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
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
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
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其实往往流于表面,而当我们尝试去深入发掘历史的真相的时候,却往往发现,真实的历史比我们要更加复杂。
人们大多数只知道苏联对抗德国的卫国战争,却很少有人知道芬兰反抗苏联的苏芬战争;人们大多数只知道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却不知道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大雷雨计划。
只有我们真的尝试去发掘历史的真相,才会了解,曾经发生在东欧平原上的那场两国之间的搏杀,两个阵营之间的攻伐,其实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义与非正义。
而那些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却承担了最悲惨的命运——被苏德两方同时侵略。
芬兰如此,波兰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亦如此。
爱沙尼亚就是经历了这样命运的国家。
电影《1944》一开头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二次大战期间共有55000名爱沙尼亚人加入了苏俄红军,同时也有72000人征召入伍加入了德国军队。
所以,当时在爱沙尼亚前线对峙的双方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本国的同胞。
所以才会有电影中的那样的一幕:苏联大尉听到阵地中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口中喊出的命令居然是爱沙尼亚语,于是勒令己方停火。
而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也同时放弃了抵抗。
双方对视之后,爱沙尼亚师的士兵默默将阵地让给了红军。
这就是当时爱沙尼亚人的命运——同胞之间刀剑相向,但大部分人不是主义之争,而是被强征,被裹挟。
与苏联的强征入伍相对应的是,加入德军一方的爱沙尼亚人更多是出于自愿。
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入了苏联,虽然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但是苏联在统治爱沙尼亚的一年间进行了狂风暴雨式的改革,成千上万的家庭妻离子散,无数人因为被举报、被告密、被审查而认定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敌意被流放到冰冷荒凉的西伯利亚。
所以当德国人到来的时候,当地人并不把他们视为侵略者,更多的是看作解放者。
所以才会有片头七万两千人加入德国国防军的这一历史事件。
然而,他们寄予厚望的德国人并没有帮助他们成功独立。
德军在战场的节节败退,坦能堡防线的崩溃,以及芬兰的“弃暗投明”,使德国人不得不放弃爱沙尼亚。
数万名爱沙尼亚籍的红军战士成功攻克了首都塔林,曾经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再次飘扬在这个国家的上空。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是爱沙尼亚之后长达四十多年悲剧命运的开端。
在三色旗飘扬的三个月后,塔林被苏联接管,三色旗帜被替换成镰刀锤子红旗。
爱沙尼亚再次“被加入”苏维埃联盟。
斯大林为了惩戒爱沙尼亚人在苏德战争中对苏联的反抗,将更多的当地人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无数的血和泪洒在了从家乡到西伯利亚的漫长路途中。
小时候的我读到苏联独立的历史时,总会埋怨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那么积极地独立,为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直到后来,当我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才知道了爱沙尼亚人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而苏联的统治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根插在心头的大刺,无时无刻不想把它拔出。
所以当1989年这个红色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候,波罗的海三国毫不犹豫地脱离这个将倾的大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西方阵营。
《1944》,一部为我们展示了处于夹缝中的爱沙尼亚人的命运的电影。
客观而冷冽地陈述那段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孰对孰错,有的只是向我们展示同胞之间不得不捉对厮杀,爱人间不得不相互欺瞒的种种悲剧。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当历史的走向开始变得混沌,他们只能被裹挟,被卷入历史的大潮,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1944,这是一个对于爱沙尼亚来说充满了血与火的年份,也是开启爱沙尼亚另一段悲惨历史的年份,更是爱沙尼亚人心中永远烙印,一道抹不去的伤疤。
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爱沙尼亚在苏德战争中的民族分裂,残酷的争斗都是在爱沙尼亚本土及国人之间进行的,从影片中士兵对苏德军官的不妥协态度美化了爱沙尼亚人独立的立场,却掩饰不了无奈及悲凉的地位。
联想到台湾本土及朝鲜军民在日本统治期间参与二战,不少扮演者侵略者的角色,有些被迫有些主动,战争结束后面对自身胜利者的角色显得尴尬,看似矛盾实属无奈,影片没有站在大是大非的角度来阐述,而着重突出战争的悲苦残酷及人民的顽强。
应该说,无论何种政治运动及战争冲突,受冲击最大的是那些社会末梢的群体,看似简单却不是大多人可认识。
刚刚看完影片。
影片开始的炮击场面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很强(让我想起《兄弟连》雪战里的视觉效果,当时吓得我够呛)。
在电影中双方远距离开火时并没有子弹击中人体的视觉效果呈现,士兵只是一个接一个倒下(看惯了好莱坞战争片的我感到有些欠火候……不够血腥),另外机枪开火的镜头觉得枪火有些假。
这是两处个人以为的不足吧……我看的好像是德语配音版,所以场景声效没有完全出来,看了几分钟总觉得声音很奇怪,音量调高后人声特别大但环境声却不协调。
后面看了预告片听到原声才确定是配音版。
本来会打四星。
看到快结束时结局却让人不由得感到……两个男主角都……不过这也是影片高明之处,影片给我的泪点就是最后第二封信送去的那段描写。
所以值得五星,为最后的泪目!
