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几个沉迷于上流社会,名牌奢侈品的青少年去好莱坞明星家里偷盗的故事。
其实这个题材本身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虚荣心,浮夸,对现在社会对明星/名牌的变态迷恋的讽刺。
感觉导演还是想挖掘这些深刻的东西的,只可惜这些由对主角Marc的采访说出来,感觉还是太流于表面了。
唯一的男主角Marc刚转到这个高中,有点自卑,说对自己的长相并不满意。
Rebecca是第一个跟他说话,把他介绍给她的朋友。
两个人和其他朋友到网上找明星的住址,然后到明星家偷窃。
偷完后还特别高调的照下来放到网上炫耀。
从刚开始还有点担心受怕到后面的理所当然,其实Marc是个可以挖掘的人物。
最后访问时问他你为什么认为Rebecca那么迷恋名牌,Marc说她可能就是空虚吧(原句我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同时他提到个细节,说原来Facebook上他没啥朋友,自从放一堆派对名牌照片后,加他为朋友的人有N百个。
可除了Marc最后的那几句采访,影片2/3的部分就是各个名人家成堆的衣服鞋子包包。
不禁想到了导演的另一部片 Marie Antoinette(绝代艳后), 也是布景画面没的说,各个细节完全还原那种奢侈感,但太过追求画面,故事很弱。
这部片是一模一样,而且去了太多明星的家都大同小异,最后看完能记得的也就是明星的房子真大这种感觉。
Emma Watson作为后哈利波特的第一部作品,她演的其实不算女主,但之前的宣传我一直以为她是女主。
看过她的一篇采访说她其实很讨厌她演的人物,做作虚伪,但还是去感受这个人物揣摩她内心世界。
以讨厌度来说的话,Emma真是演的好,至少我是从她出场到最后我一直讨厌的这个叫Nicki的女的。
不过这一堆人里女的是没有一个值得同情招人喜欢的,Marc至少感觉有种回头是岸的趋势。
Emma说当时听到是Sofia导演,她就毫不犹豫的接了剧本。
只可惜这部比她当年惊艳如”迷失东京“的作品差了不是一个地步。
这部电影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都不怎么乐观,不用想也要归功于电影堪比纪录片般的沉闷乏味。
长达90分钟没有任何跌宕起伏也看不出什么暧昧的暗流涌动。
往往这种电影不是烂作就是逼格高, 我不敢断言是后者,但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仍具有良好的可观性。
电影揭示了当下的星文化,年轻人对明星人物的狂热崇拜,不过,本片讲述的是常常为人所忽略却又无法回避的一种需求——年轻人渴望成为他们:去和明星约会(明星之间传出暧昧关系的新闻轰炸各大媒体,曝光率,爱慕之情…)通过联系时装摄影师参加试映,为了争取到出戏时装秀的机会(明星出席时装秀身着华丽的时尚服装成为新一代潮流,也成为了很多人的手机壁纸)。
去明星喜爱去的夜店。
(在本片中就有这样的桥段,还有和某女星出现在同一夜店,但是孩子们并不去示好和谈话,可见内心并不是渴望接近他们,而是渴望成为他们。
)身着明星的装扮(当他们身着明星同款奢侈品,喝着饮料,戴着墨镜,潇洒的步伐走在大街上,我们不难联想到我们在娱乐报道和粉丝组织里喜闻乐见的“街拍”)学习明星的行为(吸毒,酒驾等)模仿明星的态度(遭遇名利场采访时,侃侃而谈自己的人生经历,炯炯有神的目光仿佛真的是一个历经磨难,欣然接受过去的“励志榜样”一般...影片类似情节不胜枚举)自然,观影过程中不免会留下疑问:盗窃不会恐惧?
不知道有摄像头?
没后悔过?
他们是不是什么家庭影响下变成这样了?
