一旦承认了灵肉二元论,则罪便成立了。

灵肉二元论是西方主流哲学家所从不曾怀疑的,从奥古斯都到笛卡尔,从马基雅维利到曼德维尔,从将自我需求定义为原罪到逐渐将原罪剥离成合理的自我需求,西方哲学一直在讨论自我需求即“肉”的部分上挣扎,并且拒绝承认灵肉两者可以在个人身上进行调和。

相应地,高尚的“灵”的部分则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是调和私人需求并使其正当化的存在。

而在这种哲学观上历经磨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承认了“私人的恶德就是公众的利益”这种曼德维尔和亚当•斯密等“经济人”概念最终获胜的大结局中,资本主义生成了可以统治天下的意识形态,但其对于“肉身需求即罪恶”的判断却总在辉煌的时刻隐隐作痛,不断提醒着人们,总有一个抛弃不掉的原罪要破坏暂时的安稳和宁静,思考所带来的代价是可怖的,天平在人类的能动性与上帝的旨意中摇摆,而人类社会将在这种摇摆所带来的破坏与重建中周而复始。

在赛博空间中,处处充斥着未来与过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的。

攻2中的审美风格通过建立一个看上去很像香港的空间来展示,而时间上,这故事应该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

这样的时空里,是奇异刁钻又美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建筑与陈街陋巷结合体的社会;是人们穿着具有不可思议的功能却看上去普通甚至有点复古的衣服的社会;是肉身上安装着电子产品却到处行走,不知是不是该定义成“人”的人的社会。

当电子产品和机械这种极具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象征符号的物品,带着它所无可避免的西方原罪观渗透到任何一个角落中时,被它所捆绑的人类不曾对它怀疑,反而将它可使用的范围发挥到极致,甚至不惜将它切入自己的肉身。

正如GHOST IN THE SHELL的字面意思一样,到底是思想使人之所以为人,还是肉身使人之所以为人?

根据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断,GHOST是人的本质,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则SHELL无论是什么(肉体也好,义体人也好),都不妨害这个有机体称之为人的资格。

而一旦为人,则有了自由意志与自我需求,罪也就生成了。

拘泥于机器人与人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的讨论,会衍生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机器人这种人造物(毫无疑问可能终会发展出存在自己思想的机器人)作为商品是否符合伦理,将人的意志注入机器人是否是错。

当义体人都将自己身体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变为机器时,当人与机器的边界模糊到这种程度时,人又如何有资格处理这样的问题?

机器也带着原罪,人也带着原罪,因此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科技是一条不归之路,或被肉身的罪所捆绑着,或抛弃肉身,又被罪的造物捆绑着,没有解决之道,只能越来越堕落向万劫不复的地狱。

攻2给出的答案却是:无罪。

因为当人接受了这幅躯壳本就是作为一个灵魂在两世之间来去的载体时,便不拘泥于此岸的欢愉。

东方哲学的高度即是根本不承认原罪,”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躯壳皆是会在生命终点可抛弃之物,是灵魂的傀儡。

这里的傀儡并不带有任何贬义,没有被操纵之意,只是表达傀儡的表现其实只是灵魂在指挥而已。

巴特解救的小女孩说“可是我不想成为人偶!

”而少佐的回答则是:如果人偶能说话,也许会说出“我也不想成为人啊”!

这并不是说人偶有自由意志,而是说人并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加于人偶。

固然人偶是人造物,却并不一定要履行人的意志,尊重任何造物自己的意志,正如东方哲学中虽然屡有人是某一天神或一些天神的造物这种思想,却并不要求人服从天神的意志,因此在这种哲学背景下,根本就不存在违背“最高”意志的原罪说。

而在东方哲学观特别是神道教哲学观中,玩具公司将人的意志强加于人偶才是有罪的,正如天神一定要人服从天神的意志一样,那才是真正有罪的事情。

日本亦是二战后卷入高速运转着的资本主义传送带中的一枚小螺丝,而其万物有灵论的神道教传统或可帮助其在全人类皆有罪的西方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挣得一块喘息之地,让其社会与人不至在无限的伦理难题中迷失方向。

我想,这虽然不是攻2所明确的指向,却是它所传递出的讯息。

 4 ) 你离开了九科,从此只有巴吉度陪我说话

你走的时候说,只要连上网络,你就在我身边。

网络无限广大。

你成了整个世界。

你无处不在,你无所不是,而你却不会在一具躯壳里永远栖息。

宇宙赋予人类有机的身体。

即使是全身义体的我,依然作为有机体爱着你。

爱是束缚。

如果时间回到那一刻,我还会眼睁睁看你潜入“它”的灵魂吗?

爱是纵容。

我想,大概会吧。

毕竟我没办法阻拦你的决定。

可是,对你的思念,却令我再也无法爱上另外的人。

孤单置身于这金属质感的世界,你的声音还在电子脑里回响。

我想,我仍然需要有机体的温暖。

他光着脚走来,蹲下身子把食盆放在地板上。

牠热切地摇着尾巴转圈,在他面前坐好,然后一头扎下去,开吃。

他颇有经验地及时托住牠的长耳朵,轻轻放到食盆外面去。

我忍不住轻轻笑出了声,下个瞬间,眼前却突然模糊。

也许是之前那首名为Crystal Memories的歌,也许是再之前石川提起了少校,名为寂寞的病毒,分成片段侵入我的大脑,直到看到巴特和巴吉度的温馨有加的互动,延迟时效的病毒这才汹涌发作,让我一边微笑一边泪流不止。

