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洪常秀,个人心得是,把它当作一款找茬(找不同、找别扭)的小游戏来玩。
规则很简单,就是在看起来大致一样的两个画面里,找些不同出来。
游戏从《江原道之力》即已开始,且在他此后作品中一以贯之地延续着,到《这时对,那时错》(也是他和金敏喜的首度合作)臻于顶峰。
所谓物极必反,此后,游戏还是同一款,但所作的排列组合则慢慢走向了另一端,即在不同的两个画面里,会点缀穿插些相同的点。
在这一渐变过程中,可能洪老师的心境和技巧慢慢也有了变化,所以那些相同的点,用得也越来越隐蔽,没有以前那么明显好找了。
但总体而言,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看到相同挑出不同,还是看到不同挑出相同,本质上都是“重复与差异”的那套。
基于以上,本片相对碍眼的地方,显然就是三次不同的拥抱了,而其理论依据,则来源于片中第三段,男主和前辈讨论,没有感情的拥抱,会不会有罪恶感?
有没有罪恶感当然不是影片要解决的问题,但它到底把这看似随意杂乱的三段收束于一点,顺着这一点,差不多也可以捋出洪老师的一些创作思路和惯用手法。
比如,这个话题直接导致前辈激动发飙,而酒后失态在其尴尬美学风格里,可谓屡试不爽。
影片按序号分为三段,初看下来,它像是按照正序时间线发展的,主要情节如下:1:女主陪男主到医院门口,男主要进去找父亲,两人在医院门口暂别,约定稍后再见。
父亲因为要接待一位老朋友,男主只好先等着,在等待中和父亲的女助手闲聊并拥抱了她。
2:女主被母亲带去了柏林读书,暂时借宿在母亲的一位女性朋友家中。
男主思念心切,赶到柏林看望女主并拥抱了她,男主还提到也想过来读书,钱的问题或许可以去找父亲解决。
3:男主带了个男性朋友,去酒店见母亲和一位前辈(就是1中父亲接待的那位老朋友),几个人在酒桌上聊起了有关拥抱的话题。
之后男主和男性朋友酒醉醒来,下车来到海边,男主下海戏水冷得瑟瑟发抖,朋友拥抱了他。
在酒桌和海边中间,还穿插了一段男主和女主在海边的相遇,这时他俩已经分手多时了。
从3我们可以知道,男主在酒店和前辈喝酒是多年之后再相逢,那1中,他俩在医院就应该失之交臂才对,如果势必遭遇,那3是不是得发生在1前面?
而2,男主提到要去找父亲解决钱的问题,1恰好是他去找父亲,他是不是去找父亲拿钱?
如果是,那2是不是也发生在1前面?
男主明明很排斥拥抱,但在1、2、3里,他又都和人自然而然地抱在一起,那这些拥抱,到底该发生在酒桌讨论之前,还是之后?
至此,时间线好像就没有那么清晰明朗了。
这种时空混淆,虚实不分的玩法显然就是洪常秀的有意为之,类似技术还包括梦境的运用,在3中,结合男主酒醉从车上醒来的画面,此前男女主在海边重逢那段,很可能是男主做的梦。
但结合三段整体看,单单1里面,就有男主、男主父亲、前辈或打盹或趴下或躺下的动作,那在他们之后发生的事情,会不会也是某个人做的梦呢?
或者说,影片频频穿插人物的睡觉,到底有什么深意呢?
片尾字幕显示,影片摄于2020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这个时间,恰是洪老师携《逃走的女人》参加柏林电影节的时间(第70届柏林电影节的举行时间是2020年2月20日至3月1日)。
个人推测,影片后面两段,是洪老师在参加电影节期间拍摄的,而第一段,则是他回首尔补充完成的。
为什么要补第一段?
就柏林拍摄那些,不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吗?
据此个人再次大胆推测,这一次,洪老师在对金敏喜这个角色的安排处理上,遇到了难题。
一言以蔽之,金敏喜的角色在片中是可有可无的,而要突出金敏喜这个角色的作用意义,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补一个拥抱。
好几年没看洪常秀。
所以大概更容易看出他的胖瘦变化。
(1.黑白之间的温差回想起来,类似《这时对那时错》的大雪,影片是冷的:风雪里的一支烟,河边寒风中奇形怪状的枝桠,或者淹没另一种可能的沙滩潮水。
对一部黑白片而言,《引见》的环境温度是鲜明的,并以此才显出每次拥抱的温度来。
2.时间从记忆流向未来在《自由之丘》《海媛》时期,洪导的主题集中在时间与记忆:类似奥斯特的《4321》,“记忆是一件事第二次发生的地方”,而这样的读写过程总存在不可靠的自我欺骗,时间与因果也失去它原本的顺序。
基于此,《引见》将主题从记忆的不可靠延展为未来的不确定。
“引见”的过程原本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尝试,但指向未来的,最终是漫天风雪、异国放逐、或者无尽头的大海。
3.跳出男男女女,不亲密的亲密关系以描绘油腻男性见长的洪导,在《引见》里却没有拘泥于男女关系,而是把重点聚焦在“关系”本身:老板与顾客、亲戚、朋友、死党等可以达到“托付”状态的各种亲密关系。