在这几个旁人眼中的疯狂小青年里,男主马克在几人其中相对“正常”那么些,他自卑,是一个渴望被人认同的孩子,作为一名转校生,他被排斥,但这个盗窃女团体接纳了他,同样拥有青春期的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感受,在头几次盗窃活动,他惊讶害怕,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其中。
贩卖手表时,露出的稚嫩与天真,在电视上播出盗窃的新闻时,他恐惧,尝试退缩。
但都被“Come on,You're my best friend” 和“I think the biggest problem was after the audrina thing,nothing happened.it gave rebecca that self-boost that"oh,this is okay, I can get away with this."这样的话所“打回原形”。
“你是我的好朋友,帮帮我。
”,“反正他也做了,应该没什么事。
”... ...这样的话在很多人青涩懵懂之际或多或少都曾听过,甚至在成年以后,这些声音依然会如影随形。
在被警察抓捕时,他们每个人都试图掩饰住那早已清晰挂在脸上的不安,他们撒谎抵赖,以至到事情败露而祈求向警察提供信息以放过自己、恳求母亲能够聘请律师,像个无助的人流出眼泪。
如果这时,你已经在“恶有恶报”的快感中神魂颠倒,我想你该醒醒了——他们走红了,意外又那么不意外:走在法庭门口好比明星过场,潇洒的回首,面露“公关相”,道几句“公关词”,像操办“例行公事”一样自然。
名利场采访他们,大段的“表述自己”,“胡编乱造一些类似于“我觉得我的一生是要促进和平和健康”的形象传销,配合一旁母亲给予“尼基向我表达过很多她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样的默契补刀,明星?
你还有概念吗?
羡慕名流纸醉金迷,被人瞩目的生活,羡慕他们说每一句实际上稀疏平常的话语却能掀起语录的光环效应,羡慕他们每一次身着名牌,手捧咖啡,戴着墨镜走在街头都能引起周围一阵骚动与狗仔的偷拍,羡慕他们每一次站在舞台上被星罗密布的闪光灯和聚光灯所笼罩仿佛上帝一样,羡慕他们一切行为方式都成为潮流的标杆。
羡慕他们的行为被媒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着,让更多的人陷入疯狂的渴望,渴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而互联网时代大行其道的今天,你甚至不需要在镜头面前卖力演出,也不需要在录音棚里引吭高歌,只要一点点“包装”,媒体拿流量,你做“炫富帮”。
对各位演员的在本片中的表现表示认可,在代入道德是非观的时候你总想上去抽他们几个巴掌。
女神又一部取材真实事件的电影,一直为人诟病的演技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Taissa和EMMA撑起了整片的颜值,让人烦闷之余还可以一饱眼福。
一段时间以前看过的电影了,但是今天深夜突然有感而发想要说一说电影,我不是专业人士,不那么懂剪辑灯光的水平,只能说一些最自然和最贴近我生活的感受。
时下大家都喜欢说人装X,也的确是因为爱装X的人越来越多。
而这部电影里的青少年们无疑是病态装X星人的榜样,智商还不够用,赃物也时时刻刻丢到社交网络上分享,甚至把犯罪行为当成成名途径。
同样作为17岁的少年人,我差一点就看不下去,怎么会有如此不知羞耻丧心病狂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看了不少人对电影的评论,说emma watson演的很做作,亚裔妹子演的很自然,还有人说,这是导演失败的作品。
不得不说这片子略闷,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口味,但是有过爱慕虚荣到疯狂的经历的人一定会懂。
emma的口音,神态,动作,的确都是各种别扭,但是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在放大角色而并非演技退步。
她所饰演的那个女孩子表面上接受home school的教育,事实上内心的放荡和爱慕虚荣从很多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从一开始面对送水工把衣服拉成低胸,到后来带着妹妹去偷东西,去法院接受审判仍然想方设法将衣着搭配得更时尚,进法院前还要在记者面前装模作样好似明星一般说一句“I look forward to my day in court”,还有最后完全病态的让别人崇拜自己甚至还开了个博客,告诉记者自己想当政客(这里不太记得是不是这样了),和妈妈争抢在记者面前说话的机会.....都幼稚得可笑。
在我看来,emma并非是无法塑造好角色,而是有意将角色塑造成这样,来体现这个女孩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人活,希望博取别人的关注这样的特质,所以她的动作神情必然是做作的,因为电影中的女孩一定就是那种在他人面前一举一动都要在心里排演一万遍再做出来的傻孩子。
至于导演,没有看过以前的作品,所以不好说这是她的败笔还是巅峰,但是我是能够体会到贯穿全片的对这个病态世界的反讽的。
(修訂版原載於《時代論壇》1359期,2013年9月15日)為了靚,你可以去到幾盡?
「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在《閃閃靚賊》(The Bling Ring)中一群青春盜賊闖進明星家中偷走財物,並非為了「搵食」。
他們衣食無憂,卻知榮不知辱(直至被捕受刑)。
「榮」是要讓人看見自身美好的一面,而「美好」的定義則由傳媒所掌控,簡單來說就是要「靚」得像明星名人一樣。
「美好」只需用眼判斷,從表皮開始向外構築──還有誰理會內在的「本質」?
