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鱼还是个小孩儿的时候,曾经中过俄国人的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来覆去看了八遍,如今,再次被这群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暴饮VODKA的熊男虎女造的猛药毒到七窍流血万劫不复。
2005年8月,第一次看《守夜人》(Night Watch)。
坦白的说,看傻了,一愣一愣的看完之后,发呆半天。
横竖睡不着,半夜三点多爬起来又看,结果还是看得脑子里一片空白。
今年,无意中找到了第二部,《守日人》(Day Watch),于是两部连起来,上周末循环看了两天一夜,这个周末又是循环的看,翻来覆去的看。
故事背景并不复杂,光与暗,恶与善。
时间地点很单纯,千年前,1992年,2004年,总是MOSCOW。
人物设定也常见,吸血鬼,法师,女巫,德鲁伊,预见者。
这是一杯毒药,是一杯以VODKA为基,中古魔幻标记与21世纪俄罗斯风情纠缠杂糅光怪陆离的鸡尾酒。
阴郁,焦躁,诡异,血腥,热烈,奔放,温柔,华美,女巫酒杯中的混合物,呢喃的咒语,鲜血淋漓扭曲的手指间挣扎的千里之外的幼小生命,幻化作西伯利亚虎的金发美女,冰箱中沾着残血的玻璃罐子,黄铜水管旁的NOKIA 7650,Moscow的夜晚的蛛网般的辉煌灯火——既不像曼哈顿那样张扬跋扈,也不似香港的娇小玲珑,正在人潮汹涌的马路上追逐,转眼间已是借着一束电筒的光,隐入幽暗荒芜的只听到蚊子振翅声的黄昏界之中,满脸血污的安东要借着镜子的碎片才看得到的吸血鬼安德烈,装着六棱柱形黑色灯泡的电筒射出的光对那些侍奉黑暗的臣民有着光子炮一样的威力,演唱会上妩媚如蛇的女歌手载歌载舞,用的是发音奇特的俄语,炭笔绘就童贞女的传说,螺丝钉传递三万英尺的灾祸,扎乌龙的3D电玩,安东腕上酷似Casio A168WA-1U的液晶电子表,叶戈尔家中的苹果电脑,赵尔酒吧的饺子和手抓饭,四处爬动的蜘蛛娃,巧克力球一样却能毁灭世界的“悠悠球”,还有,还有扎萨尔抽屉里的那瓶万年寒冰一般纯净的VODKA~守日人结尾,斯维塔拉娜和叶戈尔都试图把安东留在自己身边,一边是未尽父爱满心愧疚的儿子,一边是忠贞不渝柔情万种的爱人,安东脚踩即将崩析的大厦的裂缝两边,就像心在撕裂成两半;头顶数层楼上,一大块尖利的玻璃笔直落下,就在安东几乎被一劈两半悲惨毙命的千钧一发之际,光之臣民的首领——扎萨尔按动了手中相机的快门,刺目的闪光灯亮起,胶片开始曝光,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暂时都被凝固,安东抬头望了一眼悬在头顶闪着寒光的玻璃,把手从两人的争夺中抽出,“安东,你的动作最好快一些,这部相机曝光的时间很短。
”安东在静止的世界中飞奔,来到已然崩毁,唯余一面墙壁的小屋——十二年前,让他的命运发生彻底转变的女巫的厨房,在残垣之上,用命运之笔写下了那个改变自己命运,改变整个世界命运的字——“不”。
就像片头死而复生的铁木尔大将军一样,安东,斯维塔拉娜,西蒙,大熊,虎姬,扎萨尔,扎乌龙,当然,还有那个曾经在改变安东命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红衣女巫,都回到了十二年前。
女巫仍旧是用圈套引诱安东,但这次,安东的答案是:“不。
”于是,一切都改变了,安东没有成为“他者”,两部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必不再发生,红衣女巫不会被惩罚化作蟾蜍整整十二年,光暗大战不会发生,世界末日不会来临,不过,作为普通人的安东,在阳光灿烂的雨幕中,还是认出了斯维塔拉娜,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命运!
