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1:小晓推了男生撞墙 。
过程1:同桌女生告诉小晓那个男生欺骗同学,用一个鸡排骗来的游戏通关秘籍再高价卖给同学们。
在(看似)讲理的同桌女生面前扮猪叫。
结果2:小晓在考试期间发作。
过程2:有男生用激光笔捣蛋在先,告诉(认为不是敌人的)同桌无果,还被抓了胳膊。
同学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在 怪孩子眼中是个聪明人,聪明到怪孩子没能意识到自己也是乖孩子眼中需要迎合的成人世界的一部分。
结果3:小晓把保罗老师关了起来。
过程3:保罗充当了一部分父亲的角色。
充当,妈妈没有说透,保罗没有说透,爸爸也没有说透。
小晓需要自己去琢磨。
在聪明的乖孩子的:你妈妈出轨了?
保罗喜欢戴紫色发带的。
的话语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自己的判断。
那个出走的雨夜,找到自己的是保罗,不是爸爸,自己脖子上挂的望远镜是保罗送的,不是爸爸送的。
小晓开始混淆两个人一个角色。
保罗的:是不是你向学校告的状?
很耐人寻味。
我觉得倒像是聪明的乖孩子告的状。
聪明人才会迂回,乖孩子只会直接行动:关起来。
结果4:小晓在弹《小蜜蜂?
》(那个爸爸认为她连这个都不会弹的曲子 )过程4:只在电话中出现过几秒的爸爸, 一回家就是一顿责问:房子的归属问题、小晓的教育问题 。
矛头直指妈妈。
最后一反常态,崩溃的是妈妈,淡然的是小晓。
有没有可能多动症只是小晓的一层保护色,那个艰难维系支撑家庭的“问题”。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这个“问题”,一家人还能聊到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保罗老师口中老师与妈妈关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关心小晓的纽带。
身边人能拿多少真心对她不知道,但小晓相给予的是百分百的真心。
每次小晓的“发作”像是“看看我”的信号,对妈妈,对爸爸, 对保罗老师,对同桌。
摩斯密码有人打出来,那个能读懂的肯定是知道摩斯密码的人。
一、不断建立又被不断摧毁,当你渴望生活出现一座安稳可靠的庇护所时,生活只会送给你一片不停施工的废墟。
电影的一条线索,就是小晓的拯救天使,一个个失能。
一初我们觉得保罗是一个很懂得教育的老师,对待小孩也很耐心,看起来很有方法,似乎可以拯救她,小晓也快要这么觉得了,至到露营中关于青蛙的那一番话。
保罗认为小晓喜欢小动物,是想拥有,于是让小晓抓青蛙,并且还说青蛙瞳孔缩小,因为被他催眠了。
这里反应的其实是保罗对于他人的看法,他喜欢一个人或者事物是想拥有的,当然现代社会大家没法拥有其他人,而改变其他人也是拥有的一种能力,所以他习惯改变其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认为小晓也是这样。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朱柏聪拿激光笔射Kitty,保罗拿手电筒照青蛙,其实我们都知道,青蛙不是被催眠了,而是强光照射下瞳孔自然会收缩变小,但是保罗就是享受这种干扰其他生命正常体验的快感,和朱柏聪对kitty甚至是欺负小晓是一样的,所以保罗就是长大后的朱柏聪。
可小晓和他们都不一样,从最后他对Kitty的态度可以知道,他想要自己喜欢的一切自由,所以保罗救不了她。
第二个是那个新转来的晓珊,小晓以为自己有了个好朋友,但是其实也是一个心理更成熟的校园霸凌者,可在她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之前的一场戏,就已经表现出他“拯救天使”的失能。
在Kitty不见,被校工拒绝进门后,她的态度和话语,其实可以看出她不太在意,相反用了成年人的方法来妥协着宽慰小晓。
其实Kitty很有可能已经被吃了,后面那只是校工新买的也有可能,但是你说校工有问题吗,也有可能是这只鸟确实老了要换了,可是对于小晓而言,老了的鸟应该被吃掉吗?