这些关系的交织,在冰天雪地里除了一如既往醉酒的尴尬,更多了一份风雨飘摇的悲凉:试图延续和掌控的,最后都呈现为一种自欺,不过风雪里握在手里的那支烟而已——就像金敏喜角色给人印象最深的动作,看似不经意表达关切却又达不到拥抱程度的肢体接触。
像其他评论提到,每次的拥抱都更温暖一点,但同时也显出,每次徒劳的“引见”过后,个人的存在都更悲凉一些。
与之对应的是《八月处子》,后者刚好相反,呈现一种渐进的觉醒。
有一句我们社会人常说的话叫“出来混,迟早得还。
”这一价值在漫长时间里左右主宰着东亚社会的处事价值观。
但在当下的分子化、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语境中,这一价值逐渐萎缩、甚至坍塌,尤其在新生代的生命体验中,他们更在乎当下一刻,下一刻是好是坏,是生是死他们根本不care。
在他们身上,信任、承诺、责任都成了过时的淘汰物。
《引见》是洪尚秀2021年的影片,他很精准的抓取了这一时代父子、母女两代人物身上的特征,并借由自己熟练的镜头语言、时空构造进行了精准的呈现。
豆瓣网友有一句很贴切的形容:“假客气,真疏离。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摒弃这些价值的年轻一代就真正获得了解脱,相反陷入一种更深的精神危机当中。
因为,资源还在上一代手中,他们就不得不假客气的逢迎他们身上那些或装腔作势、或卖弄权威、或财大气粗的借由父母引见的上一代所谓“成功人士”。
多年未见的儿子被引见来与多年未见的院长父亲见面,母女关系紧张的母亲将女儿引见给远在德国的知名画家设计师作为投靠,母子关系同样疏离的母亲将儿子引见给知名神级演员希望指点一二,结果却都在尴尬甚至崩溃的气氛中结束。
但每一次结束,导演都没有急于进入下一场,给出新的场景情境。
而是给了观众“一支烟的时间”休息,好让人能整理或沉重、或压抑、或放纵的人物情绪。
他借由三次节拍器似的音乐重复复沓和深深的拥抱这一行为动作将细腻的情感传神化。
影片的镜头语言依旧是洪尚秀式的,静静的横摇,缓缓的推进,不急躁,更没有侵略性。
正因如此,才和片中人物那种尴尬、无聊、压抑、愤怒、沮丧的极致幽微情绪相得益彰,相互成全。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迁、异化,社会人最终都难以摆脱他的群体性。
用一句矫情的话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每一天,睁开眼,出门,进入社会,基本就开始了人与人之间品性的交易。
你可以不care任何人,任何事,也可以失信、耍赖、不负责,但同样的投射终将回归自身。
因为同样是人,没人能确保他所经历的你能幸免。
借用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一个信条共勉:我们是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始终以单一个人为据点,选择与既存社会对抗的人生。
人与人,人与己,人和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何去何从?
要不要去思考?
到底在干什么?
选择一直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这就是这个时代最美的地方,也是最可悲的地方。
结论就是只有管好自己,也只能管好自己。
这是一部说了很多东西,又觉得什么都没有讲的影评,可以看出洪常秀的低调与傲慢了。
一开始男主去找爸爸,但是他不叫爸爸,叫院长,然后跟门口中年护士打得火热,可以看出二人之间的交情,后面也表现了,男主曾在小时候跟这位姐姐表白过,俩人又拥抱,可是他当时是有女朋友的呀,他还对女友说,你走这么远,我好难受呀!
就是一个很可爱,又有幼稚的男生,后面他在冬天进入大海泡澡,给岸上的友人急到不行;女主的妈妈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一直追问男孩的情况,要见见,然后男主的妈妈为了给孩子谋个差使,在那里求着自己的老相好,优雅的脸上尽显妩媚,我看了之后其实是觉得有点无奈又有点好笑的。。
或许现在不行,老了以后我也会做类似举动吧。
女主到国外学习,碰到了工作室老板娘面试,然后一起工作,那人正好又是她妈妈的朋友,似乎是受到了关照,这算是电影里为数不多的正常人吧。
其他人都表现得十分幼稚又搞笑,就是把他们生活的那一面给展现出来了,各种破茧成飞蛾,也许是蝴蝶,不过感觉不像之前犹豫和想法把。
一部能让你睡个安稳觉的片子。
意味深长而又平淡,就是生活中亲人朋友真实的样子,还有自己的样子。
上影节第一部影片。。
我睡着了。。
起来接着看,还能接上,是我太聪明,还是这主线就很散乱,观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加入?
