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仍是个颇会讲故事的导演,他不紧不慢地拍着,即使未必部部都会精彩,于我却也是每年少不了的菜色,意义大约如冯小刚之于许多人的贺岁档。
开篇那2分钟你会觉得遇到了个寻常的贵妇人,仪容自然是体面优雅,乘坐头等舱,拎着爱马仕,喋喋不休的讲着自己与富豪老公的成功恋爱史,连行李箱也是路易斯威登,直到老太太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人一路都在自言自语,才揭开了讽刺的故事一角。
自始至终茉莉都从未停止这种自言自语,甚至在与未婚夫买戒指的路上,她还在讲述着前夫的锡质酒杯。
那些生活曾经是她拥有的,她奢靡的、高贵的生活,她始终不能够相信,她已经远远的被甩出了那种生活,甚至,造成这种局面的人,不仅仅是她的骗子前夫,还是她自己。
片子的开始,妹妹金杰就与前夫讨论了关于骗局茉莉到底是否知情。
单纯的妹妹认为茉莉绝对是毫不知情。
茉莉也向自己的朋友们表示过:我从不关心他的生意。
但当然她是知道的,毕竟在哈尔要和她离婚的时候,她毅然的把他举报给了FBI,相当于是亲手给她亲爱的哈尔送上了上吊绳。
所以这个故事可以有N种不错的角度来解读,比如:男人可以出轨,但千万不要试图与原配离婚;当一个女人失去你的爱,她就会将你变成悲剧男猪脚;上流社会尔虞我诈难觅真爱,底层人民真诚淳朴终获幸福……若真只是如此,艾伦也就不配获得我的爱了。
事实上,在这部电影里,艾伦没有放过任何人,他要讲的并非风流韵事,也并非是阶级不平等,只是,人性而已。
比如我们来看一下最为“单纯”的金杰。
金杰常常将姐姐基因好挂在嘴边,虽然都是收养,但基因不同,意思是我现在做超市收银员那不是我的错,那是生我的父母的错——总不能说是家境的错,比如她和茉莉来自同一个收养家庭。
金杰对姐姐当然也算仗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不过金杰有多单纯倒也未必,她是想寻找更“优雅的绅士”的——当然那个绅士欺骗了她,同样一个聚会,姐姐勾搭上的是高富帅的外交官,妹妹找到的也就是个又丑又老的录音师(此处无意歧视录音师),而且连对方是否已婚都没搞懂,这只能怪她蠢。
再来说说妹妹的前夫,受害者奥吉——他曾经有过一次发财的机会,至少他如此认为,毕竟他彩票中了20万美元!
那本来够他们舒舒服服生活的,而他却毅然决然的投给了姐夫的生意,连那生意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吧——“虽然不懂做生意,却想要你帮我赚大钱。
”这种人的此种思维方式是必然会被他人骗光钱财的啊。
其实茉莉说她妹妹的那些一点都没错,“你选择了一个失败者,因为你觉得自己只配这样的人。
这就是你为什么终生忙忙碌碌,并且没有获得更好的生活。
”妹妹是怎么回答的呢:“是你毁了我赚大钱的机会,因为你嫁给了一个最最失败的骗子!
”到底谁是骗子呢?
有时候我不太能分的清楚,哈尔那种当然是骗子,茉莉骗她的未婚夫也是一把好手,但金杰是不是也是骗子呢,她至少骗了吉利,当然她也被录音师所骗。
茉莉的未婚夫德怀特也是骗子吧,显然他是为的是一个光鲜的身份而选择了茉莉,而并非出于“爱这个人本身”,但他却口口声声的说爱她。
还有最后时刻以受害者身份出现的奥吉,被哈尔骗光了钱财,离了婚,他认为罪魁祸首是茉莉,还丢下很深刻的台词:有些事是不那么容易过去的……不过奥吉到底敢不敢承认呢,他被骗的一大原因是由于自己蠢?
——呵呵,骗别人的算是骗子,骗自己的人呢?
算不算骗子?
