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7看完,很不错的电影。
第一反映想起《狩猎》这部电影,那里面的原告指控是一个儿童;可以说两部电影的原告都是社会一般意义上人畜无害的弱者,很容易让大众对被告进行有罪推定。
当有罪率是99.9%被当成前提而非结果,判无罪对法官和大众都是巨大的挑战,就像电影里,说判无罪没什么坏处,只是一个被告付出代价,但是判有罪,没什么好处,还影响晋升;通过这个电影的科普,刑事诉讼双方,是被告和国家机器(检察官),判无罪,又让检察官没面子,同为国家系统的,官官相护;什么无罪推定,什么程序正义,都抵不上他们个人的kpi和官场晋升,官司只是他们例行公事,只是他们私欲权衡利弊的结果,而非正义裁决;更加理解无罪推定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也是人权保障的基石;拓展开来,所谓动乱清理活动中的案件,又多少被告者。。。
原写于2013年11月30日惊叹于故事,如此严谨,有条不紊,真实又丝丝入扣的讲述方式。
之前只看过此导演的《五个扑水的少年》,名字加了很多分,电影也是我很喜欢的风格,所以本片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片名很好,并一直作为一部喜剧片排列在我的硬盘里,尤其是之前偶然打开看到下半部分的开始,法官让旁听的人挤一挤的情节很有喜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某个蛋疼的下午,抱着看喜剧的心情,观影开始了,一直到影片结束,却一下也没笑出来…… 导演是按照真实案件改编的,介绍说是源于2002年底的一篇“色狼冤案”专题报道,不管片中有多少成分是真实发生的,电影都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富说服力的故事,不仅对日本的法庭有很具体的直接的呈现,故事也发人深省,导演为此电影在审案和法律方面准备了三年,实属难得。
不难看出导演其实是站在被告金子一方的,从许多描写金子倔强的眼神里就能看出来,尽管这样,途中有数次,我还是动摇了:一直在表演、只是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这样的人、骑虎难下等等的想法,直到最后法官宣判,被震慑了,倒不是验证了之前的某些猜测,而是当金子被宣判后,众人冷静下来,静静的听法官一条一条的列举被判原因,那种无法改变带来的敬畏感,而这种强制的敬畏反而激发了金子的勇气,任何时候,感情用事和懦弱都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经过审判的洗礼,金子再坚定的喊出那两个字时,其实已经预示着必胜的信心,“法庭只是一个根据证据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罪的地方”。
“真相是只有神知道的东西”,我们都不是神,经历过感情用事后的失败,也许更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影片最后,留给被判有罪的清白被告:我的内心某处曾经一度深信法官一定会理解我无论我告诉自己法庭有多残酷“没做过当然不会有罪”这个信念却依然相信某位法官告诉我“只有神才知道事实”其实不是至少我自己知道自己不是犯人这个事实既然如此在这个法庭上最有审判权力的人只有我至少我可以审判法官你犯了错误我绝对是清白的我第一次理解了法庭不是将真相大白的场所法庭不过是个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判断被告人是有罪还是无罪的场所所以我暂时获罪了这是法庭的判决即使如此也不是我做的关于这部电影的结局,可能早在意料之中。
但观影的过程和审判的过程一样,让人几度想放弃,又欲罢不能。
和片尾最后一句不迟疑又决绝的“我上诉”相比,结尾的音乐明显荡气回肠到观者与被告通感——感同身受般内伤。
在是非观念和法庭对峙游戏的互博中,得到一个真相不难,难的永远是证明真相是真相的可能性,难的是掌握权力之手的推断也不可能永不出错。
大概是因为我白羊座?
