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相比于动漫那样的美食番,本人更喜欢这个真人版。
动漫版更侧重于食物的烹饪以及对食物的介绍,当然它也会有旁白介绍舞伎的有关知识(本人认为这是动漫版相对于真人版最大的特点),而真人对原版的动漫,有很大的改编,动漫主要人物是两小只(最多加上个鹤驹),戏份最多的是季代,而真人版,大量的烹饪镜头,被小堇以及屋形的大家的所见所闻代替。
从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看,给小堇以及百子等人的镜头,可以让我更好了解舞伎的文化(虽然还是要边百度边看)。
相比于动漫版,添加了凉子,梓妈妈,田边先生等角色,我觉得更有意向地去讲舞伎在事业与爱情之间的抉择,特别是讲规则,结婚会影响舞伎的技艺,从中也看出了舞伎们对规则以及老制度的无奈。
在选角方面我觉得真的很不错了,森七菜真的很适合那种邻家贤惠女孩,真的第一眼很普通,但笑起来真的很有感染力。
出乎意料的是桥本爱吧,本人之前只看过《小森林》,就觉得桥本爱很适合那种能干大姐姐的角色,剧中真的出乎意料,演出了百子的那种专业,也演出了那种爱之不得的可惜。
可能因为这是是枝裕和的风格吧(本人其实只看过《海街日记》),就是那种很少放bgm,就算放也是很轻松的小调,在种氛围下讲述这个故事。
对我来说,看是枝裕和的作品,更像是读一篇难懂的散文,真的需要反复推敲来明白其用意。
也有很多人评价这部剧很治愈,我觉得吧,森七菜的笑容,以及季代不能当舞伎而转去当厨娘,与自己好朋友互相陪伴的生活态度确实挺治愈。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初中毕业就去当舞伎这种行为确实不太可取,但个人觉得吧,首先要不是这么写,这个剧就发展不下去,其次吧,这部剧也是有意去宣传日本文化,而舞伎那些好像都要十岁左右开始进行培训,如果没受那么多时间培养就岀师,这也是屋形不负责的行为,以及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不尊重,想想设定在初中毕业后进行培训也算是合理吧(可能不算太合情吧)。
大家对好剧标准不同,对这部剧评价也不同,我觉得吧这部剧确实是好剧😂ps:附上自己特别喜欢的图(都是出自于主角森七菜写真《Peace》)
发表于:https://note-map.info/wu-ji-jia-de-liao-li-ren/季代啊季代的世界,是那个不足五平米的厨房。
她和小堇一起来学习舞伎,但毫无天赋的她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料理。
日复一日地做着看似重复的工作,为舞伎姐姐们准备料理。
但她永远不会掉的笑容,是支持小堇继续往前走的动力。
因为太过美好的友情,以至于令人怀疑她的真实性。
即便她的目标是为别人准备温暖人心的料理,那为何一定要困在这个小小的房子里,如果说是为了小堇,这样的爱又真实存在且长久吗?