他无法理解这种对同等生命的轻视,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我们不会其视为同等。
第三个是父亲,父亲没买望远镜,小晓得知真相后其实没法接受,将保罗锁在笼子里。
当听到父亲对母亲抱怨说女儿几岁了还不会弹小蜜蜂,她试图去证明自己,却发现父亲其实根本不想听她弹小蜜蜂,不过是那这件事当攻击母亲的工具。
父亲角色不用多谈了,就是一个逃避的父亲角色,在这场婚姻中提供了物质和精子,根本无法实行拯救。
二、我们都想着拯救,却没想着理解 小晓倒数第二幕要放走Kitty,但是Kitty迟迟不走,其实是对整个影片的暗喻。
我们都想着让有问题的人吃药,让有问题的孩子变好,但是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否希望被你这样做。
小晓可能是天生有过动症,这或许是一个根源,但是很多所谓的拯救反而恶化了他的病情,他被视为病人,老师通过帮助他获取一张贴纸来鼓励大家,实际却被异化成了另一种霸凌她的手段;母亲喜欢让她喝药,来压制情绪,但是不断吃药,会加强她对自我问题的强化(不过精神类药物应该是目前最科学的手段,或许可以换种灵活的喂药方式);当她做错了事情,母亲会用她的病来向别人道歉。
如此这些,都是一种二次伤害,当然他们都有可以避免的方式,可是在这部影片中,在这个家庭中,在这个环境中,却没法避免,成为必然。
我们不能怪没想着理解的“我们”。
三、没有天使,我们彼此陪伴 难道要怪母亲吗,她为了生病的孩子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怪保罗吗,他作为一个异乡人在这个环境中本来就不被接纳,作为一个年轻的男老师,他做的已经很好了;怪这个环境吗,小孩们之所以欺负她,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过动症的病名还是因为症状,你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吗,但是为什么要宽容呢,本来他就不应该在这个班级的,四百加一成都算不好,却在功利优绩盛行的名校;怪父亲吗,嗯这个确实是纯坏。
不过出于理想的人道主义,又都该怪的,母亲不够耐心,不够讲方法,保罗不够道德,小孩们真的也确实表现的很坏,可是大家都是人,不是天使,现实中相比坏人,还是沉默的多数更加多,所以我们该怎么办?
或许不寻求救赎的天使,珍视已有的陪伴,等待时间的良药,待到未来,也许光明。
(插一句坏氛围的话,幸好这不是陈思诚的电影,否则朱柏聪和晓珊就惨了。
) 母亲在这部电影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她有洁癖,她有自己的热爱,她有着情欲,可是因为孩子,纷乱的房间,毛毛虫,不再做老师,情人被逼走,这简直是一个女性对于未来最糟糕的幻想。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说她不讲方法,不够耐心吗?
所以在我们同情小晓的时候,别忘了她的母亲也曾是一个小女孩,她不是铁打的人。
小晓最爱的其实就是她的母亲,但是她偏偏对母亲最不好,因此影片的最后那伸出的手是电影中小晓最大的进步,和影片开头那段有设计的蒙太奇遥相呼应,本身母女游泳,却异池异姿异方向,到最后两人在床上拥抱,成为了互相唯一陪伴的温暖。
杂谈 其实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大家都有精神病。
小晓有过动症,无法融进多数人,但是多数人所患有的是另一种病症,大家甚至都有不止一种病,可不同的病症彼此混杂压制,被最多数人所得的病占据了主导,于是这种病就成了正常。
就像王战团总是执着的那句“这不应该啊?
