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特伦斯·斯坦普 Terence Stamp 饰)的妻子玛丽昂(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 饰)虽然身患绝症,却一直坚持参加小镇上的老年合唱团。
这个由年轻音乐教师伊丽莎白(杰玛·阿特登 Gemma Arterton 饰)在工作之余组织起来的合唱团不仅是镇上老年人们消磨时光的好去处,更为他们结交新朋友提供了机会。
可是固执的亚瑟并不支持也不理解玛丽昂唱歌,他只希望爱妻可以安心在家养病。
但亚瑟终归执拗不过玛丽昂,即使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玛丽昂也如愿参加了合唱比赛。
小镇的老年合唱团通过了比赛的初赛,玛丽昂在赛后安详去世。
虽然伊丽莎白和其他老人都想帮助亚瑟走出悲伤,但倔强的亚瑟不仅将他们拒之千里之外,甚至对亲生儿子詹姆斯(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 Christopher Eccleston 饰)都恶言相加。
亚瑟本打算将自己永久关闭在失去爱妻的悲痛之中,但几次与伊丽莎白意外的对话让他慢慢理解了玛丽昂生前对合唱团热爱的原因
电影节观影,开局总是很中规中矩的。
生怕怀着一腔热血去,结果给人家浇了一头冷水。
今年开篇选了这部《献给爱妻的歌》。
看着介绍就知道是温馨飙泪型的片子。
结果坐在旁边的眉美问我借餐巾纸了。
^_^小成本的文艺片就是讨巧呀!
编剧、导演Paul Andrew Williams已不是第一次操刀这样的影片了。
短小精悍,直奔主题,所有情节都表现在老夫老妻的爱情上。
这是我最最喜欢的一种叙事方式了。
一点点狗血的细枝末节也没有。
结尾也收得淋漓畅快。
一个长镜头拍到在床上安然熟睡的老父亲,再加上儿子的一段电话录音,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了。
说个很耐人寻味的细节:葬礼结束后,在客厅里印度太太清唱了印度传统葬礼上的唱词。
字幕只是翻译出了内容,但咿咿呀呀的歌声甚为应景。
看过太多唱唱跳跳的宝莱坞电影,第一次被恒河边上飘来的悠远的声音感动到。
我的思绪不由地被带出了影片本身,印度这个国家不能用贫穷和富有、落后和先进、野蛮和文明来衡量,对于在康庄大道上奔驰的中国人而言,印度的文化我们永远不能理解。
再扯回来,说说本文的标题,影片中那爱得深沉却又不修边幅却的老人,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多亏豆瓣的链接搜索。
我发现他尽然是我仰慕已久的“邮票”大叔——Terence Stamp。
10多年前的事了,我看了那部惊世骇俗的《沙漠妖姬》。
那时是偷偷看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在那时还是禁忌。
他就是Bernadette。
我一直在有意无意的关注着影片中的三位华丽丽的男主角。
雨果大叔以各种夺人眼球形象出现在一线影片中,他剑走偏锋,什么都敢演,就连不露脸的《v字仇杀队》也敢演,他是注定名留影史的。
盖皮尔斯那时还是青葱少年,如今大帅哥是否还记得当年沙漠里那个轻佻冒失的Felicia呢?
还有邮票大叔,在一线影片中打打酱油,小露几脸,让人看了很不过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为什么会在一堆片子里选了这部片子呢?
看来是幂幂之中注定的,让我再看一看“邮票”大叔hold住全场的演出。
“邮票”大叔别来无恙呀?
当年你们在荒漠里的闪亮登场,太惊艳,太华美,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了。
这是一部非常打动人的影片。
本片实际上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夫妻情,副线是父子情,就象结尾的字幕“To Family”一样,这是一部感人致深的家庭情感剧。
主线将一对临近黄昏的老夫妻的感情刻画得丝丝入扣,那种发自内心的爱表现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反映老年人情感生活的片子很多,比如同是2012年的哈内克的《爱》,本片从艺术性上来讲可能跟《爱》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我相信,从观赏性的角度来说,相对于《爱》那种冷静到甚至残酷的叙事,大多数观众更会钟情于本片体现的这种脉脉温情。
副线是Arthur同他儿子的关系,由于Arthur倔强而又不苟言笑、吝于外露内心情感,结果,除了妻子Marion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James都无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造成两人的关系严重对立。
中间有一个镜头表现得很清楚,右边是James同女儿Jeniffer一起玩耍欢笑,左边是Arthur默默地坐在妻子床头、面无表情。
最终在伊利莎白的帮助下,Arthur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结果自然也就是父子合解、云淡风清。
本片的配乐非常棒,尤其是《True Colours》和《Lullaby(Goodnight my angel)》的翻唱,贴切而又自然,为本片增色不少。
当褪去了世俗的纷扰,当不在以物质的眼光、别人的标准来评价爱人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爱的只是对方这个人,不关乎其他。
姣好的容颜不在了,对物质的追求的热情弥散了,对社会压力、流言蜚语的置若罔闻,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爱的终极命题:当我老了,你还爱我吗?