上帝啊,请赐给我一个无条件爱我的季代吧。
真实的歌舞伎工作环境导演是枝裕和也因为“为什么要拍这个剧”的争议而退出推特,他觉得这个行业正在改变,“以为她们其实不想做那一行,怀着一种藏在温柔中不容易被发现的潜在的‘偏见’。
更进一步,想要表达吉乃的‘聪明’,她将那些外界的视线操控自如,强悍地生存。
“虽然他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但我还是想说他混淆了女性的坚韧选择和男性制造的恶劣就业环境,后者在电视剧里被完全抹掉,只剩下了一群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很认真生活互相给予温暖的女性的美好写照。
我当然愿意相信有这么一群坚韧温柔的女性,她们也是真实爱着这个职业,但是传达给公共社会的作品,(尤其歌舞伎的对象大多是10+岁的女孩子),不应该忽视如今依然恶劣的职业环境。
有幸去过17年的京都 看过有关舞伎和艺伎的表演 当时在场座无虚席 绝大部分都是游客 可以说舞伎和艺伎已经成了京都的一个标签 变成了京都旅游业的一部分 而日本政府也是选择了保留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而在看到百子在茶屋为男客表演时 不知为何总是感到不安 害怕男客做出的无礼举动引发不好的事情 直到转场后心里的石头的才落下 特别是百子迟到那里这种不安达到了顶峰 之后我发现剧里的男性似乎都是彬彬有礼的 有教养的形象 你会发现剧中几乎没有令人不快的矛盾与冲突 由此可见这部剧的精神内核便是一种无限的美好 制作方是不会将行业的黑暗面与不堪明显的显露出来的想到舞伎和艺伎我立刻就想起刚看的《满江红》中的舞姬 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 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职业 其中必定会有历史的封建糟粕带来的影响(男尊女卑 物化女性等)相信和在电影中对舞姬开黄色玩笑时我会感到不适一样 一些人在看到剧中舞伎为了取悦男客而跳舞也会感到不舒服 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不能简简单单地说清楚而关于女主16岁不上高中就去拜师学艺 我觉得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特别的职业学校 在日本有“职人”这一说(反观国内对职高的刻板印象) 我认为两者是有相似之处的 舞伎和艺伎也是一种需要长时间不断精进才能独当一面的职业 早年长时间的积累最后带来高收入与业内声誉 前面说了舞伎和艺伎已经成为了旅游业的一部分 既然如此 就会有职业需求 就会有人向往并以此作为目标当然不得不承认这份职业的灰色性 个人认为日本文化本来就比较极端 偶像文化中的地下女团 陪酒小姐 援助交际等 真的刷新人的认知 日本本就是一个将厌女文化做到极致的国家(贬) 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在各种社会问题下必然出现的现象 而我们身边可能也存在这种极端的黑暗 只不过可能还未被揭露罢了所以 个人认为将这部剧当成一部商业爽片就行了 看看美少女和美食开心一下
网飞上线的日剧,主打的还是美食向,讲述的是一对姐妹在舞伎社的奋斗故事。
立志成为舞伎的姐妹两,兴致勃勃的到城市里学习,一人天赋异禀,一人总拖后腿,注定要分离的关键时刻,一转头,后进生成为了舞伎家的料理人,照顾舞伎们的饮食,每天开开心心的料理美食。
这剧做个类比,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去学京剧,结果一个成为了小生一个成为了道具组,既宣传传统艺术,又表达当代的艺术组织日常。
其中还穿插每个人的选择,有人成为头牌纠结是否结婚放弃事业,有人表演多年纠结未来最终放弃,有人婚后醒悟选择事业真香,这种文化艺术类事业,把传统的固守和新颖的创作冲突矛盾升级发展,总有一种恍惚感。
美食方向其实表达的平平淡淡,大意上也都是顺承剧情的日常菜,让人吃起来看起起来很家常自然。
料理人的部分,大概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的热爱,热爱集体,热爱逛街,热爱美食,也许,这才是料理人带给舞伎家的活力和生命力。
往往最能疗愈人心的,恰恰是一份简单与纯粹。
简单的人际关系,纯粹的热爱。
无论是自然光投射的斑驳光影,还是季代做的家常菜,都是最本真质朴的。
就像大家所说的,很普通,但很好吃,让人很心安。
我想,这也是整部剧下来,观众想说的。
它把人性的善都呈现了出来。
小堇想要成为舞伎,始终从一而终的训练,但整个过程她很享受。
没有那种为了梦想必须历经苦痛的世俗观念,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即使父亲想要领她回去,也没想真的阻隔她追寻所热爱的。
不然一开始小堇就不会背上行囊,带着季代去做学徒。
整个过程都是她拿主意,既然当初小堇能自己做决定,那最终父亲也带不走她。
父亲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能让他安心放手的理由,于是吉乃和梓妈妈她们顺理成章的成了说客。
当然,其中少不了季代烧的茄子。
对于小堇,真的就是那句:你只管去做你喜欢的,其他的交给大家。
所以,小堇是幸福的。
季代是一个做大于说的人,多数时候她沉默寡言,颇有一种看破不说破。
内向的孩子用微笑去代替表达,更多的时候去倾听,旁人难过了做一桌子好菜,开心了还是做一桌子好菜,默默作陪,反倒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季代性子比较慢,有点憨憨的,心思单纯,是那种岁月静好的佛系女孩。
大家都想要一个这样的季代,但没人想成为季代。
因为季代太美好,太理想了,浓缩为一个词就是“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大多数人都想拥有一个长情的人,但不想成为长情的那一方,那意味着牺牲,并且还乐在其中。
可是季代就是这池中之“鱼”,当梓妈妈以不适合做舞姬准备辞退她时,她第一反应不是自己不适合,而是不能和小堇在一起,她要食言了。
所以,你以为的“牺牲”在她眼里,究竟算牺牲吗?