依我看如果说茉莉这个人,倒是难得的既自律、又进取、有品位、有见识、当然也有手段的人——她的致命弱点可能就是精神稍微有点问题:冲动之下毁了自己的上流人生,但或许她不用骗自己,因为她确实有一段足以怀念终身的好日子,在发现丈夫出轨以前。
《蓝色茉莉》让人想起《欲望号街车》的布兰奇。
非常奇怪的是,看的时候,我就想,这太像伍迪艾伦的片子了。
可想而知影片结束后,我对自己的预感有多惊讶。
现在我敢说,老艾伦偷了田纳西威廉斯的东西。
同样是一个女人的崩溃,在先头的那个当然更棒。
看此类片子的缺点是容易让人骄傲。
你得跟着人物走。
凯特布兰切特演得最棒的一个镜头是被未婚夫甩下车,随身物品一地狼藉,茉莉一样样捡回包里,不经意地拉直紧身裙,迈步走开。
她是去看继子了,我们知道她的行程。
回到老妹家,她的腋下湿了一块深色的斑纹。
这个角色很棒,可以套住很多人的一生。
虚荣和悲怆,自私和柔弱,死不悔改,控制欲和利益交换。
人生既痛于无爱,又耻于放下架子。
茉莉想掌控自己的人生,用一种交出灵魂的方式,时时刻刻需要“我很正确”“我很棒”的存在感。
她的孤独感是自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她太需要安全感了。
即使那是虚假的自我欺骗。
在一开始的时候,这部片子使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欲望号街车》,同样是略有神经质,自命不凡的姐姐,因为现实/物质的急剧变化,不得不来投靠之前她很嗤之以鼻的妹妹/女伴。
我用一个分号来表明她们和影片中另一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关系,如果说妹妹这个角色不单承载了一定伦理意义,同时要担负上一定情感意义的话,那么,她们则从未将那个普通的、庸俗的、其貌不扬的女性看在眼里。
她们渴望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光鲜、得体,在阳光之下显得正大光明,包含物质社会的美妙和优雅。
我们很容易想到前段时间被寄予厚望但票房不佳的电影《等风来》,唯一不同的是《蓝色茉莉》中,Jasmine已经从美梦中硬生生地被拽了起来,而程天爽则从未踏入过那种生活。
伍迪艾伦的这个指涉太多,安全感的稀缺进而生发到对物质文化的无限渴望,事实上我自己也难以逃脱。
因此影片的前半部分我看的很不舒服,Jasmine的焦虑使得我也莫名的开始焦灼起来。
影片继续发展,枯燥的牙医诊所前台 接待工作,妹妹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粗鄙的男朋友,以及聒噪的外甥、不断下降的注意力,难以融入的成人课程,Jasmine的生活彻底陷入低谷,甚至使我想到了大学《西方文学史》课上描写希腊悲剧的一句话,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逆来顺受。
命运如同一辆大车,轰轰隆隆碾辗而来。
但是如果仔细想,Jasmine的悲剧未必如她想的一样惨痛。
即使已经坠入谷底,起码她还算美貌,还有满身blingbling的行头。
就像她能轻而易举的将外交官收服一样,除却这个人,她也必定能收服下一个。
同样,如果她奋力学习,努力生活,虽然未必能回到从前的光景,但是以她的眼光、见地,过的得体而踏实应该也不成问题。
Jasmine的问题就在于,她从头至尾都把自己的安全感寄身于他人之上。
Ginger曾经说过,面对不想知道的事情,她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Jasmine把自己的光荣、体面全部押注到自己多金能干的丈夫身上。
一个寄生虫是不会介意和别的同类分享的,只要能给予她外表的体面。
所以她对众多小三小四充耳不闻,视若无睹。
但是当丈夫提出自己爱上了保姆,要和她离婚的时候,她则悲恸几近崩溃。
脱离宿主,则寄生物的生命不复存在,悲愤之下,她主动揭发了丈夫。
这使我想起一个谈论婚姻的贴子里,有人说的一句话,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样,当男人提出要和她分手时,她会痛苦,但是她的世界不至于崩溃。
人可以爱上的往往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归根到底Jasmine最后的崩溃,不是她的痛苦太痛苦,而是她的脆弱太脆弱。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嫁给一个医生十几年之后被离婚,然后进入职场,挣扎着学会站立的故事。
小说的男女主角叫“涓生”和“子君”,化用了鲁迅最有名的那篇爱情小说《伤逝》里主人公的名字——亦舒大概乐于猜想在现代的香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子君幸运地遇到了一个白衣骑士,完成了华丽转身。
《蓝色茉莉》乍一看像是伍迪•艾伦版的《我的前半生》。
美丽富有的女主角遭遇婚变和破产,接受职业培训,学着当个小职员,被各种不靠谱男人调戏,遇到高富帅,眼看着就要有幸福生活……然而不是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流行小说的世界里,亦舒是犀利而又残酷的,但是在伍迪•艾伦面前,她简直是梦幻一般的温柔——伍迪•艾伦的讽刺才是不动声色不留情面的,就像他让凯特•布兰切特花掉妆湿着头发在风中颤抖一样,他精确地描绘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从巅峰跌落的全貌。
作为全片的绝对主角,茉莉的主要性格当然首先是一个从普通家庭(被领养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出身不那么幸运)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的虚荣和势利。
从片中的信息来看,她是读书时遇到高富帅的老公,然后退学嫁人从此开始人生的新篇章,也开始她一发不可收拾的高傲与冷漠。
她与金洁尔是被领养的姐妹,但是作为一个姐姐,即使不是胞姐,她对妹妹表现出的亲情也实在是有限。
在茉莉破产前,看到金洁尔夫妻造访纽约,她表现出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伍迪用一个小桥段让两个姐妹形成鲜明的对比。
茉莉一再表情尴尬地推拒妹妹夫妻的饭局邀约,妹妹却单纯地说“下周是你的生日,无论如何得让我们请你吃一顿饭。
”而茉莉不得不虚伪地提出了几个餐厅之后,才满面愁容地偷偷向丈夫发牢骚:“天哪,我们不得不请他们参加我的生日派对了!
”在妹妹夫妻委托哈尔投资之后,茉莉似乎表现出了一丝亲情,在浴室里娇柔地问哈尔:“你会帮他们赚钱的是吗?
”但是下一秒钟她已经开始担心瑜伽、普拉提、筹款午宴……在茉莉的心里,这些都比这对工薪阶层夫妻来得更重要。
破产之后,坐在露天餐厅吃着廉价的蛤蜊,茉莉居然还能不忘提一提“哦,这里多么有欧洲风情,曾经我们去过地中海”;一边面对着跟牙医和护士走得很近只知道伏特加的大老粗,一边她仍然要喝加柠檬的马提尼。
(这画面本身就是绝佳的讽刺!