前面很多豆子都说好多很理性很有逻辑的话。
但是直面自己的感情和内心。
我会先杀死警察,然后分尸检察官,最后用绞肉机搅拌法官。
然后冲到那个15岁女学生的家告诉她,你并没有很漂亮,即便你受了伤害也不可以用伤害别人的方式补偿自己。
无比巨大地纠结撞击我地脑神经,哦买嘎,干嘛让我发现它。。
最近把《建党大业》的一句话又翻出来了:自你入狱、举国震动,人生辉煌,莫过如此。
刚好韩国片《辩护人》里律师的正义形象,虽输犹荣。
我看了2006年日本的《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近2个半小时的长度,也没有精彩的、发人深省的、激烈的辩护词。
只是如实的描述庭审、庭外的过程,也没有光明的结局。
我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常听说日本男人变态,时常在拥挤的地铁里,对女性实施“咸猪手”,影片的主人公就摊上了这个事,只有他心里知道他有没有做,围绕对这个案子的审理,引发了以下的故事。
其实也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妥协,和解私了,让真相永远埋藏掉,没有对错、没有是非,这个年轻人选择了坚持,从而走上漫长的审判路程,虽然看守所里还算文明,也没有打人,但是警察和检察官的傲慢、粗暴还是时处显现。
人们对犯罪嫌疑人的自然认同,只要被抓肯定有问题的心理暗示,戴着这样先入为主的“眼镜”,审判怎么会公平。
这是个人的受罪,没有自由、屈辱;家属朋友,为他呼吁奔走,出钱出力;还要找到肯接案子并全力维持的律师;更重要的是遇到一个有良知的法官。
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主人公已经算不错了,本人的坚持,家属的支持,律师全力以赴,第一个法官很好,山穷水尽时,又柳暗花明,给人以希望,也给了以失望,最终以失败告终。
我一直思考国外为什么老是拍这样的压抑、没有好结果的片子,不是像周星驰演的判案片,最终真相大白、邪不压正、大快人心那种。
因为这就是现实,但在这样的现实里,我们还是需要像主人公那样的坚守,听从内心的指引,要较真、不妥协。
谁都不能保证没有被冤枉的时候。
电影中有一段场景是两位路人在议论法官轮换之事(2- 00:28:39 开始), 有一段台词的大意是这样的: 作出无罪判决,高兴的是被告人,而检察院和警察则会颜面扫地。
无罪 判决也就意味着否定检察院与警察,与整个国家对抗,同时,取悦被告人则 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做出无罪判决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能力的。
这里让我看到了第一位法官坚持自己、与国家对抗的勇气;也看到了第一位法官与第二位法官的对比。
第二段影片的 23:25 处,第一位法官说,法庭最重要的是不能惩罚清白 之人。
身后的法官(也就是第二位法官)摘下了眼镜,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
同样是针对旁听席上人满为患的观众,第一位法官是“挤挤也可以坐得下”,第二位法官则是“这是我的法庭!”。
我非常欣赏第一位法官的“抗争”。
以一己之力,对抗庞大的国家公权力; 对抗上司以及前途的压力,就是为了坚持自己“不能惩罚没有犯错的人”这一 事实。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说,药家鑫的案子本来不应该判死刑,但民意汹涌, 审判该案的法官迫不得已判处了死刑。
之后几年时间里,中国对于死刑的判 决因此大大放宽,直到近年才有所好转。
所以说,法官若想坚持自己的原则, 甚至可能需要和汹涌、片面、变形的民意进行对抗。
这种情况下,他是否还 能坚持理想与原则?因此,我也感到片中的第一位法官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甚至在我们生活中,第二位法官这样的才是普遍现象。
好的电影让人感到不安与恐惧。
比如这部,比如《罗生门》,比如《大逃 杀》。
这些电影太真实地反映了人的本性。
《正义之裁》中,每位证人对于记 忆中出现在乘务室门口的女性所说的话都不同。
被害者只听到衣服被夹,金 子听到说他不是痴汉,站务员听到的是他只是衣服被夹了,最终真相被那位 重要证人女性揭开,她说的是“他只是衣服被夹了,我认为他不是痴汉”。
这一 部分有些像“微缩版”的《罗生门》,只是后来来个一个第一人称的真相。
看到 现在,第一次觉得黑泽明高,实在是高。
这一段大家的证词之间,也存在明 显的对抗性。
另一点想法:男主角真的是无罪的吗?导演一直没有从上帝视角拍摄整 个事情的经过,都是个人主观的叙述。
加濑亮那么帅,我们当然容易相信他 是个好人。
如果是个长得不是非常和善的演员去演男主角呢(例如香川照之)? 大家还能相信他没有痴汉吗?
