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

Hotel Rwanda,卢安达饭店(台)

主演: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内多,华金·菲尼克斯,尼克·诺特,哈基姆·凯-卡西姆,托尼·戈罗奇,法纳·莫科纳,大卫·奥哈拉,莫苏西·麦格诺,西莫·莫加瓦扎,卡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南非,意大利,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4

《卢旺达饭店》剧照

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7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8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9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0

《卢旺达饭店》长篇影评

 1 ) 历史背景及内容简介

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

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

在1962年独立以前,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

灾难的根源正是来自这些殖民者。

图西族人皮肤较白,五官较接近西方人,比利时人竟以这个理由让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占总人口85%的胡图族人。

然而卢旺达独立之时,比利时人又让胡图族人接管了权力。

两个民族的矛盾爆发了。

图西族武装撤退到邻国乌干达,时刻准备反攻夺权。

而卢旺达当局的胡图族政府也通过广播在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在军队之外滋生了许多更为激进的民兵组织。

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在1994年的这个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座机被不明飞弹击落。

胡图族激进分子一口咬定是图西反政府武装所为,于是屠杀爆发了。

保护图西族女总理的比利时维和士兵连同女总理一起被暴徒杀害,美国刚刚经历了在索马里美军士兵遭虐尸事件,决定不干预卢旺达事务,国际社会普遍持相同态度。

联合国维和部队大部分撤离,法国派兵将西方人全部撤离卢旺达,随后也就离开了,留下了这一片完全无秩序的人间地狱。

这时候,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比利时人开的酒店经理,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担负起了辛德勒的责任。

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历经艰险保护了1000多名图西族人,而他自己险些遭到视其为叛徒的民兵的杀害。

在卢旺达饭店,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场景上演。

整整一百天过去,直到图西族武装和乌干达军队攻入基加利,屠杀才告一段落。

然而惨剧并没有结束,200万胡图族人害怕遭到报复,纷纷逃往邻国,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屠杀。

无数的人在路上和难民营中死于霍乱和疟疾。

直到这时候,全世界仍然默不作声。

正如影片中一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

然而,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

即便是那位勇敢的拍下屠杀画面的记者。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已经尽到了责任,然而他临走时留给他的卢旺达情人的只有一堆废弃的钞票。

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

在西方人眼中,100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

”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

他们会审判战犯!

”影片导演特里·乔治和当事人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一起在幸存者敬仰的目光中走过,一起在4000具干尸边走过,他将他的所见所感真切地反映到了影片中。

 2 ) 《卢旺达饭店》经典台词

◎我想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哦,上帝,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当这个世界闭上双眼,他却敞开了怀抱。

◎家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保罗:不会有人来救援我们、来干涉我们的事儿了。

我们只能靠自己。

我知道我们之中的很多人认识在海外有势力的人,你们必须联系他们,必须告诉他们我们的处境,跟他们道别。

但当你说再见的时候,就好像通过电话能抓住他们的手。

让他们感觉到:如果他们放手,你们就将死去。

我们必须使他们感到羞愧,以至于这样他们就会帮助我们了。

 3 ) 真相让我觉得被戏弄

电影主角原型被抓了,真相令人作呕,发明历史的人可憎!

他根本不是一个英雄,反而做了很多丧良心的事。

让住店旅客缴纳高额费用,发灾难财,还协助恐怖分子查询住客信息。

今天看到这个视频真的让我愤怒!

这部电影当年看的时候真的让我震撼不已,也对主角的非凡义举钦佩敬仰。

把一个伟光正的故事和人物安装在截然相反的事实上,无法让人理解包容,只能憎恶创作者的险恶用心!

【好莱坞塑造的“卢旺达辛德勒”,竟然是个“恐怖分子?

-哔哩哔哩】 https://b23.tv/KRLJbKk

 4 ) 卢旺达屠杀背景

比利时的种族划分是起源,法国从头到尾一直向胡图族输送军火物资,正是密特朗的干涉和支持让Bagosora 横行无忌。

本来联合国部队可以有所作为,护卫总理的前宿主国比利时籍维和士兵被杀,导致剩下的比利时籍维和部队全部撤离,达莱尔只剩300兵员,为阻止屠杀,他只得致电联合国增兵3000。

而就在半年前的93年10月,美国在索马里的伤亡引发舆论关注,克林顿不敢再强力干涉类似事务,英国无非亦步亦趋,两大最可能干涉的安理会常任成员国态度暧昧,法国不支持,也就决定了联合国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片中达莱尔申请增兵,但只来了一小队,而且只是护送白人回去的,还命令达莱尔撤退。

片中没讲的是,来的那小队主要是法籍部队,他们对被杀的图西族不闻不问,却在Bagosora 战败后,帮他建立胡图族难民营,而且后期一直将卡加梅视为哈比亚利马纳的凶手调查。

卢旺达和法国的关系直到萨科齐获选总统访问卢旺达期间,承认法国对卢旺达大屠杀判断失误,这才有所缓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达莱尔拒绝撤兵的命令,继续留在卢旺达,利用剩下的这300名士兵,配合像保罗,Zura Karuhimbi这样暗中保护图西族的人士,在胡图族的屠杀中挽救了两万多图西族以及——为什么保罗值得称颂?