「修身」而後「齊家」,在今天意味著若不修身美容,難以找到另一半成家立室。
《閃》的幾位主角成賊入室,背後都是為了別人的認同:肇事者Rebecca渴望變得像她的偶像Lindsay Lohan一般,乾脆去Lohan家偷她的衣服,但她最愛還是Paris Hilton的家;男主角Marc情感上依賴著Rebecca,需要她的認同,變得唯命是從(況且他家境沒其他角色那麼富有,買不起的時裝就偷回來);Nicki和她的姊妹從小被母親銳意培育為明星,充滿「正能量」的家教使Nicki毫無羞恥之心,虛偽造作幾達從心而發的境地。
《閃閃靚賊》是真人真事改編,當年調查該案的警探Brett Goodkin 有份參與電影製作,而 被爆竊次數最多的名媛Paris Hilton不但借出住宅作佈景,而兩人皆親身客串,為電影增添了真實感。
另外,。
諷刺的是真實發生的案情又那麼令人難以置信:竟然真的有那麼多明星名人沒有為其千萬豪宅高度設防,甚至連門也不鎖;竟然真的有人膽大包天地直闖豪宅,沒想過內裡有否惡犬和自動警報系統;而最匪夷所思的是以上兩者竟然同時發生,才會讓連環爆竊案成真。
電影最堪玩味之處,乃幻象與真相之間己再難辨清。
若那「真人真事」如此離奇才被改編成電影,即使以「寫實」手法製作,結果也是虛幻的。
觀眾可以把電影跟「真實」對照,卻必須倚賴傳媒的相關報道(包括當事人使用互聯網自行發佈的消息)。
不過,那些訪問和報道又有多真實?
發達社會的實況是,媒體訊息已成了社會真實的主要構成部份,無數虛擬的、被複製的影像成了人們生活體驗的主要成份。
一個人和他的肖像畫比較,哪個比較真實?
傳統的看法是,畫像只是複製品,沒有那麼真實。
但《閃閃靚賊》的主角被時尚雜誌上看見的明星形像深深吸引,再走進那些名人家中,偷走後者的衣著和飾物,穿上自己的身,既是複製品,也是把傳媒再現的影像化為具體之物。
Rebecca和Marc一伙所追求的,並不是那些明星的演藝才能,而是他們的外在造型;而後者的形像則是時尚品牌和大眾傳媒合力營造的,讓名媛和藝員皆成為了協助推銷的模特兒,最終也是要消費者購買穿上身。
所以「靚賊」們所複製的,本來就不是哪個明星的「真人」,而是時尚企業希望會被消費者仿製的形像──只有被仿製之時,那些形像才會成真。
Nicki一家是戲裡另一主軸,也充份表現了真假難辨的境況。
Nicki的真人藍本是Alexis Neiers,如戲裡一樣,三姊妹被母親致力培養為明星。
盜竊案發生的時期,Nicki/Alexis和她的姊妹正參加真人秀節目Pretty Wild。
後來東窗事發,Pretty Wild乾脆把Alexis的案件當作節目內容播放。
Nicki/Alexis並沒有認錯,推說是喝醉酒後被朋友帶到案發現場的。
戲外,Alexis則一直堅持官方對她的指控以及傳媒對她的報道皆有偏頗虛構之處,而她將著書揭露真相。
這些資料當然都是透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發放出來的,但Alexis的形像卻是「虛偽」的。
飾演Alexis的Emma Watson的演繹獲得很多影評人讚賞,其演繹的真實性則以Pretty Wild的片段和Alexis在媒體上的訪問作對照。
演員怎樣「寫實」地扮演一個虛偽的人?
