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电影之典范,天蓝的眼眸,花布碎格长裙,沉默无语的呐喊,淡如二泡的情愫,和戛然而止令人意味深长的结局……开篇我以为还是一部反战,讨论种族问题的电影,看到一半,这怕是要走邻家有女初长成的路子,看到结局,发现其实两者还是有机结合了又一个片段我记得,洛荷走到托马斯跟前,用手捏着他的手,置于自己裙底,托马斯自然诧异进而大胆探索,但是用头抵住洛荷大腿的时候,却被弹了出来刚开始想想,没明白,大致所有小清新电影总有令人虐心的费解。
再想想,谁说小清新不能和种族问题糅合到一起洛荷不论出于看到男女交媾后的荷尔蒙冲动,还是想以小搏大借此稳住托马斯留在身边,都多少放下了对于元首种族论的坚信,至少finger job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更进一步的接触,受到了原有思维束缚,本能的反弹。
可以说是少女成长观念颠覆的一次不完全尝试那么结局的不雅之举,自然交相呼应,成了完成自我更新,自我救赎的最有利一击。
整个过程越来越纠结,心里担忧不已。
作为大姐姐的LORE是最难的。
没有父母亲的时候,她就要做父母亲。
为了弟弟妹妹,自己虽然是一个孩子,也没得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妈妈。
长姐的责任与重担,不是谁都愿意承担,也都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好。
母亲最后离开时,LORE还是追赶道路上去看她,妈妈回过头,看着她,四目相对,满脸泪痕,还是一句话没有说扭头就走了,眼睛说了一些。
那时的LORE还是孩子的心,少女的心。
我想,没有那个假犹太小伙子,托马斯,LORE和她的弟弟妹妹们,恐怕很难回到汉堡。
LORE因为托马斯的犹太人身份,而既喜爱又痛恨。
这里开始展示出,LORE最难的心理痛苦,她的岁数,是完全受到纳粹德国教育的,本身她的希特勒青年团的身份,让她一直也完整的学习了憎恨犹太人,以及她认为的一切的第三帝国的真理。
精神世界的巨大崩塌,双亲的离去,自己带领弟妹的责任。
如何生存下去,一瞬间,一起涌来。
而LORE在得知托马斯的非犹太身份时,斯人远去不可追了,而托马斯也只是那个没有人认识的死去的犹太人名字而已。。
我想那一刻的LORE,一定很怀念他吧。
居中有一段,德国民众围观,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照片,后来开往汉堡的火车上,也有德国年轻人对这个事情的讨论。
民众对第三帝国私下的罪恶是震惊的,也带来后来整个德国民间,自下而上的反省(这段历史不用再说了)。
我只是想起同样那个日本,他们为什么不反省。
我想,至少,日本人根本就像德国人那样,没有见过他们那只禽兽军队的所有大屠杀,小屠杀,各种强奸,屠杀。
他们不知道自己曾经是禽兽。
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了。
最后,再一次鄙视所有,2012年以后买日本车的人。
这种人,以后我也不会跟你们结交成朋友。
一切的理由都是苍白并且荒诞的。
这种事情的正反,网络口水大战也够多了。
我想,犹太人,看到我们这些受害者的后代还为这个事情争论,实在是会觉得,真悲哀。
特写空镜特写空镜特写空镜…完完全全文艺片的气质,尤其在片头对Lore梳头的那段描写,加上跳房子的数数,显得扑朔迷离。
对男女主爱情的描写也是十分小清新:男主倒挂在树上对在湖中Lore划水,此时镜头倒转,唯美的气质油然而生;在树林里躺下休息,两人面对面,镜头对两人面部的特写,那绝对是某些人的挚爱。
Lore之前的生活自然继承了父母的性格:自傲冷漠,种族歧视。
这也就是为什么Lore把男主的手伸进自己裙底下又把他推开。
她深陷爱河中无法自拔;又时刻提醒自己他犹太人的身份。
两人欲分又合的关系和Lore迷茫痛苦的感觉通过几次接触与逃避很好的展现出来;而这也是Lore信仰动摇的开始。
一个人给了你充满谎言的信仰,痛苦不在揭穿之后,而在于揭穿的过程:在牛棚举着手臂对着农夫说”希特勒万岁”,得到的仅是一声浅浅的敷衍;看到父亲在集中营的照片,再与自己手中衣冠楚楚穿着军装的父亲对比;途中休憩的家中寡妇有个已经自杀的纳粹分子丈夫,而寡妇还让两个小男孩唱对殉职阵亡的将士的挽歌《好战友》,Lore匆促催大家离开;死去的弟弟Gunter和后来另一个弟弟Jurgen把头埋在浴盆里的苦闷;以及仍拥护纳粹的外婆。
