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叶·比诺什出镜时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
电影《法式火锅》一开场,朱丽叶·比诺什就出现了。
看见她的脸,心中一悚:她这么老了吗?
2023年上映的这部电影里,朱丽叶·比诺什已不是《布拉格之恋》里的她英姿勃发,也不是《浓情巧克力》里的她温婉明媚,就是与《锡尔斯玛利亚》里的玛利亚相比,被唤作欧仁妮的朱丽叶·比诺什,虽还是我们熟悉的容貌,但是,肤色已不那么明丽,脸上的皱纹也明显增多了。
可是,生于1964年的朱丽叶·比诺什在出演欧仁妮的时候已年近花甲,六十岁的女人不就应该这样吗?
只是,相比不需要与摄影机对话的普通人,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的眼神依然有光且犀利。
当然,朱丽叶·比诺什完全可以像那些喜欢在自己脸上孜孜不倦地大做文章的明星那样,显然,她不屑于那么干。
那么,银幕之外的朱丽叶·比诺什都在干些什么呢?
想要了解这位与绯闻绝缘的女演员的戏外戏,唯有通过戏里她对角色的把握程度。
欧仁妮是个厨师,当然,陈英雄不会用旁白这种最无可奈何的办法来介绍女主角在《法式火锅》中的角色担当。
镜头给过欧仁妮一个脸部大特写之后,用一个全景告诉观众,身着剪裁合身的浅蓝色衬衣配一条深蓝色曳地长裙的她,多么纤细。
就是这样一个苗条淑女,在菜地采摘自己需要的菜蔬时,却能力拔山兮,尤其是,将一根带泥的胡萝卜随便削两刀就放进嘴里慢慢咀嚼,仅这个细节,朱丽叶·比诺什把一个从食材起就精益求精的厨师的这一笔,描画得令人信服。
何至于此!
拎着菜篮子回到厨房的欧仁妮,马上动作麻利地亲力亲为起来,洗菜、切菜、观察正在锅里咕嘟的酱料的熟度、察看小牛腰肉的成色……刚想说朱丽叶·比诺什弓起后背、拱起双肩的姿态过于不讲究,《法式火锅》的导演陈英雄让镜头慢慢往下摇,只见正在剖鱼的欧仁妮右手轻轻按了按刚被她从鱼腹里掏出的内脏——对食材的爱惜,让我们看到欧仁妮已将厨师职业与自己的人生态度糅合得天衣无缝。
喜欢在银幕上不紧不慢地涂抹人物的性情从而在故事讲完时让其深植到影迷心里的陈英雄,限定了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空间即那间厨房的同时,给了她足够的时间。
而朱丽叶·比诺什不疾不徐的表演,真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资深厨师!
瞧她用一块毛巾包起滚烫的小牛腰肉骨头从烤盘里移出的熟练劲儿,瞧她往深口大锅里一条条摆放大鱼的讲究劲儿,瞧她故意让酱汁垂流到勺柄上以便尝味的随意样子,瞧她往蛋糕上裱花时的从容样子……尤其是她处理那一尾已在奶油汤里焖熟的菱鲆鱼时,先轻轻刮去黝黑色的鱼皮,再将雪白的鱼肉一小块一小块地片到一个个餐盘里,就这两个动作,非勤学苦练一个非专业厨师是难以做到的,就更别提像银幕上的欧仁妮那样做得那么好了。
戏外的朱丽叶·比诺什,看来是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把自己变成将要塑造的角色上。
顶多是一个喜欢烹饪的家庭主妇,为了《法式火锅》朱丽叶·比诺什学成了个专业厨师,肯下这番功夫,是因为她认定陈英雄给她的这个角色,比对自己以往塑造的人物,很不一样。
的确,在欧仁妮之前,朱丽叶·比诺什何时在银幕上这般演奏过锅碗瓢盆交响曲?
但在陈英雄看来,无论欧仁妮从事何种职业,他的女主角所要表述的,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而厨师,整日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这种角色设定让我想起了作家豆豆在她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借男主角丁元英的口说过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之道论到极致,就是百姓的柴米油盐”,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导演陈英雄一定没有读过豆豆的小说吧?
