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把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翻了出来,周三收到first青影展微信平台的推送,说有一部片子叫《东北偏北》,就顺便来看看。
正题。
东北的林场和农田、贯穿村庄和影片的铁轨和火车很像《杀人回忆》中的环境。
片中李占山队长的前列腺问题让我想起了《疯狂的石头》中的郭涛。
类似《西北偏北》的片名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有些悬疑元素的影片。
看完电影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主题有犯罪、悬疑、喜剧、人性、文g(这样的排序并不代表各种主题在影片中的主次)。
如果说本片的主题是犯罪,在这里类比一下《杀人回忆》。
两部影片对犯罪行为及现场的呈现比较含蓄,但《杀人回忆》呈现出来的犯罪现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让观众明白案件的恶劣,手脚被缚遭受残暴性侵的女尸足够将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
而本片中案件的定性和受害人的反应并没有类似的作用,先是案件定性由流氓变成强奸,对于犯罪现场的呈现只有小翠和彩凤两个角度,其中小翠的段落到了跳河之后就再没交代,而彩凤回了娘家之后又毫无征兆地出现并且几乎看不出犯罪留下的伤害,这样的处理显然削弱了观众对犯罪题材的注意,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如果说本片主题是悬疑,明快画面、光线以及前前后后大量轻松谐谑的配乐和对白恰恰将观众的情绪引导向了相反的方向;如果说本片定位为喜剧片,我觉得还算比较贴切,只是几个承担着搞笑任务的情节点的逻辑与对白有点生硬;至于人性和文g,本片只是打了擦边球,片中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文g结束后的口号、语录还是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人性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对情节的推动都没有太大作用。
然后片尾曲用了流行歌手汪峰的《东北偏北》,真的感觉不到和上述哪个主题有应和。
虽然说一部影片可以有多种主题上的定位,但本片导演貌似没有把上述若干主题表达清楚,片子是不错,看得出导演很卖力,只是差了点火候。
几个槽点除了以罪犯身份出场之外,嫌疑人出场只有一个兽医蹲在地上收拾医疗器械的镜头,不超过两秒,结尾告诉大家,罪犯就是他。
没有铺垫,真的很唐突;罪犯最后面对被控制住的李队长,第一反应不是跑,而是交代自己的犯罪动机和家庭背景,等警笛响了才跑,呵呵;猪倌儿蔡教练的设定有点奇怪,在侦破案件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她的作用甚至比李队长的作用都大;李队长的前列腺问题貌似和情节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难道是为了突出罪犯的精力旺盛?
罪犯供述自己是被母亲管的太严了,初恋姑娘上了别人的床,所以才触犯了犯罪行为。
事实上,从大多数案例看来,恰恰相反,被父母一方严格约束的孩子更多发生的是伤害性犯罪行为,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最后成长为他们自己的父母,要求的是外人对本人的绝对服从,当遭遇反抗的时候,遭遇挫折的时候,心理的愤懑和抑郁会最大限度释放,通常表现为连环杀人、分尸,本片中的连环强奸实在是……并且这样的孩子不太可能将半拉瓜凶狠地按在地上加以恶狠狠的威胁(“狼都怕我!
”呵呵了,你那个大褂和针头,也就吓唬吓唬家畜了),更多的遭受父母过分严格要求的孩子表现出来最多和半拉瓜一样胆小懦弱,在夜里面对女性可能很吓人,但是在白天他一定是个胆小鬼。
本片取材于北京“双桥老流氓”案,案中的罪犯恰恰就是一个懦弱猥琐胆小的家伙,谁都认为他跟连环强奸不可能有关系。
而触犯他犯罪的动因并不是怕老妈,而是怕老婆。
因为在家里受老婆欺负,所以晚上要去欺负别人家的老婆。
因为他遭受的压迫来自于并不那么权威的配偶,所以他的犯罪心理外化的结果更多的是侵犯性犯罪,比如强奸、偷盗。
强奸犯、盗窃犯和杀人犯之间气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片中的兽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现实中的“北京双桥老流氓”比电影呈现的要精彩太多了,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遗憾。
最后,不管导演是否有意借鉴了《杀人回忆》的叙事手法,本片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说了那么多都是批评的,我也夸两句。
敢于借鉴《杀人回忆》的叙事手段,实在令人敬佩;画面风格很讨人喜欢,把东北林场、村庄、田野拍的很接地气;摄影很棒,镜头衔接让人看起来很自然;罪犯从水缸里出来侵犯彩凤的段落拍得很漂亮,真的很有悬疑的感觉;那个年代大家对“抓流氓”的热衷还是很令我们这代人“感动”的;片尾两个打板接罪犯落网的段落处理的很轻巧。
希望导演再接再厉吧!