这一路来Lore经历了多少痛苦是其他人无法感受到的。
而且还有爱情的离去和她对男主的误解,更加深了对信仰的质疑,以至于到最后看到许可证上那个犹太人美满家庭的照片时,情绪终于在最后一刻爆发,打破陈规,踩碎那象征所谓信仰的小鹿。
她知道是时候醒悟了。
逃亡时所有人落魄的气氛充斥着整部片子,压抑与冷郁便是必然。
但唯美的镜头又同时为影片增色不少。
关于信仰与谎言的很好诠释。
二战片多揭露法西斯之丑陋、反思侵略战争之罪恶,然而此片从战败国的百姓入手,写战争对一个纯情少女的心灵的戕害,视角颇为独特。
少女洛荷的父母亡命出逃,留下五个孩子。
作为长姊的洛荷,无奈之下,只能挈幼将雏,踏上漫漫的逃难之路。
战争是一所学校,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熟。
逃难之路,于是也成为少女的成长之路,而电影人物一路所经历的饥饿劳顿、累累屈辱、血腥杀戮、亲人死亡乃至男女情愫,也都化作了少女成长的催熟剂。
剧末的数个镜头最为动人:洛荷起床穿衣,镜头摇过少女的秀腿,只见青斑累累、伤痕道道——这是以肉体的伤痕象征少女心灵的创伤(这画面和电影开始少女沐浴一幕相互对照);女佣教姊妹习舞,洛荷无意于此,抑郁难解,独自走向屋外——这表明经历过惨烈的苦难,少女从此将与欢乐无缘;弟弟在餐桌上抢食而遭到外婆的斥责,洛荷不顾长辈阻止亦抓起食物大口嚼食——这举动是多日屈辱、痛苦、压抑、悲伤的宣泄。
数个画面均无对白,然无声场面所蕴含的意义振聋发聩。
最撼动人心的是洛荷用脚毁坏瓷器小鹿的场面,磁片洒落一地,那个一路携带的心爱的小卧鹿最终也被踩成碎片。
这是向纯真少女时代的诀别的仪式,也是人生不堪承受的悲剧的写照。
这是只有用电影镜头才能诉说的意义。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青春少女是真善美的象征。
《少女洛荷》展示了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撕碎的过程,唱出了一曲人生的悲剧之歌。
其实,每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熟,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遭遇某些困境,丢失生命中一些最为珍贵的东西。
《少女洛荷》只是借助二战题材,用更为集中、精粹、强烈的浓墨重彩,刻画出一个人成长的必然之路、悲剧之路。
我是在CCTV-6上看到这部电影的,看到最后总觉得这还不是结尾,很期待在影片最终的最终还能出现彩蛋,很可惜没有,顿时觉得内心空落落的,想找点什么去弥补。
LORE还是个少女,有爸爸妈妈,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弟弟妹妹们。
LORE刚开始发育,这个发育她自己甚至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意识到,在她与爸爸的对话里,她觉得她仍是过去的小女孩,她觉察不出爸爸看她眼神里的异样。
从LORE遇见爸爸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始了令人心酸的成长之路。
真的心疼LORE,她所经历的每一步成长,我都不愿意去经历,因为太残酷。
第一次成长:失去家和小狗,告别少女的天真无知爸爸出现后还没来得及温情相聚,便开始了逃亡之路。
LORE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走,她看到爸爸在逗家里的狗,跑过去看,爸爸安慰他说会把狗交给邻居太太照顾,不用担心,而在LORE刚转身回到屋子里,就听到背后的枪声和狗断气的哀叫。
LORE知道,家回不去了,LORE从天真无知的少女中蜕变,她处处留意,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第二次成长:失去父亲和母亲,告别少女的希冀等待爸爸开车,带着妈妈,带着LORE和弟弟妹妹们,去到了一个小农庄,仅过了一夜爸爸就消失了。
LORE不知道爸爸和妈妈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分歧,不知道妈妈在为什么担忧,为什么他们一家要来到这个小农舍,她心理上隐隐感觉到不安,小心翼翼问妈妈是因为胜利不远了吧?