那就是人间至理天下同。
而电影的后半部,像是在诠释豆豆那句话的后半截,“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
”有一个副标题,对电影来说少见,而《法式火锅》就有一个副标题,“多丹·布法内的欲望”。
法式火锅,是多丹·布法内为招待一位权贵特意为其安排的菜单,所以,“法式火锅”是这部电影的“表”,“多丹·布法内的欲望”才是电影的“里”。
那么,美食家多丹·发布内的欲望是什么呢?
电影没有铺陈,但通过欧仁妮与他人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中,我们可以猜到,跟随面包师父亲和厨娘母亲学成厨师的欧仁妮,与颇有名气的多丹合作已有经年。
眼看着搭档从一个厨师蜕变为以柴米油盐为原料、以蔬果鱼肉为素材,在厨房里挥洒自如的艺术家,多丹想与之结为琴瑟和谐的夫妻,但欧仁妮一直在犹豫中。
她可以为多丹留着自己卧室的门,多丹像肆意闯入她的卧室,却是欧仁妮不愿意的,这,就是欧仁妮生活的年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努力为自己争取到自由的生活空间。
但是,“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欧仁妮终究体会到了多丹对她的一往情深,而陈英雄又是讲述爱情故事的一把好手,他又设计了一顿饭,这一回主厨是多丹,客人唯一,刚刚病愈的欧仁妮。
一人餐陈英雄也处理得那么铺张,开胃酒、前菜、汤、主菜、甜点一样不少,且一道道都是行家里手多丹的创新菜。
最是那道造型为展翅欲飞的鸟儿的佳肴,看得人唏嘘不已,欧仁妮知道那里头“埋伏”着一枚戒指吗?
多丹到底没能等来大喜的日子,欧仁妮去世了。
这时候,距离影片结束还有半个多小时,陈英雄的处理不免让人狐疑:多丹·发布内的欲望难道不是与欧仁妮白头偕老吗?
欧仁妮已去,多丹的厨房还要存续下去。
那么多前来求职的厨娘要么被多丹呵斥走了,要么自知做不到像欧仁妮那样也走了,唯有那个名叫波丽娜的小女孩,几经周折后得以留在了多丹身边学徒。
是波丽娜父母及亲属的一番好话打动了多丹?
不。
多丹记得,欧仁妮活着的时候曾为这个小姑娘的天赋异禀感到惊艳,她居然能将一勺酱汁里的成分一一辨析出来。
多丹觉得,总有一天波丽娜也能像欧仁妮那样从一个厨师华丽转身为一个以厨房为舞台的艺术家。
以此对标,多丹·发布内的欲望究竟是什么?
“法式火锅”未必是这部电影的“表”了,或许,它象征的是至今都被世界各地的老饕们津津乐道的法餐。
可以找到网盘资源的片子,为什么要到电影院观看?
在我失业的2024年,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观影,找到了原因。
参加广州法国电影展映观看的《法式火锅》,开票前邀请了身边的朋友和我一起抢票,鉴于片子不太出名,票价又偏高,最终还是只有最信任梁文道推荐的我一人前往了观影。
首场的票在开票一刻就售罄了,抱着是否连这种展映都有黄牛的深深怀疑,我购买了第二场的票,果真观众将巨幕屏厅坐满,在观众这么多的情况下,一部没有配乐的电影考验着在场每一个人。
坐在中间排数,整场下来没有被手机屏幕晃眼,连呼吸声也渐渐配合着电影的寂静变得悄无声息,影片结束字幕出现,现场响起了掌声,几乎没有观众离席,直到字幕走完现场响起了第二次掌声,大家此刻才起身离开。
在我全然接受对任何事情都失去耐心,那怕是溢价购买的演唱会票也会有人拿出手机打游戏,没有任何事情比录屏拍照收集朋友圈素材更重要的时代,这一场的观众让我重新看到投入和素质的存在。
开映前半小时食物之城的市民作为一名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什么都能吃的广州人,看《法式火锅》应了那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俗话。
除了我们,彼岸也有志同道合的人,请不要再只埋汰我们了!
