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了电视剧漂白,也是多个悍匪其中有个更狠的女匪。
这类角色架构确实画龙点睛。
不讨论当时民众是否愚笨。
过去信息传播不发达,大家不清楚事件的真是情况,才错以为劫匪们是劫富济贫。
但现在是信息过于发达,假消息传播的更多更快....每次看到警匪剧的时候,最后抓捕时总是需要营造出紧张的状态。
最后正反的两个主角会面对面,正派在撂几句狠词儿,再加点动作戏。
我时常觉得为了营造这类感觉,把警察营造的很愚昧。
故意露个口子给反派之类的。
我喜欢这部剧的大结局,那么多警察,筹备了那么久,结束的时候应该是很直接的。
计划,陷阱,埋伏,无多余台词,几分钟扫射,结束。
终于看到了一部正常的抓捕扣一分因为中间有点无聊,在各个州开车跑来跑去,剧情设计可能偏真实,破案可能就这么无聊吧。
但其实里面埋了很多梗,不了解文化和历史可能看的一头雾水
《劫匪》是网飞3月29日上线的一部公路警匪片,凯文·科斯特纳和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两名德州骑警,千里追击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
这部和1967年沃伦·比蒂和费·唐纳薇主演的《雌雄大盗》,就好像是一枚硬币的正方面,从两种视角诠释同一事件,却带给了观众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
因为有真实事件背书这部对于事件的还原,要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雌雄大盗》冷静的多。
故事从1934年初邦妮和克莱德对伊司森监狱农场的突袭开始,已经穿梭于几个州逃亡数年杀害数人这对雌雄大盗,让美国警方和政府头疼不已。
为了早日将二人绳之以法,德州政府被逼无奈聘请两名退役骑警海默和高尔特为赏金杀手,千里追击邦妮和克莱德。
这是很man,很西部,很牛仔的一部,与67年《雌雄大盗》的叛逆风格不同,就像凯文科斯特纳这张充满正气的脸一样,三观非常正,伸张正义将歹徒绳之以法的政治正确性不容置疑。
我对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着迷有二三十年了,最初是上初中时在一本电影杂志上看到的。
现在的朋友是无法想象当时这种文体的,叫电影故事。
用几千字的篇幅把电影的剧情描述一遍,连一张剧照都没有干巴巴密密麻麻全是小字,当然《雌雄大盗》这部当年后面要有一点资产阶级大毒草之类的批判。
我那时正好是无法理喻的叛逆期,同时从小就有严重的梁山情结,对抬手杀人的江湖好汉有着盲目的崇拜。
这个故事我看了好几遍,脑中幻想着一对爱人亡命天涯的传奇画面,向往着总有一天能看到这部电影。
那时杂志真简陋,除了封面封底连张彩色插图都没有,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费·唐纳薇的这张剧照,我会更加疯狂的迷恋这部电影。
看到这部电影差不多要到十年以后的VCD时代,录像带时代还不行,录像带基本都是港片或者施瓦辛格,史泰龙之类的动作片。
这类经典的风格化影片跟内地观众第一次亲密接触,是VCD家庭影院流行的九十年代中期。
每次想起这个我觉得非常幸福的时代,我都由衷的感激内地D版事业的奠基者,那些可能小学都没毕业的潮州大佬们,是真心的,真十分的感激。
后来我在广州生活的几年,经常有朋友给我介绍这位黄生,那位林生就是有几条线的VCD大佬。
每次我都会端着酒杯过去敬一杯,潮州人有酒量的真不多,不像东北老爷们都是酒蒙子“我干了,你随意。
”我是真心的想对他们表示敬意。
潮州人头脑精明生意做得好,文化却都普遍不高。
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赚钱,跑去香港的LD出租店,听营业员说哪部好租,就翻刻的哪部。
可能连封面上繁体字的剧情简介都认不全,但是他们无意间对内地电影爱好者进行了一次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挺吓人了吧,规模大小方式不同而已,意义上和鲁迅,胡适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
1919年那次我太小,应该还是气体状态,最多处于气体到液体进化的过程中,而这一次受益者中就包括我。