)蓝领(工薪阶层),牙医(中产阶级),她都提不起兴趣,一个会谈时尚圈和欧洲旅行的驻外公使才能入她的法眼。
能够在交谈时用那种不经意的亲昵提到纽约、派克大街,她就顾盼生辉,旧日生活的光辉又回到了她那几近崩溃的身上。
这个早早把自己的名字从俗气的“珍妮特”改成洋气的“茉莉”的女人,她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雅迷人的女子,不是为了平常的主妇生活,而是为上流社会度身定制的。
她并不是天生的贵妇。
虽然她向别人炫耀的版本是,为了结婚从学校退学,反正在学校里也是混日子。
但是后来她也说,她在学校里还是个优等生。
这样矛盾的表述并不是剧本无心的混乱,相反正是伍迪•艾伦的刻画入微:茉莉在撒谎。
原因很简单,她想伪装成为一个出身优越、糊里糊涂地在学校混日子然后不经意就嫁了个高富帅的女子,尽管事实上她出身贫微,需要看顾孩子来赚零花钱,在大学里必须努力学习以博取未来。
她与哈尔的婚姻彻底改变了她,或者更确切地说,上流社会改变了她,悲剧的是,然后抛弃了她。
不同于选材类似的美剧《破产女孩》,片中对跌落前后周围人的逢迎与冷眼并无关注,伍迪自始至终都把目光对准了茉莉,因为真正毁灭她生活的是茉莉自己对上流社会的执迷。
她可以离开金融犯罪的老公,但是她装作不知不闻不问,享受着因此带来的奢侈生活;她可以告诉德维尔真相,但是她不,她编造谎言为了获得大使夫人的身份。
她是这样留恋环球旅游装饰豪宅的生活,情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维持这个幻象,情愿在沙滩上建一个城堡也要试着接近它。
她的执迷传染到金洁尔,一直简单率性地认为“性感、牢靠”就是上佳人选的金洁尔居然也跟一个音响师上床,然后喷着过浓的法国香水问姐姐“他是不是更上乘一些”。
虚荣和欲望犹如跗骨之蛆,啃噬了茉莉的一生,又像藤蔓植物一样长到了妹妹的阳台上,结果却是姐妹俩都重重地摔在了现实这个混凝土路面上。
伍迪在这里没有任何慈悲心,然而也正是这种“无情”造就了这部电影优秀的讽刺品质。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一条引线,虽然是个小问号,但是贯穿了整部片子——茉莉对她老公哈尔的骗局是否知情?
在茉莉搬去金洁尔处合住之初,妹妹就替她说话:“哦,她根本不懂金融。
”奥吉则说:“她和哈尔结婚那么多年,一起大搞地产诈骗、金融诈骗,她什么都知道!
只是当看到那些钻石和貂皮大衣的时候,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这里立刻接进一段回忆,哈尔在搞一些地产公司文件的小动作,茉莉则在朋友们中一脸天真地说:“哦,我从来不关注哈尔的生意,我从来只是签个名。
”这一段是对金洁尔夫妻对话的呼应。
在后来回答继子的质问时,她又说:“你觉得我要是知情,我还会让他用我的名义去注册公司、开银行账户吗?
”这一切似乎都将她的嫌疑洗得一干二净,然而伍迪•艾伦在最后打开了纸团,被背叛的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向FBI告发她的丈夫。
原来,she did know it。
剧本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互相呼应,制造假象,直至猛然反转。
我们以为哈尔是个骗子,原来茉莉是个伪装得更好的骗子。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人人都在互相欺骗:艾尔欺骗了金洁尔,金洁尔欺骗了奇力,哈尔欺骗了茉莉,茉莉欺骗了德维尔……没有无辜的人,没有纯洁的人,在虚荣、失败和欺骗里,所有人都显得卑微得可笑。
一反之前《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这样的城市情书和《人人都说我爱你》式的爱情喜剧,伍迪陡然回到了类似于《赛末点》的深刻讽刺路线,就连他经典的话唠都让位于冷静的观察。
虽然片子一开头茉莉就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有伍迪•艾伦招牌式的神经质,却不再是他那种知识分子范儿的谈艺术侃历史博典故,而是神经崩溃式的喃喃自语。
从整部片来看,回忆与现实交织,但是剪辑的层次井然;台词繁密,匆匆登场的人物颇多,但是伏笔绝不落空,于细微处处处呼应;全片布满零星散落的线索,几无赘笔,笔力之老辣令人赞叹。
这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伍迪•艾伦用一个精微缜密的剧本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厚功底,可以算是近年来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最后一个场景,jasmine湿着头发走出公寓的时候,她没有带着那只贯穿全剧的香槟色铂金包。
那不仅仅是一只包,那是她海市蜃楼般奢华往昔生活的记忆,也是她在跌落到尘埃里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更是她最后的尊严。
jasmine是谁?