妈妈沉默不语,这加深了LORE的担忧。
在爸爸消失的前几天,妈妈还会拿着家当去换点食物回来吃。
有一天LORE察觉妈妈不对,看到妈妈脚上流血,妈妈嚎啕大哭,说他死了,LORE以为说的是还未出生的弟弟,更担心说的是爸爸,妈妈说元首死了,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从此一蹶不振。
LORE不理解,元首的死为什么比亲人来得重要。
但她努力做好姐姐的角色,去换吃的,照顾好妈妈和弟弟妹妹们,希望爸爸有一天会回来,希望妈妈能慢慢好起来。
LORE看到了军车,以为是要把妈妈抓走的,飞奔跑回家,她看到妈妈没有被抓,安心下来,但是妈妈自己选择了离开。
LORE彻底失去了靠山,只有弟弟妹妹们和妈妈留下的首饰。
妈妈对LORE说要是3天内她没有回来,LORE就带着弟弟妹妹们去汉堡找外婆。
LORE一直坚持着,知道康特因为偷牛奶被抓,才发现父亲母亲再也不能回来了,希冀和等待不能换回爸爸妈妈,于是带着弟弟妹妹们离开。
第三次成长:失去庇护和食物,告别少女的洁净羞耻路上的艰难不用讲也知道,路途上的疲惫,弟弟妹妹的幼稚不解、调皮哭闹,食物的短缺,妈妈留下的去外婆家的路已经走不通了,LORE不知道怎样才能去汉堡,LORE四处求人,用母亲留下的首饰换取食物。
LORE给皮特找了一个奶娘,低声的恳求那个女人把乳头擦一下再给皮特喂奶;妹妹在给LORE洗头时,说她全身臭烘烘的,立即遭到LORE的大声呵斥;LORE看到了一个死人,不是走开,而是小心翼翼地靠近,把死人身上值钱的东西偷走。
幸运的是LORE遇到了托马斯,托马斯一开始想侵犯LORE,LORE对托马斯一直抱有很强的戒心,但是在托马斯多次帮助LORE后,LORE企图向托马斯献身让托马斯留下。
在遇到一条河流无法穿越时,LORE主动靠近一个又老又胖的渔夫,为他唱歌,甚至同意他侵犯自己,最后LORE默默地配合托马斯,一起将渔夫杀死。
LORE身体上仍是一个少女,但是此刻LORE的心灵已经彻底沦陷了,为了食物和安全,可以暂时不要道德。
第四次成长:失去弟弟和恋人,告别少女的温和浪漫与托马斯的相遇,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天意。
他们两个从一开始就在相互观察着,试探着,LORE有少女的矜持,托马斯也有一个男人的尊严,LORE不愿意出卖自己,托马斯也不想乘人之危。
弟弟妹妹们慢慢与托马斯建立起了亲密的联系,LORE一开始的敌意,在一路的相处后,也转变爱情的情愫。
这一切却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戛然而止,弟弟康特因托马斯偷了俄国人的食物,无意中被枪杀。
爱情快要来的时候,弟弟走了,LORE是自责的,托马斯也是自责的,LORE在知道托马斯打算离开的时候大哭大闹,她甚至愿意让托马斯带皮特走,她希望托马斯活着,LORE想尽一切办法让托马斯留下。
最后托马斯在LORE的央求中留下了,他们一起登上了火车,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们,托马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证件,被迫在中途下了车。
他们的爱情,停留在望向对方的眼神中,停留在某一次夜里指尖的相互触碰里,停留在最后在火车上紧挨着的一次呼吸上,还没有开始,就这么轻易的结束了,消失在茫茫人海。
LORE没保护好弟弟,也没留得住恋人,从此,LORE再也不能做到微笑着去载歌载舞。
第五次成长:失去过去和未来,告别少女的精彩人生与托马斯失联后,LORE带着弟弟妹妹们成功到了外婆家,但是LORE没有办法适应重归于平静的生活,她想念托马斯,可她甚至连托马斯的真名都不知道,她翻看着托马斯证件里那些死去的犹太人的照片,她不自禁地就联想到他们赤裸裸的被枪杀的画面,她收集着一个个小鹿,看着这些小鹿,似乎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但是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告诉她现实的模样,餐桌的礼仪,LORE和弟弟妹妹们都在逃亡生活中抛弃了,弟弟因为动手拿面包被外婆训斥,LORE叛逆的也拿起面包乱啃起来,还把水倒在桌面用手捧来喝,最终遭到了外婆更为严厉的训斥。