片中完整展现了多道菜的烹饪过程,有用一堆杂鱼熬成的鱼汤煮一条多宝鱼,用两只鸡煲成的鸡汤煮一只鸡,这让广东人联想到了用鸡汤煨鲍鱼鱼翅海参(备注:不建议食用鱼翅),后面那只鸡搭配着米饭上桌,又让人联想到了海南鸡饭。
可能好的厨师,连烹饪的手法都是相似的。
只是不仅是怎么煮,连吃什么都殊途同归,片中有一道菜食客要用桌布挡住自己的吃相,这道菜吃的是圃鹀,一种主要吃粮食而被法国人视为害鸟的小鸟,远房亲戚是广州人多多少少都吃过的禾花雀(黄胸鹀),相隔万里两种小鸟都落入被人类吃到灭绝的境地,目前两者都已被例如保护级动物名单,吃用都是违法行为,但是法国人显然比广州人有更强的执念,据说今年法国人提出将圃鹀移出保护动物名单只为延续这道名菜,圃鹀对法国人而言不仅仅是食材,或者猎奇的野味,它承载的是法国独有的一种烹饪手法(极其残忍),类似开设独立部门规范锅包肉做法。
对于欧仁妮事业的成就我感触最深的是她的葬礼,参礼者都吃过她做的饭,那对抬着她棺材的手臂上的肌肉,甚至就是全赖她的饭菜才变得有力,当我们自问自己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的时候,像穿着西太后出席前往公开追悼的人一样,欧仁妮的答案已经和一个个身躯融为一体,即使具化成的是男主好友微凸肚腩,那一刻也是一种让人骄傲大笑的成就。
我觉得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心中对母亲最大的悼念将会和欧仁妮的吃客对她的悼念是一致的,我的母亲是一个从早上买菜回来就要花半天时间在厨房忙碌的人,她从来不是全职家庭主妇,只是把这个工作当成日常的运动完成,我曾经体重严重超标,曾经憎恨母亲做的食物,时过境迁在我努力把体重减至正常又维持下来之后,我不再把问题完全归咎到母亲的食物上,我学会珍惜有一个为我煮饭的人。
彼岸倒影《法式火锅》应该是能被女权主义者接受的,毕竟在电影里追求欧仁妮的多丹实实在在地在厨房和欧仁妮并肩作战,甚至最后一个人煮了一桌复杂程度不输欧仁妮出品的大餐,这或许是全片比起多丹的富有和胃容量,欧仁妮的美貌,最让人觉得不真实的地方。
在中国好的厨师回到家也是不做饭的,而评论家走进厨房也往往只是为了给文章添油加醋收集佐料。
在浪漫的篇章里,广州人又忍不住惊讶一句,多丹给生蚝做的配料实在很有蒜蓉粉丝生蚝的影子。
生如夏花美食家往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食材成熟的季节,欧仁妮作为厨师却最喜欢夏天,喜欢夏天的炽热,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欧仁妮能长时间站在炉火边的原因。
在这个经济寒冷的“漫长季节”里,我,一个失业人员,一个中年南方人,坐在电影院深怕身边的人会闻到我在外面游荡半天累积的汗臭,在听到欧仁妮的台词的那一刻,我也好像学会了欣赏夏天,起码留下的汗滴能证明你还活着,明明是灰色的世界却能看到暴雨后的蓝得不近人情的天空。
看了电影《法式火锅》,里面有个场景以前从未见过。
法国人在吃一道菜的时候,竟然用白布蒙着头,看起来像举行某种诡异的仪式。
这道菜是烤圃鹀(wú),据说是法国人最禁忌的一道珍馐。
电影里没怎么表现捕捉、喂养圃鹀的残忍,更多的是展现热油浇在肉皮上,油脂所散发的香气,以及那群绅士蒙起头享受美食时发出的不怎么令人愉悦的吞咽声。
男主说:“圃鹀肉,集市上买的,远不如这里的鲜美,我们的朋友奥古斯丁用白小米喂养它们,一等到它们长成肥美的小脂球,就煺掉它们的毛但不清空它们的内脏,才能有如此美味。
”
只听他这么讲,未必能体会圃鹀这种小鸟在成为美食之前经历过什么,以及为什么品尝它的时候要举行蒙头“仪式”。
据说圃鹀的制作过程非常残忍,厨师在抓到圃鹀后会把它们养在一个黑色的密闭的笼子里,因为圃鹀在白天不怎么进食,到了晚上才会大吃特吃,有时一晚上能把自己吃胖一圈。
在密闭笼子里养着的圃鹀毕竟是少数,这么养着供不应求,于是法国人想了个办法,用细钢针把圃鹀的眼睛戳瞎,让它误以为是黑夜,不断喂养谷物,让它不断进食,长成一只“小脂球”。
人类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提高产量,给自己带来便利。
以前听朋友说,广西那边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到了夜晚能看到灯火通明,因为广西的纬度有限,要想提高火龙果的产量需要补光,让火龙果以为是在白天,努力生长。
有些事要看折损和收益的比率,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火龙果很惨,被骗着生长,但植物和动物带来的冲击还是不同。
火龙果这样种植还可以持续发展,但法国人硬生生把圃鹀吃到几近灭绝。
欧盟于1979年将圃鹀列为保护动物,在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下,法国人也跟进立法,于1999年命令禁止捕猎圃鹀。
再说回到圃鹀的制作,长成“小脂球”的圃鹀会被活生生地浸泡在雅文邑(法国顶级白兰地之一,号称世界上最早的“生命之水”)中,这样不仅使圃鹀带有白兰地的醇香,还可以减少烤制过程中肉质的收缩,以达到鲜嫩的目的。
最后厨师会把酒浸后的圃鹀进行煺毛、烤制,食客们会趁热将圃鹀一口吞咽下去。
英国作家杰里米·克拉克森在他的书中写道:“圃鹀确实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
咬上一口,骨头酥得就像沙丁鱼。
那味道,怎么形容呢?