是janet编制的梦想,出生卑微的Janet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虽然影片里jasmine对她的富太太“闺蜜”轻描淡写的说她在大学不过是混日子,但是矛盾的是,她后来对两个侄子的坦白里又说她曾经是优等生,靠着帮人看孩子赚零花钱。
我更愿意相信后一个版本。
生活在上层社会的jasmine怎么会让别人知道曾经那个贫穷、土气的janet?
可以想见,曾经的janet对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的不满意,她想努力学习赢得美好的未来,但又觉得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在矛盾和挣扎中,她遇到了高富帅hal。
hal比janet大很多,还有一个差不多十岁的孩子。
但这些对janet来说有什么关系呢?
hal就是那个带她脱离苦海的救世主啊。
janet不顾一切的扑进了hal的怀抱,迫不及待的放弃了过去的一切。
终于,她变成了她梦想中的jasmine,可以穿着chanel挎着hermes周游世界,穿着Dior的小黑裙穿梭在酒会结识社会名流,日常生活只是瑜伽、普拉提、慈善晚宴和购物,不用工作,不用学习。
她真的相信她就是jasmine了,气质优雅谈吐不俗,连名字都带着淡淡的茉莉芬芳。
任何美好的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为了维持jasmine的身份,她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对丈夫的金融诈骗置若罔闻,对丈夫屡次出轨也装聋作哑。
她似乎以为只要相信了自己编造的谎言就能够维持已经摇摇欲坠的生活。
她一边慌张的和过去的一切划清界限,不仅是土气的名字,还有妹妹Ginger,一边忙着塑造贵妇人jasmine。
于是她被现实拉扯着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我相信,所谓的法国女生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纸醉金迷的生活轰然坍塌,她迷失了。
因为jasmine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她以及她拥有的一切都土崩瓦解。
但更可怕的是janet也早已消失。
现在的她没有学历,不会工作,多年的安逸生活更消磨了她的学习能力和奋斗精神,她已经没有资本做回janet了。
她和janet的唯一联系只有妹妹Ginger了,她搬到妹妹家住一方面是确实走投无路,但更多是为了做回janet。
但是多年来她都对妹妹怀着高人一头的优越感,自认为和妹妹不是一路人。
其实,严格来说她们真的不在一个世界,一个从小是乖乖女,一个自幼叛逆,Ginger调侃自己从会走路开始就离家出走。
对于这种差异,姐妹两都是心知肚明的,不同的是jasmine对妹妹带着嫌弃逐渐疏远,而Ginger面对姐姐有些自卑,但还是相当珍视这段没有血缘的亲情。
毕竟生活不是励志片,当jasmine回到妹妹身边时,发现一切都物是人非,从头开始谈何容易。
jasmine看着Ginger生活的loser世界惶恐不安,她多么害怕成为他们的一员,于是她紧紧抓着她的lv行李箱,chanel外套和birkin包 ,对往昔生活念念不忘,又奢望能够找到捷径一步登天。
终于,她拾起了最得心应手的武器——欺骗,骗别人,骗自己,直到又一次重重的摔了下去,但这一次她没有拿起铂金包。
当jasmine披着一头湿发坐在街边长椅上喃喃自语的时候,bluemoon的旋律响起。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谈虚荣和欺骗的电影,更引导人思考梦想和自我的关系。
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自我视为实现梦想的障碍,人的成长是不断的完善自我,而不是无情的割裂。
jasmine的悲剧从她抛弃janet那一刻就注定了。
女人有多脆弱,就有多坚强。
看《蓝色茉莉》的Jasmine在过去的优雅和如今的落魄间不断跳转,就像在看一栋摩天大楼在轰然倒塌前的摇摇欲坠一样。
凯特•布兰斯特的表演使这个算不上新颖的题材多了那么点别样的看点,她的眼神中总能透露出小鹿般的无助,配合着过去与现在不断重叠的对撞,好像生活已经把她逼迫的够紧,身边的人也不好苛责她太多,即使她如此的幼稚和任性。
木命的命格中有一种叫乙木,她个性纤柔,巧忍,但需要有可以盘根的石块,充足的阳光和水的滋养才能生长繁茂,好像Jasmine一样,她的所有优雅、高贵也需要庞大的资金才可以支持。
她沉浸在对过去的追忆中,与其说是不能接受现实,不如说是为了维持自己高傲的一种手段,只有沉浸在回忆时,她才是当初那个自信美好的自我。
Jasmine总是在回忆中与 老公对话,她也许怀念曾经的美好,但更无法割舍当初的生活。
这种精神与现实的落差,使她变得紧张,变得惶恐,她不得不依靠药物去维持自己的精神不要在强烈地冲击下崩溃。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回忆中的矛盾也逐渐揭开了她生活的伤疤,显露出这个优越中产生活背后的千疮百孔。
Jasmine丝毫忘记了这场悲剧起点是什么,也许在她看来不谈及就不存在你。
事实上,她所表现出的是一个孩童般的任性,是一种从小就延续下的优越感被瞬间抽离的茫然和不解。
当哈尔的儿子丹尼质问Jasmine的时候,她说的是“我无时无刻不在忏悔”,当她的妹妹说她有些虚荣的时候,她说总是不断地重复自己已经足够惨了。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但被迫想起过去的时候总会涌起一股悲怆,好像生活对她的惩罚已经够多了。
