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浮躁的我在这如此浮躁的时刻,安静的看完了让人内心翻滚的无聊电影,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后的自己,一个鬓角泛白的老男人凌晨失眠对着天花板发呆,工作已然稳定的融入了生活,平稳不失乐趣的家庭,突然发现不知什么就点燃了中年危机的导火索,发现周围的人都比自己牛逼,羡慕别人有着自己无法经历的人生,开始觉得一丝自卑、无助,怀疑一直信奉的平淡人生的宗旨。
睡在旁边的老婆轻轻的发着鼾声,抓抓她的手不再细腻光滑,内心起伏不再,但还是忍不住吻了一下她的额头。
看看表凌晨两点了,隔壁房间还有隐约的动静,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知怎么的都这么大了,你根本不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不再像小时就那样追着你跑,见面多了几分客气和距离。
呼一口浊气yy一些美好的事物渐渐睡去。
本以为到了这个年龄看透了世间百态,便一切尽在掌控,但当遇到一件超出了能力范围的困难,便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也无法逃避。
看着自己的孩子就像看着多年前的自己,时光如白驹过隙,没人能叫你放弃雄心壮志,也没人要你必须知足常乐,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
身为最普通的中产阶级,胡思乱想,不满意的现状导致越来越焦虑很容易陷入一种负面得情绪里。
到头来不过是跟自己的较量,纠结,较劲。
puffing myself up, tearing myself down.何不去放过自己,享受和爱着这个世界却不想着去占有。
最后的音乐会和儿子的一句:i love you.解救了老BRAD,而我们的人生终需要家人的救赎和自己的放下。
换句话说如果那时好用得起iPhone,那就很不错了还要什么手表,要什么自行车。
忠于自己,忠于家庭,忠于生活 peace&love
看这部电影是好几周前了,看完以后,总觉得心里有点莫名堵得慌,需要写点什么释放一下。
想来想去,堵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部电影戳中了人本性里的有的那么一点半点不能时常拿出来见光的小龌龊——嫉妒。
特别是年龄越发见长,回首往事,好像没有什么事值得回想,令自己欢呼雀跃。
人活着,毕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演化,不光是向好的方向或者坏的过往。
所以,和别人比较,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其实没什么值得羞羞的。
但是,嫉妒这个事儿,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催发出的一种恶意,人啊,一旦突发奇想变得不善良,自我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就开始危险了。
哇,好像一不小心,开始进入了自我禅修的碎碎念,回到电影本身——《你好,布拉德》。
中年男子布拉德,典型的美国中产: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估计还背着房贷,身处良好社区的大house,车子,宠物什么哒都是标配,没办法让人产生优越感。
身边还有一个在人群中里不那么光彩夺目,但也挑不出毛病的务实且踏实的妻子。
膝下有一个马上要上大学的儿子,感觉也和他妈妈一样,在人群中,始终没办法发光。
布拉德和大多数无聊的中年人一样,频繁的刷着美国的朋友圈(Ins),却也频繁地扮演着不频繁更新的Ins小透明。
说来说去,朋友圈这东西就是窥视镜,有些人喜欢窥探,有些人享受被窥探的聚焦感。
