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某电影论坛的两位老大说 Munich “是一部极其精彩的影片”,除了最后的15分钟以外。
所以昨天晚上逮到空闲,虽然次日要起大早去上课,还是一咬牙步行40分钟到了电影院。
这部影片从商业片的角度看没有太多可挑剔的。
首先,宽银幕的画面看起来极具临场感。
“黑九月”成员试图冲进运动员宿舍,以色列教练尤素福拼命抵挡的场面简直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门口一样,后来的枪击、爆炸场面也真实得让人几乎不敢直视。
影片多数时候的节奏感很好。
前半段的镜头运用几乎可以成为经典(有待时间检验),虽然不乏模仿《教父》的嫌疑。
意大利一段的色彩非常明朗,而巴黎、贝鲁特就越显昏暗,很好地烘托了令人窒息的气氛。
许多桥段虽然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也被斯皮尔伯格拍出了新意。
但是,这部影片题材和背景的沉重似乎连斯氏也无法驾驭,从而妨碍了这部影片成为完美的经典。
斯皮尔伯格似乎很希望在电影中加入对人的关怀和对巴勒斯坦建国追求的理解和同情,但是他本人是犹太人的事实以及对(西方)观众接受程度的考虑似乎都影响了这种表达。
影片结尾的字幕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字幕把摩萨德的暗杀行动真正地正当化,并消除了一切必要的道德疑虑,从而使电影着力表现的冲突大打折扣。
Munich 的冲突,一方面是人性的冲突,即没有经验的特工慢慢变成残酷的暗杀者,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道德的拷问,以及自身也面临报复的危险,从而慢慢认识到复仇的真正意义,从这里开始这种冲突上升为利益诉求与手段的冲突。
这在 Avner 与 Ali 的谈话以及后来 Ali 被杀的情节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以色列建国之初也搞恐怖活动,炸过英国的使馆,那么今天巴勒斯坦人为了建国而制造爆炸事件是否也属应当?
以色列人曾遭受过上千年的种族压迫,那么今天他们是否就有理由压迫巴勒斯坦人?
这些问题,在听过 Ali 的话之后,就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Munich 无法将这样的问题继续引向深入,所以 Avner 的转变以及他的梦魇都让人有突兀之感。
但是,如果斯氏的意图是让人们开始思考巴以千年积怨到底有何意义,以及暴力是否是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终极手段这样的问题,那么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有些细节可以换一种方式拍,让人更多地思考,但是这样以来必然要牺牲商业价值,甚至冒“政治不正确”而不招人待见的风险。
与另一部政治惊悚影片 the Constant Gardener 相比,Munich 的题材更难拍好,所以前者的震动对我好像更大,所以我在 imdb 上给前者9分,后者8分。
但是 Munich 提出的问题确实更值得长久地思考。
总的说来,这部影片不完美,但属于必看的电影。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慕尼黑》并不是非常有名的一部,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
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宏大,没有《外星人E.T.》那样童趣,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温暖,没有《大白鲨》那样惊悚,没有《侏罗纪公园》那样刺激……如果要形容《慕尼黑》,我会选择“沉郁”、“写实”、“黑暗”、“困惑”这样的字眼。
影片改编自George Jonas的书《复仇:一支以色列反恐小分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故事背景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绑架最后遭杀害的真实事件。
但斯皮尔伯格讲的,却是这个事件引发的以色列复仇行动。
这是一个恐怖袭击之后的复仇故事,充满了手枪、炸弹、追踪、暗杀,但斯皮尔伯格把影片处理得非常平实、冷峻。
整个电影气质上更接近一些70年代的作品,例如科波拉的《教父》、《窃听大阴谋》,西德尼·波拉克的《秃鹰七十二小时》,威廉·弗里德金的《法国贩毒网》以及英国的《伊普克雷斯档案》等等。
这既符合了故事发生年代的风格气质,同时又是营造真实感与历史感的出色手法。
影片摄影师卡明斯基是斯皮尔伯格的老搭档,他很擅长利用手持摄影、粗糙颗粒效果来制造临场感和真实感。
在漂亮的自然光欧洲外景之外,《慕尼黑》中有大量黑夜特别是雨夜的镜头,这些镜头犹如黑色电影一般迷离、阴郁,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看看他的《夺宝奇兵》系列就知道,斯皮尔伯格非常擅长惊险紧张的情节剧,特别是其中的动作场景设计。
《慕尼黑》虽然是关于以色列情报机关暗杀恐怖组织的故事,但影片大部分时间并不惊险刺激,甚至有些平淡:没有特殊的武器,没有超能的特工,没有夸张的格斗或战斗场景……几个像大学教授、古董商、玩具匠人的家伙去实施这样一个茫无头绪的暗杀行动。
临走时,总部财务交代的是不管你干什么,花多少钱,一定要留发票!