今天下午(8.23),被基友蛊惑曲参加了提前的放映会,大概就是提前放一放的,说实话,我后悔了,因为今天刚出门北京就下起了小雨,到达新中关影城的时候,雨下的更大了……当然这还是其次,其次是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关键情节如梗概所说,抓流氓。
但是,说句实话,我完完全全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抓流氓了,十分莫名其妙。
另外,主角蔡教练也很莫名其妙,我不太清楚她在文革中受了什么刺激,自己的孙女被强奸了,下一秒就眉开眼笑……另外本片的各种笑点也是莫名其妙,可能快比得上后会无期了吧……各种段子都是硬生生的插进去,十分无聊。
所以,整场看下来,尿点很足……关键是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各种视角啊,镜头啊都是莫名其妙,切的十分生硬。
不太明白为什么楼上几位会给这么高的评价,果然我还是没有艺术细胞……:(还有那个流氓……莫名其妙最后开始(略)煽情,十分莫名其妙,我都替主演感到尴尬啊……
什么事情都要归罪于wg咯!
事有事在的事,非要扯上关系的关系的话……好吧,我挺无奈的。
所以我不知道导演或是编剧是想说这个悲剧是因为社会背景呢,还是仅仅是自己经历的爆发点?
电影拍的是不错,不过老知青和罪犯的共同点就是wg犯的罪,这个不觉得牵强?
人性的弱点,或者说是兽性不是因为一场悲剧而存在的!
进入12月以来看的国产片中,最喜欢这部《东北偏北》,甚至超过的《师父》,一部很特别的电影,有点复古的80年代侦破题材,有点朴实的东北往事,在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中,演绎了一宗跌宕起伏的抓流氓的故事。
且不说厚重的思想探讨,就风格和叙事所体现,都足够精准。
《东北偏北》的故事背景放在文革之后,人们还处于小心翼翼的阶段,但已经有了张扬个性的苗头,这样一个妙微的时代的背景,让这个抓流氓的故事具有了深度,张秉坚导演很正确的并没有急于展现时代的症结,而是扎扎实实的做足了讲故事的功课,从性侵案接连发生这一悬念着手,一步一步展开粗中有细的李脚印队长和有学问的中医教授老太太联手破案的剧情,引出了一连串的闹剧。
剧情非常紧凑,旁枝末节很多但处理的干净利落,大老粗队长通过看脚印,明查暗访,大致摸清了罪犯的身份和习性,老太太通过科学和缜密的推断出罪犯的犯罪心理,从而给抓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可是真正落实的抓捕上,却是一次次的落空,无论雨夜的大追捕,还是集群众力量的围猎,最后都无功而访,就像那部著名的韩国犯罪片《杀人回忆》,神秘的流氓一次又一次与警察擦肩而过。
围绕“性”这个敏感的元素,影片不夸大不回避,无论对罪犯的动机,还是包括李队长、偷窥犯,以及蔡老太,小翠、春苗、彩凤等女性角色,对这些角色都有深入细致的性心理描写,而且该隐晦的隐晦,该直白的真白,这是本片的可爱之处。
犯罪题材一直都是营养丰富的温床,这里面有暴力、情色、阴暗、扭曲、欲望等等恶之花,总有优秀电影能从中饮,得出雅俗共赏的果实,例如那个让王保强入行的《盲井》,令曹保平成名的《光荣的愤怒》,还有看过了都说好的《白日焰火》,今年有《心迷宫》《十二公民》《烈日灼心》,一部比一部带劲,给乏善可陈的银幕带来了更多野性的力量。
和以上提到的这些电影不大一样,《东北偏北》的故事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质感,这场闹剧里有很多黑色的、讽刺的、幽默的桥段,使其全程都没有尿点,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的把观众进入了一个悬念的迷宫,为了谜底而挠头,一边欢乐,一边开脑,这个叙事技巧非常高明,远胜过那些只会用不合逻辑的剧情制造阴暗氛围的类型模版片。
在那个朴素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抑,以及生理和心理双重的“营养”不良,李占山和对象的屡次好事不成,肾不行,嘴还硬,不喝老太太的药酒,却偷偷藏起一把淫羊藿,种猪的壮阳大餐,巧审偷窥狂的趣味,都深入生活,非常鲜活,再例如彩凤在做诱饵的过程中竟有了快意,小翠被退婚后跳了河,这都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和生理上的缺失相比,他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粮食,还好,在几年之后,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东北也不再封闭,蔡老太在海边遇到了新一代的少年,认识了“耐克”,她在海边似乎在沉思,将来,会不会有人怀念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风景很美,东北的秋天有泛红的树林,粼粼波光。
冬天有大朵雪花缓缓飘落,皑皑草场寥寥人烟。
在这样的伊甸园,人类意识之初的性成了故事的主题。
强奸犯的性冲动,普通人的阳痿,以及处女情结。
再加上时代背景是7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
便产生了一部追逐与嘲弄的故事。
之前看过美剧《犯罪心理》,几乎每集在讲述BAU如何通过分析行为、心理抓到罪犯之外,也会叙述罪犯背后的人生故事。
这部《东北偏北》里强奸犯只是配角,但也有讲述他少年时期的阴影。
有两种视角的对视。
结尾很奇妙,可以理解成一种嘲弄:电影里的人生活在另一场电影里,或者理解成对结局的执念:我们总是期待光明正义。
导演大叔很可爱,可惜我近视眼看不清他的样子。
他解释了一番他的理念,然后说:“听到你们的笑声就足够了。
”嗯,确实笑了。
片尾海滩,细思极恐,范兽医真的是最初的老流氓?