Bagosora 在1993年到1994年进口了50万大砍刀发给当时的胡图族民兵组织,如果你身为胡图族却同情图西族,你会被视为背叛者,同样会被杀,这种处境比辛德勒危险多了——被视为背叛者的胡图族人。

屠杀到7月份,卡加梅率领反叛军“卢旺达爱国战线”战胜方才停止。

但后期由于卡加梅招募了很多幸存的图西族平民,反叛军报复情绪强烈,卡加梅事实上默认了军队对胡图族人的报复性杀戮,这一期间又有10,万到20万胡图族人被杀。

直到卡加梅平定境内及刚果境内胡图族人反抗势力后,卢旺达才迎来和平。

在此之后,作为事实上的卢旺达领袖,卡加梅抛出了《2020年宏愿》,借着盗取刚果的矿产资源,带着卢旺达奔跑在新加坡之路上。

这位老兄风格和方针都和李光耀很像,是位非常值得研究的政治家。

 5 ) 卢旺达大屠杀

昨天看完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或者说是当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某种形式的纪念品,内心久久难以平复。

在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让全人类蒙羞的种族大屠杀,胡图族人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疯狂地屠杀了将近80-100万的图西族,约占整个国家八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讲述是饭店经理保罗如何在屠杀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拯救了1200多位难民的故事。

这部影片不仅是部优秀的电影,更是从某个角度回顾当年大屠杀的纪录片,也是人类自我警醒的良药。

卢旺达是个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国家,国内主要有两个民族,胡图族占人口85%左右,图西族占人口的15左右。

从历史上溯源,他们是非常接近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语言、习俗,只是在古代图西族更偏重游牧的生活方式,胡图族更多从事农业。

其他国家的人很难分清他们的种族。

就好比影片中哪位美国摄影师提出的疑问:胡图族和图西族到底有什么区别?

区别并不是天生的,就像矛盾也不是天生的一样。

在19-20世纪的殖民时代,卢旺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为了方便统治,特意拉拢肤色比较接近白人对自己比较亲善的图西族人,给予他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特权,借助他们来通知卢旺达。

对于两个种族的区分甚至是非常随意的,比如影片中提到的身高、鼻子的宽度、头颅大大小、肤色的些许差异等等。

这实际上为九十年代的种族大屠杀买下的定时炸药,比利时跟卢旺达的渊源在影片中通过很多细节表达出来。

比如保罗所在的酒店就是比利时航空公司的,在维护部队中也有很多比利时的士兵等等。

那么在二战结束后六十年代的时候,胡图族开始反抗图西族的统治,甚至将大部分图西族的贵族和精英驱赶到了邻近的乌干达等国家卢旺达独立后两个种族的矛盾就从未停止过,影片最开始就是胡图族的极端主义地下广播进行种族歧视宣传。

保罗经常去购买酒店补给物资的商人,也带有极端的种族倾向,后来在大屠杀中成为民兵组织的领袖。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到了1994年的时候实际上两个种族的冲突还是很严重的,不仅仅有历史旧怨的残留。

这时候西方国家罔顾实际情况,以终止经济援助要挟卢旺达实行多种族多党制度,所以当时总统是胡图族人,总理和几位部长是图西族人,可以想象两个怀有积怨的种族,在没有完全和解的情况下,联合政府的管理必然是混乱冲突的。

当时逃亡到乌干达的图西族人参与了乌干达国内战争,他们支持的乌干达实力获得了胜利。

图西族人在国外组织力量成立了卢旺达爱国阵线(RPF),这就是后来影片中所谓的“反政府叛军”。

在当时国内外种族矛盾冲突严重,政府行政和国家发展都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

胡图族的总统终于明白种族和解的重要性,因此在周边国家调节下跟图西族达成了和平协议。

这是影片开始时酒店里的人欢呼达成和平的背景。

但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激进分子都反对和平协议。

胡图族的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完成谈判后,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降落时被土制的炮弹击落,导致两个总统当场毙命。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大屠杀,至今都没有定论到底是谁策划发起了这场袭击。

如果没有这次袭击,如果没有导致总统死亡,那么很可能并不会爆发后面的大屠杀。

总统身亡不到一天后,大屠杀就开始了,这让人非常怀疑坠机事件是胡图族激进派有组织的实施,也可见两个种族积累矛盾之深。

从政府高层来讲,图西族的势力迅速被清洗。

影片中胡图族民兵丢过来带血的联合国士兵头盔,就是在总统飞机被击落逝世后,胡图族报复性地杀害了图西族的女总理和部长,同时杀害了保护她们的比利时士兵,逼迫比利时维和部队撤退。