LORE能理解弟弟妹妹的每一个举动,但是谁又来怜惜她理解她呢,能理解她的人都失联了。
是啊,她逃亡来到外婆家,是啊,收集小鹿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通通踩碎。
曾经的少女已经不见了,想念的人也不见了,还有很多无辜的人就这么死去了。
LORE望向远方,一片绿茫茫的草丛,看不见尽头。
电影在这里结束了,我希望的彩蛋是托马斯能突然出现在LORE的视线中,期望他们再次相遇,见到了托马斯,哪怕LORE再怎么千疮百孔,也是有了一个心灵上的归宿,而不会活在世界上如同一个异类,没有人理解,也无法将做过的事情说出口,这么大的世界,只有孤单的自己。
一个少女的名字撑起这部沉重的电影,美且沉重。
似乎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肃穆的图片,记录了那2战过后我们所不了解的生活,似乎每一个姿势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定格在了时间的锦布上。
当战争过后,我们看到了犹太人的伤痛,同时也看到德国人的悲哀,战争时期的狂热一扫而光,剩下的只是精力耗尽后的颓乏。
一个德国高级党卫军军官的孩子们逃亡的过程,失败者没有尊严,而在生存面前,尊严同样不堪一击。
Lore的父母都是德国法西斯战争的参与者和信奉者,他们对德国法西斯和元首有着坚定的信仰,这份信仰,在国家崩溃时让他们选择了殉道,剩下的,就是他们的孩子如何自救,远离破败的家园,这是一次对故土的逃离,也是一次对自己的逃离,信仰的崩溃,灵魂的创伤,让Lore的人生再无宁静,这段经历对她来说,肉体也许存活,但是心灵已经死亡。
战败者没有尊严,就像是犹太人曾经被如何践踏,战败的德国同样受到了严惩,同盟国对轴心国的瓜分让德国四分五裂,同盟国对战俘的惩处让德国受到制裁,一个少女带着自己的弟妹,艰难的寻找着一条自保之路,国破家亡的背景之下,人都是飘零的落叶。
Lore受到父母的影响,更主要的应该是母亲的影响,她聪明、自负,对德国党卫军憧憬,她所认识的世界是光荣的德意志世界,但是现实的失败冲击着她,她不知道杀戮,她的性格自负而傲慢,这样的她,在面对父母离去的生活时,显得愚蠢而固执,她试图坚持她固有的信仰,但是信仰和国家一样已经摇摇欲坠,最后不复存在,她随父母躲到乡间,父母的依次离去让他们无依无靠,作为长姐,她只能担负起照顾弟妹走上寻找外婆的路,那条路的尽头就是生活的希望。
但是一路艰辛,经历了饥饿、审查、死亡,茫然无措的她们遇到了青年托马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可以知道一点,他不是个坏人,如果没有他,Lore她们不仅无法到达外婆家同样活不下去,这个青年,让Lore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改变,从一开始的敌视,到后来的认可和信赖,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们一起经历过的苦难。
Lore的天真和幼稚让她无力面对着破碎的人生,所以托马斯出现了,他的出现拯救了他,他弥补了她所缺少的那部分性格,但是他们之间没有说过爱,甚至连一丝丝温情的注视也没有,只有从最初的敌视,到最后的悲伤,托马斯喜欢洛荷,但是他也尊重洛荷,他是否是犹太人,他到底是谁,其实这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洛荷一样,都是失去亲人,没有家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提起,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正存在的,不是吗?
最后到达了外婆家,但是每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在那漫长而艰险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已经被改变了,来到了憧憬的家园,却失去了当时憧憬的心,成长就是失去,残忍而冷酷,让人无法回头。
当洛荷不顾外婆喝令把牛奶洒在桌子上用手抓着喝的时候,她想到了谁?