查理兹•塞隆曾经拍过一部叫《青少年》的电影,里面的她已经年过40,却还幻想着可以重拾少女时代的美好。
这种人固有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他们只是老了,却没有成长,。
对于Jasmine而言,她习惯了锦衣玉食,习惯了“永远正确”,她苛责妹妹的生活是她总是选择废柴,言下之意不过在说自己每次都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己的优越生活也来自于头脑做出的正确判断。
但如今一步错步步错,她掉落在了可悲的深渊里,她被自己的决定搞得支离破碎,她的精神,她高贵的精神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于是走向了混乱的疯狂。
但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是在讲述所谓理想生活的破灭。
Jasmine妹妹的这一条副线在电影过得也不轻松:和前夫的钱被姐夫骗走、新男友备受姐姐冷眼、再次心动的对象原来也是个劈腿的渣男。
但对于她而言,生活就在哪儿击倒哪儿爬起来,没有什么能真正击垮她,她想要的生活就是每天平淡的幸福。
而电影对于Jasmine最残酷的事,其实是做了对她想要的未来的毁灭,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她的努力。
在《蓝色茉莉》中,Jasmine其实几次想东山再起,但是学电脑受挫、找工作被性骚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潜力股还在成功的前一刻被戳穿了身份,想要和丹尼恢复联系时还瞬间就被把真相揭开,这一步步的遭遇摧毁了她返回上流生活的可能,也终结了她为自己营造的美好未来的可能。
影片的最后,她一个人晃晃悠悠的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又开始喃喃自语,她记得那首熟悉的歌,却已经忘记了歌词,陷入一头雾水之中,满脸泪痕的脸上带着一脸茫然的微笑。
这段“蓝月亮”与开篇Jasmine微笑的憧憬交相呼应着,预示着一段回忆的循环就此终结,而Jasmine卷入滚滚的回忆之中,再也找不到尽头了。
对有些导演作品的无条件期待,是出于对其趣味性的信任:一个人的表现技法可能偶尔失手,创作情绪可能高低起伏,但三观突变的可能性不太大。
看他们的作品,就是聆听聆听人生感想,这种导演的数量稀少,伍迪艾伦当然是一个。
自《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和身边许多朋友一样,我对伍迪艾伦先生的午夜三部曲,几乎是一路匍匐着跟进过来,每一部都流光溢彩、神采飞扬。
这之后的《蓝色茉莉》,依旧全程关注度高亮。
观影之后也是好评如潮,身边朋友罕有反对,嘻哈一阵赞美,夸不了剧作,夸凯特演绿茶婊演得好还不会吗?
我唯二听到差评,来自于半文艺的两个圈外朋友,他们的评价都是——太罗嗦,看不下去,睡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很对啊,作为叨逼叨派导演的杰出代表人物,伍迪艾伦的《蓝色茉莉》同一主题反复渲染不加节制,姐妹双婊一主一副双线叙事设置老派,推进速度缓慢,任何戏剧性的反转都在可预期范围内,一直期待的惊喜到最后也没有发生,整个电影晃晃悠悠,一派暮色。
一派暮色就对了,反正79岁的伍迪艾伦的确不年轻了。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导演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有基本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导演,伍迪艾伦排名居前。
他根本就是把电影当成宣讲工具,年轻时可能还在乎技巧,年老了就自说自话了。
其实所有老年人都一样,他们才不在乎要跟你证明什么,要向你讨好什么,他们就是拉住你,反复反复讲他们要讲的那句话,伍迪艾伦不过是刚好会用电影表达而已。
“天下女人都是Bitch!
”——《蓝色茉莉》我看得津津有味的点在于,伍迪艾伦先生对女性的“嘲讽”可真是不留情面,“嘲讽”这个词并不准确,但大概就是这种负面的玩笑的态度:凯特布兰切特演的绿茶婊“茉莉女士”自不用说,各种矫揉造作无下限的的可笑及可怜,她一生的高低起落,伍迪艾伦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就做了总结:“我跟这儿的谁睡觉,才能换杯加柠檬的马提尼?
”伍迪艾伦讽刺得更无情的,是莎莉扮演的妹妹“生姜小姐“。
莎莉从一出场就是作为凯特的陪衬,她总是能自觉自愿地给姐姐一切绿茶行为找到辩护理由,她对姐姐的宽容并非来自同情,至少一大半是源于幻想式的崇拜,“生姜”不过是Loser版的“茉莉”,天资欠奉,努力不够,跳两步就回泥浆里打滚儿去了。
这种情结,就像绝大多数的仇富者,对财富的崇拜,远甚于富有者本身,无非是他们力有不逮罢了。
都是绿茶婊,凯特布兰切特演的“茉莉”是放坏了的碧螺春,莎莉霍金斯演的“生姜”则是永远能回收再泡的立顿。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不少女性观众在看《蓝色茉莉》时,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审视绿茶凯特,却选择性忽视了伍迪艾伦,实则把所有女性骂了个遍:要么像“茉莉”那样,挨操是为了混口像样的饭吃;要么像“生姜”那样当劳力养活自己,然后为了挨操本身,她对男友Chili“辣椒先生”的评价是“他可能干了!
”。
《蓝色茉莉》里出现的所有其他女性都“不怎么样”,从女仆、健身教练到律师,无论什么职业,都是上杆子的bitch,尤以亚裔律师为甚——能睡的男人睡遍了!
