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游戏

Les chatouilles,说不出口的游戏(港),不能说的游戏(台),小瘙痒,Little Tickles,挠痒

主演:安德丽·贝斯孔,嘉莲·维雅,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皮埃尔·德隆尚,格雷戈里·蒙泰尔,卡罗尔·法兰克,格林奇,阿丽亚娜·阿斯卡里德,西里尔·梅莱斯,埃里克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8

《不能说的游戏》剧照

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2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3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4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5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6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3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4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5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6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7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8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19不能说的游戏 剧照 NO.20

《不能说的游戏》剧情介绍

《不能说的游戏》长篇影评

 1 ) 电影《不能说的游戏》——希望父母都能看这部电影

“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这部电影讲的是童年遭遇侵害的奥黛特在成年不断自救的故事。

8岁的奥黛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这个名字来源于《天鹅湖》中那只纯洁的白天鹅,而奥黛特就像那只纯洁美丽的白天鹅一样,梦想着成为一个舞者。

而一切的噩梦开始于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是奥黛特父母的好朋友,他假借自己没有女儿的原因,假意接近奥黛特,对8岁的奥黛特施以性侵。

而这种伤害持续了多年,奥黛特的父母都没有发现,直到奥黛特离家上艺术学舞蹈,这种侵害才逐渐减少。

但是成年后的奥黛特却没有走出那段创伤的岁月,她无法与他人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她滥交,吸毒,一直过着行尸走肉的关系,但是她内心却十分渴望能摆脱这种痛苦的境地,于是她终于迈出了自救的第一步,她找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终于将这段埋藏了多年的故事吐露出来,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这段过往告知了父母,最终将当年那个禽兽男人告上法庭。

最终这些黑暗的过往被推到明面上时,人们才发现这个男人并不是第一次犯案,他是一个惯犯,他甚至曾经性侵过自己的12岁的亲妹妹,而这个惯犯在站上法庭上时,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那些女孩都是自愿的。

看到了这一幕场景,我的感觉更多的是荒谬,一个加害者为何能这样堂而皇之,将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就这样合理化,而没有丝毫的内疚。

即便这一个男人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但是这个世界上存在更多的逍遥法外者,存在更多无法发声的受害者,惨剧继续在这个世界的各个黑暗的角落中上演。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无力,就放弃去探寻事件背后的原因。

电影中8岁的奥黛特被侵害长达2年,跳出这个剧情,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无法接受,父母没有发现女儿身上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简直匪夷所思,而那个禽兽男人所做的事情并非无迹可寻,用过的毛巾,染血的内裤,这些线索都在指明奥黛特的正在承受的伤害,但是奥黛特的父母却完全没有发现,这是父母的失职。

而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可能会更加普遍,每一个成为父母的人,可能都会申辩,他们都不是单纯的父母,他们有各式各样的角色,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所以忽视孩子的变化是很正常。

但是这种申辩是无力的,如果孩子一旦受到伤害,却无人发现,这种伤害很有可能成为影响一生的创伤,就像那个男人的亲妹妹声嘶力竭的控告,被强奸几乎夺去了她的一生。

这种伤害不单单是生理上的,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重创。

“性”在中国的语境中,是一个要消音的字,父母们对此讳莫如深,社会上对于“性”的态度,也是保持着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躲躲藏藏的态度。

但是就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所说,“在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母亲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而他们自以为还是没有开课”。

强奸犯不会因为孩子太小,而收敛犯罪行为。

当你一位你的孩子离暴行还很远,但是却没有看到,孩子们已经处于暴力的关系中了。

所以,孩子们的性教育应该要如同其他教育一样,尽早进行,去掉“性”上所谓的羞耻感,性教育的知识就应该和其他知识一样清楚明了,它原本就属于生命知识的一部分。

不应该将这种教育披上羞耻感,让犯罪者运用这种羞耻感,对孩子们进行降维打击。

这无异于一场精神和肉体上的大屠杀。

而即便父母做得再好,性教育更加完善,这类侵害也很难被消灭,因为这类侵害绝大多数发生在相当隐秘的个人空间,只有强弱对比悬殊,这类侵害就无法避免。

而面对这种侵害,受害者到底要如何走出伤痛,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呢?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们其中一个解题思路。

