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视剧看下来就会发现编剧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主题——面具戴久了就脱不下来了:木兰戴久了女人的面具就真的和公孙玩起了暧昧,庞统的女人玲玲戴久了刘义老婆的面具就真的变成了刘义的老婆,小太监林忠义戴久了皇帝亲信的面具就真的成了皇帝的亲信,而柴丝言戴久了小蛮的面具就真的爱上大包……时间可以侵蚀一切,距离就是问题。
人就是感情的动物,感情是在相处中产生的,分开久了感情就会淡,这是个很无奈的规律。
也许编剧也对这个结论很不满意,才会让小风筝最后还是离开了辽国,离开了耶律。
有很多人骂片子太烂,我想说作为一部纯推理悬疑剧肯定是很烂,因为很明显这部电视剧是按偶像剧的路线在拍:插科打浑随处可见,甚至在最后解说案情时也不忘相互之间抬杠,然后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比如什么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之类,最重要的是整部电视剧在破案的表面下完全是以感情线作为主线……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这是一部偶像剧,然后我们以一部偶像剧的标准来评判这部片子会怎样呢?
我觉得这种以偶像剧的方式来拍悬疑片的路线很成功,可能因为本人胆子不大的缘故,看纯的悬疑惊悚我是看不了的,所以看第一部的时候几个人一起看还经常怕得捂着眼(虽然那时才上初一),可是这部我一个人很轻松地看完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里面不断有笑料来稀释破案时的那种紧张氛围,比如那个凤凰杀人里,本来是挺恐怖的一事儿,可是出来一个天下第一神捕赤飞马上就让你整个人放松得不得了。
喜欢这部片子不仅因为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而且里面的秉承了偶像剧的另一个传统,那就是美女不断:和谈金案里是人妖木兰MM,三大神器里是萝莉小狸MM,面具杀人里是美丽人妻玲儿MM,凤凰杀人里小风筝MM再现江湖,还有就是土城里那天真无邪的若水MM,这部电视剧光看MM就让你应接不暇了。
最后说说这部剧里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首先就是这包拯作为大宋第一聪明人,除了最后接破案情那一段,在破案中对于公孙、展昭和小蛮的提出的问题最多回答就——不知道。
这个剧情让我不知道囧了多少次,编剧也许想突出小蛮对包拯破案的作用,但在观众看来这真是不可接受的,我反正接受不了包拯像个傻瓜似的满脸正经地说“不知道”,然后却在根据小蛮的一句话就如遭雷击接着豁然开朗。
还有就是公孙每次验尸总说的一句词:“舌头位于上下鄂之间,不是窒息而死”,每死一个人他都得说一遍,这样有必要么,导演非要每次都说这一句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我听着感觉公孙很弱智,好像只是黔驴技穷只有会查别人是不是“窒息而死”一样。
说是七年,其实也就六年稍多。
当初应该是学业“繁重”而没有精力看吧。
如今总算是将这部电视剧看完了。
总的来说,在现今这个能看的电视剧资源极度匮乏的时候,补一补遗还是不错的。
本作明显的情节漏洞与Bug还是没什么,虽然部分内容显得牵强。
而且其实整部剧情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说物件展开,这点感觉比起前两部也许可以算是一种突破吧。
不过重点要说的是,这部剧第一章给人的印象是特别的腐,有点受不了,之后几章还算回归正常,不过在最后一章有小爆发了一下,当然这个不是重点。
剧中的三位男主角,个人感觉还是不错,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不足。
而关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戏又似乎过多,毕竟【包青天】这个招牌一直被塑造为悬疑而非偶像剧,但三对的结局还是令人满意的。
这里还是吐槽一下公孙每次验尸的时候总是那句“不是死于窒息”。
剧中也老是出现什么“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这种似是而非的道理,让人听着有点不舒服,但是对比的“面具”就使人能够轻易接受,也许是本剧本来就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的吧,个人觉得“面具”主题还算是比较深刻的,能给人留下印象。
然后就是再提一提包1里穿越的沈良,此人好像是那什么耶律两兄弟的大哥??
