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深海

The Deep Blue Sea

主演:蕾切尔·薇兹,汤姆·希德勒斯顿,西蒙·拉塞尔·比尔,安·米切尔,乔林·科伊,卡尔·约翰逊,哈利·海顿-佩顿,Sarah Kants,奥利弗·福德·戴维斯,芭芭拉·杰夫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蔚蓝深海》剧照

蔚蓝深海 剧照 NO.1蔚蓝深海 剧照 NO.2蔚蓝深海 剧照 NO.3蔚蓝深海 剧照 NO.4蔚蓝深海 剧照 NO.5蔚蓝深海 剧照 NO.6蔚蓝深海 剧照 NO.13蔚蓝深海 剧照 NO.14蔚蓝深海 剧照 NO.15蔚蓝深海 剧照 NO.16蔚蓝深海 剧照 NO.17蔚蓝深海 剧照 NO.18蔚蓝深海 剧照 NO.19蔚蓝深海 剧照 NO.20

《蔚蓝深海》剧情介绍

蔚蓝深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后,英国律师William Collyer(西蒙·拉塞尔·比尔 Simon Russell Beale 饰)的妻子Hester Collyer(蕾切尔·薇兹 Rachel Weisz 饰)邂逅了退役的飞行员Freddie Page(汤姆·希德勒斯顿 Tom Hiddleston 饰)。生活空虚寂寞的Hester和年轻英俊的Freddie陷入了一段不伦之恋。此事不久即被Hester的丈夫William发现。后来,Hester认为Freddie不再爱她了,于是尝试自杀。她没有成功,Freddie在读完她的遗书后勃然大怒。最后,Freddie终于决定离开她,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继续他的飞行员生涯。Hester只能望着Freddie离开的背影黯然神伤......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过界能耐大了第一季这是你与我的最后战场,或是开创世界的圣战第二季关中诡事之雾隐藏棺没有你依然灿烂马钱猫物语(黑)杰克做了什么?我的好友阿曼达糖心爹地黑狱逃杀情系月亮湾蝴蝶梦魇第一季鲨鱼季节一千零一夜第2部:凄凉之人哈雷与戴维森诱人果酱特别的她完美女孩绿色房间大世界之旅第六季猎猪熏制生活威尔和格蕾丝第七季内联升传奇结婚礼服忽而今夏私家法医第一季美女总裁与特种兵文明

《蔚蓝深海》长篇影评

 1 ) 蔚蓝深海,前世今生

1 故事.剧本其实这个故事来自于编剧拉提根的真实生活1952年的时候最先在伦敦上演,二缺主讲了这个编剧的记录片(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465142/),这位著名编剧的这个剧被称为是他开始挖掘人性深刻的尝试。

蔚蓝深海的故事原型其实本就是个同性爱的三角恋故事,拉提根对应的是剧中的丈夫,他的爱人是瑞兹扮演的角色,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年轻的演员,由于爱人的事业长期没有起色和拉提根的差距越加拉大,本身承受很多压力,最后离开他投奔别处却又被抛弃最终黯然自杀,拉提根被这个事情重创之后把故事编写成了The Deep Blue Sea,但是由于时代局限那时候还是不能正面表现这故事,最后只能把故事写成是女主角。

当时因为这个q事情,也有很多批判的声音说如何能够这样的冷血,但不得不说,通过这样的艺术,拉提根却是让自己年轻逝去的爱人得到了永生。

2 选角1955年,这个故事搬上荧幕,女主就是《乱世佳人》里被人熟知的费雯丽,她的演绎真挚动人。

这个故事其实暗合了她自身的悲剧,原来也是通过婚外恋开始了跟劳伦斯奥利佛的爱情,而两个优秀的演员各自事业上的追求却让费雯丽的爱情也在忽视中枯萎,精神开始错乱,最后也是在疯狂中离开了人世,让人叹惋。

1994年曾经有个电视版本的演绎,Colin Firth出演Freddie,虽然这个角色本身也没让叔一炮而红,但是凭借能找到的几张剧照,可以看出还是很用力地在向“前空军&酒鬼”的形象靠的,并不是特别美型,出场也有穿毛领的飞行员夹克和劣质的西装。

(要到第二年柯叔才等到让自己又爱又狠的傲慢偏见的Darcy,今年据说又要拍BJ日志3再演另个Darcy了,岁月啊)而2011版的《蔚蓝深海》不得不说男主女主都是非常英伦非常美的一对璧人,对于这样剧情稍显沉闷情绪过于文艺的一片能吸引大众看下去功不可没。

抖森自然不用多夸,虽然跟原先预想的“粗俗有阶级差别”的设定稍显违和了一点(因为他真是时刻都流露着优雅),但是从另个角度看,却让这个爱情悲剧有了更普适的基础就是美好如此的爱人,走不进内心却是枉然。

女主则是绝对的故事核心,薇兹姐姐自己的婚外恋也许正好给了这个故事她的内心戏的天然基础,不过她那种又敏感又天真让人也对这样的一个女主恨不起来,只能感叹有些人就是爱得太多要的太多,追求一个幻影又何曾能找到。