这部影片是导演安德丽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影片奥黛特便是安德丽以自我经历为原型创造的,安德丽将自己的亲身遭遇全数投射在奥黛特身上。

而这恰恰便是走出伤痛的关键——说出来。

不同于其他的伤害,性暴力的受害者其实很难将这种伤害表达出来。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受害者被侵害时,心智尚未成熟,他或她可能并不知道“侵害行为”代表的含义。

很多受害者要过很多年才知道自己当年的遭遇到底是什么,代表着什么含义。

另外一个原因,“性侵”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的语境中,都是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羞耻感,简而言之,就是受害者会在很多程度上去责怪自我,是不是我做了某种不恰当的行为,才招致这样的遭遇。

当外人得知受害者的遭遇,很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去责怪受害者。

而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性侵或者猥亵事件中的加害者很有可能是受害者的熟人,甚至亲人,一旦受害者将自己的受害经历公之于众,受害者可能即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压力。

而时过境迁,取证的难度也会大大加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受害者往往会隐藏以往的受伤经历,假装侵害不曾发生,甚至不惜扭曲自己的记忆。

而“说出来”则恰恰让受害者能够直面这种伤害,看见自己的脆弱之处,不再逃避自己是受害者这一事实。

就像电影中的奥黛特,她在8岁受到侵害之后,从未从这种侵害中走出来。

即便长大之后,有了真正的亲密关系,她也无法真正经营好这种关系。

她也敏锐地发现了自己处于这种应激的反应中,她终于踏出了第一步,去向外界寻求帮助,向心理咨询师吐露自己的真实经历。

心理上溃烂的伤口需要专业的医生。

奥黛特主动踏上了心理疗愈的过程。

而这份“主动”至关重要。

心理障碍并不是如同普通的生理疾病,将症状告诉医生,医生便能保证药到病除(而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绝症)。

这种心理疗愈的前提便是,患者需要有强烈的欲望,想从异常的心理状态中,摆脱出来。

而奥黛特是拥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于是她踏出了自救的第一步。

但如同前文所说,很多受害者并没有敢于“说出来”的勇气,这种“说出来”的后果也并非每个人能承受。

但是如果你是受害者,你也依然需要一个出口“说出来”。

你可以写日记,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匿名与他人分享。

方式不一而足,但是关键是“说出来”,明白自己的遭遇是什么,能够将自己的受的伤害进行定义。

这一步至关重要。

导演安德丽便是将自己的经历通过电影的形式“说出来”,终于突破了当年加害者加诸在她身上的“诅咒”——“不能说”。

因为突破当年的“诅咒”,安德丽才真正从这段伤痛中走出来,即便伤口愈合之后,还是留下了疤痕,但是只有这样,伤痛才真正成了一段过往,而不再是一段现在进行时的痛苦。

我并没有找到安德丽本人经历的资料,我并不知道现实中的她是否真的将当年的加害者告上法庭。

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一样,她们都将自己曾经的经历以一种作品化的方式“说出来”。

但不同的是林奕含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这也许可以从两人的作品的结局看出她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安德丽还依然活跃在电影界,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继续活了下去。

她在电影中给了奥黛特一个圆满的结局将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告知了父母,并且联合曾经的受害者将当年的加害者告上法庭。

但是林奕含小说中的房思琪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那个女孩为了让自己自洽,将加害者当成了爱人,最终走入了极致的疯狂。

而现实中房思琪的原型——林奕含,她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最终走向了极端。

所以即便“说了出来”,这也只是受到侵害的人们走出阴霾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并不好走。

而到底该如何彻底走出来,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有人无法走出阴霾,最终走向没有尽头的黑暗中。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其实这个问题的解法真的非常残忍。