这是一部不怎血腥的却很真实的战争片。
另外,女主角很漂亮,虽然电影过半她才出来。
注:短评字数所限……难道这就是我的第一篇“影评”( ´▽` )
爱沙尼亚作为前苏联的三个波罗的海加盟国之一,并不为人所关注。
这个国家加入苏联的过程,不仅是不情愿,还以很多无谓的牺牲为代价。
【1944】不仅还原的当时的战争场景,描述了1944年战争来临时的爱沙尼亚人,其对于战争的反思更是值得称赞。
二战期间,爱沙尼亚成为苏德两大集权冲突与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弱小的民族国家也不得不在裂缝中,分化成两派,分别加入德国党卫军以及苏联红军,并最终厮杀在战场上。
这部电影没有唯一的主角,而是从战争双方来描述,这种叙述方式十分新颖。
的确,电影的冲突双方都是爱沙尼亚人,只不过同胞因为政治等原因变为敌人。
影片看到最后,一个个爱沙尼亚青年在战争死去,不免令人唏嘘,也为强权斗争下弱小民族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悲哀。
作为一名中国人,看了这部影片也应该反思一下,面对我们的台湾同胞时,别动不动把武力统一挂在嘴边,手心手背都是肉。
说几个令人难忘的观影细节:1、由于德军只能有德国人服役,因而爱沙尼亚人加入的是德国党卫军。
电影服装细节考究,党卫军爱沙尼亚人穿着的迷彩服是到二战后期才配备的,这种迷彩服发放有限,电影中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穿着。
2、党卫军的袖子上绣着罗马尼亚国旗,与他们一同进行战斗任务的还包括来自荷兰的党卫军。
足以见得二战纳粹的征兵策略,以及战争后期德军兵员捉襟见肘的情况。
影片最后五个被俘虏的娃娃兵也说明这一点。
3、影片中出现几次轿车的身影。
轿车的乘坐者有两位,分别服从于各自的信仰,并充当说教者。
从双方各自士兵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态度,足以见得他们对苏德这两集的真实心态。
来党卫军军营的那位纳粹分子,发放元首照片,并强调爱沙尼亚人与雅利安人的同宗同源。
但他并没有得到一线战士们的好脸。
他们充分的表达了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轻蔑。
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了爱沙尼亚参加党卫军的目的,并不是信仰纳粹主义和那套雅利安高等民族的说辞,只是想单纯的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反观苏联这位政治官员,一开始他来到战争督战,总拿军事法庭来吓唬不愿朝同胞开枪的官兵。
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之后,他玩起权术诱惑与收买离间的伎俩,再到后来,他命令枪杀本民族的俘虏,被官兵忍无可忍一枪了之。
这位官员象征着苏联政权的暴政与压迫。
他的死象征着爱沙尼亚人的反抗。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爱沙尼亚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4、后半段主角苏方上士枪杀卡尔后,看到卡尔的笔记本上记录着的信息表明,他们曾经住在一起,于是决定替他送信。
并和卡尔的妹妹一见如故感情升温,妹妹说出了一个重要细节,当面逼迫她们一家人分开的人叫约图。
上士离开时,被问到名字,他编了一个姓,但苏联政治官员与他单独的那段戏却透露出了上士的父亲就是与苏联人合作的约图。
5、卡尔妹妹在教堂中,告诉上士她选择原谅拆散她们一家的人,即上士的父亲,这与上士最后选择违命救娃娃兵,并在信中向卡尔妹妹忏悔有关。
6、导演借两份信件,即卡尔的信和上士的信,描绘出了战争给爱沙尼亚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一处观影时的突兀感受:电影描述主题从党卫军一方转入苏方时过于突然,如果之前能简单交代苏方线索,后面会更让人理解。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制作精良,对于战场场景还原逼真,细节考究。
片中并没有歌颂任何一方,而是对战争双方中的爱沙尼亚人都做了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芒。
美中不足在于这样的剪辑更像上下两篇,作为一部两小时以内的电影,稍显突兀。
作为一个平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小国,排出这样高水准的战争反思片,值得给5🌟支持。
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其命运是最为悲惨的了。