还真是无语,穿越也就算了,穿越后连阵营都换了。。
顺带也提一提包2里的王朝,穿越于包1里的卓云。
然后就没什么特别想说明的了,虽然开始受不了邓超的傻样,不过习惯后还是挺可爱的,小蛮和小风筝也挺惹人恋爱,公孙策也是温文如玉且不失幽默,展昭的发型就不评价了。。
最后就是在剧中插入的调侃太多了点,调侃贵精不贵多。
国产悬疑推理电视剧我基本都看过,这真是第一部让我看着生气的。。
无关演员,无关推理情节,就单单的台词就能让我尴尬死。。
主角们动不动就打闹说着“去死啊”,女主高频率的无理取闹,和主角团三句不离谈恋爱。。
我承认,悬疑剧很容易太沉重,所以需要调节气氛,但是40%都是这种嬉闹,让少包显得如此低俗,同时也让剧情显得拖沓。。
人物之间的友谊和爱情的塑造是需要建立在人物本身之上的。
一名礼部侍郎,一位天下第一聪明人,为何语言如此粗俗?
真的是败于台词。。
小蛮虽出身贵族,但是毕竟在妓院当过厨子,还想要隐瞒身份,所以语言行为可以理解。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取闹,很容易败光观众好感。
再者,这样强行利用大篇幅尴尬的对白来刻画人物之间的感情,再最后试图突出大悲,只能让想要沉浸在剧中的观众感到唐突。。
有人可能会说,你不喜欢就不要看啊,但是这部的作案手法和推理情节其实都很棒,演员也很棒。
作案手法新奇,作案动机也合理,解密关键也很前卫(比如男扮女装,两个凶手)。
这些闪光点被尴尬的台词和拖沓的剧情所掩盖,真是。。
让我更气。。。
杨蓉最出彩的莫过于《云中歌》里的霍成君和《少年包青天之天芒传奇》里的小风筝。
霍成君很惊艳,小风筝完爆女主。
很多人觉得《陆贞》里的萧皇后也很惊艳。。。
知道最后一个角色的绝对是老粉!
由罗嘉良王学兵主演的《天涯追辑令》,还有林家栋,杨蓉在剧里演的是罗嘉良的师妹,喜欢罗嘉良,一直追随守护他后与林家栋有情感纠缠,不知道最后和谁在一起了,剧情都记不得了!
只是当时看这剧的时候特别喜欢她,后来直到小风筝才真正圈粉!
冲着杨蓉才看完这剧!!!
太惊艳啦!!
是我比以前聪明了还是编剧太烂,这片子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案件发生后总会给作案者一个莫名其妙的特写,让我无奈的在知道凶手是谁的环境下忍着换台的冲动看他们到底怎么杀人为什么杀人案犯总是看上去单纯的要命而实际也是好人……邓超要不就装酷要不就傻笑(似乎所有的片子里他都只有这两种表情)女猪脚,最看不惯她的大舌头了,再配上矫情的配音,汗毛倒竖演庞统那位明明在第一部演了个谁谁然后死掉了忽然在这部改头换面又出来了皇帝竟然是贾一平演的,比佟大为木木的眼神更让我震撼明显拉了皮的邬倩倩竟然演包大娘!
她有表情吗?
她有表情吗?
她有表情吗?
她就一面瘫嘛!
释小龙扎起了马尾,脸部看起来就像嘴里鼓了气没放走,看电视评论竟然还有人说越来越帅?!
我审美有问题还是您有问题?