即便说了出来,曾经的伤痛也无法消弭,撕开伤口,吸引的更多是猎奇者,拿受害者们的伤痛作为谈资。

但是不说出来,这个伤口永远藏在心底,隐隐作痛,有些痛苦不去说,并不是不存在,这种痛苦就像身上的顽疾,将受害者们时常置于恐怖的境地。

走出这种伤痛的人,被称为幸存者,而走不出阴霾的人,只能在黑夜中沉默不语,再也发不出任何声音。

所以我更觉得《不能说的游戏》这部电影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它在这部电影中展示出了一种答案。

在奥黛特说出来后,她将自己的伤痛感传达给自己的父母。

在露出曾经的伤口之后,她依然还有父亲支持她,还有爱人愿意拥抱她。

即便她的母亲不愿意承担这种压力,将污水泼向女儿这个受害者,但她的母亲还是陪她去了警察局报了警。

最让人欣慰的是,当年那个加害者终于不能在黑暗中隐去行迹,他在加害者们的努力之下,坐在了被告人的位置。

更多的受害者不再在黑夜中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

受伤的人们不应该存在与漫漫长夜中,而是可以站在阳光下,去勇敢地继续生活下去。

这是这部电影展示的最光明,也最有希望的一种答案。

它在告诉所有性侵受害者,性侵不是她们、他们的错,错的是加害者,那些利用权力为所欲做龌龊事情的人。

如果她们、他们将自己的受害经历说出来,把加害者绳之以法,更多的潜在受害者就能不在忍受这些非人的痛苦。

但是这确实也是一个美好的希望。

而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加诸在个人的自救上。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我们也许要做的应该更多,每个人都应该来积极参与,构筑一个更加美好、友善的社会。

让受害者能够在力量不够的时候,能够寻求到外界的帮助。

这件事情不应该仅仅是政府、国家的任务。

构筑一个更加有力量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出力,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那个潜在的受害者。

道阻且长。

 2 ) 不是每个生育的人都叫父母

可怕的不是电影,而是导演那句“亲身经历”。

那种自以为是,极度自私,智商欠费,情商为零,只为自己活其他都不管不顾的人,就该阉割掉生育能力。

为人父母能够实现的避险是绝对不能把养育子女的责任交给别人,才不会给坏人伤害孩子的机会。

整个故事里,最让人愤怒的不是那个年铜皮变态,而是那个妈,已经在脑海杀死他们一万遍

 3 ) 是个温柔的故事

被熟人在爸妈眼皮子底下长期性侵的小姑娘的故事,拍得太对,所以好难过小姑娘终于说出“不”对方说“you make me disappointed”“you hurt my feelings”“come on it won't be long”于是困局回到最初姑娘终于向父母坦白母亲说“这可是很严重的指控,万一错了呢”“你让他妻子怎么活?

他儿媳会不会觉得自己也嫁了一个有恋童癖可能的人?

他们还怎么带着孙子来咱们家度假?

”“别再拿你小时候的那点事儿折磨我了”只能说还好姑娘是个坚韧的姑娘以及还好有父亲,知道真相之后说“My life is behind me. But yours is way ahead. ”抱着小姑娘哭,说“记得你的父亲对不起你,时时刻刻记得,直到你的生命终结”还好有她的心理医生,每次被小姑娘的故事感染,变得悲伤、愤怒,骂她朝她丟病人笔记,又飞快地道歉,说“Sorry, this is unprofessional. ”“你不许捡这都是机密记录”当然,最重要的是,姑娘是一个足够坚韧的好姑娘。

故事因为他们没有一丧到底,变成了一个温柔的有笑有泪的故事,温柔到软弱如我觉得可以承受观看。

作为一个情绪放大器型人格,我在选电影时会一直逃避接触这类故事,比如Camille,看了个简介就觉得丧到了谷底,即使美如阿佳妮也不足以将我拖进放映厅。

现实生活里也是如此,我可以逗人笑,并且深谙此道,家中常备一箩筐的理工科冷笑话和信手拈来的东北话小段子;却很难陪人哭:因为即使是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也只能像处理核废料一样水泥沃灌填埋,几乎在心理版图上填出新大陆架,却完全不肯直面哪怕涓滴,觉得那等同于逼我手持铀235。