说了这么多不难看出我和三十年代很多美国的年轻人一样,对邦妮和克莱德这对杀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盗,有点盲目崇拜的心理。
《劫匪》恰好视角是《雌雄大盗》的反面,海默警长在《雌雄大盗》里就是这个被邦妮和克莱德拿来当道具拍照用的丑角。
按理说观点完全对立的两部电影,我如果先入为主的喜欢了第一部,应该讨厌后来的一部才是,奇怪的是我一点都不讨厌《劫匪》这部。
看完这部之后,我就想会不会我因为接受了警察的观点,就对《雌雄大盗》的感觉产生变化。
于是第二天我马上又刷了一遍《雌雄大盗》,我的感觉没变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狂放不羁离经叛道的故事。
然后我只好面对一个事实,我其实是一个没什么坚定立场的人,既能理解警察,也不耽误我喜欢雌雄大盗。
说立场什么的是开玩笑,真正的原因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完全可以左右观众思考的方向。
我小时候思维方式是非常简单二元论,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好人就是战斗英雄双枪李向阳,坏人就是恶霸地主胡汉三。
这个世界真的如此直白清楚吗?
可能未必。
举个时常发生的例子,几个同学聚会时,如果一起回忆一个中途转学大家都再也没见过的同学时,每一个人对这个人的回忆,不仅性格,习惯,趣事会千差万别,甚至回忆他的长相都会出现好几个版本。
同学之间当然没有什么正义和邪恶的区别,但是足以说明我眼中十恶不赦的坏蛋,在其他人眼里未必就是。
这个世界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除非先把所有人的思想统一了再说,1984啊,想想都怕。
我现在最怕的两件事,就是死之前会生活在战乱中,或者《1984》描述的社会里。
耶和华,释迦摩尼,安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黄大仙保佑,现在挺好的,可别瞎折腾了。
即使是真人真事背书的故事,从哪个出发点开讲,讲些什么,遗漏些什么,怎么讲下去,结局虽然相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永远是两个不同的图案。
什么你有一枚一样的,要么你倒霉收了个出老千用的假币,要么你走运得到了枚错币,很有收藏价值的。
这是部很中庸的电影,全片中规中矩、工整老派、直线叙事,看片名第一印象是不是感觉会很火辣辣?
可惜,全片节奏温吞水。
什么烧脑啊、悬疑啊、惊悚啊、动作啊,基本没有,单线直白叙事,片子还长,二个多小时。
片名翻译为劫匪,还是文绉绉了点,小米觉得翻译成《响马》更接地气。
港台译名自然是故往般地简单直白粗暴: 缉狂公路(台) 、 辣手骑警(港)。
手持机关枪的女悍匪邦尼电影根据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女招待邦妮和无业游民克莱德结伙抢劫银行,驾车游劫在美国大陆,后来命丧乱枪之下这一历史真实事件改编。
作为前置,必须提到另外一部率先改编这个历史事件的电影──《Bonnie and Clyde》(雌雄大盗)。
这部1967年上映的电影,以邦尼和克莱德一路行劫亡命天涯为主视角,把个两个银行劫匪差点演绎成劫富济贫的罗宾汉二代。
只是这俩劫匪劫了不少银行,却没怎么济贫,实在论不上“侠侣”二字。
1967年电影海报既然论不上“侠”,那就论“侣”吧。
导演亚瑟·佩恩于是另辟蹊径,把性和暴力组合一块。
刻意营造了雌雄大盗离经叛道却爱得铁血柔情,恶贯满盈却青春靓丽,用大堆枪械换来酣畅淋漓的自由。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邦尼和克莱德在当时已经成为网红,无数被经济拖累的美国民众将其二人视为偶像。
2019年3月上映的《The Highwaymen》,则是从执法者角度来讲述同一历史事件。
两个老戏骨Kevin Costner(凯文·科斯特纳饰演Frank Hamer)、Woody Harrelson(伍迪·哈里森饰演 Maney Gault)分别饰演二个被解散了的德州骑警老头,为了骑警的荣誉和正义,两个老头独行侠般地受邀出发了。