布拉德的圈子里,有哈佛客座教授,在电视上经常刷脸的纽约政客;有年轻时因为创业IPO发大财,中年就退休在海岛,以享受度假、美人、美酒为“职业”的老同学;也有乘着私人飞机全世界飞,一个电话就让华尔街hedge fund震一震的对冲基金经理,而他们频繁地更新着朋友圈,仿佛知道,有些人需要通过看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才能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
和自己朋友圈里的精彩比起来,布拉德本人以及他的生活,真的太波澜不惊了,他想发点什么,却发现,发什么,都好像很蠢。
电影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包括我,都可以立刻和布拉德附体,达成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看到同龄人,可能当初还比自己资质差的,竟然日子过得精彩纷呈、活色生香,比自己好一万倍,这种内心的憋屈和苦闷,不是两个字“难过”可以形容的。
前几天,刚好看到某卫视把2006年一众参加超级女声的前几名凑在一起,搞团聚。
节目的本意,自然是刷一波回忆杀,感动粉丝与观众。
让十几年后还当红的超女和那些泯然众人矣不在“超级”的女生们,好好话话当年,那时的青春、冲动与无知无畏,也许会因为时间,转化成一味有滋味的茶,大家品一品,皆香。
哎,谁知道,过去糊现在还很糊的许飞,开始掷地有声地说,当年的冠军尚雯婕,根本没有心,加微信不加,叫聚会从来不出现,根本就是失踪人口。
现在在节目上开始感人至深地说,你们都是我当年最在意的人。
许飞没办法接受这个预设,明明没感情,却硬凹超女之间,桃花潭水深千尺,她觉得有点gross.如果这是许飞当时在现场的内心真实迸发,那我还挺恭喜她的,因为她还在和“成为一个中年人”做最后的抵抗。
苦闷的中年人,嫉妒在肚子里,肠子黑了,也会忍。
把脸面上的笑,挂的像个月亮。
而不愿成为中年人的许飞们,会直白地袒露自己的不安和嫉妒,也没办法适应伪装的荒唐。
电影里,布拉德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年人:为了儿子能够得到大学面试机会,他还是舔着脸,好声好气地的给最讨厌的大学同学,纽约政客打了电话,语气里带着乞求,让老同学帮帮忙。
成年的世界,真的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当韩寒借着电影,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然是个十分通透的中年人;当他为自己年少时,被称作当代鲁迅而感到脸红时,我明白,他的中年危机已经过去。
成熟的好处是自省与自洽,成熟的坏处是,一切与你有关的自然之美,荡然无存。
我作为一个迈向中年的人,有很多恐慌和害怕。
读了些许书籍,试图和比自己聪明好几个光年的人对话,听那些絮絮叨叨却也许都是智慧的老人的陈年旧事,我依然没发现化解内心如此善于嫉妒的方法,嫉妒,根本不用学,它就在那里。
我很喜欢的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和《无聊的魅力》里都谈到“自尊= 实际的成就/ 对自己的期待",他认为正因为自尊这件事关乎自己,所以对每个如此爱自己的人,它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也正因为如此,和自己同一起点出发的人比较,才能建立起似乎“合理”的期待。
但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自尊在不断受着挤压。
唯一释放的方法,要么就屏蔽外界世界,开始佛系,假装自己开始不在意比较,但能不能做到真佛系的,又是一个很大的哲学范畴了。
另一种,需要"王炸",某一天清晨睁开眼,再次刷朋友圈,当年的学霸因为money laundry被请去喝茶了;貌美的校花,因为整容过度,郁郁寡欢感叹容貌不在于是自杀了;至于那个创业发了大财的新一代马克扎格伯格,恩,飞机空难,与世长辞了。
哇塞,这一波朋友圈才叫真实且动容啊!
《你好,布拉德》给了布拉德这把“天胡”王炸,他曾经那么羡慕嫉妒的朋友们,一个个人设崩塌,他们的生活都是虚无堆积起来的假象美,现实里都是一地鸡毛。
而布拉德自己,妻子还在,儿子也许马上就要上哈佛,自己在做的公益创业项目被年轻有智慧的女孩子们钦佩着,这么想来,自己才是最后的王者啊(梦里都要笑醒了!