如果遇到穷兵黩武的恶邻,那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就犹如处在两个巨大的磨盘之中,根本无法掌控,只能随着身边庞然大物的不断较劲,遭遇着连续的碾压。
世界上这样的小国很多,波罗的海沿岸三小国即是如是。
他们处于两大强势文明之间,从十二世纪起,从抵抗普鲁士强权而成型自己的文化,到俄罗斯沙皇帝国的崛起,这三个波罗的海之旁的国家,即在德意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挤压之中。
从语言、文化到宗教,都打上了这两种文化的深深烙印。
沙皇靠武力将这几个国家收入囊中,苏维埃革命之后,刚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则又将他们割让给了德国,并最终让他们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1940年,根据德苏之间的秘密协定,苏联入侵这三国,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则又重新占领这三国。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当德军进入这三个小国时,当地的人民是将他们当成了解放者来欢迎的。
当德军在苏联失利,苏军反攻之时,又在这三国展开了激战。
由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小的爱沙尼亚,在去年所拍摄的影片《1944》,就是描写的这一段历史。
这部影片投资并不大,只有区区的150万欧元,远比中国的大多数影片少。
不过,却并不妨碍影片对于宏大场面的表现,战争的场景拍得相当出色,对于历史的把握很有水准,人物的刻画也颇具特色。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电影在开始时就以字幕告诉观众,在1940年苏联入侵爱沙尼亚之后,他们征召了5万多名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而在德国侵入爱沙尼亚后,又有7万多爱沙尼亚人加入德军,德军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爱沙尼亚师。
1944年,二战局势发生逆转,苏进德退,苏德两军又在爱沙尼亚对垒,而站在对垒第一线的,则差不多都是爱沙尼亚人。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爱沙尼亚共有二十二万人战死,占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影片一开始,即是从爱沙尼亚党卫军的角度,切入这场战争的。
1944年,已经是二战的后期。
经过几年残酷的厮杀,战争的胜负其实已见端倪。
曾经铁蹄践踏气吞万里如虎的德军,早已是气势不在。
电影中的爱沙尼亚党卫师的军人们,也只能是躲在战壕之中,反击着苏军的进攻。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年龄不大的士兵,大多是志愿加入这支军队的。
他们对于希特勒并不感兴趣,影片中也有他们戏弄希魔照片的镜头。
他们加入德军,只不过是将德军视为爱沙尼亚的解放者,他们只是想借助德军的力量,对付来自东边的红色猛兽。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
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
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
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
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
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
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
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
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从影片中这群德军士兵的言谈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于身为德国党卫军有什么羞耻,他们只是觉得这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在他们的眼里,自然来自西边的威胁远远小于东边,他们只是不断地提到,成千上万个红色分子就要过来了。
这才是他们最为担忧的,尽管爱沙尼亚苏维埃政权的存续只有一年的时间,但已经足够令他们记忆深刻了。
这些年龄并不大的士兵们作战非常的勇敢,且有着自己的准则。