或许是自己也养宠物的缘故,看到巴特那样溺爱巴吉度,感到格外会心。

不管是性格多么坚强、脾气多么火爆的人,面对宠物的时候,多半都温柔卑贱得不成样子。

难过的时候,抚摸着牠就能得到慰藉;无人倾诉的时候,会对着牠说话;因为被牠依赖着而感到安心和温暖。

就在我敲着键盘的此刻,我家的猫,正安静地靠在笔记本电脑屏幕后面睡觉,待会等我写完去睡觉,牠也会立马跟过来。

不管是猫还是狗,宠物就是这样一种温暖的存在。

很久以前,恐怕得是十多年前了,还是在表哥家的电脑上玩过一个改编自同名电影的游戏《银翼杀手》。

现在这会儿想来,那游戏的世界观设定也算是Cyberpunk了吧。

还清楚地记得,主人公养着一只名为麦琪的狗。

每次完成任务回到safehouse,可以跟麦琪互动,抛去狗饼干牠会兴高采烈地跃起来接住。

对于当年还是个小女孩的我,那是整个游戏里最轻松有趣的桥段。

然而,随着剧情发展,有一天回到家,等待着主人公的竟是麦琪冰冷的尸体。

当时我简直像是自己的狗狗被人杀掉一样伤心愤怒。

后来是什么剧情我已经不记得了,只有那只叫麦琪的狗,永远凝固在记忆当中。

对于巴特而言,在经历枪林弹雨、血腥搏杀之后,回到自己漆黑安静的小窝,欢快地扑上来迎接的那只巴吉度,也是同等重要的存在吧。

全身义体化的他,巴吉度意义恐怕更多。

牠那有机体的身体,永远热哄哄的带给人温暖。

让他时刻想起,自己也曾拥有过同样热哄哄的、能使人温暖的身体,让他时刻记得,他还有想要去照顾和保护的事物。

一直很喜欢巴特。

九科里面,他的脑袋不算最聪明的,身手也比不上少校,偶尔粗心大意,偶尔莽撞闯祸,却是数他最有情有义。

SAC里,他用拳头打醒从前尊敬的拳击手;落日计划那集,他以无比强大的意志力战胜永生难忘的梦魇。

2nd GIG,柏林抓天使之羽,他的正义感让他无法对一个小女孩编造白色谎言。

巴特爱着少校。

他爱,却不纠缠。

“什么时候一起看个电影怎么样。

”“特别想看的电影我会一个人去看。

”“……那,不那么想看的电影呢?

”“不那么想看的不去看。

”“……嘛,也对。

像是你的作风。

”巴特爱着少校。

他爱,却不逾矩。

SAC最后,即使是气氛刚好的落地窗旁边,却连个拥抱也不去强求。

自己开口打破沉默,然后从裤兜里掏出那块几乎是他用命取回来的手表。

只因他知道,那是对她极其重要的东西。

巴特爱着少校。

他爱,而不放弃。

每一次剧情发展到最高潮,这个忠犬属性的大块头男人总是大吼着“Motoko!!!!”,拼了命的赶去救人。

从第一部剧场版到2nd GIG无一例外。

他以宽阔厚实的臂膀,肩负起以爱为名的十字架,纵然沉重,决不轻言放弃。

然而,她还是走了,或许早晚会走。

她属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她独步天下,无欲无求。

她说,只要你联网,我就在你身边。

可果然还是有什么东西和过去不一样了。

很重要的东西。

他知道,他永远失去了某种可能性。

大概因为自己也爱着永远得不到回应的对象的缘故,我知道那是怎样的感觉:无处寄放的思念在胸腔里持续发酵,直到变为强酸,把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一点一点腐蚀殆尽。

倘若知道那个人已经拥有快乐与幸福,自己多少能得到些宽慰,便能够从这无休止的思念牢狱中得到解脱和救赎。

可是偏偏那人却明确无误地回答:“幸福?

多么令人怀念的价值观啊。

”如果爱的人压根不在意幸福那种东西,那么是否自己也不能再去渴望那种东西了呢?

巴特比我惨的是,我爱的不过是个普通人,只是这庞大母体矩阵中的一个点。

可少校却已经化身为整个世界,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她的残影、听到她的回音、闻到她的气息,这样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是的存在,却不会在他身边停驻。

世上恐怕没有比这更深重的寂寞了吧。

“如果我们信奉的神,还有我们追逐的希望,只不过是科学的量化,那么,我们的爱是否也将科学化呢?

”那么,永远啃噬着灵魂的寂寞感呢?

 5 ) 《攻壳机动队》:人之升华,抑或人之异化?

2004年,《攻壳机动队》的全面升级版《攻壳机动队2:无罪》入围嘎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应该说,入围是对押井守这部动画长篇质量的中肯评价。

然而,这部电影在嘎纳却最终成为看客(一无所获)。

在我看来,这其中可大有原因。

首先,电影文化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而《攻壳机动队2:无罪》的思想却大致可归纳为“非人”——这就好比非要把阿西莫夫封为艺术大师一样让人别扭,不是谁不好,不是一路罢了。

再者,尽管这届影展的金棕榈奖让很多人觉得不靠谱,尽管《攻壳机动队2:无罪》的画面和剧情似乎都比《华氏911》更“电影”,可是,《华氏911》毕竟还是一部用摄影机拍出的电影,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传统意义的“电影”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是在影像拍摄的百年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这个概念,既包含了制作者赋予它的思想、文化积淀,也包含了制作技术中产生的形式与技巧。

而动画片,在历史上游移于电影的主流历史之外,它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非电影”倾向(特别是形式),因此,未能获奖,原因在“电影”之外。

有趣的是,《GIS》在“电影”那里遭遇的尴尬并不罕见,“电影”自身就有着类似的尴尬——正如电影学者戴锦华所说,电影“已经成为夕阳工业”。

如果我们稍微抬起头,还可以听见小说家马原在说“小说已经死了”,而科幻研究者吴岩的话更是清晰明了:“科幻已经基本上走完了自己的历史旅程”。

当然,我们更应该记住专家们的后半句话:“电影会像其他古老艺术一样,在今天的世界格局当中找到它特定的位置,继续生存下去”;“(科幻)是一定时间内产生的阶段性主题”,“ 科幻的消失,是指这种文学形式的消失…与科学相关的文学却不会因为科幻的消失而消失”。

也就是说,真正消亡的,是产生这些概念的独特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聚焦到影片本身之前,先谈论获奖问题,并不是试图像很多影评人一样,用花边消息往影评里注水,因为我压根就不是一个写影评为生的人。

之所以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倒是和影片的主题颇为相似。

——我试图以“电影”的历史过程来观察“电影”,在我看来,正是“电影”的历史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定义了电影,亦即“电影”所处的特定物质基础及其发展过程定义了“电影”(正如戴锦华之“电影”,马原之“小说”,吴岩之“科幻”,一切概念都产生于其所处特定物质环境)。

而押井守,正是从信息的角度观察了人。

在飞往千岛群岛的飞机上,押井守通过巴特发出了这样的高谈阔论:“如果生命本质是通过DNA传播信息的话,社会和文化也不过是庞大的记忆系统,城市只是一个巨大的外部记忆装置”。

在押守井看来,人、城市、社会、文化,都不过可以简单的看作信息的载体。

人之所以为一个可以介定的个体,是因为一部分信息通过某些连接关系有机聚集在一起——勿庸置疑,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连接,就是人的物质身体。

完全义体化的金则说:“人类认知能力的缺陷,导致了其现实的不完全”——而所谓的“独特物质基础”,不正是这种“认知能力的缺陷性”、不正是一切个体的物质基础相对于全体物质宇宙的局部性么?

比之大多数日式动漫作品,《GIS》的剧情显得非常之弱。

甚至在金与巴特对峙之时,他仍然在发表长篇大论:“外表看上去活着的东西,是否真的活着的疑问,抑或反之,就是没有生命的事物是否反而活着的疑问。

为什么人偶让人类感到不安?