”路旁长椅上的扎萨尔和扎乌龙相视而笑。
很美满的大团圆结局。
然而,安东的儿子,叶戈尔,根据守夜人结尾扎乌龙对安东说的话,“注定要淹死的,必定淹死;注定要摔死的,必定摔死。
叶戈尔早已注定成为至尊,不过,是你令他选择黑暗。
”也就意味着,即便安东不会成为他者,他的儿子,十二年后,依旧会是光暗力量孰强孰弱的决定因素,不确定的,只是黑或者白而已。
况且,命运之笔这样一个如此讨巧的极品法器的存在,本身就给系列第三部《黄昏使者》的剧情以无限可能。
命运,谁知道呢?
这两部电影,饱含着强烈的质感,澎湃的张力,无数的符号和元素隐藏在里面,充满乐趣,耐人寻味,甚至可以说,每隔 10秒暂停,都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将超量的原著信息压缩到电影中并加以演绎,非但不是其他人所谓的导致情节混乱令人费解的败笔,对我而言,恰恰是其作为一部俄氏CULT电影最独特最伟大的成功。
俄罗斯,伏尔加,万里雪原,操着发音奇特的语言的或直率或狡猾的人民,纯净如冰又干冽似火的伏特加,在冰天雪地的高速路上带着微醺踩油门一脚到底,在炮火横飞下的泥泞战壕里倾诉着对母亲对恋人的思念的男人们,马铃薯地里白桦林边村庄中宴会上金发碧眼肌肤如雪或冷艳或奔放但都同样敢爱敢恨的女人们,俄罗斯三个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神秘的魅力。
这个寒冷的国度,尽管敞开着怀抱,却仿佛与整个世界毫不相干,如同她的人民一样,在卓绝的环境中,或许卑微贫寒,或许唯唯诺诺,但凭着如大地般广袤深沉的思想,如钢铁般坚韧不屈的信念,机智隐忍倔强顽强的生存着,孕育和发扬着自己独一无二魅力非凡的文化,享受着绵延千百年的快乐和柔情,坚定并继续坚定着未被拿破仑征服,未被第三帝国征服,未被冷战征服,并且永远不可征服的俄罗斯意志。
这个国家的电影风格保持了很多年,这个国家的电影沉寂了很多年,守夜人和守日人,带着很俄罗斯的气息,带着很不俄罗斯的气息,横空出世,惊艳绝伦。
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即听不懂俄语,也看不懂俄文,不能像了解美国了解纽约一样了解俄罗斯了解莫斯科,我不懂俄罗斯的习俗,也很少听过这个国家的传说,所以,电影中很多符号的涵义我无法破解,很多精彩的伏笔可能被我错过,当然,这对我来说,同时也是件很好的事情。
记不清电影总共看了几遍,奔驰在大厦侧面的火红跑车cool得一塌糊涂,胶片曝光的瞬间重写乾坤拯救世界的情节也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而守日人结尾,那个为让儿子变成人而获罪的吸血鬼,那个卑微削瘦的屠夫,那个镶着两颗假牙的父亲,被守日人带走之前,众目睽睽之下,他的短裤,和背心上的衣夹,每次都让我觉得透不过气……在猎猎风雪中,裹紧大衣,扬头灌下一口俄罗斯毒药,在寒冰蔓延烈火流窜的体验中,细细品味。
标签:守夜人,守日人,俄罗斯,影评
每个国家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地理不一样的人文造就了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个性。
欧洲电影美国电影日韩香港大陆台湾都不一样。
电影看多了甚至可以从画面从音乐从表演分辨出来。
《守夜人》在俄罗斯的地位相当于《英雄》在中国的地位一样。
经历了苏联解体后的阵痛 2004年俄罗斯推出了这部根据本国科幻作品改编的三部曲,所以经常被誉为俄罗斯版的《魔戒》,但本片的故事格局要小的多,投资不过400万美金。
这样的投资要达到好莱坞的视觉效果是不可能的。