一股约翰·勒卡雷小说中荒诞的真实感跃然而出。
几场刺杀戏让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各具特色:有的是从街头跟踪到家然后主角紧张地,有的是炸弹出意外变成了近身枪战场面混乱,有的是炸弹威力太大险些危及主角……但所有袭击的动作戏都不是靠华丽的爆炸、枪战吸引人,而是那种内在的紧张感。
这一点上,《慕尼黑》复现的是斯皮尔伯格早期作品如《决斗》、《大白鲨》内敛风格。
《慕尼黑》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影片多处利用平行剪辑产生的对位设计。
比如一边是电视上在列举遇难以色列运动员的名字,一边是摩萨德在收集袭击者的名字和照片,镜头互相穿插,把遇害者和袭击者剪辑到了一起——有意思的是,遇难者人数和以色列认定的复仇对象正好都是11位!
还有一段,一边是男主角在神经质地紧张检查着自己的屋子,看看是否有隐藏的炸弹,另一边则是同伴炸弹专家在制作炸弹同时拆除屋中诡雷的场景,结果是男主角惊恐地躲进了衣橱不敢在床上入睡,而炸弹专家则在以为屋中安全之后被轰然炸死。
这种对位设计虽然有些刻意,但确实起到了强烈的效果,它把两种气氛、两种感觉置于一起,让其中的矛盾、不和谐、混乱、无从选择显得更为突出。
特别是结尾前一段,一方面是慕尼黑惨案中最后也是最可怕的部分:警方向机场的恐怖分子射击,恐怖分子开始屠杀被绑架的人质,一方面则是男主角带着回家也消除不掉的恐惧、负罪、茫然在跟妻子做爱。
屠杀的惨状与男主角高潮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充满着对死亡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渴求。
导演斯皮尔伯格身为犹太人,似乎容易让影片偏向以色列一方。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现在回过头去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不是其偏袒以色列人/犹太人(尽管有人认为影片有失实之处),反而是斯氏一贯强调的人道主义。
随着故事发展,男主角及有些队员一直在质疑行动的合理合法性,质疑复仇的意义,质疑巴以矛盾的根本,质疑人性在种族及宗教冲突中的位置……影片中有一处,男主角和其队员正在一处隐蔽所休息,不巧碰到了同样来此休息的巴解组织成员,双方开始剑拔弩张差点火拼。
以色列特工们假称自己是某欧洲革命组织成员,结果双方坐在一起听起了音乐。
男主角与其头目聊天,双方就犹太人和巴解组织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让观众感到这种世仇真的已经深入骨髓,难以化解。
两人翌日在刺杀现场遭遇,以色列特工不得已打死了巴解头目。
离开时,男主角看着倒地的对手,内心五味杂陈。
对一部电影来说,这个话题实在太大太沉重了,特别是在911之后的美国。
斯皮尔伯格在《慕尼黑》中展现的人道主义态度,一方面确实深化了影片主题,让它没有沦为一部徒有动作复仇的惊险商业片,但另一方面则模糊了对种族冲突、宗教冲突的思考——有时候,仅仅用人性二字是很难探讨清楚问题的。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天国王朝》,同样是因为难以明确、直接、深刻、大胆地把握这个问题而显得模糊和表面化。
《慕尼黑》还有一处不为人注意的对应颇有意味: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位以色列运动员在切面包,紧接着就遭到了恐怖袭击;到结尾,男主角邀请他的主管到自己家去吃饭(台词中的“break bread”原意是基督徒一起掰面包吃饭,后来引申为请人吃饭),主管因为男主角不愿回到以色列而拒绝了。
镜头拉远,背景正是纽约的世贸双塔!
各个宗教中几乎都有分饼而食的友爱教导,但这个世界并未因此更加和睦。
有时候,空泛的人性、友爱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过对人性的追问始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这个角度上,我仍然觉得《慕尼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慕尼黑》,2005年Steven Spielberg执导的纪实性电影。
影片并非讲述1972年德国慕尼黑运动会上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杀死11个以色列运动员的恐怖活动,而是以色列摩萨德在事后对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的11个首脑进行暗杀的报复活动。
影片基本一直在压抑的气氛中进行,作为以色列暗杀小组的组长,在暗杀的慢慢征途中从开始意气风发,到疑神疑鬼,慢慢也迷失了自我。
但他却冥冥中也意识到这样的暗杀活动,也招致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进一步报复,而且每次暗杀掉“黑色九月”的高级首脑,他的位置就会被更心狠手辣的人取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也点出了电影主题。
不过本部电影时间过长,长达2小时40分钟,且一直平铺直叙,气氛压抑,总体观影体验不算特别好。
转评1:摇摆不定的《慕尼黑》 火雀(深圳) 发表于:2006-6-10 23:36:39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里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或者说他想借这个以‘慕尼黑惨案’这一事件的周边,来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谴责以暴易暴的恐怖行为?