怎么讲,谢谢一直给我的情绪放大器提供快乐源泉的朋友们,谢谢给了我足够多的爱让我能从无论多深的负面情绪循环中抬头便能找得到回家的路的父母,谢谢一直抢夺瓜分我的注意力让我没有机会走进负面循环的大白和奥斯陆和马尔默和我的工作(误),对不起,那些没能陪你一起哭的人们。

 4 ) 被忽略的伤害

或许每个小孩或者大多数小孩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自己选择了忘记 因为害怕。

当他们看到这些电影时 早已长大成人 或许以为类似的事情仿佛发生过却又像是一场梦。

长大了 有了自己的生活也就选择原谅、不计较、或是继续遗忘 因为他们也不确定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孩子往往是人一生中最脆弱、最弱软的时期。

而电影中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她并不关心孩子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她只是一味站在作为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处理女儿的事情。

直到女儿说出真相,妈妈的态度依旧违背了一个众人心中应有的母亲形象。

她似乎不仁慈 或者说对自己的女儿过于残忍。

连一个简单的拥抱与安慰都没有 反而还责怪自己女儿考虑的太少,从而破坏了别人的家庭。

若是对人性或者母爱依旧抱有希望,从这样的角度或许能看到的是母亲或许后悔了 自己以前的不细心、自私没想到让女儿失去了像自己求救的机会。

妈妈怪女儿让自己的孩子陷入了一生的自责,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可能 她也在自责。

有一个镜头 high angle shot is used to her mother.伴随着女儿的舞蹈 她飞了起来。

导演这里的隐喻仿佛就像是 她想要逃离 逃离自己的母亲,她想追寻自己的梦想 因此她才能飞那么高 而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在那个时刻 在她跳舞的时候 她妈妈在high-angle shot下是那么的渺小,她不再被自己妈妈束缚。

是父母亲自把孩子推向深渊,自责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无法替自己的子女受害,他们只会后悔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孩子。

那又如何,这部电影的妈妈就是对现实生活妥协的典型代表。

她就像熔炉里小男孩的奶奶,好像不得不对现实所低头,似乎没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 尽管奶奶留下了泪。

伤害了就是伤害了,无法因为任何形式抚平孩子们受伤的心。

但她们无能为力。

而父亲则是呈现另一种 他似乎看起来想要为女儿出口气 因为他很懊恼自己没有发现。

他其实跟妈妈一样 由于对女儿缺乏关心 才让他们的朋友有机可趁。

跟熔炉的手法虽然不同。

熔炉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不过大致的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引导观众在一个特定区域中。

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无力、脆弱、恐惧,以及那些大人面目可憎的模样。

对这些镜头尤其是其中对校长面部特写的镜头到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电影中许许多多的场景 让观众直面了孩子受害的全过程 被暴力或是被侵犯。

即便是他们最后选择了断的结局。

而这部不能说的游戏,多是给一个暗示,比如门后的厕所,疯狂的舞蹈,女孩的人生变化。

我们看不到那些真实的镜头,但却同样也能在脑海里想象到那些场景,或许这样的拍摄更可怕因为每个人所幻想到的情况或是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程度的拍摄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的确前者更能激起观众愤愤不平的心情,因为观众不需要想象太多画面,电影已经以它尽可能的残忍去展现了。

不过有时候后者却能让观众看到更多的可能。

最可怕的不是这些电影的出现,而是每当我看到这些类型的电影,都在想现在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在受到伤害。

国内的一线城市或许少,但那些穷乡僻壤像熔炉那样的地方,国内会少吗?

我们自以为自己生在太平盛世,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

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平安幸福的生活,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或许正有很多很多的小孩深处在这个看似太平的乱世中饱受折磨。

他们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

错的或许是因为生而为人 注定饱受折磨。

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没办法去救每一个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但我希望伤害孩子的大人们不仅仅只是得到所谓的“法律”的制裁…我们都害怕 害怕所谓的公平后面藏着多少肮脏的交易…孩子们 我若能遇到你们 我希望我可以保护你们 、每一个。

 5 ) 一些看法。

父亲的部分表现得很少,代表着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

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歇斯底里,甚至违背人之常情,是一种最极端的形象,代表着家庭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影片中把父母的行为有放大化的倾向,更直观地让人共情到子女的遭遇处境,但也让我感觉有些脱离现实的虚假。

我可能还是会更偏向于,以细小的、含蓄的细节来展现伤害,例如罪犯狡辩的细节,但是可能还是期待有人站出来再把他的诡辩打回去。

 6 ) 为什么,偏偏是我?