)生活和电影,区别大于银河系,我们都知道,哪有那么多王炸,哪有那么多虚无,哪有那么多天生的幸运与不幸。
做不到真佛系,就继续痛着,痛着但别停下,试着做好眼前的、手头的事,就算生活看似没意义,自己的朋友圈一天天都是空白,但你知道、我知道,我们不蠢。
是受过良好教育,内心纠结的中产中年;在乎社会地位 在意别人的评价,又时时内心为自己开脱…我们即将到来的中年 大概也会如此,刷朋友圈艳羡别人的生活 知道人家过的其实也很糟糕 居然浮现了一丝笑容…回不去年轻时的理想纯粹,也无力去教导影响他人,inner peace才是归宿 如同置身艺术美好中 不由自主的泪水
这是我看Ben Stiller深度电影的第二部。
自己的对这部电影核心的感受就是:如何衡量人生的得失。
布拉德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但是有更好的典型成功人士代表在朋友圈中,他们光鲜亮丽,他们及时行乐,他们有的是幸运之神,有的是事业场的常青树。
他们吃饭的时候会有人主动上前打招呼合影,甚至连餐厅中最好的空位子都是备选好的。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了失败。
一个中年人,本来的愿望是把时间换成慈善感受,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价值,但临了临了,却陷入自己的人生价值空虚中。
他想以孩子的标签作为自己成功的宣传册,但转瞬即逝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失败。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很惨很丧。
我也在问自己: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初中的同学有的在加利福尼亚工作,虽然不清楚他过的怎么样、从事工作是什么,但感觉是很高端的人生;有的同学在AVL公司、有的在更高端的top公司取得进展。
我不禁也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呢。
意思是比如大学是211,不是985,工作是传统制造业,不是互联网,家庭很普通,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门弟。
所以我也会焦虑不安,如果有一天临了临了,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有时我也会想,有的一起竞争过的同学同事的现状并没有自己这样好,有时也会庆幸自己能够坚持到这个程度。
但是这掩盖不了内心的恐惧,不是焦虑,是恐惧:如果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那个时候如何去面对以往的时光?
那些没有价值与意义的人生片段?
我想,这不就是“尺子”是什么的问题吗?
哲学告诉,如果将世间所有的尺子都变成金钱,那么人生就没有这么多烦恼。
金钱是一种最好的衡量标准,但这毕竟是理想哲学中的情形。
那么快乐与幸福能作为尺子吗?
似乎也不能,一个人永远无法体现所有人度过的不同人生,也就无法去判断这个尺寸是否恰当,即便是人生传记作家,你也不敢去相信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想法,毕竟一个以此为职业的人是利益相关者。
所以尺子在哪里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某个阶段的想法,如果能把这把尺子比较一下,该快乐的人就快乐吧,该悲观的人就悲观吧。
多多包容一下即可。
他忙于理自己的心绪,那就帮他理一理人际关系吧。
颇似一个婚礼带出4个友情葬礼其实当年那个5人小组里,布拉德不是c位,可自认为自己在圈里很重要。
其实大家都是因为尼克才聚到一起的吧,然而戏里这个人物交待得最少先看看他们的身份:1尼克(建筑-搞艺术-导演)2费舍(政治-搞公关)3比利(退休-搞科技)4杰森(企业-搞钱)vs布拉德(社会-搞慈善or搞理想)1很显然,按照身份关系尼克和费舍应该不亲近,但都是有头有脸,尼克的婚礼米有请布拉德。
剧中暗示,尼克是gay,不请布拉德可能是觉得他太传统了,有可能是尼克曾经很喜欢布拉德,但布拉德没有回应,因为搞艺术的和搞理想的总是很发展空间。
或者尼克觉得现在的布拉德太正经了不是一路人。
so尼克背布拉德而去。
2在与费舍的饭局中可以验证,费色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上去没有很功利,但是他从来不跟(不需要)人真正交心,不真正关心他人。
只是交换八卦,卖人情念旧情不假,但是也可能是属于那种共赢逻辑why not。
费舍应该是个能力超强的自恋型人格吧,非常自我,非常良好。
而且费舍可能把杰森视为最大假想敌。
然后这场饭局费舍是叙旧不假,但不是认真准备过的,更像炫耀,像极了女学生的反馈。
交流中可以得知费色老是贬损其他老同学,让布拉德极其不适,我一开始认为是布拉德自己心态崩了才离席,实际上是他真的有把这种人视为敌人,只是不知怎么还击或者怎么去关怀,软硬兼失。
但话说回来,费色其实没有贬损布拉德一点点。
可能转头谈资习惯地会跟其他人贬一下吧,但对他来说没有必要。
因为他在尼克的婚礼上就已经忘记布拉德了。
可是,费舍的举手之劳可能是真心的。
就像他说那个教授真的是个大好人,帮忙是应该的,但是他们的关系应该还是很表面的。
或许他真的是一时间想不起布的精神导师是这个教授而没有通知他。
但其实他记起了,也说明布拉德只是他曾经觉得重要的人。
可早out圈了因此,这里可以开个脑洞,就是费舍故意让布拉德保持与教授与朋友断交集。
因为他确实不关心这个老同学,而且他们确实是竞争关系,在成就之外的竞争关系。
因为在人品上似乎布拉德比自己受认可。
为什么这样讲?