是因为人偶是人类的雏形,也即是人类本身,人类是否被还原为了简单的物质、机构这一恐惧,也就是人类的存在是否本就是虚无这一恐惧…人类为了增强自身机能,积极地延续着自身机械化的道路…表现出超越孕育自己的大自然的意志…幻想给生命装备更完美的硬件,正是这一恶梦的源头”。

可看到这里,观众不但不觉得腻烦,反而感到全片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一方面,人类试图通过义体化,掌控、利用更多的信息,变得更加强大(正是这种极大的好处诱惑了金,他/它甚至可以宣称“肉身人偶认同死亡,并继续活下去”);另一方面,获得更多信息的人,却试图维持“人之为人”的自然人历史过程。

可惜信息不会如人所愿单纯被利用,它同时也参予塑造新“人”,这就必然引发自我意识的恐惧。

正是在这个“人之异化”的主题之下,押井守进行了绚丽的影像表达:华丽的人偶面部忽然张开,露出内部电子构件;大厅穹顶下古希腊神像般的雕塑却失去了手臂和头颅,露出机械装置;草薙素子负荷超载导致手臂撕裂,显现出内部人造义肢…所有这些画面,无不提醒着观众,在“人”之表象之下人已经被异化这个真相。

正是因此,结尾处陀古萨送给女儿的玩偶,才显得比鬼娃新娘更加让人惊悚。

而为导演所酷爱的香港式街头夜景,则营造着信息在空间中洋溢的景色,恰好呼应了“信息”这个观察视角。

从这个角度看,导演将故事主角巴特设定为公安六课调查人员,更是意味深长。

作为调查人员,巴特一干人想调查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或许我们可以说,巴特在调查罪案之真相前,首先需要探询的是“人”之真相。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GIS》所展现的世界尚不具备伦理学现实意义,可是那些光彩夺目的画面已经值得每一个“人文人”反思,这可真应了吴岩那句话——“科幻其实是最现实的”。

 6 ) 孤寂的疯狂与相遇的悲伤

(一)本篇巴特是Cyborg。

他的手、脚、以及身体的一切,都是机械。

对他而言,所剩下的,只有小部分的脑——和对一个女性的回忆……从1995年到2004年,经过8年多的漫长岁月,再次回到视野中的,无限广阔的网络世界,活跃在事件阴影中的公安,以及有着义眼的高大身影。

会去看Innocence,完全是在计划之外。

预定的日程被爱睡懒觉和爱发呆的坏毛病破坏掉,在繁华区的街道上晃来晃去的结果,看到影院外大幅的Innocence海报。

二十分钟后开演,99分钟的故事。

影院全都是指定席位,好位置已经售完。

售票的小姐问我:要旁边的还是前排中间的?

中间。

剧场在六楼,很小。

我的座位在第二排的中间,大屏幕的正下方,音响交汇的地方。

幕布在头顶上方铺展开来,打着微弱的顶光,观众席仿佛被一个以屏幕为中央的无形球体掠过,越往前身体放得越低,到了我这一排,早已经是齐刷刷低躺下。

然后,电影开始。

日本电影的惯例,是开片之前会有几个相关的介绍,同一个电影公司的新片,或者是关联的制作。

这次也不例外。

第一个广告就是《Ghost in the Shell》的游戏,3D,PS2。

个人不喜欢3D的游戏,总觉得人物一3D化就失去2D时超越现实的故事感,看这个游戏的介绍画面,也是如此。

好在配音的是SAC的原班人员,游戏介绍以素子倒地,巴特的一声大呼:“素子~~~”结束,感觉还是满有魄力,笑。

接下来的两个预告片是我完全没有预想到的,大友克洋的《STEAM BOY》和GHIBLI的新片,魔女的森林。

大友克洋延续他一贯的风格,十九世纪的机器繁盛被他画得一点浪漫气息都没有。

明明就有英雄救美的场景,吞吃观众神经的却照旧是略显老旧、繁复盘缠的机械。

魔女的森林很不象GHIBLI以往的风格,画面平面装饰的风格极重,色彩板块化。

以前在CD店看到海报的时候还差点以为是欧洲的动画片。

接下来的就是柯南的新剧场版和蜡笔小新西部生活的剧场版预告。

这种画风不精致的东西果然是不能拿到大屏幕上看的……感觉是完全粗糙,线条太粗、颜色太平板……不过介绍的影片和本片气氛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小新的片头出现的那一瞬间,剧场里所有的人都在笑。

话说回来,连Innocence在那么大的幕布上看起来都不是特别精致。

可是有音响和大画面的魄力……我还是喜欢在电影院看 ^^在播放预告片的时候,剧场里最前排的黄色顶光还亮着。

五个预告片一放完,灯光悄无声息地齐齐熄灭。

黑色的屏幕上打出一行字:“本片即将开始”那一刻真是寂静,寂静得可以听到屏住的不自然的呼吸声。

会在这个时候来看这部片子的所有人——我想,没有赶首场的时髦,没有人在心不在焉地吃东西,没有人不在开场前到达并坐好——是真的在期待着这个故事。

屏幕全黑,然后城市的夜景出现在眼前。

看押井守的片子不是第一次了,但以前一直没有察觉到,直到真正坐在影院里,才真正发现押井在描述的时候,很喜欢用俯视的角度。

在上空盘旋的直升机,高层建筑的楼顶,从水面的正上方看见的倒影。

如果直视屏幕,会觉得视线是倾斜的;可是躺在屏幕的正下方,会觉得画面那么大,好象整个城市压下来了一样。

介绍片中曾出现过的,有着鸟翼的飞机飞掠巨大的建筑群,被废弃的远东工厂,街上的中国风祭典,大头娃娃,还有投影在楼房前水面上的云影,都毫无疑问地是在炫耀CG。

虽然知道这一点,但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之下,那种巨大的城市就在自己头顶上的重量感和压迫感,感觉色彩随时会倾泻下来的真切错觉,强烈到了害怕的地步。

但是最惊艳的不是这里,而是抬头望向天顶,完全仰视的角度,那个流光异彩的蓝色水晶鸟骨,巨大地、晶莹地悬挂在头顶上。

透过鸟骨的光亮,是冰冷澄澈的透明蓝色,从高高的天井泻下来的阳光,是颓废的、阴郁的昏黄金色。

抛开其他所有场景不说,设计出这个场面的人,我要说他是天才。

押井的视角运用的确是很能让人琢磨。

第一次的假想现实,天井里的鸟骨,是仰视的;第二次的假想现实,天井里的无头天使,也是仰视;第三次的假想现实,天井里一只普通的海鸥,却是从天井向下俯视,好象是活着的海鸥,在用自己的眼睛往下看一般。

突然想起游戏中素子从楼顶往下看的场景,动画里素子俯瞰城市的场景,不由得想象这样的角度会带来什么样的视觉。

“……网络无限广阔,我要去向何方呢?