Alexis和她母親的表現皆十分造作,於是Emma Watson的故作浮誇反有「負負得正」的神奇效果。
Nicki三姊妹和母親之間看不到親情,後者只是全心把女兒塑造成跟自己一樣內裡空洞洞的人。
雖然此文的第一段提及主角像作賊是為了別人認同,但除了Marc對Rebecca的情感以外,那種認同的需要並非發乎內心。
Rebecca一伙中,只有Marc在爆竊之時充滿著「我們在犯罪」的危機感和自覺性,因此他也是在被捕後唯一真會自省的人 (跟Nicki假惺惺的反省作對比)。
也許那是因為Marc家境最差,最初穿著的衣服還是破破爛爛的,其盜竊就有具體的物質意義。
但其他人是貪得無厭,所需要的認同,就只是「被看見」的外在需要。
而這種「被看見」並非內心想法和感受的了解,而只是外觀的炫耀:靚,而非深入的了解和交流。
他們的仿效對像是明星,而「明星」就是「被看見」的直接比喻。
「不被看見」比作賊更可恥,所以他們把偷來的行當穿上身之餘,還要自拍放上Facebook,更在友儕間張揚去過哪個明星的家,既要人知,又要人見。
求仁得仁,他們被捕之後,真的成了鎂光燈下的公眾人物──只是其形像已非他們所能操控。
吊詭的是,Rebecca為了模仿其偶像Lindsay Lohan而去偷竊;但Lohan已成明星,結果也因盜竊而下獄。
那麼,也許Rebecca的行為並非僅是一種模仿。
2013年7月,美國《滾石》雜誌把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嫌犯Dzhokhar Tsarnaev的頭像作封面照,視他猶如搖滾巨星。
《滾石》頓成眾矢之的。
但在此之前,帥氣的Tsarnaev其實早已吸引了無數少女擁躉,《滾石》的行動只是隨後而來。
有一種東西,比成名和犯罪的慾望更原始、更徹底,那是甚麼?
喜欢Sofia Coppola大部分原因是喜欢她设计的那只LV包,没有大logo没有烂大街的包型,真是低调奢华。
所以看这部片的理由也凑足了,Sofia,fashion,Hollywood,Emma Watson。
故事简单,被人诟病无脑青春片。
几个加州中产阶级无聊少年,时尚明星脑残粉,在逃课嗑药泡吧酒驾之外又找到人生另一G点,偷窃,去明星家里偷窃。
开头的Emma( Nicki),戴着黑超憋着眉头说着毫无逻辑的话,姐要搞慈善姐要做leader,看着别扭不过导演的Nicki 就是Hollywood 随处可见的弱智真人秀明星,作已经不够形容他们了。
我是赫敏粉丝,绕过演技好了,她在电影里的确是美翻。
Nicki本就是个无脑角色,满嘴谎言,脑子浆糊,故作姿态。
一个半小时下来最喜欢的角色却是Claire Julien演的Chloe,她什么都不care的样子让其他几个人在气场上就输了。
她比其他几位家底更殷实,所以她看起来更无所谓。
受良好的教育,家庭看上去还算圆满,不过谁知道呢,在华丽丽的外表下也许就是肮脏。
Chloe的无所谓更像一层茧,把金发嫩肉的她保护起来,有一种活死人的美。
没有人比Sophia更适合拍这部片子,她本就来自这样的环境,Hollywood和fashion。
这是一部无聊的电影,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我却觉得它好漫长。
怀着激动的心,慢慢被无聊和无力磨到不能忍受。
我们期待什么呢?
希望富二代们的生活糜烂疯狂,他们还要有复杂邪恶的内心,他们的生活布满狗血和刺激,事实呢?
他们生活在麻木里,就像电影之外的我们,被电影里bling bling的衣服包包鞋子烦到产生抗体,我们选择把电影大骂一顿,什么破玩意,年度烂片,他们选择,fuck you,老娘才没有偷东西。
主角们最多的台词就是,so cute,永远在镜子前换着一件件衣服,在夜店傻气地扭动再上传自拍,不断在名流家里狂欢,甚至面对被抓时的恐惧都显得那么肤浅。
而名流们,甚至被偷多次的Paris小姐也没有察觉,而电影里的影藏主角Lindsay Lohan也是个偷窃惯犯。
所以我觉得它是部不坏的片子,如果你们想看富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啊。
(劇透) 為了靚,你可以去到幾盡?
「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在《閃閃靚賊》(The Bling Ring)中一群青春盜賊闖進明星家中偷走財物,並非為了「搵食」。
他們衣食無憂,卻知榮不知辱(直至被捕受刑)。
「榮」是要讓人看見自身美好的一面,而「美好」的定義則由傳媒所掌控,簡單來說就是要「靚」得像明星名人一樣。
「美好」只需用眼判斷,從表皮開始向外構築──還有誰理會內在的「本質」?