影片中的德军视角,让观众了解到了爱沙尼亚战局中的复杂性。
影片的另一个视角,则是来自于苏军。
这支苏军也是由爱沙尼亚人所组成,但装备和军纪与德军相比,就有着明显的差距了。
前半部分露面,只是在战场上,基本上只是作为德军的靶子。
后半部分甫一出场,即是一场遭遇战。
但这场遭遇战刚一打响,即因双方听到了对方的口音而停战。
毕竟皆是同胞,没必要为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行为却遭到了这支红军部队政委的质疑,认为这些爱沙尼亚的战士对法西斯心慈手软。
尽管这个政委自己亦是爱沙尼亚人,亦在抱怨着苏联人对爱沙尼亚人有偏见,让自己升迁受阻。
他的面孔没有任何的表情,对于任何的可疑之事都毫不留情。
他在军队里发展了很多秘密的眼线,替他收集士兵甚至军官的不满情绪。
这是一个既僵化也颇为矛盾的人物,代表着西方对于苏联红军中这类人物的普遍观感。
在二战期间,希特勒曾下令,对于被俘的红军政委,不享有战俘的待遇,抓到后一律枪决。
他们认为军队中的这些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既宣传着红色的思想,又胁迫着士兵们实施违反人性的行动,因此算是罪大恶极。
有趣的是,在二战中除苏联之外,纳粹其实也设置有党卫军,护卫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军队。
后来,一律枪决受俘政委的规定,受到了德国前线官兵的抵制,也就取消了。
不过,电影中的这位政委,却因为逼着自己的手下枪杀几个德军,而被自己的手下开枪打死。
这几个半大小子皆为爱沙尼亚人,他们从战败的德军中逃了出来,并且已向苏军投降。
政委枪决了拒绝向这几个孩子开枪的战士,引起了众怒。
最后的战局是以苏联军队取得了1944纳尔瓦战役的胜利,并且顺利地挺进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而告终。
对于参加德军的那些爱沙尼亚人来说,他们当然充满了沮丧。
他们的同伴大多战死,亲人们也不知所终。
即使活下来,但作为战败的一方,后面是什么样的命运,他们相当清楚。
参加红军这一方的爱沙尼亚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他们也高兴不起来。
代替德军占领自己祖国的,是战前祖国欲拚死抵抗的苏军。
苏联对于爱沙尼亚那一年的统治,给太多的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那种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有触及。
1944年战争的结果,对于所有的爱沙尼亚人来说,是没有胜利的感觉的。
我们看过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对于西方的观众来说,二战的胜利即是故事的终结。
而对于东欧的很多国家来说,这仅仅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这种苦难的程度,并不亚于战争所造成的痛苦。
东欧近年来也逐渐拍摄了此方面的影片,反映着当时东欧人民那种彷徨而无助的心情。
其中波兰所拍摄的《罗莎的命运》,所讲述的故事最为悲惨。
身处在战后苏联与西欧阵营之间的东欧,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不断地被政治所碾压。
随着苏联红军坦克所带入他们国土的,不仅是历史上对于东边这个大帝国的旧恨,还有一种让他们恐怖的制度,而这种制度会在他们身上进行四十五年的试验,并且将这些本来与西方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挡在了一道厚厚的铁幕后面。
爱沙尼亚亦是如此。
后来的历史很快就验证了爱沙尼亚人当时的担忧。
二战之后,爱沙尼亚失去了独立的地位,重新变成了苏联的加盟国。
斯大林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其实对于整个波罗的海三国都一样)在战争中与德国合作,在战后许多年对爱沙尼亚人进行了残酷的大清洗,很多人为此丧命或者被投入监狱。
为了防止他们的再度反抗,并将很多家庭强制搬迁到了苏联的西伯利亚寒荒地区,同时又迁入了很多的俄罗斯人。
这是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最为心痛的一段历史,他们不仅失去了独立,而且失去了家园,同时个人彻底地失去了自由,成为一种新兴制度的试验品与牺牲品。
因此,当1989年条件成熟之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坚决脱离了那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坚定地向西转。
不过,他们真的能够摆脱被碾压的这种历史宿命,能够在大国的夹缝之中自由存在吗?