”李先生总是想着“这件事完全不合道理。
”他们都成为了精神病,因为他们发现了多数人的精神病。
刚看完,也是刚刚适应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
有很多想感慨的,可能是设想到如果自己遇到相似的事情,该如何是好。
一个长年在外赚钱的父亲,看剧中表达的,资金应该还是给到位的,但是爱,确实没看出来,女儿心心念的望远镜还是老师给的,甚至还想卖房子。
孩子生病,本身母亲就是崩溃无助的,这时候老师出现了,老师也不是圣夫,剧中一开始小晓妈妈就在老师家里给老师收拾,对他的家也非常熟悉,对他除了感谢肯定也有爱,包括分手时候问他到底在乎的是谁,连自己女儿的醋都吃,这也是女人的占有欲,说明相互是有爱的。
只有爱她的时候,才会有讨好的感觉去对待他的女儿,他是想当他的爸爸,照顾小晓和他的妈妈。
特别是小晓说在家里想尝试不吃药,三人拥抱的镜头,这个完全是一家人共同依靠的感觉。
剧中反转最大的是小晓的那个朋友,刚开始跟她关系好,后面主动加入霸凌她的队伍,这也是这部剧中推动人物关系冲突的一个场景。
陈意涵的演技在这部剧中进步很大,特别是演一个疲惫的母亲,爱孩子但是也恨她为什么不听话,在崩溃的边缘直到感觉有病的是自己。
多动症的孩子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是想挑战不吃药,想和大家一样做个正常人,小演员在剧中表演的让然感受到她对自己生病的反抗与无奈。
结尾留白,意犹未尽,可能就这样相爱相杀,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会用他们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单独占有,父母看到的和孩子表达的不在同一个纬度;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以成人间的方式表达,吃得好住得好为以后铺路,孩子只能感受到压力与带有期望的爱;亲人间况且不能相互理解,更别说陌生人了。
在母亲节看完这部电影。
相比最年轻金马奖的女儿,触动我更多的是陈意涵演的母亲。
母亲的角色终于不再是脸谱化的圣母形象。
因为我觉得那些脸谱化圣母的母亲角色某种意义上是在规训女性,让女性觉得,做母亲一定得是无怨无悔付出,没有任何厌烦的情绪。
电影里的陈意涵,面对多动症又叛逆的女儿、永远出差逃避家庭责任的老公,她可以有情绪,对永远管不好的女儿不耐烦、发脾气,甚至当着女儿的面坦然出轨女儿的班导,跟女儿说她爸不是特地来看她的是回来争房子的。
她爱女儿吗?
爱的,为了带孩子放弃了成为一个每天漂漂亮亮的钢琴老师,为了女儿留在学校遭到各种家长嫌弃ins无人按赞,失去自我的生活。
她也可以坦然跟女儿表达不满,“你都在家干吗?
”“洗你的衣服做你的饭,我本来可以有更多其他事的”。
女儿也想努力变好,在家不肯吃药是“想试试在家不依赖药物”。
在一场病态又纠葛的女性关系里谁都没有错,又难以找到出路。
结局有点没看懂,看了豆瓣才知道是“把象征所有人欲望的男性关进笼子里,换来母女关系短暂的偃旗息鼓。
”男性是否过于工具化了一些?
btw,带ABC口音的帅气班导确实charming!