(伍迪艾伦好像电影里对亚裔从来无爱)。
“讽刺”可能是我们的定义,在伍迪艾伦看来,也许人类从来都是如此:雄性争名夺利,雌性择优而取,绿茶与否不过都是途径,自然法则才是人类的本质,可笑的是人们把粉饰的外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
关于伍迪艾伦先生本人,他的形象是极具欺骗性的:身高劣势让他看上去缺乏攻击性,睿智形象让他看上去像个知识分子。
事实上,女人总是对外表弱小的男性放低戒备,却忘了男性的性冲动与此毫无关联,伍迪艾伦的“身高优势“让他可以自由地在女性腰部高度寻找快乐,让女星欣然接受他充满性暗示的挑逗评价。
至于知识分子这件事,伍迪艾伦当然是,但远不止于此,查查伍迪艾伦的生平就能明白了,但显然他很懂得利用这个长处——越是他讽刺的绿茶,越是争相跳进他的茶杯。
伍迪艾伦对女人的热爱和嫌弃是密不可分的,比绝大多数孔武有力的导演,他作品中的性冲动都要丰盈得多。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刚好伍迪艾伦的养女再次发表“童年遭性侵”的血泪控诉,而他赢取另一个亚裔养女的“传奇”,完全不逊于任何电影故事。
供她生活,为她“干体力活”——我估计,伍迪艾伦在内心里,养女和老婆的标准也没大差吧,不过是叫法不同罢了。
伍迪艾伦性侵养女一事的是非,并不在电影评论讨论的范围之列,只是和前妻这一切戏剧化的陈年旧案,有可能是伍迪艾伦女性态度的根源。
无论如何,道德和才华似乎不必捆绑销售,况且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定义道德和才华两个概念本身——这就已经很难了。
只有一点倒是很确定:道德的标准从来都是改变的,倒是才华的刻度倒是一直都在那里。
你奈他何!?
继续广告下微信公共账号呗: mydunhe
习惯揣摩所有叙述性创作的逻辑性,因为不合日常逻辑的地方运用恰到好处了就是艺术创造,就是戏剧性,用差了用烂了就是二流作品。
算是一种用叙事学最浅薄的方法揣测作品有没有达到基本值得一看的标准。
这片子里的一个戏剧点看上去有些牵强,就是女主搞崩了第一个王老五以后,居然还有一个更灵的送上门来。
她作为一个几乎一无是处的前贵妇现贫女,居然有那么多机会翻身,勾搭到的第二个男人不但有钱,还是搞政治的,教养也比一个更上层楼。
这简直太小概率事件了。
后来想想也不尽然。
第一次傍到银行家,也许是她的运气。
但之后养尊处优,混迹于上流社会,贵气自然也就培养出来了,就算气质风度不是钱堆出来的,那举手投足和开口腔调则是一种阶级铭牌。
硬件方面,有钱好保养,贵妇的颜和身材自然也都不差。
钱填不满无知的头脑,但是可以让你周游世界游眼过街,让你跟各路高端人士交往,成为一个“见过世面”的人。
最后再加上天生丽质和那一身当年留下来的顶尖时装,这一切都是女主的“身份证”,是她属于一个特殊阶级群体的“证明”。
虽然它在这个故事里已然过期,或许可以算作伪造。
当然也不是说男金主二就是瞅着这种女人去找的,但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在这个圈子里历练出来的,她的穿着打扮一针一线都符合这个圈子里对好品味的定义。
她让这个男人觉得这是个“自己人”,她符合在这个圈子里长大的男人心中的“理想型”,还不是露水之欢的那种,而是登堂入室的理想型。
所以女主能通过找到第二个有钱男人而东山再起咸鱼翻身,一点儿都不奇怪。
哦对了,人家可是不说“有钱人”的,人家说“someone substantial”。
这也是创作者小心取用的一个形容词,一方面是个比较高雅的词,来自拉丁文substantia;另一方面从词根上来说有“重要的”和“物质的”两层意思,词源上又有“本质”、“精髓”之意,算是拜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双重暗喻。
而女主的妹妹在同一场聚会上钓到的那个则要差上好几层,自然也是同类吸引的道理。
不是说人都只喜欢跟自己像的,只是在聚会这样的场合,聊天打趣,总是层次相仿的人比较不容易让彼此出丑、难堪或无聊,便也就聊上了。
真正的平女高攀上王子的,如果不是处心积虑精心设计,就是有惊人的机缘巧合。
去个爬梯就能与金主坠入爱河的,只有与金主或真或假身份相符的人。
看完回家的路上,我跟陪俺去影院的姑娘说,你也快攒钱买几套高档点儿的衣服,去钓个有钱人来,今后咱俩买书买电影票的钱都你男人垫着了。
姑娘表示再不陪你这个死基佬出来看电影了。
后来我说,咱让你去傍大款的动机不对,太薄弱了,肯定鬼都钓不到的。
两人遂大笑。
《蓝色茉莉》:换个结局,茉莉会逆袭我原以为剧情会这样发展下去:下半部,茉莉一边欺骗着外交官,一边继续努力学习,终于有一天,她取得了资格证书,而外交官也发现了她的谎言,但是却依然被她的不懈感动,最终茉莉的不屈不扰,勇于追求的精神使她获得了幸福。
而妹妹金洁,虽然被那个结了婚的音响师欺骗了,但却也在这次外遇中对比出了以前生活的不同,开始明白生活有着更高的层次,她不肯再回到废柴男友的身边,开始追求新的生活。
而继子最终也通过妻子对他的爱发现,原来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多么完美的一部宣传正能量的电影。
可是,导演偏偏就打碎了这个美梦,撕开所有美好的外衣,扼杀所有的希望,揭露了一个残忍、真实的世界给我们。
有趣、惊恐和心碎的堕落妇女形象是影评家对女主人翁茉莉的定义。
豆瓣上的评论也一面倒的批判茉莉爱暮虚荣、傲慢、虚伪、自欺欺人。
个个都正义的指责茉莉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好象自己超凡脱俗,烟尘不染一样。
我想说的是:是社会的不堪造就了茉莉的悲剧,积极上进的茉莉成为了这个充满着贪婪、欺骗、唯利是图的市侩社会的代罪羊。
茉莉不是骗子全剧并没有说她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婚姻,她拥有美貌,所以她那个骗子老公才会和她结婚,这有什么错?