必须写在正文前用以强调的是,电影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去观看,这也是我在短评中表示愤怒的原因,到底是否有必要把完整的电影拆解来证明它的优劣。
电影被刻意地标记上了1到3个章节,男主角英浩贯穿始终。
但是每一章节都会出现看似前后不太连贯的情节,而这些不连贯的切口就是解读本片的入口。
1.一个看似非常平淡却又有些莫名其妙的开场,父亲在做忏悔。
之后英浩和女朋友出场,并交代英浩去了一个诊所办事。
继续平淡乏味的看诊情节,期间透露了一个与第三章最相关的情节,即英浩在诊所的这个时点并不认识那个有名的演员。
在第一章节结尾出现了第一个不连贯情节:英浩与诊所前台大姐雪中对话,内容是回忆过去还暗暗搓搓有些暧昧。
英浩主动拥抱了大姐,而男女的拥抱在他眼里是有“某种绝对价值”的。
这段情节很像是英浩在沙发上出神想起的某个往事的变奏。
2.女朋友周媛在妈妈陪同下出国留学,刚来了一天英浩竟然因为思念就追了来。
这一章节的不连贯情节就是两场英浩和周媛的对话,第一场两人看起来挺相亲相爱地准备一起吃饭,第二次英浩主动拥抱了周媛说“我不想离你那么远”两人面容稍微有些悲伤,之后英浩还许诺说自己也会来留学“可以试着向爸爸要钱”。
这样看来这两段情节并不是连续发生的,甚至于第一段英浩来找周媛就没有发生,只是周媛在路边出神的想象。
3. 第三章节没有出现角色独处出神的情节,很可能所有情节都是真实的,但是由于省略的情节太多,看起来时间跨度很长。
英浩妈妈和演员单独吃饭的对话中提及了英浩“因为老师您才当的演员”,对应了第一章节英浩并不认识这个演员,也表明第一章节和第三章节相差的时间应该不短,并且在第一章节中省略了英浩和演员的对话。
这章节不连贯情节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在英浩和朋友贞秀第一次走出餐馆抽烟后,紧接的是英浩妈妈给贞秀倒酒而英浩不在餐馆里。
之后对话的重点都在英浩不想做演员的重要原因是不想做亲密的行为。
而这个想法与第一、二章节英浩主动拥抱的行为不一致。
也表示其中缺失了一部分情节或者其中有虚假情节。
(这里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餐馆如同一个时空转换的空间,英浩和朋友出来抽烟的前后两次对话并不发生在连贯的时间。
)第二次是沙滩上遇到女朋友周媛,这是一个明显的梦境情节,也可以看作是把(相对第二章节)的多年后的结局放到这个时点来揭晓。
第三次是英浩和贞秀睡醒下车在沙滩散步却看到酒店窗口的英浩妈妈。
这段情节和餐馆喝酒聊天的情节相悖,也可以视为不是一天发生的事情。
而如果两人完全没有进到餐馆里并且早于妈妈去餐馆的时间到了沙滩,这段情节就成了“真实”的情节。
那如果按照英浩下车和贞秀说的“有话单独和你说”和之后英浩独自下海的情节,英浩是否做了一个可怕的决定告诉了贞秀并付诸行动。
这样,英浩没有再上岸,父亲在片头进行了忏悔,成为了本片最真实的情节。
如同第一章节英浩父亲在工作台上俯身睡着,我也可能在昨天看完电影睡了一觉,以上情节都是爸爸的梦,也可能都是我的梦。
概不负责。
《引见》是一部让人观感复杂的电影,既有深刻之处,又常常让观众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
整部电影中,观众大多时间都被置于“黑暗”中,对于角色的动机、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几乎无从得知,时不时只能靠一些零碎的线索来拼凑真相。
这样的叙事方式虽然有助于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但对于喜欢直白叙事的观众来说,可能略显煎熬。
影片开头,一个年轻的情侣告别,简单地互道“再见”,仿佛没有什么特别。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我们发现女主实际上将要从韩国飞往德国学习,而男主似乎完全不知情。
这样突兀的情节安排让观众很难理解角色的关系与情感纽带。
此外,男主的父亲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焦虑,但影片并未明确解释他忧虑的真正原因。
至于女主的旅行动机,我们得到了一些线索,但始终未能完全解开谜团。
这部影片的观影体验在于它需要观众的观察和推测,这对喜欢细致剖析的观众来说不失为一种乐趣。
观众需要通过细节去填补空白,推测出情节的全貌,这种不明确的方式引发了很多观众的遐想与思考。
不过,单凭观察和推测似乎并不足以还原影片的全部内容,有些重要情节或许永远不会得到清晰的解答。
如果你能接受这种开放式的叙事风格,那么这部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的时长在一个小时左右,对于有耐心的观众来说,重看一遍甚至快进那些重复的抽烟场景,不失为一种探索影片深意的选择。
对于那些喜欢细腻而含蓄、接受开放性结局的观众来说,《引见》是一部挑战观影体验的作品,虽然时常让人感到困惑,但偶尔闪现的情感表达仍然足以触动人心。
我给出评分6/10观看全片 请点击下面的链接看见影视 引见
几段语焉不详的对话全都没有下文,这样非线性的,跳跃的空间与时间表达,很让人摸不着头脑。
只是在一个个变焦和跳切的镜头中不知所措地看完了电影。
但当我仔细回味它的整体结构,才发现原来是在做白日梦啊。
果然洪常秀出身于实验电影圈,即便他在视觉上的处理很直白,也有很多精心设计的细节在暗示这是一场虚幻的梦。
比如,影片从韩国切换到德国,但影像却没有呈现任何带有欧洲特征的建筑和人物,这毫无差别的环境背景让观众感觉很恍惚。
比如,儿子到底借没借到钱呢?
——并没交代,洪常秀刻意跳过了这段情节,直接进入了梦中的臆想。
如果没借到钱,那么后果是:爱情和事业双双鸡飞蛋打——自己被这段感情搅得心烦意乱,消磨了意志,只能放弃工作,并幻想前女友遭殃来安慰自己。
影片的核心是“引见”,但充满废话、客套话、言不由衷、爹味说教的引见,可能不仅隔靴搔痒,还虚情假意。
而引见之后呢?