而那种飞蛾扑火的爱情态度更令人沉默,究竟怎样能承受住这样沉重的托付呢。

3 女主故事开始已经是一地爱情的灰烬,女主Hester开煤气自杀未遂,男主Freddie竟然还毫无所知女主的绝望,倒是发现自杀字条之后暴走。

女主几度挽留不成,中间老公来探访,女主又分别回忆起之前跟男主的甜蜜岁月和老公的曾经点滴,最后男主依然是离开。

故事简单如此,电影却借了画面音乐把回忆的一幕幕放大,让人看清楚当时的美丽和罅隙都是如何一一呈现。

Freddie第一次出场就是微笑和表白,“你真是我见过的最吸引人的女孩”再配上抖森的玉树临风,任何女人都不会有抵抗力了吧,何况是在沉闷的婚姻里挣扎的Hester。

对比跟老公这边的生活无趣,婆媳关系紧张,每每“脸上呈现出压抑的活力”(安娜卡列尼娜里的描述,适用于大多数出轨女士)她一见到Freddie就整个人被点亮了呈现初恋少女的娇羞。

不管是路边的相遇,小酒馆里唱歌相拥,甚至争吵之后的和好,都是美丽得让人慨叹。

(这里小酒馆里唱的歌是写作于1952年的You belong to me,也是当年的金曲,讲述思念和重逢,无论天涯海角你都属于我。

不过偶是当年看《怪物史瑞克》认识此曲的-_-\\这样一首歌的年代感,还顺便致敬了原剧诞生的年份,英国片的细致啊)特别动人的是两人肌肤相亲之后,Hester在沉沉入睡的Freddie肩膀上吻上去,又像贪婪的小孩对自己的糖果一样舔了起来(我担保画面比楼主猥琐的语言要美多了)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段爱情不能善终,因为她早已用情太深。

4 男主角这段要边扯题外话边扯电影了。

Freddie炸毛的时候其中一句话是“I can't be bloody Romeo all the time!”这也是悲剧的根本。

我觉得这版电影其实没有把批判战争或者阶级的背景特别强化,凸显的却是爱情中(不一定是两性)永恒的难题,对于一个人是全部世界对于另一个人却不是。

当然这里还是典型的男女矛盾。

抖森提到他最喜欢的电影Heat,原因之一是反映了男人的悲剧,剧中的主角因为对自己的事业的专著总不能如自己所愿地去爱自己的爱人(孩子你也在说自己么??

)这是男性永恒的悲剧。

讲回《蔚蓝深海》抖森的版本,Freddie其实并没有特别表现出酗酒啊或者沉溺过去的一面,可能有人会来争辩说那他喝酒之后话多,总是讲自己开飞机如何如何,那确实是他的最佳话题了,即便在现实生活中男人用来吸引女人的也多是自己的事业成就吧,即便没有能够理解艺术不够高端忘记生日,也无外乎男人常犯的错。

而这段感情里,确实主角其实只有Hester一个,所以最后到分手的时候,她苦求Freddie的时候,Freddie表示很怕她说话,因为一说话他就迷茫了两个人就都lost了,不过最后镜头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发现还是被说服留下来过夜了。

其实男主不是坏人,包括最后分手都还要叮嘱一下房租的事情,只是一场情事轰轰烈烈太多男人便往往要做了逃兵。

说一下此剧中抖森的表演,我觉得还是不错,不过大概大部分妹纸都只乐意看他温柔如水不乐意看他咆哮体马景涛上身吧(这也是角色需要啊没办法)戏份7788加起来真心也不够多,不过他身上那种古典气质放到年代戏里就是怎么看怎么顺眼,进退两难的时候那典型的8点20眉(总还是右眉更高一点有木有)幸福的时候那种让人融化的微笑(Ladies be careful!)及最后要蹑手蹑脚提着鞋子逃走被瑞兹姐抓住的尴尬(这一段一定会被各种fanvid广泛引用)萌啊。

 2 ) 大欲:得到的已是太多,再要便是贪婪

幸福害怕接近内心过于闹腾的女人,很多时候收获幸福的是内心简单的孩纸们,不祈求过多。

“得到的已是太多,再要便是贪婪”。

女猪脚的经历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内心的理想主义往往是伤害自己的利器,这种理想更何况期望的对象是男人。

有时候男女本来就是来自两个星球的动物,不可能做到思维上的完全理解。

内心的强大超越了臭男人的时候,方可活的傲然于世吧。

作为电影的看客,尽管我知道如此,可是看到Hester内心的脆弱,我还是隐隐地心痛了,心痛的同时也有些紧张。

似乎,生活里处处有Hester啊。

放弃一切,飞蛾扑火,只为真爱。

可是真爱存在么?