不过小米看高尔特更多是因为在家里呆的无聊了,再说出外勤多少能赚点钱补贴家用。
弗兰克
高夫特两个老头以前骑马彪悍的很,没马了咋办,那就开车吧,弗兰克还征用了老婆的福特新车。
为了给这部平淡写实的近乎乏味的电影增加一点趣味,弗兰克的搭档高尔特说了不少俏皮话。
没见过的自动步枪,打不中的酒瓶,不听话的前列腺,漫天尘沙中驾驭不住的汽车,都在证明英雄的迟暮。
看到这些,我们都以为这一定是导演的套路,到后面一定会有迟暮英雄重回铮铮铁汉的时候。
不过导演John Lee Hancock(约翰·李·汉考克)根本就没这么干,而是平淡无奇按部就班地无惊无险给结束了电影。
电影的色调以灰冷为主,即压抑又平淡,配乐也没什么激情,悲凉风十足。
没有煽情也没有硬汉形象,只有两个跑起来呼呼大喘,行动迟缓的过气骑警凭着经验,一路追踪蹲守,最后才联合当地警察击毙了雌雄大盗。
雌雄大盗被射杀电影非常生活化,漫不经心而细致地记录孤独长者的缉凶历程,纵是体能衰退,意志依然无比坚强,与自己的日渐衰老的身体做努力而无奈的抗争,孤独地来,孤独地去,默默地赢。
时间如流水,带走了彪悍和热血,磨不掉智慧和精神。
孤独落寞
对这种氛围的环境营造还有孤独感手法深表喜欢,步入老年的两个老男孩,内心始终拥有正义之火。
一路上的磕磕绊绊也是两个人默契值爆棚,Maney枪法退步的描写以及Frank的调侃,更加对这种手法深表,当中还提及到对子女的爱也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从孩子口中得知Maney过往的神勇,更为本片加深英雄主义的格调(第一次影评,请各路大神多多包涵)
不得不说,剧情各方面,并没有夸张惊悚的犯罪套路,没有警匪追赶的感官刺激,结局已尽人皆知,场景节奏也没有发展的很快,正是因为细节,才值得慢慢品味。
首先,叙述的角度是两个骑警大亨的视角,他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经历到的与他们的人生经历的穿插,其中maney有一些关于过往作为德州骑警的叙述,寡淡却可以深入人心,不得不说,刻画的frank和maney是不同,却因为他们不同性格,组合在一起才是德州骑警的样貌,frank之所以是frank,他的坚强,决绝,自我,主见,甚至是冷漠,有些无情。
maney之所是maney,因为他的可爱,善于交流,处世社会的能力,互补才是必胜的关键。
没有一个人可以天生具备这些素质,没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好还是不好,可以天生不被尊重,重要的是,我们的turn point 领我们走上的是正义,还是魔鬼。
原文的对话是这样的:“see frank,the difference right there between you and me ,you could always hide,behind some notion of right and wrong, me, i never particularly liked the weight of deciding who gets to live and who does't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us, maney,but hiding behind something is not one of them"另外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关于先做警告,再射击。
工作要求警员必须先做警告,再开枪,但是frank打破了格局,注定了他的性格是不怕有牺牲,但求达到目标的那种人格,是自我的,不受约束的,也是难打交道的人格;而maney其实是心软的,服从框架的,容易被人接受的那类人格。
我们很难去评判不同的人格到底谁对谁错,没有所谓完美的人设,但是有血有肉的他们,才是真正的骑警!
in 1935,the taxas rangers were reconstitutedfinally, frank and maney are buried in the same small teact in austin memorial park cemetery.thank you for texas rangers, thank you for the ford cars showing in the movie! i really apreciate it !