到底聊了什么,并没有拍。
《引见》妙在大片大片的留白,留白比内容庞大得多。
画面背景也经常是接近过曝的一片白。
在一片虚空的白里面,能隐约体会到许多微妙的情绪,也许那才是重要的东西。
#电光幻影# 《引见》,交错中的交错,世界四通八达,我们总会遇见同一个。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硬着头皮看完一部电影了。
不关电影的事,是我自己浅薄了。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人要直面自己的能量,对于很多作品,如果没有能力和足够文化修养去支持与理解,还是不要勉强自己比较好。
放过自己,有时候也是对作品的尊重。
作为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中的一部短暂的电影作品,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体量还是让我很兴奋的,外加上导演洪常秀属于那种虽然我不懂,但是我听说过的典型。
出于对自己的不自量,我还是选择了这部电影,然后看的一塌糊涂。
剧情明明白白的摆在眼前,我都可以细腻的复述了,但是看完了之后看了个什么,我自己也不是太清楚。
导演大概是清楚的,可是我问不到他。
关系交错,场景变更,似是连贯,又自成一体。
在父亲的诊所处,年轻人英浩在等待。
他等待父亲,他的女朋友等待他,他父亲的病人在另一个场景里等待。
该拥抱的拥抱,该微笑的微笑,有些人是代表了过去的记忆,有些人是走向未来的台阶,有些人是莫名的未知,他们都有固定的意义,他们都会遵循这个意义。
在德国,相聚是值得开心的。
那里有本该进行的生活的推进,也有意外出现的爱人的陪伴。
女主是被母亲带到德国去的,住在母亲相识的韩国人家里,寒暄是生涩的,那滚热的爱的奔赴,才是带来热情的源泉。
男主带朋友见了母亲,以及母亲的朋友。
那位母亲的朋友,就是父亲的病人。
本该各自行走的线索汇成了一条,有点小小的心机,但是巧合往往并不是巧合。
到海边相遇吧,哪里能找到的,是最美丽的女人,也许活在现实里,也许,活在记忆里。
虚虚实实在交错,不同的关系关联在交错。
梦醒了,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当下,请紧握。
确实没看懂,心好累。
作者:小佛搞特
美学教父美学.艺术素质教育你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片中出现三次拥抱,到底什么意思?
2 三个故事之间有没有共通性?
为什么感觉几个主人公全程尬聊?
3 为什么导演采用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
为什么要拍成黑白片?
还有,树上的鸟窝在片中起到什么作用?
4 大量镜头语言解读最佳剧本银熊奖: 洪常秀(韩国)男:这电影感觉跟《穆赫兰道》差不多,都是烧脑型的!
提起《穆赫兰道》我气儿就不打一处来!
紧着说“两人做梦,两人做梦”,掰开揉碎讲得明明白白,还那儿犯迷瞪,杠精……半点儿艺术细胞都没有,看这种电影不是找罪受嘛?!
美学教父:影评 《穆赫兰道》到底谁在做梦,你真的看懂了吗?
165 赞同 · 91 评论文章男:哈哈,您可以看看网上影评,很多都是我同学的写的……不行,太辣眼睛……一个个都不会说人话了!
男:您不知道,小资就喜欢这种离骚味儿的!
我就纳闷,导演装大尾巴狼,咱影评人跟着起什么哄?
记着,凡是装b式影评,无病呻吟的玩意儿,统统和学术不沾边…… 我都不明白写它干啥?
男:老师教的呗,故作高深,不明觉厉,关键问题上三脚踹不出个屁!
所以啊,为什么大学教授都听不懂韦神的课,为什么连个广告也看不明白?
男:经年累月的装b,脑子秀逗了!
对,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忽悠韭菜恰烂钱!
类似这样的文艺片,虽然不能“扫一眼秒懂”,但也不至连导演想表带什么都搞不清……像这样的水平办大学,说出去让人笑话!
男:要么咱每年给洋学生十万精神补偿呢!
真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可惜我们,为了混个证书还要花钱学!
吃一堑,长一智,明白就好,千万别糊涂一辈子!
毕竟你们还年轻,有大把时间认清这个社会……尽早接受艺术.素质教育,为入到一个新台阶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学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很多东西一点就透,但需要一个“开窍”的过程……不得其门而入,干着急没有用!
so,必须掌握要领,唯有“四维一体理论”,才能帮大家打开天眼!
男:yes sir!
小帽结束,开讲本片有什么疑惑,你统统抛过来……在我这里,“没有看不懂的电影,没有解答不了的问题!
”男:那您说,片中出现三次拥抱,到底什么意思?
三个故事之间有没有共通性?
为什么感觉几个主人公全程尬聊?
为什么导演采用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
为什么要拍成黑白片?
还有,树上的鸟窝在片中起到什么作用?
ok,那咱就从鸟窝说起……
男:我发现有影迷真的逐帧在看,列表绘图,生怕漏掉蛛丝马迹……可那些东西我还是看不明白!
电影不是这么看的,艺术也不是这么玩的!
化繁为简,必须知道导演想干什么?
之后才能顺藤摸瓜……每次都强调“艺术思维,艺术眼光”,假如这些建立不起来的话一切都是瞎忙,统统无用功!
男:同意,还请美学教父给大家支招!
跟鸟窝有关的还有这个长镜头,镜头对准地面,女孩的母亲和朋友径直走过,女孩驻足停留,发现地上的短树枝,镜头下拉,是一片泥塘,此处有一个树枝和大树的倒影……正常人会关注这些吗?
脏不脏啊!
但导演此处给了长镜头+特写……怎么回事?
男:是啊,导演想强调什么呢?
思考:谁会关注泡在烂泥塘的树枝?
女:……谁啊?
麻雀,小鸟啊!
女主就是只小家巧儿,小鸟依人,懂不懂?
女人倒在男人怀里,就是小鸟依人!
所以为什么男主要一米8,明白吗?
麻雀为什么要做窝?
男:找个伴儿,生孩子啊!
爱,for love!
有爱的人,才会关注地上的树枝,他们要建造自己的爱巢!
再看男主和女主的状态这两人都是大学生, 想出国留学,寄人篱下的状态!
男主有家吗?
父母离异,男孩找到心仪的女子,可惜兜里没钱,不可能给女孩一个家!