还是另一种幸福呢?
其实在小堇和季代这段友谊中,还夹了一个健太构成三角恋。
小堇喜欢健太,健太喜欢季代。
但季代总是忽略健太,季代的眼里只有小堇。
这里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女孩子容易想太多,想太多容易坏事,而这部剧的治愈之处在于,女孩子没有那么多心眼子,心思单纯,感情也没有那么多杂质,自然也不会心生怨怼。
除了两位主角这对令人艳羡的友谊,还有另外两对。
两位妈妈之间的友谊,吉乃和百子之间的友谊。
千代妈妈和梓妈妈有点像年轻时候的百子和小堇,是前后辈这种提携关系,千代妈妈希望梓妈妈能追寻自己的幸福。
吉乃和百子是同辈,还是两位头牌,两人有竞争但无争抢,还是日常互怼的死党。
虽嘴上说着竞争,遇到麻烦却第一时间救急。
羡煞旁人的友情,也很幸福呢。
如果说,有人想要一个季代,那我想要一个百子。
作为前辈能视如己出提携后辈的,还是未来和自己抢饭碗的,真的很难得啊。
现实中有很多前辈不打压后辈就已经不错了。
能一边为你上妆、铺平裙角一边告诉你,从今以后,我们就是竞争关系了喔,所以你更要加油,换做普通人,可能又是另一番说辞了。
千代妈妈错过了自己相爱的人,她与已婚的丈夫互生情愫,但是喜欢止步于此。
梓妈妈从来没有后悔生过凉子,凉子也希望梓妈妈能幸福。
百子在舞伎和爱人中选择了前者,鹤驹放弃了舞伎生涯,转角遇见了爱情。
她们都有自己的遗憾,但是她们从没后悔过。
很多人说这部剧是裹着糖衣的剧,是浮华的。
刷完整部剧,我还是能看到些许无奈。
同样一个故事,有人诉说苦难,有人抹平苦难,有人勾勒地狱,有人拟想天堂。
这部剧的本质,是人性本善啊!
题材是是枝裕和最擅长的日常温暖治愈系列,舒缓安静的故事,互相关怀的情感关心,对工作的期待和热爱,都通过柔和流畅的镜头缓缓倾泻。
大师到底是大师,故事无论是配色,还是镜头结构,每一帧都充满着艺术感,温柔而不张扬。
主角是季代,舞伎家的料理师,每天都一脸幸福的给大家准备料理,许愿也是希望朋友小董早点实现梦想。
在大部分影视剧都在号召大家争分夺秒地奋发向上,鼓励大家“先爱自己”,遍地都是灼热的或正能量,或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理是,是枝裕和却把镜头给了这个“无条件”爱他人的季代。
因为付出不是愚蠢,而是她自己想要的柔和的人生,她清晰面对自我的真实,且没有被社会理念所改变。
谁会不爱季代的笑容呢?