真爱如同烟花,最绚烂的时候只在那绽放的一瞬,那个曾经说愿意和你相守的人,只因为被渴求爱,只因为看到得不到爱便轻生的遗书,便崩了你们俩之间的关系。

真爱的保鲜期太短暂了。

男人退缩了,他害怕担当起这样的责任。

可女人,不管女权主义再怎么阻拦,男女之间Power的博弈中,女人还是弱些,因为她们内心有一种叫做“爱”和“乌托邦”的东西。

最可悲的是,这种东西一旦出现,会制掣她很久很久。

这是一部让人内心缺失安全感的剧。

于生活,质疑平静和波澜的关系;于激情,质疑真爱和性的关系;于爱的经营,质疑坚守和隐忍的关系;于快乐,质疑究竟是靠自己的内心还是男人或爱所带来的愉悦的关系。

尽管不赞同Hester以死来辞别这个让她失望、憎恨、愤怒的乌托邦,可是当她低到如此尘埃里,Freddi依然决绝冷情时,我觉得男人真是可怕透了。

就这么一个点儿,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还有那最后的Goodbye。

“Good Bye, Hester”,“Thank You For the past you gave to me”,配着眼里闪闪的小泪花儿。

Thank你妹儿啊。

过去她曾经放弃的、给予的那一切,这几滴小泪花儿和一句thank you就能了事的么?

去你妹儿的,虚了吧唧的,若是真爱,怎会舍得离开?

Hester停顿,低眉,过去所有的时光,怕是此时尽在脑海里错乱闪现了一番吧。

甚至会闪瞎自己的双眼。

千言万语的隐忍和痛,不过是一句“Goodbye Freddi, Be Good”。

算是保全了最后的尊严。

伊人离去,在残留的手套里寻找最后的温度和味道时,情绪全部爆发,悲伤?痛?

悔恨?

怨念?

空寂?

Whatever,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打开火炉,烧掉最后的温存。

打开窗纱,天空依然明亮。

日子终究是过给自己的,谁何尝不是呢。

所以,和窗外的一样,各行各事儿吧,各走各路儿吧。

只是但愿以后别再出现这么多的草泥马。

 3 ) The deep blue sea

《蔚蓝深海》的叙事结构其实跟《铁娘子》差不多,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却截然不同,转场方面也明显弱于《铁娘子》,不过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之前有人那么诟病《铁》的叙事了。

如果用这样缓慢的感情表达方式以及并不鲜明的人物与其背景,并不精彩的转场,以上都会造成片子结构的分散。

更别提人物表演上,抖森还是太嫩了,唯一还算的上戏骨的女主表现也算不上很好。

这场明明是说的从小就认识的青梅竹马出轨事件看看就成了姐姐跟弟弟的恋爱记事,本来就是冲着抖森去的,所以对之演技的观察也算是仔细,他还需要更加稳定的角色去确定自己的定位,他的长相其实本来应该成为助力的,但是在这里面却明显成为了牵绊他前进的绊脚石,略浮夸甚至带着一点学院风的表演无一不是在暗示他需要更多的磨练,而《复仇者联盟》《雷神》之流的商业片能给他带来的不过是一时的所谓风光,他需要注意的,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不过或许可以参考法叔历练自己方式,虽然不知道这样美丽的颜变成大叔的道路上会不会坎坷。

PS.抖森的发泄戏不行,太像小孩子了。

不过确实是个美丽又渣的孩子。

 4 ) 《蔚蓝深海》:每一个扑火的飞蛾,都曾走过一段无光的路

01看过一段关于感情的表达,以漫画的形式描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半个圆,或者大半个,或者小半个,但总是缺失一块。

圆不停地去找寻缺失的那一块。

找到一块组合在一起试一试是否是个圆满的圆。

共同前进的过程中才知道合成的这个圆是否合适。

觉得差不多的就待在了一起,觉得不合适的,就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直到找到觉得圆满的那一半。

当两块圆组成一个完整的圆,才会真正自然、欢快地前行。

如果两个圆块不契合,组合起来也未必比一块圆好,甚至还可能会变形,有时可能是一块半圆对另一块圆的吞噬,使一块圆完全失去了原貌。

当这两块非常不合适时,就会有各种问题的出现。

我想海丝特和威廉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情况,威廉不是她的那块圆,所以她试图寻找自己身上掉落的那一块拼图。

电影《蔚蓝深海》的故事讲述的是1950年左右发生在伦敦的一段感情故事,海丝特是一位伦敦上流社会的妇人,她有外人看来很体面的婚姻:她的丈夫威廉是一名法官,但两人在年龄上存在很大差距,丈夫像一位老头,看起来很爱她,却什么都没法给她。

所以,当挺拔俊朗的弗莱迪站在她面前时,她突然有了一种希望,救赎她如死水般生活的希望。

两个人快速走到了一起。

丈夫威廉知晓后劝海丝特回家,不要贪恋那瞬间的情欲。

海丝特说她缺的并不是情欲,而是自然。

为什么说她缺的是自然呢?

我们来看,海丝特和威廉不能睡在同一张床上,而这一要求是威廉的妈妈提出的。

婚后就连房事都要管的妈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控制的机会,而一个怎么睡都要遵从母亲意志的男人自然也无法成为妻子想要依靠的男人。

海丝特在没有孩子,没有性,在令人窒息的婚姻中找不到一点点趣味。

她又没有工作,除了负责年轻貌美,塑造一个看起来还挺幸福的外壳外,似乎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海丝特决心已定,她离开了家,租了一套房子,和弗莱迪住到了一起。