私以为中文片名并不该译为劫匪。
Highwayman确实是路匪、响马的意思,The Highwaymen的复数型态特指也符合Bonnie和Clyde这对雌雄大盗,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
不过海报上Frank和Maney两人正气凌然的身姿以及片中绝对的主角戏份,让我对中文译名不禁起了些疑心。
于是我点开海报大图,看见了小小的副标 “The legends who took down Bonnie & Clyde.” 发现问题了么,我做个中文海报你看看。
顺便西语(Emboscada final)和意大利语(L'ultima lmboscata)海报的片名都是“最后的埋伏” 。
那么片名The Highwaymen如果不是指的Bonnie和Clyde,怕不是指的海报上Frank和Maney这对老Rangers?
所以港译“辣手骑警”好像是意思上最贴切的,翻成公路骑警/公路游侠/十面埋伏好像也还行。
说起游侠,我就想到了Texas Rangers,说到Texas Rangers。。。
就是片中的德州女州长Ma Ferguson亲手解散的。
Miriam Amanda Wallace Ferguson是德州历史上第一位女州长。
她老公Pa Ferguson也当过德州州长,后来因为以权谋私和收受贿赂被弹劾。
Ma Ferguson在第一任州长任期没干什么实事,却搞什么大赦天下,在任的两年每个月赦免的罪犯多达百人。
传闻她和老公通过这些“赦免”赚的盆满钵满。
也就是这个时候Texas Rangers和Ma Ferguson开始不对付了,我拼了老命抓罪犯进去,你转手就给放了,玩我呢?
于是在Ma Ferguson竞选第二任州长时(非连任),Texas Rangers就公开表示支持现任州长Ross Sterling,这下梁子就结下了。
Ma当选后, Frank Hamer和另外几位一直致力于恢复Texas Rangers声誉和权威的老Ranger马上辞职退休,一周不到,Texas Rangers就被解散了。
报复是一方面,经济萧条导致的预算不足以及Texas Rangers在美墨边境的暴力事件是另一方面。
于是就有了片中Ma不愿意找Frank,而Frank一开始也不愿意接这个活的情节。
因为Texas Rangers已被解散,Frank实际上是作为监狱特殊调查员去追捕Bonnie和Clyde的,也就是每个月大赦100来口子的那个监狱。
对于Frank和Maney等人的贡献,虽然很不乐意,Ma不得不认可乃至夸赞一番。
同意派两位老Ranger去追捕大概是Ma Ferguson两任州长期间最大的政绩了。
【参考:https://fivepesosblog.com/2019/04/09/ma-ferguson-and-the-texas-rangers/ 】作为德州老牌且重要的执法机构,Texas Rangers的解散导致了德州各级执法混乱的情况,在Pa Ferguson第二任州长任期结束后,Texas Rangers就恢复了,并且与Texas Highway Patrol共同收归Texas Department of Public Safety (DPS)旗下管理至今。
就像片尾黑白影片描述的,Texas Rangers恢复后,Maney回到Rangers工作,而Frank则选择彻底退休,回到家中与Gladys共享天年。
最近喜欢看有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劫匪最后po出了旧时的照片,这部电影讲述了德州骑警抓捕亡命鸳鸯的故事,有很多反映当时历史的部分,政府无能,普通民众处于贫苦状态,可能是因为自己看的时候没有很专心,分晚上和早上才把这部电影看完,所以没有太多的情感类的东西触动我,相对印象深刻的是逃犯的爸爸对男主说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性就这么坏的,是法律逼的。
以及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的思考🤔,看完其实我还没有答案,需要看更多,经历更多才能懂吧。
还有外国人的名字实在难记我现在还没分清楚谁是谁,就说这么多,感觉这是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电影,整体还是不错的。
风化和古怪,二人跟随著名的逃犯在美国各地游荡,电影有一股浓浓的地域风格,也不乏古怪味道。