”同样的场景,是在夜间飞机离开地面的时候,我看见蛛网般在黑暗的地面上蔓延出去的灯光,渐渐远去,好象安德洛墨达表面的形状,好象是无限的网络空间。

网络无限广阔,我要去向何方呢?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郁闷的准备。

因为看GIS的时候,素子用力到臂膀肌肉脱落的场景,一溜子弹打上世界树的场景,在脑子里回旋回旋再回旋,好象中了魔咒一样。

而押井说:“我决不允许有牧歌式的主人公,现在的主人公是以抱持着更为痛切的主题为绝对条件的……”苦笑,真是恶劣的监督。

片子的一开始,就是阴云惨雨的气氛。

暂且不论押井喜欢什么颜色、黄昏场景般昏黄的海面具有何等华丽的视觉效果,整部影片就没有给出一个让人觉得鲜亮的场景。

夜晚的城市,巴特扫描视野中的绿色,雨,光线昏暗的海面,灯光不明亮的密闭工厂。

押井是打算彻底地打压观众的心情,从开始,到最后。

前几天在云中看文,看到这样的对话:“巴特的眼神……”“瓶盖能看出眼神么。

” 笑倒。

Innocence的主人公是巴特,从头到尾,就没有过大的表情变化,大多数时间都是那样的扑克脸。

生气的时候脸上的线条只是微微地集中,笑的时候嘴角扬得人几乎看不到。

这样的巴特,却是活生生的、绝望的、濒于疯狂的。

我说不出是影片里的哪个动作哪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印象,但是我所看到的巴特,勉强地维持着和狗的生活,在同事面前精神紧绷,虚无、绝望又无可奈何,好象是在……疯狂般地要寻找一个出口。

一开场驾驶大型车到来,缓慢、沉默、顽固、惜字如金的巴特;在Ms.哈拉威的事务所里对着似曾相识的人偶久久凝视的巴特;在石川开车送他回家的时候因为一句关于素子的话就变成岩石刺猬的巴特;在黑社会的事务所乱扫一气,对下巴快要掉下来的托古萨有点得意洋洋地笑着说“我已经尽量避免”了的巴特,总觉得有一种刻意张起防幕,寻求某种支柱,或者寻求毁灭的表情。

谁能说巴特明知故犯地违反命令,跑到红尘会大打出手,不是抱着“万一死掉了也不错的想法”呢?

回家的路上买狗食,下班了回去做狗食,喂狗的时候还要小心地拎住狗耳朵免得弄脏。

巴特是很温柔的人,在Ghost in the Shell的时候如是,在Innocence里仍然如是。

1995年,素子在在海中凝视水面倒映出来的自己,困惑着自己所感知的一切。

素子浮上水面后,光看表情就知道要询问什么的巴特,这种细腻至今不变。

但可能也正是这种细心和温柔,在失去素子之后,失去的空间无法填补,于是温柔变成了折磨。

如果……如果巴特一直这样阴沉着脸,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寻求着林中的画像,我想,我最终会喜欢这部片子,而不是被它打动。

看到最后,终场,屏幕转黑,伊藤君子的歌声响起,我突然听懂了歌词的那一刻,感情微微一动,悲伤涌了进来。

Follow me(わたしと一緒にきてくれ)看片子前笑着说:没有素子姐姐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去看啊。

于是一听说有素子就真的跑去看。

素子素子,Ghost in the Shell的Ghost,无论那个世界怎样变迁,也还是她。

就好象朋友所说的,讲巴特的故事没有素子,要怎么讲呢。

Innocence的故事因为素子的出现而完整,也因此彻底成为悲剧。

水面,西式建筑,有异彩的天井。

大片海鸥飞起,在昏暗的海面上。

身体惨白的人偶如雨点般降临。

在天桥上,顶光的照耀下,两个人划出一个完美的圆形战斗空间。

然后,转身,枪口同时指向对方的脑袋。

场面凝固。

那时候整个影院里,大概只有我在叹气。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久别重逢”的方式,确实是很适合巴特和素子。

不是情人,不是兄弟,是曾经可以把自己的背后交给对方的人,是有着比语言和肢体动作更加深切的默契的存在。

然后离去,没有任何联系。

我一个人在那里苦笑,果然就是吴的套数。

影片的基调,从观众明白“素子”出现的那一刻,就开始改变了。

战斗的步调,行进的方式,命令的直截了当,情报的陈述,马上切换成素子的干脆利落。

大家一直跟着巴特在泥沼里爬啊爬的心情,突然就跳到了干爽硬实的地面上。

而最大的改变,是巴特的表情。

还是扑克脸,还是瓶盖眼,但是从语气到肢体语言,全变了。

给素子赤裸的木偶身体披上背心的巴特,身上那种弩张剑拔的戒备心和下了三年梅雨的发霉气质,全都跑去了九霄云外。

曾经在Ghost in the Shell里认识,而最象Stand Alone Complex第25话里巴特的那个人,重叠在这个面容上。

当时看得开心后来觉得最悲伤的一场,是巴特守护进入系统的素子。

没有对白,场景不切换。

枪林弹雨之中,素子默然而立,巴特跪在地上,从容不迫地射击、换弹夹、射击,全无紧张之感。

脑子浮现出来的只有一个词:骑士。

把自己的荣誉和生命都献给某个人,因为能为对方不惜一切地战斗而感到喜悦和荣耀的,传统骑士。

在这一刻,巴特是这张牌面的最好写照。

早先就看过押井的采访,却是到最后才能理解押井对于素子 “残酷”的认知。

“巴特,记住。

无论何时,只要你连上网络,我就在你身边。

“那么,我走了。

”我们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素子。

对于巴特来说,这也是最致命的残酷。

永远不可能跟上的脚步,永远不可能抓住的身影。

甚至连要去抓住的念头都没有。

在《铁錆废园》里,天玉座兀自沉思:古王国已经消失,叫我们这些为了守护而被创造出来的种族如何生存呢?