在民间的屠杀就更加恐怖,胡图族的民兵开始用枪支、尖刀、木棒屠杀图西族人。

这场屠杀显然是有组织的,因为保罗妻子的哥哥(图西族)说他的胡图族朋友告诉他们,行动的暗号就是“把高大的树木砍到”。

另外体现屠杀场景的是美国摄影师在街头录制的屠杀现场,以及不断涌入到酒店里的难民。

实际上保罗在最开始是对冲突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的,当他的邻居被胡图族民兵以“间谍罪”抓捕的时候,他的妻子恳求他救救邻居的时候,他很明确地表示说只有亲人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不确定邻居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卢旺达将军、联合国官员、外国的大使,他最初对于局势的判断是偏于乐观的,所以他安慰和劝说妻子的哥哥和嫂子要冷静,不要急于逃离卢旺达。

我想后来发生的变故一定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接着他将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和联合国介入卢旺达的局势,制止这场凶残的暴乱,认为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事态很快就可以达到控制,这也代表了当时卢旺达两个种族温和派和关注卢旺达局势人士的普遍意识。

但是当联合国部队仅仅将欧洲人撤出酒店,将难民和本地人抛弃的时候,他们的希望被无情的事实摧毁了。

就像影片中的联合国部队司令那样,他怀着愧疚和无奈对保罗说,你应该痛骂和鄙视我们。

为什么当时联合国会对卢旺达采取冷漠和无视的态度呢?

当时国际社会的形式非常复杂。

美国刚刚在索马里经历了“黑鹰坠落”的惨痛教训,并被国际舆论批评是为了那里的钻石,所以无意在卷入当时的卢旺达内战。

法国当时在非洲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包括卢旺达在内的大湖区都是法国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区域。

但当时法国是采取支持胡图族的态度,给予胡图族很多的物资武器训练。

甚至当大屠杀开始的时候,采取完全漠视生命的态度,对于逃到法国部队驻地的图西族不予接受,任凭他们在营地外被屠杀,甚至不少传闻说法国部队参与了大屠杀。

在图西族重新掌握卢旺达政权后,跟法国的关系急剧下降,当法国法庭根据少量的证据拘捕卢旺达高官后,卢旺达做出强烈的反映起诉法国前总统、总理、部长和军队高官,指责他们直接间接参与导致了卢旺达大屠杀。

这也是法国和非洲附属国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最终导致法国在非洲影响力急剧下降。

就像那个美国摄影师对保罗说的。

当人们看到这条屠杀新闻的时候,他们会说:天啊,太恐怖了。

然后继续吃自己的晚餐。

这不仅仅是其他国家政府地卢旺达的冷漠,也是普遍民众对于发生在他国时间的漠视。

我们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发生在其他国际的暴乱惨剧,但我们真正关注的有多少呢。

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影片里的保罗机智而勇敢,他是温和派的胡图族人,他通过贿赂和威胁的方式,尽全力来保护酒店这块最后的绿洲。

他发动所有有海外关系的人不停打电话和写信,唤起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对卢旺达的关注。

他最终得以挽救大约1200名的难民,虽然相对死去的100万图西族人来说,简直就是沧海中的一粟,但对于人类野蛮屠杀中而言,这无疑是人性光辉一面的闪光。

但就整体而言整个屠杀没有被阻止,当图西族的武装将胡图族的军队和民兵打败后,这场屠杀才开始接近尾声。

联合国对卢旺达大屠杀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和价值。

在1998年克林顿访问卢旺达,在机场向死难的卢旺达人民表示了歉意,提供了补偿性的援助。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纪念时,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作为非洲人的安南,正是当时向卢旺达联合国部队下达不允许首先使用武力的人。

他当时是处理卢旺达事务的副秘书长。

或许正是由于卢旺达和南联盟的人道危机和种族屠杀,才使得后来联合国对于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更为迅捷和敏感,因为人类无法在承受如此让自己羞愧的惨剧。

当保罗质问胡图族民兵组织领导人的时候,他说:难道你没有想过,你是不可能把他们都杀光的?

那个胡图族民兵领导人反问他:Why not?

我们已经杀了一半了。

在最后他们抵达联合国难民营地的时候,红十字会的女士说:他们说车上已经没有空间了,保罗回答说:我想空间永远都会有的。

前者是代表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后者则代表了希望和未来。

后记:当时的(包括现在的)联合国实际上在处理国家问题是存在体质上的缺陷。

实际上联合国的影响力仍然依附于美国等强势国家,当美国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介入时,联合国自己无法去实施干涉,内部成员国意见和利益的不一致,各个国家对局势发展的判断和定性。

在没有发生大屠杀之前,谁能保证预料到未来呢。

在人道主义措施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之间的界限太过于模糊,情报和判断也很难做出决断和假设。

在人道的后面掺杂了太多的国家和集团利益,使得事情的发展绝对不会是完全理想和理性的。

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国际性的事物就更加复杂。

比如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错误判断。

假如当时卢旺达后来不会发生大屠杀,联合国又介入了卢旺达内政,那今天又如何来评断你。

有时候牺牲几千人或者某些正义合法的权益,但是可以挽救几十万人的生命,但是在事情没有发生前,没有人能够预料未来。

现在国际上很多遗留的问题,都是西方殖民者当年留下的祸根。

比如卢旺达的种族歧视和冲突、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纠结。

太多的事情都是那些伪善的殖民者留下的,然后他们拍拍屁股走人,或者重新以调停者裁判者的身份出现,对着他们自己造成的祸事指手画脚,充当救世主的角色。

人类是不是可悲呢。

 6 ) 100万对我们来说只是数字

你不能想象,这是现代文明的20世纪末;你不能想象,在一整个国家,法律、道德、秩序、人性完全丧失殆尽;你不能想象,在一百天的时间里,100万人惨遭屠杀;你不能想象,面对这一惨剧,全世界竟然默不作声!