她失去了弟弟,失去了从来没有开始过的恋人,她的内心已经不是纳粹的了,她对于自己过往的怀疑,对现在生活的冷漠,她的身上,背负了一些永远都无法消失的负担,她守护了她的亲人,灵魂却不在是那个单纯的孩子,她已经破碎了。
眼泪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留下,然后慢慢的干涸,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也许我说不出来这部电影给我的改变,就像我说不出来我在这部电影中的眼泪,但是它们流淌过,即使消失了,也只是沉入皮肤下面的意识河流之中。
我们知道犹太人的苦难,也了解德国人的苦难,有些罪过不能被宽恕,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个社会不是光明与黑暗之分,人性中有善恶,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
苦难可以拯救人,只是我们未必都会从中学会微笑。
生命中的人来来往往,他们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带来我们的一部分灵魂,又带走我们一部分灵魂,经历过地域天堂就不再是天堂。
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犹太人都是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却不了解彼此的生活,这才是一切苦难的源头。
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似乎用美来形容这么沉重的主题不太恰当,但是每一个画面,都有一种美的影响在里面。
很长时间没有写过东西了,直至看了这部电影。
很难脱离这种类型荧幕所表达的情绪。
显然生活是压抑的,理想在没实现前均是空想。
洛荷在遇到男主角之前一直是骄傲的,矜持的。
身为官家大小姐,本身都不需要思考这些多。
在纳粹倒台,母亲和父亲接边出走后。
她始终都维持着她的骄傲与“气度”。
到邻居家买东西或逃亡时用手饰换食物时。
欣赏她表现出的倨傲。
纵是无人欣赏又怎样,活到一把年纪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她妹妹一样觉得给两件首饰太多了吧,我们终日活在斤斤计较的生活中,而磨损了本来应该有的朝气与大气。
、对男主角开始是抗拒,怀疑,试探再是依赖与接受。
抗拒时会在知道他尾随时而匆忙躲避离开,怀疑他对她心存欲念而用身体来付支行动,试探时,在需过河时无奈用身体与船夫交易。
我知道他一定会尾随其后,她也知道。
她是坚持的,独立的,更是固执,骄傲的。
他的感情在与她相处中而根深蒂固,如果说在废弃屋中怀有的是欲望的话,现在却是情不知以而一往情深。
依赖是会在他走时首次哭泣并拥抱请他留下来,而借口是当她弟弟的哥哥。
我不知道她知道弟弟拿了他的通行证而让他不能一起到达终点时会不会觉得遗憾。
她不了解他,他不了解她。
我无法用严谨而深刻的历史知识来解剖这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尽管我知道他所表达的是什么。
爱情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影片的结尾能引起我们的遐想的话。
我愿意相信,会有一辆火车送他归来。
我们会在别处再见。
《少女洛荷》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好看来自于它的技巧手法,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工整而连贯。
女导演爱用的表情特写流、情绪放大法,休特兰表现得张弛有度,挥洒自如。
少女的慌张、困惑、犹豫和绝望,镜头上都有完好的交代,反复强调、渲染,久久不散。
一般人被《少女洛荷》打动,那首先肯定是摄影和画面,相当耐看。
片中有如此多的特写和空镜头,对准逃亡路上的尸体伤口,也对准林中的树枝和迷雾。
时而血腥,时而美丽,交相出现,有如设计好的化学反应。
这种镜头组合和剪辑节奏也降低了整个电影的行进速度,以致有人会猜想,少女一行人也许达不到终点。
观众的心理也被干扰,当事人不可能以那么近的主观视角去观察,所以,类似镜头要作用的对象更多是对准观众。
在这个层面上,《少女洛荷》又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有些时候,它会让人觉得压抑,不是太舒服,整个路程就是缓慢拉锯,随时会有也必然会有危险的发生。
作为澳大利亚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少女洛荷》选取了近年常见的二战反思故事。
更准确的说,二战题材一直比较热门,但2000年后又有迅速升温之势,从《窃听风暴》到《朗读者》,莫不如此。