3因为沙滩上那个老同学比利,说忘记谁在尼克的婚礼上问起布拉德。
一个可能就是其他人问的,这个人可能跟布的状态类似,但不是很有好的老熟人,按理说,相聚会提及共同熟知的人。
要么大家其实都没有很熟,而且这个人认为比利跟布拉德比较熟,假设费舍在场,他就是明知却故意忽。
另一个可能是费舍问的,那说明比利不在意费舍(所以费舍也极贬他还有点小妒忌的那种,或者他们志趣相投),但是比利有费舍的新号码(可能是基本礼仪)。
也有可能是杰森问的,那比利是看不起靠老婆起家的杰森吗?
(这个假设非常不充分)虽然比利似乎对人对己都很潇洒,可他发现布拉德并不是真的要跟他聊天而要费舍的联系,就称要捡狗屎要挂电话,但没有这个镜头交待。
所以这里可以有个新脑洞,就是比利是认可布拉德多于费舍的,而且比利跟尼克很可能是走的比较近。
理由:1.搞艺术和搞科技也很有发展空间,而且大家都闲。
2.因为比利愿意跟布拉德聊尼克(or因为以前尼克跟布拉德很近而提)。
所以隐若可以确信:费舍把布拉德视为旧情关系里的竞敌。
4杰森的电话最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会关切布拉德,或者是这个时间就是需要朋友的声音。
而他开口就是非常尊重布拉德,道明是太忙所以迟回。
杰森之电话里完全没有忽略尼克和其他人布拉德似乎很在意尼克,也推测布尼二人原本可能很铁,差距大了就不愿意面对,和出于讨厌而不愿意面的费舍不同。
布拉德和杰森的差距更大,但是按照打电话顺序,布拉德是先打杰森电话(没有给镜头),然后是比利,然后没理由去联系尼克了。
开头布也提到杰森是个慈善家,布对杰印象比较好吧。
也有理由相信现在是布杰感情最好。
然后布拉德跟杰森和比利的开场白逻辑是一样的。
但是面对比利,布还是有点要强,心态也不佳,以为富人都那样的所以,这通电话也没接好。
可惜了.最 后 结 论年轻的5人都非常喜欢理想饱满的布拉德,但一直维系大家的搞手是尼克。
布拉德和费舍是一对很有张力的友谊关系,工作范畴类近。
而且他们性格都比较自我中心,与那种所有人都会有的忙于自己的事而自我有区别。
二人最大区别是,布拉德非常honesty诚恳,他只是有一些盲点。
也许布拉德的潜意识告诉他,他就是5人小组里的核心。
所以他非常介意这种中心塌陷。
anyway,大家虽都渐行渐远,但用心还是可以拉近彼此的。
电影里展现了一位中年父亲经历的一系列心里应对中年焦虑的历程:在与他人比较下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会滋生嫉妒心;他知道这样比较没意义但还是忍不住;在比较下,觉得别人的都是好的,自己什么成就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意思,他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令别人都羡慕的东西,比如生活在一个安稳富足的社会,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养育出一个温暖且有音乐天赋的即将考取哈佛的儿子。
影片用第一人称视角很真实细腻地解剖出主人公的每一丝想法念头情绪,很能引起我的共情,而且也展示了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与自己和解,与他生活所在的周围和解,最终挣脱烦扰,决定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真正看见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自己的儿子和妻子,挚爱的人。
影片整体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的是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是一个很会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和思考自我的人。
在这一点,希望我也能像主人公学习。
人生艰难,少年时的烦恼到了中年同样无法解决,只是变得更加无孔不入和绝望。
年龄是少年人们自信的面容,到了中年无法戴上只会面对更加真实的生活。
47岁的男主活得像是20岁的少女一样多愁善感任由情绪淹没。
相反地儿子却一直凭着面瘫脸展现了少年人少见的沉稳。
可能人生就是这样会对人的存在互补的。
你的缺点会以优点的形式在聪明的子女身上延续下去。