《魔戒》三部曲投资了三亿美金呢,连《英雄》也有三千万美金。
但《守夜人》和《守日人》也值得表扬了,两部才花820万美金能达到这样的规模殊为不易。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这种吸血鬼类型的魔幻片,连《哈利波特》这样的魔法世界也提不起兴趣,倒是《魔戒》这样美轮美奂的大阵仗看的很爽。
这两部看到最后我就边逛淘宝边看了,里面的情感拍的很细腻,钱不够哪里做什么大特效啊,静下心来当故事片看看还不错
时间:2007年6月13日19点地点:AMC影院事件:《守日人》Day Watch超前首映场首先得声明一下,这个标题完全跟本文内容脱节,纯粹吸引眼球,事实上,我并不打算对剧情-包括“一支粉笔引发的血案”来进行任何分析,也无须再多废话来赞美本片的特技,一句话,你喜欢第一集《守夜人》Night Watch的话,你肯定会喜欢这集;即使你不喜欢第一集,就好象我,你也很有可能会爱上这一集。
今天要讲的只是字幕,没错,是字幕,因为这部片为俄语对白,Fox发行贴了一条英语字幕,也是我看这么多电影以来最cool的一条。
其实2年前也是在AMC看这个系列的第一集《守夜人》Night Watch时,那条英文字幕也已经呈现雏形了,不过因为第一集太不对我胃口,我也懒得讲了。
怎么个酷法呢?
首先,这条字幕非常人体工学:画面黑的时候它白,画面白的时候它黑,一半白一半黑的时候它就一半黑一半白。
当然,这并不是它独有的功能,只是它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看起来非常舒服。
其次,这条字幕非常雍容华丽:在出现Dead等跟死亡、吸血鬼等单词的时候,它就会把这些关键词用红色显示;还有可能最后来上一点动画,单词变成一片鲜血,然后化开,消失……再次,这条字幕非常精灵搞鬼:如果剧情中有人正在敲门,字幕会好像也被敲了几下那样抖动;如果剧情中有人从字幕处走过,字幕会好像被撞了一下,然后又回到原位;如果剧情中有坏蛋作恶,在屏幕中央某处会调皮地蹦出一个小小的Bastard...最后,这条字幕也还非常Geek:当剧情中有个电脑屏幕,然后某人将一段话全选、高亮时,字幕也随之被全选、高亮。
真是创意无限!!!
原帖链接:http://tintin76.blogcn.com/diary,5883468.shtml
从“夜”到“日”,续作前半段的色调明显比前作明快了不少即便在夜里,地上也铺满映着月光的积雪。
热腾腾的饺子,稍稍能令人觉得温暖的情感然而阳光并不能使血迹褪色,积雪也无法永远掩盖住腥臭绝对的黑暗和彻底的崩坏在弹球扔出的一瞬间完全被释放至于一只粉笔带来的光明,究竟又能维持多久?
昨晚看了部电影 十分喜欢 名字叫守日人 连同上周末看的守夜人 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片子的拍摄手法很有趣 保持着前苏联人一贯的诙谐 而电影的主题明明又是那么的沉重:一次错误的决定扭曲了他的人生 也把他周围的人和他所处的世界牵扯进去 他内心的痛苦随着第一部结尾处的那声揪心的嘶吼而爆发 第二部里被思念折磨着的他睁着迷离的双眼拖着醉步生活在人群之中 行使着守夜人的天职 ‘我的儿子去当了守日人 而我的女朋友是位比我天赋更高的魔法师 有比这些更糟的吗’他能笑着和别人开玩笑 可又有谁知晓他内心的痛苦呢影片最后那段随着他回首而响起的钢琴曲 是段明快轻松的曲调 看着小雨中开心跳跃着的他 我笑了 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在阴郁了2个小时后故事以这种方式结尾 应该是最好的一种吧科幻 悬疑 惊悚 动作 喜剧 这部电影都有 非常不错
