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动画用传统的二维营造出浓浓的英伦风情,雾都那灰蒙蒙的面纱被火车的一声轰鸣缓缓揭开了时间,设定在19世纪中叶,一个开始由蒸汽动力来运转工业产品的时代舞台,则是正在世界上首次举办万国博览会的英国雷的一家都是发明家,父亲和祖父为了是否把蒸汽动力应用于军事而反目祖父利用蒸汽球想完成的,是个游乐园;父亲则把它视作实力、威权的展现各方力量都在争夺具有极强动力的蒸汽球,而少年雷肩负起了保护发明不落入坏人手中的任务所谓的科学,究竟是人们的希望?
还是将会毁灭一切,应该全面禁止的知识?
而这项伟大的发明,究竟是可以带给世界幸福的奇迹?
还是带来灾难的恶魔的发明?
反思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为主题,描写了人类在自己也控制不了的巨大能量中,被迫出卖灵魂或者奋起抗争的各种姿态超级赞的是:天马行空的设计和构想,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而另一大特色,就是极为精致的一丝不苟的画面还有气势宏大的音乐,配合雷飞上天空的场景,真是令人向往,好像也跟着飞起来了超级惊人的是:《蒸汽男孩》是日本动画大师大友克洋的最新力作,这部电影创作历时长达9年,耗资高达24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亿8100万元左右),总共绘制出的图片就有18万张之多,更包含400个3D段落,成为了日本历史上历时最久、制作最昂贵的动画电影
大概能给一个三点五星吧,主要打给作画。
作画惊人,尤其喜欢这种老派的美术风格,不滥用透视和变形,3d转2d也偷摸用得很克制,非常清爽流畅,给人一种老子不玩花的,就要认真讲故事的预期。
可是说到讲故事,就不那么乐观了。
和大都会、王立宇宙军类似,这类大男孩导演一不小心,没有副手的制约,容易跌入自嗨中。
影片情节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个人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主角团的动机不明确。
从两派开战、爷孙的矛盾、包括蒸汽城起飞、破坏、爆炸,都缺乏非此不可的必要性。
你可以抢夺蒸汽球,可以制造蒸汽城,当然也可以把蒸汽城开动起来,但几派人马的立场对立没有尖锐到非此不可的地步,这几件事完全有折中的空间,这就让后半段的战争显得很滑稽。
再一个是影片的高潮重头,蒸汽城的设定,确实有些撑不起来。
从美术上看这个大铁钟就极不讨巧,相比哈尔的移动城堡等,这个铁疙瘩复杂、让人难以理解,也缺乏吸引观众的点。
蒸汽朋克的作品已经有很多,蒸汽城在其中一定是相当乏味的一个。
如果角色能赋予蒸汽城某种价值内涵,也是一种办法。
但影片的结果是,蒸汽城似乎就是个人偏执的产物(就像贫民窟里的铁皮房),尤其是蒸汽城强行启动后(没有缘由地)杀害平民百,让观众很难有代入感,甚至生厌。
最后说主角团队塑造,首先完全不怕蒸汽啊,不管烫伤还是冻伤,铁人一个个。
爷爷和父亲就不说了,就当两个疯子吧。
财团也是超级大神经,就任凭手底下装修工人下班之余偷偷造故宫。
女主角算一抹亮色吧,但仔细一想,完全是没有立场的一个人,毁的是她家的产业,最后司法清算也是要他们家擦屁股啊,这个角度说,女主角依然是传统文学中无脑贴男主的女性形象。
种种非逻辑的行为,不能用一个傲娇属性强行解释过去。
至于男主角,不功不过的工具人,非常传统王道的天才发明家少年人设,你根本不用担心他的命运。
最后,片尾字幕部分,用几张插画把影片的格局大为拓展,虽然电气时代、内燃机时代等交替出现,我有点没理清,但依然好评。
总之,我觉得导演能做得更好。
最近因为要画赛博朋克的东西,所以看到了这部动画。
先说说我觉得惊艳的。
看第一眼的时候就被精美的画面吸引了,想想这可是12年前的作品,简直吃惊。
里面的一些物品设计也是花了心思,比如男孩回家的开灯和椅子的一系列设置。
画面的整体效果都有一种压抑的工业革命灰,很是整体。
技术没得说。
然后就是不好的了。
1.人物的表现,,实在有点差强人意,美型的话就不说了,但是这样一个路人小孩,放到哪里都会被淹没,虽然是影片风格特色?