在《劫匪》中,“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是从追捕者的角度讲述的。
上了年纪的德州游骑兵弗兰克·哈默和曼尼·高尔特被派去抓捕或杀死抢劫银行的二人组:完成这项任务花了很长时间。
他们在各州之间辗转,这些经验丰富的枪手终于相信了一句谚语:“亡命之徒总会回家。
”
我们知道伏击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看到沃伦·比蒂和费·唐纳薇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条土路上像布娃娃一样被子弹击中。
导演约翰·李·汉考克在恐怖电影方面并不落后于亚瑟·潘。
但我们眼前的景象更缓慢,更严峻。
这是科斯特纳和哈里森对追逐的野兔扮演乌龟的角色,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性格,苍白、古怪、风化,配得上两个被赋予净化新事物使命的老西部“遗迹”。
By:Nigel Andrews
我还是更多相信性善论,至少多数人伤害别人是需要理由的。
整个事件时值经济大萧条,作为公路片影片到处都有无家可归的公民,就连男二的退休警察的家都是归银行所有“FOR SALE”,人民对政府的怨言可见一斑,而作为代表政府的警察自然也被民众所厌弃。
这时候出现了Bonnie and Clyde这对虽然不济贫但至少劫富的“侠盗”,加上Bonnie喜爱照相喜爱着装的极强表现欲,来去无踪的神秘情侣侠盗成为一代顶流也不奇怪。
毕竟荒谬的时代,就产生荒谬的传奇。
就影片本身,可以说是对《雌雄大盗》这部经典的致敬了,整个故事围绕Bonnie and Clyde,也是这两位在推动时间线发展,但不仅不是两位做主角,除了最后一个发现警察被乱枪扫射的镜头,反倒从头到尾都几乎没有正脸,拍出了与《雌雄大盗》截然相反视角的故事,仿佛本身就是想让观众更加客观的看待两位罪犯。
这种客观导演也加在了对两位大盗尸体的特写,她们仿佛睡去一般安详,甚至可以用唯美形容,而与中弹而亡的死因其实是相矛盾。
还加在了城中人们争先恐后的拥挤射杀现场、对死者动手动脚大为不敬的表现的展示,还有台词那句shame on you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也许本片的主旨就在于,尊重生命,无论邪正。
其实本片的角色是有些单薄的,一来在时代特质,当时的人本身就比较单纯,二来也在作品风格是非常成熟、套路化的美式公路电影,中规中矩的剪辑,略加一些幽默,加成Bonnie and Clyde这一家喻户晓的传奇题材,著名演员的演技也可圈可点,把投资方的风险是降到了最低。
但这部商业化影片还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氛围沉稳、细腻、严肃,又不同于其他一般套路化商业片的气质,所以在镜头上导演选择更多的慢推和斯坦尼康,是体现功底所在了。
这部电影比较《雌雄大盗》,提到了更多细节,比如说民众对两位大盗的崇拜、对警方的不信任与不配合展现尽致,毕竟警力有限,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啊,这也是警方除了州界限制以外总没抓住他们俩的关键说了好多,不过bonnie and clyde这个话题本身就有很多可以说的。
最后,电影原声真好听,而且弗兰克的演员找的也太像了吧
影片根据美国的真实事件改编,从追捕者的角度展开。
正反两方的境遇最为讽刺:雌雄大盗一方,仿佛今日的网红,受当时经济大萧条的影响,颇受老百姓的爱戴,被誉为“侠盗罗宾汉”,频频枪杀警察、抢劫军火库、劫狱等,抽烟、喝酒,潮流、时尚,千里送兔子,最后万人送葬;骑警一方,招人不待见,被女州长“取缔”,告老还乡,重出江湖也只有一纸公文,挂名“公路管理处”,不得跨州尽职,连块警徽都没有,开着自己老婆的车办案,还被FBI、州警、片警嘲笑和轻视,最后功劳也被女州长抢走……多年不动枪,打不着空中的酒瓶,打不中近在咫尺的路牌;岁月不饶人,动辄就要去“方便”,让人操碎了心的前列腺,自己都开始质疑过气和衰老……凯文·科斯特纳和伍迪·哈里森的精湛演技、表达方式、叙事风格令人着迷……当然,这只是讲述英勇警方的A版,也应该推出类似《头号公敌》的B版……片尾终于换酗酒的伍迪·哈里森开车也是逗趣……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需要的可能只是简单一句:干就完了!