茉莉只是享受金钱带给她的光芒和荣耀,却没有做什么非法事情。
有人指责说,她其实知道她老公是骗子,但却装作不知道。
我想,也许她是隐约有怀疑,就象我们所有的家庭主妇不太了解自己的丈夫真正在外面做些什么一样,并不清楚事实的真相有多恶劣,不然,她不会傻到用自己的名义去注册公司、开银行账户,这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最后还向FBI告发了丈夫,而这同样是要用失去奢华生活做代价的。
话又说回来,她的那个骗子丈夫为什么可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经融犯罪这么多,却最后由一个电话才被调查出来?
在这之前,那些律师、援助生、国家机关,投资人都在做什么?
只能说明,他们都喜欢金钱,对能获得金钱的事情,所有人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说到后面遇到外交官她说谎,用茉莉自己话做解答:略加粉饰了一下,省去了不必要的细节,可重要的是,我的情感,我的观点,我的幽默,都是真实的我。
大家都一样,就象应聘、相亲,先捡自己的优点介绍给对方,谁不喜欢撑门面?
而后面谎言被揭穿后,外交官的表现,更证明了,茉莉说谎的迫不得已,果然,事实上,她确实也有着敏锐的设计天赋和社交能力,只是这个腐败社会不肯给她展示的机会。
外交官看中的只是她的外表和她所描绘的虚假身份,对于内在真实的她,其实他不在乎。
整个社会都是虚伪的,大家都在互相欺骗。
偏生这些罪过,都由这个倒霉的破了产的茉莉来承担,所有的人用嘲讽和漫骂来撇清自己内心的肮脏。
茉莉没有爱慕虚荣在淘宝上买仿版的大牌,存钱买奢侈品,遇上话不投机的朋友敷衍应付,这是我们最常做的,茉莉只是千万个我们当中放大了,特定的一个。
虚荣是人类上进的动力之一,每个人都向往过上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才会奋斗,才会努力。
因为破产,她不得不吃着廉价的蛤蜊却回味着美味,瞧不起护士的工作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委屈求全,拒绝矮个男和牙医的骚扰却又积极寻找合适的再婚对象,就因为这样,就指责她不够现实,好高好高骛远?
事实上,她只是忠与自我,她不肯自暴自弃,她告诉妹妹应该追求更好的生活,不然永远摆脱不了现状。
如果我们不奢望更好的生活,怎么会努力改变?
当农民就安心的当一辈子就好了,干嘛脱贫致富,屌丝逆袭?
茉莉不放弃做梦,陷入困境以后,千方百计地想走出去,她没有心情和妹妹的朋友们享受人生,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恶补电脑,而她学电脑又是为了在网上修读室内设计的课程,她将高傲的态度和优雅的姿态化为奋斗的动力。
剧中哪个人不是追逐金钱、贪图享受的呢?
金吉和前夫买着彩票做着发财梦,中奖后想投资梦想着挣钱;继子恨茉莉不应该告发他老爸,因为这样使他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和经济来源;外交官购买了能容300人的海边别墅,为从政做好准备。
享受生活有罪吗?
当别人的行为和目的和我们不一样时,或则说太过高远时,我们会开始排斥她的存在,茉莉没有成功,所以她所有的梦想便变成了白日梦,不切实际和拜金主义。
在电影结尾处,在结婚的前夕被男友抛弃的茉莉冲出金洁的家,失魂落魄的游荡在街头,自言自语。
但我相信,换个结局,茉莉会逆袭,以她好强、不甘现状的个性,她会坚强的支撑过这个潦倒时期,她的坚韧最终会为她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1.刻薄女性的虚荣,细细想完全是男权作祟,谁说男人不虚荣?
个个有过之而无不及。
偏偏一代代男文豪都这么做了,无论直弯,无论福楼拜还是田威,结果女读者还拍手叫好,哎呀真是鞭挞入里太他妈深刻!
搞错没有?
2.并没有当初改编《美国悲剧》的那种一气呵成天衣无缝,这个版的《街车》肯定没有《赛点》牛逼。
但是老头杀手锏还在,选角。
3.田纳西威廉斯是个色情狂,所以他的戏必须是空气里都有精液的味道;老爷子这岁数还是算了吧,所以这个版本里性的味道完全稀释,重点谈钱。
茉莉甚至并不真在乎老公偷情,她在乎她的艾尔威包!