找不出什么亮点。
人物性格的刻画,一般吧,毕竟那么多年前的作品。。
2.故事的主体思想不明确,前后矛盾。
比如一开始,老爷子就像一个为了成功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人,为了马上就要成功的球,不听别人的劝告,所以导致惨剧。
给人一开始留下的印象就很差。
第一印象很重要。
又比如老爷子要把球交给另外一个人,但是那个人也是要发动战争,他发动战争之后直接导致毁了展览会,我看上面是有人说是大小姐那个集团不惜发动战争来展示自己的商品?
并不是吧。
所以直接导致观众觉得老爷子受骗了,或者老爷子心口不一。
后来男孩又觉得这个人不是老爷子说的那个人。
主题思想太不明显,太绕。
主题大概是反战?
但是刻画的却是里面“最大的一场战斗."也没有真的去开战,而是先来这么一出。
有个细节,男孩踩着蒸汽球把一个飞行员踩如了水里,说了一句要注意安全?
E M?!
拜托这样的台词设置真的会显得这个男孩很帅吗?
(不过首先他本身就不帅。
而且会让人反感。
另外大小姐的演绎,对于一个动画来讲,这样的演绎有点过头和令人烦躁了。
又不是婆媳剧。
最后蒸汽城启动,老爷子说他儿子是走火入魔?
要开枪打死他。
EM?!
到底是谁走火入魔?
发动了这个机器是因为什么?
如果不是那伙人来抢打,事件会像这样发展吗?
这是一个故事设置错误。
看到后来老爷子启动之后出来一些游乐园设置,,EM!?
这样真的不会显得太幼稚吗?
这个设置很牵强啊。
还是一开始故事就该交代老爷子是为了做游乐园才去研究蒸汽发明的?
这突然的一出实在过于唐突。
这制造麻烦的人,去解决了自己的制造的麻烦,实在不能让人觉得伟大。
而且这次危难死了多少人,那个潜水艇探头是老爷子和他儿子吧?
最后他们一家还活着好好的生活在了一起。
所以,还行,是打给美术和画面的。
当然人物设定有减分。
科学家/发明家为发明敲敲打打,在管道、齿轮中穿梭,手从把手、阀门、拉杆上拂过,仪表颤动,眼中渐起的红血丝就如管道的裂纹,“不触碰未知,就没有进步”,他们宁愿透支身体和机器——因为此时科学与文明互抱有信心。
一种亲在于发明制造的现场——亲在于科学的现场——亲在于进步的现场——亲在于文明的现场的感觉,就是所谓的“蒸汽朋克”的幻想所传达的东西,或者是我们穿梭于其中的框架。
雷检修机器电影试图将这个框架中的裂痕展示给人看:技术与心。
究竟是“人心是首要的”(洛伊德博士),还是“这里(蒸汽城中心)就是妄想的中央(换言之,“科学本身”就如此,就是妄想)”(爱德华博士)?
“科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何以开启一个时代?
——必定有一时代之逻辑——心的逻辑还是技术的逻辑?
结尾有几张画预示着后来的战争、飞机、摩天大楼等等“现代的”东西,某种程度上,这个片子也有打捞现代性之起源的意思吧,至少科技是极重要的因素,但又暗示其外的因素——资本、权力(归根结底还是资本),更深的逻辑是未言明的,不过这种点到为止也符合一个孩子的视角,就如片中雷在几方之间局促不安,他不明白全部,但也能感觉到一些。
现代世界与“幕后大佬”
战争
飞机“心”长在人身上。
在蒸汽城坠落的时候,工人们纷纷逃走,与财团大佬、各国政要们争夺同一逃生艇,生命回归赤裸,分工的强制、社会身份的强制都消失了,当盔甲打开露出里面死去的士兵、当士兵面对战场充满恐惧,这是那种科学乐观主义的幻想落地的时候,也是国家的幻象落地的时候——片中对几方都不置可否,对国家是怀疑的:“要取得幸福,得先保卫这个国家”,然而购买武器的正是许许多多的“国家”。
赶鸭子上架
无人回答
争夺飞艇最后,为了达到一种幻想的极致,除了那些对机器细致入微的描绘、对庞大场景的展示之外,还引入了很多非常有现代“感觉”的技术,比如视觉的转移(类似监视器功能的东西)、比如对机器的传感式的实时操控、比如机器的更灵活更快的运动,等等,传达了一种震惊感,这种震惊感是更晚近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速度!