《小曉》這部2023年的台灣電影,透過一個小女孩的故事,探討了家庭關係、成長的痛苦,以及社會對於,特殊需求兒童的看法和態度。
透過周小曉這個角色,影片展現了一個,過動症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她如何,在這些挑戰中,尋找自我和成長。
影片中的小曉,因為過動症,而常常被誤解和排斥,但她的故事,也帶出了理解、接納和支持的重要性。
透過小曉與家人、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電影傳達了,對於不同的包容,以及每個人都有被接納,和愛的權利這一訊息。
《小曉》不僅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人性和社會的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這些主題的深思。
#兒童多動症兒童多動症,又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主要特徵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注意力短暫、遺忘事物、缺乏組織能力等。
&過動:活動量過大、坐立不安、難以保持安靜等。
&衝動:不假思索就行動、經常打斷他人、插話等。
這些症狀,通常在 7 歲之前出現,並在兩個或以上的場合(例如學校、家中)持續存在,且對日常生活、學業或人際關係,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兒童多動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研究顯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遺傳若父母一方,或雙方患有兒童多動症,子女罹患的風險較高。
&腦部發育兒童多動症患者,大腦前額葉和基底核等區域,可能存在異常。
&環境因素孕期接觸菸酒、鉛等有害物質、早產、低出生體重,等因素可能增加,兒童多動症的風險。
小晓 (2023)6.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靳家骅 / 林品彤 陈意涵
不能说他们其中一个不好。
在我的角度,母亲和父亲,都对我好。
但是他们双方不这么认为对方。
他们两个,不仅有生活习惯、三观的矛盾,在对待我和教育我的方式,也基本对立。
一个是为人父母,最大的爱便是为孩子深谋远虑,一个则是不要思考太多,只要开心活在当下就好。
成年以后,有替母亲去打抱不平,也有为站在父亲这边感到委屈。
我单独和他们任意一个相处,感觉不错。
但是他们聚在一起呢,就总有对立的时候。
如果是我,我选择,解决掉couple间的矛盾以后,确保两个人的矛盾冲突不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情况下,再考虑下一步了。
一直想审判这部最年轻金马影后的获奖作品,没想到契机是李庚希拿金鸡影后。
看完最直接的感受是非常憋闷,戏眼毋庸置疑在母女关系上。
在影片的最初,我对ADHD女儿也是不理解居多——扰乱课堂秩序、不接受治治疗、用尖叫拒绝沟通,并且十分共情因为父亲缺位长期照顾生病女儿,消磨自我、放弃爱好、疲惫重重的母亲。
但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不禁开始思考,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同学们像耍猴一样捉弄女儿,想看其发疯生气然后大声嘲笑;母亲也反复无常,不能控制情绪,甚至有时沟通方式十分暴力。
而女儿其实渴望正常的同龄人关系,分享糖果和同学们示好;心存善意,对弱势群体仗义相助,甚至在暴风雨天气出门救助困在鸟笼里无处躲藏的猫头鹰。
同是讨论框架外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如果说《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几乎淡化了所有戏剧冲突,用最柔软的视角仅仅聚焦童趣的小学生心理,那么《小晓》就是用最硬的方式,描绘着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碰撞。
1.在懵懂的年龄碰上母亲出轨的迷茫。
小晓可以在老师面前讲述母亲的喜好,希望他能投其所好和母亲好好相处(也有人解读这段为母亲与老师性缘关系的投射,我不想往这方面引申);也可以在父亲回来后反手向学校举报,让这段不健康关系落幕。