男主的细腻演技一度让我尴尬地想要躲开,顺带一提这是与天才瑞普利同样的体验。
当两位女同学与儿子聚会时,中年男人眼底的想象和欲望让人不寒而栗。
别人的看法男主毫不在意地照单全收记在心里,对于无法控制的逃开,可以掌控的部分坚决地驳斥。
控制与逃避果然不分家。
人只在意自己的生活,儿子面瘫着表情却记得了这一点。
老同学们的流言蜚语,男主没有用自己的眼睛去亲自看不轻信,反而对十足帮助了自己的同学却表现得像个混蛋。
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无论怎么度过每一天都会减少未来的可能性。
今天做的事情大概率还会持久地做下去。
人认真选择走上的路一定在十年后还在脚下,每天醒来不光要想想几天还要想想一个月,一年。
做事前想的远一点,失败的预案多设想一下,不要高估自己的内心意志,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看到一个短评说结局男主就突然接受了,但是困惑和迷茫没有出口。
这正是生活的真相吧。
人生就是无期徒刑,出口除了死亡没有第二种可能,重点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死法。
人活着的力度是不同的。
看到一些人平凡的人努力生活的痕迹就会让我感到羞愧与厌恶。
死亡前的无聊会让人死亡,学习,读书,更多的体验。
祝愿我们都能死前活的更好。
这是一部让“中年人”浑身战栗的电影,男主角大量的内心戏,浮夸的心理暗示,诡谲的配乐,无时不刻不让一个身处生活漩涡的中年人头皮发麻。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源于一次跟朋友的午后畅谈,我推荐他看自己刚发现的宝藏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话题投机他又推荐了我一部『布拉德的中年危机』。
看到吗,作为两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社畜,某种不言而喻的倾诉感让我们给彼此推荐了一部类似轴线的电影。
1994年黄建新导演回到电影本身,因为儿子特洛伊要去面试大学,整日庸碌的父亲被无暇抽身的母亲安排随行。
一个年近五十郁郁不得志的父亲,在得知儿子有希望考上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时候,那种“老来得子”的惊喜振奋让他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春风得意的溢于言表。
他甚至开始脑补儿子今后“王多鱼”一般开挂的人生……而这种虚幻的遐想被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内心写照猛然拉回了现实——这一切都是儿子自己的,跟他那些跻身上流的同学不无二致,反而更加衬托了自己的平庸、落寞。
大学时期,自己成绩斐然光鲜夺目,被教授赏识被同学依附,自己曾几何时也享受过聚光灯下风光无两的快乐。
而如今踏入社会,面对往日同学桌荦不凡的人生,自己却要为儿子眼下的面试卑微至极四处张罗关系。
内心的撕裂感与现实的挫败感交织悱恻。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知足常乐,布拉德何尝不想这样说服自己?
对比普通小康家庭,有知足的妻子聪明懂事的儿子,满足生活的工作。
可当年的同学一个个显赫的人生故事回回把他拖回现实的窠臼。
跟儿子女同学畅聊自己所学专业那会,女同学得知自己从事NGO(非政府营利性慈善组织)时赞赏崇敬的目光,让他也曾片刻自豪过,但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很快又让他与女同学话不投机。
这是两代人的代沟,也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撕裂。
最终中年人的势利在年轻人的理想面前一败涂地。
最后,为了感谢任职白宫的老同学费舍给儿子面试牵线搭桥,导演刻意安排了布拉德与费舍在一个高档私人餐厅面晤。
无论是女服务员的揶揄讥讽,还是白宫贵胄赤裸裸的挖苦、炫耀,让一整部压抑剧情推至顶峰。
看弹幕很多观众义愤填膺地表示,布拉德应该立刻结束尬聊挽回自己最后仅余的那点自尊。
我反倒在这个桥段行进中畅快异常,不破不立,让那该死的自尊心见鬼吧!
让攀比、妒忌、奢望、贪婪烟消云散吧!