超越肉体!
无限的目光!
虚拟的存在!
从爱德华博士那些机械植入到影片中处处展现的视觉震惊,其实是我们的东西。
所以这种“蒸汽朋克”到极致又必须进入现代,它不得不现代,只要它发展下去,还是会现代的。
植入机械的洛伊德博士
蒸汽城
窥视
操控机械臂
监视器
勿庸置疑,从《AKIRA》到《蒸汽男孩》,大友克洋一直非常卖力地驳斥科技泛滥的现状;同样勿庸置疑,他的驳斥具备相当的力道;更加勿庸置疑的是,他总是显示出后继无力的尴尬。
仿佛只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在《老人Z》中,大友狠狠地恶搞了厚生省的全自动疗养计划,另一次是在《地铁地铁GO》(好像是这个名字》中,大友凌厉地嘲弄了官僚机制下的运输行业。
大友对科技泛滥的忧虑,可以用詹姆斯杜威的社会理论解释:在这个时代,文明向科技倾斜,而道德认知则退化了。
恰恰是杜威,在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文明却蔑视奇技淫巧,将文学和艺术放在一切学问的顶点,所以他反对无用的哲学,以实证主义袭击了美国和欧洲。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在社会学上遇到难题:为什么文明发展到近代,在社会高度发达与整合之下,文明的天平仍频繁地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此起彼伏?
社会总是排斥异端的,当代表知识与地位的哲学大行其道的时候,被压抑的科技仍昂首阔步地前进、并取而代之呢?
相反,当科技和实用甚嚣尘上时,仍旧有无数人被诸如大友、押井守等人所蛊惑呢?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大友克洋以后的道路就不仅是后继无力,简直是精疲力竭了。
然而,《蒸汽男孩》的出现,在它的末尾,西方近现代科技史配合着雄壮且悲怆的音乐隐忍不发,似乎预示着大友的观念正遇着突破的契机:人类追寻真理的本能是如此牢固,以至于我们根本不必担心文明会倾斜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而父子三代科学家的矛盾纠葛,也可以证明在两个相互对立的观念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这是大友的希望,也是所有对文明满怀善良的向往的人们的希望。
科学这玩意儿,就像我高中超头疼的化学一样,冷硬得很。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却真切的感受到庞大的机械生命感,仿佛眼前的世界真的迎来了大革命,而我就是其中一员,而不是日常中的重复。
画面的精美度,不多说,只从一开始的齿轮、传送带、螺丝钉我就已经跪地了,日本人变态的较真精神已经不能说是单纯的匠心或者什么工作态度了,简直可以看到人用血肉、用最尽心的心呈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细致感和时代感。
这是我的第一部大友克洋啊!既宫崎骏、今敏、押井守之后,再一个打动我的MASTER啊!
这样的画面要什么样的团队!
什么样的人力拿着多少钱克服多少困难才能做出来!
待过国内动漫公司的人深深地理解这样的动画不说剧情,光是画面就代表了中国永远?
要不一百年以后可能会有的东西吧。
我见过多少好一点的企划因为资金实现不了而落空的。
为什么中国人就会安慰自己,没办法嘛国内行情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
市场就喜欢搞笑轻松你给我乖乖学喜羊羊熊出没别往复杂的弄啊我告诉你!
实际点!
而2004年的《STEAM BOY》可以让中国做动画的特别是只认钱没丁点追求的动画高层打脸到残障你知道吗?!
当我看到从窗边男孩特写的眼珠里反射的画面:雷抱着斯嘉丽拖着长长尾气飞过的那个画面,导演那种为没启蒙的儿童种下了瞭望天空的希望之种的感觉,几乎让我哭出来!
回到剧情,球的伏笔埋得有些长,已经超过了吊胃口的程度让我很烦,来得太慢了!
但是介绍的一切都将十九世纪英国那种刚刚工业革命的新旧交替感很生动的刻画出来了,比如说一开始的实验,车站,还有送快递的马车有着ROYAL的标志,古老的皇室和蓄势待发的机器生产,带来独特的英国魅力。
差点以为人物张口的是英语了。
第一场轨道夺球显露出的机器的先进肯定是让细节控、机械迷稍有激动了,各种越来越夺人眼球、一个比一个先进的机器出现了,旁边刚还跑过马车呢!