他所追求的,恰如林中圣像。

(二)音乐来说音乐。

关于OST,茶馆的素已经做过详尽的介绍。

流行音乐一向不是我的长项,所以就不说了。

我对Innocence的编剧是梢有微词,但是对音乐完全无可挑剔。

笑,也是另一种恋声癖的发烧方式。

第一个主题式的音乐,出现在人偶自杀,故事进入正编,开始打出字幕,穿插着人偶成型的片段的那一刻。

曾经想到Innocence可能会沿袭GIS的格式,倒是真没想到沿袭到这种地步。

开场果然就是一大片似曾相识的女声扑面而来。

让人目瞪口呆——这应该说是偷懒,还是执着呢——同一个主题的延续,是在择捉的中国祭,斜斜的视角,大头娃娃和神像。

街道两边挤得满满的人,带着鬼怪的面具,没有人气。

巴特和托古萨绕到小巷里去抓人来拷问情报的时候,背景音乐完全消失。

然后没有任何预兆地,镜头切回祭典,大片的音乐如同峭壁般陡然扬起,直直地压迫过来。

再一次目瞪口呆,音乐果然是有压力的。

除了《傀儡谣》的三首曲子之外,其他的BGM就不是很明显了。

影片的重点还是在剧情和陈述上。

但是说白了傀儡谣也只是麻药,刺激,迷人,动听,叫人无法自拔。

真正能在心里盘旋的则是那首《Follow me》。

素子和巴特分离后不到两分钟,影片就结束。

黑黑的幕布上一行一行的工作人员名单打出来,悠然响起的,就是这首歌。

Follow me(わたしと一緒にきてくれ)因为素子的出现而受到冲击,因为巴特的情绪改变而感到欣喜,还没能来得及体会就结束的别离。

此时此刻,悲伤开始慢慢渗出来。

这首歌,存了心要勾人眼泪。

看完电影出来,没有直达电梯,只能一层一层坐电动扶梯下楼。

五楼是音像店,本着平复心情的打算就进去了,结果进门是一大张海报,破坏的人偶,同时Follow me的第一句歌词划空而来。

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然后觉得心里的悲伤好象反刍一样,一波一波地拍了过来。

该死的音像店。

站在试听的角落将近一个小时,把OST里几乎所有感兴趣的曲子听完,才终于回到了现实世界。

(三)杂感我看东西向来以台词优先。

一则是因为我的电脑屏幕小,二则是因为我常常是开着碟子一边听一边做事,所以台词好的片子自然喜欢。

Innocence,个人觉得是比不上Ghost in the Shell的。

一方面是台词比较多,剧情的张力比较差,而且有些片段有纯粹买弄CG的嫌疑。

而另一方面,和士郎的原本不同,Innocence几乎完全是押井自己的剧本,借用了“攻壳”的这个外壳来述说自己的观点,所以难免带上说教的口味。

95年的GIS是押井的GIS,但是蓝本勿庸置疑是士郎的,两者的融合,创造了一部颠峰之作。

而Innocence完全是押井的作品,硬要比的话,会和Avalon比较象。

押井在改编剧本上是天才,可是不客气地说,他自己写的剧本,就总是有生硬的痕迹。

看完影片后竖起耳朵去听日本人的反应,普遍觉得难,但是好看。

当时的观众主要是学生、上班不久的年轻人,超过30岁的人很少。

考虑到这些因素,给出的评价会和业界有相当大的差异。

我自己思考过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观点和押井吻合,因此那些纯叙述的部分对于我来说很亲切。

可是如果对这个问题了解不深的话,哈拉威的那段说教,Kim的长篇大论,是一定会让人打瞌睡的。

从98年一直跟踪动漫画的情况,国内最初写出深刻评论、带动动漫潮流的人,一直收集信息的资料狂,以及类似的一些人,我一直觉得是小圈子。

而更广大的动漫圈,只是觉得“好看”而已。

在日本,也是这样。

动漫杂志的盛行,以及大量质量并非上乘的动漫画的涌现,是为了填补时间,是为了娱乐。

Innocence受到注目,是因为GIS的影响,尤其是在欧美的影响,以及业界的无限关注。

但是实际上这部片子,只有60%做的是现象,至少有40%是做给OTAKU的。

如果我也只是“看”的人,我想,在从剧场出来后,会记得那些华丽的场景片段,会记得素子的出场,但是一定会记不得整个片子的流动,记不住这么多的细节。

士郎是士郎的攻壳机动队,这个FANS的圈子非常牢固,就好象看过《刀锋》的人,要么不喜欢,要么就会非常坚决地拥护毛姆。

押井是押井的圈子,看过GIS的人不一定就非常喜欢攻壳机动队的原作,甚至可能了解不多。

在这一点上,神山的SAC就做得比押井好的多,至少好懂得多。

融合了押井和士郎优点的,始终就只有那一部GIS,Innocence是比它沉闷得多的片子。

无论是故事的流畅性,可看性,分析的力度和易接受性,包括音乐,包括人物塑造。

虽然在95年的技术环境下GIS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在现今的动画技术环境下Innocence没有再与其他片子拉开那么大的距离,会对观感产生影响,可是象《2001年漫游太空》,象《阿拉伯的劳伦斯》,无论技术如何,震撼人心的东西总在那里。

我的日本同事的观点,我想很能代表日本人的想法。

他说:“我很想去看Innocence,因为听说很出色。

但是没有看过GIS,我担心会看不懂。

”以及:“知道你要去看Innocence还好;知道你要去GHIBLI美术馆,才知道你是真的喜欢动漫画;结果你连大友克洋的短篇都收集全了,我说,你是OTAKU么?

”我的回答是:“即使看过GIS,如果不是当真对科幻设定有一定了解,对机器人和人的论述有一定认识的话,这仍然会是华丽、沉闷、看不懂的东西。

 7 ) 一些捏他小考

喜欢了十多年的好电影,最近又开始重看。

博二和中二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这次重温的时候顺便做些摘抄。

各种旁征博引和小说捏他已经有很多考据了,不进行重复劳动,就稍微记些跟文化史有关的偏门东西。

1. “哈拉维,Ms什么的就免了”对创造人类不感兴趣的法医哈拉维女士,不管名字还是人设还是台词中的观点都捏他自发表Cyborg Manifesto(赛博格宣言)的Donna Haraway。

《赛博格宣言》是一篇女性主义后人类主义的奠基之作。

Haraway在《赛博格宣言》中呼吁摒弃人/动物、生物/机械之间的绝对界限,反对绝对的性别分类,批判有机家庭结构,并主张以“结盟”取代传统女权主义所倡导的身份政治。

法医/技术员哈拉维女士的讲课:“‘人类和机器不同’,但这种信仰只是从非黑即白的逻辑出发去认识人类不是机器这个概念。

工业机器人姑且不论,但玩偶型人形机器人(Android)是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无缘的存在。

为什么她们是人型?

而且有必要把她们做成理想化的人型吗?

人类为什么如此迫切地想要制造出和自己相似的型态呢?

……儿童不属于通常概念的“人类”,即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而行动才能称之为人。

那么作为人类的前阶段、生活在混沌中的儿童到底是什么呢?

