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场悲剧.他们自认为获得胜利,所以这变成美国的战争.结果将是一样的,只是会丧失更多的人命."越南指挥官说.可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一点高兴或嘲笑的神情,只是默默地把一片小小的残破的美国国旗插回小树枝头,神情分明是无奈和落寞。
看着电影情节不由得想起家里人讲述的对越反击战....战史改编的电影难免情节上有些平淡....对其不了解的人会感到空洞,对冗长混战的场面感到烦躁(一如葛底斯堡)但是这种触动恐怕只有亲历和幸存者才能体会....相比于第一滴血....已经非常写实了....反战的反思往往未必是通过钢锯岭或者战马这样才能传达,尽可能的真实并正面展示出残酷也是可贵的尝试……
这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英雄塑造的侠骨柔情、忠肝义胆、完美无缺。
他听从总统的使命召唤,履行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一住无前踏上彼岸的未知战场。
前方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后方一封封阵亡通知书。
血肉横飞的战场与军嫂悲伤无助的眼神共同交织成一幅战争的画面。
男主说,“我不保证把每一个人带回来,但我承诺第一个踏上战场,最后一个离开战场。
”但为什么而战呢,这不是军人该想和该问的。
是的,无论什么样的战争,身处其中的人都不是为主义、为正义而战的,而是在为战友而战,为身边同生共死的兄弟而战的。
我是在豆瓣的推荐下看的这部电影,震撼了我许久!觉得原来一直以为美国战士就只是会运用一些高科技武器尤其是轰炸飞机在他国林空飞来飞去,放几颗炸弹.看了这电影后,其实美国人也是会站着冲锋陷阵,任凭越南人机枪扫射!他们为彼此而战,不是为祖国,为自己.就因为国家的一个命令,他们就得抛弃妻子,上战场!回来时没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只是失去友伴的心灵创伤和战争留下来的无法磨灭的阴影.突然让我想到我们的革命先烈,他们又何尝不是呢?看完后,我就一想法:维护和平,远离战争!
战争的残酷毋庸置疑。
我个人更喜欢电影通过侧面来表达这样的想法。
阵亡通知书的寄送,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口表达。
说他最讨厌这样的一份工作。
而那位军人的妻子却毅然决然的接替了这份工作,转而成为阵亡家属有所憎恶的对象。
另外一个是那位记者。
在经历过一番耳濡目染的厮杀,在将伤员送上飞机之后,他丢掉武器,拿起他的相机,重新拍下战场上令人心碎的瞬间。
不知道这部电影会多大程度的促使我买一部上好的相机。
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定会买一部上好的相机,记录生命中点滴的精彩。
摩尔的战前动员演讲很不错,联系前后,这篇演讲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因为摩尔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家长式的长官,所以他才会说出那样的话——你把你儿子交我手上了,我就一定帮你带好他,我会身先士卒,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就算万一发生意外,我也一定会带他的尸体回来见你。
这更像是一种对家长的承诺而不是对士兵的鼓舞,它让影片充满着一种悲壮气氛而不是战争没打响之前群情激昂的气氛,难道摩尔听说过“哀兵必胜”?
联想《巴顿将军》那段着名的演讲,那叫一个粗鲁直率!