但几个月后,初见的美好碎裂。

弗莱迪无意中发现了海丝特留给他的一封遗书。

海丝特曾经在弗莱迪离开时意图自杀,原因是出于愤怒、憎恨和羞耻,幸亏房东发现的及时,才没有造成悲剧。

海丝特的自杀让弗莱迪恼羞成怒,他没有问她为什么愤怒,为什么憎恨和羞耻,也没有抚慰她,没有问她这件事的经过,转身就跑去了他们常去的小酒馆。

在海丝特的乞求下,弗莱迪才原谅了海丝特。

威廉和弗莱迪,这两个男人,一个是别人眼中鼎鼎有名的法官,一个是战争中的英雄,但在感情中或者无条件遵从权威(母亲),或者只会逃避责任。

所以,即使弗莱迪回到海丝特身边,两人的种种不合适还是不断凸显。

一起看展览,弗莱迪并不懂艺术,他也不想去懂,他对着海丝特大吵,涉及房租时,弗莱迪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收入,只能靠海丝特领配给解决房租,而且,他也开始不回家……

海丝特的丈夫威廉企图挽留她,明明知道不会有结果,海丝特还是选择留在弗莱迪身边。

海丝特靠一己之力维持着这一场不会有结果的感情。

威廉给了她平淡的同时,也带来了压抑,弗莱迪给了她激情的同时,又带来了动荡。

在两人关系组成的圆中,哪一段都不圆满。

02电影还将这段恋情放在了战争的背景下。

我们来看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50年左右的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一段时间,但人们仍未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

弗莱迪是不列颠空战的飞行员。

弗莱迪说,参加不列颠之战,让他既兴奋又恐惧,而海丝特也给了他一样的感觉。

这就注定了弗莱迪无法忍受长期平淡的生活。

“他的生命在1940年就停止了。

”从与海丝特的关系来看,弗莱迪已经成为了一个空心人。

“零减零还是零”。

他所有的生活停留在了那场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轰炸和逃跑,在战争中的人,要么死亡,要么疯狂。

在弗莱迪,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模式。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近十年,但弗莱迪却一直处在对那场战争的描述和回忆中,那是他的荣誉,也成了他无法治愈的伤。

这块伤让他没有能力遗忘过去,也没有能力开启一段新的生活和延续一段感情。

这就是战争对人的异化。

03在这里,我想提一下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我们的父辈》,战争对人的异化,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更加深刻。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乌克兰辅警带走了一群犹太人,人群中有一位不到十岁的小姑娘,看到这一情景的弗里德同情心泛滥,向辅警求情,希望他能放过小姑娘,乌克兰辅警嘴上答应着,并给了小姑娘一块糖,在小姑娘开心地转身离开,辅警转手就给她一枪。

这让弗里德意识到,在战争中,人是怎样的被扭曲和异化的。

所以,在婚姻中感觉不到价值和希望的海丝特想从弗莱迪身上找到一个新的自我,她把想要救赎人生的希望押在了这段感情和弗莱迪的身上,偏偏弗莱迪是一个爱无能的人。

她卑微,乞求,也只能从失望到绝望。

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样的一段感情,海丝特明明知道弗莱迪是没有能力去爱的人,她还要紧紧抓住不放呢?

如果说,战争异化了弗莱迪,海丝特在压抑的婚姻中也同样被慢慢异化。

在这样的生活中,年纪轻轻的她没有了活力。

所以,只要有一点阳光和自由,哪怕是一点点缝隙,她都要拼命去靠近。

因为,她感觉做了自己。

但当她和弗莱迪还在热恋中就选择自杀时就已经交代他们的关系并没有给她带来安全感。

这个缺爱的女人,虽然意识到,这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她仍然想选择继续下去。

海丝特无法回归家庭,新欢弗莱迪也开始厌倦这段关系。

事实证明,两个人仅仅相爱是无法走到最后的。

最后,房东说了一句话,或许给出了真爱的样子:“当他尿床时,帮他擦屁股换床单,维持他的尊严。

这样两人才能走下去。

自杀,没有人值得。

"

最终,弗莱迪这个走不出战争的男人离开了海丝特。

这是弗莱迪做得最正确的事情,一切都结束了。

这个故事以死开始,终以生结局。

这一次,海丝特没有失控,她冷静地和他分手。

弗莱迪拿着行李箱走了,海丝特拉开了窗帘,外面,世界依旧,孩子在嬉戏。

 5 ) 左边是恶魔,右边是深渊

伴随着舒缓又渐渐急促的古典音乐,Hester将一封信放在橱柜上,服下十二粒安眠药,打开煤气炉,然后静静地侧趴在平铺在地的毛毯上……她回想着过去与Freddie相恋时的甜蜜场景。

Freddie温柔地抚摸着她的手,深情告白:“I really mean it. It's not just a lie. I really think you're the most attractive girl I've met.”(我是说真的,绝不是花言巧语,你是我见过最迷人的女孩。

)Hester Collyer充满热情、生气盎然,她听从家庭安排嫁给了英国律师William Collyer,这个年纪却与她父亲相仿的老男人,他生长在一个传统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十分听从母亲的教诲,无论做什么都依循一种“安全”的准则。

这种保守又乏味的家庭与Hester的天性相冲,每一分每一秒都让Hester感到压抑。

她的内心充满着活力,无法在这种死气沉沉的环境下生活。

二战结束后, Hester邂逅了退役的飞行员Freddie Page。

生活空虚寂寞的Hester与年轻英俊又风趣幽默的Freddie陷入了一段不伦之恋。

由于对激情的渴望与追求,Hester被Freddie深深吸引并逐渐失去自我。

此事很快就被William发现,但他不愿离婚,于是Hester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与Freddie过上了非法同居生活。