不知道在稍微明事理一点的年纪,亲眼目睹母亲和父亲的激烈争吵后,她给母亲的那个拥抱,是否是对母亲出轨的理解和宽恕。
至于老师是否是爱屋及乌才讨好小晓?
我们不得而知。
2.儿童世界的成人政治。
i)血淋淋的多数者霸凌,排除异己。
吃老鼠蟑螂的猫头鹰在孩子眼里是异类,生病的小晓也是。
同学们用石头扔、用激光笔照射猫头鹰,也用石头一样尖锐的话语、同样的激光笔行为攻击小晓。
小晓理解猫头鹰,而猫头鹰不理解小晓。
ii)和小晓不同,高度社会化的同学们在功利主义好学生心态下,对她的包容来自上位者老师的激励机制,一张贴纸。
唯一伸出援手的同学也是因为老师的拜托,并在得知老师要离开的消息后也露出了原本狰狞的獠牙。
比较多人诟病的是戏中老师的定位较模糊,但私以为老师和父亲都只是母女关系的润滑和点缀,短暂的过客,而母女关系才是导演最终落脚的命题。
即使只能在相互嘶吼中喊出最拧巴的真心话,也无法彻底割舍。
最后的一幕,呈现了家庭里的关系,这个关系表现为小晓的心理疾病。
就像有人说的,孩子只是病着家庭的病。
小晓来到妈妈的钢琴边,妈妈躺在小晓的床上。
母女的位置颠倒了,看上去是妈妈在照顾女儿,其实是女儿在照顾妈妈。
小晓不时表露出想要拯救妈妈、拯救家庭的愿望和努力。
虽然这些她自己可能未必有那么清晰,可能只是下意识的。
妈妈的焦虑非常强烈,就算有了情人,她好像也没有什么好转。
而老师离开时,她割腕的举动,更让人怀疑,她可能原本就是非常焦虑,这也让她无法帮助女儿容纳情绪。
这可能是家庭关系的结果,也可能是原因。
最后母女躺在床上,表现了母女关系的高度融合,在这种高度融合的关系里,谁也无法自如地生存,没有边界,没有办法恰当地表达情绪,只剩下一些原始的肢体语言。
老师也是自恋的,配合了妈妈,想成为一个拯救者。
结果就是他自己反而被关进了笼子。
有人可能提到缺席的父亲,这的确是一个现象,但也可能是一个结果。
女人越是想紧紧抓住男人来缓解焦虑,男人越是想逃离,于是她抓住了女儿。
女儿就是那只妈妈笼子里的鸟,女儿想放走鸟,其实是女儿自己想离开,又离不开。
比预想的要好,私以为分数应该在7分以上毕竟超过及格水平太多了吧理由如下:片子表现了强有力的反婚反育意识形态(不是);整个表现比我看过的《系统破坏者》要更好,孩子的表现固然让人感到烦心,但同时展现出的成人对孩子的无力以及作为母亲自己的心理生理需求的矛盾纠结也蛮好,最起码这部分是能让人共情的(是说我这种冷血的人),母女关系伴随剧情进展不断曝露, 而开始展现出的对老师的在意,实则更是对母亲的在意,明牌从“讲女人很会花钱男人就会离开”变成“她很节俭只是爱漂亮”开始打,另外惩罚性的扑克部分我觉得也很不错,母亲其实应对女儿很有一套,反而老师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实质效果,我感觉老师这个形象的呈现更多表现的是两人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缺失的过度代偿,不过本身老师的多方面讨好有很多刻画描写,这个角色的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另一位重要的男性“父亲” 乎是全程缺失的,也是造成母女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男人真的很不行);另外是晓珊的塑造,笔墨并不多但人物非常鲜明,面对问题过于成人化的思维和看法,目的性地向小晓展现友好的态度,本身小晓极度需要认同感所以在有铺垫后于晓珊产生的情绪波动就非常自然,这个部分处理我觉得也不错,Kitty作为象征意象也是有想法的。
陈意涵的表现非常不错,无论是面对女儿时的疲惫,无意间展露出的不耐烦和要给女儿争取权益时的强硬都很ok;刘俊谦的感觉也还可以,这部其实我存网盘蛮久了,真就是逮着看完狗笼情债才补的(我。
),但保罗的塑造稍微有一点啰嗦,一是学生面前没有威严同时但年轻帅气的男老师会被女学生幻想,这个部分有重复,但二是想要讨好薇芬顺着她生气的时候去训斥小晓,再又担心被小晓讨厌从而低声安抚,部分的表现太隐晦且不够坚定,导致角色动机不够鲜明,人物立场奇奇怪怪的。
总之我觉得还不错,虽然叙事上有点零碎,但是整个故事情节不复杂看着还行,心理冲突有些部分稍显生硬,尤其是“害怕女儿对保罗的信任更胜自己”这里表现太含糊。
最后的感想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方法是不让风险有发生的可能:别生孩子!!!
看得我心快碎了 与一部电影的相遇总是充满偶然。
影片中,母女的关系心理刻画得如此精准,小晓与保罗暧昧打闹被撞破后,母亲为小晓洗澡,问:“刚刚你们玩什么那么开心?