可是也绝对能激起士兵战斗的欲望,能让士兵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入战争,嗯,这种战前动员是我认可的类型。
1965年11月,德浪河谷战役,是第一场美越之间的正面战役,放到整个越战的大尺度上,这只是一场双方相互摸底的遭遇战,论输赢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一仗作为标志,到1968年停战,美越开始了长达3年的激烈交锋。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两部战争片之一,另外一部《黑鹰坠落》。
原因有三点:1 最大限度还原战争的真实性,2人物的个性表现,细节上处理很到位。
2 摄影和背景音乐,特写镜头都很赞。
以下是我有所感触的几个场景: 凌晨,昏暗的路灯下,路边几个老兵整装待发,相互点头示意,静候大巴。
- 大战前的寂静。
誓师大会上,摩尔上校最后发言 When we go into the battle. I will be the first set foot on the field, I will be the last step off ,I will leave no one behind, dead or alive .We will all come home together. -- 军人以生死托付战友。
当越军突破美军防线,全线即将崩溃时,指挥官沉默良久,一声“break arrow",承认行动已经失败。
战事结束,士兵们打扫战场,记者蜂拥拍照采访,此时战地记者乔面对镜头灰头土脸,黯然失语,缓缓背过身,在一堆血污废墟边坐下。
-- 所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历过的人能理解。
电影只是个艺术形式。
很多人非要把他上纲上线和政治挂钩,或者当纪录片来要求,不懂其背后什么逻辑。
主旋律也好,宣扬价值观也好,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无可避免会受到自身教育,经历,所在社会的影响,这点无需苛求。
主旋律也能拍出好片。
本片改编自前美军中将哈罗德·G·摩尔和战地记者约瑟夫·L·加罗威所著的畅销书《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
如果书名叫《我们曾经是战士......曾经年轻》,也许更顺耳。
美国人非常擅长把血淋淋的战争片拍成具有温馨浪漫情怀的影片,文艺色彩浓厚,“但是,这部电影还是继承了美国战争电影的通病,就是把失败的战争以胜利的姿态展现给观众。
” 影片中最大的亮点也许就是这个镜头——越军眼镜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安上刺刀冲向摩尔!
这部影片跟以往美军的影片相比多了很多敌方的镜头,不是一扫而过的镜头,而是,特写!
影片用的一段很详细的镜头记录了越军眼镜临死前的每个动作,躲藏,安刺刀,深呼吸,祈祷,冲出来,越来越近,被摩尔击毙。
摩尔的战前动员演讲很不错,联系前后,这篇演讲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因为摩尔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家长式的长官,所以他才会说出那样的话——你把你儿子交我手上了,我就一定帮你带好他,我会身先士卒,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就算万一发生意外,我也一定会带他的尸体回来见你。
这更像是一种对家长的承诺而不是对士兵的鼓舞,它让影片充满着一种悲壮气氛而不是战争没打响之前群情激昂的气氛,难道摩尔听说过“哀兵必胜”?
联想《巴顿将军》那段著名的演讲,那叫一个粗鲁直率!
可是也绝对能激起士兵战斗的欲望,能让士兵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入战争,嗯,这种战前动员是我认可的类型。
这是一个很神话的战役,395人面对一个师,号称4000人,一对十,竟然还胜了!
而且当时是深入敌区,就有点像打乱套了,敌我胶着在一起,脚偏一点就能踩到对方,近视眼都可以数清对方的眉毛,就像玩打地鼠游戏一样,敌人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直觉会救命的!
半夜小士兵嗅到了越军靠近的味道,一个照明弹下去,果然,早已进入射程之内了;清晨,看不见越军也听不到越军,感觉就是不对,朝所有可疑物品开枪,果然是越军。
在此情况下就有点我觉得不对的地方了,比方说,旁边人被爆头,溅一脸血的士兵竟然有点发傻,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士兵吗?
后来援军到的时候就有点切西瓜的味道了,美军走路都有点大摇大摆,趾高气扬的架势,飞机一来,一切搞定啊!
哇哈哈,我不厚道地想起了《黑鹰坠落》。
不过,最直白地是,美国飞机投弹炸美军,嗯,这点会让很多崇拜美军的人心碎的吧?
影片中已经给你解释了,报告地点的人说错了。
战争影片,血淋淋的镜头比较多,有一个士兵脸着火了然后卫生员给他割脸的镜头吓到我了,还有那个要抬走伤员才发现腿已经被炸烂的镜头,如果有一天我也失去双腿,还要不要活着?
我只能肯定地说如果我脑死亡的话,希望我的家人不要为我治疗,让我去死吧,大家都轻松一点。
我们在很多电影中都看到带着钢盔还是被一枪爆头,那,为什么还带着?
还有,你即使挡在前面也无法阻挡子弹对爱人的伤害,你,为什么还是会冲过去?
有的镜头非常简单却让你伤感,就是那个收到阵亡通知书时手上的婚戒。
那群军属,无比坚韧美丽的女子。
“断箭”!
影片中提到的名词,百度说“美国的一级核事故的代号,“断箭”指不会产生引发核战争危险的、与核武器或核部件相关的事故,包括丢失。
”影片中没提及核啊?