就像在鸣禽的肉上加了一层鹅肝酱。
”圃鹀这种被禁止的美食一直牵动着老饕的心,不仅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临终盛宴上品尝了好几只圃鹀,而且它也在王尔德、伍尔夫、翁贝托·埃科等人的作品中作为一道佳肴登场。
法国人也许明白这种吃法过于贪婪和残忍,于是就有了用白布蒙住头,不让上帝看到的“仪式”,当然也有人说这样有助于笼住烤圃鹀的香味,让食客们细细品尝。
为了敬畏上帝、蒙起头来吃圃鹀的做法像成语“掩耳盗铃”,真不知道该形容他们虚伪还是“文明”。
不久前看的电影《一次别离》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朗底层人瑞茨,撒谎、做伪证可以,但是让她用手摸着《古兰经》发誓说自己没撒谎,这件事不行。
于是便有人觉得有宗教信仰的人诚实,毕竟有一层道德的约束。
这层约束难道不像品食圃鹀的人头上蒙住的白布吗?
它不仅什么都没有隔绝,反而放大了吞咽圃鹀时那种令人不愉快的声音。
谈谈为什么我不喜欢这一部吧 其实开头还不错 做饭的镜头看着很治愈 但随着切到男人们聚餐 女人在后厨忙进忙出 就觉得有点不适 男人们来到后厨问女主 你应该来和我们一起吃 女主只是笑笑 后来用有些拘束小心又像是试图说服自己的语气来说其实因为自己提前准备食材 多宝鱼什么的 所以在他们之前就已经品尝到了菜肴的滋味了 其他男人也只是笑笑 并没有对她的话有任何评价和回应 可见说的你应该一起上桌吃饭只是一句客套话 看到所有男人在台上高谈阔论 坐享其成 而女人根本没法上桌 只能在厨房吃一块被切下来的食物 没法欣赏到精心的摆盘 享受优美的环境 同样忙进忙出的女仆的付出是得不到一点视线或认可的 男人们夸女主是个artist 女主说theyre talking nonsense 她可能自己也明白只是场面话 是恭维的话就算是导演关于cook vs wife的解释我也不觉得很满意 因为男主希望女主听到 但是从他一次次的求婚其实得以看出他在内心是很希望将女主视为妻子这个身份的 且这样的身份认同给他到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意义 让他会说出11世纪中国诗人花一年工作 一年陪伴妻子的话 可是最终她为了让妻子欢心 或者表现出他对她的理解 他还是说出了违心的答案 就让我觉得观感不好的是这样的男人总是通过这样的话术赢得了别人的喜爱 给世人留下爱妻子的美名 而女人的身份不能靠自己去定义 而是永远被禁锢在了别人口中的名分某某中 在这背后的女人却隐身了 就像qna时导演常提到要感谢妻子 都是她的功劳等话 可是真的让她去发言 给予她话语权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对现实中的创作者no offense 很有可能是时间原因 但是在电影中女性角色是在这样男权社会中失去话语权了没错)她知道她时日无多 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想要给男主一个她的丈夫 这样的身份 她到最后还是没有坚持做自己 而男主明知女主不想要被婚姻束缚 不想吃这样一道开头上来是甜点的大餐 还是一次次向她求婚 我觉得就是不尊重女主的意愿 关于开门 女主说 如果结了婚 我就没有锁门的权利了 以及男主征求女主今晚可以不要锁门吗 女主好像说了类似我关不关门你都会进来这句话就好像在两性关系里男主一直是处于主宰的地位 他的欲望永远是排在第一顺位的 而女主就是作为一个附属品依附于男主而存在 女主在晕倒后男主给他做汤 照顾她 