沉闷无比 跟雌雄大盗互为镜像
《邦妮和克莱德》的B面,警探视角,影片中展现的冷峻、肃杀的感觉很迷人;持枪暴匪成了人们追捧的时尚达人、绿林好汉、明星罪犯,这分明是一个荒谬、粗放、愤怒、狂野的神经病年代(时值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但可贵的是片中对于角色的刻画并未以粗暴的脸谱化处理。在公路片的外衣之下其实包裹着西部片的灵魂。集火突击(汽车一共中了167弹,其中邦妮身中53弹,克莱德身中51弹)、万人送葬的桥段(结尾字幕时有原影呈现)也算神还原,不过这个很不正能量,若是引进版的话估计逃不过光腚肿菊的万佛朝宗。摄影的部分和《内布拉斯加》的风格很相似,很有韵味。凯文科斯特纳和伍迪哈里森的老司机组合超赞。“克莱德可能是大王,但我是德州骑警,你个小混蛋!”
看不出感觉啊,虽然演员都很厉害,还是文化差异,不了解那段历史。
知道邦妮与克莱德是在外国电影史课上老师放的Bonnie and Clyde,so cool却残忍、极端。这次的“背面视角”还算成功,人物性格、气氛渲染、配乐画面都恰到好处,非常收敛的一场追击,各方挫败失控,灰头土脸,虽然两位大盗几乎不曾露脸却不停和脑海中的肆意嚣张形象相对照,双方无言对峙直到最后众人皆知的高潮。片尾震撼!john lee用过kevin两次,可以说是很拿得准他的点了,满分!thomas newman配乐不抢戏但有亮点,尤其结尾那一大段,满分!
邦尼与克莱德的传统文本比较,这是一个传统好莱坞的西部式的类型故事。
7.0/10 从执法者的角度去看 WEBRIP 1080P 19/04/05
【6.2分】很普通
好评全部给的是俩主角
剧情线太慢了,也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点,我甚至都对逮捕对象没有一丝概念,挺失败的其实
我就喜欢这种深挖人物性格,穿插枪战的作品,而不是人物单薄,全靠动作戏从头干到尾的那种。
另一种角度 低沉的叙事
晚生了20年的剧本,被netflix生出来了,实在想不到有任何其他情况能被生出来,问题重重。
科斯特纳&哈里森,西部&公路,廉颇老矣尚能饭,精彩。
要求网飞拍出一部《老无所依》还是太欺负人了,目前来说,没有让人失望已经很棒了。嗯,没有太差,毕竟有两位老戏骨在,及格。
我Woody大叔2019年把1994年<天生杀人狂>的自己打成筛子
此片在美刚刚上映,真实事件。原来“颜值即正义”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美国盛行了。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是一对外形靓丽的金童玉女,杀人如麻,手段凶残,却成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全美偶像,所到之处,拥趸无数。两名退休探员横跨数州追杀他们,最后集结了6挺冲锋枪,射了千余发子弹,终于把这对亡命鸳鸯死死钉在车里。结尾很讽刺,一部拖车拖着那辆被射成马蜂窝的汽车缓缓地从闹市经过,车里原封不动地陈列着两具新鲜的罪犯尸体。这是事先设计好的,意图安抚民心,震慑犯罪,在这等世纪大案面前,州政府再也顾不得什么人权。燃鹅,民众却撕心裂肺地上演了“十里长街送偶像”的怪诞一幕。后来,数万人参加了两人的葬礼。
资本下的合法和非法杀人,当最后有人要出钱采访弗兰克和曼尼时,弗兰克摇头走人,曼尼对采访者回了句:你应该感到羞愧。
节奏太慢了吧。。。
真探剧场版?
王妈妈的裹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