这点不懂。
影片快结尾的部分有点新意,以往的美国电影都是号召为国而战,而在这部影片里却说出了实情——参加战争,只是服从国家命令。
在战场上,他们不是为国而战,不是为国旗而战,而是为了彼此奋战。
哇哈哈哈,我就不评价了。
美国人总喜欢把自己塑造的特别无辜,好像不是自己主动参战的一样,好像自己当世界警察是很无奈的一样,好像对自己一批批地送国民去死不知情一样。
还有越军司令的话,战争中没有哪个是赢家,死亡人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对于一部由成熟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里面肯定有很多文字让编剧导演大挠其头,明明很好的东西就是不知道怎样用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旁白,台词,或者影片歌曲。
作为一部记录越战的小说,肯定有非常多的对于战争的思考和感悟,我原本也打算记录一些台词,写一些我自己的道听途说或者自己的想法,可是,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不是吗?
战争让人变的残酷?
还是无奈?
或者变得麻木不仁?
或者是让人更加珍惜生命?
战火燃烧的是家园?
是人心?
还是我们的价值观?
无论是什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愿意看见战争的来临。
但是当无情的战争开始,必须投入战争的人,是没有选择的。
唯一剩下的信念只有悍卫家园。
我们是士兵》是描述美军与越共正面交锋的第一场战役,1965年美军派遣第七骑兵队第一营,以空降方式投降至得朗河河谷的敌军阵区。
美军被将近2000名的越共所包围,而美军的第七骑兵队第一营营长穆哈尔(梅尔吉勃逊饰),带领士兵们面对这场充满劣势的战争,在那里,他们以生命中最漫长的一个月坚守阵营。
最后为美国与越共的第一场战役以胜利做句点。
以往,我们所看见的战争片,主述的角度多半来自于士兵,以参战的士兵看待整个战争的情况及心情。
《我们是士兵》是以一位战区指挥官的角度来主述这场战役,也让观众第一次的了解战争中的高阶将领的心态与复杂情绪。
梅尔吉勃逊所饰演的穆哈尔中校,在带领士兵出征前曾经说过一番话;他不能保证让每个人都能活着回来,但是他保证自己将是第一个踏上敌阵,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们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也为人弟兄,战火线上他们视死如归,他们是一家人,也是同袍手足,他们只有彼此照应才有存活的希望。
片中战地记者前往最前线为战争记实的记者,亲眼目赌战争的残酷无情,与战地兄弟们的袍泽之情,甚至为了自卫也必须拿起枪杆打战,在经历战争洗礼之后,同胞的惨烈牺牲,让他质疑究竟为何而战?
他还是拿起他的相机拍下战争的惨烈镜头,并将所见的情况忠实的记录下来。
他对穆哈尔中校说:我不知该如何写下这段故事!
穆哈尔含泪对他说:我将永远无法谅解自己,因为我的弟兄死亡而我却还活着。
请你一定要把他们的事完整的报导出来,让世人明白他们的英勇。
战地指挥官不想失去弟兄,但在战争中他所能做的只有,在最少的牺牲下为国家获得胜利!
他无奈的心情也在此传递出来。
战役终了,美军抢到了北越的号角、并在枯木上插上了一小面残破的美国国旗,代表赢得胜利。
此片也是首次没有丑化北越军官之片,片尾北越军官以相当人性的口吻说着:你们(指美军)以为获得胜利吗?
其实却将带来更多的屠杀….。
是的,穆哈尔中校达成了承诺,他第一个踏下敌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
但是他不能阻止战事的蔓延。
许多士兵也是,他们质疑着自己为何而战?
在战场上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是为身边的弟兄而战。
战争的无情是我们身于太平盛世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
在那样的时代中,多少人因为国家的安危,必须向自己的家园告别,投入战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能安然无恙的回来。
片中所传递出至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奈心情,无论是参战的军人或是家属,人们即使对所处的大时代环境感到无奈,没有人能为为什么要战争做出合理的解释?
但撇开战争片的角度看,。
在无力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对工作以执着认真的态度面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自己唯一能做的正确之事。
这样的一部片子,彷佛让你亲身体会到战火的残忍,却也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性与温暖。
片子进行中,我数次无法克制的流下眼泪,这样的情绪只有观影过此片之后才能明白,也在此向片子结束后,递给我一包面纸的观众道谢,篇中传递的是剧情人物塑造出的温情,你给我的却是人间最真实的温暖!