或是向世人透露一下他们犹太人无坚不摧的手段?
还是恐怖组织行动的方式?
都好像是,也好像不是。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自己在这部电影里的态度十分暧昧,无论是人物刻画或是对恐怖行为的本质探讨,都是还没点,就停止了。
《慕尼黑》看不到《辛格勒名单》里的悲天悯人,这部立场摇摆不定,人物刻画肤浅的电影,拍的主题却是以巴双方,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永难说清的情絮。
当电影最后的画面定格为纽约世贸大厦时,我长吁口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在电影中摇摆了一个多小时的立场终于坚定下来了。
并且用这画面说出了他心中的想法:世贸的倒塌,犹太人也有份。
或者说深一点,犹太人也是恐怖份子。
有了这个想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这部电影无论在宣传上的低调处理也忽然可以理解了。
但如果他不是想表达‘犹太人也是恐怖份子’这个想法,那么可真的不知他拍这部电影来做什么。
个人在民族仇恨前的无力无奈?
恐怖份子也是妈生的?
平淡如水的故事与暧昧不清的立场实在让人很难明白导演拍这部电影的动机。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处理这种高敏话题的电影时,确实十分小心。
但他是一个犹太人,民族之间的世代仇恨化为个人的世代责任这一事实,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无法避免。
所以在处理这种以自身民族情感切身相关的敏感话题时,拿捏的力度没可能像局外人般冷静客观。
所以在《慕尼黑》中也难免偏颇。
只是这次的偏颇,却是明显地偏向了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恐怖份子,或者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正在这部电影里为这些恐怖份子们翻案,并且把‘恐怖份子’这一帽子,戴到了他的老乡们,犹太人的头上。
可是谁能说清,在怨怨相报中的双方,谁是恐怖份子?
而恐怖份子的定义又是什么?
滥杀无辜就是恐怖份子?
不杀妇儒儿童就代表正义?
既然已沾上了血,又何必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里一直摇摆不定,他想说的东西似乎很多,又似乎没有。
这种态度使得这电影沦为平平之作。
如果电影一直沿用开始时的纪实态度一路叙下,而不代入个人与国家民族间的含糊态度。
就双方从宏观来说事,或许会令电影成为一部经典。
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一个犹太人,这个身份现在看来,倒成了他执导这部电影的心理枷锁了。
电影中出现的法国家族情报机构,颇有着科波拉《教父》里黑帮家族的感觉。
当父亲向儿子训话时的语气与在果园里摘果子的神态,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龙·白兰度的那位教父。
只是这位父亲教训儿子的那番话,引来了电影最妙的一次冲突。
儿子在一肚子气中,安排这次过来会晤他父亲的以色列犹太人杀手与保护被暗杀对象的巴勒斯坦保镖同住一室。
这一段在伦敦的暗杀行动,以巴双方的共处一室,是电影的高潮。
虽然双方人物都没有透露出各自的身份,文化上的冲突在争着收音机播各自民族的歌曲已可见出,只是争到最后选择了美国的流行音乐,双方就各自停手坐下听歌了,似在表明无论在国家民族或文化艺术哪一方面,双方都认可了美国的介入。
在这两个民族共处那个陋室时,导演只是轻轻带过。
放弃了这个精彩的冲突。
电影在不断回放慕尼黑惨案过程中,成了为那帮绑匪找理由杀人的过程。
似欲说明绑匪们是无辜的,被动的。
也在这不断回放中,对照那帮正在报复暗杀与慕尼黑惨案有关人物的犹太人行为,和慕尼黑惨案那帮绑匪杀害运动员的行为没有两样。
导演想双方都照顾的手法,却造成了观众心理上的反差:被动的绑匪似乎无辜;而着力刻画的犹太暗杀集团在导演的用力过猛下,成了名副其实的恐怖份子。
电影对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安排得很合理。
只是需要照顾多个方面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有点力不从心。
回应:有争议的片子才是经典,楼主认为慕尼黑应该拍的客观,怎么个客观,我认为没法客观,有了真正的客观巴以问题就能解决了,民族之间的斗争无法从事实上客观!
