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电影档期都要慢一步,新版的《P&P》这个周末才上片。
本来觉得这么文艺腔的电影,票一定好买,不慌不忙地在开场三十分钟之前赶去影院,居然只剩最后一个位置了。
看来这个世界的所有角落,最不能低估的就是作为文学女青年这一群体的数量。
要说我真是替Jane Austen的生不逢时而遗憾,若是放在今天,怎么也得比J.K Rowling更阔绰吧;单是这一部《P&P》就一拍再拍,看过最早的Laurence Olivier版,后来的BBC经典版,加上此次的电影重拍,故事从来讲不厌,观众也听不厌看不厌。
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女人心里的这点小理想小算计,还是心心念念地祈祷天上掉下来Mr. Darcy。
唯一不同的就是,Elizabeth Bennet改叫Bridget Jones;我们的Mr. Darcy化身为Mr. Big,还有十全男人家明,旧瓶装新酒,一样在市面上流通。
Jane Austen判断男性的好坏标准诚实得可以,能够托付终身的就是好男人,否则就是坏男人,哪有什么黑白之间深深浅浅的灰。
我倒想起来在电视上看过一个节目,母女两代在一群男士的标准照中找出来你最愿意嫁和最不愿意嫁的那一位。
都是照片,看不出家势人品,母亲在那里头头是道地分析这个人嘴唇厚会攒钱;那个人额头太窄不能发达什么的,看得我大乐;整容业越来越发达,绝对所言不虚。
若是把Jane Austen的这一套,逐条编成理论然后出书,绝对是瞬间登上排行榜的《XX指南》;你没看到那么多人捧着师太当圣经,浪漫至上主义和反浪漫至上主义,不顾一切地实施起来,后果一样吓人。
但不管怎么说,《P&P》在Jane Austen的作品里,也算是最童话故事的一个了吧。
电影拍得超美,英格兰风光无与伦比,乡间景色,金色池塘绿草地,细节精致到让人回味悠长。
只是,除了 Elizabeth和Mr. Darcy在舞会上逗嘴的那一场满是Jane Austen风格,其他部分完全是个浪漫到死的爱情故事。
Mr. Darcy不够Pride,不但不高傲,那双好看眼睛里面的期盼和焦灼把我老这颗心都点着了。
Matthew MacFadyen的脸恰好是我最没抵抗力的那种,修长有棱角,侧面像是被斧头削过;当他在清晨的雾气里走来,几缕头发被打湿贴在额角上,我心急火燎地对 Elizabeth暗叫,赶快过去来个拥抱和法式热吻吧,结果她只是握住他的手轻吻。
老实说,虽然按照我的拍法更加煽情恶俗,但既然已经往煽情的路子上走了为什么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真实需要呢?!
还有我真无法想象,冷漠高高在上的Mr. Darcy,会在Elizabeth跟父亲在书房里讨论婚约的时候像个毛头小子一样在屋外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也太不矜持了吧; Bennet一家的姑娘们,竟然没人给这位绅士搬个凳子……看过BBC经典版的人,狠难不把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按照个人审美,我更喜欢 Matthew MacFadyen的模样;但按照与想象中Mr. Darcy的相似程度,却不得不推崇Colin Firth,无可匹敌的高大英俊,骄傲高贵,沉默严肃,我怎么看他怎么是Mr. Darcy,很难再做第二人想。
至于Laurence Olivier,由于少女时代爱Vivien Leigh爱得要死,看过一本Vivien Leigh的传记之后简直把Laurence Olivier当作阶级敌人。
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对这场婚姻中的Laurence Olivier越来越理解,但小时候的爱恨特别分明,一直扳不过来。
三个版本里的Elizabeth跟我的想象都有差距,头版的太端,BBC版的太胖,电影版的太野。
Keira Knightley狠漂亮,尤其是锁骨部分精致得不行,但怎么说呢,没有Elizabeth的活泼睿智,尤其是那种出于智慧的举重若轻。
Keira Knightley看起来更像是童话里的放鹅姑娘,乡野派,自然生长,露着牙齿咯咯笑出声,后来嫁给了过路的王子。
话说回来,Bennet一家作为本地乡绅居然还在后院里养着猪,这样家庭里出身的姑娘难怪野一点。
但好歹也该把Elizabeth的Prejudice表现出来吧,《P&P》的两个构成因素,在电影里面既不够Pride也不够Prejudice,除了摇头遗憾,试着去理解也许因为拍成电影时间太短只好东砍西砍,以至于砍掉了Jane Austen的灵魂。
但电影还值得跑去一看,为了美丽风景,美丽演员,和流传了几百年的爱情经典,不当做是《P&P》,当作是个18世纪英国乡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值回票价的。
还有,说不定能梦到Mr. Darcy呢,呵呵。
如标题所示,这句话就是我对看完电影后最简单直接的感悟。
当然,我想说的不止这些。
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自然值得好好品味。
其实开始我并不喜欢女主--伊丽莎白。
怎么说呢?
也许像个很受宠爱的小公主,说话直白尖锐,很容易受情绪的控制。
所以,在第一次看到男主达西的时候,就因为他说了自己一句坏话,就立刻要“报复”回来,后来也一直带着对他的偏见。
可是,后来却渐渐对她改观,在那个时代,她坚持着要寻找一个真正爱的人,而不是被随意的婚配。
她为此努力抗争,当然,她也有一个很爱她的父亲。
可是在和周围人物对比之下,她又是多么的勇敢呢。
也许到现在,还有很多女孩儿无法像伊丽莎白一样,勇敢的去寻找,去追逐自己的爱。
也许她们内心是想这么做的,可是碍于身边亲人也好,朋友也好的种种阻碍,她们却不能如此。
我并不是指责这些女孩儿,只是有点感慨,有点遗憾,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这种现象能渐渐消失吧。
当然,话说回来,让我们回到主题。
因为伊丽莎白和达西对彼此的傲慢和偏见,让他们之间也产生了很多的矛盾误会。
这是不是也能警醒我们呢?
我们为什么常常要通过一个人的外表,言行举止而来判断他的内心呢?
为什么要一直保留着自己的成见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呢?