二战作为时代背景出现,除了相关照片,《少女洛荷》几乎没有真正表现战争的场面(包括提及洛荷父亲的事迹)。
即便是被猜疑的男孩身份,如果对欧美人种有所辨识,应该能很快会发现,他和犹太人似乎还有外形上的较大差别。
再者,真刻意安排这样的和解,电影恐怕会招致很大争议。
这也是为什么说,《少女洛荷》表面上好像另辟蹊径,实际上,电影早已规避了任何会引发误会的风险。
影片始于洛荷的家庭坍塌,帝国毁灭之后,父母来不及告诉他们行踪,旋即消失。
突然的消失也就是时代的隐喻,对纳粹的追随者来说,在帝国覆灭后,他们是无法真正解脱的。
简言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实已经被纳粹所影响和同化。
就说父母对洛荷的教育方式,那必然也是纳粹一套。
选择少女的青春期,选择一场危机重重的黑屋出逃,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太过强烈的隐喻。
逃亡之路有死亡的阴影笼罩,也有不速之客的加入。
对这等年纪的少女,两弟弟一妹妹还有一个baby,洛荷想靠一己之力去完成逃亡,那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逃亡之路有那么简单,那么,《少女洛荷》就会是一部格格不入的小清新电影。
这时候,男孩在黑暗的角落中出现,他们用互不信任和猜疑的眼神完成了彼此的初次交换,然后迅速充当了领路人角色。
在平静时,片中会出现男孩倒挂树上看洛荷的镜头,文艺浪漫得紧——以至于有格格不入的错觉。
如果往深处想,这种一带而过的场面也是两个人的身份差异写照。
在猛烈时,观众都在等待男孩的出手,完成那道必然要出现的血光之灾。
把一群孩子置身在这样的环境,天平倾斜的方向已经相当明确。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年轻演员的表现都挺不错,至少是有型且有性格的那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留意。
他们不至于像某些选角失败的电影,演员一出现在片中就显得很跳,完全脱离情境。
而且,比主演年纪更小的小孩和小baby也很出彩,尤其是说哭就哭的baby,相信看过的观众都印象深刻。
总体来说,由于《少女洛荷》的沉重主题,我会认为,它是一部充满了较多设计的电影,就像baby的哭,就像一群孩子的逃亡组合,就像逃离毁灭和走向成长的路途。
或许,在导演看来,抵达终点、弟弟意外甚至是信仰的崩盘毁灭都不是真正的打击。
洛荷对男孩的爱意,她的抗拒、犹豫以及纠结反复才是真正的、迟迟到来的成人礼。
《少女洛荷》(Lore,纯真消逝的年代(台)/黑屋/萝芮/萝拉)是凯特·休特兰(Cate Shortland,1968年8月10日-)执导的爱情战争片, 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Rachel Seiffert曾获布克奖提名的名作《暗房》,从“加害者”自我反省角度讲述养尊处优的党卫军军官女儿在希特勒死后的德国,开始的一段痛苦而深刻的长大成人的经历:女孩Hannalor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Saskia Rosendahl 饰)小名Lore,生来养尊处优,父亲是党卫军高级军官,曾在白俄罗斯处决大量犹太人和无辜市民。
洛荷和她的姐妹们对犹太人遭遇知之甚少,她甚至还是一名希特勒青年军(Hitler Youth)的光荣成员,对纳粹信仰充满崇敬之情,希特勒死后,二战结束,德意志变成一片废墟,洛荷带着四个弟妹从巴伐利亚前往汉堡投靠外婆。
在投亲过程中,不肯相信残酷战争的洛荷,看到了死亡、丑恶、肮脏、贪婪、饥饿、猥亵的种种,渐渐了解事情真相,褪去纯真,变成饱经世故的大人。
影片最后,当她无意中翻阅Thomas(凯-皮特·马立纳饰)捡来伪装身份的犹太人证件夹中的照片时,仿佛看到了落难的自己和家人。
“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 金赵秉文《寄王学士子端》),人上人到逃难者的过程很短,但很快揭开人生与世界真相!
影片中希特勒死后,德国民众如丧考妣的巨大失落,给人深刻印象,也发人深省,洛荷母亲对镜神伤,既为己衰,也为主王。
一开始我以为是落魄纳粹军官女儿和集中营获释出狱的少年的爱情故事。
可是不是。
女孩Lore让我一度讨厌。
她的:Ich weiss wer du bist. 和 Du bist Jude.一方面嫌弃他Jude的身份,一方面依靠他帮他们找食物。
真的让我对她没有好感。
可是她又是坚强的大姐,带着弟弟妹妹去投奔外婆,从黑森林到汉堡。
应该很远吧。
我想。
她又好坚强。
男孩Thomas的眼神,一直望着Lore,一开始让我对他的角色疑惑。
是荷尔蒙无处发泄的浪荡流浪者还是又一个苦难者,被迫流浪在路上?