“如果会怜悯我,又何必抓住我,为什么不偏不倚,选中我一个”——《负重一万斤长大》

负重一万斤长大9.5太一 / 2019小女孩奥黛特是一个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子,在舞蹈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原本可以拥有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然而一切都在父母的好友吉尔叔叔提出玩那个不能说的游戏之时终止了……电影的剪辑真的太棒了,借以成年后的奥黛特找心理医生自救的过程,还原奥黛特负重成长的一路艰辛。

童年的阴影在成长的路上如影随形,摆脱不了、挣扎不掉,是充满愤怒的舞蹈、是自暴自弃的吸毒、是自欺欺人的逃避、是渴望救赎的幻想、是沉默不语的压抑、是卑微渴求的爱情…最让我感到悲哀和愤怒的是,当她终于有勇气把一切告诉父母的时候,换来的是母亲一连串的质问:“他那么优秀的人,怎么会是恋童癖?

”“你为什么不早说?

”“你确定不是你想多了吗?

”“你有考虑过他的妻子和孩子吗?

”可是,你想到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却不来救救我!

来自最亲近的人的二次伤害,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法国每年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影片最后的文字说明瞬间拉回现实,性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而性教育的缺失增加了这种伤害的可能性。

性侵最大的伤害从来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自我否定。

所以我喜欢影片的最后,成年的奥黛特缓缓走近那个独自在黑暗里画画的小奥黛特,跟她说“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

你没有错。

”是跟自己的和解,是对自己的再次接纳,也是重拾自我。

我也好想抱抱小奥黛特跟她说,“你没有错,你仍然是最最纯洁、美丽的小天使,你的生活不会永远灰暗,它必将绚烂多彩!

”是的,你们没有错,是这个世界没能保护好你们,愿所有人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保护好你们的心肝宝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2021.03.04 中国电影资料馆 观后感

 7 ) 一些想法

观看整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用心理师的视角去看主角发生的事情(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电影,导演就是把观众视角与心理师视角进行重合,这样就造成了观众永远是一个旁观者。

但因为心理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我们又能很好的进入主角内心,主角对这样一整个事件进行主观化的叙述。

这样主观化的叙述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虚构,当然不是怀疑故事整个故事的真实性。

而是对于细节的描述,就是小女孩的时候主角是真的讨厌吉尔嘛?

这个说法不是很合适,就是小时候的主角对吉尔送的东西有这样的反抗嘛?

还是主角长大了才对这些物品深刻厌恶。

当然令我最疑惑的一个就是主角的朋友,这个朋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女主虚构出来的。

一个虚构出来理解女主的朋友,这样就很能解释为什么女主说我从来过周围的人说过这个事情,而这个朋友却知道。

当朋友说我要去杀了他,后半部分就是她被女主内心关押。

我认为这个朋友对影片的意义就是,女主无法与周围的人达成一个良好的关系,而虚构出来一个朋友去理解自己。

整个影片就是主角心理治愈的过程和发生的事件,当然最后我也无法判断主角是否被治愈。

但从拥抱小时候的自己和理解她这个片段能看出或许主角已经不对过去选择遗忘,排斥但我想她已经能正视这段过去。

 8 ) 温柔讲述痛苦最致命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Odette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但因为童年被邻居叔叔侵犯所带给她的伤害,她的舞蹈逐渐成为了她表达情绪的出口。

她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咨询了一名心理医生,在对话和描述中逐渐克服生活中的混乱并最终鼓起勇气向父母坦白了这个事件并且报警…

这不是一个特别不同或很新的题材,但意外的因为她温柔活泼的叙事和特殊的剪辑方式及舞蹈的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力量感,也让我在最后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泣不成声。