这部片子的经典之处正是采用推敲式的人物心理构思让观众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客观,客观到使观众身临其境,几个暗杀场景太让人震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很客观,影片已经达到了效果。
拍成纪录片就很客观么,不见得,何况这种隐藏的很深的事实很难拍成纪录片呢。
PS看点:电话炸弹暗杀Mahmoud Hamshari(小女孩)、bed bomb暗杀Hussein Abad Al-Chir(以色列夫妇)、假冒的PLO和假冒的ETA的较量。
背景资料:(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扣为人质,德国警方营救失败。
恐怖分子和运动员全部身亡。
这起事件震惊世界,被称为“慕尼黑惨案”。
)(1960年代后半、以约旦为据点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因过激行动,使得约旦国王胡赛因于1970年9月下令将PLO武力驱逐。
由此引发了约旦内战。
被称为黒色九月事件的内战中、PLO成员多被杀害,剩余成员被迫转移据点至黎巴嫩贝鲁特。
内战对PLO造成重大打击,并由此视胡赛因国王为叛徒对其强烈反抗。
此后,在黎巴嫩开始活动的PLO中最大的派别法塔哈,因对以色列斗争的失利,结成了秘密恐怖组织,即黑色九月。
由于慕尼黑惨案震惊世界,以色列代表团11人遭杀害的悲惨结果给以色列重大打击。
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Mossad)为此实施了报复,大量黒色九月相关人员遭暗杀。
)转铁2: 从慕尼黑到东莫村的距离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慕尼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开始猜想电影的结局该是怎样惨不忍睹的悲剧:暗杀小组的负责人艾韦恩被蒙上眼睛,带到一个隐秘而美丽的花园——后来我才晓得,那是整部电影最安宁的一处所在——拜见那个很有《教父》中马龙·白兰度之风神的法国老人,他领导着一家不与政府合作的地下组织,靠出售情报为生,四处杀人放火的艾韦恩已是他的老顾客。
当时他正在厨房做菜,喊艾韦恩——他曾干过厨师——过去帮忙。
洗菜的片刻,他盯住这位客人的手,感叹了一句:对一个好厨师来说实在太大了,要不是因为我和你一样长了屠夫式的双手,我本来可以成为烹调大师,我们真是悲剧人物:屠夫的双手,善良的心灵…… 屠夫的双手,善良的心灵,这种无可调解的矛盾构成了艾韦恩和他的四名同伴的悲剧。
这是五名具有人间情怀的普通人,而非残忍冷酷的杀人魔王。
让他们执行一项血流成河的复仇任务,可想而知是何等艰难。
杀人不再是暴力,不再是优雅的行为艺术,而是与盘踞他们内心的魔鬼作战。
他们前几次相当笨拙的暗杀行动,会让人想起黑泽明的电影:杀死一个人竟然需要花费那么多的周折,承受那么多的苦痛。
譬如他们暗杀的第一个家伙,是将《一千零一夜》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意大利语的作家,当这位先生从喧嚣的广场走回黑暗的寓所,被两个比他还要惊慌失措的杀手包围,他先后听到这样犹豫不绝的质问:你是威利吗?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来吗?
……确认了半天,艾韦恩和他的搭档才下决心开枪。
他们接下来的一次暗杀更为惊心动魄,因为怕误伤到那个政治家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儿,暗杀计划居然在最后一刻被延迟,而且差点报废,直到女孩走出炸弹的引爆范围,他们才按下遥控器,瞬息灰飞烟灭,政治家升入天堂。
在我看来,《慕尼黑》力图呈现的主题尽管异常宏大:1972年的慕尼黑惨案,黑九月,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民族仇恨,恐怖主义等;但是最终的落点却极为平常,那就是几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他们如何面对家国冲突,如何战胜心灵的恐惧,如何走向生命的虚无,直至与汝皆亡。
完全可以说,斯皮尔伯格并不在意能否复原历史的影象,而是竭尽心力去关怀大历史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这些小人物参与着历史,同时亦解构着历史。
当艾韦恩和他的同伴沾满鲜血的手不再颤抖,他们的心性却开始动摇:这样的复仇是否符合习以为常的正义观?
暗杀的结果能否祛除积压于心头的仇怨?
当他们无奈地发觉民族冲突的无休无止,杀死对方一人,立即有人补缺,而且展开更狂热的报复;当他们的队伍日渐稀疏,战友们纷纷倒地牺牲,只余下艾韦恩孤单的身影,整个行动的正当性已被消解殆尽,大写的历史被架空,打动人们的惟有艾韦恩具体的爱:对妻子的爱,对女儿的爱,对同伴的爱。
普通人没法支配历史之舵,但他们更不愿对历史亦步亦趋,两难之间,他们空余迷惘。
这便导致了《慕尼黑》主题的暧昧不清,亦成为这部电影最为人诟病的一点。
而我以为,这正是斯皮尔伯格的高明之处。
为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他前后准备了八年,主要是因为他一直不能解决那个纠缠他的致命难题:为什么辛德勒这样的奸商和花花公子,可以毅然舍弃自己辛苦赚来的万贯家财,去拯救落难的犹太人?
直到电影拍完,他说他依然没有找到答案。
或许本来就没有答案,这属于人性的奥秘,置身其中的人类永远不可能探察清楚。
《慕尼黑》也是一样。
斯皮尔伯格尝试着追寻恐怖主义的本源,以及对抗它的利器。
但他找到什么呢?