她也会说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两个人的感情也很莫名其妙 看不到什么羁绊 王子的线也觉得很多余 本来以为那是主线 还在想为什么一直在和女主谈恋爱根本就不去拍宴请王子的备菜过程(以为这才是重头戏)然后就越看越迷 直到完全lose track 女主死的很突然 后面的戏也是寡淡无味 不知所云 也没有看出男主最终觉得这个火锅也没做成是因为女主 真的是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 感叹为何时间流逝得如此缓慢 就怎么说呢 虽然有爱 但是不对等 总是一方是付出 另一方是被动接受的 一个一直在给予 另一个则是被给予 被赋予 这个power dyanmic一旦形成就固化无法改变 这一点让人很难受 甚至想要做一个独立女性不被这段关系束缚独善其身的女主除了拒绝男主的求婚也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举动去践行她的思想(没有说这样不好的意思 只是觉得很割裂) 完全没有被打动 两个人亦business partner亦情人的关系纯靠嘴巴说说 并没有很看得出来(比如用一些合作 分工反映两人的势均力敌)还有就是感觉西餐的烹饪花头实在是太少 最喜欢搞这种stuffed的 看得我都没什么食欲 感觉做来做去就是换一种食材 但是同样的做法 虽然拍的是很唯美 感觉他们这个菜没有烟火气 没有锅气 大概真的是中西胃有壁吧还有非常讨厌男主的人设。。
爹味十足 太爱说教 尤其是对着pauline 说她不懂骨髓的好吃是因为她太年轻 什么“人不可能在40岁之前成为美食家” 口感 味觉这种很主观的东西都不允许别人的评价和异议 实在不知道该说啥好。。
感觉处处都充满了高高在上 高人一等的俯视感 说violet连烧水都不会。。
我看她兢兢业业工作从未出过岔子。。
除了因为那个女人来穿着女主的围裙在厨房被男主骂了 但这都是背锅明明是他朋友的主意。。
有人说是eat pray love我是信的(虽然没看过 但听说很烂所以我信了)人是唯一不渴也会喝水的动物 这句台词印象深
一餐一饭一昼夜,将所有的背景、意义和冲突压缩尽,生活可以至简如斯。
只有画面丝光润滑,鸟声啾啾日光流泻。
每一次忙碌的交错默契衔接,一顿顿对坐原来是未知的倒数。
生活的深意在滋味,尝出的或过出的,自品在心。
春花秋实,就让我留在这炙热的夏阳里,炽亮余生。
青木瓜之味以来的陈英雄,每一帧都是回归最具表现力的画面。
🧧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陈英雄,2023中文《法式火锅》。
最近好几位朋友推荐,先找来看了。
由瑞士作家Marcel Rouff(1877-1936)的小说La Vie et la passion de Dodin-Bouffant, gourmet改编而来。
这本1924年出版的,男主角以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为(部分)原型的小说,畅销了近100年,直到2023年都还有新版本出版。
感觉需要先读一遍原著,再重新看电影。
但仔细研究了一下作家本人,作为被写进了法国饮食史的“美食家”的人生履历,好像比电影和小说都精彩。
可惜没找到他的个人传记。
不过名字已经记下来了,应该会在未来读法国饮食史的时候继续补充。
月下,像任何一个艺术家平日会做的练习画里那样,多丹数不清第几次向欧也妮求婚,也不知道第几次欧也妮拒绝了。
他们已有夫妻之实,不仅互相陪伴二十余年,也一起工作。
这样不就很好吗?