这三个故事,也就是三个鸟窝,三个家!
男:第三个故事发生的场景在餐厅……男主的母亲和演员是傍尖儿的关系,这地方也相当与鸟窝!
“鸟窝”是否完全等同于“家”,导演通过大量剧情来分析!
总之,本片是把家比喻成鸟窝,一切围绕“家庭”来探讨!
男:有点意思,您再给具体说说咱从片头说起,我最后讲怎么个首尾呼应……男主的父亲对着漆黑的电脑屏向上帝发誓:如果给他一次机会,他会把钱捐给孤儿院……真的,真的!
注意,男主没有对着耶稣像,手中也没有十字架……而是对着电脑屏男:这里有什么门道?
要上帝给他机会,提到上帝我们经常想到,“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本片三个段落的起点,1 2 3,标记的位置都有门和窗,而且都和白色有关!
男:对,医生穿白大褂的时候,身后就是一道门……
睡觉,瞌睡,抽烟……都代表进入精神世界门,窗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入口或出口!
男主的母亲离异,但一样可以找到男人收留他!
女人需要男人,男人也喜欢女人,所以才可能形成一个家庭!
旧家,新家,乔迁新禧……再想想鸟窝,是不是男:我看医生家的的小诊所,很像枝枝丫丫树上的鸟窝!
看这句话:如果给我一次机会,他会把钱捐给孤儿院……真的,真的!
思考:上帝给他机会了吗?
给了呀!
他儿子不就想找父亲要钱留学嘛!
假如连最亲的人都不肯帮,还还能把钱捐给谁?
男:哦,原来这样啊!
so,他眼前的电脑屏幕可以指代电影,此处就等同于导演摄像头……医生对着导演发誓!
导演的镜头对着烂泥塘的枯树枝……找到这之间的逻辑没?
此时导演就代表上帝,为了满足你,给你机会,我编个爱的故事成全你,或者说在精神世界达成你的心愿!
男:明白,向上帝起到本身也是精神世界!
形散神聚,树上的鸟窝,还有片中这三个故事,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爱,用爱编织的鸟窝,这就是本来的逻辑!
导演镜头对准的树枝,是女孩停驻的位置,女孩,男孩都是麻雀,导演和男女主角都是有爱之人,而医生对家人冷漠无情,是个烂人!
所以医生在片尾被踢出局,out……因爱而起,但无法收尾……能理解吗?
也就是说门在你手边,但出口不在这里……儿子是你生的,树上第一个窝是你建的,当你失去这份爱,这份责任:妻离子散……窝还在,但家还是“家”吗?
男:恍然大悟,如此说来,本片就是谈家庭,谈鸟窝了呗!
……必须的呀!
说到鸟窝,涉及到几个概念1 聚拢 2 间隙 3编织
当母亲点烟的时候,女儿伸手过去为她挡风……这就是聚拢第三个故事,大家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哪怕有陌生人,但还是很开心……涉及聚拢的概念!
在饭馆喝酒吃饭,像家人一般……这就是一个鸟窝啊!
抽烟,两人一起抽,在精神世界的交汇!
男:哦,我想起女主的母亲和画家,男主和哥们都在一起抽烟是的,这些要对比看!
剧情设置都有目的,要么怎么得最佳剧本奖?
一个人太冷清,把我的家让出来跟你和女儿一起住,增进了友谊……这也是家的意义!
一切围绕“爱”展开,用爱编织的鸟窝!
引入拥抱,其实就是阐述“聚拢”的概念!
相反,男主和朋友在议论,阳台的母亲有没有看到他们?
我们要不要招手……此时女人正在阳台抽烟,两个男孩知道她在想什么?
男:猜不透,所以儿子不想打扰她!
儿子和父亲母亲没有一次拥抱,说明精神世界他们是疏离的……男:那儿子和助理拥抱说明什么?
为什么要下雪?
下雪,代表上帝的礼物啊!
男:啥意思?
男主父母离异,几乎没有了家,就在这个诊所度过青葱岁月,显然,这个助理就取代他母亲的位置!
至于说是儿子,还是情人?
两人到底有没有爱情,谁说得清?
女人最喜欢别人夸她们漂亮,年轻……动情之处,男主一个深情地拥抱,这就是爱!
小鸟依人,女人总爱追着男人,仿佛一只小麻雀,她们愿意依偎男人宽大的臂弯中……为什么要拥抱?
为什么要造鸟窝,建立家庭……这是自然法则,上帝安排的!
编织爱的故事,爱的小窝,爱的家……看到爱,就找到本片的灵魂!
男:那第三个故事,两个男人抱在一起怎么回事?
男主想抱他妈,可能吗?
距离太远,精神无法交流!
你看,母子两人见面的时候也没有拥抱!
另外,在事业上,说明母亲并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的内心想法……男:确实!
男主和朋友最要好,两人一起抽烟,精神世界有共鸣!
女孩这边也是如此,观众看到他与母亲之间的相处,几乎全是尬点!
你看这母亲的状态,又冷又藏(zang),社会上不少这种人吧?
尤其在教师队伍里,很常见……男:嗯,我特同情教师子女!
这就牵扯到鸟窝的下一个特征,距离感,我们常说“疏密得当”!
你注意观察鸟窝,像柳条编织的花篮一样,缝隙间距比例相当!
男:哦,对对,确实如此!
难道这就是本片尴尬的由来?
对喽!
导演想表达一个观点:当代年轻人和上一代人疏离,是由于精神世界无法沟通,就是所谓“代沟”!
男:哈,没想到年轻人比老一辈人还保守!