毕竟,尤其是相爱的人,就像影片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彼此放下成见,他们最终才能走到一起。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
学会放下,学会包容,这才是真正的爱。
傲慢与偏见,2005年新版。
我知道它不会比95年Colin Firth版本(实际上这是个迷你电影型TV Series)更为经典,当然,服装更美丽了,彭伯利更华丽了;Miss Elizabeth Bennet由Keira Knightley出演,她很漂亮,比Jennifer Ehle漂亮很多,然而这个角色对她来说太稳重了些,她适合那些轻佻或者任性的角色,她保持她的招牌动作,比如很夸张的露齿咯咯笑,微微低着头用牙齿轻咬拇指,伸着长长脖子微微开着嘴唇,这些以往蛮性感的姿态,安到这个角色上总觉得失于轻浮,而且她的眼睛不够亮,要知道,这对招子可是吸引Mr. Darcy的致命武器啊。
至于Mr. Darcy,Colin Firth的演绎实在是无可匹敌的,他严肃,骄傲,贵族,新版里的Matthew MacFadyen却过于柔软了;我后来读BJ单身日记续集《The Edge of Reason》,有一段BJ采访Colin Firth,(当然这是因为Colin Firth主演这部影片作者故意添加的桥段),BJ一直纠缠Colin Firth问他拍在彭伯利宽衣解带跃入池塘的那场戏,我会意微笑,看来全世界的花痴都是一样的;还有次,在墨尔本Flinders地铁站等晚点的车,我跟一个洋mm聊了半小时,起因就是不知道谁提到了Colin Firth和他的Pride and Prejudice,足见此部经典。
Colin Firth太成功了,以至于他本人都难以跳出Mr. Darcy的形象惯性,甚至在无数专访中请求大家把他和Mr. Darcy分开来看待;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的又一成功之作《BJ单身日记》其实就是Mr. Darcy的现代版本!
戏中的片断,Colin Firth和Jennifer Ehle在彭伯利的遥遥对视,可要比Keira Knightley和Matthew MacFadyen的雨中暧昧细腻多了;Keira Knightley和Matthew MacFadyen也许更像一对深陷情河的爱侣,但是,Colin Firth的严肃寡言对比Jennifer Ehle的活泼慧敏,才真正符合原著意味。
初见彭伯利,Jennifer Ehle在惊叹之下依然气定神闲的微笑,只有微微的黯然,她本来有机会成为这美轮美奂的女主人呀;到了Keira Knightley,就变成了失心疯一般的苦笑,双眼含泪,这才不是Miss Elizabeth Bennet的胸襟气度呢!
哎,经典是不容易被颠覆的!
十年也不行啊!
今天,总算在《傲慢与偏见》下档前,去了电影院,150人的小厅居然坐得满满的,考虑到这部文艺片都放了一个多月,使我不禁又多了几分期待。
环顾四周,都是些老头老太,大概就我们几个是40岁以下的,就又感慨了一下自己“未熟先烂”,大概心理年龄已经年过半百了。
(1)选角先说说演员。
必须说,导演抓了一把不错的牌。
Darcy高大英俊(虽然我觉得似乎应该再“文”一些),Lizzy漂亮活泼(Keira Knightley)。
几个配角也选得不错,Catherine颐指气使的派头,Collins笨拙的装腔作势,以及Bennett夫妇的相配和不配,书呆子Mary的格格不入,都不坏。
不过,还是有两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Bingley和Jane这对。
《傲慢与偏见》的焦点当然是Darcy和Lizzy这一对,但没了Bingley和Jane这一对“有人缘”和“与人为善”的映衬,也很难见得出“骄傲”和“偏见”的真正意涵,看不出一部围绕“礼”(civility)的婚姻小说的背后深意。
这个选角上的小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
根据小说,初看上去,Jane应该比Lizzy漂亮,所以,无论Bingley,还是Collins,最初追的都是Jane。
不过,现在这个Jane,可谓又老又丑,一点也谈不上漂亮。
Bingley则从开场,就是Darcy的一个小跟班形象。
当然,他这样的形象,确实和Jane比较配,但问题是这样其实完全破坏小说的架构。
小说不仅在人物设计上,而且在整体结构上,其实都是用的所谓“左传笔法”。
表面上,小说是从Lizzy的角度看到的世界,好象Bingley和Jane的婚配应该是小说的焦点,殊不知,Lizzy这个观察者自己才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
通过Lizzy及其家人操心Jane的感情安排小说的情节(直到第3卷最后都是如此),从而让我们间接了解Lizzy这个人,这样的写法,不仅使小说多了一层含蓄和蕴藉(尽管James不太欣赏奥斯汀,这其实多少类似James推崇的曲笔了),更重要的是,这就是奥斯汀小说重新阐述的civility时代的德性:Lizzy,象Elinor和Emma一样,她的德性不是浪漫派不顾他人甚至对抗他人的个人本真性,而是体贴亲人关心朋友的 “通情”和“识礼”。
不过,因为导演完全不理解这一点,为了陪衬Darcy和Lizzy,反而挑了两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光彩的演员来演Bingley和Jane,使奥斯汀精心安排的效果完全落空。
另外一个比较糟糕的选择是Charlotte的演员,Charlotte Lucas是Lizzy的朋友,却因为性格的弱点选择了Collins。
小说讲得很清楚,她应该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姐,只不过似乎太“精明”了一些,而导演却完全不能理解奥斯汀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个角色,结果挑了个蠢笨的姑娘来演。
要知道,和第一次拒绝Darcy不同,Lizzy拒绝Collins是个在现实中更艰难的选择,奥斯汀本人就有过类似的经历,结果就是她终身未嫁。
Lizzy和Charlotte的差别,可以看出奥斯汀对婚姻的态度,prudent(通情达理)但绝不惟利是图(mercenary):没有钱婚姻是不可能的,但只有钱没有感情,也绝对没有幸福。
现在这个Charlotte,倒使观众觉得她和Collins挺般配的,而Lizzy的诧异和反对,倒显得不通情理。
(2)性格与表演拿了一手不错的牌,导演打得如何呢?