「修身」而後「齊家」,在今天意味著若不修身美容,難以找到另一半成家立室。
《閃》的幾位主角成賊入室,背後都是為了別人的認同:肇事者Rebecca渴望變得像她的偶像Lindsay Lohan一般,乾脆去Lohan家偷她的衣服,但她最愛還是Paris Hilton的家;男主角Marc情感上依賴著Rebecca,需要她的認同,變得唯命是從(況且他家境沒其他角色那麼富有,買不起的時裝就偷回來);Nicki和她的姊妹從小被母親銳意培育為明星,充滿「正能量」的家教使Nicki毫無羞恥之心,虛偽造作幾達從心而發的境地。
《閃閃靚賊》是真人真事改編,當年調查該案的警探Brett Goodkin 有份參與電影製作,而 被爆竊次數最多的名媛Paris Hilton不但借出住宅作佈景,而兩人皆親身客串,為電影增添了真實感。
另外,。
諷刺的是真實發生的案情又那麼令人難以置信:竟然真的有那麼多明星名人沒有為其千萬豪宅高度設防,甚至連門也不鎖;竟然真的有人膽大包天地直闖豪宅,沒想過內裡有否惡犬和自動警報系統;而最匪夷所思的是以上兩者竟然同時發生,才會讓連環爆竊案成真。
電影最堪玩味之處,乃幻象與真相之間己再難辨清。
若那「真人真事」如此離奇才被改編成電影,即使以「寫實」手法製作,結果也是虛幻的。
觀眾可以把電影跟「真實」對照,卻必須倚賴傳媒的相關報道(包括當事人使用互聯網自行發佈的消息)。
不過,那些訪問和報道又有多真實?
發達社會的實況是,媒體訊息已成了社會真實的主要構成部份,無數虛擬的、被複製的影像成了人們生活體驗的主要成份。
一個人和他的肖像畫比較,哪個比較真實?
傳統的看法是,畫像只是複製品,沒有那麼真實。
但《閃閃靚賊》的主角被時尚雜誌上看見的明星形像深深吸引,再走進那些名人家中,偷走後者的衣著和飾物,穿上自己的身,既是複製品,也是把傳媒再現的影像化為具體之物。
Rebecca和Marc一伙所追求的,並不是那些明星的演藝才能,而是他們的外在造型;而後者的形像則是時尚品牌和大眾傳媒合力營造的,讓名媛和藝員皆成為了協助推銷的模特兒,最終也是要消費者購買穿上身。
所以「靚賊」們所複製的,本來就不是哪個明星的「真人」,而是時尚企業希望會被消費者仿製的形像──只有被仿製之時,那些形像才會成真。
Nicki一家是戲裡另一主軸,也充份表現了真假難辨的境況。
Nicki的真人藍本是Alexis Neiers,如戲裡一樣,三姊妹被母親致力培養為明星。
盜竊案發生的時期,Nicki/Alexis和她的姊妹正參加真人秀節目Pretty Wild。
後來東窗事發,Pretty Wild乾脆把Alexis的案件當作節目內容播放。
Nicki/Alexis並沒有認錯,推說是喝醉酒後被朋友帶到案發現場的。
戲外,Alexis則一直堅持官方對她的指控以及傳媒對她的報道皆有偏頗虛構之處,而她將著書揭露真相。
這些資料當然都是透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發放出來的,但Alexis的形像卻是「虛偽」的。
飾演Alexis的Emma Watson的演繹獲得很多影評人讚賞,其演繹的真實性則以Pretty Wild的片段和Alexis在媒體上的訪問作對照。
演員怎樣「寫實」地扮演一個虛偽的人?
Alexis和她母親的表現皆十分造作,於是Emma Watson的故作浮誇反有「負負得正」的神奇效果。
Nicki三姊妹和母親之間看不到親情,後者只是全心把女兒塑造成跟自己一樣內裡空洞洞的人。
雖然此文的第一段提及主角像作賊是為了別人認同,但除了Marc對Rebecca的情感以外,那種認同的需要並非發乎內心。
Rebecca一伙中,只有Marc在爆竊之時充滿著「我們在犯罪」的危機感和自覺性,因此他也是在被捕後唯一真會自省的人 (跟Nicki假惺惺的反省作對比)。
也許那是因為Marc家境最差,最初穿著的衣服還是破破爛爛的,其盜竊就有具體的物質意義。
但其他人是貪得無厭,所需要的認同,就只是「被看見」的外在需要。
而這種「被看見」並非內心想法和感受的了解,而只是外觀的炫耀:靚,而非深入的了解和交流。
他們的仿效對像是明星,而「明星」就是「被看見」的直接比喻。
「不被看見」比作賊更可恥,所以他們把偷來的行當穿上身之餘,還要自拍放上Facebook,更在友儕間張揚去過哪個明星的家,既要人知,又要人見。
求仁得仁,他們被捕之後,真的成了鎂光燈下的公眾人物──只是其形像已非他們所能操控。
吊詭的是,Rebecca為了模仿其偶像Lindsay Lohan而去偷竊;但Lohan已成明星,結果也因盜竊而下獄。
那麼,也許Rebecca的行為並非僅是一種模仿,而是指向一種更深層的東西,是犯罪的快感與「被認同」的慾求的共同根源。
2013年7月,美國《滾石》雜誌把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嫌犯Dzhokhar Tsarnaev的頭像作封面照,視他猶如搖滾巨星。
《滾石》頓成眾矢之的。
但在此之前,帥氣的Tsarnaev其實早已吸引了無數少女擁躉,《滾石》的行動只是隨後而來。
有一種東西,比成名和犯罪的慾望更原始、更徹底,那是甚麼?