你教育的呀!
所谓敬语,传统文化……应试的玩意儿不学行吗?
全都学傻了!
男:亚洲国家都差不多,文革那拨人啥规矩都不讲,人家最后全发了!
艺术家心思缜密,要论观察和思考生活,一般人还真不是对手!
片中所有的人物,剧情,对白还有树上的鸟窝都在围绕“家”的概念展开……针灸为什么还穿着衣服?
因为那是女人,这样符合传统!
跟大夫谈跑肚拉稀好像无伤大雅!
这就是社会默认的一种紧疏关系!
医生与病人也都只是利益关系,虚情假意……这里并没有爱!
有意去套近乎拉关系,给人感觉肉麻兮兮……烤灯距离皮肉太紧,会烫……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才是恰到好处!
左边帘子后有女病人,右边帘子后是男病人……好比窝里两只鸟,一公一母,就能成为家吗?
非也!
再看医生与儿子的关系,那种冷漠,还不如和病人走得近!
男:但其实他对病人也没有那么上心!
对,导演其实想说,诊所并不是男孩的家,这里没有温暖,跟客栈差不多!
再看女主在德国借宿的家手中拿着钥匙却打不开门,和之前的女画家进门形成对比强调主人与客人的关系!
画家是房间的主人,但出了这个家,她能干涉母女二人的事情吗?
男:哦,我想起来了,女画家只是给女孩指路,并没有对她见男友提供任何建议,毕竟女孩的母亲对此事非常担心!
这里保持距离,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
别人的家务事,不在我的地盘,我就是局外人!
男:哦,又在强调距离感,处处是尬点,却和主题思想紧密关联!
注意这里拍摄的场景,柳树枝条,片中尬点,也就是编织鸟窝的结点保持间距,指代鸟窝的缝隙,疏密得当……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往往也是自然形成的关系!
剧情和人物之间好比柳枝,每个细小的冲突,包括(对白和语言之间)的交汇,都可能成为影片的亮点,也就是鸟窝的“结点”!
编故事就像筑巢一样,编织爱的小窝!
为什么柏林要给导演颁发最佳编剧奖,明白了没?
男:绝!
我们再看个细节,你体味一下女主和妈妈的关系,就像一个乖巧女生和大姐大,妈妈问:吃口香糖吗?
女孩接过盒子,吃完后直接放进自己口袋……这就是亮点,母女关系,多年养成的,你的就是我的!
朋友关系不一样!
你的烟怎么没带出来?
放在屋里了……有借有还,对吧?
艺术家带你观察生活,找到生活中很多结点和边边角角,反应出的问题是什么?
温暖的,有爱的,理所应当的,自然形成的……无论何种人际关系,保持距离感都符合审美!
电影看的是什么?
文艺片怎么看……有feel没?
再看这里,“小麻雀”趴在栏杆上……她在观察什么?
不一会儿,跑到母亲和画家这边,带着满满地爱意!
找到了爱,内心喜悦,才会由衷地称赞别人,夸人家漂亮……因为善良所以美,因为有爱所以美!
爱,将“你,我,他”聚拢在一起!
自己的窝 or 别人的窝并不重要!
有爱才有家!
男主在梦中,发现沙滩上受伤的麻雀,我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这是爱的誓言!
男主漂泊不定,飞来飞去,也是麻雀,此时需要一顿热食……谁能给他?
当然是朋友!
成年人迈向社会,更多需要朋友的支持和怀抱!
最后重点讲片尾,编织爱的鸟窝,落脚处却是大海……男:对啊,怎么个首尾呼应呢?
片头,医生面对的是黑屏电脑,之前说指代导演,导演帮他达成心愿!
但此人不懂爱,筑个鸟巢就飞走了……爱的入口是唯一的,但出口很复杂……男:……为啥?
爱会通往精神世界,这样的爱才能隽永,绵长!
结婚有爱吧?
but,爱能的保鲜吗?
未必……即便两口子分道扬镳,爱也会永驻内心,鸟窝就是证明!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想象一下编织鸟窝,从第一根枝条开始,后面就是各种“出口入口”了对吧?
看画家与女孩的这句对话,学服装真的很难!
男:对啊,学服装有什么难的?
哪儿挨哪儿啊?
呵呵,服装代表编织!
言外之意:编织是最难的!
编鸟窝,编故事,需要创造力,想象力,错落有致……关键还要有爱!
亲不亲,近不近,疏不疏,远不远……满是尬点,满是窟窿眼儿,“破绽百出”,却疏密得当,妙趣横生!
这可不是纱窗,而是鸟窝!
自然形成,用爱编织而成……巧夺天工,上帝安排!
男:明白,礼数,传统,让年轻人裹足不前,不知所措……对啊,哪怕因好奇聚拢过来,好奇也是天性!
树上的鸟窝多了,鸟群都会飞过来!
别忘了,演员,画家在片中出现,他们都是艺术家,搞艺术需要好奇心,眼光敏锐,不失童真!
男:说到好奇,导演采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明明对白提到“鸟窝”和“阳台的母亲”,可画面却不带过去,让观众心里挠痒痒……这是为啥?
除强调好奇心的概念外,重要的是“编鸟窝要专心,三心二意怎么行?
”只能盯紧自己的鸟窝,把手里的事情干完,再干一样!
男:哇塞,原来如此!
难怪“学服装很难”!
我突然想,假如拍摄一个鸟窝的特写,疏密有致的窟窿眼儿,我或许也能看懂这部电影!
你会爬树吗?
那凭什么让导演爬树拍鸟窝?