当你离开了我,爱情还存在吗?
这是首唯美的爱情赞歌,是献给家庭的最高礼赞。
来这个世界,走一遭,多数人屡屡无为。
离开这个经验的世界,什么也不曾留下。
脱离了母体的子嗣,或许能让另一个世界的我们有些许的念想,但这终究不涉及你我本身。
爱情不是一个可证的命题。
或者说,这对老人不是在一方离开自己后停下来思考他们之间的爱情,而是用自己的一生相伴着活出了爱的一生。
我们感叹他们的幸运,能找到托付一生的另一半,而心心念念的时候,却无法不直视这样的现实,一方的离世,将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与惨凄——从老爷爷在房间中的撕心裂肺的痛哭中,我们能分辨出那样的苦涩,源自生命中的一部分的陨灭的怆然。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因为,它试图使我们相信,当两个人真正地结合,就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了。
两个人只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中,只有你和我。
当老人深情地唱出那首歌,我相信,天堂里的她,一定,听着落下了眼泪。
Some day we all must go.But lullabies go on and on.They never die.Just like you and I will be.
老实说,影片本身并无出彩之处,编剧、配乐、演员、剪辑均中规中矩,节奏鲜明紧凑,一个半小时亦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
此处值得一说的,倒是几个以英伦岛国为代表的典型西方大观念:平等、性爱、冒险。
而这三个核心价值观,在我国,要么缺失,要么泛滥,不及犹过,令人伤叹……黯然处,独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
”以凭吊。
平等 《献给爱妻的歌》中可能最让国人无法理解进而无法接受的一点是(包括儿子怎么可以不和爸妈住在一起),亚瑟这个老头虽然刻板严肃甚至古怪的不近人情,但他和他儿子之间怎么可以那么客气?
除却可能的“俄狄浦斯情结”所导致的敌视外,其背后原因,即是西方父子之间的平等观念。
依基督教传统,孩子与父母均是上帝的子民,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人人生而有罪、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这是了解西方文明的历史逻辑。
就平等观念而言,用纪伯伦的话来描述甚为恰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建立在陈寅恪先生所谓的“独立之人格”基础上。
因有所依附,便有所顾忌。
影片虽然轻快地呈现了亚瑟与玛丽昂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小温馨与小感动,然而,像西方那种父母与子女之间过度的尊重与个体自由,最终会不会导致像《云图》中那所养老院透射的冷漠与隔阂?
中国人看重人情世故,虽讲究“养儿防老”,也讲究“天伦之乐”,更讲究“儿孙绕膝”,但这些“中国符号”却能给人以慰藉,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惦念。
性爱 近代以来,在中国,有一件只能做而不能说的事,那就是床上那事。
当苍井空老师都能说出“我一丝不挂的躺着镜头前,是为了生存;有些人衣冠楚楚的站在镜头前,却是为了私欲和欺骗”这样的警世格言时,我们还在遮遮掩掩的聊“性”,是真虚伪呢,还是假怯懦呢?
之所以说“近代以来”,是因为民国那年的八大胡同,曾是辜鸿铭老爷子经常光顾的地儿呢!
玛丽昂参与合唱的第一首歌,很“提神”,名叫“让我们聊聊性吧”,而且是在露天的草地上公演。
性,“不可以说,但可以唱,总比意淫要好”一位参与合唱的老太太亦如是言,甚至玛丽昂教她的孙女说脏话,以享受挑战禁忌所带来的快感,这大约是在生命结束前很值得一做的事吧。
性什么时候成了一种全民禁忌?
弗洛伊德说,当人类文明开始时。
如果生命本身是美好的话,那么性本身也必然是美好的,不止因为性是亲密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类繁衍的主要途径。
当中国女人还在沉浸在“无才为德”的裹小脚岁月时,西方却爆发了性革命。
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中,重要突出的便是具有“自由意识”的女性,而法国赠送给美国独立一百周年的礼物“自由女神像”,更是对女性主义的一种认可。
冒险 因为独立而平等,因为独立而自由,因为独立而冒险。
在本尼迪克特提出西方的罪感文化与日本的耻感文化后,李泽厚认为中国应是儒家的乐感文化,而我更愿意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冒险文化,东方文化是一种守成文化。
中国历史上,除了神农、徐霞客这两位比较有冒险精神的人外,大多数还是遵照着“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与“父母在,不远游”的训导。
英伦诞生过“披头士”这样伟大的乐队,音乐老师伊丽莎白亦试图在老年人身上复现当年的摇滚记忆,那些老头们一个个穿上了黑皮夹克,戴上了红色发箍(如果再来几辆哈雷就更酷了),有模有样的摆着摇滚姿态,令人莞尔。
而假若中国老头们(说实话,没这优良传统)也弄这么一身行头,必会遭受来自民众的诸如“老不正经”这样的言语暴力!