在度过一段充满激情、性爱的愉快生活后,两人之间的情愫渐渐发生了变化。

Hester越来越陷入对Freddie的迷恋,让Freddie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他对Hester的爱在慢慢冷却。

Hester感受到了两人之间的差距,这让她非常痛苦,深陷一种难以呼吸的悲伤中。

她已将Freddie看作自己生活的一切,若失去Freddie的爱她便会失去寄托甚至无法活下去,她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恳求更多的爱。

Freddie是一名退役士兵,他的生活随着1940年战争的结束就停滞不前了,他迷恋1940年发生的一切,同时也因饱受战争的折磨而无法真正开心。

在第一次遇见Hester时,Freddie便被她的美貌与热情所吸引,他疯狂追求Hester,并最终获得了Hester的爱。

但Freddie的天性是不受束缚的,他无法像罗密欧那样为了理想主义般的爱情不顾一切,他一生都在避免与另一个人有着感情上的纠葛。

激情过后,Freddie对Hester的爱逐渐消退,他开始寻求各种方式逃避这种带有压迫感的关系,他与朋友一起去打高尔夫,或长期住在朋友家,因此忘记了Hester的生日。

Freddie经历过战场上无情的厮杀,亲眼见证战友的陆续死亡,因而对Hester一时情绪下的自杀行为感到十分气愤,两人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吵,这也成为他们感情彻底破裂的导火索。

争吵过后,Hester祈求Freddie与她一同回住所,并保证自己不会再做出自杀的傻事,但Freddie并不为之所动。

Hester留着眼泪在深夜中行走,逐渐消失在黑暗中,孤独又让人怜惜。

Freddie和Hester的恋情走向破裂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了感情中的不平衡。

Hester将爱情看做自己的生命,可以为爱放弃一切;而Freddie只将爱情看做生活的一部分,他还有作为一个男人想要成就的作为,不会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注在感情上。

另一方面,Freddie和Hester的爱情一开始就只是建立在激情的基础上,是两个寂寞灵魂的相遇与安慰,待激情消退,若双方没有互相吸引和继续相爱的欲望,感情就很难进一步发展。

Hester由于之前无爱的婚姻生活,仍然沉迷在这种激情中而不自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不断地恳求爱的同时又因失去自尊而对自己感到懊恼。

处在恶魔与深渊之间的Hester感到进退两难,活着对自己感到愤怒、怨恨和羞耻,于是在绝望处境下试图选择自杀来获得一时的解脱,但在自杀未遂后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感到不齿。

一边是贴心无趣的丈夫,一边是幼稚无情的爱人,Hester选择了后者,因为她的生命需要激情,需要用这种病态的内心折磨来感知自己的爱情。

她认为爱情经不起平淡,只有激情才是爱情走下去的唯一道路,然而激情是短暂的,这也是无数贪恋激情的爱情走向消亡的原因。

Hester为了爱情将自己放低到尘埃里,等来的却是反锁的门。

得知Freddie要抛下自己独自去南美,她表现得异常冷静,但还想做最后的努力,她恳求Freddie今晚能回家陪她。

只是当爱情真正消逝的时候,一切的努力与挽留都只是徒劳。

爱情是美好的,也值得追求,但生活还有许多与爱情一样值得珍惜的情感和事物。

就像房东太太说的那样:“总有着很多虚伪的爱情,而当谈到真爱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哭泣;当从未预想过的坏事发生的时候,那么保有最后的尊严,你们的日子才会继续下去。

自杀,不值得。

”Freddie最终离开了,他选择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继续飞行员生涯,这次Hester没有做过多的挽留,她保有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在一夜痛苦之后,她推开窗户,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感受窗外的生机,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旧的迷恋结束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6 ) 爱情为何

很好看啊,先为没看懂的朋友稍微梳理一下片子的主线,如有误解请各位斧正。

女主写了一封遗书然后打开煤气自杀了,结果第二天早上被人救活,男友回来后,看到遗书觉得愤怒,就跑去酒吧了,女正要出门去追,被上门来的丈夫挡住,女主在丈夫面前强装坚强,丈夫走后便又出门去找男友,在酒吧和男友大吵一架后分开了,她又打电话叫男友来跟她住最后一晚,在家门口又碰到了丈夫,她体面的告别了丈夫,回到家里,男友去意已决,第三天早上,体面的告别了男友,然后继续自杀了。

主线之中插进了许多女主的回忆,通过在恰当的位置的插叙的补充,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大家可以根据女主的着装和精神状态分辨出主线和插叙的部分。

最后一幕镜头对准了废墟,暗示了女主的结局。

我认为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讨论了一个“爱情何如”的问题。

丈夫的爱情是维护好婚姻的形式,抖森的爱情是抚平内心战争伤痛的良药,包租婆的爱情是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伴,而女主的爱情是什么,或许是干柴烈火,是含情脉脉,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穷其一生的全部,然而她却没有得到,并且永远的失去了,所以她选择了一个人一氧化碳中毒。