影片的结束和『脸对脸背靠背』如出一辙,开放式的落幕…没人知道儿子特洛伊最终有没有“得偿所愿”进入哈佛,亦或是追随父亲曾经的脚步选择经济压力较小更为理想主义的『塔夫茨』。
我希望特洛伊选择塔夫茨,因为去参观校园的时候,塔夫茨更像是脱离金钱、名利、世俗的乌托邦,特洛伊在那里露出了恬淡的笑容。
影片行将结束,父子俩回到破落的旅馆,贯穿整部电影的压抑感荡然无存。
昏暗的灯光下,简单不无温馨的对话,血浓于水的亲情流露。
从疑惑、反感到谅解、鼓励。
导演借儿子的口说着:没人会想着你,他们只在乎他自己,唯一在乎你的人是我,是爱你的人,你只需要在乎他们就行了。
你自以为是无处遁形的尴尬,你备受煎熬极力掩盖的窘迫,WHO CARES?
半小时过去,一天过去,三个月过去,一年过去,有谁还记得你彼时彼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
把焦点放在正确的地方吧。
原来解决焦虑只需要一句话,但理解这句话,甚至相信这句话,却并非那么容易。
很庆幸这部电影的出现,让观众以男主布拉德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
这句话是什么?
你一定听过无数次,不过我先卖个关子。
这部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桥段,是男主坐在经济舱里,想到自己有一位老同学,基金经理,富得流油,有一架自己的私人飞机,于是感慨万千。
之后男主为了儿子的学业,不情愿地联系了这位老同学,也不合时宜地提到了私人飞机的事:
对方很生气地回应:
原来他的飞机是公司租的,而此时的他作为一名父亲,也只能在病房外焦急无力地等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所以不要和别人比较”,是一个听上去很有说服力的道理。
男主心态因此从焦虑逐渐转为平和,似乎也预示着人物弧光的完成。
一般的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男主的另一位老同学,白宫名人,畅销书作家,却在晚饭时补了一刀:
这段真是笑到不行。
随后他又爆出了更多关于那位老同学的近况,上一句刚让男主心态平和一点,下一句又马上反转,喜剧效果拉满。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向你描述另一个人的近况:他刚在北京买了房,一句话就能让你感到焦虑。
不过房贷压力非常大,一句话又能让你感到别人也有难处。
但这样就能解决焦虑吗?
事实上,因为别人的成功而感到焦虑,和看到别人的难处而感到安慰,这两件事本质上就是一样的,没有意识到这点而不停地寻求安慰,才会陷入“焦虑”的怪圈。
之前在CH上听到一个人的分享,他提到一个自己认识的人曾经家境很好,后来家道中落,生活得比大多数普通人还惨,他说只要一焦虑就想想这个人,觉得不会比他过得更惨,就没那么焦虑了。
类似的,当我们向别人诉说焦虑的时候,总会听到别人回答“我其实比你还焦虑”,而此时的我们已经陷入了“焦虑”的怪圈,一旦觉得自己的焦虑没有那么重要,就会更加焦虑。
现代人管这叫做“焦虑地焦虑”。
如何才能解决焦虑,其实电影早已给了我们回答。
当男主向刚认识的女孩抱怨着自己的人生时,女孩回他说“我觉得你很幸运啊。
”“为什么?
”“你都50岁了,还认为世界是围着你转的。
”
是啊,解决焦虑其实只需要这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
这句话我们听到过无数次,但从来没有去理解它,相信它。
于是这部电影用布拉德碎碎念的内心独白,让我们感受到焦虑,同时又旁观着他,看到了焦虑的可笑。
我特别特别喜欢电影结尾,儿子对男主说的那番话:
这个世界不会围着你转,但爱你的人会。
影片开始我真的一直沉浸在他对自我生活现状的表述中,直到他妻子说,我们并不是穷人。
是啊,他们一家中产偏上,妻子容易满足,儿子具有音乐天赋。
他们并不贫穷。
突然有一种感觉淹没了我,我在心里用了那么久让自己膨胀、把自己撕裂,我坐在那里只是听着,让自己感受自己的生活,音乐很动听,这些姑娘很美,我可以能爱她们,但永远不会拥有她们。
就好像我可以爱这个世界,却无法拥有它。
他们只在乎他们自己,他们并不会记得。
这句话好像在照应布拉德晚餐那段,他在努力表达心声,对方却完全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他实在受不了,就离开了。
特洛伊对布拉德问他看法的回应是,我爱你。
我似乎有点提前经历中年危机,而且还没缓过来。
今天,我想说它已经过去了。
想了想过往的生活,我问到同学,之前我夸你写得很好,结果我的分更高,你会不会很介意?
ta说,什么?!