什么都没有。
电影的结尾,精神几近崩溃的艾韦恩向上司请求退出暗杀小组,上司不同意,却劝说他回家,回到祖国这个家,民族这个家,他的父辈们用无尽的鲜血与生命构筑的这个家。
可是对艾韦恩而言,这个“家”太大,他只想邀请上司到他的那个小家吃顿晚餐,看看他的出生没多久的女儿。
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必然分道扬镳。
这等于是说,斯皮尔伯格让民族正义与个人自由各行其道,而非将对方消融:既不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也不是用民间的温情遮蔽“大写的历史”的恐怖。
匀幻挥写鸢浮!
赌侥岷凇纷呱狭恕缎恋吕盏拿ァ返睦下贰?br> 不知这算不算素常意义上的悲剧?
它毕竟没有在最快的时间内骗取到我们廉价的眼泪,我们疲乏的震动。
但艾韦恩的生命不可能静止于电影结尾的风口,他势必要做出选择,要么是服从上司的命令,要么是拒绝——而拒绝意味着对抗,意味着承付来自祖国的裁决。
而且他还有那么多的外敌,尽管他解甲归田,但民族仇恨肯定不能宽恕他在过去犯下的罪行。
他会怎么走下去呢?
或许只能遵从电话里那个法国老人的召唤,去远方的花园,去作他的儿子,去过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
而我们必须相信,甚至要欺骗自己:没错,那正是《慕尼黑》的方向。
可《慕尼黑》中的花园不是唯一的。
让历史倒退20年,让我们的目光从欧洲转移到亚洲的朝鲜半岛,让我们的思维抛开十步杀一人的恐怖主义,来面对一场硝烟弥散的南北战争,那么,我们便可能邂逅一处比法国的小花园还要宁静祥和的好地方,它的名字叫“东莫村”,真正的世外桃源。
纷繁的战乱无法打破东莫村村民的美妙梦境,相反,那些偶然闯入村子的士兵却被他们的淳朴民情所感化,放弃了曾经势不两立的仇恨,最终成为这座桃花源的忠诚捍卫者,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欢迎来到东莫村》是韩国导演朴光炫的力作,据说是2005年度韩国最叫座的电影。
能激起这么壮观的市场,想必会有打动普罗大众的精彩亮点。
可我看完之后,却大略有些失望。
正如一位朋友所言,这是一流的选题,二流的拍摄技术,而观众却有些不入流。
能对这样一部叙事简易的电影趋之若骛,恐怕内心焦渴到了极点,或许,我们还可以窥见韩国人祈望南北统一的民族心理——想到这里总难免触景伤情,难怪我在琢磨该电影的剧情之时,内心却浮现“为什么陈凯歌与张艺谋拍不出这种题材”之类的埋怨,当然,聊以自慰的是,我们已经拥有姜文的《鬼子来了》,只是被狗日的广电局下了封杀令而已。
继续说《东莫村》。
我得声明,上面判定它“叙事简易”,并非贬低之言。
或者可以换一种表达:这部电影拍得很老实,干净,情节上没有半点拖沓,除了某些慢镜头比较折磨人的眼神。
而这些特性,我以为都是由该电影的主题所决定:本来是干戈相向的敌我之争,用什么来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怨恨,同时亦不必付出生死的代价?
之于《慕尼黑》,这类争斗永远无法消弭,所以最后的局面是冷冷的僵持,斯皮尔伯格宁愿将奢侈的镜头聚焦到艾韦恩的个人悲剧。
这是洞穿人性的深刻,但悲观。
而朴光炫毋宁怀有美好得近乎天真的意念,他虚构出一个幻城般的东莫村,一处与战争毫无牵涉的桃花源,从这里涌现的汩汩温情,融化了隔离南方与北方的坚冰。
甚至,我们不妨推想朴光炫借助《东莫村》的终极诉求:不仅仅是消解仇恨,而且在呼唤统一:电影的后半部,韩国的表铉哲少尉与朝鲜的李秀华司令员同仇敌忾,将枪口对准代表着外来势力的美国飞机。
而在这种意义上,估计一个避世的“桃花源”,已然不能容纳东莫村隐喻的力量。
这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庄,不再具备平面的地域性质,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性的自然与美好的集合。
我们不晓得村民们是否与世隔绝到“不论有汉,无论魏晋”的情状,但是他们对于步枪、手雷等武器的陌生,难道不是对暴力的天然反感?
他们对南北之争的不感冒,笑嘻嘻地观看表铉哲一方与李秀华一方宁可在大雨中挨淋还要决然相对的窘态,难道不是对二元政治的嘲弄?
当恩仇尽泯的五名士兵为了守护东莫村的安全,以舍身成仁之志与美国飞机展开殊死搏斗,那一晚炮火连天,死伤无数,可村民们依然满面微笑,仿佛在看元宵的璀璨烟花——不要怪他们冷漠,他们的认知力还没有进化到那一步——难道不是人性最善良的见证?