丈夫爱女主,像父亲爱女儿,并束以婚姻的枷锁,不管是得知出轨的愤怒,还是愤怒之后的悔恨,丈夫都不希望离婚,希望女主幸福,希望维持住一个家。

然而这富足却平淡的生活让女主感到窒息,以至于她只是看着丈夫,就心痛到泪流满面,她想要追求她心中的爱情。

女主爱抖森,但是抖森却不能像女主所想的一样去爱女主,所以女主觉得抖森不爱她,觉得这只是抖森肉欲的释放罢了,正如她对丈夫所说:“0+0=0”。

抖森得知了女主对自己的认识,感到愤怒,毕竟自己充沛的爱被自己的爱的对象否定,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心痛的事,对于抖森和女主都是如此,因而女主决定自杀,抖森决定离开。

女主感受到抖森的真挚和愤怒后,后悔了,她希望可以回到从前,但是抖森却回不去了,毕竟破镜无法重圆,覆水难以再收,已经破碎的感情就没办法再回到从前了。

即使冷静下来,再次对互相毕恭毕敬了,也没有办法再爱了。

很多朋友用一个渣男渣女就概括了女主和抖森,这未免过于片面。

爱情和婚姻往往不是一件完全划等号的事,有时甚至完全对立。

在我看来,爱情是一件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契约。

爱的背后,是浪漫和心动;而婚的背后,是义务与责任。

女主正是忠于爱情,才背叛了婚姻。

而抖森离开女主不是因为不负责任,玩弄女主的感情,而是因为他的爱和情感遭到了女主无情的否定,这否定就来自他与女主对爱的理解的偏差。

所以爱究竟是什么,或许就是没有道理的狂热,就是女主第一次见到抖森就无法自拔地深陷其中;但或许也不过就是一种对新鲜和刺激的追求而已。

每个人都对爱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理解之间的沟壑难填,如天壤之别,让无数人为之心碎,为之吸一氧化碳。

对爱的追求和追求过程中的阻碍跨越国界和年代,一个近百年前的英国故事,如今的我看了也难免潸然泪下,但即使如此,我也同无数先辈一样,相信爱情。

 7 )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听惯了成语的字字玑珠柔美委婉,对于说什么就是什么、所指能指高度对应的英语难免有点小瞧的意思,但今天这部片名算是提醒了我,英语里也有意境美妙的习语的,比如这句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其实它还有个意思相同的表达,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between a rock and the hard place。

至于为什么两者语言美感上的对比如此强烈,……也许是因为家里俩孩子总得有一个长得漂亮的一个长得丑的?

这才能表明基因选择的微妙确定性与随机性?

Alas, I digress. 还是回头来说片吧。

冲着新一代英伦人之翘楚代表基抖森去看这片的人,估计随便在哪个平台上都不计其数,我自然也不能免俗,连听说这片还是因为抖森乐呵呵地带着女朋友去了多伦多的;但是不能不提的一点是Terence Rattigan也是个太有分量的名字,有人想重拍他的剧本总是会让人忍不住好奇,尤其是在评价甚高的1955年版已经基本可以算作失传的情况下——想讨论Rachel Weisz接过Vivien Leigh的枪似乎是个太不着边际的话题,但是让Hidddleston演一个Kenneth More演过的角色还是挺有看点的,毕竟两人有着截然相反的气质与人生经历,一个敏感,一个粗犷,一个瘦高单薄,一个矮小结实,一个是剑桥RADA的优等生,刚一毕业就遇到了肯手把手教的好师傅于是青云直上;一个是白手起家,从加拿大皮毛猎人和剧院小工一点点努力到西区乃至好莱坞的舞台上。

但是说来说去,TDBS在Rattigan作品中数一数二的地位和价值总是不变的,Rattigan成为显赫一时的战后英国剧作家,自TDBS开始的一系列剧作的成功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次的改编,近乎完完全全是失败了的。

回到标题想表达的意思,对于名作的每次改编都是一次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的艰难选择过程,但是这次Terence Davies对核心精神的把握和中心剧情的取舍完全偏离了剧本的原意,硬是把一个人性的故事简简单单地掰成了八点档苦情剧,真是让人不禁扼腕啊。

想当年TDBS刚刚面世的时候,剧评界对它的评价是“Rattigan对人性看法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有深度起来了”,而这一点正是TBDS之所以留名戏剧史的重要原因:完满地讲一个充满感情的好故事只是melodrama的要求,好的melodrama的确可以凭情节的跌宕起伏感动人心,但毕竟不具有普世意义,真正能具有普世意义的只能是那些透过情节直击人性本质的东西,它们也许并不能给人性的某一个侧面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或者给出一个万用指南,但会让你觉得触到了生活坚硬表面之下一些不易发现的柔软。

虽然melodrama和正剧在评论时并不该有上等下等之分,但作为社会之眼的剧作家想要真正唤起公众的注意,还是得要靠作品独特的角度与深度。

而本次的改编忽略的恰恰就是原作中一些反映人性“复杂而有深度”的东西,Hester和Freddy反反复复分分合合的爱恨纠缠被推到了最前面,可以算作原剧本精华的Hester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几乎被删了个干干净净,这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要看八点档谁会去翻六十年前的老剧本?