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

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

在1962年独立以前,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

灾难的根源正是来自这些殖民者。

图西族人皮肤较白,五官较接近西方人,比利时人竟以这个理由让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占总人口85%的胡图族人。

然而卢旺达独立之时,比利时人又让胡图族人接管了权力。

两个民族的矛盾爆发了。

图西族武装撤退到邻国乌干达(那也是个恐怖的地方,见影片《末代独裁》),时刻准备反攻夺权。

而卢旺达当局的胡图族政府也通过广播在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在军队之外滋生了许多更为激进的民兵组织。

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在1994年的这个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座机被不明飞弹击落。

胡图族激进分子一口咬定是图西反政府武装所为,于是屠杀爆发了。

保护图西族女总理的比利时维和士兵连同女总理一起被暴徒杀害,美国刚刚经历了在索马里美军士兵遭虐尸事件(详见影片《黑鹰坠落》),决定不干预卢旺达事务,国际社会普遍持相同态度。

联合国维和部队大部分撤离,法国派兵将西方人全部撤离卢旺达,随后也就离开了,留下了这一片完全无秩序的人间地狱。

这时候,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比利时人开的酒店经理,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担负起了辛德勒的责任。

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历经艰险保护了1000多名图西族人,而他自己险些遭到视其为叛徒的民兵的杀害。

在卢旺达饭店,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场景上演。

整整一百天过去,直到图西族武装和乌干达军队攻入基加利,屠杀才告一段落。

然而惨剧并没有结束,200万胡图族人害怕遭到报复,纷纷逃往邻国,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屠杀。

无数的人在路上和难民营中死于霍乱和疟疾。

直到这时候,全世界仍然默不作声。

正如影片中一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

然而,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

即便是那位勇敢的拍下屠杀画面的记者。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已经尽到了责任,然而他临走时留给他的卢旺达情人的只有一堆废弃的钞票。

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

在西方人眼中,100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

”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

他们会审判战犯!

”100万人,对我们来说似乎仅仅是个数字。

当我们看到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的数字时,你会觉得它不再是数字。

然而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这仍然是个数字。

这部电影沉重、真实地让全世界看到这100万意味着什么。

影片导演特里·乔治和当事人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一起在幸存者敬仰的目光中走过,一起在4000具干尸边走过,他将他的所见所感真切地反映到了影片中。

《辛德勒的名单》、《上帝之城》、《血钻》、《末代独裁》、《不朽的园丁》、《战争之王》、《黑鹰坠落》……一个又一个名字只能告诉我们,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下,人间惨剧从来就没有停止。

现在,这灭绝人性的一切正在被遗忘的大陆---非洲上演。

说点题外话。

美国干涉索马里内战,遭遇美军士兵遭到虐尸的惨剧,某媒体鼓噪道,“美国霸权主义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在国内的压力下,美国不再干涉卢旺达内战。

坐看百万人被屠杀后,该媒体责难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起人道主义灾难视而不见”。

我说这个正在伟大复兴的民族,是否也该开始承担一点国际责任,而不是在一旁冷嘲热讽。

比如现在的苏丹达.尔.富.尔,已经20万人丧生了。

我并不打算美化西方人,美国高声问罪,只不过因为这是给予压力的筹码。

无论对于哪国,20万,30万,100万,600万都只是数字而已。

一切只能靠自己。

如今扬眉吐气的犹太人,让全世界人都知道600万同胞被杀的惨剧,让德国人低下了头。

中国正在变强,声音正在变得有力,相信我们当年的惨剧也会得到更多的认知。

那卢旺达人,乌干达人,津巴布韦人,索马里人,苏丹人呢?

-2022年注:这篇影评写于2008年。

下边的评论论调很好地体现了这十几年来的变化。

 7 ) 隔岸观火的我们

很多人说非洲是被上帝遗忘的角落镜头已经拼命为我们粉饰了杀戮的镜头 可是那些眼神 弯刀 尘土 还是足以敲击心灵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宏伟的配乐和黑白中一点红的画面处理 卢旺达旅店更像是个纪录片 在照顾了观众接受程度的同时 尽量朴实 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发生 我们看完影片 大多不能平息我们为之动容 我们流下眼泪 也许我们会跟朋友推荐推荐 在豆瓣评个5星 搜查一下Don演的其它影片发现这演员还挺多元 或在评论里感叹一下战争的无谓人性的卑微政治的丑恶等等等等可是我们什么也不能改变难道我们不是片中电台记者口中看完电视新闻感叹一句Oh thats horrible然后继续吃饭的观众么想到这里总觉得很悲哀 片中的白人记者离开旅店被撑伞的时候感叹自己Shameful 可待下去就有死的危险 自己又无力救那个非洲女孩 换作是你 你会留下来拼命保护她么?