”在观众被那种在保罗面前连女儿都会排斥的占有欲刺到的瞬间,薇芳又温柔地笑:“好久没看到你这样开心了。
”最后是几次试探般、发泄般的母女互相泼水挠痒,两个人都被逼得接近崩溃边缘时,我从薇芳眼里看到的:这个男人从我手中抢走了我的女儿。
母女间那种一脉相承的深刻情感联系由此显出脉络。
而小晓为什么要去举报保罗,似乎是一种天然的破坏欲闪烁在这个多动症女孩身上。
那是一种面对自己过剩欲望直觉般的发泄。
“我和他们不一样。
”“下次你可以把脏水倒在树下,顺便还可以去看看kitty。
”“你看,今天我是不是差点就站在你那边了?
”“你看青蛙的瞳孔刚刚缩小了,它就快被我催眠了。
”小晓是如此聪慧敏感,她的每次反常,都是听懂了那巧言令色里饱含的暗示。
小晓一定意识到了保罗对母女两人精神世界的威胁,虽然感受过保罗那种深具迷惑性的爱,却还是替母亲做出了选择。
小晓从迷恋转而意识到保罗的骗局,晓珊也是小晓世界变化的导火索。
保罗是伪善吗?
这里没有证据。
保罗是坏人吗?
远远算不上。
但是保罗是一条完美的变色龙,他很聪明,也很温柔,用这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保罗主观上并不想伤害别人,但他太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要承担责任。
不是说保罗本性很恶所以遭受了小晓母女的割舍,而是他不适合。
在生病的奇怪的受伤的小晓的世界里,正常是最强烈疼痛的讽刺,也是最深的渴求。
小晓生病了,但她无处可逃。
小晓的母亲其实也生病了,但她的社会责任不允许她病。
所以影片最后,小晓本能般地推开了保罗,举报他关起他,选择了和母亲站在一起。
(保罗实在貌美,我吞了)
我,恐婚恐育,看啥都像是反婚反育教育片。这片子好就好在 塑造了三人间复杂的关系。
金马奖最年轻影后得奖片。双女主片,陈意涵演得也很好,和小演员林品彤互相成就的那种。影片并没有完全聚焦在过动症AD/HD,而是更多地在挖掘母女关系。女孩有过动症,母亲也被逼得发疯,疯女孩遇上疯母亲,反而同频共振彼此理解了。两个女性如何在无爱可诉的环境里上演角力与突围,有时候发疯是对这个世界一点点反抗。
湾湾永远一个气质一个调子。
陈意涵美的
真受不了这类发疯片,这对母女完全不让人信服啊,男老师也是莫名其妙的卷在这个家庭关系里(我不李姐)。后半段的节奏明显好一些。男老师的台词也太中二了吧,奇奇怪怪的。这种母女关系《瀑布》不都比这好。看完也不知道导演的重点在哪里。动物的运用也太做作了吧,好几处细节生怕观众看不到反复提(没必要)。林品彤的表演同龄人中还不错但给奖也是没必要吧,表演痕迹很重啊
她們是一座被荊棘纏繞的城堡,她們出不去,別人進不來。我們總是在歌頌母親和母愛,我們讚揚母親的辛勞,讚頌母愛的偉大,卻絕口不提母親的情緒,視而不見母愛必定伴隨母親的犧牲。我們把母親、母愛、母職絕對聖化,將母親釘在十字架上,為丈夫、子女、家庭殉道。小曉 是個特別的孩子,她在這座被荊棘包裹著的城堡裡長大,身上也長滿了刺,偶爾刺到別人,常常刺到自己。媽媽因為在城堡裡待了太久,慢慢地也長出了刺,不同於 小曉 的是,媽媽的刺是為 小曉 長的,她越愛 小曉 刺便越尖銳。媽媽和 小曉 深愛著彼此,也不停地刺傷著彼此,直到她們忍著疼,讓彼此的刺長進了彼此的身體,她們成為了一種更強悍、更不可被侵入的荊棘。
病了的人需要吃药,而为什么病了这个根源是没体现出来的,三个病人各自没有对症下药了属于是,有点大力出奇迹了~
@恋爱电影馆 对母女感情的刻画精确到恐怖,完全不敢相信是男导演的想出来的剧本。观影过程时刻在对女儿和母亲的极大共情中渡过,一方面经历过类似的在母亲强烈控制欲下的激烈反抗,但也能移情到对歇斯底里小孩的控制欲的母亲。唯一不足就是结尾处与整部电影气氛的脱节与男主角色的消失。
一个多动症孩子的生活。小晓其实很聪明,什么事都明白,就是缺少爱。生长于那样的家庭,父亲长期在国外,母亲与她基本没有肢体接触,对她表现出来的只有厌烦。因此,她的病症只能恶化。她母亲的行为问题很大,竟然出轨女儿班主任。在女儿面前也是什么也不掩饰,内心深处她很讨厌这个女儿。最后镜头留下光明尾巴,母女俩有了亲密接触。其实,这也只是多动症女儿在安慰崩溃的母亲而已。