不知不觉进入了那个时代。
进入蒸汽城,父亲演讲般的挥舞双臂大说特说,中二,女孩和雷自顾自玩闹,很尴尬啊!
我都替父亲感到尴尬!
大小姐一开始就很聒噪!
可有可无!
烦人!
但永远没让人失望的就是本片的机械设定,进入内部,黑黢黢的、复杂庞大的怪物机械系统,让人仿佛进入贰瓶勉的机械废墟,庞大、怪异,明明是人类造的却怪物得可怕!
还很精密,仿佛有自我意识,有种深海恐惧症的类似感觉。
之后剧情也不好看,但一种庞大的激动人心的机器怪物崛起了!
飞起来了!
甚至以为爸爸进入封闭状态后,身体都分解成为蒸气城一部分了!
结果只是坏人被放大的眼珠子,虚惊。
作为竞争对手的科学家都拜服在飞行的蒸气城下面了,科学家的自尊和敏感,自然知道即使失败也是了不起的东西,那种颤栗的喜悦,超越了道德的醉心喜悦,就像雷一开始看到父亲的武器钦佩不已,极其喜爱,却被爷爷骂了一顿。
雷也想起了破坏自己屋子的元凶而没那么高兴了,但最开始反映出来的那种雀跃正如同竞争对手的拜服,那种追求极致、站在高处顶峰的风景吸引了人们,用道德来判断的确可说盲目,但顶尖技术无罪,有罪的是错误使用的人类?
所以父亲的观点,追求纯粹科学进步,有很大说服力,他也知道,只要被看到后,坠毁的蒸气城还会被不断制造出来。
这一点也被黄毛科学家证明了。
看到了更厉害的东西,不可能不心痒吧,所以那种坚守正义、白莲花、永远好人会被狠狠嘲笑,而忍不住诱惑而改变、因为情况转折而放弃原本之类,人们才更觉真实。
我内心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说这部片子剧情不多说的弱了,很多人也吐槽过了,但其中的精美、真诚投入、机械怪物、追求纯粹科学(父亲派)与坚决反对什么都不顾只求最好的技术(爷爷派)的观点碰撞、时代感,都非常非常妙,蒸气城的坠落配上了悲壮的命运悲叹调般弘壮的音乐,非常动人。
一直期待着爷爷的游乐园色彩更浓一些、给孩子会带来什么反应,但是没有。
只有欢快得诡异的旋转木马的音乐在坠落中的蒸气城上响起,颇有种世纪末号角吹起的感觉,明明悲惨,却又带些纯真明朗的欢乐,如同纯真孩子残忍的笑。
但是科技带来了影响已深深种下,这绝不是最后。
虽然良心片尾插画告诉我们这之后的故事画面,爷爷的电灯、斯嘉丽开飞机、墓前爷爷的身影消失在石头十字架前等等,告诉我们科技怪物重生而且茁壮了,这都是我们这个现代世界前身哦!
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一部分哦!