糟透了。
除了Collins和Catherine这样比较漫画性的人物不错,Bennett夫妇比较中规中距以外,几乎所有演员都表演得太外露,太张扬,一句话,把奥斯汀演成了夏绿蒂·勃朗特。
Lizzy,本来演员就太漂亮,不过这是大众电影,象我这样的观众就挺爱看漂亮女演员的,所以也算不上什么毛病。
但非要把好端端的Lizzy演成一个眼波流动,总是不断和人眉目传情的女孩,似乎把Lizzy变成了一个更聪明的Lydia。
不过,比起导演对她姐姐的性格处理,Lizzy还算是好的了。
小说里Jane是个头脑单纯到有些木讷的大好人,完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心的恶。
而现在的这个Jane,为了给Lizzy的漂亮面孔让路,戏删掉了很多,没有任何特点,我经常误以为她是个女仆。
而且Bingley一离开Netherfield,她就对爱情丧失了信心,倒要Lizzy来安慰她,让人纳闷为什么这些男的都这么笨,要追求这个没有任何光彩的姑娘。
她的男朋友Bingley虽然长得惨不忍睹,演得还算和他的财富相配。
Darcy虽然长得很帅,但似乎并没有演出他何以“骄傲”,倒象是一开始就和Lizzy一见钟情,只不过追得太笨,象琼瑶阿姨一样非要把一桩好端端的爱情搞得鸡飞狗跳。
(3)剧本改编与结构看看前面,我们就知道,这个导演几乎完全不懂奥斯汀。
甚至奥斯汀的敌人都知道她绝对不是个浪漫或者煽情的作家,只有我们的导演偏不信这个邪,以惊人的勇气,要以Marianne的方式来拍一部《傲慢与偏见》。
小说的曲笔、映衬和发展,在电影中完全看不到。
小说中几个最精彩的段落,Lizzy在Bingley家客厅Darcy写信的段落(第一卷第十章),Darcy的第一次求爱和他写的信(第二卷第十一章),Lady Catherine和Lizzy的交锋(第三卷第十四章),都没有抓住要点,处理要么过于太温吞,要么过于亢奋。
大家要是好好读读这三章,比照一下电影,就知道大师和肥皂剧的差别了。
电影有许多细节,和小说不一样,尤其看得出导演的品味与奥斯汀的差别:其一,Lizzy和她叔叔一家趁Darcy不在,拜访他的豪宅。
这段很重要,后来Lizzy对Jane解释她对Darcy感情的变化时,就半开玩笑地说,她是从那时就开始爱上Darcy。
如何理解这句话,成了20世纪《傲慢与偏见》批评史的一大关键,究竟财富在Lizzy对Darcy的爱中占什么分量?
这个大问题我们这里不谈,小说至少有一点写得很清楚,Lizzy在参观豪宅的时候,最让她着迷的不是豪宅里面的高雅装饰或是艺术收藏,而是在楼内看到的远近高低不同的自然景观。
Darcy大宅的这一好处,究竟意味着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惟独我们导演难以遏制自己的浪漫情怀,让Lizzy对着一具蒙着面纱的少女雕像发了一通呆,我当时坐在电影院,恨不得冲上银幕,把那尊矫情的雕像砸翻,把Lizzy的头揪到窗边。
不过,滥情了一会儿的导演终于想起了窗户,他让Lizzy走到了窗前,窗外居然是――法国式修剪整齐的园林,看上去和林肯纪念堂前倒差不多。
当场晕倒。
其二,看电影trailer时就有Lizzy倒在Darcy怀中拥吻的镜头,我当时就一直暗自祈祷,可别是结尾。
不过,怕什么,什么来。
影片最后一幕,在灯光虚映的豪宅前,Lizzy跪坐在地上,先是轻轻抚摸站着的Darcy的小腿(居然是裸露的!
倒)。
然后Darcy就一边叫着Mrs Darcy一边从头发开始一路吻下,可怜的Lizzy,难道这就是那个婚后要教导Darcy妹妹什么是妇女对丈夫的自由的活泼的Lizzy吗?
我还以为是骄傲但愚蠢的Darcy凭借财富和老套的浪漫手法征服的女奴呢。
其实,电影一开始我就应该知道是这么个结果,当时Lizzy手捧着一本书,向观众走来,我就对一同去的朋友悄声说,怎么还拿本书,真矫情。
最后,或许这片子还有些值得看的地方,那就是有些不错的风景,特别是在电影院看,如果你看碟,这个优点怕是也没有;另外,拍了一些不错的动物,特别是那只横穿Bennett家的猪,是整部浪漫肥皂剧中最写实的段落,我最喜欢,建议大家看的时候,千万别错过。
看电影《傲慢与偏见》,我的私心是看18世纪的英格兰房子花园。
电影被设置在1797年,此书初稿成形的年头。
丽兹在开场所翻阅的书名为First Impressions,即是奥斯汀为此书初拟的标题。
18世纪,有的英国史家用长18世纪,或乔治时代,概括维多利亚之前的汉诺威王朝:乔治1234威廉4。
我琢磨的时段在维多利亚之后,对乔治实在所知有限。
影片中的乔治时代与乡村有很强的关联,法国/欧陆的影响亦历历可见。
奥斯汀的偏好是德比郡,电影的取景重心在中东部(East Midlands),包括德比郡与林肯郡。
德比郡:达西的家Pemberley是德比郡的Chatsworth House。
影片中的客栈Inn at Lambton是Haddon Hall,它的餐室则被布置为丽兹的卧室。
峰区国家公园(Peak District)(http://en.wikipedia.org/wiki/Peak_district)的美景在影片中一再出现。
林肯郡: 乔治小镇Stamford是影片中Meryton村的取景地。
肯特郡:公爵(?