Madam Archerl很伟大 但常人都无法做到舍弃家人朋友和一切奔赴战火弥漫的非洲无偿救援非洲大陆的硝烟从未消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净空法师曾感叹 联合国开了这么多年的会 我没有看到人类有被解救的迹象津巴布韦 苏丹......这些国家发生着可怕的事情 可是它们对于我们可能也就是个国名 一生都不记得有什么交集 于是没有人为了充当胸口画着S的某男拯救世界和平冲向非洲做志愿者去 大家都变成了看客我突然想到一个有点傻缺的假设 比如有一天上帝问你 非洲某个你从没去过的国家里上千万个你根本不认识的无辜百姓将死于即将爆发的战争 但只要是你现在让我砍掉你的左手小拇指(处理成意外事故) 我就可以避免战争的爆发那些人都可以保命 但没有人会知道你做出的牺牲。

那么你会如何抉择?

答案只有自己知道孟子说 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 与禽兽无异 然而所有动物共有一个本性:趋利避害 当与切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人总会自顾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所有的慈善都是养尊处优的人闲暇时的娱乐悲夫。

 8 ) 将历史十级美颜

这部电影的简介对文字的运用很微妙,“本片源于真实故事”,这种表述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电影背景确实是卢旺达大屠杀这段历史。

只是电影中呈现的保罗救下一千余名难民的故事,与真实事件恰好相反,事实是保罗将难民扣押在饭店作为人质与他人交换。

此人于2021年因参与恐怖组织被判25年,是名副其实的小人。

我相信在这段历史中一定存在真正的救赎,天降猛男另有其人,只是不同此片讲述一般。

拍摄者的叙事手法值得学习,如果不了解历史只是欣赏电影,很容易被情节打动。

而这可能刚好是拍摄者的目的—扭曲历史甚至影响意识形态。

电影中砍人的刀特意强调是zg制造,可能是我看完全片都没被打动的原因之一。

 9 ) (多图)2022年的卢旺达|那些我去了卢旺达之后才知道的事

因为工作需要,7月下旬去了一趟卢旺达。

时间仓促到没空做功课,仅有的认知也停留在《卢旺达饭店》那部电影里。

一、初到卢旺达1、他们的摩的都带了颜色统一的头盔,不是红色就是绿色,后面几天见到了少量的黑色。

每个头盔上都打了广告。

摩的是按时间收费的,起步的时候在手机的计时软件上摁开始。

(戴头盔也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新奇在颜色样式能这么统一)

2、卢旺达的马路是有人行道的,中央分隔带做了绿化,还有正规的公交站。

(对标肯尼亚,这一点很不错了)3、马路边上间隔一公里左右就有警察,但是他们的警察不会随意拦车,随意敲诈,张口就要钱。

在卢旺达的四天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的面孔被敲诈勒索。

(不好意思,又内涵了某个肯字开头的国家了)交警是24小时执勤,所以晚上出门也安全。

傍晚时分,酒店附近的商场

4、干净整洁——名不虚传。

虽然在路边没有看到垃圾桶,但马路旁边的草坪上没有散落的垃圾,也没有臭不可闻的排水沟。

即便是个收入很低的国家,但大家都穿得干净整洁。

基加利是全非洲最干净的城市,卢旺达也是非洲最早实行禁塑令的国家。

5、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原以为在这个“千丘之国”,自行车并不是适用,但在郊区,出行却可以打一辆自行车,只不过是遇到上坡的地方得下车,还要帮忙推车。

在乡村,自行车更加普遍,用来驮甘蔗,土豆、香蕉。

6、安全———刚到的时候,还带着从肯出发的恐惧,窗子不敢多开,有人靠近车窗马上就觉得紧张。

但在基加利,车窗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在这里一点不用担心被抢劫。

下午和晚上没事做的时候,下楼去附近的街道晃荡,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肤色的不一样多看一眼,大家都行色匆匆,忙碌着自己手头的事。

十点的路边,仍然有人在路边摆摊卖蔬菜,小孩子手脚麻利地帮忙母亲打包,收拾小摊,几个西红柿,几个包菜也是一天的生意。

7、虽然街边也有乞讨的小孩和妇女,但比内罗毕的少很多,只在大酒店附近有那么几个。

穿着也挺干净,也不怎么纠缠。

8、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全民大扫除日Umuganda。

9、他们有正儿八经的出租车,是那种在车顶上标记了“Taxi”的统一车型的车子。

(虽然不至于惊讶,但内罗毕就没有。。

)不过打车软件在这里不适用,路费靠砍价。

10、千丘之国Land of a Thousand Hills——有点像重庆,只是没有重庆那么5D魔幻,这边的房子高层只有几栋,超过20层的楼都没有,大多数房子只有1-2层。