毁灭城市的方式 没想到儿子的那个玩具是毁灭城市的时候并不是魔幻的什么大洪水啊、或者什么一接触就死亡的气体、光之类的,而是物理性的破坏。
站在宾馆的走廊中,那种感觉就像处于战争现场,不断打进来的是现代战争时候的炮弹,在墙壁下留下密集的弹孔透进光来,让还活着的随时惧怕新一轮的进攻。
这样的设定是很奇怪的,可以感觉到那种对战争的暗喻与感受。
而且对既定法律的遵守也是很有意思的。
本来是光明头目与黑暗头目制定的法律,他们自身却似乎非常紧张会触犯它,而且片中还出现了 力量超强的大法师 这种审判者的角色。
黑暗力量比如吸血鬼吸人血也要执照。
我个人隐约感觉这是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宪政制度的映射与看法。
一旦制定了游戏规则,就必须遵守,否则就有超越性的力量让你付出代价。
力量超强的大法师既可以看作国家的长老力量,也可以看作社会中独立于党派的政治与军事力量。
那吸血鬼父子的情节真的是令人唏嘘。
小人物在乱世的生存,父爱的深沉伟大,人性对命运的抗争、屈服与纵容...... 目前的两部影片都对正与邪的界限进行了模糊判定,没有单一的英雄甚至也没有单一的十恶不赦大坏人,似乎在体现人性本身的挣扎。
正如同守夜人中儿子对父亲的挽留表达的含义:你所谓坚持的正义,以及正义一方的所作所为,又与邪恶有什么分别,况且你们还更加虚伪。
黑暗头目在宾馆房间对叶戈尔所说:黑暗能隐藏缺陷,人人都有缺陷,黑暗我们为所欲为。
让我们成为自己。
它给予我们爱。
听完这句话,叶戈尔把命运之笔拿了出来,递向扎乌龙。
《守日人》是让我最着迷的电影,不过却是二见钟情。
第一次看完感觉云里雾里,只把主干情节看懂了个大概(看过《守夜人》,剧情还接得上),只觉得有几个特效场面做得很有感觉,其他的就渐渐全忘了。
直到差不多一年以后,不知哪根神经冲动,突然想起这部片子,就记着里面的那几个场面很有味道。
于是下载播放,然后就傻了,认认真真再看一遍,看完,大吼一声:真是绝了。
看评论,毁誉参半。
其实正常,这部片子确实很难一次看明白。
一个原因,它是一部魔幻电影,而且还是续集。
影片没有对这个魔幻世界的设定进行交代(其实第一部《守夜人》也是语焉不详),剧情又紧承上部,没看过《守夜人》的话难免摸不着头脑。
先说说“守夜人”的世界吧,设定得挺有意思。
在人群中生活着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人(原著小说中称其为“他者”,中文字幕多译为“异类”),能够读心下咒、变形吸血、预测未来,五花八门。
不过他们跟普通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可以进入一个被称为“黄昏界”的空间中。
黄昏界可说是更深层的真实世界:不妨把世界比喻成一条河,普通人接触和认识到的是最表面一层,而他者可以潜入深处,即所谓的黄昏界,在这里日常世界的许多障碍不复存在(可以穿墙而过),物理规则也有不同(比如时间流动缓慢),法力高强的他者还可以进入更深的第二层黄昏界(《守日人》开始斯维塔追踪叶戈尔就进入了第二层)。
成为一个他者在日常生活中蛮有好处,比如可以租酒店不给钱,坐飞机不买票什么的。
不过也有一个不爽的地方,就是必须得选择一个阵营,光明或者黑暗,所以他者的世界非黑即白,不是战友,便是敌人。
一千年前,光暗双方曾大打出手,结果势均力敌,为免同归于尽,最终光明首领格谢尔与黑暗老大扎乌龙达成停战和约,并且各自成立巡查队,即守夜人和守日人,监督对方。
从此黑暗一方不能随意作恶、残害人类,必须取得守夜人许可,而守夜人也不得无故杀害黑暗成员。
电影主人公安东是一名守夜人,在第一集中帮助一个女孩斯维塔解除了诅咒,却阴差阳错间将自己的儿子叶戈尔推向了黑暗。
与两年后的续集相比,《守夜人》更像是一次对题材的探索,对观众的试探,对后续故事的铺垫。