或许寻常夫妻都做不到这样。
欧也妮觉得。
欧也妮作为厨子的二十余年总是在厨房里忙活,不仅要做日常的一日三餐,还与多丹一起工作将纸上的食谱变成现实的美味佳肴。
这天从下午开始她就一直在处理食材指挥女仆为私人晚宴准备,卡好每一道菜上菜的时间,令人无从指摘。
多丹的朋友渴望见到她,可要是要准备一桌为人称道的饭菜,厨房里怎么能没有人呢?
作为一个厨子,欧也妮呆在厨房一直忙活也很合理。
也许成为妻子之后,就无法再拒绝敲门和做饭了。
虽然二十几年来一直是妻子的角色,但是妻职似乎还是让欧也妮害怕。
不知道有多少人困于婚姻中,困于一地鸡毛中,而像他们这样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相伴似乎更好,双方都给彼此一点距离和尊重,距离产生美。
也许他们真的不适合结为夫妻,即使他们终于在多丹的秋天和欧也妮的盛夏有了这个想法,最后也没有成功。
是厨子还是妻子重要吗?
空荡荡的厨房里,爱仍在流动。
(今年百丽宫法国影展看的唯一一部,在巨幕上看什么片都不会难看吧(奶油煮万物的大特写看得我些许不适
陈英雄真是…强悍如斯!
今天又是没怎么见过世面所以吃点好的开心得脑花变烟花的一天[抓狂]镜头和拍摄太惊艳,室外场景里是一种清透流动的暧昧,是一种南方彻底被雨浇透后凉风习习的质感,室内的烛光搭建出一种世外桃源但格外庄重的氛围,戛纳最佳导演的privilege已然尽显再次证明就跟没有我讨厌的小说题材只有没用的作者一个道理,没有我讨厌的电影题材只有废柴的导演…故事性很弱一样可以被光影诠释成很伟大且信息量巨丰富的作品,这几乎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了,而且到底是怎么想到梨和女体的…完全是天才但是我又觉得其实这部非常需要在影院环境观看,2小时多的片长没有bgm放在现在是很少见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环境音:篝火噼啪作响、鸟鸣、犬吠、猫叫、厨房里忙乱的脚步、刀叉与盘子碰触(但应该有柔化所以不显得刺耳)、人类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在某个重要但完全昏暗的环境下这种呼吸的声音几乎承担了主要传递信息的作用)、手掌抚摸身体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体温。
电影本质在探讨的关于爱情与婚姻,事业上的灵魂伴侣以及一些其他比较隐晦from female gaze的角度我觉得得等我睡一觉再盘一盘,这些又不得不联系到导演和他的缪斯aka妻子aka合作对象的故事…总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影片通过对法式美食的极致追求也传达着对生活本质的哲思。
我始终觉得对一部电影而言,无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能让观众沉浸其中,几乎忘记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就到了结尾,就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
法式火锅完美做到了这一点。
影评众多,大家欣赏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本篇仅从克制的表达这一点来阐述感受。
1、首先体现在影片的运镜部分,运镜表达没有炫技成分,质朴而平实,但光影和构图却极尽优美和巧思,独自步入花海的多丹,林间漫步的俩人,食材氤氲热气和阳光的完美混合,通过竖线窗撒入城堡的夕照。
2、克制也体现在影片的叙事部分。
选厨师那段,所有来试菜的女厨师都不太行,但结论都没有明确表示仅仅点到为止,微妙细节推出的答案比直白粗暴的表述更加优雅。
欧仁妮通过一句话巧妙的表述了自己的爱情观,“结了婚就连拒绝开门的权利都没了”,代表她对自由自主和独立个体有着很高的需求,但影片没有花篇幅去描述怎样的过去造就了这样的她,只是通过她坚毅和自强的细节使得人设非常丰满,这样的叙事方式显得简洁而有力,东方式的克制和留白也给观众留下了很多遐想空间,她有这样怎样的童年和前半生呢。
3、在美食表现和理念上,城堡厨房呈现出返璞归真的原生态质朴感,王子的豪华大餐直接略过,他们用土土的法式火锅来回敬也是对华丽做反击。
去繁从简,格物致知,是很多艺术家风格的最终归宿,这是一种追求和理念的克制也是升华。
4、全片无配乐,台词在做菜的时候也十分克制,配合出色的运镜,写实的氛围感塑造地很满,但情绪张力依然很强,一直到片尾情绪彻底升华之时,沉思曲适时响起,一出便是画龙点睛之时,情绪瞬间拉满,这种配乐上的克制处理可谓神来之笔。
--最后说说两条线,美食的制作和追求是主线,欧仁妮和多丹的爱情是副线,但二人对美食的执着已经融入血液和灵魂,也与二人的爱情深度绑定,妻子这个更具法律和世俗意义的词,对欧仁妮来说不重要了,反而作为多丹的厨师,这种对彼此厨艺的绝对认可,是更加坚定不移、深入灵魂的承诺,这样的情感没有世俗意义的束缚,相当内敛,深沉,厚重而纯粹。
幸福就是始终渴望本就拥有的。
—— 圣·奥古斯丁
你是不是早上起来匆匆忙忙往嘴巴里塞点东西填饱肚子就行;你是不是工作的时候敷衍了事,认为那些认真工作的人才是最大的蠢蛋;你是不是因为感到孤独,或者年龄大了,又或者怕外界的眼光才终于选了一个“合适”的人去结婚。
你是不是从来都没有认真的做过一件事?