新写的矫情小故事不是多了去了么。

虽然重点错误,但是两位主演的表现是值得表扬的,虽然,再一次不得不说,他们的重点也随着影片的重点一起还给了Rattigan老爷子。

Weisz的控制力依然出色,她对喜怒哀乐以及Hester矛盾性格的准确表现让这部片没有沦落到完全失控的地步;Hiddleston的节奏感和爆发力也依然展现了学院派尖子的出色实力与舞台感,但是不得不说他的表现和原著中强壮迷人但缺乏教养的酒鬼形象实在是相去甚远,亲身参加过RAF的Rattigan老爷子大概也会觉得,在这个角色上,Kenneth More的形象与表演方法会更加贴近原著精神吧。

(一个能脱下衣服之后比女人还纤细白嫩、经常泪光闪闪的的战斗英雄。

I blame YOU, Terence Davies.)总的来说,这一版的改编实在让人失望;原剧的剧本还没看完,看完之后若有其他心得再上来补遗。

底线是,情节太散节奏太慢,导演太过于故弄玄虚,一部既不适宜花痴又不适宜消磨时间的电影。

 8 ) 一定是我打开的状态不对

同样,我也是冲Tom Hiddleston去的。

没对比过老版的人表示,他动荡的热情,张狂的孩子气,还是有这个角色存在的说服力的——面对丈夫”为何爱上一个给不了你什么的男人“的疑问,Hester回答,“他一直有给我,他自己。

“TH饰演的Freddie,纤细精致,丝毫看不到老版的影子,粗犷他不具备,优雅古典跟酒鬼形象相去甚远,而且西装风衣一上身,一副出身良好世家公子感还不把"缺乏教养"的原始描述击个粉碎?

但这样的Freddie也同样适合与Hester来一段电光火石的开始,以及一出飞蛾扑火的终结。

在格格不入只好相敬如宾的婚姻里,Hester需要激情,而Freddie战时遗留的激情恰好能给与,这是开始;而当Hester要的不只是激情时,Freddie那能成为战争英雄的残酷能力立显,果断决绝,这是终结。

中间则是十个月内的各种碰撞,电影只是枚举了一二。

两个人都有两面,就像between the 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哪一面都叫他们进退维谷。

Freddie有孩子般地任性与热情,又具备战士的冷静果决;Hester面对丈夫与Mrs. Collyer强大泰然,却只能对这样的Freddie委曲求全。

以此来颠覆老版,或者就是导演的意图,并且自我满意。

电影从画面、配乐、镜头,都让我生出仿佛在看黄金年代爱情电影的感觉。

甚至Rachel Weisz有让我联想过费雯丽,而我当时对后者正是老版主演的情况毫不知情。

说了那么多,多因TH而起,不过电影其实并不适合花痴满血状态观看,尽管TH穿衣比橱窗模特还好看,而且不穿衣服时更好看(-_-|||),但满腔热血还是会被百分钟的闷磨成一地浆糊。

你无法如刷锤子,刷妇联那样,纯粹尖叫,吐槽,CP;也无法不暂停不截屏,淡定流畅地看完电影。

所以电影对于我,不够直白的爱恋看不懂,那似有提及的战争对社会造成的PTSD更是含糊。

 9 ) 爱情就如蔚蓝的深海。你以为你选择的爱情是最正确的,却某天突然察觉除了蔚蓝还有不可测的深渊。

这部电影是在b站看的。

b站的弹幕看了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判断,因为这真的是一部很美的作品。

我不知道弹幕频繁刷的抖森是谁,我只知道他太适合演这种薄情的男人。

明明这么残忍冷漠,却眼睛里面挂着泪,让人又觉得他也这么痛苦。

之前看到蔚蓝深海名字的时候,没有给太大兴趣去看。

后面一看就着迷了。

背景低沉的大提琴声,随着画面一开始就出现的窗台镜头,这个时候的女主海丝特是压抑的,室内画面也一度很暗沉。

但是光微弱的轮廓却让气氛和画面显得很美。

海丝特画面一开始就选择自杀,加大了对剧情看下去的冲动。

海丝特是一个漂亮年轻的女人,她嫁给了第一个向她求婚的人,一个比她年长很多的法官。

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对于追求激情的海丝特来说,丈夫不能给她带来肉欲上的激情。