纯粹,童真而又坚定。
就像《短剧开始啦》一样,一群勇敢追梦的少年,努力了多年,却毫无建树,最后不得不放弃梦想,回归现实。
但是,他们在决定解散的过程,才意识到这个梦想带给他们人生多少美好,也鼓舞了几个真诚粉丝的心。
所以,残酷的时代洪流下,还有一些剧告诉你,即使没有实现梦想,也没关系。
无论是季代还是见习舞伎,很多时候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但是,就像剧里说的,每一次练习时的枫叶和月亮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来观看的人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一期一会”吧。
所以我边念着“珍重再见”,边跳着舞。
相信很多人在看完那两分多钟的预告之后,没有一个人不想在这样阴沉的冬日里,打开这部舞伎家的料理人。
这确实是一部充满治愈味道的剧,单是看两分钟预告,你莫名都觉得整个人都好了。
这部剧非常适合在低谷,迷茫时期,甚至是天气不好的时候看看,全剧的节奏缓慢,充满小清新,甚至觉得这些少女都被拍得非常地美好而纯真。
如果你属于追看剧情的那一类观众,那这部剧的剧情部分,基本上偏弱,故事的一开始,16岁的堇和季代来到京都祇园,开始了舞伎的见习生涯。
两人最初是因为在路上了遇到已经出道的舞伎百子,和她合照了一张,觉得她很漂亮才下定决心来成为舞伎的。
但是,真正踏上学习的道路之后,两位少女的人生道路也出现了巨大了分歧。
堇是天生的舞伎,学习和舞伎相关的内容知识都非常快。
而一起来的季代,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吃之上,这倒不是因为她是个吃货,而是她和堇一样,在某个方面有着高出一般人的天赋,那就是食物。
第一集过后,才刚刚抵达祇园不久的季代,就要被劝退了。
她的选择是回去上高中,或者去别的什么地方找工作。
而就在要走那天,朔这边的料理人刚好扭伤腰无法出勤,季代的一道亲子丼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了超高的厨艺天赋,就这样,她成为了朔这边的料理人。
整个预告片或者片名所展示的内容,基本上前两节就已经说完了。
这部主打治愈卖点的剧,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果然还是要治愈。
治愈朔里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例如,明明是医生世家出生却非要跑来做舞伎的堇和老爸的对抗,还有在事业当红时期要做出婚姻事业二选一选择的百子,还有明明已经结婚还退役又跑回来的前舞伎,还有两位妈妈这边的感情线和亲情线。
全是女性故事,大概是和舞伎有关的男人,光是来这种地方,就已经能完成治愈了。
总之,同样是女性故事,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狗血的撕逼或者峰回路转的情节,隔壁《黑暗荣耀》就抓马得多,如果,你喜欢《黑暗荣耀》这部娓娓道来的治愈剧可能不会那么符合你的胃口,但大鱼大肉吃多,偶尔来点清新可口的小菜,也是不赖。
我唯一想知道的是,谁能出一篇《舞伎家的料理人》同款食谱,在线等,挺急的。
最近看的几个日漫或者漫改都有这个感觉。
太平面化了,世界小到只剩下一屋一餐,完全没有任何人际或者社会的矛盾,怎么说呢,就好像用美图秀秀修过好几遍后,磨皮后的生活。
虽然,能欣赏具体而微的生活的美,是人类仅存无几的能由自己掌控的快乐。
可是眼睛总盯着那一点点小事,也会觉得很腻的。
特别是日本女性那种对什么都大惊小怪的赞美,感觉也是一种油腻啊,感觉吃口大便都会圆睁双眼,以手捂口惊叹 “哦以洗”。
好在这部片里还有百子姐姐(这种白甜纯+御姐的搭配,也是被用滥了呢)。
百子喜欢僵尸片,她是成名的头牌,自然是享有更多的自由,比如不用一直留发髻,有大豪宅可以住。
豪宅第一眼看到,以为是她男朋友的呢,好多僵尸的手办,还有游戏机!