第6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林品彤,这也是金马有史以来最年轻影后得奖片。近年来的湾区电影似乎很喜欢探讨母亲和女儿的亲子关系,比如贾静雯的《瀑布》、林嘉欣的《美国女孩》。身患多动症的女儿总是闯祸、为了逃避家庭责任而远走欧洲的丈夫、无法继续的钢琴音乐梦想,人生道路越走越黑暗的时候 一个儒雅温柔的男人拉起了她的手继续往前走,他是女儿的班主任。女儿周小晓面对妈妈的外遇是很彷徨的,她对爱情并不了解 但她知道老师能让妈妈开心,但是她也明白妈妈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妈妈的麻木和不耐烦、学校花圃被笼子圈养的猫头鹰、同学的霸凌和故意激怒,她其实一直试图想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学生、好朋友,有些事差一点就能够成功 但有些事就是永远都做不到。英文名是《Trouble Girl》,她不是一个坏孩子,她只是一个被情绪支配的无助女孩。
比想象中有趣很多,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片。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小晓有时表现得像个大人而母亲像小孩
[5+]母女双角的设置就已经有点垮了再加上老师这个“闯入者”的角色更莫名其妙了
表现的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结果让我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走神了无数次。那股一直躁动的情绪,紧张僵持的母女关系,在中式家庭片里还挺少见的。男老师当着女儿面住进家里和妈妈偷情的设定太刻意。小妹妹确实很会演,陈意涵也不错。
伤害,在某种视角下,也是一种保护。男性在本片的位置很自然地退居次席,但依旧影响着女性,可笑又真实。
一开始觉得小晓很可怜,她做的事都能理解,但她把老师关在笼子里,就变成了说出“不欺负它欺负谁?”的那群霸凌同学,也把悲剧变成了循环……我就不太能理解了,只觉得悲哀。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手,还是躲远点……
欺负有缺陷的人固然不好,但是如果有缺陷的人影响到别人还要人家一味的忍让妥协,我也是无法接受的
3.5,来看最年轻的金马影后,其实陈意涵演的也挺好的,多动症小孩的发挥空间更大吧。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其他学生也都在霸凌小晓,只有母亲在乎她身上有淤青。内容削弱了选材可以引发的话题性,主要在关注主角母女俩人的自身。
为了刘俊谦看的,以为他演的恶魔角色,这个故事是《一一》的番外,结果并不是....
整体故事不够简洁直给但母女关系的角度很耳目一新,adhd儿童问题主要体现在被捆绑住的母女和被孤立的同辈,视角既不是大人的也不是小孩的,就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于是似乎更能理解母亲的无奈而无法理解孩子的辛苦。她在努力尝试接受一个令她困惑的关系,关心她的老师到底是因为她还是她的母亲。父亲的短暂回来又离去,被她关在鸟笼里的第三者,这个家又回到了只有她和挫败的母亲两个人。
母女冲突本来是蛮好的题材,心理问题,爱和对抗。但电影没有刻画出起承转合,叙事平淡如水。插入一个男的在问题母女中扮演圣父显得很突兀,把母女关系的爱恨交织搞得像低级雌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