(修訂版原載於《時代論壇》1359期,2013年9月15日)
一个人可以拥有多少东西?
永远在你想像之外。
当镜头跟随那几个青少年的身影漫不经心的扫过那些明星们的豪宅,呈现在你眼前满坑满谷的华丽配饰和成柜的服装,不由的让人感觉囤积这些东西背后的主人是有多么的病态。
闪回的娱乐报道明星亮相镜头,闪光灯下身着华服像公鸡一样昂着头的明星们,在这里第一次显得前所未有的愚蠢可笑。
然后便是夜夜笙歌,聚会狂欢,乐此不疲。
这几个貌似只是故事陈述需要介绍被盗明星的简单镜头带给我的强烈感受便是:她们如此愚蠢透顶的生活竟然一直被推崇,她们的吃喝拉撒每天煞有介事的被报道着,而长久以来我们竟习以为常。
这是一个明星的一切都被过度消费结婚离婚生子就要上媒体头条吸引所有人关注无数人热议的病态时代,人们的生活要多无聊需要这些八卦琐事来支撑。
我们生活在其中每天都在被这些东西包围,身为有自己判断力的成年人都一不留神被这些东西吸引了注意力,更不用说那些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
美国主流文化一直以来输出的就是物质至上的观念,各路杂志每天推崇追捧着那些名车华服虚浮生活,瞧这就是名流明星,人人都该向往的生活。
青少年们没什么错,他们只是在全全拷贝自己偶像的生活,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可以模仿的只是如此。
我一直很难理解希尔顿这一类人的走红,他们了解自己的影响力,享受着光环闪光灯追逐带给自己的一切但对自己的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浑然不知。
整部片子其实是在掌掴那些paris hilton,lindsay lohan和越来越没有底线的无知无良媒体们。
我料想科波拉对这一类人是不屑的,但做为一个意识到这些的,一个艺术世家出身的女知识分子有义务站出来用巴掌掴醒他们。
科波拉有一定的时代警觉性,这个主题虽日常但敏感,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圈中人,话也不能说的太露骨,这样一来就使电影维持在了一个让那些低智商的lindsay lohan们看不出来的程度,点到即止。
看似平淡无奇不彰显自己的态度,其实是蔫儿坏。
这次paris hilton甚至出借了自己的豪宅拍摄,故事也是缘起自她,估计又可以做为她炫耀的噱头了,值得一提的是镜头里paris hilton那挂满了自己杂志封面照片的墙壁,so sick。
还有结尾,这一巴掌已然呼到正脸儿,lindsay lohan因为偷窃坐牢受到无数关注,小姑娘心想我做的和她是一样的事,理应要受到相同的明星般的待遇,那专访时洋洋自得的神态已然把自己当作下一个lindsay lohan。
一些人只看到电影其中几个雷同的元素就粗暴的把这部电影与同期的其他青少年主题的电影划为一类,最多的是与《春假》做对比,但春假是纯粹的纸醉金迷无脑狂欢加长版电音mv,乍一看开头他们都有相似绚烂的场景慢镜头肤浅虚荣的青少年,但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可比性。
拍女孩睡房的色调很柔美,还有一些背景音等处理延续了她一贯的也是女性导演独有的细腻。
如果她是个出道不久的新锐导演想必会受到肯定(其实持有这种风格的独立导演不少,如著名的描写青少年枪击案的《大象》,也是看似平淡暗藏玄机便受到好评),无奈她有太多的光环所以注定大家对她有更多期待。
从迷失东京到在某处,她就已经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是表面看去完全不用力,而情绪和态度已隐含在每个看似轻描淡写的镜头里。
她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一贯的坚持,跟他的走苦大仇深路线的父亲截然相反,索菲亚·科波拉是个叛逆者,激怒大家的正是她的这种含蓄机智的表达,不使劲儿不死磕的态度。
很早以前就听说了艾玛拍摄的此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群中学生溜进好莱坞明星家里盗取各种名牌,是一个还蛮容易就会拍得很有吸引力的时尚+黑色幽默的旋律。
这样的题材让我想到了《一条名叫旺达的鱼》,还有经典《雌雄大盗》。
还没有看此片的时候,我其实很想知道导演将会如何展现这样一个事件,偷窃行为将会如何定义?