很明显内在异于人类,却有着人类的外表。

女孩子玩过家家用的人偶并不是真实婴儿的替代或者练习道具。

女孩子们过家家并不是在做育儿练习,甚至跟人偶玩和实际育儿之间可能就是相差无几的事。

也就是说,生儿育女是实现圆自古以来人类造人之梦的最佳捷径。

突然开始进行后人类批评授课的哈拉维女士

Donna Haraway 就没料到连人设都一个样!

2.笛卡尔的女儿“不能区分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和非生物的笛卡尔按照五岁时死去的女儿的模样做了个人偶,并且溺爱有加。

“笛卡尔的女儿弗兰辛(Francine Descarte)五岁时夭折,是有其事。

“悲痛的父亲按女儿的模样做了个机械人偶(animata)”是个流芳百世但无法追究的传说,萦绕在这位思想史巨匠身边的诸多野史中一个美丽悲伤的故事。

但这也是机器人偶历史上最经典的故事。

( 想了解更多可搜论文"The Mechanical Daughter of Rene Descartes: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an intellectual fable" )搜弗兰辛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下面这张图,但这个并不是笛卡尔的女儿人偶,只是瑞士CIMA博物馆里的一只无名的自动手记人偶——对,就是京紫女主那种!

(x)

3.球体关节人偶(BJD)攻壳系列里有各种机器人仿生人电子人,无罪2里的ghost机体是这种球体关节人偶(ball-joint doll, BJD)。

BJD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一开始就是小女孩们过家家的玩具。

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个让它文化地位一跃而上的关键人物出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Hans Bellmer用石膏、胶水、木头、亚麻纱等材料制造了一批等身大的球体关节少女人偶,拍摄了一系列充满扭曲虐恋意味的照片,对日后日本和东亚的人偶爱好者们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押井守也谈到过Bellmer的人偶摄影对学生时代的他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照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17033022/http://anime.about.com/library/weekly/bl_inspiration.htm )

OP:受精卵诞生的人和机器人偶的融合

Hans Bellmer, The Doll, c. 19364.道教宫庙文化 巴特他们去北方择捉岛的时候刚好那儿在热热闹闹办庙会,也是电影里最壮观的一段3D视觉秀吧,配上日本民谣简直浑身鸟肌。

大家看了都知道那段捏他闽南和台湾的宫庙文化,制作组当年也是去台湾参加庙会取材过(据说是基隆中元祭)。

顺手查一下镜头里的各位神祗:1.1 送王船 《闽杂记》载:“出海,驱遣瘟疫也。

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缗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

” 船上的是主神王爷千岁。

民间的王爷(千岁)传说极其复杂,如说王爷系古时之数名士人,途中见水井中有疫毒,自行投身井中,以警告乡民不能饮用,救人性命,因此大德,而升天,被封为瘟神。

或说王爷为应考遇难的士子或官员,各地人民尊其为王爷,希望其英魂能继续庇佑百姓。

(摘自维基)

1.2.左:”择捉启天宫“ 右:”择捉金义堂“启天宫是台北一所天后宫;金义堂查不到,也许是自造的?

1.3.看位置和武器应该是八家将/官将首。

根据阵头发源地区称谓不同。

主神旁边的护法将军。

1.4.三太子即哪吒。

在台湾民间信仰中是统领宫庙堂寺之五营神将的中央。

头上的小灯让人想到现代版庙会的个”电音三太子“。

1.5. 艺阁/台阁”艺阁“是台湾对”台阁“的特有称谓。

台阁是一种古色古香的传统式花车,车上由真人扮演各种神话、戏剧人物,并布置有花草树木的亭台楼阁,借此呈现民间传说或小说戏曲之故事情节。

陆续补充中。。。

 8 ) 攻殼機動隊 Innocence 看後感

[原文載自我的 Blog http://jacky.seezone.net/archives/000865.html ]經過接近十年之後,押井守重新再為自己當年的經典動畫”攻殼機動隊”作延續,帶來了Innocence,再加上近年來的TV Series Stand Alone Complex,攻殼1.5,電玩遊戲等攻勢,Innocence成為了這股”攻”勢的壓續。

當年的攻殼,揚名於國際之間,其深刻的科技刻劃,衝擊了西方科幻電影,帶來另一種層次的cyberpunk表達。

主人翁草薙素子在這個新時代的新衝擊底下,尋求自己及生命的真實,與網絡的新生命傀儡師結合進化。

Innocence的故事則承接了草薙”失踪”後,九課調查一連串機械人殺主自殺的案件,以巴特為中心,追尋事件的真相。

本來因為宣傳的重點都在” 愛”字裏,所以以為故事是新的,其實Innocence是改編自漫畫其中第六話”Robot Rondo”,有關複製靈魂的故事。

當然,電影版有很多不同的改動。

在看Innocence的時候,很有看SAC的感覺,可能是因為SAC本身的質素已相當之高吧。

當然,這一次運用的3D技巧更好,出來的畫面很仔細漂亮,3D和2D也融合得恰到好處,畫面處理上更上一層樓。

這一次的背景,仍然是很像香港的街道,滿是招牌的壓迫感,不過今次則沒有太多的”水”。

當中的高樓大厦林立於一股霧氣之中,看上去很有Blade Runner的感覺。

顏色也由第一集的突顯科技森冷感覺的藍黑調,轉為比較”暖”的紅啡黃,或許是因為主題改變的原故。

故事一開始,也像第一集一樣先顯示了一句:「如果我們信奉的神,還有我們追逐的希望,只不過是科學的量化,那麼我們的愛是否也將科學化呢」—— 利爾亞當《未來的夏娃》未來夏娃書中所探討的人,就是用人造人可否成為理想的女性,一語道中片中想帶出的主題:人和人偶的分別越來越模糊,人身為人是因為有ghost,而誰又能知清ghost的本質?

相對於人和人之間的”愛”的情緒,是否也和ghost有關?

沒有ghost的話,又能有愛嗎?