剧里一直浅浅的在质疑规则,比如结婚后要引退,不能用手机不能进便利店等,也会说到朔只做熟客,所以不会被骚扰。
能打破规则的应该还是只有百子,估计从不盘头,到坚持组织舞伎扮演僵尸片参加活动等。
如果她以后成为了师傅,可能能整一整行业的风。
总之,这就是新时代的女性爽文,抛开所有的矛盾,姐妹一起抱团养老 但少女真的太美了。
红豆汤
番茄咖喱
亲子丼红豆汤番茄咖喱亲子丼都是好吃又家常的日本B级美食除了剧中美食吸引人外第一集里出现的玄彬和桥本爱也是亮点
玄彬的海报
桥本爱的舞伎装扮玄彬就算是只剩海报也好帅啊桥本爱气质好好喜欢她之前拍的小森林
现在舞伎的装扮让人眼前一亮差点没认出来刚刷完前两集就目前来看女主会成为出色的料理人女主闺蜜会成为出色的舞伎期待后面的剧情走向
去完日本之后很难戒断,于是看了两部剧,其中一个是《舞妓家的料理人》。
剧如其名,讲的是舞妓和料理人(厨师)的双女主故事。
一对初中毕业的闺蜜到京都追求舞伎梦想,小堇成功走上成为舞妓的道路,喜欢做饭的季代则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料理人。
这是一部关于美食、舞妓、少女情感的剧,是枝裕和导演,质量保证,每一个画面都很有电影感。
美食和舞妓当然是这部剧的核心,从艺术世界到日常生活,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共同呈现了日本文化的某些共同之处:比如精益求精的准备和匠人精神。
片头就是由几个特写穿插而成:舞妓上台前的妆扮、料理人做饭前的备菜。
相比之下舞妓部分比较能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但同时也有很多关于这个行业的争议,而美食部分非常好。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季代为了煮一碗京都风味的乌冬面,去两个百年老店购买了鲣鱼和昆布,然后慢慢熬煮一锅高汤。
不过女主小堇倒是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有点太像章子怡了,仿佛《艺妓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艺妓形象的想象。
另一个京都头牌百子反而是我最喜欢的。
她留着很飒爽的纯黑一刀切短发,看起来是时尚高冷的拽姐。
私下里一个人住在巨大的房子里,爱打游戏看恐怖片,书架上都是手办。
另一面的她也是艺妓打扮的她,满目含情地说着:每当我跳这支舞都会想起“一期一会”,这是一个一期一会的时刻,就算是同一支舞,不同时刻和不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次表演的时候我都会说再见,但一期一会意味着,每次我都是以初次见面的心情面对你们,而不是下次再见。
“一期一会”真的是令人感动的精神。
蕴含着无限的悲伤和无限的期许,因而让每一次会面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绵绵情意。
百子的这段阐释让我一瞬间也落入这段舞蹈的悲欢之中。
而脱下艺妓服的她还会质问:为什么结婚之后就不能当艺妓了?
为什么有的表演只能艺妓上台不让舞妓上台?
说到这里就必须得谈谈这部剧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是枝裕和充满温馨的女性团体叙事是对艺妓舞妓行业的美化。
掩盖了这个行业让未成年少女陪酒,是隐晦的性产业性服务业等问题。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部剧对此是有揭露的:小堇父亲劝她回家的时候说“你难道连高中都不上了?
”,年少的小堇第一次去陪酒时的忐忑不安也刻画地十分到位。
遑论百子这样的角色。
艺术作品的思想表达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是歌颂或者只是批判的作品我们在某些年代已经看得够多了。
这是一部主打治愈,加上宣传京都传统文化的一部作品,同时对艺妓这个行业有一些行业内部的反思视角。
作为一部剧来说,在完成“治愈”的主要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引起外部对行业的讨论,例如对传统文化到新时代之后内核的更替(例如从性到审美)的讨论,已经很好。
说起这种影视作品中的复调,想起昨天刚看的《年会不能停》。
超级好看超级爽,百分之九十九的现实讽刺加上百分之一的理想主义,让人又哭又笑。
但电影的大反派徐云峰说“你们懂不懂经济,光谈生产有什么用呢,我们的问题不是产能而是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有合理性呢?