某一日去基伍湖,一路都在山路十八弯里穿行,直线行驶不到100米就有一个坡道或者弯道,越过一个山丘,接下来还是山丘。

出城的路段遇到一条河流,岸边是葱葱郁郁的竹林。

老家在四川的同事忍不住感叹:这个地方真让人亲切,跟她老家那边的风景一模一样。

11、基加利十字路口有红绿灯,但是没有拍照功能,倒是一路上有测速检测装置,大部分路段都限速在60km/h。

12、位于基加利的酒店Hôtel des Mille Collines就是电影《卢旺达饭店》的原型,但电影不是在卢旺达而是在南非拍摄的。

13、中餐馆有五家左右,在卢旺达的四天里,前后去了四家中餐厅,但味道嘛,跟大内村没法比。

这一点内罗毕完胜。

某中餐店的自助早餐还不错

14、卢旺达的当地语言是卢旺达语,法语、英语被广泛使用,也有一些人会讲斯瓦西里语。

想起来来的第一天跟接机司机的对话:我们:你是英语比较好对吗?

司机:一点点。

我们:那你是讲法语?

司机:只会一点点。

我们:哦哦,你讲斯瓦西里语?

司机:一点点。

我们一脸地迷惑,那他到底会说什么语言?

(原来还有一种语言叫卢旺达语,是我们无知了)15、卢旺达咖啡————是继肯尼亚咖啡和埃塞俄比亚咖啡后最受欢迎的非洲咖啡。

但跟其他两个产国不同,卢旺达没有悠久的栽种历史,更没有野生遍地的原生品种。

地理上,它拥有适合栽种咖啡的条件,但自1904年由德国传教士传入起,当地的咖啡都是处理不良的商用级别,当中大部分被出口到宗主国比利时。

咖啡是乡村农家唯一可以赚取收入的作物,咖啡蓬勃发展但不像其邻近国家有集中拍卖制度, 推动精品咖啡生产,是在经历战火蹂躏后、经济重回正轨后才开始。

幸存的小咖啡农中,有很高的比例是妇女甚至是寡妇。

传统意义上,种植包括咖啡在内的经济作物一直是以男性为主,而以女性作为种植咖啡的主力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

对于幸存下来的卢旺达女性来说,一起种植咖啡不仅是她们支撑家庭生计的手段,更是改变生活仅有的希望。

她们期盼着以自己的力量重建生活、女性群体和这个国家,为更好的生活着。

正是大家拥有这个共同的目标,这些曾经在暴力冲突中互相对立的妇女于是放下仇恨,重拾勇气与希望,咖啡成了她们连接彼此的纽带,逐渐在当地形成由女性主导的咖啡合作社。

这就是 ABAKUNDAKAWA,意为“我们这群热爱咖啡的人”。

这也是卢旺达的“女性力量”。

——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2020年6月,阿巴坤达卡瓦咖啡都在星巴克门店上市。

星巴克中国的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截图

在卢旺达Question Coffee出售的咖啡包装袋上,标记了一行字“Grown by Rwandan women ”。

16、银背大猩猩——从基伍湖回来的路上看到了大猩猩的广告牌,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888USD/人,后来查了攻略,888已经算很低的价格了,别人去过的是1100USD或者1500USD的门票价,这个低于1000的价格已经是疫情期间的打折价了。

——希望下次钱包鼓一点的时候去看一下金刚的原型。

17、中国公司修建公路的里程占到卢旺达公路总里程的70%。

从基加利国际机场出来不久,便驶上总长36公里的城市主干道。

(这条主干道由中国路桥设计施工。

)18、香蕉酒——比普通的啤酒甜,但度数有12度。

来之前我想象里的卢旺达,是个自然资源几乎没有,进出口还要用别人家的港口,底子弱到普通玩家会选择删号重练的烂摊子吧,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但没想到的是它以凤凰涅槃的姿态,在废墟中新生,在破败里重建,欣欣向荣,充满希望。

闲暇在基加利漫无目的地散步的时候,总会为点点滴滴的不一样所触动。

这里也是非洲,却是不一样的非洲。

二、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周末的上午,去了一趟纪念馆,买票后,工作人员会发一个戴耳机的播放器,可以选择语言,有普通话选项。

先进去看一段视频,然后进入展厅,展位有编号,到了在播放器上摁下对应的编号,就会有详细的音频播放。

即便在去之前做了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但仍然被惊心的图片压得喘不过气来。

省去了尸骸馆,最后一站是儿童之家,里面的图片上列了小孩的照片和去世原因,看完嗓子都疼。

出馆的时候看到一段话,忍不住泪目。

三、基伍湖一日一天往返基伍湖确实是紧张的行程,因为限速的原因,单程耗费4个小时左右,但架不住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玩一趟。