每次包拯分析案件总会不停回放回放回放,顺便再给邓超一个大特写,一个案件9集都讲不完,废话连篇,絮絮叨叨,当观众是傻子啊,编不出来也别老拿回放凑时间啊包拯在某集做梦和只穿肚兜的小蛮互摸,我喷了连主题曲似乎都有所改动无比怀念初中看的周杰版少年包青天,根本不知道谁是凶手,似乎谁都有可能,却又说不准;喜欢阴森森的庞太师和沉稳的八贤王以及不得志的公孙策……总之,此片为狗尾续貂之作。
我们总是容易在光影的感情世界里沉沦,看他和他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看他为她宁负江山,横眉冷对千夫所指;看她为他素手裂红裳,从此仗剑江湖,红袖添香。
那些爱恨情仇似乎总带了几分年少轻狂,酣畅淋漓却又纯净得不染纤尘,让你我趋之若鹜。
这或许就是电视剧之所以动人的所在。
如同【少年包青天3】,作为一部主打悬疑的片子,令人感动和回味,不是环环相扣的案件,反而是故事里琐屑细碎的温暖。
那些感情的细枝末节浸淫在记忆里,温柔了岁月。
编剧无心插柳,却万条垂绦,碧柳成荫。
犹记年少轻衫薄——包拯vs公孙策vs展昭景佑三年,卦书同人,上乾下离,大利西方。
故事如徐徐展开的画卷,在西北的风沙里染上了艳丽的色泽。
包展策三人成行,越山长水阔,换君主江山固若金汤。
权谋者的进退攻守却要以他们为子,压上万里河川,帝王之术果真是一种摧枯拉朽的残忍。
可是这个道理包拯不懂,困顿挣扎,成全了王者的纵横捭阖局,愧对了挚友的同生共死义。
那个谦谦温和的君子如玉呵,曾经恃才傲物,鲜衣怒马,却在一次次的对弈中败下阵来,最后甘愿敛起绝代风华,做掩映在他身后的白月光,看他名动天下,看他万民敬仰。
他们之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善万物而得时,水一样的柔韧,也有水一样的绵长。
犹记他身陷辽营,他策马前去,于营帐中三戏敌军将领;犹记他对一张咸卦黯然神伤,他伤神费脑,博才子一笑;犹记他痛失所爱,他深夜觐见,受下五十杖责,一句“臣要他死”掷地有声……年少灿若星辰的面容模糊在了韶华里,那份兄弟之情还依旧灼灼其华。
相知相伴经与了时间的阑珊灯火,磨砺出一份不问原由的信任。
包拯要水落石出,公孙策展昭便义无反顾。
奈何真相抽丝剥茧,却在结局处是非对错转瞬成湮。
不是不够坦荡,只是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他们都输给了王权的翻手为云覆手雨。
放手给你自由,来世再续兄弟缘,死别生离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的默契。
留下的人,各安天命也好,相见无期也罢,都在时光的洪流里,成了寂寞的旅人。
情不知其所起 一往情深——包拯vs小蛮风情万千,烟红柳绿的边境小镇,大红的幔布拉开了一出折子戏。
戏里,他不是担起百姓愁苦的悠悠青天,只是善良乐天的傻瓜大包;她不是流光溢彩,卓尔不群的高贵的郡主,只是简单率直的伙房丫头。
她本是为了监视他而去,却在一出出悲欢离合里投入了感情。
丝言为恋,独缺其心,她名字里的深意。
无心的爱恋,无心的痴缠。
脂粉散去时,他在夜凉如水中把承诺说的云清风淡,她听得泪如雨下。
爱是旧时光里的胡琴,被他一席话起了调子,咿呀呀弹唱开去,低俯暗行,引得她不自主地便随了他出生入死,与他风雨同舟。
曾经娇嗔浅笑解君愁颜,曾经一语道破案中玄机。
这个吵闹率性的女子是午后清澈和煦的一缕阳光,斜斜的照射,在包拯不解风情的心底打开一道缺口,攻城略池,占地为王,他还茫然不知。
直到她疏离地叫一声“包大哥”,他才在恍然若失间发现,爱早已盘根错节,遮天蔽日。
他们都是心思澄明简单的人,向往的不过是一个平淡的未来。
不是没有过相约竹林深居,同看日出日落的坚定,不是没有过月下谈心的甜蜜。