那伟大必将重现吧。
又一部日本优秀的商业电影。
场景极其宏大,画面十分精美。
但剧情单薄,叙事速度过快,影片时长把握不当,转场处理不当,让人有了时间错乱的错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观众几乎不能分辨出时间的进程。
影片全程都处在快速的节奏上,过快的节奏让人应接不暇,目眩神迷,没有喘气的时间。
而人物塑造上有很大的问题,男主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看不到任何的成长;女主只保留了个刁蛮的特性,塑造得很单薄;父子角色脸谱化,也没有太多的情感交集。
最后的剧情简直和电影的场景一样——灾难。
爷爷莫名其妙的要把蒸汽城移到泰晤士河中央;爸爸莫名其妙的从座位消失;莫名其妙的跑出来个操作机械手臂的角色;莫名其妙的男主穿上了飞行衣;莫名其妙的男主突然就公主抱了女主;莫名其妙的爷爷和爸爸都跑掉了。
最搞笑的是男主的最后一句话,他莫名其妙地认为爷爷和爸爸都能跑掉。
但这对于商业片来说,并不算是问题,而单薄的剧情其实是优点。
毕竟短短的两小时内,伴随着巨大的声音和绚丽的色彩,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剧情,太过复杂的剧情反而是观影的障碍 而影片思辨性不足,思想深度不够。
中期抛出的父子之间关于科技使用的争论,影片没有对其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只停留在了表面。
最能与之相比较的就是宫崎骏,比如宫崎骏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是根植、贯穿于幽灵公主全片的,并非只是简单用来制造戏剧冲突和凸显戏剧张力的工具。
其实一部电影,也不用说十年二十年,只要三年、五年,人就忘得差不多了。
不管它再精彩、再好看,场景再宏大。
真正能留存于人们心间的,只有思想。
因为你能经常地用到它,而你每每用到它的时候,你就能回忆起电影的只言片语,你就能想起电影的名字。
2004年是可以用动漫迷的盛宴来形容的年份。
除了宫崎峻参加威尼斯影展的全新力作《消失的城堡》,久违的大友克洋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作《蒸汽男孩》。
这部电影创作历时长达9年,耗资高达24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亿8100万元左右),总共绘制出的图片就有18万张之多,更包含400个3D段落,成为了日本历史上历时最久、制作最昂贵的动画电影。
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也不为过。
作为科幻的坚定拥护者,本片是大友克洋把科学幻想路线走到底的有力证明,只是故事不再是未来或是近未来。
大友克洋这次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就像热门的樱花大战一样,讲述的是历史缝隙中不为人知的的狂想。
影片依然延续大友克洋以往作品的风格和主题:被委以重任的热血少年,机械工业与崩坏的世界,物质对抗文明等等,但是比起以往的作品,本作类似天空之城的剧情,使得大友克洋不再晦涩难懂,相对平易近人,可看性更强。
现代社会中所有的思想上的质疑,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改变,全部都和飞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和金融贸易有关,而这些极大的震动了人类发展的种种因素的源头都始于19世纪英国进行的工业革命。
可以说进入21世纪之后,大友克洋试图追根溯源,给自己钟情的机械故事和对工业化时代的反思来一个总结。
于是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伦敦。
在那个机械复制时代刚刚开时的伦敦,蒸汽机开始占领工业领域。
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完善,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神奇发明成了挑战人类极限的证明,同时也由于商业应用而成了摇钱树。
在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举办前夕,人们对发明的狂热已经到了极点。
13岁的少年雷就是这样的热爱科学发明的孩子,他的父亲埃迪和祖父劳埃德都是著名的发明家。
现在他们正被邀请到美国访问。
这一天雷在家里接到了祖父从美国寄给他的一个很奇特的金属箱子。
这个箱子中装的就是祖父劳埃德和父亲埃迪神奇的划时代的发明:可以利用能源产生可怕威力的“蒸汽球”。
但是雷还被蒙在鼓里,他不知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灾难随之而来。
对这个重大发明垂涎已久的奥哈拉财团,声称愿意出天价来购买这个箱子。
甚至用用任何手段来得到它。
在祖父劳埃德的帮助下,雷抱着箱子逃出来。
并从父亲那时得知了蒸汽球的秘密的,从那个瞬间少年雷就卷进了一个可怕的阴谋和冒险中之中,同时少年雷也成为了挽救世界未来的关键人物!
人物设定并不新鲜,我们看了太多的少年救世主的故事。
不管是搞笑的魔神英雄谭中的瓦塔诺还是严肃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碘真嗣,还是大友克洋自己最广为人知的亚基拉里的金田。
看这雷那张似曾相识的脸,脸上的坚定的表情都和金田一样。
不由得感叹,崇尚纯粹,追求极端美感有末世情结的日本人总是喜欢把世界交到一些小孩手里,而不是像美国人找出超人来拯救。
因为他们认为短暂而绚烂的青春才是最有力量的吧。
和美国人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相比,这些少年,对世界的拯救也是自我反省完善的过程,一种成长,修炼。
也是日本人毁灭后重生理念的体现。
越是年轻就越有希望,可以从这个已经崩溃了的成人的世界中建造出完全不同的现实来。
虽然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蒸汽球最终会成为“人类的福音”亦或是“恶魔的渴望”?