故事始於巴特追查暴走機器人殺掉主人,襲擊人類,機器人不斷的求救,最終自殺收場。

九課介入調查,因為事件中的受害人皆與Locus Solus公司私下和解,而受害人當中又有涉及政要人物,可能與恐怖活動有關。

巴特這一次與德古沙搭擋,逐步追查出事件的真相。

開場的opening credit,是故事中gainoid的製作過程,當然也就相對於第一集時cyborg的製作。

音樂也相類似,在原來的音樂模式上再加上多一點的變化,加添更多情緒的抑揚。

故事的說法也是一樣,從一連串的案件當中,帶出哲學味重的問題。

故事發展除了案件外,還記錄了巴特與他的狗的生活。

在九課中,我們其實還可以常常聽到他們提起少佐。

這一次,問題不在於個人意識危機,而是與很多其他人的連繫相關的社會。

故事的介紹已說明了,在這個未來的世代,人與機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在上一集探討過所謂的ghost是什麼,今集要看的反而是肉身。

片中的對話也有不少的哲學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要做出像人的機器人、生育和人工生命、外部記憶等等。

不過在提出這些的時候都比較”突兀”,所以聽上去好有說教的味道,而且引用超多,常常會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初看還是會悶。

而影片中,也像第一集一樣有一場完全的場境展示,這次是Etorofu這個地方的一些傳統巡遊,據說是到很多不同地方取裁,包括大陸和台灣。

就全片科技感而然,當中也有”黑來黑去”的情況,當中最令人有深印象的,是德古法墜進了虛擬現實迷宮的一段,緊張得很。

而廣東話中央電腦,配音反而有點搞笑。

不過整片的科技感不算強,還有一種復古風味在當中。

innocence,其實也就是指人偶和狗,他們都是沒有意識的,也就是沒有ghost的,所以也免卻了人類所擁有的意識,是innocence 的。

人類在未來,不論在身體和思想上,都步入了機器化,所以才會製做人偶,為自己的心靈帶來慰藉,從製造假生命,證明自己是擁有ghost的至高無上物類,將自己神位化。

這種自我意識過剩,卻引至對現實其他事物的輕視,失卻了應有的innocence。

身體和ghost是同樣重要的,我們依靠身體來與世界接觸,那是我們對世界事物的接口(interface)。

所以,我們不能讓自我澎漲,求同存異才是道。

總括來說,故事本身很簡單,但背後的道理還是很難明的,還有那一大堆的引經據典,意義更難明,只看一次是不夠的。

 9 ) 重看笔记:仿真的镜渊

重看at大光明。

仿生/仿真的镜渊。

借助人偶这个剧情/概念的躯壳,把人是生命机器的控制论思想深入到交融和互相凝视:前者如义体和电子脑(强迫症式地引用名言就是外部记忆体的一种信息溢出),还有飞机和潜水艇仿生学的视觉设计;后者就是台词中不断提及的镜像(镜乃迷具,非悟器也),也就是机器作为人的仿真/翻版/复制品,如何让人怀疑真实(此处省略对鲍德里亚的引用,我不太喜欢此君的文风)。

就此而言,作画的恐怖谷效应其实是题中之义——少佐附体机器人的相似性转场、虚拟迷宫中人偶化的二人组,乃至傀儡谣配乐的偶像特写(呼应攻壳1中商店里的模特)——都在暗示人机那条模糊的界限已消融在镜中之镜。

实际上素子这种意识的全域性存在,作用就类似超出锡安的Neo、《平面国》里的三维或宗教中的成佛,一种朝向芸芸众生的投影。

巴特通过义眼与人偶幽蓝瞳孔的对视,不仅预示/浓缩着他对素子的凝望,也在象征层面构建着“镜中之镜,影中之影”——人偶回望过来的冰凉目光,无论机器人还是片尾的洋娃娃,何尝没有壳中的灵魂?

这片真正的问题是警匪类型匹配不上科幻的思想强度,导致言说(理解)和情节(叙事)脱节,这点其实在攻壳1中也有(“自我为他人之眼映射出”之类), TV版里与政治做深度勾连,2006年神山健治那部OVA里用贵腐老人来做冲突,某种程度上都更接地气。

简单说,对生命何所是做如此终极思考,人的状态应该有更宗教、出世的一面,而不仅仅是菲利普K迪克式的徘徊在虚实真假中的硬汉。

更深的问题还是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论在科学上就是错的,因此如今AI的发展走上了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模型这种信息化路数,本片中意识到了人造控制的不足,但转向对自然(狗狗)的崇拜,沾染着神创论的遗风/遗毒。

当然这不妨碍我们欣赏虚拟迷宫这种如梦似幻的悬疑戏(可对比PKD的《全面回忆》,或者《黑客帝国》中见黑猫段落,一种游戏化的情境迷宫),它的“三顾茅庐”也利用了相似剪辑、快进等电影技巧,而富有自反趣味(巴特已经点出我们在谁的现实里这种自指问题)。

我初看攻壳是在大学时,阅片也浅,规格也低,当十数年后在大银幕分别重温这两部,确信这是影史级别的杰作,粗暴拉踩的话,押井守对人-机-创造的理解,明显超出好莱坞众导,包括雷德利·斯科特。

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在似乎只是展示CG技术的鸟瞰城市中,加上“城市是文化的外部记忆体”——通过这一笔,之前仅作为视觉奇观和美学样式的赛博朋克,就有了为文化(香港)留念的历史意味,片中的中国文字和意象也是。

横向的从动物到非碳基的智能,纵向的从《花镜》“生死去来”到基因-代码同理,在这万物逆旅的天地间,傀儡是所有存在者的歌谣。

 10 )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在一段很郁闷的日子里,很难使人想象看这部片子的动机。

当年我在一台256M内存的电脑上,看着两千多kbps位速的SAC2,CPU长期百分之七八十,盯着最后一集,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不懂了,想想,又懂了,再想想,好象又不懂了,于是再看一遍。

还有刚有了台笔记本电脑,在漆黑的寝室里半夜四点钟写完实验报告,看了九五年的Ghost in the shell 1,起始,想怎么可以把素子画得这么难看,比SAC1还要难看。

看完之后,嘴里骂骂咧咧: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啊!

喜欢攻壳的人,大多可以被归为otaku。

事实上,otaku不是很多的,所以很多号称喜欢攻壳的人,大多是伪B了,而不客气的说,我就曾经是一员。

不过话再说回来,otaku大多又是从伪饭那里转变过来的。

所以当慢慢转变成真饭的时候,攻壳带来的冲击,实在是难以想象。

好吧,话归这个GIS2。

有着浓郁导演押井守自身色彩的一部戏。

事实上,这部戏实在是太装B了,导演大概是抱着古文辞海在那里编的剧本。

中间那一段,纯粹地卖弄CG,得承认实在是漂亮,但是又确实格格不入。

然而,这部如此装逼的电影居然神采奕奕地看到了最后,对于我这种看电影容易打瞌睡开小差的人倒也神奇。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视觉是必须第一位的,甚至比内涵重要。

押井守做到了视觉上给人十足的压迫感。

夜晚的香港街,破旧的店招牌,巴托走进的阴暗小路。

修罗场的超市,择捉经济特区的尖耸大楼。

具有中国古代风格的游行集会,以及和古罗马教堂一般华丽的LocusSolus本部。

这些场景的CG,已经精致到难以想象。

押井守使用的全部是暗色打底并且亮色为辅,给人极致的窒息感,仿佛被人用被子蒙了脸。

大概唯一令人清新的是那些海鸟。

另一方面,剧情倒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难懂。

大概这是主要的没令人看得太郁闷的一点。

如果画风压抑再来个看不懂的剧情,估计没人受得了。

思路虽然还算清晰,但是对白实在太难懂,以至于足足看了两个半小时。

(大概不喜欢去电影院的原因,是因为语文比较差理解不能么。。。

)讲的是人与机械的复杂关系,当机械高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之间的隔阂就会消失,而人类的占有欲和优越感,却能导致ghost的黑暗。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这部GIS2就没啥意思了。