第一部收获了一个票房口碑双收的美好结果,于是导演在第二部《守日人》中更加大胆,风格凌厉依旧,在剧情表现上却玩了一个平行推进的花样。
《守夜人》的线索简单明了,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安东的故事;《守日人》则设计了两条线索,安东和科斯加,而且每个人物都安排了爱情与亲情两份感情,两条线索交错展开,齐头并进。
我觉得这是导演的一场豪赌:如果观众能够接受,就会得到一种微妙平衡的观影体验;但如果理不清其中头绪就会被彻底打懵,觉得情节混乱不堪。
而且导演处理电影的方式也容易把观众带到迷魂阵里。
电影中场景变化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画面咔嚓一下切过来,三五秒钟之后这场戏的主要情节已经展开了。
如果影片在这些地方稍作铺垫的话,可能观众还可以理一理上一段的剧情,对下一段建立一点心理预期和准备;但是剪接如此生猛,可能等大脑反应过来,一场戏的主要内容已经过去一半了。
影片的节奏起伏大,转换又快,观众跟不上,就会觉得片子好像很癫狂。
另一个问题是影片中近景特写的镜头超多,这样人物动作稍大镜头就得跟着移动,另一个人物开口说话画面就得切换。
这样做当然有好处,可以把观影的注意力引到人物上来;但是缺点也明显,观众把握不住全景,只觉镜头晃得厉害。
还有一个问题,由于影片中有些地方交代得不够,所以有些情节逻辑不足,观众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怎么来的?
如此一来,片中的人物更显得莫名其妙。
不过如果看过《守夜人》,仔细琢磨一下(有些得参考原著),这些情节还是讲得通的。
下面我说一说电影中不太好理解的几个地方。
1.安东如何落入守日人的圈套?
由于叶戈尔违约害人,遭到安东和斯维塔的追捕,虽然逃脱但丢掉了帽子。
于是扎乌龙责令叶戈尔的老师伽丽娜从守夜人档案室中偷回帽子,伽丽娜无奈只得找安东要他帮忙。
而安定潜入档案室偷走帽子同时,伽丽娜遇害。
安东不能说明案发时他在哪,又是最后和伽丽娜见面的人(科斯加是目击证人),因此嫌疑最大。
第二次被陷害,他是餐厅中最先发现黑暗成员尸体的人,由此坐实嫌疑,这逼得安东只好去寻找粉笔。
2.双方老大怎么有预知事态的能力?
在阿利莎将伽丽娜的死讯告诉扎乌龙时,扎乌龙立即暗示她是安东所为,要她去寻找证据;当阿利莎得到科斯加作证后给扎乌龙打电话,扎乌龙却已经知道目击证人是谁;安东变成女人和斯维塔出去吃饭,第二次遭到陷害,出门就碰到扎乌龙带领的守日人,说明他早已被认出。
同样光明领袖格谢尔知道是谁在非法害人,知道安东凌晨去了哪里。
似乎双方的老大对一切无所不知。
对此,我觉得只能理解为老大的特权了,不过在《守夜人》中对这种预知能力有过展现,安东的同事谢苗开车时预见到发电厂的爆炸,扎乌龙在电子游戏中模拟未发生的决战。
小说中的解释是法力高强的他者可以进入深层的黄昏界,观察其中残留的痕迹以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3.安东交换身体到底有没有意义?
安东和奥丽伽换体是为了躲开守日人,但从后面情节看好像根本没起到作用。
这个问题在小说中交代得比较清楚,斯维塔的家受到魔法保护,在里面是绝对安全的;在电影中则只有格谢尔的一句台词暗示了一下(他说你们是不应该出门的),这里应该算电影不周到的一个地方,加几句台词就能解释清楚。
4.粉笔在哪?
安东一开始认为粉笔在铁木耳的坟墓中,在守夜人档案馆发现坟墓在撒马尔罕,后来在飞往撒马尔罕的飞机上奥丽伽告诉安东她曾打开坟墓,但没有粉笔,由此安东领悟到粉笔是由赵尔保管的。
5.最后的晚会上为何格谢尔会在场?