(这里电影里面说的很含蓄,海丝特说丈夫不能给她带来他自己。

)后面偶然当中,她爱上了第一个向她献殷勤的空军飞行员,弗雷迪。

弗雷迪年轻的生命吸引着海丝特。

两人激情的情欲让海丝特感受到从来没有的东西,她深深的爱上了弗雷迪。

丈夫知道后虽然很愤怒,但是也很逃避。

他没有同意离婚也没有再和妻子见面。

海丝特安心的和弗雷迪住在一栋公寓的二楼。

短暂的肉欲带来的情感并没有持续太久的欢乐。

随着战争的结束,弗雷迪所有的生命也随着战争结束,或者说永远停留在战争时候。

海丝特慢慢发现和自己情人的精神差距,她喜欢文学欣赏油画作品,弗雷迪却对这些文人画家不屑一顾,对画作保持轻蔑。

家里收入也非常低,房租也是经常拖欠。

两个人精神话题很少,这样的生活让海丝特很矛盾也很痛苦。

所以才出现开始海丝特自杀的那一幕。

画面最伤感的可能是最后一幕,也是让我忍不住流泪的画面。

弗雷迪意外知道了海丝特为了他而要自杀,这样的爱让两个人都很煎熬,就马上决定两个人从此分开。

而海丝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弗雷迪。

他们在室内沙发上的对话,应该让每一个有过爱情的人都很感伤吧。

这部电影其实是很低成本,大多都是室内取景。

外景也只有车站和酒吧。

但就是因为这样我才觉得优秀。

所有人的眼神对话,背景的音乐,画面的朦胧油画质感,把人的情感烘托到了极致。

其中也带着一些碎片的战争影像,战后人们聚在一起唱的歌,隧道里的人群,还有住宅旁边烧焦后的废墟,都在寓意着这个战后让人空虚的世态景象。

画面的油画质感真的太棒了,抖森在里面虽然很坏,但是眼神真的很到位。

女主呈现出的姿态衣着神情都让人着迷。

最美的是他们的一段床戏,导演俯拍360度旋转,镜头每次都点到为止,可以说呈现的肢体真的很美了。

 10 ) 关于爱的不同评价标准

这是一部让我膝盖躺枪的作品,关于真爱的不同评价标准,这是我对于这部作品自我的,浅显的理解。

Hester的丈夫William是通过责任与义务,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的,我对你的生活负责,让你生活的体面,衣食无忧,便是我对你最大的爱;但Hester所向往的,是那种可以触发荷尔蒙分泌的感情,我的心和我的身体都能感到,我是这么爱你,我要的不是“合适”,而是占有的满足感;抖森扮演的Freddie则认为爱是自由的,但不应该失去自我,最终,自我的独立性是最重要的。

人与人的感情,没有哪种是对,哪种是错,对错只在你爱的人,或爱你的人,彼此追求的是否是同一种定义下的真爱——是责任、是全身心的占有,还是自由的爱。

如果你的爱情最终是一场悲剧,那也只能说,你的那个人与你追求的东西截然不同而已。

《蔚蓝深海》短评

演技派虐恋

7分钟前
  • Tisch
  • 推荐

不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么,现在还拍好过时啊。影调又暗又难看,薇姿和抖森都面瘫

1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相当喜欢的片子。不管是剧情、人物表演、画面、色彩、配乐都喜欢得不行!

13分钟前
  • 团子
  • 力荐

文艺大闷片,剧情老套台词磨人配乐太过,但是真的太喜欢这两个演员了!!!片子只够给三星,一颗星给抖森的眼泪汪汪我都不想说什么了,还有一颗星给抖森的大腿和抖森的小腿

17分钟前
  • 给我打钱
  • 力荐

我文盲,理解不了这深奥的片纸

21分钟前
  • 夏晗春
  • 较差

改编自特伦斯·拉提恩的同名话剧的英国影片,演员无懈可击的表演是支撑影片的关键,蕾切尔·薇姿那张纠结与充满内心戏的脸,绝对演技大爆发。

24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低声下气的婚外情,哪里有爱?

25分钟前
  • Latteaddict
  • 较差

抖森右半边屁股上有七颗痣

30分钟前
  • 葱油香菇面
  • 还行

好苦情的片子。激情是要人命的啊。那些年轻美丽闪闪发亮的小伙儿是毒药啊。好人家的太太就是能折腾,所以说保暖思淫欲。只不过踏出危险一步前要想明白下场,女主好就好在没有回头抱着自家男人的大腿哭。Rachel weisz还是很有味道的,就是有点太爱脱衣服了,几乎每片都脱啊。

35分钟前
  • 茶泡fan
  • 还行

两个好看的美人,其他真是闷。第一次感觉软妹是演技派

40分钟前
  • 魚仙
  • 还行

画面复古柔美,颇有诗意,仿佛一层光晕笼罩,多首交响乐章,怀旧文艺范十足。大量闪回穿插叙事,意识流场景转换。人物背景介绍和内心挖掘都不够,因此观众对这突破阶层藩篱的婚外情很难产生太多情感代入,且男女主角本身心智极不成熟。可以想象老版费雯丽的演绎,而薇姿同样气质外形和表演功力俱佳。

41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人很美,故事很搓,厌恶至极。鸳鸯鸟精神折磨,摆脱!

42分钟前
  • Marlene
  • 较差

看不懂 只为抖森一看

47分钟前
  • kellycharlie
  • 较差

英国安娜

51分钟前
  • 尔安宋🌈
  • 推荐

太文艺了,评分仅表达个人喜好。

52分钟前
  • 聚羽成翼
  • 较差

不不不……不可方物

5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爱情不是全部

58分钟前
  • 蜷蜷
  • 还行

细腻的英国电影

1小时前
  • 推荐

抱歉,我不想看纪录片儿,不该这么真实,不该这么残忍。

1小时前
  • 大河
  • 较差

画面和音乐如诗般唯美,对爱情的探讨也颇为深刻,生活和爱情很像,渴望新鲜感,憎恨一成不变,哪怕一开始就知道是飞蛾扑火,女主角最后终于明白,放弃尊严的爱和渴望永远不能给予一个新的未来。

1小时前
  • Cachit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