)夫人的豪宅Burghley House取景于Rosings. 丽兹那一大家子所住的Longbourn在Groombridge Palce Gardens。
以上为零星笔记, 全记录请参考http://www.pemberley.com/janeinfo/ppjalmap.html附记:11月25日,关于乔治时代的趣味,读到丁丁姐姐更详细的解说:http://b-oo-k.net/blog/post/12/277摘录两节:“奧斯汀一生,都在喬治三世 (1760–1820) 治下。
從喬治一世到四世四位喬治統治期間 (1714-1830) ,史上稱為大不列顛的喬治時期 (Georgian) 。
不知是否是美國獨立宣言中對喬治三世的指控言詞太過毒辣所致,喬治三世在位的最後十年精神失常,由其子亦即後來的喬治四世 (1820-1830) 依據攝政法代父攝政。
擔任攝政的這位王儲威爾斯王子,早年生活不羈,有一群孤群狗黨尋歡作樂,豔史不斷,又大興土木,重新設計改造倫敦的都市風貌,打造了攝政公園,還專門開了一條大路攝政街直達王府,方便他前往遊賞。
不過攝政王卻在關鍵時刻,決定繼續任用其父的首相,而非自家的玩伴──那群打算放棄與拿破崙對抗的惠格黨──因為堅持,英國和其同盟終能在1815年打敗拿氏。
這位攝政王子,也是其子民奧斯汀的書迷。
喬治時期的時期建築風格,已開始對歐陸的洛可可風反動,重返文藝復興人本主義以及古典的希臘、羅馬尋找靈感與美學元素,史上稱之為「新古典時期」,建築線條莊重而不沉重,簡潔而不呆滯,至今在英美兩地仍然可見。
珍.奧斯汀所處的年代,以及她筆下的背景,正處於這段「哈」希臘、崇古風再起的十八世紀後期與十九世紀初期;而她書中女性所著的服裝則屬「新古典」式,以希臘造型為師。
服裝之為物,做為一種符號,亦如建築、藝術、文學,同浸淫於時代風潮,反映時代脈動。
”
果然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远远不够涵盖Austen的经典。
读过原著的我们会为每一个剪切掉的部分感到痛心。
在一个导演用他的感觉再将小说用有限的视听觉精心的圈起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理解就算再精致再宏大的圈子也永远无法将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每个人的无限悠扬的“感觉”丝毫不差的还原出来。
所以既然知道了这点--影视改编的名著永远比原著差--我们大抵应该可以施舍这部电影一点宽容。
批评的话已被讲过很多遍。
Lizzie几次突发奇想稚童般的笑一定会让你觉得莫名其妙。
Darcy面无表情的从这部电影中走过一定也让你觉得他的脸英俊有余、“傲慢”(抑或底气)不足。
导演对Lizzie的偏爱永远只能给你一个长得差强人意的Jane。
可是没想到这次居然连本该风度翩翩的Bingley也让人眼镜大跌。
总的来说所有人物都仿佛一下子幼稚了几年般的,让我非常担心那些被速食文化熏陶、还未来得及接触Austen的小孩子们会大大低估她的智商。
只是不知道这是导演对制片公司针对观众的妥协,还是他对Austen真的只能理解到这个水平。
但有一点是足够让你掏一张电影票的钱、花两个小时时间坐下来静静观赏这部电影的:英格兰中部美得让人窒息的风景,以及Lizzie飘舞的长裙。
就像很多人都回拿1995年BBC的六回改编剧集作为蓝本来比较一样,我看电影的时候,很多次脑海中都在回想那场当年让我一下子爱上了Austen和她的世界的电视上的爱情。
直到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终于能够解释当年的改变给我的很久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感觉:它就像片头精致的刺绣一般,镶着珍珠,被排列细密严谨的一针一针包围着,被Lizzie,Jane,以及里面所有女子缝制成长裙穿在身上,无论如何动作,依旧纹丝不动,充满着上流社会的精心调配的气质。
而Joe Wright的改编,使他作为Notting Hill和Love Actually的导演而受人喜爱的原因更加张显。
整部影片的基调,就如同Lizzie的长裙无二,在风吹来的时候,在她急急行走的时候,肆无忌惮的变幻各种形态舞动着;英格兰乡村朝阳轻轻薄薄的覆盖在草地上的同时,也把Lizzie的长裙上的皱褶映照得溪水流动般跌宕起伏。
和华丽的刺绣绸缎比起来,这样轻柔的棉麻让你远在几万英里以外仍然能感觉到英格兰上空拂起的带着青草香味的微风。
类似的对比还有女子们的发梢。
电影里Lizzie赶到Bingley宅去探望生病的Jane时,她站在Darcy面前,带着一头因长途跋涉而随意散落在肩上的长发,简直惊为天人。
另外,Joe Wright对细节的处理的确让人回味悠长。
细想,那样一个“温暖你冰冷的手”的场景未免过于煽情和似曾相识。
但有什么办法呢,在这个煽情横行的年代,能够看见一场还算精致的戏已算不易。
更何况可怜的我对与手指的特写从来都没有抵抗力。
依旧爱极95年的改编中对原著的忠实和Colin Firth对Darcy近乎完美的诠释。
这样的高峰的确很难超越。
但Joe Wright确实给了我们一份不算太差的答卷。
他镜头中的人物景色,从Lizzie飘舞的长裙和发丝,从英格兰中部乡村轻柔的无与伦比的清晨的阳光开始,一点一点,仿佛更从小说中跳出来,更真实,更接近现代人衷于的诠释。
http://www.angelfay.com/fujii/index.asp?vt=byday&l_year=2006&l_month=1&l_day=17&cat_id=29
又看了一遍凯拉•奈特莉主演的《傲慢与偏见》,心情无法平静。
记得第一次接触这本书,还是高二最好的朋友推荐的,她跟我说着达西先生如何如何好,让我一定要看。
其实像我这种逻辑不好脑子也转不快的女孩子,看英文小说是很费劲的,因为总是要把那些机智的对话读好几遍才能理解其中含义,但这并不妨碍我把那本小说读得如饥似渴。
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总是被我充分利用,午休的一小时更是难得的恩赐,甚至再第二天要上早自习的情况下,打着手电读到凌晨四点。
我爱这个故事。
爱这对用灵魂对话的恋人。
爱达西先生。
但我差点忘了他们,直到一个月前姐姐再次提起。
她说她最爱达西先生,不仅她,英国某机构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全世界有百分之多少多少的女人都把达西先生奉为最经典的梦中情人,是她们最爱的男人。
达西先生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一个傲慢孤僻的不善交际的古怪男人居然虏获了全世界女人的心。
也许他最珍贵的地方正在于他给人的傲慢孤僻的第一印象。
这个社会有太多太多华而不实滔滔不绝的嘴围着美女转了,殊不知“我爱你”这三个字说起来根本毫无成本。
“我爱你我爱你我怎么这么爱你”,这句话说一万次也比不上达西先生扶伊丽莎白上马车后握紧的手,比不上达西先生冲进伊丽莎白的房间忸怩半天后说出的一句“It’s a charming house……”,更比不上他为她姐姐与妹妹所做的一切。
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不提倡表达爱,而是我觉得,“爱”,其实是个很重很重的字眼,它不仅代表那些轻松愉悦的甜蜜感,更承担着全力付出不离不弃的责任。
在你说“爱”之前,你要想清楚你是否不仅对她的美丽脸红心跳,也为她烦恼牵肠挂肚,更为她的眼泪忧心忡忡。
以“爱”之名,不仅有权利享受她快乐,更有义务抚平她的忧伤。
可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太多太多人已经忘了“爱”的重量。
可达西先生没忘,所以聪明的女人都爱他。
她们看到了他傲慢背后的道德,孤僻背后的思辨,不善交际背后的可爱。
伊丽莎白拖着满群泥巴走来看望姐姐,进屋的那一刻条件反射般站起身的达西先生多可爱;在发现伊丽莎白偷看他的目光,冒雨追在她身后出来表白的达西先生多可爱;一见到伊丽莎白便正襟危坐、什么正常话题都想不出来的达西先生多可爱;当伊丽莎白进屋与父亲谈话,从门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的达西先生多么多么可爱!!!