不管是少年,还是老翁,西方人士都有着酒神狄奥尼索斯一样的浪漫,此种浪漫表现在鲜活的生命力上,就是对未知领域的冒险与神圣禁忌的破坏,一如《遗愿清单》中的凤凰涅槃,一如《朝圣之路》中的生命回归、一如《荒野生存》中的无怨无悔。
因此,西方正典的电影中都包含着此种文化内核,逶迤地弥漫在人的身上,展现出一种纯粹且无畏的气质。
金庸曾说,世间最美好的恋爱,应是一见钟情,一生相守。
《献给爱妻的歌》在舒缓的配乐中,娓娓叙述着普通人的那份爱,质朴而隽永的爱。
失恋时,有一种爱叫放手,那么面对生离死别呢?
李银河对王小波的爱叫做“我愿意为你而活”,而亚瑟对玛丽昂的爱则是“我愿意为你而歌”。
张志华 2013年9月3日 写于烟台南山学院
人心跟随故事的发展不断产生感情上的变化,对男主人公不解,痛恨,谴责,埋怨,直至后来开始谅解,试图更好的体会他内心深处的爱意。
对女主人公的豁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和美好期许的态度深深打动。
他们彼此深爱对方,没有过多表达。
他无疑是爱她的,这种爱深沉内敛更让人动心。
她无疑也是爱他的,这种爱是包容与理解。
当他勇敢的现在台上唱着献给爱妻的歌,我想,打动人心的不是歌声,是歌声里浓浓切深邃的爱意!
因为那从不说出口的"爱"因为这部片子...我的眼睛湿了两次...就在那两首solo上....好温馨!好感动!好有爱!!!我承认我已然被深深的打动!!! 不是因为海誓山盟,不是因为轰轰烈烈,也不是因为天长地久...而是因为那日常的点点滴滴..因为那无法言述的涓流般的感情...因为那你与我都必然要经历的日子...因为那从不说出口的"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一直在想用最优美的语句来形容这部电影...但此刻我的脑中已然被某种思绪填满..竟容不下一丝一毫的才思..简简单单的电影..却充溢了满满的感情..静默的夜晚,看一部这样的电影,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
最近碰巧還看暸Gemma噠Hansel & Gretel。
覺得這個姑娘笑起來很可愛。
有點兒像更成熟噠Demi Lovato。
她說英音噠時候明顯更自然。
說說劇情吧。
像我這種容易動容噠人還是早在15分鐘左右就已經繳槍流淚暸...眞噠讓我特別感動。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我姥爺和姥姥。
我姥爺也是那種不愛表達自己噠人。
也從不說他有多想念我姥姥。
但很多我都偷偷看見他抱著我姥姥噠照片悄悄噠掉眼淚。
盡管姥姥已經去世快二十年暸。
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因暮年而心灰意冷噠電影。
他處處充滿生活噠希望。
Arthur最終也敞開心扉面對自己感情噠流露。
男人嘛。
無論大小都總喜歡把自己噠感情隱藏起來。
不喜形於色。
盡管Marion噠離去他更變噠脾氣古怪。
但最終在大家和音樂噠感動下。
他看到自己年輕時噠活力。
還有自己在沒有Marion噠日子裏應該如何生活噠希望。
非常感人。
推薦全家觀影。
人在重病之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恰当的医疗自是当然,恰当的休息也是必须,但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去,让这种热爱和纵情热爱的感觉,消散病痛所带来的痛苦。
男主爱妻子吗?