表铉哲与李秀华们初入东莫村时还是金刚怒目,出来时已经菩萨低眉,难道这个村庄还有净化灵魂的奇效?
——除非它是天堂。
李安曾经这样诠释《断臂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
”我很喜欢这句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伤痛,都有缺憾,都有对未来的期待。
我愿意无限引申下去: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东莫村,这是美好的一面;而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慕尼黑,这是悲惨的一面。
这两面都不可或缺,它们的黏合构成着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国家。
——写到这里,我发现这篇评论倒是能够自圆其说,东莫村(法国花园是它的一个影象)确实是慕尼黑的方向。
从慕尼黑到东莫村的距离,就是从噩梦到美梦的距离,从绝望到希望的距离,从黑暗到光明的距离,从地狱到天堂的距离——但愿不是从硬币的一面到另一面的距离,那样将永无抵达的可能。
2006年2月26日于宁波回应:赞一个,分析精辟!
秋日阴雨的下午,半梦半醒的电影放映课。
本就压抑的灰蓝冷调,再加之颜色并不鲜艳的投影屏,看得冷入骨子里。
个别镜头使用昏暗的暖黄,比如厨具店玻璃外的对话,这个情景很有意思,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出现了两次,此时厨具店灯光虽是暖黄,男主却站立在玻璃窗外的黑暗一片望向里面,象征明确,片末,男主回到家中,妻子抱怨厨房太大,再次印证。
导演并没有历史那么残忍无情,差点接了电话的小女孩、大楼暗杀放过的男孩、片末男主抱着外出的女儿。
每一幕都看得我心惊胆战,害怕失去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DREAMWORKS出现在屏幕上那一刻,哀婉的女声就已经想起,心也就随着沉了下去,一如"辛德勒名单"开端的火光.斯皮而伯格到了.我对国际政治了解甚少,所以电影看起来有点费劲,不能确切弄清犹太人、以色列、阿拉伯、巴勒斯坦等等这些听出茧的名字到底怎样的渊源,更不要说杰哈德之类的怪名字.也正因如此,只好看得更仔细.两个多小时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当然是作为人本身的AVNER与随事件本身发展而产生的心里变化.从坚定到怀疑;从怀疑到恐慌;从恐慌到崩溃,就这样,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抗拒的漩涡.怀旧的光影里,心跟着AVNER一起坠落.斯皮而伯格娴熟的手法自不必说,思绪随着他的影响流连.对于网友提到的漏洞,也许是我不严谨的原因,我始终不觉怎样,也不必深究.再好的电影也会有漏洞,有太多"细心"的人,但导演也是人.漏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必成为否定的理由.政治因为人而产生,人却无法掌握政治.就像AVNER最后想到杀掉一个组织者还会有后来人,但政治不能容忍反对者的嚣张.人与政治,到底谁掌控了谁?我叫不出几个特工的名字,当眼镜男人被女杀手射杀,AVNER面对眼前的景象,简单的弦乐出现了,象第三者的漠然.再次追问人与政治,到底谁掌控了谁?还是是通过政治人在被控制;人在掌控人.当人与政治面对面的那一刻 是谁在一旁拨动琴弦 ……
斯皮尔伯格从不会让你失望,《星球大战》他把灾难讲的入木三分,而《慕尼黑》无疑又是一部有板有眼的佳作。
战争,历史,人性,情感,这几个元素像是在他掌中的玻璃球,他已通通玩转。
怎么样才算一部好电影?
也许我们再看电影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存在了好多要求,比如我的要求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好题材好故事,当然讲故事要有技巧,这不是一件易事。
1972年奥运会的慕尼黑事件,以巴冲突。
题材没得说。
2. 视觉上的刺激要够分量,我称之为“影像奇观”,这种奇观可以是美妙的,宏大的,也可以是惨烈的,悲怆的。
比如暴力场面中人物被杀时的死相,聪明的导演都会在这上面动脑筋,因为观众总是会因为一场戏而记住一部电影,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戏对刻画人物来讲再关键不过。
《慕尼黑》中职业女杀手被杀时身上依次有三个弹孔,她抱了抱小猫最后跌到躺椅上,睡袍打开,浓血从颈部的小弹孔涌出,流向他赤裸的全身。
这对善于色诱杀人的她在合适不过。
3. 人物丰满有分量。
哪怕是一个只有几场戏的配角。
我很喜欢这部戏里面“爸爸”这个人物,他是为黑道提供线索的集团的头目,一个“教父”式的人物。
斯皮尔伯格仅仅用了三场戏就已经把他说的很完整。
第一场戏:与艾弗纳的会面,他要求艾弗纳帮他做菜,他拿起艾弗纳的手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屠夫的手,温柔的心”,这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说艾弗纳,他在逐渐建立艾弗纳对他的信任感。