位于片尾02:10:00左右,前一个镜头有他恋人照片。
照片下面的香上面写着“xxx有求必应檀香”后一个镜头那个戴眼镜越南军官的恋人坐在书桌前流着泪看着摩尔上校邮寄给她恋人的日记本。
桌子上赫然是一张xx日报,日期看不清但看报纸的原文标题《两岸爱相“髓” 骨髓移植——20小时抢救生命行动完美落幕》。
查阅网络,这例骨髓移植发生在2001年六月份。
准确时间应该是2001年6月14。
也就是说这是一张2001年6月14日的xx日报。
有些像人民日报,可惜知网没有找到。。。。
自从大兵瑞恩以后,一大波战争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只是最近看了太多美式主旋律电影,这部几乎从头打到尾的电影让我好麻木。
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摩尔中校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 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记录下了战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空军支援,歼
我们曾是战士,千篇一律的战斗但其中军嫂送黄信让我眼前一亮。吉布森的气场是天生的领导者,无论年轻还是步入更年,如今曾经的华莱士为何被淡忘了。
电影宣扬的核心理念是:士兵作战是为了彼此。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至高点来评判这句话正确与否,我认为该不该打战是国家层面、政治家的事;士兵上了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干掉对手自己才能活、队友才能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唯一出路。这部二十年前的电影放在现在会被国人喷惨,会说美帝的战争机器大开杀戒,但结尾处其实有点题的,这越战的第一场战斗已注定战争走向和结局,非常高明的操作。还有就是战斗的还原度真是非常高,现在看还是类型片标杆。
说实话很难理解为政治而战死在越南的美国人心中是什么感受,也许正如片中所说,他们不是为国家和国旗而是为彼此而战吧。虽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前后刻意煽情的部分太多,战略战术部分的表达太少,安排个战地记者的角色和梅尔吉普森一起说教一起煽,使得这部影片更适合初识战争的小孩子
老太婆的裹脚布 又臭又长
3.5星。越战,加反思。
虽然有些假,不过出于对CHARLES极度的BS。。。
据说与史实还不符
最后一段很感人。。it was excellent in anti-war movie field!
拍得太差了 天呐我找不到再个人英雄主义一点的片了 然后这主旋律煽的 还为国家而死 你的国家为啥叫你去打别的国家的仗 还宣传说拍了两方的士兵 尼玛啊拍一个司令一个小兵就够了?不给一星只是因为战争背景 还有女主的脸丑得我去...真的没整过么 女主的所有镜头都很矫作
即使是在美帝的主旋律电影里,也不能算拔尖吧,对北越的少数几笔着墨倒还可圈可点
超级主旋律电影,但是人家打的确实挺好看,就当娱乐片看吧,虽然导演不是这么想的。
指挥者未免太不负责任了,就这么把一个营丢在那里。
很一般很一般,制作的蛮粗糙~
正面题材的越战片也看过不少了,实际上美国民众对于越战一直持批判态度,国内反战情绪和反对种族隔离政策一样呼声很高~越战在二战后也是冷战的一个分会场,古巴越南朝鲜阿富汗德国东欧都很热闹,我们受到的教育洗脑不提也罢,随便可以反思一下以正义自居的我们,为何在越战之后会又面临越南的反戈呢?
战争的无奈,军人就是服从命令
终于不再反思,直接啪啪啪,缺点在于穿插其中的感情家庭线相当空白无力~6.5
信上帝,爱祖国,爱家庭……活脱脱一部WASP的价值观宣传片
美军惊恐绝望的死了几个人,越军英勇无畏的死了一大片。反战这么拍好玩吗?连上级长官都那么悲观还打个屁?打死对面1000个没事给对面一扫一大片一炸一大片没事,自己这边死一个两个难受那叫打丧尸,你丫打的是活生生的人,越军不是人呗?你打那么漂亮的一仗不应该欢呼吗,你难受什么?你凡尔赛?还是你想打仗不损一兵一卒杀对面2000个?你这叫反战???要想拍爽片就老老实实庆祝胜利,要想拍反战就老实把自己拍惨点,我看了个什么自相矛盾的玩意,打的那么牛逼你还难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