毫无疑问是的。
但我觉得,他爱得不够深,或者说,他没爱到点子上。
有人说,对于男人,你要去理解他,对于女人,你不用理解她,只要爱她。
我不太同意这句话。
对于女人,除了爱,也需要理解。
对于这一点,本片给予了深入的阐释。
男主爱他的妻子,但他不理解她,所以希望妻子能好好养病,不去参加合唱团的活动,甚至在妻子去世后,对周围的人恶言恶行相向,如果他多多理解妻子,或者妻子生命的最后时刻会更快乐些。
这是坏脾气乖张怪老头和温和俏皮老太太的故事,这是热情美丽年轻姑娘和开朗童真老人们的故事,这是倔强爸爸和固执儿子的故事,这是孤单老头和乖巧孙女的故事,这是音乐的故事,这是把摇滚精神溶到骨子里的英国人关于爱、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故事。
老太太第一次在夜里窝进老头肩膀,再还没有意识到老太太说的是什么时,眼泪先掉了下来。
这电影分明没有丝毫要渲染强调悲伤情绪的意图,却让人忍不住掉眼泪。
老头跟老太太说,我许久没有看到你这样高兴了,很抱歉我是一个难相处的人。
老太太温柔的握过手,从遇见你的那天起我的人生开始幸福,从此再未停止。
于是老头儿孩子般的,我不想让你走。
生离死别大概是这世上最让人无能为力的事情,生病的老太只能揽过老头的肩膀,给予无声的慈爱的安慰。
大家说,落单的老太太还能活上许久,落单的老头儿却常常没几年也走了。
也许是母亲的天性,给予了女人要"活下去"的无限韧性。
于是我无比惶恐,害怕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时无人可分担。
老太太去世的那一晚,儿子在慌乱的感谢完赶来处理母亲遗体的人后,轻敲父亲房门,一阵静默后,传来的是嚎啕大哭的声音。
爷爷去世时,我见到爸爸、奶奶、伯伯、姑妈时已经是十几个小时之后。
妈妈接到去世消息的电话时我刚躺下,家里所有的灯都关了,黑乎乎的。
只听见电话铃声响,妈妈打开她房里的灯,飞快的接起,只隐约听见"好!
""知道了!
"我没有问是谁的电话,干嘛的,甚至没有睁开眼睛,适应着黑暗,默默地想赶快睡觉,睡好了才有好的状态。
然后,没有任何辗转的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五点来钟,一片漆黑,听见妈妈轻声在床边叫我,来,爷爷今天出殡。
哦!
你帮我请好假了?
爸爸会打电话的。
我没有黑衣服。
有的,我收起来了。
直到看到奶奶,甚至奶奶哭之前我都没有哭,之后也没有哭太多。
下午甚至还跟妈妈一起去超市,商量着买给他们单位送了人情没有去吃饭的人的回礼。
那是零六年的五月五号。
那一次,我还是在面对死亡时被他人安慰情绪的孩子,我选择了假装死亡不存在,我很好你们不用担心。
可是未来有一天,我终将成为那个直面死亡还要照顾剩下的那一个人的情绪的人,甚至我终将成为那个不再有父母依靠那个真正被孤单留在这世上的人。
我不知道在那之前能否遇到可以踢我分担这无奈的人,也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思考才能面对这无奈。
音乐是真的有魔力的吧。
把一切欢乐和悲苦都寄托在歌声里,世界仿佛就变得纯净了,如孩童时,最大的烦恼也不过就是妈妈不让看电视爸爸不让吃糖。
那时的快乐为何单纯?
因为那时我们的渴望单纯,我们只要一点点的宠爱,却意外得到了很多。
孤僻古怪的死老头变身满满正能量什么的,实在是被玩烂了吧都。
雨天一群人为老人唱歌那段直接就看泪奔了 哎~~~
真实,干净,动人。一点都不让人觉得是小清新。
因为爱
因为这部片子...我的眼睛湿了两次...就在那两首solo上....好温馨!好感动!好有爱!!!我承认我已然被深深的打动!!! 不是因为海誓山盟,不是因为轰轰烈烈,也不是因为天长地久...而是因为那日常的点点滴滴..因为那无法言述的涓流般的感情...因为那你与我都必然要经历的日子...因为那从不说出口的爱情!!!
这真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当然,我更愿意创作者把喜剧特质全部滤掉,那绝对是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的做法。有些细节的处理很粗糙,这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例如儿孙在厨房玩闹,老两口并列坐在狭小卧室那一场等等。老头子那种对生活的男性化处理方式我真是太熟悉了,基本全是共鸣。女主角我非常喜欢。
看到arthur, 仿佛看到我老去时也会如此古板,但我是否也会为了那个她而歌唱呢?
音樂會似乎是「中/老年築夢」題材最愛用的表現形式,然而這部小品中,演員的表現特別平實可親。雙人床的橋段設置,真是讓人難忘啊。
干眼症患者的福音 从一开头哭到结尾扪心自问不就是个老年版Glee至于吗TAT
需要特定的心情看
凌晨3点多看的。心理防线崩塌。全程飙泪。
相对剧情更喜欢摄影
很难让人讨厌的片子,总觉得有点像《阳光小美女》老年版~~~
哀而不伤
2013/04/28 虽然我也被感动了,剧场里啜泣声不断;但是明知会被感动,这感动也就打了折。
好喜歡老夫妻的互動,狂戳我淚點.....尤其老太太和老先生各自獨唱的段落真是哭慘了TAT
女孩那样的老师真好
咩。。。awkward pacing,try too hard的感觉。全片我都不确定是要用amour的心态去看还是keep calm and carry on那种。。。
前半截看的眼泪哗哗。老戏骨又一次给力的演出,不同于赎罪里的冷淡,这次的老太太可爱乐观又坚强。太多的细节直指人心
有时候就是需要一个cliche的治愈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