我更在意我自己。
在意我自己学到什么。
异曲同工?
🤣结合这部影片我感悟了更多吧,我们会认为那些“成功人士”总是能轻轻松松做到很多我们“看似难以企及”的事,大概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对他们的生活的想象(结合一些光鲜图片和事件)把自己想象中“自己成功后”会有的生活/期待的生活一类的代入进去了吧。
就像那句话“我不想永远呆在这个小地方,只会坐在门口楼梯上,幻想着住五星级酒店,而她们连酒店都没住过!
”给我的感觉。
关于本,回忆起他的《白日幻想家》,和本片很是相似,只是那个混得更惨些。
两部片子给我的感觉都是一个中年人在一段时间由困惑不已的状态转向自我解放/认同决定好好生活的故事。
个人很喜欢这类自述的片子,有些片强行按这种风格拍,真是有点让人不适。
俗到极致,40几岁的人活到这个年纪还不懂这些道理
好无聊的鸡汤片
看到影评有一句话,"你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你就越缺什么。",人类一思考,就开始沙雕的自洽。
47岁的布拉德却脆弱到需要一个哈佛大学生的鼓励和点醒,只能说舔狗找权高位重的同学帮自己的儿子走后门这件事挺生活化的,也确实能够碾压布拉德的自尊心了。其他的,估计就是布拉德失眠矫情了
有生之年竟然会喜欢上了Ben Stiller(主要是这个人的大脑反应之快。。。竟然发现喜剧演员的中年危机剧也很感同身受是怎么回事
中年危机,喃喃呓语。不知道十年后再看一遍会是什么感受。我觉得想的太多是因为做的太少。
人贵在能接受自己的生活,并充满对生活热情。
什么都有,可还是不满足?物质层面不如朋友就是中年危机了?莫名其妙
本斯蒂勒从白日梦想家开始,真的超级适合这类电影,这中年危机演的太真实了,虽然题材没什么新意,但是剧本非常扎实,一部看的很舒服的电影(一碗舒服的鸡汤)。不过现实中肯定不会像男主那样走掉,毕竟人家帮了大忙,又没做错什么。
男人的中年危机 无法感同身受
自我陶醉的抱怨真的很讨厌
三星半,话痨片吧,个人觉得有些牵强。这种比较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经历了,根本不用等到中年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Stiller尝到了《白日梦想家》的甜头,如法炮制接了又一部心灵鸡汤,可惜后者真的看着太矫情了,没有前者来的高级,从制作到剧情到台词。
一碗鸡汤。人,都是不知足的,羡慕他人的名利,羡慕他人的金钱,羡慕他人的娇妻。人上有人,人下有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任何人其实其实都处在这种状态。人生苦短,珍惜当下。
贵在真实,基本上是真实地把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思考人生意义的内心全部独白都事无巨细地完全写了下来,倒也不显得琐碎。除此之外竟什么都没留下。
白男矫情
白男出生就已经拥有特权了,他们习以为常也意识不到自己有多优越以至于天天无病呻吟。优越到连他们的无病呻吟都有类似这部电影一样的很多影视剧当作主题来拍,其他很多群体的真正痛苦甚至连被看见的资格都没有,关注白男的电影还不够多吗?一星给电影画面光影配乐观感不错,一星给哈佛女生那一part,她说的话才是能挽救这部电影主题内核的,然而她那part也还是好短,和男主占据绝大篇幅的无病呻吟还是不成比例,因此总体还是很拉胯。
父亲的角色搭建得很实在,布拉德皮特惊现制片人名单
一部沉闷(以至于在飞机上看到一半就睡着了),但是又不得不让你回过来思考的电影。这跟前几年央视的“你幸福吗”非常的契合。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富可敌国,幸福是今天比昨天过的更好。很多人这个没想明白就会陷入男主的危机感
只要自己放过了自己 哪有什么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