这么好的达西先生,也只有伊丽莎白能与他匹配。
她实在聪明、睿智、有骨气。
那种不卑不亢的劲头真不是每个人想有就有的。
尤其在那个年代,女人们根本豪无社会地位可言,一辈子唯一的盼望就是嫁出去(看看她那可怜的老妈和两个疯疯癫癫的妹妹)。
不像现在的女人,男人靠不住还可以发奋挣钱,用面包来给自己安全感(我想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这种情况,更突显出伊丽莎白的可贵,在她那里,爱就是爱,婚姻的唯一基础就是爱,什么金钱、地位、流言、卖女求房她统统不甩。
一个坚持自己灵魂毫不动摇的女人,还好这个上帝还造了个达西先生放到她身边。
正如那个可爱的父亲所说:“我一直以为没有男人配得上你,还好我错了。
”他们都一夜未睡,他从晨雾中走来,她吻着他的手说“你的手好凉”,他们在朝阳下额头抵着额头的画面,那么美,那么美那么美。
2013年9月7日加注:本文在四年前写就时,我情绪相当愤激,因此文中语气激烈,容易影响读者情绪:赞同观点者拍手称快,不赞同者极为反感。
读者的这种情绪其实也经常导致不能真正读文章,因此在批驳时也没有真正的对话。
对于这种现象,作者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情绪是应当负责的。
我亦已在09年和13年两次在文后评论中表达过对于在文章里过度带入情绪的歉意,但见到仍然不断有受到影响的读者,现在正文里予以注明,再次表达歉意。
希望此后的读者予以谅解。
但是,对于这部电影的主要判断和文中谈到的观点,我仍然坚持原有的看法。
对于有文学作品为基础的影视作品,我的基本观点是:影视作品不可能做到完全还原原著,也没有必要完全还原原著(就拿P&P来说,84年版最为忠实原著,但我不认为那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版本);这类影视作品应当做的是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用影视语言对文本进行再叙述和阐释。
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确是95粉+05黑。
我认为95版对P&P的演绎,无论从文学到影视语言的转换,还是对人物情感、性情乃至家庭伦理的挖掘,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关于这一点,我在95版的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085376/)里有一个比较充分的展开。
而05版所做的,是一个比较浅而且有偏差的阐释。
当然,也可以将05版理解为把这个故事情节在现代再讲了一遍。
当然,以上观点都是建立在“这类影视作品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的理解前提上。
在前提上有异议的,在具体观点上产生的差异恐怕就是难以弥合的了。
那么让我们握个手,各自继续去看自己喜欢的片子和小说儿吧。
===========================================不熟简·奥斯丁文本的请慎入。
吃饭的20分钟间歇温习烂熟于心的电影最合适。
今天作了个尝试,温习不入眼的电影05版《傲慢与偏见》,希望能发掘点好处。
其结果是我一两饭愣是没吃完,冬瓜剩一半,一肚子塞满气再也吃不下了。
角色从一开始伊丽莎白出场拿着本书,就明白:导演是不知道怎么表现女主角爱读书,或者Keira Knightly那张脸实在太没气质,所以只好让她拿本书表现这个性格特征。
看着她拖着长长的褐色裙尾钻过衣袂飘扬的晾衣绳,看一眼横穿庭院的猪,这才想到三年前看到此处时感觉的不对劲:一身深色、料子粗糙的衣着分明是美国清教徒的服装,而非18世纪英国乡绅阶级的风尚。
导演的苦心在一开始就昭昭于天下:乡村的生活哪有这么精致,当然要复原为衣服到处晾,猪猡满地跑。
在这种环境的教养或无教养下,伊丽莎白这个又爱读书又机智风趣的女孩子当然只能是现在这个形象:头发散乱,眼神肆无忌惮;闭嘴的时候还够漂亮,一张嘴就笑得放浪形骸,一发声就咄咄逼人。
Keira Knightly的每个音节都咬得极短,劈里啪啦的更是直指人心。
出身显贵、世情通达的达西当年是为丽萃“温柔风趣的风度”着了迷,如果被Keira Knightly吸引,唯一解释就是想闻闻路边的野花香不香。
——而这种麻雀变凤凰的戏码,当然是好莱坞小成本浪漫爱情喜剧片最喜欢的了。
参见李察·基尔爬梯子向妓女罗伯茨求婚。
且看看将麻雀提拔起来的是何等货色。
舞会上,达西一行贵族出场了。
宾利是眼神苍白的低能儿,话都说不清楚,还烫了个飞机头。
虽然不像受过良好教养的绅士,总算够随和,和一脸乡气的简倒是很相配,那也就不说什么了。
达西高大是够高大,但要身材没身材,要脸蛋没脸蛋,眼神木讷,眉毛倒吊,走路曲着膝盖,所以显得举止笨拙缓慢。
难怪他没什么傲慢的气质,他的确没什么值得傲慢的。
这种神气,在宾利的姐夫赫斯特先生身上倒是适合,可惜电影把这个角色删去,估计只能把这种欠抽的神气在达西身上复现一下。
这样一个人,那也难怪伊丽莎白一见他就说他一定很miserable地拥有了德比郡的miserable half。
原书中至少达西还有半个晚上博得了所有人的青睐。
可是,这小妮子明明觉得人家很miserable,怎么被人眼风一扫就娇羞垂目,小鹿乱撞呢?