非常平实的一部作品。
讲述一位被诬为在列车上进行猥亵行为的男子,企图通过司法途径证明自己清白并最终失败的故事。
影片的平实不仅表现在对日本司法体系的冷静剖析,也可贵地控制住了创作者自身的判断。
这种平实可能也和日本所采用的法律体系有关,大陆法系是认定有罪原则,就是说假定嫌犯有罪,然后再去找可以证明他无罪的证据。
这和英美法系的无罪假定不同。
另外辩护制度也不同,于是就少了很多庭上的舌战。
但是现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据说日本与中国都要引进陪审团制度了。。
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特有的。
这部片子据说就拍在日本要引进陪审团制度之前。。
针砭日本司法体系的意图不难理解。
但是影片在某些时候,会让我有卡夫卡的《审判》的一些感觉。
当一个人陷入某种系统之中时,特别是这些体系我们原先只是耳闻并未亲历的(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司法体系),才发现自己原先的存在就像一个巨大海洋表层的虚幻花纹,当一不小心被漩涡卷入这个海洋的内部时,你才看清楚它的运行机关、它自给自足的内部原则与它强大的吞没力量。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特别能给人这种被吞没感。
就是主角坐上押解车去见检察官时,在路上所看到的平常街景,却被隔了铁栏杆的镜头,表明他已经完全脱离了一种“自由”的表层生活,而深入到这个系统内部,看到了系统维持自身运转所露出的真实的暴力面目。
但是这种可以把影片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的方向并没有持续很久,导演更愿意在类似司法程序这种形而下的东西上进行他的个人与社会的平静而有力量的抗争描写,上面这条模模糊糊的线索在影片中后期已经完全中断,影片也好像只满足于对日本司法体系的针砭与对法庭的道义深思,虽然在这两点上,影片都做得不错,但它没有对这个题材进行更深入的开掘,似乎有些遗憾。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况且列车色狼这种事情,在日本应该很有观众群吧http://www.mtime.com/my/Lyeast
看完之后有一种对是否需要较真的思考。
把这个故事放到我们身上,你是否有勇气耗费几年的时间去追寻一份真相。
在大多数人看来主角太傻,认了不过那么点时间而不认却耗费数年。
诚然由成本分析可以看出如何抉择,但是这样的抉择却会丢失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
如果只关注这样可见的利润成本我们丢失的将是人性的价值。
前不久浙大的陈绘衣状告昆明市铁路局,(关于丢票是否需要全额补的问题)有的人觉得很傻不过一两百块而已至于这样吗?
但是她成功了,逼得铁道部改规定。
如果没有她的状告这个问题难以解决,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较真。
再说一些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一个人欠你43万还你了40万剩下说暂时没钱,这摆明了就是不想还,这时候你怎么办?
上诉?
律师费等等加在一起不止两万块;不上诉?