起了个大早,一路上的行人很多,看起来像是国内赶集的模样,有的推了自行车,有的全靠人力,带的大多是甘蔗和香蕉。

大步行走的人群

路边的广告画风让人想起海澜之家

颜色统一的房子

路过一块草地,被这个天然氧吧的地方吸引。

到湖边也才10点多一点,风很大,冷到打颤。

饭店里正好有人结婚(据说是卢旺达人都是周六结婚,这个说法没有找其他人验证),等到快中午的时候客人陆续进场,但直到我们吃过饭离开,也没有看到新人。

卢旺达的物价很感人,四个人点了鱼+披萨+炒米饭+烤香蕉,还有四壶咖啡,也才34000当地币,约等于3400Ksh。

门口的露天餐厅正在给婚礼准备餐食,同事过去看完回来说做的是豆角焖面。

吃过饭坐着车在湖边晃了一圈,然后去坐船,基伍湖的浪有点大。

有房屋的那片是刚果的地盘

卢旺达的地盘

离开前,有个当地人的小贩过来兜售他的明信片,一开始的期待并不高,但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因为图案的设计很有故事感,也做得很精致,所以挑了不同的图案各买了一张。

(除了黑色的线条,其他颜色是用木材(可能是树叶)和布料贴上去的)

回来的路上,买了路边的烤串、烤土豆还有当地的菠萝饮料,相当好吃,是惊喜一样的存在。

快进城了,能看到的那几栋高楼是基加利的市中心

郊区民居,房屋虽然简陋,但卢旺达没有贫民窟。

四、Muhazi湖的下午周末的下午去Muhazi湖,初衷只是想去找个安静的地方吹风晒太阳,仿佛只有这样的状态才叫生活。

因为限速的原因,从基加利市出发去湖边,花了两个小时左右。

虽然一到酒店就点了午饭,但真正吃到饭是两个小时后。

Muhazi湖

地图上的的Muhazi湖有很多分支。

湖边有成双入对的灰冠鹤,身高接近1米,走路也快。

本来想凑近拍个照的,未果。

还有一只老鹰,在几米外的草地里晒太阳,晒一会儿飞出去晃悠一圈。

餐厅里的两桌当地人看起来并不认识,但因为各自的小孩互相好奇,于是大人们安排俩小孩拉着手出去玩,于是羞涩的俩孩子开始了一连串的同步动作,小心翼翼地走几步,再小心翼翼地观望大人,甚至连扭头的角度都是一致的。

等午餐的漫长时间在湖边的秋千上度过的。

回到餐厅落座后,音乐突然停了两分钟,然后传来了中文歌的声音,还是一首我们都没听过的歌。

或许是因为歌曲节奏太慢的原因,全餐厅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我们,我们看向远处的服务员,他一副“看我多懂事”的表情。

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就差把“不是我们点的歌”几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百度了歌词才知道那首歌叫《梅花梦》,听完就知道画风有多割裂了)几分钟的时间可真漫长,原以为只放一首就结束了,没想到中文歌持续了整个用餐时间,成龙的歌,晃着脑袋假装享受服务员给的惊喜。

在卢旺达喝得最多的是树茄果汁

吃完饭就逃离了餐厅,看完夕阳回来的时候,发现歌曲切到了英文歌。

湖边夕阳

五、最爱的是基加利的夜景在卢旺达的每一个晚上,都沉迷在星光闪闪的夜景里。

在Ubumwe Grande Hotel,从停车场坐电梯直达Roof top,看夜景最理想的地方,可以俯瞰到整个基加利城。

某一个晚上去了会议中心大楼(灯光的颜色取自卢旺达国旗的颜色),基加利的地标,去停车场的时候,对面一群西装革履的当地人迎上来,潜意识地躲到了朋友身后,我以为跟肯尼亚一样,肯定又是一番“盘问”,结果他们只是问我们需不需要出租车。

连忙摆手说不需要,他们马上离开了。

——可能是这块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所以出租车的司机也都打扮得比较正式吧。

会议中心旁边是丽笙酒店。

某一晚兴致勃勃地去找了一个稍高的小山包看星星,但最后禁不住风大,没等到十一点,老早就返回了酒店。

卢旺达政府鼓励民众在晚上亮一盏路灯,给晚归的路人还有大屠杀的去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

于是才有了这璀璨夜景。

引用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里的话作个结尾:“They say my country is so beautiful that although God may wander the world during the day. He returns at night to sleep in Rwanda.”卢旺达如此之美,以至于上帝白天巡游世间后,晚上都会选择在这里入眠。

 10 ) Million Voices的歌词(片尾插曲)

Wyclef Jean - Million VoicesAfrican Chorus throughout song:---Ni dyar'izuba, Rizagaruka, Hejuru yacu,Ni nduzaricyeza ricyeza.[When will the sun return above us?][Who will reveal it once again to us?]---Rwanda, Rwanda,Yeah Rwanda, Rwanda.They said: "Many are called and few are chosen,"But I wish some wasn’t chosenfor the blood spilling of Rwanda.They said: "Meshach Eshach and Abednego,Thrown in the fire but you never get burned,"but I wish that I didn't get burned in Rwanda.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so tell me Africa, what’s your worth?There’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Rwanda RwandaYeah, Rwanda RwandaThese are the cry of the childrenRwanda RwandaAnybody hear my cry?If America,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n why can’t Africa,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frica?And if England, is the United Kingdom,Then why can’t Africa unite all the kingdomsand become United Kingdom of Africa?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Yeah, yeah.These are the cries of the children, yeah.Can anybody out there hear our cries?Yeah, heavens cry ... Jesus cry.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you?Yeah, Rwanda Rwanda,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Can you do something in Rwanda?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I’m talkin' 'bout Jesus; talkin' 'boutRwanda Rwanda RwandaTalkin' 'bout … talk'n 'bout ...Talkin' 'bout … talk'n 'bout ...I wanna play my guitar for Rwanda....