这个问题在电影中没有交代,不过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方有大行动,另一方会派遣一个观察员到其指挥部监督。
在《守夜人》中有这样的情节:光明一方在解除斯维塔诅咒的行动中,扎乌龙也在场(给了安东一个护身符)。
不过在《守日人》中,扎乌龙拒绝邀请格谢尔,可能因为当时他已经决定撕毁和约。
6.当安东在晚会上打算告诉叶戈尔真相时,被扎乌龙下毒,后来怎样了?
安东后来坐在了一个巫婆桌上(就是《守夜人》开头的那个巫婆),这时巫婆替他解了毒,并提醒安东拿回粉笔。
当时巫婆已经猜到了安东的意图,为了让他能改变历史好让自己免受惩罚而帮助了安东。
7.安东如何知道科斯加的老爹是凶手?
我觉得这是影片中剧情最为薄弱的地方,安东只是看到老爹就猜到他是凶手,没有证据通过套话让老爹露出马脚,过于牵强了。
至于说老爹为何希望推迟科斯加获得吸血许可证的时间呢?
影片里有个细节,科斯加其实并不是天生的吸血鬼,他小时候得了重病,老爹为了让他活下去咬了他,把他变成了吸血鬼。
电影中的吸血鬼似乎很受黑白双方的歧视,于是个个都想变成普通人。
剧透线-虽然《守日人》有它的不足,但绝不是部粗制滥造的作品;如果因为导演演绎影片的方式不合一般商业片的套路就说这是烂片也是不公正的。
任何电影都是一件半成品,需要观众自己去完成。
对于这部电影,付出多一点努力,绝对能收获不同一般的体验。
下面我说一下我看到的《守日人》,事先声明,有剧透,阅前三思。
首先影片的主题和剧情极富寓意、张力十足。
正邪大战是一个连动画片都会用的超级大俗套,爱情和亲情的纠葛更是肥皂剧里乐此不疲的主题。
一般来说,两个大俗套凑在一块只会变成一个更大的俗套。
可是看看它们在《守日人》中仿佛起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般,耳目一新的大对决,动人心魄的爱与悔,它们共同表达出一个让人深思长叹的主题。
看一看故事最后时间停止前的一刻:情人和儿子同时拉住安东,他们的争夺却要把安东连同脚下的大地一起撕成两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爱吗,为何爱会如此致命?
为何安东回到12年前见到共事经年的战友时却选择默默的走开,是不是因为他不愿再进入那个黑白分明,非敌即友的世界。
再看看导演怎么讲故事的。
他把一个个故事剪开,然后把它们交错编织在一起,走钢丝般前进,平衡微妙。
当酒馆中安东与斯维塔互诉衷肠的时候,车里的阿利莎与科斯加同样风光旖旎;当安东以为用粉笔唤回儿子而兴高采烈的时候,相依为命的科斯加父子之间不也一样幸福吗,当这幸福像肥皂泡一样破灭时,两个父亲脸上的痛苦与失落可有不同?