可沾染了阴谋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幸福的轨迹。
一曲胡琴调,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他在京城断崖的猎猎寒风里望向她。
桃花面,杏仁眸,眉黛青,原来她也可以温婉清丽,恬静芬芳。
奈何朱颜辞镜,终于以真面目相对,却成了死别之日。
“真好,你最后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个笑脸。
”他坦然赴死,徒留给她一个清冷寂凉无路可寻的未来。
记忆似乎又回到了那一夜,包拯被推落悬崖,她哭得声嘶力竭,说若人世无他,生无可恋。
而这一次,她只是轻轻闭上眼睛,无声滑落一行清泪。
低哑的胡琴调子已经断了声线,曲终人散,她还沉浸在如诗的折子戏里,谢不了幕。
思君如满月 夜夜减清辉——公孙策VS小风筝多情自古空余恨,恨情深至此,却不得不相忘于江湖。
一寸相思一寸灰,倾尽半生痴狂,空剩一抹残香。
才子吟风弄月,吟不出红尘相偎,佳人说玄谈易,卜不出相濡以沫。
才子断肠美人含泪,似乎怎么也逃不出命运的窠臼。
初见时,她扮作神女天问,一袭蓝裳,高贵神秘;他是骄傲才子,激扬文字,顾盼生辉,相遇如艳阳,惊艳了时光。
他爱她才思敏捷,叹她鬼灵精怪,惜她骄傲隐忍,许诺黄泉碧落,与伊相随,忘川对岸,把酒言欢。
她嫣然一笑,孤星逐日,此生飘零。
看到好多说不喜欢三的,我喜欢推理却不精于这方面,也许看不出什么bug吧,对于儿时喜欢并追过的剧,大学了还在重温并越来越喜欢的我忍不住夸几句,不喜勿喷,蟹蟹还有就是发现好多人不接受续集,喜欢包一包二,不接受包三,喜欢还珠一二,不接受三,喜欢仙一不接受三,额,虽说我是看情况,但这些我都接受度蛮高的,都接受并喜欢,题外话第一次写评论,献给儿时的好剧里面很多角色都很喜欢啊,包拯,公孙策,展昭,小蛮,小风筝,小狸,若水,除此之外,还有庞统庞大人哈哈,超级喜欢里面的他,有能力,自己闯荡出一片天,背着小蛮的那一段尤其喜欢,送到屋里时和小蛮的对话好好玩。
对包拯…最后说如果是你包拯当皇帝,我庞统绝对不反。
总之,让人反感不起来,反而超喜欢。
还那么帅邓超演的真是傻得好可爱,哭着抱怨公孙策骗他,逗公孙策和那个大辽将军时笑死了。
还有后来调侃公孙策喜欢男的,哈哈,笑点很多,吴樾的人设也挺好玩的,有点自恋(=^.^=)主演们演技都很好,非常喜欢的一部剧,小狸汉语不好闹很多笑话,迦叶寺分别说的那句话猜到了意思,学了日语后才确定。
杨蓉在里面真的挺有灵性的感觉,还有若水也是,也很喜欢若水,单纯至极,上善若水,非常崇尚自然的一个女孩子,公孙策说她的言语行为颇合老子之说,确是有些道家之风,有需要了就去做,不压抑自己。
只是为了守护所谓的天芒,结束了这么年轻可爱的鲜活的生命。
公孙策,我原以为非任泉不能胜任,然而赵阳演的公孙策真是让我迷的够可以…很多角色的人设都很好玩,公孙和包拯失忆时的戏份也是让我哭让我笑,喜欢他们几个人之间相互打趣开玩笑,那时候还没有流行基情这一说,他们的兄弟情,恋人之间的那种不言说却彼此感知的爱,纯粹,爱却又不得,包拯和小蛮,展昭与小狸,结局包拯和小蛮在一起时直接泪目,开心的哟。
喜欢杨丽晓这位演员,看过她好几部剧,最喜欢小狸,后来奇怪怎么不见她了,原来是出国留学了,现在都毕业了,样子没怎么变,还是挺好看的还有就是几个案情的铺设,每个案子线索给的也挺多的,跟着一起思考,但是我第一遍看好像只猜出了一个人,理由是根据经验猜那个最不可能的人😂这智商…除了这些,我其实感触挺深的就是案子了了的时候都会给人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一些哲理性的话。