就让你在树下想象,搞艺术,做编剧需要想象力,懂不?
本片写的就是编剧这个行当,还不明白吗?
男:嗨,处处是学问啊!
此时此地,男主眼前一片汪洋……有路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年轻人有爱,更要有股冲劲儿,世间真有那么可怕吗?
喜欢就爱,就抱就吻……热爱艺术也一样啊!
瞻前顾后干什么呢?
想那么多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男:哈哈,老艺术家着急了!
年轻人遇到困难应该是什么态度……游戏人间啊!
海水好冷,冷又怎样?
体尝海水的滋味和温度,不妨到人间走一趟!
抑郁自杀,像话吗?
千万别那些烂人影响你的斗志……投入朋友的怀抱,亲人的怀抱,身边人的怀抱,多一些引见,多一些爱的故事,爱的鸟窝,让社会充满阳光!
拍摄这些有爱的,温暖的电影,是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男:可惜只有您这样的大师级才能看懂本片,外行会感觉:真的“好冷啊”!
呵呵,导演知道观众说他冷,他自己拍着都觉得冷……
在“又冷又尬”,缝隙和“空间感”体验温暖,才是导演洪常秀的创作意图!
人间很多情感说不清的,爱无法定义那种爱,但有一点,爱有温度的,是温暖的,是察觉的!
体会一下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爱在心头口难开,真遇到事儿,谁耷下脸求人找关系,谁会在乎你的安危?
男:还真是,好想回家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
搞艺术不怕尴,但你脑子里得有玩意儿,有货!
那些满嘴跑火车的“臭装b犯”都不尴, 我尴什么?
真TM咄咄怪事!
男:哈,我又想起“电影批评学”,什么玩意儿?
大学要还教这些,赶快关门倒闭吧!
所以啊,你看我写这些文章从来不怕尬?
每天这么多事情,还要看电影,我哪还有功夫润笔?
但从来也不担心这些,这里有支持我的粉丝知己,足够了!
男:对,奥斯卡戛纳“扫一眼秒懂”,美学教父不在乎那些细枝末节……我理解当下年轻人的迷惘,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真好像面对一片大海!
男:是啊,您有啥好建议没?
这社会就是这样:你不拿自己当王宝强,没人拿你当王宝强!
我总结两条:第一:学真本事,第二:建立自信!
把艺术玩到家,这里很多话你慢慢会理解的!
男:yes sir!
美学教父:森森大军 《国际获奖电影辞海》50 赞同 · 12 评论文章美学教父:影评 《穆赫兰道》到底谁在做梦,你真的看懂了吗?
165 赞同 · 91 评论文章美学教父:短片集中营《国际获奖短片及广告索引》11 赞同 · 2 评论文章美学教父:柏林金熊奖短片《银行事件》:你能看懂吗?
6 赞同 · 2 评论文章
继去年仅有一部作品《逃走的女人》问世的低产年后,韩国导演洪常秀今年又返回高产高速的创作道路上,接连有两部新作入选欧洲三大电影节。
这部黑白片《引见》短小精悍,仅一个小时左右的篇幅,却尽情玩弄叙事实验的结构,并意外拿下今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这也是洪常秀继去年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后再一次征服柏林评委。
影片由三段时空暧昧的情节组合而成,这三段情节的先后顺序令人生疑,原因是出现了不少人物入睡/醒来的镜头,令情节不断陷入真实与梦境/幻想混淆的情形。
这种用梦境表现人物潜意识的手法在洪常秀的作品里并不罕见,从早期的《夜与日》到《自由之丘》,再到近年的《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江边旅馆》等等。
然而,此次有别于往日清晰的界限,不再刻意拍摄人物醒来的画面(仅最后男主角和朋友两人醒来从车内走出一幕),故意扰乱时空制造出错觉和幻觉,观众一时间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发生的情节,哪些是角色的梦境或者幻想出来的情节。
黑白影像为彻底抹去现实与梦境的界限提供了简洁有效的途径,观众往往难以发现时空转变的提示,随之坠入导演精心设计好的花招里。
比如像第二段发生在柏林的故事,有意避开很多异国的建筑和风景标志,让人觉得人物身处韩国,仍然在延续第一段的情节,其真实程度令人高度怀疑,很可能是女友幻想出来的情节。
洪常秀显然已掌握了一种顺手拈来让人物随时堕入白日梦的独门绝技,堪比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努埃尔。
这种实验叙事方式使情节忽而断裂又重新接上,却流露出前后矛盾的感觉,形成逐渐远离现实的叙事语境,却暗中准确暴露出人物内心的潜意识。
比如最后男主角在海滩上重遇前女友的情节,将她想象成一个因眼疾被德国丈夫抛弃的女人(讽刺她眼光差遇人不淑?
) 与此同时,不少关键情节里出现大量的省略和留白,比如男主角究竟是什么时候和女友分手的?
他是为了去德国留学才去诊所找父亲借钱吗?