总感觉憋屈。
欠债的人抓住你的心里让你在计算成本后放弃,就当钱打水漂了。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较真的精神。
不为其他的就为了心中那一口不平之气。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像法制纪实片,既没有英雄式的主角和结局,也没有帅气的配角。
大家或中二,或市侩,或自私,每个细节都那么真实。
法官提醒金子麦克不用那么贴近嘴说的时候,他说知道了,但是回答下一句的时候又不自觉地贴上去了。
可能是金子在没人愿意听他说话的地方关了太久,他是有多么想把这句“我是冤枉的”传达出去。
包括后来从朋友嘴里听到,母亲和他集合了律师,在地铁口里发传单找证人的时候,又气又恼地觉得丢人。
金子一边在意着此事公布于众,一边拒绝私下和解,誓死捍卫清白。
亮明了金子的身份,又不得不让我们假设:如果主角不是连重要面试都忘了带简历,却揣着那么大耳机上车的无业游民;如果他现实中有比较紧急的事情或工作,不知道还会不会像这样顽强地为自己的正义主张。
年轻的法官在大谈这场审判的责任在于如何保卫那些被冤枉了的被告人时,模糊镜头里小日向文世只是拍拍文件,起身走了。
相对年纪大点的法官,说不定年轻时也是一腔热血。
只是被岁月磨平了而已。
对于法官而言,为犯人争取无罪,除了取悦被害人以外,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吃力不讨好,风险太大。
从女学生的口供里,她或许也不能确定是金子摸的,但现在既然好不容易抓到了一个,事到如今要是判了他无罪,心理不平衡的同时,又害怕自己惹上陷害他人的罪名。
影片的尾声结束在了金子上诉进行时,主角被抓的时候错过了可以为他作证的唯一证人,没能争取修改笔录,错过了愿意为他争取无罪的法官,一切都往不利的方向一边倒。
——法官的判决只是针对被集合起来的证据的进行判决,而不是真相的判决。
——真正能审判的人只有自己,因为在这里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是无辜的。
想到《龙樱》里面的学生也有被警方冤枉的情节,阿部宽怒斥说与其和那帮搞不清状况的条子们唠唠叨叨地扯真相怎么怎么样,还不如承认了争取快点放出来干正经事儿。
毕竟谁也没有看见那只缩回去的咸猪手到底去了哪里,正义到底去了哪里。
但金子有一群愿意毫无条件相信自己无罪的母亲、好友和律师。
区别只是他们没有穿着法官服,能够为自己审判而已。
《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可怜的主角,让人一直非常牵肠挂肚他的最后命运。
到底他的青白有没有得到证实?
/3db71a5c-7d40-11df-891c-0015c55db73d/
只有日本才出这样的故事 也只有日本人才能这样拍电影 难得周防君把它演绎得如此的日本化啊——琐碎而坚持 感性又不失理性光芒 可惜格局太小早已注定 很难玩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SO 拿这片子去冲奥外 绝对拿不了奖
好闷 成出嘢~ 只可以讲唔好存咸片啊 会背叛有罪!@!!
这个司法体制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将主角当做有罪的来看,将一切事实开始往这个方向扭曲,无论怎么辩解也当做狡辩,主角很冤枉,好吧,但作为一个平庸俗气的人,是我,我就想就交了罚金,走人就好。何必浪费这一年多的时间,还有这些诉讼金呢?不划算,这个体制不会因你一个人而改变的。
在一片马勒戈壁中选择了这部电影是天意吗?公平公正从来就是一纸谎言。骨子里我也是这么坚持的人,现实中会妥协吗?很难回答,但我很理解。加濑亮那副受尽委屈的模样好像郭晓冬。还有客串的竹中直人和久违的役所广司。
日本法律的不行
法庭不是让真相明显的地方,法庭总之是用被集合起来的证据判断被告是否有罪的地方。唉,被加濑亮摸了就摸了嘛,干嘛还要告人家。
DVD 快進7.4/10
中间就跳过了
所以电车上没事别乱动否则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干净。。。虽然不是学法学的,但是为啥会有这种有罪推定?看的时候就想如果有Alan shore啥的在该多好啊~(看加濑亮被虐的小狗表情好刺痛!)
充满了无力感,只觉得很累,辩解什么,找什么真相,如果一开始所有的偏见都对被告判了刑,还需要什么法官!
细腻而直白。请看看这么些国家,哪国是真的贯彻了无罪推定的?
司法訴訟的程序真的有點小複雜
部分,大部分男观众已经替男主憋屈完了,意淫高潮。影响观感
231 还以为是推理剧情呢 没想到是法庭电影 和韩国的断箭相似 但却没那么戏剧化 感觉好像在拍一部法庭纪录片
没什么可拍还不如去拍纪录片,这电影简直是nonsense。
可以理解法官的無奈,畢竟法官不同於醫生,不是在意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或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就可以了;法官必須面臨被告者或受害者的審判。
日本版的“秋菊”,但是更多探讨的是社会以及日本司法的问题。
嗯
精彩的法庭对峙,完全没拿猥亵当噱头。加赖亮从最初小兽一样的无助,到最后的坚毅眼神就是对法律信仰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