芬迪包!
忽然觉得拍这个片的灵感,莫非是因为攻占华尔街?
4.莎莉霍金斯是bbc花旦出身,过去演古装片美女包括奥斯汀剧女1号,偏偏拍了部迈克李片从此就成了女蓝领代言。
这次看能不能捞个一直无缘的提名。
5.看到bobby的名字就知道一定是演现代斯坦利,结果老爷把这个角色分成两个人写,所以看到妹妹前夫出来还吓一跳。
然后bobby的戏也少得可怜....下次复排话剧版再争取机会吧。
鲍德温年少未肥时还和杰西卡兰芝合作过电视版街车,现在他那身段就.....好像有说也减了肥?
应该是拍这片以后的事了。
6.其实是喜剧,金球奖硬把cate分到正剧类是存心成全艾米亚当斯吗?
louie c.k.无法直视,他一出来我就忍不住笑....这位先生千万不要去演正剧。
7.按常理,茉莉肯定应该找现代费雯丽尼克基曼。
巧在Cate也是澳洲人,加上名字本来就叫布兰奇,各种天注定,迟来的影后近在咫尺。
这位女优应该当仁不让影坛最会演戏第一位?
一直觉得她比斯特里普路更广。
斯特里普当然可以演布兰奇,问题是,观众更愿意看斯特里普变换各种口音,观众甚至可以看她演妈妈咪呀跳热舞,但观众应该不会想看斯特里普版的布兰奇。
而Cate,她可以从查理斯塞隆的角色演到凯瑟琳赫本的角色,哦对了,她甚至演过凯瑟琳赫本本人!
茉莉肯定不是她最好的角色,一招一式信手拈来不在话下。
其实她更需要一部一生一次的角色,就像重力对于桑抓,演技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那种角色和演员合为一体的效果,那才是代表作。
她不需要证明演技,要看演技,她的阿玛尼香水广告就足够了。
当然了,目前她最需要的是奥斯卡。
ps:以老头一年一片还要自己写剧本的速度,情节的不合理也不能苛求,反正他拍的是荒诞喜剧。
贵妇怎么会蠢到老公偷情自己不知,贵妇只是装作不知。
所以这片最大笑点是女人望着老公说,你应该荣幸,因为我爱你.....天雷滚滚啊。
随便上个补习班,遇到的同学的爬梯居然会有艳遇?
妹妹遇到个贱男还算合理,疯子遇到个多金男就胡扯了。
多金男还蠢到爆?
所以,荒诞喜剧别当真。
何必如此狰狞
客观得说介于三星和三星半之间,几乎还要归功于精灵女王的神发挥。一切都是老头子的调调:光线色调配乐,只是场景从欧洲来到旧金山和扭腰;内心戏比午夜系列进步很多,可故事太过单薄,而且这叙事风格是诺兰附体?精灵女王奥斯卡会提名。Park Ave被黑出翔,观众大半是白发的伍迪脑残粉,拄拐杖率最高场
mentally breakdown 不是所有的话痨都有趣. 很多景点都很熟悉,三藩啊.
伍迪艾伦的电影最精确的是他对人的社会色彩的认知之透彻。凯特神经质诠释很到位,莎莉小女人的味道总是很生动。好电影
第一次发现伍迪艾伦电影里的人物性格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
这个名字就很俗,莫非是讽刺什么的我没看出来?
晕死,史上最不好笑的伍迪艾伦。
拜金女的噩梦。
国航的机上影院有这部电影,没用耳机直接看字幕看了个大概。赶着下飞机就顾不上结尾。整个故事和叙述方式有点乱,主题也不够明确,喜剧性不强,不太像伍迪艾伦的菜。只是成全了kate的表演。
这实在是欲望号街车一部实在糟糕的仿品,实在糟糕,只能算是女王的个人秀了
最俗的那句话说得最精准: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得多厌女才能写出这样的角色啊。。对Cate来说就是个展示演技的机会。Alden演了她儿子,出现了几次,造型风格都不一样
Woody Allen拍电影就跟玩一样,一种“我乐意”的感觉。所以并不是每部都那么认真那么较劲。他很多电影都像小片段,没有太多顾虑,也就容易很断裂。
导演的功力很深厚,女主也美的惊人
对不起,是我逼格太低了。
“翠西亚刚去看完伍迪艾伦的新电影——讲的都是担心在纽约变得神经质的故事。他就这个主题还拍过另外一两部电影,翠西亚心想不知他有没有考虑过搬家,听说他早就铁了心绝不离开纽约。因此估计他还会继续拍下去。”(《基本无害》)【凯特女王的演技真是好啊_(:з」∠)_【20170317于小西天
不太喜欢呢。但是一个女人撑起一部戏,很强。
不作死就不会死。伍迪艾伦总是在假装自己在假装刻薄。
就……just another ordinary woody allen picture,有意思的是友邻的短评,一半认为是喜剧,另一半认为不是
松松垮垮的情节,喋喋不休的唠叨,分了三次才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成为一件皇帝的新衣,用嘲讽权贵践踏蓝领来玩着讨好中产阶级的游戏,姿态一点都不好看。凯特布兰切特即使得了金球奖影后,也是这矫情老头的装逼道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