可见二人之间的爱情毫无道理可言。
啊,这也是好莱坞逻辑。
所以,此片完全把奥斯丁富于教养和风趣的英国乡绅社会换成了美国清教徒农村+暴发户的背景。
所以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班家三个小女儿的脸都又傻又天真,简直分不出来谁是谁。
但毕竟班老先生的确说过这是全英国最傻气的三个女孩儿,也行。
当然,她们的大姐看上去也很没头脑,不过吉英在这部片子里摆明就是做陪衬的。
所以这也不要紧。
但是连聪明的卢卡斯小姐也是这样的平庸神气,就很出奇了。
而且,四位小姐的头发永远都是没有洗干净的样子。
在这种uncivil的环境下,伊丽莎白当然不复原著里体谅人情,通悉世礼的温柔活泼。
这本是奥斯丁最看重的德性。
她的第一个女主角伊丽莎白和最后一个女主角安妮,都能看到家人的种种失礼和愚蠢之处,却并不横加指责,只尽量给予包容。
Keira Knightly却当着妈妈的面说:简会为有这样一个母亲羞愧至死的!
这种话先进到现代都说不出口。
btw,全剧最有文化的脸,是伊丽莎白的情敌安妮·德·包尔小姐。
导演为了表现她的确木讷沉闷,病容满面,让她戴了副眼镜。
但是平心而论,她的脸的确有一种温柔安静的神气,看了终于有一点安慰。
场景和情节诚如达西先生所说,在civil和uncivil的社会里,舞蹈都一律受到众人喜爱。
所以在此片中,暴发户们都集中在一起吵吵闹闹地开舞会。
前些日子一连看了三个《苔丝》的影视版,其中必不可缺的场景是苔丝与男女仆们去参加下等人的舞会,因为骄傲和洁身自好只站在一边,并不参与放荡的跳舞。
但下一个情节,就是苔丝受奸污,这与她先前的极度纯洁形成鲜明对比。
05版《傲慢与偏见》这种一大屋子人闹哄哄挤来挤去的场景,倒很让我想到苔丝去旁观的那场舞会。
这与整部电影的背景设置倒也十分一致。
罗新斯庄园的设计大体还是适合凯瑟琳夫人自命不凡的神气的,黑漆漆的屋子沉闷乏味,怪不得伊丽莎白与凯瑟琳夫人的交锋完全没有火花。
恐怕也是因为这一点,伊丽莎白在罗新斯演奏的时候,的确弹得很糟糕。
无法想象这样的演奏真能让达西感到这是他听的最美妙的音乐,可见情人眼里不仅出西施,还出伯牙。
当时两人的谈话,原本充满机锋。
伊丽莎白只对着达西的表兄说话,其实全是揶揄达西,而达西被问得有点窘,很认真地解释自己的性格。
但其实达西正是非常享受这种略带调侃的斗嘴。
电影里,表兄不见了,达西的话全被伊丽莎白这个没礼貌的小妮子毫不客气地一句句顶回去,弄得最后达西脸面扫地,只好忧郁地走开,留下一朵缠绵的眼神。
此后,达西第一次与伊丽莎白单独见面,问过了些富于暗示性的话,说你怎么几十英里就嫌远了,以后你还可能嫁得更远呢。
两人虽没谈多久,却也还算投机。
不料在电影里,这些对话全没了。
达西只来得及学小男孩紧张了半天,然后问了个好,就跑走了。
你说这样谈恋爱还有个什么劲啊。
那场玛丽安式的雨中表白我就不说了。
两人吵架余音未了,就差点靠近要kiss。
本来,伊丽莎白深恨达西,后来才慢慢转变。
这转变过程既是二人相爱的过程,也是伊丽莎白自我检讨、自我成长的经历。
可是该片设定两人一见钟情,就是老闹别扭,完全沦为任性妄为。
彭伯里庄园有这种不知节制的主人,不败坏才怪。
于是就来到彭伯里。
果然不是个有品味的地方。
天顶上的诸多油画,分明是法国风尚,在汉普顿宫都没见过。
原本应该摆着家族画像的地方,摆了无数模仿古希腊的法式大理石雕塑。
本来这种雕塑就充分体现那个时代的法国宫廷的矫情,放在此片里更是不知所云。
难怪片中人物都觉得不自在,至始至终都站着说话,呆板得要命。
由此可见,达西当然不是一个出身高贵,见识广达,为人豁达的庄园主人。
然后,伊丽莎白终于对着达西的半身像出了神。
但是,热爱山野和树林的伊丽莎白难道不是为彭伯里那与建筑浑然一体、无丝毫雕琢痕迹的大片树林和湖泊而折服的吗?
何必为这一个石化的大鼻子男人失态呢?
原著里伊丽莎白对姐姐开玩笑说,我就是从看到他那壮丽的庄园开始爱上他的。
此话何解成为一大公案。
但总是该让她看看庄园的自然美景的吧?
然后,未来的达西夫人终于来到窗边,该看看窗外的美景了,镜头渐渐升高——却原来是最有钱请人修剪得整整齐齐,却最没回味余地的几何形现代园林,只有美国人才能使这种样式变成全世界都追随的广场设计。
也只有片里这样没有持守的丫头,才会被这炫耀气派的园林慑住。
然后,情节突变,班家小女儿私奔,伊丽莎白本来与达西两情相悦,却因此事不得不与达西分开。
伊丽莎白看着达西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心里渐渐沉重,明白自己正在失去他的感情。
电影里完全没有这样的感情铺垫。
达西突然走了,马上就去见义勇为。
两分钟后就雨过天晴,丽迪雅高高兴兴地结了婚,结果私奔这件败坏班家名誉和所有女儿前程的事,真的完全变成了班老太太的一阵神经发作,以及达西的一个英雄救美的机会。
伊丽莎白本该话里有话地把魏肯的气焰压下去,威胁他别乱来,你的把柄我都知道,电影里却只是不高兴地扭过了头。
结果伊丽莎白的伶牙俐齿完全只会欺负母亲和妹妹,却在魏肯面前一声不吭,在凯瑟琳夫人面前差点哭出来。
好一个外强中干的女儿。
补充我最为班老太太可惜,总是被伊丽莎白当面顶撞,在家里连表面的地位都没有。
但她一心嫁女儿,为吉英筹划良多,增加她和宾利的见面机会,促进了两人感情,虽然手段不好看,也可谓居功甚伟。
连最后的求婚场景,也完全是班老太太挤眉弄眼地给二人创造独处机会,才计划成功的,可见连班老太太也有聪明的一天。
不料导演却让宾利直接进门,说我想和班小姐单独谈谈。
这就完全剥夺了班老太太一显身手的宝贵机会。
全片出现了好几次“真奇怪”,通常都是班小姐们不明白绅士为什么在对话中间突然大大失礼地跑走时说的。
当然奇怪了,完全抽离了奥斯丁的背景,换成浪漫派左奔右突、盲目冲动的爱情,完全没有道理可言(玛丽安抗议:我浪漫,可我和威洛比有话说!