既然是和原著攻壳机动队有关的,必然最大的看点就是人物了。

这部看了大半的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是巴托做主角,而且是个脑残版巴托。

素子大人就这样被抛弃了么。

所谓神不守舍,即使巴托的眼睛只是两矿泉水瓶盖(我一直是这么理解的),也能感受得很清楚。

进了敌人大本营就拿机关枪扫射可不是SAC中巴托的特点。

然而让人激动的一刻终于在最后攻坚潜艇时来到:素子大人终于出现,虽然只出现了一个ghost而已:居然就随随便便从网络上降临到一个人偶模型上,太丑陋了。。。

而巴托终于恢复了风采,一个给素子披上夹克的动作,大概令所有攻壳迷热泪盈眶:那个站在素子背后身背钢铁十字架的冷静男人回来了!

瓶盖是看不出坚毅的眼神的,但是动作已经很清晰。

素子完成任务,迅速又回到了网络中,无须说再见。

我记得以前我想过,巴托是不是爱素子?

这个问题太荒谬了,因为攻壳其实根本和爱情无关。

巴托,只是素子的一个追随者而已,或者说他离素子太远,仅仅曾经义体实体接近过,但ghost从未赶上。

用佛法来说,叫悟性未到,尚未成佛。

听到最后的音乐时,follow me不断的重复,大概巴托仍然在追随着素子,而我们仍然在科技缓慢发展的道路上,漫无方向地追随着真正的真理。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我们不知何时短线,只求有可以一直追求的东西。

最后向翻译者致敬。

《攻壳机动队2:无罪》短评

几年后重看,还是觉得绝赞,各方面完全超越了前作。真不明白这种作品票房居然收不回本,这绝对不是鸭子的错,是大众审美的错。

3分钟前
  • Haku
  • 力荐

“独步天下,吾心自洁,无欲无求,如林中之象.”日漫的城市构造也好,场景设置也好,均喜各国元素杂烩堆砌,如果华丽空洞有用的话。这部道德立场很明显了,人类也是命,人偶也是命,会哭的娃有奶吃。(剧透:为了救出小女孩而故意更改机器人程序导致命案,追查命案直至解救)

6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不好看,比1差远了。

9分钟前
  • kmlzkma
  • 很差

8.5 结合这些年的知识水平与对世界认知加深终于能够领略这部作品的魅力;上帝仿造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 人类仿照自己制造了人偶 终极核心还在讨论灵魂 生死 存在等作为人类的终极问题 我们逃避仅仅是因为我们愚钝地接受事实;人偶就是镜子里人类自的反射 只可窥而不可观

14分钟前
  • 東郷柏
  • 力荐

除了制作水准升级之外,我觉得各方面都不如第一部。剧情在这一部里进一步被弱化,好像每一个主角都是哲学家似的,净喜欢引用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语句。里面探讨的内容有点像《西部世界》,而且少佐的状态让我想到了《超体》,如果吕克·贝松和去改编斯嘉丽·约翰逊的那部真人版电影,应该会很有趣。

16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悲气太重,一幅末日景象。

17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太无聊了,强行引用看得我脑壳疼

19分钟前
  • 伴生
  • 较差

17.4.3.探讨了人类生存和未来的神作。此后再无超越。 18.5.7. 肤浅,空有概念

22分钟前
  • παρατηρ
  • 还行

老子这辈子看过的最伟大的动画片!比第一集还伟大,我日啊!押井守不仅仅是日本最牛逼的动画导演,他根本就是一个牛逼的导演,Period。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片子里面看到如此深刻的关于生命与生死的思考。那一句反反复复出现的“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也包含了无限广阔的佛家禅意。押井守作为导演对于画面与速度的拿捏让人折服。GIS的音乐也是永远让我心醉的。

23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技术处理的真的很优秀,写实的动作,人物每个动作都很有看头。片子的故事发展横向不够,出场次数上主要的人物很显眼,其他人物存在感好低,搞得像个番外。台词上故弄玄虚,卖弄知识,本来挺简单一故事看的纠结,差点都看不下去了。制作的动画人真的很帅,该给动画人五颗星。为表达对编剧的不满减二

28分钟前
  • c青弦
  • 较差

#SIFF26 一个导演要么一开始就自己做编剧,逐渐登神,要么就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开始做编剧,发烂发臭。

31分钟前
  • Equator Aurora
  • 很差

引用典故也太多了一点。大致是后半段的故事,换作别人,应该会把用小孩灵魂注入人偶那里大肆描写一下。押井守这方面的喜好真是满奇特的,着重的点都是奇怪的旁支系列。主情节反而是一笔带过。

35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还行

巴特内心戏集中之作~

39分钟前
  • 影子熊揉着眼睛
  • 还行

符合日本变态美学的动画片

41分钟前
  • 太白酒
  • 还行

电影对生灵灵魂的探索令人产生发自内心的不安,观众的思维和精神会随着机器人的爆裂而分崩离析,这种强烈的精神冲击会让人不免产生惊悚的生理反应。太多警言的引用加剧了电影精神的理解难度,也让影片内容具备了更为深刻的厚度。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是至少要看两遍的。

42分钟前
  • 韩伯愚
  • 力荐

多了不少3d画面和动作戏,所以看起来爽了不少,但剧情真的太单薄了吧,就硬插了一堆无意义的桥段填充时长。

46分钟前
  • 神女乌乌
  • 还行

繁复设定下能不能也把剧情讲清楚,一塌糊涂的推进,乱七八糟的节奏

51分钟前
  • 较差

了不起!相比还比较让观众易于接受的第一集,第二部开始疯狂掉书袋、阐释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世界观了... (这一点和黑客帝国三部曲的发展有点像)概念如此高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和画面里我觉得押井守做到了,不过真是意犹未尽啊

5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跟穆赫兰道一样的逼片,连第一部那样的福利都没有,两星不能再多了

58分钟前
  • Breeze
  • 较差

上影节,剧情本身非常无趣,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讨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但因为剧情过于无趣和过多的说教导致频繁的出戏,关键是这些说教出现的时机非常的突兀,容易让人去思考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而不是去沉浸剧情,让我感觉像在被按头思考。如果电影没办法通过剧情和情感去启发观众思考,而是通过形式和说教去逼迫你去思考这部电影本身在表达什么,那这部电影就过于无趣了。在情节引人入胜这点上,1强于2。

1小时前
  • KAIEN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