是批判?
是鄙视?
还是讽刺?
但是,当真的看完《珠光宝气》,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觉得此片:好无聊啊。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u/1167336560对,是真的好无聊,情节没有高潮,有的只是反复的夜夜笙歌,夜夜盗取。
我们都想要看到一个精湛的盗窃构思和过程,或一个对当今社会拜金浮夸的道德谴责。
但是此片什么都没有。
这群中产阶级富养下的千金少爷用的是最拙劣的手段盗窃,就是直接溜进明星家里翻出藏在地毯下的钥匙,盗取自己喜欢的名牌衣物,饰品和包包,然后再毫无遮拦的在自己的facebook上炫富,在party上炫耀自己曾经去过帕里斯·希尔顿家里八次。
然后,就是这样一群拙略的盗窃手段,却得逞了多次后才被抓。
电影本身就是还原的这样一个“无聊”引发的故事。
我想索非亚·科波拉这位聪明的女导演是不至于发挥不出电影的特性而改编得更精彩跌宕的。
但是 ,她恰恰没有这么做,她就是把事情基本上原模原样的复制了一遍,不添油加醋更不锦上添花。
我后来才明白,她这么做的道理:因为她本身就对这个事情充满了毫不留情的鄙视和讽刺。
她根本没有要褒这群孩子的行为,虽然媒体和大众都津津乐道,但她应该觉得这本来就是一件不值得歌颂和传唱的羞耻事儿,为何我要用我的电影艺术来包装它?
对,这群还没有性吸引力的千金偷窃就是吃饱了没事做,他们家庭并不缺钱,但他们好吃懒做。
他们除了应付上学,他们的生活重心就是晒太阳,泡吧和看明星八卦。
在加利福利亚,洛杉矶这个纸醉金迷的城市,他们夜场的地方能碰见希尔顿,邓斯特。
他们眼见着这群明星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却有着自己没有的关注度和奢侈品。
他们渴望成为焦点和明星,却不愿意通过努力付出而得到相应的回报。
他们崇尚一个同样盗窃珠宝,吸毒,坐牢的女明星赛琳为偶像。
就是这样的一个道德沦陷的明星能够成为社会舆论媒体的焦点助长了他们扭曲的价值观,那就是这样的不正风气悄无声息的成为了他们用偷窃的形式得到名牌和关注并不为耻,反以为荣的参照物。
当大众借助艾玛饰演的角色坐牢时偷窥同一牢房明星赛琳的行为时,正是我们的好奇心让一群青年误入歧途。
偷窃,坐牢,拜金成为了他们成名的手段之一,和潜规则,拼演技实力一样,只是方法不同,没有高尚低贱之分。
真实的情况就是影片中Emma的原型Alexis Neiers在看到Vanity Fair杂志上有关自己的文章后打电话给作者Nancy Jo,边哭边大喊说自己很失望Nancy Jo报道。
Alexis称自己在法院开庭时的穿着明明是四英寸的棕色bebe高跟鞋而非Nancy所写的六英寸louboutin高跟鞋。
Alexis哭的很委屈,她母亲在一旁也很生气的很由衷,跑到电话旁边大喊“you lied”。
你看看,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现状,畸形的社会道德观。
索菲亚·科波拉完全,根本没有想要去感同身受这群孩子的想法,从而从他们的视觉去拍摄这部电影。
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群青年的生活状态,他们哪里来的深度和病态?
只是一阵风吹起了他们的欲望,得逞后就上瘾,周而复始的重复行为。
所以,科波拉·索菲亚在这个电影里,没有去刻意变现任何一方,就是他们偷窃了,他们得逞了,他们炫富了,他们被抓了,然后媒体蜂拥报道,孩子们坐牢了,孩子们出狱后接受媒体采访。
最后当艾玛对着镜头说:想要了解自己更多的经历请点击nikkisomething .com时,真的是大大大大的讽刺。
这件事儿就像本身没有错一样,这群偷窃的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偷窃的错误,反而成为了他们博得媒体关注的噱头。
以后,还会怎么发展?