电影浅浅地提了一嘴,给人一个小小的外部讨论的喘气口,这就很好。
同理于《舞妓家的料理人》。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剧
美好的让人觉得过于悬浮,实在无法用尊重传统行业去理解这个职业,充满了父权和男性凝视的味道
简单,平静,甜美,治愈,温暖。美女与美食,是枝裕和的拿手好戏,屋内女性群像肢体的暧昧,情愫感情的升温加热。暖色调版本的《海街日记》,温暖和煦,夏日海边四姐妹散步,冬日屋檐下学舞伎,做料理。夏日喝青梅酒,冬日来一碗暖暖的团子红豆汤。做咖喱,吃抹茶蛋糕,烤鳗鱼,豆腐汤,晒梅子,唯有美食与美女不可辜负,大冬天的就只喜欢看这种简简单单的剧,所有疲惫可被消去。
千年的老传统下处处都透着吃女人味
小姑娘们都好可爱啊!是枝裕和真的好擅长拍摄女孩子。一开始感觉梓女士好熟悉,原来是常盘贵子!之前刚看过《星月神话》,她还是那么美丽,眼睛笑起来弯弯的。
一场单纯的日系美梦。
是枝裕和的审美真是无敌了,每一帧画面都美得让人动容。
无法理解这种“传统文化”,说是美食剧,然而美食的镜头很少
哭!是枝裕和一定是怀抱着“多少也要治愈一点最近这破破烂烂的世界才行啊”这种信念拍了第一集的。(技术上是真的带来了很美好的享受,但看完第五集,发现阳光下穿着浴衣透明美好的纯白少女,所谓的“出道”除了表演舞蹈,还要陪老男人吃饭……心绪复杂)。难怪“花魁”百子私底下大看B级僵尸片,男朋友觉得她不快乐。恐怕所有人都清楚,这份职业没有一秒钟是真正被当做“艺术家”而存在的。
前半很舒服,选角都漂亮可爱,用治愈的调调点到即止艺伎的矛盾和苦楚。后半不明所以
不要美化男凝和劳动剥削……
看到是枝裕和于是兴冲冲打开想一口气看完,结果看得很慢。在舞伎这种明显对女性有剥削和性化的行业,营造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理所当然地说出“女人结婚后就不能当舞伎了”等等。画面是美,屎上雕花吧,而且很男性视角,总让我想起常盘贵子的另一部《京都人的私房雅趣》,男到根本看下去。总之我已经不能用毫不怀疑的心情看这种东亚群女戏了,割裂感像恐怖片。
看到过一篇影评,说这部剧有失是枝裕和一贯的水准,只展现了舞伎美好的一面,而没有深入剖析现实的痛彻,有些过于失真。于是我想,现在的影视作品,已经不抨击些什么就不行了吗?非要或深或浅地戳一戳现实,一定要能引人深思,揭露现实的矛盾才算好的作品吗?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只是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了吗?虽然他没有抨击现实,没有展现所谓的对舞伎不公平待遇的深入刻画或是什么对男凝的反抗,他不能只带给我们一些世界的美好和治愈吗?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容易被我们自己忽略的美好。是枝裕和最擅长的我觉得不是对现实的揭露,而是他把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好放大了拍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感叹,原来世间还有这么美好的感情啊。等我们再回到日常生活,能发现原来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拥有的。也许这才是导演想看到的。
是枝裕和终于带爱酱玩儿了!很难不怀疑爱酱和mayu本色演出老夫老妻
剥削行业的糖衣糖水,日式思维逻辑惯用狡诈无非就是靠美食,情感关系的绑架,更别说是枝裕和这种拍过儿童惨案的《无人知晓》如今沦为技法和思维如此扁平的创作者。
但凡了解一点舞伎这个职业,就看不下去吧
3.5星。好像大冬天里吃了碗热腾腾的乌冬面,面汁清淡,不似拉面重口,却让人从心底暖起来了。从《四月物语》起,我就很喜欢这种年轻女孩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的开头。两位女主各有各的好,一个宛若麦苗,满满的生命力。一个像朵小百合,一旦绽放,香气袭人。最后,此剧虽平,但也可见导演深知如何拍演员。去年去影院看了城桧吏主演的一部(不客气地说)“烂片”,对他的好印象全无,但是这部剧里的小竹马又再度清新起来。只能说演员表现有的时候也得看导演能力。
网飞为大家打造的日式年夜饭。
太美好太温柔了,即便知道生活不可能这么单纯,还是会沉浸其中。只有是枝裕和才能把日常细节拍得如此诗意。
森七菜太可爱了呜呜。美食的部分零碎却治愈,是去日本会想要小口嘬食的暖暖家常菜啊。“一期一会”是唯一点睛。//初中毕业的艺伎,还是有点脱离现实了,想象一下艺术类中专出来的女学生白天在合唱团吊嗓晚上转场做清吧弹唱的样子,实在很去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