从目前的政治格局来看,恐怕还是相当艰难。
不敢相信爱沙尼亚能把二战片拍得这么好。
1. 非常喜欢影片通过一场战斗,自然的从前半段的德军视角转成了苏军视角,而又通过一些细节人物的联系来穿插结合,比如最后那个妹妹收养的孤女正好就是哥哥在撤退行动中救下的女孩。
2. 虽然用了两段视角和两批主角,但片子的主题丝毫没有脱离,一直围绕着大国争战中的悲哀的小国命运展开,这种双方阵营的同族人的战争还不同于内战,比如朝鲜战争双方的厮杀,完全受外部势力的主导,让人更感悲凉。
3. 片子的插曲都非常棒,不管是片子一半时德军步行撤退时的歌声还是战斗结束埋葬的音乐,不仅好听,而且烘托气氛恰到好处。
4. 具体说到战斗细节,不管是堑壕防守,还是步坦协同进攻,都拍的很有质感,比爱尔兰的泽多维尔围城战强太多了。
而且拍得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
5. 可以看看德军的政工干部和苏军的政工干部的表现对比,以及实际的效果。
非常喜欢,值得一看。
一部经典的东欧反战电影。
横向比较《斯大林格勒》1993版和《我们的父辈》则不难发现在人物剧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上皆不如德国人拍的电影深刻并且政治意味很浓。
比如:新兵兄弟的死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什么:战争的残酷?
因为战争都是会死人的。
而在《我们的父辈》中,Fredrich之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对自己目睹的一切暴行和战争的残酷的解脱。
而德军上士的家书仅仅反映了苏军对自己家庭的迫害和对自己的自责。
但是,在电影中这种简单直接的叙述和穿插的细节(比如送食物的傣族人和双方军官对上司的不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在1944年的挣扎。
他们的呼喊,当时谁有在意呢?
但是若从历史角度分析,作为一个处在世代战争风口浪尖的国家,需要让外界知道他们在1944年遭受的一切苦难:家园被苏联和纳粹轮番侵占,象征独立的三色旗被一次又一次的扯下,家园支离破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家园被侵占之后为了各自的信念而战。
在公路伏击那一段苏联爱沙尼亚军指挥官下令停火,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他们开始厌恶战争,唾弃希特勒和苏联上司。
随着SS第20师随11师后撤回德国,战事暂时告终。
但是苏军上士看到三色旗被讲下,红旗升起的一刻,曾经心中的激情也一扫而空,化为失落和对民族的默哀。
镜头是此影片最成功的部分,不论是战争中的动态镜头和对战斗细节的刻画都非常成功。
影片整体的视角让人非常舒服。
细至每一位士兵的表情,都非常成功。
最成功的镜头仍然是双方停火在战壕中矗立,堪比Fredrich死亡的一幕。
影片全然不缺乏大场面,苏军冲锋和步坦协同和历史上近乎一致,坦克炮塔上的标语也非常细致(虽说看不懂)。
至于道具,德军的迷彩和武器一看就知道是专门考究过的。
总之,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政治偏向...)来展现了爱沙尼亚民族所受到的创伤。
二战电影 血与火的炼狱 小国的悲歌与呻吟-《一九四四》 无奈、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这电影看得心都麻木了,影片想要表达的都不用说,看看影片中人脸的表情就知道了。
平常极少关注这种小国寡民,以至于看见这是部爱沙尼亚电影,就突然之间大脑宕机,根本想不起来这个国家在哪。
影片看完后只能说处在这种大国夹缝中的小国,在历史的海浪中只能像岸边的沙滩一样,轮番被蹂躏,反复被洗刷,影片中还可以看出苏德两国在当时都没有善待爱沙尼亚,对这个国家有的只是利用和盘剥,爱沙尼亚想要的独立自主,实现起来难如登天,梦想不受大国影响,永远都不可能,如果不是苏联解体,这种电影现在也不可能出现,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反映一段战争历史的影片,无论屁股坐在那边,总觉得言之有物、有历史基础,能找到共鸣和反思,现在反而不太喜欢那种凭空想象、云山雾罩、光怪陆离、特技满天飞的电影,不是说不需要,只是现阶段不太喜欢罢了。
比如这部爱沙尼亚电影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无论二战胜利着是谁,都跟它都没有关系,它能得到的只是流血和牺牲,付出和失去。
这电影别出心裁的只使用一条主线,用敌我双方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同一场战争,影片前半部分从战争中的德国军队开始讲述,此时德军在战场上已经进入战略收缩阶段,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青年和德军一起打击苏军,战斗间歇时,面对上级为了鼓励士气而嘉奖的希特勒签名照片,他们虽然在言语中调侃德国和希特勒,但并不能掩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沦为工具和擦脚布的事实,现实的无奈就这样深深刺痛,思想和灵魂在痛苦和无奈中翻滚,但最后还是归于沉寂。