第二场戏:二人在花园里摘果子,很自然的说到两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养家”,这个词儿是下两场戏的铺垫,这个人物的矛盾很快就表现出来。
第三场戏,午餐。
这是最重要的一场戏。
很多电影都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讲故事,因为吃饭的时候整个家庭才会聚在一块儿,要产生矛盾比较容易。
这个午餐完整的展现了“爸爸”与其家庭的矛盾关系。
他与路易的争吵,还有其他家人对他为黑道服务的事情不理解,但是诺大的家庭都依靠它的生意。
好了,矛盾有了,人物活了。
4. 思考。
这毋庸置疑,任何一种好的艺术作品都会让人思考。
本来作为复仇者的艾弗纳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别人的暗杀对象,同伴相继死去,他怀疑自己房间里装着炸弹,无法入睡。
他握着手枪,呆坐着开始思考,思考这一切的意义。
5. 好的摄影和配乐。
厄,剪辑、化妆这些都放在这里把,我写累了,要知道现在是凌晨四点多。
总感觉,关于中东地区这个沉重的话题,应该是有过类似沉重经历的人方能理解和驾驭的。
民族、宗教、立场、屠杀……千丝万缕,牵连不清,个中感受远非我们这些依赖某些片面的媒体报告的旁观者所能够解读。
当然,忙着“反恐”和报复的以色列人以及忙着制造“人体炸弹”光复家园的巴勒斯坦人不可能有这种闲情逸致,幻想通过一部电影就能感化对方,于是,美国人来了。
当然,在这里,我绝非想通过这篇文字批判或者暗讽Spielberg。
事实上个人也感觉《慕尼黑》态度很诚恳、手法很娴熟、场面很震撼,只是凭老斯的个人经历和立场所拍摄的这部影片还是显得片面和单薄,而且,无法遮掩的商业味道也使整部影片的真实性和震撼性大打折扣。
剧情本片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剧情,被指责与历史相去甚远。
我认为虚构本身并无不可,但作为一部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讨论当今最敏感问题的电影,即使虚构剧情,也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
可慕尼黑的剧情却出现过多戏剧性的略显俗套的安排和冲突:电话暗杀事件中突然返家的小女孩和手忙脚乱的暗杀成员、表面上眉慈目善实际官居情报机关高位的法国老头、穆萨德组织成员毫无情报来源而一直必须依靠法国情报组织――这一幕幕难免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就仿佛导演一边正儿八经地向你讲述一个严肃的话题,一边却又安插了一些肥皂剧里的乔段来表达自己――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更添商业渲染和造作的嫌疑。
人物关于男主角,个人感觉影片刻画地有些过头――一个如此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杀手。
我不是否认人性,只是宣扬地过了,就难免带上了庇护的感情色彩。
尤其是那几场暗杀行动中对于弱者和旁人的保护简直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这不是《空军一号》,而事实上一个杀手也不可能在完成了一个爆炸行动后还冲进火堆里去救人。
我不得不将这种对主人公的美化与老斯的犹太血统联系起来,而这种照顾西方观众情感的行为也使本片注定不能成为上乘之作。
叙事本片叙事略显枯燥。
叙事线索完全是由一个个暗杀场面+大量对白堆砌起来的。
老斯对于动作场面的驾驭能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
尤其是开头那段慕尼黑惨案的再现,感觉很客观真实。
还有那场旅馆爆炸案前,寂静的夜晚掺着不成调的哼唱以及打在“新邦德”脸上忽明忽暗的灯光,一种恐惧的心理油然而生。
然而,不少当代导演热衷的暴力美学已经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变得麻木,对于慕尼黑,影片前半部的血腥镜头也曾让我震惊,但是能惊心的未必能动魄,更何况到后半部,过多的类似场面使我多少有点无动于衷。
倘若再加上大量说教式的对白,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乏味。
主题和立场老斯在影片上映前曾经表示“拍慕尼黑的目的是为了和平”。
但是,仅仅通过对以色列特工暴力报复巴勒斯坦人的反思,来解读的和平绝对是片面的;而仅仅通过对一个杀手精神道德上的救赎,来完成的说教绝对是苍白的。
慕尼黑中的巴勒斯坦人似乎还是那群野蛮的暴民,影片对于他们的描述立场还是如当今多数西方人的立场那样,高高在上,即使有些许同情,却多少也带有点施舍的成分,是拒绝深入了解的,甚至是有点伪善的。
对于相当一部分西方人来说,死亡的恐怖威胁往往只会激起他们先发制人的征服欲望,阿拉伯人的死似乎早也是习以为常。
而对于巴勒斯坦来说,所谓的“恐怖袭击”对于他们来说,又怎是威胁和叫嚣那样简单?