因为生活中所有的事都不值得。
吃早饭这种事,太琐碎,谁会在意?
工作这种事,不都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我拼命岂不是中了他们的计?
结婚啊,不就是搭伙过日子,所谓灵魂伴侣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传达出的生活态度就是我一直践行的生活态度。
当然,电影中的主人公对生活态度的践行比我的还要认真、还要专注、还要诗意,还要美 通过这部电影,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通过朱丽叶 比诺什完美的演绎,我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羡慕电影的女主角-- 欧仁妮。
一个人,一个女人,她将生活、事业、爱情这三个人类最难调和(平衡)的关键要素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她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
朱丽叶 比诺什,简直,是,太美了! 正如欧仁妮所呈现的一样,她们的美不再是春天的懵懂稚嫩,也不是夏天的热烈躁动,当然也不是冬天的静谧萧索,她是秋天的丰厚与喜悦。
当她做饭时,眼神中流露出一个人沉浸在热爱的事物中忘我的喜悦;当她看向宝琳时,眼神中流露出发现天才并愿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的喜悦;当她看向多丹时,眼神中流露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的甜蜜幸福的喜悦 十九世纪的法国我不太了解,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市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多少还有点发言权。
正如我文章一开始所说,有多少人在认真的活着?!
除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多数人的烦恼又何尝不是自找的。
有了90平米的房子,还想要140平的,于是贷款越加越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想要更高的职务,于是加班越来越多;有了携手相伴的爱人,还想追求更刺激的体验,于是有了情人。
看看我们电影女主欧仁妮吧,明明可以和男人们坐在一起用餐,但是这份“殊荣”她不要,她要的就是尽情享受做菜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本身。
面对男主一而再再而三的求婚,她也不为所动,她对男主说,我们这样朝夕相处已经非常幸福了,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是啊,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结婚能为欧仁妮带来更多的什么吗?
她依然是多丹最好的工作伙伴, 她依然是多丹最爱慕的灵魂伴侣,她依然是多丹最敬重的厨师!
其实为自己活的人才是最无私的,也是最快乐的,因为为自己活,所以不会将目光向外,才能有自信不索取, 才能有能量去给予!
镜头的调度很精妙,影片开始男女主角和女仆们一起制作餐食的场景很喜欢,但是后面的爱情戏像是偶像爱情玛丽苏文,整体来说剧情的缺陷掩盖了其他的优点,拿破仑背景的法式贵族生活情景可以看看,特别是每一次做饭的情景,不过其他的东西都像是没有内涵的堆砌。2023/05/26
很棒,流动的镜头把做菜戏的趣味提升好几级,模拟观众视角去发现每个步骤,跟黑泽明拍马有异曲同工之妙。台词有意思的时候镜头又能冷静不喧宾夺主,陈英雄这最佳导演奖是应得的。台词我听不太懂但能感觉到很典雅。我什么时候能吃上这样的大餐,只吃半顿也行。Benoît Magimel演得很好。
2024.3.9小西天,第一场宴席戏是看饿了,同时惊叹于法餐奇观的奢华考究。一场法宴不拍洗碗这件事真的很有电影感。同样是女主厨+旧时代+法餐的搭配,放在顿顿小牛排多宝鱼配葡萄酒的贵族圈子里就未免往食色性也那边走了,巴贝特之宴用美食激发人性,这片美食起到的作用基本……导致后半意识到这点也就看不饿了,总的来说是一部靠美食把观众骗进来的“爱情”电影。
还是厉害,这么慢的节奏看得如痴如醉。想象一下,这剧本都不用写多少字,好导演真的不需要多成熟的编剧。但这是个纯男性视角的故事,看的时候诸多不适就不提了哈哈哈哈
Pain in the a$$ if a director doesn't know where to point the camera that leaves a mess of emotional cliches with cooking show's footages. Soulless, pretentious little picture that plays into French politics (because it is harmlessly apolitical) and nowhere deserves its submission to the Academy Award.