但由几个基本人物架构出来的故事摆脱了大友克洋的动画片中剧情略显松散而零碎的弱点。
不论是父亲埃迪和祖父劳埃德在科学理想与金钱诱惑间的摇摆,雷和反动组织两方争夺“蒸汽球”的追击历程,雷和“斯嘉丽”公主朦胧的感情,都做得很细腻,生动,充满了张力。
做为一部动画片来说,《蒸汽男孩》的画面效果更加引人注意。
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超乎想象的绚烂色彩,丰富立体的画面层次和完美和手绘、CG的紧密结合,富有节奏的剪辑,使得观看本片成了一次奢侈的视觉享受。
在配乐方面,则延续了大友克洋一贯的高水准。
百濑庆一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的音乐让人过耳不忘。
大友克洋试图在影片中告知我们机械就是机械。
而人类才是操纵的主体。
机械作为物理现象存在的现实与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关系。
所有的结果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责任。
这种寄情科幻,在冰冷的机械钢铁丛林中用最敏感的心反思人类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大友克洋的一种执念了吧。
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什么,但把坚定贯彻到底确实可以称得上伟大了。
在日本这个可以用菊花与剑来形容的国度,诞生大友克洋这样极端个人主义风格的动画监督是一点不奇怪的。
民族性中分裂而又统一,传统而又创新,极端而又中和的特征在他的作品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大友克洋坚守科幻题材这块阵地,用日本传统的思维意识,探讨工业文明建立后机械与人类的关系,作品中流露出的是西方哲学思辨和东方玄学想结合的神秘色彩。
抛去其作品中纷杂凌乱和晦涩难懂的迷惑表象我们会发现,大友克洋所有的诡谲和荒诞都是在一重大历史观的态度下积极思考人类的未来,构造一种绝望后的希望。
所以我们就也总是期待着他一次次的将自己的科幻机械之梦进行到底。
我是不懂其他写影评的怎么回事,说什么剧情拖沓点未到即止。
反正我是看下来全看懂了。
观感过程很流畅,完全没有卡顿。
首先那个简介不看也罢,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儿童的爱情故事。
电影主题根本没有讲爱情好吗?
整个电影都是对科学意义的追问,科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发明的?
以及超前的科学技术发明出来以人类的愚蠢是否能将其用在正途上。
影视的答案就是要把人心放在第一位。
在这过程中顺带夹杂了政治军事方面的讽刺。
大小姐的主要作用明显是为了侧面显示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破坏美丽事物的批判。
用时刻不停的推销来进行赚钱的讽刺,明显是一部既宏大又幽默的片子。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也有的地方我理解不了。
但就我直接看下来,给我的震撼也足够多了。
不知道其他写影评的人是有什么样的自信觉得自己比大友克洋厉害竟然只给那么点分。
无论是什么样的电影,首先你画不出来,你想不到,你设计不出来,别人的思想高度是你没有的,你就该谦虚地学习。
随便打个星发个评论恶心别人的劳动成果除了弄脏自己,弄脏影评区,恶心喜欢并从中学到东西的人外,有狗屁的用吗?!
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而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高速发展。
机械和工业产品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使社会高速运行和发展。
不得不说,假如没有三次工业革命,我们的社会或许还停留在“君权神授”的封建时代。
但科技,这个代表着人类智慧的事物,却又在很多时候扮演着“开动历史倒车”的角色,这让我们不禁担心:科技,究竟是人类的上帝,还是死神。
显然,大友克洋也在忧虑着这个问题。
《蒸汽男孩》的背景放在了十九世纪中叶,那个时代被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
人们不顾一切的发展科技,丝毫没有人文情怀。
人类疯狂地掠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利益至上”、“征服世界”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口号。
人类发展的愿望是如此纯粹,也是如此野蛮。
片中的“蒸汽城”,就代表着人类这种由科技催生的原始征服欲。
蒸汽城 有位外国学者曾这样评论当今的科技社会:真得很奇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智慧却正在退步。
环顾四宇,我们不难发现,科技与道德之间正逐步拉开差距,且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于科技的便利反使道德开始萎缩。