我们不知道,这是一个遗留的社会问题待解决。
由于之前看了很多欧美青春爱情喜剧校园电影,所以对类似的欧美高中生的生活方式与西方文化氛围中,过分注重“自我”,注重“个人”略见一二。
他们的生活重心就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酷。
shining clothes,牛逼的经历往往能在同龄人中博的一声感叹、一份羡慕,极其注重物质的表象与吸引力。
原本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便可以让女孩们为之疯狂;入室盗窃,特别是入名媛(+自己偶像的closet)之室盗窃更是“cool enough”,女孩们一点点膨胀的虚荣心更加膨大。
首先服饰的名贵与出处让女孩们走得趾高气昂,接着peers 的艳羡与惊叹更是让她们难以自拔。
他们追求潮流与时尚,但却是如此恬不知耻地冷静淡定;还有Nicky和她愚蠢的妈妈,可以为了博取外在的关注度而可以说出所谓“内在美”balablab类似的话,更夸张地突出她们的虚荣、做作、为名疯狂到愚蠢的形象,就连入庭宣判的那一天,她们都能拿来做一番文章(让我想起一部类似的电影,三个女孩假装指控老师强奸自己以博取名气,具体叫啥我忘了orz)。
正如男孩marc说的,美国人似乎有一种对犯罪性刺激的偏好与怪癖。
还有“社交名媛”(主动借出豪宅的希尔顿),她们的生活,在导演看来就是“sick/ill”,用金钱首饰豪宅夜夜笙歌来向人们粉饰show,频频在媒体上曝光以保持热度,然而大众却喜欢以作为谈资,青少年们甚至会加以模仿。
不得不说,这价值观真他妈扭曲。
那么有料的题材被拍成了好莱坞八卦时尚MV,烂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德语差理解有限,最后散场环顾四周都是16岁以下的Teen想想这个年龄段的观众群对电影要求也就不要高了,缺乏内容台词低能画面感强的电影最适合我们这种语言不过关却又渴望享受德国大众娱乐的一群。
话说回来,电影里的亚裔小萝莉真是好看!
饱满的脸型把艾玛的小尖下巴衬托成调羹了。。。
索菲娅·科波拉把一个青少年犯罪题材拍成了对金钱赤裸裸的展示,潜入豪宅的过程本是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但因为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枯燥乏味。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也十分浅显,人物塑造上更是苍白做作,那些以为艾玛·沃森是女主角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
导演你在干什么
还好吧 配乐画面那德性都是题材原因 某些镜头还是能看出来科波拉功底的
典型的索菲亚科波拉,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尽管镜头已经比在某处时候丰富了,但几场重复度极高的偷窃戏又回到了自己那种重复表达的风格。即使讽刺这群炫富的年轻人乃至娱记的效果达到了,但这样一件事本来可以拍得更加丰富,而不是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只能表达出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A片的画面,电视剧的节奏,玩独立不是拿着DV瞎晃上九十分钟就可以了的。接连忍受了《在某处》和本作后,觉得《迷失东京》之于索菲亚科波拉而言真的越来越像是回光返照了。
艾玛我的赫敏好漂亮!!
Why is Sophia Coppola so obsessed with shooting the superficially beautiful stuff like clothes and jewelry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elling the story?
和L'Appât的区别是基本没有走进这些角色的内心,不过我倒觉得这些小破孩也没什么内心,这种小孩真是天天见,能见度越来越高。
没看下去。。
完全搞不懂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
【4.5+】从开头就不在乎结果,尽管人物有对于被捕的恐惧,但偷窃的过程并没传达出紧张,理解为超现实的,我们渴望得到这种超现实。
Paris Hilton的闺房是唯一亮点。。。
太他妈的了。。。。
看这个要知道背景。三观扭曲,真实再现的拍发,很中规中矩的小成本电影。。
2013/9/11 21:45 BC
还挺喜欢的,因为让人想起英剧SKINS。
并不是烂片一部。近乎直线的叙述方式和四平八稳的镜头带来的冷静和讽刺间接赋予了华服新的意义。导演并没有通过任何演员嘴里的台词来表态 可其姿态通过摄影和配乐已经呼之欲出 只缺点睛。
这几年她拍的最有剧情的一部电影了吧,只可惜同样浮于表象
五星怒给paris hilton的衣橱 妈的我也想去她家顺点东西。。 给emma的演技跪了
触目惊心的三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