面具戴的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拈花一笑。
还有一些人对一些人的守护,小蛮对大包的守护,若水对天芒的守护,林忠义对皇帝的由开始的监视转变为守护,公孙策对小风筝的守护,对爱情迟钝的他最后对小风筝说出的那段情话显得尤为珍贵。
还有里面的一些经典对白也是看一次笑一次,比现在什么青春偶像什么剧好看太多了,回顾以前的电视剧也没兴趣看那些剧…张卫健版的少年张三丰啊也挺好看的,后来看雪花女神龙,那个特效…还有搬欧阳明日的轮子的工作人员的背都拍进去了,从来没看出穿帮的我想看不到都不行,即使如此他仍然在我儿时记忆里无法抹去。
然而就是有些剧,时隔了十多年都还能一集一集挺起劲地看下去,这就是经典。
少年包青天一二我也是很喜欢的,回头看,更是佩服周杰的演技,毕竟片早,里面一些演员的演技回头看时有些青涩,画质不能跟现在比,但是看了少包三,我依旧无法忽略画质,除了那个风月楼里那些姑娘的发型服饰我不敢恭维,其他的也都还好嗯,各个方面看,都挺喜欢少包三的。
有时间还会重温一遍!
有温暖,有催泪,有柔情,有割舍,有获得,有兄弟情,有家国义,各种各种,都让我感动难忘。
推不推荐的,反正我觉得比现在播的好多剧好太多,没剧看不妨试一下反正我很喜欢,哈哈
一直以来少包系列里,第三部的风评最差,原因无他,剧情太扯。
包拯失忆了,堂堂郡主未来皇后亲身卧底边关青楼,飞星将军庞统企图篡位,皇帝要找啥天芒,最后被包拯查出来让天下人都知道了,然后不了了之。。。
当然还有那个被编剧发挥到极限的“跳崖不死定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这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原因亦无他,只因“感情”二字。
演员大换血,只留下释小龙这个三朝元老。
但演员们对角色的塑造无疑是成功。
任泉的公孙策是才华外溢的,因此也是张狂的,和包拯一直在斗智,文人相轻亦相惜。
而赵阳的公孙策更加内敛温文尔雅,虽斗嘴不断,但已经是居于辅佐的位置上,是包拯的大助力。
演员的气质和表演符合了人物心态和位置的转变。
而小龙也长大了,我们的展昭不是小和尚啦,是少侠呢,更加帅气,打戏更加潇洒。
已经有了“南侠”的风骨和气度。
和小狸的一段感情也是虐哭我。
“爱一个人不是要把他留在身边,而是要他过的好,那就够了”“明天会是晴天”。
小狸不是矫揉造作的女孩,她背负着自己的使命,看的足够透彻。
两人分别的时候,夕阳下,执手相看泪眼。
这一对镜头不多,但刻画的足够出彩。
三个人三段爱的刻骨却终又不得的感情,令人唏嘘。
剧情三星,感情五星,综合四星。
暑假最后几天的时候,我把这部剧从头到尾重新看了一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狠戳我的泪点。
我不是脑残粉,我很明白里面的案子有很多的细节经不起推敲,而且抄袭现象严重,但是放下那些成见,从感情戏来说,这剧拍的真的很细腻。
这部剧里,各位女演员的光芒掩盖了剧中的各种缺陷,我觉得不应该叫天芒传奇,而应该叫做奇女子传奇。
替爱人赴死的彩蝶,坠崖而顿悟的将军夫人,小蛮的缩影玲玲,拥有一颗仁心的如心,又真又自然的若水,善良如小狸,聪明如小风筝,活泼如小蛮。
这些女角们真的是大放光彩,撑起了整部剧。
其实,前两部里的包青天也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女性角色,比如刁蛮的飞燕,李冰冰饰演的凌楚楚,还有范冰冰饰演的小蜻蜓,都是很成功的角色,并且让人印象深刻。
小风筝的孤星逐日之命和心痛病,她与公孙策的分分合合,还有那张咸卦,是我的泪点之一。
你可以说,情节很虚假,但是感情,却很真挚。