到电影结束也不知他真实身份。
我却对他很有好感。
我想也许是一开始看上Lore了,于是,也凭着善良的本性帮助她和他的弟弟妹妹们。
他和美国大兵说: Ich bin ihr Bruder 时,我对他充满好感。
他一直克制自己对Lore的爱欲,在lore找外婆的路上,充当了所有人的大哥哥,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导致,最后lore求他别走。
原本我以为导演想要让他们在一起,这样,让纳粹的后代在爱上犹太青年的过程中发现父辈犯下的滔天大罪,对父辈的错进行忏悔,同时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
可是导演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最后thomas离开了。
也许他以为她们偷走了他的通行证。
总之离开了。
可是是双胞胎的另一个弟弟偷走的,他不想让他离开他们。
可是,原来thomas 不是犹太人,通行证也不是他的,而是另一个死去的犹太人的,可是犹太人留下了许多照片在钱夹子里头,都是幸福的照片。
当他们到达Omi家,我以为也许终于找到幸福了。
一切却在双胞胎弟弟火急火燎的抢面包吃被外婆训斥他的粗鲁无礼戛然而止。
Lore报复似的也撕咬面包。
外婆,你知道他们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吗?
饥荒随时陪伴着他们,战争,父辈们引发的战争,让这些富家子女在路上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疾苦,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又怎么算的清楚呢?
又怎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你应该等摆盘都做好了再吃能够概括的呢?
他们能等吗?否则早就饿死了不是吗?
也许Lore终于承认了父母的罪行,她把所有象征美好的小鹿瓷像摔碎了,坐在树上,看thomas留下的,犹太人幸福的照片。
他也是有家庭,有孩子,想要获得幸福的普通德国人,不是吗?
也许Lore也顺便想起了Thomas. 可是她真的知道thomas 是谁吗?
我真的看哭了。
Guenther死的时候,外婆训斥另一个双胞胎的时候,thomas想走听到peter哭声又留下的时候,Thomas在火车上最后望着Lore的时候,他离开的背影,这一切都让我难过的留下泪来。
战争让人颠沛流离,不管你曾经如何,也同时把最后的善良留给了少女洛荷。
真难看啊。。。也不是说我性别歧视,女导演想拍点有大情怀的东西还真的是…很困难…这一家子给人感觉真讨厌啊,不过演员的表演很到位。
特写、空镜,特写、空镜,特写、空镜……少女的成长和帝国的毁灭。家庭的崩溃和穿越森林迷雾的逃亡。一个近些年申奥外语片的老主题,看似深刻的、痛心疾首的反省,实际上,毫无风险。
有時候在想,政治正確是不是就相當於說廢話?
三星半,压抑,少女演的不错。
信仰变谎言的旅程。镜头美得不像话
非常不一样的二战片!
二战德国投降,希特勒垮台,而作为军官的父母被惩处,姐姐洛儿带着弟弟妹妹们展开生与死的长征,原本优越的生活变成了连尊严也必须抛弃的逃亡. 在这样的战争年代, 活下去是最大的奢望
切入角度十分微观,拍摄全是非常规的手持和特写,作为一部类似于实验性的电影,却没有激情戏这样的重要且合理的部分,导致观影体验相当难受并且迟迟难以找到发力重点,平铺到最后猛然来个隐喻,更是一头雾水,总之很失望。但演员的表演值得尊敬,摸爬滚打蛮辛苦的。。
真正的残酷,都在禁片里。而且极其不理解,少女发情了那段?
終於有位善用特寫和淺景深的導演,特寫是為了”細節“而不是為了炫技與偷雞啊
#BJIFF#恍惚看到kaya和小乔。少女美
一切都是谎言
3.5
画面很美,好慢好压抑。
为影评而生的电影。充满着隐喻。片尾祖母象征着尚未逝去的旧德国,小鹿的破碎意味着对纳粹信仰的消失与自身的成长。人物的心理与行为都很微妙。可惜了挑个这片陪妈妈看。。。我以为是纳粹少女的小情怀。。。观影中各种忐忑啊。。。
我果然不是文艺范的
德国战败,那些和洛荷一样被纳粹信仰浇灌的青年们陷入了困境。除了为衣食果腹而忧,出行生命受威胁,女性更容易被侵害。纳粹精神在崩塌,却没有可支撑的信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质疑的愤怒之后是什么?镜头很女导演物质,敏感而感性,就像女主角始终处在战战兢兢的状态里。
文化差异让我感触少了点
六星!
画面给到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