影片的后半部分从苏军的视角开始讲述,看到这你会发现苏军中一样有爱沙尼亚军人,大家同室操戈,苏军一样的利用和盘剥他们,透过这两个视角,揭露了同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分属两个阵营,血与火的拼杀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受,小国寡民的力量在这两大阵营的挟裹下是那么无助和微不足道,只能通过血腥的屠杀凸显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同时眼睁睁看着对方血染沙场,其实都是本国人民,面对着昔日的幸福家园被战争摧毁,残垣断壁,想必一定有切肤之痛吧。
我可以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为我的国家走出这种泥沼也没有多少年,而且我们还是一个文明悠久的大国,但我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浴火重生走出来了。
现在看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都是有多方原因所造成,影片中所流出的淋漓献血,国民思想中的深刻伤痕,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痛苦都是一样的。
影片非常精彩,服装、道具、表演以及战争场面都很写实,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对当地老夫妻赶着马车高兴的招待德军中的本国子弟,接着又去招待另一拨本国军人,等到军人穿上军装后才发现军服不一样,都是本国子弟,却身属不同阵营,此时生死搏杀,好在自己人没有为难自己人,临别时还送了一些军队罐头给这对老夫妻,夫妻俩抱着罐头懵在哪,眼中的感觉五味杂陈,看到这一幕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太让人感慨,多种情感浮上心头,唉、小国寡民就是原罪,只能选边站,没有第二条路。
悲哀。
恩,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本片的潜台词。
为了建构爱沙尼亚民族国家,需要“包容”俄罗斯族裔,用“人性”和“”宗教“把他们纳入国族叙事里,承认他们也是”共产主义受害者”,可能与爱沙尼亚族共情。
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是好人,是爱沙尼亚人的亲戚(奶奶是爱沙尼亚人),会出手打死那位爱沙尼亚族的“克里姆林”;不是俄国人坏、爱沙尼亚人好,而是资本主义好,共产主义坏。
这种看似更“包容”的、不那么“民族主义”的叙事,恰恰是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建构民族主义的尝试;爱沙尼亚民族主义成为了神圣的康米受害者的集合体。
连爱沙尼亚籍的苏军看来都是为了消灭苏维埃制度而战的。
于爱沙尼亚来说,是难得有的战争片吧,但野心太大,太杂了。里面出现太多元素和情节,都是古早战争作品里出现太多的东西,导致缺乏个性。
夹心饼干
故事真是精彩,尤其是通过一次战斗把两条线索衔接上是神来之笔。
还可以
打的还行,还是有文化差异的,思想是理解不了的,快进看完的。10.30
一顿打
弱国无外交,外交从来都是大国之间的游戏~从一个被欺凌的效果的角度拍出来的电影,蛮有意思的。
沒有主角光環的視角敘述 以和平之名發動戰爭 給愛沙尼亞AB兩個選項 各為其主自相殘殺 最後遇到同胞少年因為被迫加入德軍 斬立決的軍令 殺瘋了。#2021/22 Spontaneous Film Eve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看一部爱沙尼亚电影。然而完成度很高,证明除“任何撮尔小国男足都可以吊打天朝男足”外“任何撮尔小国电影都可以吊打天朝电影”也成立。波罗的海三国的国运真是惨。
要了解背景才能知道更多;一群年轻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打着打着就成了红军?小国的人民在战争中更迷茫
先打个一星再说
爱沙尼亚人不打爱沙尼亚人
好无聊
另一种视角,从战争中审视民族,结构太戏剧化了。
同室操戈,乏善可陈。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啊?
现实又冷峻,两种视角,更多的是无奈。
乏味
我对嫌贫爱富且忘恩负义的民族都没有好感,千古以来做大国擦脚布不是没有原因的战争场面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