这一对可以算是欢喜冤家,见面必争,诗句书画,每次都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但其实,彼此心里都早已留下深深的烙印。
所以后来在土城,那个和公孙很像的耶律公孙出现,并对小风筝无微不至的关怀,勇敢的坦诚的表达着对她的喜欢,甚至后来在大辽和耶律待了半年之后,小风筝的心还是不为所动,仍旧归心似箭的一刻也不停留的回到大宋,回到公孙的身边。
有人说,时间和距离是会淡化感情的,所以小风筝不敢在大辽待的太久,她怕自己会变心,所以马不停蹄的赶回中土。
但我觉得,他们连无心的感应都做到了,还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呢。
当初让我哭的最凶的,是若水的死,看第一遍时,我真的没有想到若水会是凶手。
她是那么真,那么纯的一个女孩子,我相信是很多人心目中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无忧无虑,思想简单而快乐。
然而为了祖宗留下的遗训,她杀了很多人,到最后甚至杀了自己。
她背负这使命也是逼不得已,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怨恨,更是日夜想念害她走上这条不归路的青莲姐。
就是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女孩子,却没有落得好下场。
有人说,她在临死前曾经让包拯吃那颗酸梅,是想杀了他,但我想,若水不会是这样的人。
虽然她和包拯认识不久,但她那简单而又纯粹的心却早已将包拯看透,她知道包拯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什么时候想要做什么。
所以她最后一次,并没有猜错包拯的意思,而是她早已知道包拯心里在想什么,她不想让包拯死,于是自己吃下了那酸梅。
在死前,能认识包拯,若水应该一生无憾了吧。
最后再来说主线感情戏,就是小蛮和大包。
最后得知小蛮就是柴郡主的时候,我是错愕的,我没有想到日夜陪伴大包为他排忧解难的人,竟然是个卧底。
小蛮和大包也是一直吵吵闹闹,欢声笑语的,也许小蛮身上的贵气让她的野蛮与众不同,她很讨人喜欢,包大娘喜欢听她讲包拯的糗事,庞统喜欢她的有趣真有趣。
但小蛮心中也有自己的一片土地,里面种着她对大包的感情的种子,在悄悄的生根发芽。
只是大包太笨太傻,不懂得表达,在小蛮生辰那天很晚才拿出礼物,小蛮是又气又喜,气的是傻大包反应这么迟钝,喜的是大包还记得他的承诺,每年一个铜钱。
在土城,小蛮知道自己就要离开,教若水有关大包的点点滴滴的习惯,这个傻傻瓜瓜的小蛮,为了不让大包孤单,教会另外一个女孩子如何陪伴大包一身,真是傻瓜。
可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衷与无奈,所以她最后杀了自己,做回了柴丝言。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
如此良辰如此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1、推理能力削弱这一部的公孙策虽增强了“博学”、“文采”的特点,但查证、推理和破案能力被严重削弱,除了博古通今和出口成章之外显得像个白痴(还引申出了新特点“爱卖弄”),在包拯查到已经有些许眉目的时候也不能与他心灵相通,等到要指证凶手的时候公孙策依然是一头雾水的围观群众样子,说得最多的口头禅居然是“不知道”;相对应的,虽然少包经典之处之一就是“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可能是由于这部推理节奏大大放缓,在等待真相浮出水面的期间,观众只能看一些插科打诨的桥段,令人感觉大部分时候包公孙二人都毫无头绪甚至有闲心谈情说爱,而等到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才靠旁人(通常是小蛮)一句无心之语突然想到线索之间的关联,悬疑和紧张感大打折扣。