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使她度过了漫长的压抑又痛苦的岁月,无法继续的芭蕾事业,长期的药物依赖,疯狂的个人生活,因秘密而无法维系的亲密关系,与父母间的隔阂…本该是芭蕾公主的她失去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控制。

她只能用她的肢体去一次次的表达压抑和痛苦,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如何讲述。

导演太狠了,自导自演,那些充满力量的孤独的舞蹈,和富有节奏感的剪辑,简直让我汗毛倒竖。

那么残忍的事实她却用这些明亮的色彩,明快的音乐,快节奏的剪辑,若无其事的对话去呈现,就好像她不在乎的和心理医生的聊天一样。

最让我惊喜的就是专场!

回忆和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交叉太丝滑了,又不会让人感到混乱,就仿佛在看舞台剧,简直绝了,久久回不过劲儿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有趣又特别的讲述后面的事实如此残忍,才让人在结尾的时候无比的痛和心碎吧。

这个故事中我最恨的竟然不是那个罪犯,而是到最后都只是充当背景而没有抱住女儿的母亲。

她的残忍和自私让我看到女主难以启齿背后的原因和她被母亲终身折磨的苦痛。

如果一个孩子被侵犯是意外,是伤害,那么来自母亲的无视,不信任,和为罪犯开脱的一切行为就是亲手讲孩子推向悬崖的双手。

我看她的时候真的咬牙切齿,深切的感受到了,有人生来就不配为人父母。

电影结尾的数据触目惊心,意味着Odette不是个例。

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被阴影笼罩的一生不知道是否能有机会治愈,又是否可以拥有一个拥抱自己告诉自己那不是她的错的机会呢。

 9 ) 爱是心灵的灵药

爱是心灵的灵药,迟来的爱也能疗愈曾经受伤的心灵,因为伤口从未愈合,内心的小孩还未长大。

只有爱的浇灌才能让心中的小孩得以发育和成长。

剧中共情能力太强这一点会让那位心理医生看着不够专业,但正是她这原始的人性的力量浇灌了那怯弱的女孩,替她愤怒替她发声,让女孩从另一具生命的热度中温暖过来。

 10 ) 最后,不愿相信我的,是我的妈妈……

奥黛特不愿意让吉尔伯特接她,如果妈妈能听听奥黛特为什么不愿意,而不是觉得吉尔伯特经常送女儿礼物,女儿应该高兴。

或许就没有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看到黏糊糊的浴巾,如果妈妈和爸爸能够问一下奥黛特擦了什么东西,而不是自顾自的吵架。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奥黛特说不愿意和吉尔伯特一家去郊游时,妈妈能问一下为什么,而不是作为女儿不听话的惩罚,强迫她去。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妈妈在看到10岁奥黛特的内裤就有了血渍,妈妈能够问问女儿身体有没有什么不舒服。

而不是自顾自的感叹女儿长大的真快。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当奥黛特骨气勇气想跟妈妈说一下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妈妈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听听女儿想说什么,而不是问一些根本不用回答的问题时。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但是……如果奥黛特在小时候就告诉了妈妈所发生的一切,妈妈会相信她吗?

——我不觉得她会。

奥黛特所受的伤害一半来自吉尔伯特,还有一半来自她的妈妈。

成年的奥黛特告诉父母所发生的的一切时,妈妈的反应是什么?

妈妈问她,你确定吗?

你跟他那么亲近,可能是你幻想出来的呢?

妈妈觉得恋童癖这个控告太严重了,觉得他们应该私下解决这个事情。

当奥黛特去警局报案时,妈妈觉得她是想搞垮吉尔;她毁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吉尔的妻子苏菲变成了恋童癖奶奶;吉尔的儿子儿媳们不会再带孩子们回来度假;吉尔儿子的妻子可能觉得恋童癖会被遗传。

妈妈考虑了所有人因为这件事可能会遭到伤害,唯独没考虑过自己女儿所受的伤害。

吉尔伯特被判了刑,妈妈觉得奥黛特已经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了。

该做的不是看心理医生,调整所谓的受伤心态,而是该好好看看她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父母的世界里,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给别人造成麻烦,即使这个麻烦是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狠狠地伤害了……