《卢旺达饭店》短评

英国拍反思殖民地的问题电影,真是太好看了吧

5分钟前
  • 豆友acboPNlFt0
  • 很差

呕,强大的技术手段用来颠倒黑白和作恶,恶心

8分钟前
  • Eternal
  • 很差

看到法国人协助白人撤退留下无助的黑人,还有片尾Paul说:“There is always room.”时几乎落泪……看了这部片子,更衬托出陆川《南京南京》所谓的反省是多么苍白与无力,简直屎一般的存在...

9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力荐

这不像一部电影,只像一部历史的重阅。没有批评的意思,只是总体感觉太平铺直叙,没有更多深层挖掘,完全依靠了男主角一个人的演技撑场。送走白人那一幕很让人热泪盈眶,还有红十字车翻车让我以为那位白人太太死了的场景有些波澜。

14分钟前
  • MasterViVi
  • 还行

如果再挖掘得深一点可能就更震撼了

17分钟前
  • zmx1025
  • 还行

【D+】仅仅做到了记录和揭露而已。

19分钟前
  • Cardinal
  • 较差

又是丰富历史知识的一天非洲版辛德勒的名单另外 昨天碰巧是大屠杀纪念日“悲剧的历史并不只停留在它发生的时空中,而是融入了亲历者的语言中。被讲述的记忆或许混杂着遮掩和谎言,但它才真正使我们与大屠杀带来的痛感相遇。而记住这份痛感,是为了让悲剧不再以类似的形式重新在当下和未来降临。”不过没给我带来太大震撼不知道为什么ps:短评摆烂一下

24分钟前
  • one鱼
  • 还行

一直在期待那段经典音乐出现,结果出现了,感人指数又没跟上来,导致看完感觉平平。晕勒个去~

2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酒店变成了难民营,我想酒店老板一定会哭笑不得,一方面他不可能像那些士兵一样杀死这些难民,另一方面留下这些人一定会带来杀生之祸。不知道故事原型是怎样的,但我觉得电影中这个酒店经理的确太过理想化,以及我不喜欢英国人和美国人讲这种舍己为人的故事,他们根本做不到

30分钟前
  • 对称的福尔摩斯
  • 较差

看了之后和看阿明感觉有些像 东非真是神奇的土地

33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250#“天啦,太恐怖了,然后我们继续吃晚饭”这句最切中要害,题材感人,不过就艺术手法来说真是一般般~所以一般般就是,我们只能从外部(镜头)获得信息,那是导演的意图,我们可以不动大脑盯着屏幕看完两小时,留下的或许只是那一句震撼的话,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了。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美式英雄主义片。。。。

35分钟前
  • 威少~
  • 很差

看完之后我也只能说“他们真可怜”,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没有身处其境就永远体会到他们的痛苦!看着河边满是尸体的镜头,泪水再也控制不了

38分钟前
  • 临暗
  • 力荐

时隔一年终于把卢旺达酒店后半截看完了。其实对这电影的印象远不如当时奇葩的毛左室友来的深刻。当讨论像当时没有国际势力等介入造成种族屠杀怎么办,毛左青年很理所当然的说,那他们去死吧………

43分钟前
  • 小然看云歌
  • 力荐

20180907 22:55 gtl 主题是男主以宗教似的善良,在大屠杀发生时创造了一个荒原中的绿洲,即卢旺达饭店,救了大几百人。除了这个,其他没啥看头,没有触及屠杀为什么发生,拍摄比较写实。

48分钟前
  • lllllllllllllll
  • 较差

每个民族基本都有一部血泪史,卢旺达饭店描写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杀戮,但时过境迁,故事主角原型如今已成为阶下囚,影片美化了主角。当1994年地球的一端在欣赏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却正在发生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但当历史只能用影像来记录的时候也是一种悲哀。

53分钟前
  • 小山chow
  • 还行

《卢旺达饭店》——想了想,在100万具尸体面前,说什么都多余。杀人有将,救人为医。杀了大半,救其孑遗。小补之哉,乌乎噫嘻? 鲁迅说: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

56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好莱坞塑造的“卢旺达辛德勒”,竟然是个“恐怖分子?【乌鸦校尉】-哔哩哔哩】 https://b23.tv/bh1zFez

1小时前
  • 想跑马拉松
  • 很差

我没被画面打动,却被后面的真实震惊。

1小时前
  • mmm
  • 还行

抄袭“和平饭店”的真事

1小时前
  • 猜火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