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错,只是这种提示过于集中在某一人或某几人身上,会显得角色的观察能力下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铁三角的关系疏离展昭与公孙策和包拯二人显得很生疏、客气,不像是一起经历了多场生死的伙伴,哪怕是展昭偶尔嘴贫也救不回这种疏离感,或者说没有了以前那种小弟弟对大哥哥的崇拜的氛围,我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3、包拯和公孙策的情感之路包拯和公孙策明明都是做府尹、礼部侍郎的人了,阿策自己就是庐州府尹的公子,应该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却还像没见过漂亮姑娘似的,见一个爱一个;少年包拯也是天鸿书院的书生一名,只是还保留了一点顽皮的少年心性,不是对所有娇蛮任性的人都会纵容,小蛮/柴丝言这个角色简直莫名其妙到了极点,从身世到使命都槽点无数,包拯居然对其全然包容甚至芳心暗许(?
),最后一案包拯居然还因为无法接受小蛮的死,不理老娘好友,不管社稷百姓,放任自己酗酒哭闹,你这大宋第一聪明人的脸面何在?!
但因为我实在对阳策真香,所以后来认真想想,阿策从第1、2部里对姑娘避而不及,到现在会主动出击,也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长:情窦初开时喜欢常雨,后来慢慢喜欢上飞燕,再后来被湘湘的执着和付出而感动,到现在会与文才相配的小风筝心有灵犀(木兰属于变数,不提),与他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心境际遇是相匹配的(自我安慰……4、角色特征包拯最大的特点“黑”及其外号“黑炭”,在这部几乎不怎么被提起,连至亲至爱的包大娘也不再亲昵地叫着“包黑炭”而是改叫平平无奇的“儿子”,包拯本人更是用一个傻了吧唧的“大包”指代自己,想事情就要吃大包子、不吃就想不出来这种设定更是令人觉得探案如儿戏,反正我是接受不了虽然说了这么多不好的地方,但对这一部我还是要说:泉策和阳策在公孙策世界里平分秋色,都是艳绝四方的存在!
悬崖这个逃命暗道也太好用了吧?最好的一部了,让我泪崩了两回。也是最幽默的一部。让我认识了邓超,原来他不是跑男的混子。展昭第二部被封为御猫,掌管十万禁军,最后一集更是救皇上于生死之间,第三部就没有了?你救了朕,朕赏你以后不用做御猫了,把虎符还给我吧!三部没有一个案件不是在查是不是鬼杀人。辽国欺负西夏欺负还被日本欺负,这个血洗那个又来血洗,宋仁宗屁都不敢放。充分体现了宋朝掌握全球70%GDP的弱小。拧开瓶盖能拿出来的钥匙却要一掌拍碎了毁掉若水的遗物。观众不会觉得震撼,那一瞬间我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导演你真TMD制杖。虽然这部最好,但漏洞比第二部又多了太多。评分相同
1.包拯“傻”演的太刻意;2.包拯最后抛弃人民抛弃亲娘;3.男人戏里的女主一般无意给主角“启发”,兼花瓶角色,美美的站在那就赏心悦目,然而此部的女主太丑,丑拒!事实证明,观众不瞎,长得丑还不比美的人演技好,不会红;4.2颗星给剧情,好在案子还算有趣,小时候晚上一个人看,略恐怖。
表白阳策,温润君子啊!虽然推理不太好,但是里面的一些人文情怀,价值观还是传递的很好的