还是蔡教练故意掩饰?
最后海滩的人是范兽医吗?
范兽医是蔡教练的儿子吗?
最后的结尾还是精彩的,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而每一个思路都是一种人性。
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可能,这又代表着不同的人性,这是电影之外留给大家思考的,也是电影有限时间内未呈现出未表达出来的。
『东北偏北』值得一看<图片1>
这部电影真是无聊到爆。
一帮警察抓不住一个兽医知青,这部戏里的角色没一个聪明的,只有一个比一个更蠢,作为一个东北人,这部剧里的东北话讲的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方言的灵性。
人物故事拙劣,拉低观众智商,让人看着着急。
对我感触最大的是整部剧核心价值的表述都在揶揄文革,用种猪、强奸犯、淫羊藿、阳痿、偷窥癖来控诉特殊年代对个体的压抑扭曲与残酷摧残 。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思潮的兴起开始,伤痕题材的文艺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夹带上对其时政治社会的批判,这种现象甚至一度成为某个时段的文艺主流。
四十载悄然已过,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历史的亲历者也正在逐渐的退出历史,但伤痕文艺的作品依然存在,内容也仍是一味地对时代宣泄情绪,且四十年无甚改变。
比如文艺作品里只要一提女知青回城就必和大队长睡一回这一类的情节设置在近几年来的文艺作品里又突然多了起来。
一个两个文艺作品里出现可以说是对特殊年代的特殊个人的时代反思,但现在却好像给人觉得曾经的那个时候好多女青年都和队长睡过觉。
这种桥段真的令人生厌。
随着文革离我们渐远, 加之当局“有意”的淡漠, 我们对文革的认识除了亲历者的只言片语,就只剩下文艺作品了,但文艺毕竟不是史,它只是抽象的把生活中具有文艺可塑性的东西从繁杂的现实中抽离出来,并将其进一步个性化、扩大化、艺术化。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它并不能真实体现那个时代的“纯正”现实,但随着亲历者的逐渐凋零,抽象的文艺作品逐渐成为公众认识那段历史的第一视角。
这可不是一种科学的对史实的态度。
再说回“伤痕”,在我的理解中“伤痕”应该是一种对曾经时代的社会反思,这种反思说到根底是对人的反思,是一种高级的对人与这个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并且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剖式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针对特定历史时代的暴露、控诉、嘲讽甚至宣泄谩骂,不应该把本属于全体人民应当承担的愚蠢与过错责任狡猾诡辩式的推卸给一个抽象化的时代或某个人,毕竟人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
若果我们不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贻祸于时代所暂得的偷生又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并不懂技术,只谈表达与感受。
)
去《东北偏北》的点映场说实话是冲着片前加映葛优演的《窒息》去的,《窒息》虽然是05年的片子,却并没有听说过,对葛优的演技有所期待。
没想到这部片子在我心里却成了葛优神话终结者。
先说《窒息》(略不中听)。
可以用《东北偏北》里的一句台词概括:形势大于内容。
看过德普的《密窗》明白一个道理:内核空洞,把一切故弄玄虚的不合常理推给精神分裂是电影人的取巧。
恕我直言《窒息》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更何况全程狗血(包括音乐)形式浮夸专为刺激感官。
葛优的表现平庸毫无亮点,多次出现光头颤动的特写不仅没有震撼力,反而有不良胃部生理反应;“老戏骨”李滨的退休心理专家表演过火脸谱化,常常误以为是退休老刑警…观影感受是典型的国产电影之痛!
好在之后《东北偏北》起到了补偿作用。
要不是映后的导演访谈,真没想到这是同一个导演的两部作品。
同样是李滨,没有了葛优没有了精神分裂没有了浮夸的狗血情节,一切都回归了事物本质状态:真实。
故事线索清晰,推动自然合理,呈现过程完整。
特别要说的是以班赞为代表的一众演员们表演相当精彩,各司其职各有性格,除了兽医张嘴的学院腔,其他演员都像原生于此,植根深厚质感强烈。
班赞不愧是人艺的!