没错,片中的丽萃和达西没表现出有什么共同话题,这才是毫无道理可言)。
最后还让知书达礼的伊丽莎白小姐和尊贵严肃的达西先生在大早上穿着睡衣、披头散发地满山跑。
三年前看到这里终于忍无可忍,直接决定我从此封禁Keira Knightly,后来凡有她出现的片子一部不看,免得倒胃口。
三年后深切认识到,这片连爱情浪漫轻喜剧都算不上,因为色调过于沉重,最爱开玩笑的丽萃只会放荡地笑,次爱开玩笑的班老先生从来不笑,事实上最会开玩笑的简·奥斯丁则完全消失了。
临近片尾时,达西先生坐在鸡鸭中间颓然等待,累累如丧家之犬。
可见奥斯丁至今也是没落如此。
据说美国版的最末是达西夫妇互相亲吻,你侬我侬,情色味极足,可见当今真是“食色性也”。
一句话,如此一无是处的电影也真是难得一见。
倒不如印度那个电影版本,就叫Bride & Prejudice,明摆着就是借故事唱歌跳舞寻开心的,也没有同名侵权的嫌疑。
两百年前,简在明亮的碳白色窗台旁,用沾着黑色墨水的羽毛笔写下了当时伦敦以北德比郡的风光:太阳在低低的云层里穿行,风卷着北大西洋空气中的寒意,那些浮着落叶的溪水,湿润的草场,零落的树木和丘陵,被雨水冲刷之后,微微泛着清新的亮绿。
两百年之后,作为一个身处英伦三岛的东方人,面对着这些原本明信片上的风景,我为这种宿命感的相逢而迷惑。
简·奥斯丁笔下的英国田园,经过两个世纪的变迁,丝毫不见时光遗落的沧桑和陈旧。
这也让我相信,那段宛如明信片般美丽爱情的起源,原本即是为了和这风景相互寄生。
《傲慢与偏见》一开篇就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作为镇上还算有脸面的人家,乡下小绅贝纳家的舞会是个名副其实的交际场。
单身汉和待嫁的小姐们在拥挤的空间里交换着被苏格兰红酒加热过的暧昧眼神,在舞池中被欢快的节奏煮的沸腾。
突然出现的达西和宾利先生,犹如两只鲜艳的孔雀。
他们灼热的目光刺激着每一个女孩兴奋的烧红了脸。
棕栗色头发的伊丽莎白是贝纳家最出众的两个女孩之一,年轻,漂亮,但和她姐姐简的执意和她妹妹丽蒂娅的轻率幼稚不同,她对爱情有着更加独立的主见。
她相信自己对男人的判断。
她认为爱情不应由物质简单的决定,至少她不是那种,为了成为某个庄园女主人,便去竭尽全力去讨好男人的女性。
所以,当达西带着那种惯有的贵族表情检阅女生们的时候,我可以预料到会发生些什么。
我喜欢达西,他像18世纪英国的众多古典小说中的贵族一样,英俊富有,而且,单身。
我相信当这样的男人骑着高大的枣红色马驹,穿过乡间的林荫小道的时候,会带走所有沿途女子不安的心。
可能是他没有预料到,在这样一个乡下小绅家里,宾客们无论怎么看都不入流的舞会上,会有他命运中女子的出现。
达西的脸就像戴着铁制的面具一样冷峻,习惯了在上流社会的公爵和贵妇人里穿梭的他可能并不习惯这个小屋子里的熙熙攘攘,也可能他早已被某种没有希望的未来麻木。
他那豪华城堡里的凯瑟琳姨妈,在他还在娘胎的时候,就为他安排了一桩似乎门当户对的婚姻。
所以便有那份在伊丽莎白眼中难以忍受的傲慢,让她对这个拥有半个德比郡的男人产生了难以消除的偏见,也让原本的一见钟情变的如此疏远。
“让我喜欢他,一个德比郡都没用,何况半个...”她感觉被伤害了。
伤害她的是达西,也或者是她的自尊。
对于一个有着自主爱情观的女孩子来说,这种伤害是足够危险的。
所幸伊丽莎白是个理性的女子,她的反应不会过份的激烈,却也不会轻易妥协。
她需要一个能给她优越生活的男人,但并不意味着她会接受那个男人如国王般的不可一世。
更何况,她还没有到把自己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矜持当作嫁妆的地步。
英伦风在柔和的小提琴声中流淌,高脚杯,小折扇和各式的晚礼服在白色的烛盏旁凸显着妖娆的质感,贝纳家自制的甜葡萄酒香气袭人。
那个漂亮军官维卡的出现,让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进一步的加深。
小提琴的伴奏很伤感,仿佛魔鬼的手指引导着那些诡异的变幻。
我知道达西是在自欺欺人。
对于伊丽莎白,他早已无可救药了。
他爱她,却用冰刀一样锋利的语言伤害她。
和可爱的男生宾里比起来,没有热情的微笑和表情,冷漠的达西只不过是一尊英俊的石膏塑像而已。
可达西依旧我行我素。
他对贝纳家二小姐产生出的强烈敌意全然不觉。
贵族的气质让他在什么时候都显得冰冷而自负。
他们在舞池里舞蹈,在华尔兹的舞曲中旋转,话语瞬间的交锋犹如兵戈相向。
两人的舞蹈不欢而散。
尽管他们作为舞伴,配合的是如此默契协调。
危险的风暴正在酝酿,可是傲慢的“白痴”依旧抱有幻想。
然而,在爱情的温度下看上去再坚硬的男人,不过只是一块正在融化的巧克力。
他对社会阶层和贵族身份的片面维护,让达西先生在这场角力中和他的敌人“两败俱伤”。
他意识到,这个看似瘦弱身处乡下富农家庭,甚至有些“野”的女孩子,是他无法用他优雅的舞步所能征服的。
他漂亮的蝴蝶结和华丽的马车,都让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还有令她讨厌的半个德比郡。
他屈服了,在一个大雨的傍晚里他疯狂的表白,他说,伊丽莎白,我爱你。
拒绝是毫无悬念的。
但我相信,伊丽莎白的内心中绝对没有一个胜者的欢喜,相反她心痛,无法淡漠和释怀。
就像之后在潘伯莱,她找的那个令自己都发笑的荒唐理由,只是因为她是如此害怕再见到达西一样。