《不能说的游戏》短评

2019 SIFF5. 因为我坐最后一排所以没有“后”,但旁边与前面的妹子们都哭抽哩,我也是哭掉几份纸巾。女孩子长大有多困难无需赘述。除了对侵犯的外热内冷的处理,非常棒的在于母亲这条线,以往很容易被忽视其实伤害完全不亚于施暴者。

7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我感觉自己好似在看小时候的港台做的公益节目

10分钟前
  • shady
  • 还行

不管事但会忏悔的父亲,从头到尾自私暴虐的母亲,被侵犯难以言说的孩子,巨大的痛苦。一个充满防御最后能打破隔阂的心理咨询师,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儿,一个能真正接纳自己过去的恋人

15分钟前
  • 低配玛丽苏魔王
  • 推荐

每个受害者心中都藏着被颗拯救的灵魂,他们只能坐在伤口前,静静旳等待着能理解他们的人。电影中的人格分裂到自我和解,每重人格都需要得到重视和安慰,心理机制才能平衡。在心灵最易被忽视的那块角落,也许就是解开谜团的源头。

17分钟前
  • 陆森
  • 还行

变态

21分钟前
  • 开心小脚丫
  • 很差

6.5/10。剪辑像翻花绳,愤怒的捶打切换成舞蹈,两组时空的人物交织,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儿童性侵案能够克制很难得。想冲进去呼妈妈一巴掌。

22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想抱抱她

26分钟前
  • 不想搬砖
  • 还行

镜头转场很棒的电影。恋童癖去死!去死!

30分钟前
  • Justina
  • 推荐

差点因为海报弃片,还好开场镜头看进去了。

33分钟前
  • 小完美小姐
  • 还行

3.5星!沉痛的心理 敏感的题材,舞蹈段落的情绪倒是饱满,但如此花式的剪辑与镜头真的有必要吗,同比类型题材《信笺故事》更能感动触动到我。

34分钟前
  • Parallax...
  • 还行

许久没有看到力量如此充沛的蒙太奇了——这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法,成为了「唤醒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旁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小瘙痒」,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从生到死的反复阵痛。奥黛的母亲或许是影片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是如何成为了性侵者的同谋。

37分钟前
  • csh
  • 推荐

女孩子还是要保护好自己

40分钟前
  • CC是个乖宝宝
  • 较差

又是个说不透的剧情,这当妈的简直是个傻x

42分钟前
  • 得瑟的犀牛
  • 较差

被忽视了的一部好片子!里面的舞蹈真的很不错!

45分钟前
  • lianggui6812
  • 推荐

一部心理分析式的电影,导演借着让女主角见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她的过往、幻想和伤痛一并展开,用摄影和剪辑重塑角色脑中的幻想。

49分钟前
  • liky
  • 较差

这是我在戛纳看的所有电影里,鼓掌时间最久,哭的人最多的一场。最后她喊到:protégez vos enfants!

50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力荐

能在舞台上腾空而起,却无法在人生里逃出噩梦。能把看守变成美女,却不能把恶人变成叔叔。那天他走进房间,说我们去做个游戏,从此我再没从那间浴室出来。如今他坐在被告席,说我从未强迫她们,原来他也会被打败。那条用过的毛巾,那扇粉色的木门,那伸到内裤里的手,那不能启齿的恶,成为沉默的帮凶。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拍成这样

56分钟前
  • neon_sigh
  • 较差

怎么成年这么粗鲁了,气质太不符合,演员选的不好

59分钟前
  • 小尹神
  • 较差

黑暗夺走了她的优雅,无处安放的愤怒成就了另一种舞蹈。回忆打通时空,可以戏谑无法改写。但还是可以努力,把被丢掉的自己带出那个空间。恸哭到虚脱(好像是第一次感觉到场子里这么多男儿泪),冲击力太大了,但至少于我不是煽情也不为剪辑,完全是舞台式的力量,深夜小狗那年学开车的残酷往事。果然改编自亲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1tuHgBt0B-9rCx5DN_eFRlw无字fhwj

1小时前
  • Mum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