再瘦一点适应的角色类型更宽。
也许正因为不是葛优和范伟反而成就了影片整体基调与风格的统一。
也许电影工作者会在国内市场进行横向比较,但观众一定是和此类影片进行纵向比较和优劣判断的。
填补类型空白不如拍一部好电影。
这个时代的中国(不是没有)实在太缺能讲好一个故事的好电影,太缺反映普世价值观的好电影,太缺从人性角度对人性多样性进行深刻挖掘的好电影……
《东北偏北》所以名字是为了致敬西北偏北吗。
浓厚的东北味道 浓厚的文革后毒瘤气息。
这风景其实拍的比电影内容还出众 吸引眼球啊~ 这大东北就是天气好哈?
不得不说其中有些剧情真的是借鉴了“杀人回忆”。
但是又比杀人回忆多了些笑点。
老流氓身手了得 李队长脚印儿专家 蔡教练号脉帮助抓罪犯。
毕竟蔡教练不可能是马尔普小姐。
可是为啥“老流氓儿”是这电影里最帅的,哭了。
最后结尾这种双结局式的套路其实没必要吧。
我更喜欢第一个版本。
政治历史的错误就无需多言了。
说起来最近看的独立电影中东北偏北并不算出挑。
也算是尽力了。
标榜自己是侦察兵破案全靠脚印其实只是炊事班且有点阳痿的李占山,精通医学却因文革下乡养猪的蔡教授,一群跟风的老百姓,大大讽刺了那个年代!两人在一同破案后,互相影响发生了改变,强奸犯应该是没抓住的,结局很巧妙
影片整体气氛差了点~~杀人回忆整体的压抑感可是很强的~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但能有点人文关怀和自觉就不能把一个如此的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单纯地处理成一个毫无内涵和反思的闹剧,你他妈处理成歌颂公安无敌的洗脑片也行啊。导演拿抓捕强奸妇女犯的过程取乐,这他妈是能够取乐的事情吗?这他妈导演脑子里得有多少大便啊?让观众跟着他一起嗨皮?南朝鲜的杀人回忆就是部不咋地的被过度吹嘘的电影,但是人家主创还他妈起码有点人文自觉,你妈的你给搞成一部喜剧,最后还来个间离效果这种贼几把low的处理把前面的本来就稀释的剧情彻底解体殆尽了。可以说是傻逼中的傻逼了,真几把无语,光腚总局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傻逼了。这些主创已经没有一点羞耻心了。
用一种导演更熟悉的套路去讲《杀人回忆》的故事,减分,电影结局的笔锋一转处理的极其讽刺,比电影本身更让人回味,加分。
很多人根本没看懂吧,怪不得分这么低。回力的底耐克的面。老流氓继续逍遥法外。
革命激情有个啥用,那玩意儿只是特定时期的政治正确罢了,是工农的春药,办事儿还得靠脑子,那十年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就是这些,上山的右派寸步难行,下乡的知青卖身回城,政治疯狂一定要在自由的艺术里留下残破的痕迹,导演的结局很高明,满足过审又保留自我还讽刺审查。强奸犯这么帅是合理的吗?一双大眼睛水灵灵的
看过那么多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很少有摄影把农村拍的这么美!讲的是破案故事但是查案过程却带着一种欢快又有点幽默的步调.剧本不如心迷宫,但同样讨喜.
摄像真不错 算烂尾了 就真实案件来讲改变的不好
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好中医能破案。呵呵。把东北拍得这么美,真是高水平。配乐赞。三星。
这是什么表演啊
正宗学院派底子,戏噱方法演绎性压抑,摄影水平一流,演员二流(个别除外)、故事只是三流。
风格陈旧且凌乱
中国版的《杀人回忆》,减少了些许宿命感和无奈感,添加了一些诙谐。但总体水平在国产电影内属于比较好的水平。最后的结尾、各种追逐戏、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画面都是亮点。
也不想杀人回忆啊……
五千年的性压抑,到底行不行?片尾露脸的强奸犯满脸的忧郁哀伤45°阳光明媚潸然泪下过于的文艺青年,连犯案的理由都那么的无辜和被动,结尾巧妙的打板足见导演鸡贼啊哈哈哈哈和基友出了影院被抓住访谈也是,阳光明媚潸然泪下233333
为什么从《西北偏北》改到这名字,档次瞬间低了这么多?
没见过那么智障的片子,那么严肃一件事情搞得像个笑话一样。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开篇镜头惊艳了我,好明媚优美!细看原来监制霍建起就不见怪了。黑色幽默悬疑题材,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故事,荒诞如片名,东北的纯朴和亮丽里包裹着压抑和偏离,人性解放在文革之后只能是喜剧中的忧伤。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