这些语焉不详的情节为观众理解这部简洁明快的影片提供了不同的出口。
影片以“引见”为题,三段故事分别出现一个引见的场面。
这种经由第三者产生交流的方式也是导演过往作品经常浮现的经典场景,在这部新片里则不断引出琐碎的话题,诸如女性独立生活、晚辈和长辈的交流用语、演员拍戏时的亲密行为与忠诚的关系等等。
而最明显的转变是核心人物不再是缪斯女神金敏喜塑造的女性,也不是往日作品里油腻自恋的中年男人,而是青年男子。
从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待父母、爱情、事业,引出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处事方式,尤其是男主角发表对“拥抱”这个动作的象征意义,而三段故事又以他和不同角色的拥抱画面而告终,很难不让人有更多的联想。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洪常秀导演似乎找到打破成本限制的劣势,充分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
这部作品的第二段拍摄于去年他参加柏林电影节期间,导演在电影节上拍摄电影,洪常秀未必是首创,但是他在时间和资金限制的条件下,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成果,比如在戛纳拍摄的《在异国》和《克莱尔的相机》,以及同样在柏林拍摄的《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他并未受限于种种条件限制,却能在现成环境、拍摄周期、演员选角上发挥出惊人的灵活性,创作出一部部风格鲜明的佳作。
而他的缪斯女神金敏喜无疑给予了最大的助力,尽管在这部新片里,她出现的篇幅并不多。
上影節最佳。有時候不明白,看起來愛狡辯又狡猾的洪尚秀,卻比誰都精準地描述了純情——如許久前的夢境一般懷舊的那種。又或許他只是那個一如既往醉酒失態的男人,與自己渴求卻消逝另一部分對峙著。懵懂而古怪的真摯,再是衝動又試驗著成熟。計畫著未來彷彿一切已經發生,可茫然也無處遁形。再後來,我從海邊的夢開始流眼淚——如果她看不見了、如果她飽經風霜,他會一如既往勇敢下去。這天真又滑稽的執著還有誰相信呢,到了最後人們只是像他們的父母先輩一樣朝著愛情的方向,究竟望見了,還是沒望見,看起來都一樣。
接近过曝的边缘,影像的过曝和情感的过曝。
洪尚秀这几年越来越无聊了,现在又用比简单更简化的演员和故事敷衍人。而金敏喜在《逃走的女人》里只是分居,这部离婚了。
2021 SIFF 7分 至少比江边旅馆强点吧… 时长也很友好。电影节常客的人缘真的羡慕不来,剧本说拿就拿了。要被「著名话剧演员」笑死了,逃不掉的油腻符号
男主看望父亲遇名导,女主留学母亲介绍女人家给她住,男主又见名导被教育。👨🏻⚕️🚬🇩🇪🌊
似乎也有我片刻间的秘密,早期的洪喜欢发豆瓣长篇虚构日记,精彩,着着中的,现在的洪只发豆瓣广播,中间才教人入戏,处处点到就打住,无聊又舒服,看完没什么感想:人与人就是这样啊……净说些让人驳不来的废话,过些天就能把这电影忘咯。喜欢人大概也如此,开始热的,往后归于平常、接受,总归不至会生讨厌的(理想的“喜欢”,我喜欢洪的作品,可没有喜欢他这个人)
大道至简,越来越接近版画。对漆黑的屏幕祈祷,看纯白的风景抽烟,或许摄影机也得了葡萄膜炎吧。
海边的一段梦境让所有的段落朦胧起来,人物与场景的极简式构造让剧本跳出唯一解变的开放,形成一种只基于基本元素的后现代成品。8
老洪个人的一年一度交作业大赛,继续上演着带有即兴表演的,多少都要挂一个有可阐释空间的非一般线性叙事结构的,有关影视人日常琐事的生活切片。这显然不是老洪出色的作品,但重要的在于这开启了他身兼全部电影制作技术工种的纯电影节电影之路。这显得这部影片的摄影是那么的够不上所谓一般标准,当然这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但不能排除诸如:选择黑白是因为场景不好看、过曝的问题、摄影不讲究层次、不追求基本的构图美、而只是把人物框在镜头内。
每个演员都有3根以上的抽烟指标
洪明明总是在拍俗世男女,却有种诡异的纯真。老男人的骤然失态更像是一次对于自我的庇护:虽然只剩这些了,演戏也好,微弱也好,在我这里统统算作是爱情。时间跳转,女孩站在海边说出眼盲好像是对我们分手的惩罚,人世的参差昭然若揭。自戕的人早已不能体会:人生只要失去过一个满眼是你的人,余生都像是诅咒。
能理解洪常秀为何会喜欢德莱叶。进一步压缩情境内的构造,强调演员的姿态,模糊时间的存在以及使影片中的空间变得扁平。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这样的影像无论处于何种景别都是一幕特写。它真正让演员成为观众的焦点使其成为一种造型,注视被对话赋予上情绪的造型,造型固有的凝重感再使情绪升华。面对积攒下全片力量的最后一章节,几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洪尚秀以后也拍大海空镜头就行了,剩下的豆瓣洪学家们会自行去脑补~
这。。。。。平淡出水了,返璞归真也不是这个返法😅还是僵硬的镜头没有一点美感,搞文艺的要是有了粉丝基础还真是陷进去了无法自拔。建议来拍我,连剧本都不用了。不过他电影里的年轻女性穿着风格都相当Korea。
#SIFF2021#有点儿意思,但也就仅仅是有点儿意思。【上海沪北电影院】
64/365
这部多少有点敷衍了,在干嘛?不给孩子留学费用的开脱吗?
行。
三次拥抱,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暖。
6.3/10。①年轻人男主与他周围的人与事(留学德国的女友【后来成了前女友】、离异的父母&韩医父亲、工作、等)之间的各种故事。②依然是使用固定长镜头和推焦,具体作用在《这对那错》中写过。③试图通过零散的叙事、一些怪异的角色行为逻辑、无明确提示的做梦出口/入口(只展示出角色有睡着做梦,没展示出什么时候开始/结束)来营造似梦似真的氛围,但:1、为了营造这种氛围而调动的影像技法太有限,实际情绪冲击力不大;2、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主题表达因此被严重损害完全不清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