科学家们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人类的道德是会适应科技的发展的。
但其实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
人类用野心造出了一个“怪物”,然后又想用“道德”来控制它?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历史证明,在赤裸裸的欲望面前,人类的“道德”往往是虚弱无力的。
当人们拥有无限接近于神的力量时,那是最危险的,因为这会给人带来错觉,以为自己就是神。
电影《英雄,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曾有这么一句台词:我们永远不知道上帝的意志,当我们假装知道时,就会血流成河。
我们拥有了“神”的力量,却没有神的意志。
科技本无罪,它只是一直在简单物理的公式化操作中完成一道又一道的程序,但这道程序是救死抚伤还是引发死亡,它无法负责。
而此时便需要科技的操纵者始终对它保有一种谨慎和崇拜的态度。
在影片的结尾,男主的父亲和爷爷最终消失在他们设计的蒸汽城当中。
而现实中,人类也终将被他们创造的“怪物”所反噬——假如我们继续一意孤行的话。
而蒸汽所化成的雪,或许也是上帝对这个肮脏世间的一种涤荡吧。
05。★★★☆。这是部旧时代的大科幻,蒸汽时代的朋克史诗,想象力和情怀俱佳,就是道理说的不明不白。无数齿轮咬啮配合运转,蒸汽设施轰然长鸣,各式机械飞天入地,还有片尾展望未来,难得的宏伟幻想气势!可惜剧本写得有点弱,科学人性之争没点透。最后的场景,是像哈尔的移动城堡致敬么?接近四星。
剧情太垃圾了,主角全是幼稚病,画风是很好,报复性一星。
一晃过去了10年,才看这部当年上映时就想看的片子。所谓真相这个东西真的是隐藏得最深的,站在不同的立场的人只能永远纠结对与错,表达的东西不错,但人物稍脸谱化,致命弱点是台词。
不好,为什么摆这么多理论,看书不得了
作画非常棒!机械感创造得也还可以 但叙述总体比较赶 蒸汽城的设定意义不大 而那三颗蒸汽球则基本上凝结了对蒸汽机械时代的所有美好幻想 不管祖孙三代对机械与技术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科技的主题并未得到深入地探讨 而且这场小型战争不明不白的立义很混乱 结尾字幕背景的静图叙述有点意思
一般,想象力不如宫崎。中规中矩缺乏爆发力
很壮光。不得不佩服一下小日本儿的想象力和动画制作能力。话说为科学献身是这么个意思吧,虽然这疯狂的父子仨没死。。。。
科學的進步帶來了戰爭,人的慾望無止境。故事背景發生在十九世纪中期,被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有能力的群體貪婪的開發新科技,片中兩大勢力都希望得到更先進的研發成果。實際雙方一樣想利用先進科技,去征服他國。“蒸汽城”,就代表着人类貪婪而喪失自己,科技催生了原始的征服欲。關於其他,動畫畫面非常精緻,劇情有刻意拼湊的樣子,故事直線發展不難明白。結尾原畫和原畫集有一些背景設定,可以看到大概故事的走向。
完全无亮点动漫,严重反思病患者,大友克洋不知你拍片时是不是跟我看片一样差点睡着
唔⋯⋯劇情無法覺得好睇
三星半 视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蒸汽时代的科技狂想表现的相当赞 至于故事相当老套 而且后面毁灭蒸汽城的部分太拖沓
画的蛮好剧情有点点差,结局加分!!(话说这种片子里毁的房子都谁陪啊!!
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一部机器实现梦想。
貌似我只看一半= =,,,,没看完。。
从技术角度说,画面和剪辑简直是精彩绝伦。但是故事缺乏矛盾冲突和伸展性。想探讨科学与人类的终极命题,却陷入了一种单一性的叙述,起承转合很突兀,最重要的是,镶嵌在画面下的思考被掩盖掉了。
这部片子虽然剧情上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是所想表达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非常喜欢这种“过去的科幻”,感觉世界被再规划的样子。整体的思想创意让人感觉很好,而人物的画风则欠佳。大友克洋的作品以前没有涉猎,所以不好多作评价。片尾被冻住的风暴非常美丽,把全片推向了高潮。
撇开节奏乱来的剧情不说,(大友克洋你肿么了……) 设计概念和画面很赞。Steampunk嗲爆了!简直太喜欢Steampunk了嘤嘤嘤嘤嘤嘤!
背景设计还算让人眼前一亮~
史提姆的移动城堡,竟然还和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同年的...;画面如此精致,场面如此壮观,节奏如此拖沓,叙事如此无聊,不是2倍速快进根本看不下来
除了砸了那么多钱做出来的画面就真的没东西了,“蒸汽”够了,“朋克”却过头了,因为连最基本的物理定律都违反了。结尾配合着字幕出现的CG里有彩蛋,可是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惊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