少年包123全看完了 这部真是最烂的一部。
小童星,长的都不灵光了
邓超 is a shabi
我接受这版的包拯和公孙策,周杰和邓超三部的包拯均能胜任,周杰更胜一筹,陆毅则只能演第二部的。邓超演正常人演技是特别好的,但一演傻子(参考他所有的喜剧,包括本剧)和癫狂之人(参考影)就收不住了,不适合演喜剧。本剧的败笔在于爱情线太多,喜剧部分过多,案件抻得太长各种注水。杨蓉的角色还是挺可爱的,差一点就能赶上庞三小姐了。对比前两部,本剧的特点在于置景更真实了,第一部的景很简单更注重案件现场的表现,很多房子一看就是摄影棚里的。第三部背景变写实了,但案件却玄幻了,大漠的阴兵倒立的鬼影蓝色的龙这些案子很不真实。最后,配乐主题曲全变了,诡异的氛围完全没了,实在是一大败笔。
最近重温少包三,看了好多遍还是觉得很好看,还有公孙策好帅啊!!!那温润如玉的气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我觉得这一部也很好,包拯3部都很喜欢,公孙策那对不如前面前两部,对若水印象深刻
三部两版的公孙策选角都很有特色,文雅公子。但三部三版的包拯算是各有特点了,气质也完全不同,还是最喜欢周杰的扮演,演技收放自如;总陆毅感觉有点端着,失去了第一部包拯那种生活化,比较亲切诙谐的一面;第三部邓超版本可能还是周杰的版本珠玉在前,加上长大后对邓超的搞怪形象太深入人心,看着总想笑出来
公孙策真是倾国倾城啊啊啊。。让我腐魂爆发了。。
哪里来的那么多打五星的,这么拉胯的少包,还搞包拯失忆去勾栏场所打工编剧脑子有毛病,还有抄袭侦探学院Q、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又抄袭神通小侦探怎么没人说了?真的不如少包一就算一抄了也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完全剧情不行用感情戏来凑
[3.1]【完结完追03季】这部完全侧重感情戏,跟第一部的诡异氛围差很多,几乎都抄的比拟杀人的大案子。自写恋爱戏部分很不错,尤其是字谜,真的能让人记很久。咸卦是无心之感,丝言乃无心之恋。1重出江湖:双喜风月—包蠻出场策兰悲恋,拼字,重现名扬天下,幻奏馆;2三大神器:迦叶寺案—东瀛家族血案,雪影村,DDS,吸血樱,卧虎藏龙,横字;3脸谱杀人:甲乙丙丁—西夏斗太师风筝出场,圈套,魔矢姬;4凤凰勾魂:雪医师徒—七支咸卦如心为恕,七夕传说,灵异相机;5天芒现:若水守观—筝策表白全文背诵,天草财宝,怪奇马戏,神隐村;6杀灭央:冠龙噬月—首尾互相连,起始亦是终。
破案太拖沓 后期剧情根本不是好好破案抓凶 感情戏太多了。。。导演换个题材拍偶像剧不香吗 然后 我不攻击女演员 但是女主小蛮人设太拉胯了 唯一作用就是推进剧情 但也真是太烦人 恨不得她变哑巴。。。。
这是智障版的包拯么..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798533/
还不错! http://movie.mtime.com/58455/
小时候觉得少包3太黑暗 而且和1 2的基调完全不一样。 现在长大了 再点开看才发现那么其实做的很的很不错。 那么多伏笔 让全部案件都巧妙和最后的天芒相对应 特别舒服。 而密室多数借鉴已经成功过的日本作品 所以推理线也特别不错。 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 加上结尾接开头真是太美好了。同样的造反剧情居然最后公审皇上 虽然有点扯淡 但是也挺创新的。推荐。
越来越矫情,越来越空洞啊
妈啊,这拍的什么啊,看看释小龙的头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