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痛苦,你当然不会了解每一次武力反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重建家园、保全后代的希望。
我感觉全片最精彩的莫过于主人公Avner和巴勒斯坦人Ali面对面那场戏,于我个人而言也是最有感染力的。
这是全片唯一一处对巴勒斯坦人的正面描述,也是全片立场最为客观、视觉最为公正的地方――“是谁让我们变成这样的人,是谁让我们丧失了生存的地方,我们过得有多么的艰难,我们想要的只是自己的家园”之前看过一篇影评,很赞同其中一句话――“立场决定观点”。
所以,我不可能要求老斯拍出我理想中的《慕尼黑》,我和他们立场的不同注定了我对这部电影的不待见。
不管怎么样,老斯这部电影应该可以在世界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也可以引起一部分人的思考,我想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吧。
电影只是电影,一个能够被电影轻易改变的人改变不了历史。
很高兴看到老伯格宝刀不老~我以为这个比辛德勒名单还好看,可惜没拿那么多奖……每一个镜头都是精细的作品!
那个巴勒斯坦青年斩钉截铁的表现出对犹太人的仇恨,似乎世世代代也无法化解,犹太人也许什么也不怕,但是对于仇恨本身,没有人不感到恐惧!
……
最近看的電影都很沉重﹐都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越想解開卻越扯越緊。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慕尼黑」的沉重﹐是來自一種解不開的種族仇恨。
一代傳一代。
總的來說﹐本片很緊湊﹐沒有悶場﹔不過﹐有不少部份其實可以拍得更深入的﹐例如為甚麼會選 Eric Bana 作行動的首領﹖要離開懷孕的妻子時﹐為何沒有甚麼特別掙扎﹖一些行動的過程太快﹐頭幾個對象好像很容易殺死﹐後來的卻越來越用一些不容易的計策﹐為甚麼不如第一個目標般﹐都用槍暗殺﹐不是更簡單利落嗎﹖後來不少同伴被殺﹐男主角的崩潰有點過火﹐因為你可以暗殺別人﹐怎麼可能會沒有預計別人會反暗殺﹖本片的道具﹑服裝﹑髮型等等都頗為考究﹐濃濃地展現了各個暗殺行動中不同城市七十年代的感覺﹐很真實。
不過﹐用作片名的「慕尼黑」﹐反而著墨不多﹐ 而且有點模糊﹔就算重演了的奧運事件﹐也拍得像一個夢魘﹐而不是真實的情景﹐部份過程也透過了電視來展現。
好像是在表達出﹐這次行動的緣起﹐只是一段模糊的仇恨﹐只是從一些從傳媒聽來的印象﹐真實程度有多少﹐令人懷疑。
Eric Bana 演得不錯﹐尤其是記得最初對他的印象是一個澳洲的搞笑電視節目主持﹔看過他的幾部電影﹐覺得他擅於表達一些有壓抑﹐有爆發張力的角色。
本片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與劇中妻子的床上戲﹐有極富對比的演出﹐只是飾演妻子的略嫌演得太過低調﹐互動和交流明顯不足。
而且她的角色戲份太少﹐有點花瓶的感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男主角 Daniel Craig﹐一點也不突出(比較一下戲份更少﹐只出了幾場的 Geoffrey Rush ﹐就知道甚麼是突出和搶鏡)﹐真是有點替選他作占士邦的電影公司擔心呢。
最後一場呈現出紐約的世貿大廈作背景﹐將電影的主題再深深的牽引到當今的事件﹐很聰明﹐但是有點「太露骨」的感覺。
不過﹐三十年下來﹐仇恨沒有任何化解﹐反而越陷越深﹐實在值得世人深思。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原文來自個人網誌﹐各位如有回應﹐請到原文留言﹐謝謝﹗ http://blog.cosine-inn.com/2006/03/277/
我只是想看72年奥运会的设计,没看见……
死屁眼 露出了本性
导演确实傻逼。。
以色列!
斯大叔只要不跟科幻和外星人沾边就是个好导演!
没有很炫的造型及动作 纯粹的真实 更让人感觉惊心动魄持续几千年的巴以问题 如此的冤冤相报 何时才能了结
没看进去
又名: 慕尼黑导演: Steven Spielberg主演: Eric Bana / Daniel Craig / Geoffery Rush上映年度: 2005语言: 英语官方网站: http://www.munichmovie.com/imdb链接: tt0408306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这一对冤家实在是……
本片主角在噩梦中嗜血前行,看似英勇之举,所受煎熬巨大无匹,特别是精神崩坏,恐家人遭殃的心理,实为悲剧。
影片把巴以冲突的苦痛推进全球观众的视野,把新闻中习以为常的战后悲惨的画面和数字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过誉
于我,记忆中好像差点!
民族冲突神马的 最爱了
115
流水账啊。情报-准备-暗杀-庆祝。一直循环。最后半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
拍的有点散,感觉缺少重点。
只对开枪过程感兴趣。30分钟扫完影片。
杂乱无章 不如把纪录片商业化
平静的叙述中包含着两个民族的悲哀,复杂的故事,一旦开了头,就无法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