他原本知道结果,然而他还是不顾一切。
决绝的夜晚,面对那样悲伤而无助的眼神,即使无法让伊丽莎白原谅他当初的伤害,可换谁不会心痛呢。
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受过良好贵族教育的达西应当读过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
所以,当他还可以选择的时候,他宁愿以这样极端痛苦的方式,让他不再日夜被对她的思念所折磨。
在那个暴雨的夜晚过后,达西留下了那封信,信里的带着温度的语言,一句句都是那么真诚而细腻。
他说伊丽莎白,那些都不是真的。
除了我爱你。
对一个女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让她捧着一颗破碎的心更让她感动了。
更何况,她知道了,他是无辜的。
与其说达西一直没有放弃伊丽莎白,不如说他们心中一直都没有放弃这段感情的期待。
达西和伊丽莎白。
宾里和简。
故事的结局圆满的就像一个童话。
一直以来,都觉得两个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只存在于油画之中,微笑的绅士们拄着拐杖,贵族小姐从挂着瀑布般流苏的马车里向外张望,上了年纪的家仆挥着长长的马鞭。
那些蒙着灰尘的古老色泽,在我看来永远不会在博物馆透进的强烈光线中明丽起来,但那些浪漫的气质却如同那些沧桑的古典小说一样被时光纤细的包裹着,安静如沉睡的琥珀。
不管《傲慢与偏见》是否沾着评论家们批评其“小资情调圣经”的口水,但达西和伊丽莎白山穷水复的爱情故事,作为英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浪漫符号,却永远纯洁的不染尘埃。
一直很爱达西和伊丽莎白共舞的那支小提琴独奏。
后来,朋友告诉我,舞会上的那支曲子是《A postcard》。
跋山涉水而来的爱情,宛如明信片上情人褪色的笔迹。
The end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5215910.html
一直拒绝看《傲慢与偏见》,因为觉得就是一个灰姑娘的意淫故事,男主角多金、傲娇、温柔、专情,这不就是霸道总裁吗?
这样的故事小时候看够了,20岁之后已经免疫。
所以去看这个电影,真的只是想social。
但是看到后来竟然看哭了是怎么回事,我想应该不是我提前进入更年期,是因为它确实非常感人。
题材如此狭窄,灰姑娘和霸道总裁的故事如此俗套,最开始相互讨厌(其实已经一见钟情),中间分别、重逢、误解、分别、重逢,熟稔其中的每个套路,但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的凝视,他在远处的晨雾中走来的身影,高大英俊、深情款款,是在故事情节之外的,动人的独特气质。
我们终究是需要童话故事的,不管是简·奥斯汀写这本书的1813年,还是爱情已经不被信任的2018年。
其实很佩服这样简单的爱情电影,银幕上很久很久不知道如何表达爱情,都知道爱情不会有什么花样了,没有人能光讲爱情抻到120分钟,所以爱情电影被一塌糊涂的喜剧替代,或者插入一点悬疑的情节。
所以《傲慢与偏见》还是珍贵啊,13年前,还可以娓娓道来地谈一场俗气的恋爱。
看完电影出来,组织者小七说,从这里向外面看可以看到静安的夜景,我们在22楼,向外看去,静安寺和久光百货就显得没那么大了。
一个fancy 上海,一个对爱情仍然有期待的人。
一,我不喜欢英国风情画;二,我不喜欢浓重的英国腔;三,我不喜欢凯拉奈特莉的任何东西;四,我不喜欢傲慢与偏见。
傲慢让别人无法接近我,偏见让我无法爱上别人。油画品质,唯美纯真。
加勒比海盗原班人马倾情打造的一部完全无法理解的描述一种诡异生活的电影
好爱。
成功重现英国风光和十九世纪生活。但伊丽莎白的家人,确实有点让人受不了。
这一版的每一刻都美得让我心醉。特别是片尾达西从田野的晨雾中向伊丽莎白走来的镜头~
和95年BBC版本相比逊色很多,美国味太重了!凯拉奈特莉笑起来真丑,多么青涩轻浮的Liz啊...
一本書濃縮成一部電影看來是有些倉促,某些鏡頭有著電影的大氣,音樂與攝影很贊,卻總覺得奈特莉再怎麼向名著女性看齊最適合她的還是那個海盜..........
和95比就一乡村爱情故事
挺没劲的 还很长
选角不当。
總會有一個人深愛你。
大爱
傲慢与偏见为什么这么好磕?因为是双a男女主,因为解不开的只有偏见没有误会,因为男女主的傲慢停留在机智的对白。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因为自恋而注意到对方的缺陷,因为自卑而爱上这种缺陷,又因为相似和互补,幸福地契合上缺陷。
演员阵容真强大,可惜没演好。把这么一部好片演烂了。。。糟蹋
明明我对原著一点都没爱居然啃掉了这么多周边OTL这版电影比原著还没爱,(而且显得很消沉|||)但实在是太美了~~~两个男演员好嘲…尼日斐庄园的面瘫腹白和天然呆||||||||
我还是很爱达西先生
是一本名著改编的,女主对男主一直存在着偏见对贵族上流社会的一种偏见,男主就是象其他贵族一样,身上有种与生俱来的傲气,就这两个不可能的人物因为巧妙的缘分走到了一起,其实他们骨子里就是相互吸引的。
烂
于原著出入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