纯粹以菜色的丰富、光线的拿捏的确很美,但委实看得莫名其妙,美食和情感是两张皮,完全捏合不到一起(两者之间的关联才是本片最重要之处吧),还不如好好就一个主题深耕;另一个不解之处的运动镜头的充斥,配合厨房内的动作轨迹还能理解,贯穿始终则大可不必。烹饪戏份占据大半、明显放弃叙事线的做法,如果是为了凸显漫长岁月中情感经受小火慢炖般地滋养与天成,那么比重的失调已然暴露导演志不在此;如果是为描摹在劳作中体验到的秩序感安心和人力所为的欣悦,那么嵌入恋情与各种抒情则是说教而乏味的,清淡不等于平淡,美食更像是一锅乱炖的美化手段。
万万没想到是个纯爱故事 电影全程没有bgm 都是锅碗瓢盆和穿鞋踢踢踏踏的声音 烟火气十足 奈何法国菜看了实在没食欲 故事那么简单 拍的又有点冗长 最后看的昏昏欲睡 朱丽叶比诺什演的倒是很出彩
剧情跟美食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虽然不割裂,但也没有什么衬托。用心做的光影,但美食看起来完全没什么食欲,就很难代入。
说好的火锅那
就吃的东西拍得不错
#Cannes2023-33 两星半。纯纯的纯爱美食电影,不太知道为啥出现在主竞赛。不过细想一下觉得整部片子还挺problematic:一位来自法国前殖民地导演拍摄了一部讲述19世纪末期小布尔乔亚阶层优渥安逸的日常生活(人物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真爱/厨娘死了吃不到好吃的),而这一切的社会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舌尖上的法国(法国地主阶级版)。会做饭的女人,只能拴住男人的胃,永远得不到他的心,爱来爱去,最后还是被爱判处终身孤寂。纵然厨艺超群绝伦,还是有人可以替代。从做菜角度来看,大段大段的做菜镜头太过冗长催眠,从感情戏而言,只靠只言片语交待俩人的过往又苍白无力。法式火锅,不过是陈英雄的自嗨锅罢了,置身事外的观众,还是吃好自己的重庆火锅。
2023金鸡影展苏州站
就是说真挺无聊的,这种剧情我真不能理解
【BC】3.5。料理場景舒服,特別是運鏡絲滑有溫度,等開了見放題可以當舒緩contents。可惜料理的承襲和愛情的專一微妙地不同步,沒法同時享受對過去的癡情和對未來的期許。在朋友家吃鴨胸好滑稽。早上賴床的Pauline太可愛了😍
不结婚就不会死
陈英雄的灵感应该是《巴贝特之宴》吧,做菜占了最大的比重,由吃开始,食物可以交友,也可以见人心,最后差点朝着纯爱片的方向而去,但被及时打住了。其实不止这一条爱情线被打住,学徒线和宴请王子的线都被按下,避免了套路化的俗套,导演只想把重心放在做菜上。一男一女在一起做了二十年的菜,女人问男人,你把我当成是你的厨师,还是你的妻子?男人答,我的厨师。女人听后心满意足,做菜已经超越了爱情,让两个人心有灵犀。
居然没有让我昏睡过去,已经是很伟大的胜利。技术流的做饭戏反而是最好看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一直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却又突然失去的故事。没有最后的突然失去,这个故事就不成立了。
Well,开篇做饭有《饮食男女》的感觉,但除了厨房和庄园的环境外,感觉不到食物的色香味。看到女主做饭,又让人想到《巴贝特的盛宴》。莫名其妙的感情戏和人物关系,女主死后的戏让人如坐针毡。回请王子就直接忽略,男主与其说是做饭,更像做有机化学实验!
里面的菜和爱情都看得我没有任何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