更妙的是两个段落不仅因人物的情感而相互平行,又被同一个线头连接在一块。
安东之所以能与斯维塔在一起是因为受到了陷害,阿利莎本是要为这场陷害寻找证据才遇到了科斯加,而真正的凶手,科斯加的父亲却正躲在黄昏界中准备着下一次的谋杀;让两位父亲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是同一个人,斯维塔,而她只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爱人。
当我们默默观看这一切的时候,是否会不由自主的思索光明与黑暗到底有何不同,是否有更强大的力量能超越他们之间的对立。
还有一些段落不仅情节上互相补充,情绪上也相互激发,产生奇异的共鸣。
当格谢尔想教给斯维塔一个教训时,他沉静地讲述了一个忧伤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正在告诉安东她曾经犯过的一个错,希望这个错误不再发生。
当斯维塔与叶戈尔面对面对峙时;莫斯科大街上同样有两辆卡车正在决一死战,从此揭开最终大战的序幕,也预示了一个无比惨烈的结局。
当窗外高塔轰然倒地的时候,有个姑娘也决绝的切下了戴上错误钻戒的无名指。
当两位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来到一起时,却不得不把对方送上死路。
当爱人与儿子站在一起时,世界注定被他们毁灭。
当镜子般的平衡被打破,一切终于碰撞在一起的时候,结局为何要这样悲怆。
我特别着迷于电影最后的十五分钟,喜欢其中时而飞扬,时而低沉,潮水般起落的节奏。
确实,第一次看时简直要被这潮水淹死。
可是静下心来,当你不再为情节困扰,愿意融入到电影当中,让自己的情感成为这潮水一部分的时候……窗外,莫斯科已成一片残垣断壁,凄冷黑暗;屋内,千年前的古战场重又出现,不知大厅中的人们究竟是在跳舞还是在杀戮,狂欢嘈杂。
而我们的安东终于从这一片混乱中逃了出来,他要去找回能改变一切的粉笔,就在走廊的尽头。
转过弯,阿利莎正拿着笔一遍又一遍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刚刚癫狂一下子成为遇到大海的火山岩浆,变成冷冰冰的石头沉入海底。
对一个心头满是悔恨但却无辜的女人还能说什么呢,只有默默的接过粉笔,去修正一切错误。
可是当我们还在刚才的忧伤中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安东突然被两双手拉住,一边是爱人,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光明,一边是黑暗,他们为爱争夺同一个人,为爱让世界毁灭,为爱把自己爱的人杀死,大地裂开口子,一片足以把安东切成两半的玻璃呼啸落下,瞬间生死一线,紧张的神经绷到极限。
突然一道光明闪过,伟大的格谢尔让一切停止,刚刚还在拼命撕扯的两个人变成了两尊雕像,世界一片空明,然后格谢尔淡淡的跟安东道了别。
现在只剩下安东自己了,奔跑在苍凉的废墟中,坚定却又有点茫然。
终于到了,到了犯过错误的地方,到了命运曾永远改变的地方:现在他要在这为12年前的自己留下一道口信,说“不”吧。
雄浑的音乐响起,时间翻回到过去,仿佛只是做了一场神奇而又阴郁的梦,睁开眼睛,窗外阳光明媚。
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动(癫狂)——静(忧伤)——动(紧张)——静(空明)——静(苍凉)——合(大梦醒来),您还不过瘾吗?
最后说一点私人原因:我喜欢电影中的恶作剧,仿佛能看到导演在坏笑。
不是好多人喜欢变吸血鬼吗,你怎么知道吸血鬼不想变成人呢?
当灾难片里冒出个记者给你唧唧歪歪的时候,有没有砸电视的冲动?
电影中大反派最后总要再站起来一次,这次一下站出来俩,这俩人要合伙杀了你,你还没脾气。
摧毁城市需要哥斯拉吗,游乐场里的摩天轮已经张牙舞爪地轧过来了!
世界不缺少怪兽,只是缺少发现怪兽的眼睛。
这部电影的乐趣真是太多了,其实本来还想谈谈特效,掰掰里面的细节。
不过再写下下去实在太长了,以后再说吧。
最后做个广告:我看的字幕是TLF字幕组出的(Metalmania制作),有个别地方不太好理解,我根据一份英文字幕做了些修正,已经上传到射手,希望大家多多下载。
http://shooter.cn/xml/sub/133/133446.xml
以前看电影,总是有一个分类的,至少主观上有。
悬疑、惊悚、爱情、小清新、怀旧,总有个标签。
看完这部守日人,我第一个反应,这部电影真神奇。
影片一开始是铁木真的什么CHALK,我以为我在看韩国片,跳回影片简介,然后快进,听到英语,耐心把那部分看完了,内心OS:什么鬼!
然后是第二空间,大法师,内心OS:这竟然是部科幻片!
听着听着,觉得很诡异,这英语真不对劲,仔细听再仔细去对脸(我其实看的时候挺随意),貌似是俄国人在讲英语,战斗民族即使讲英语也带着一股杀气,音节短促,像是后面有人在追赶,赶紧把话说完。
实在是元素太多。
还有未来,移魂大法BLABLA。
还有亲情和爱情,还有可怕的儿童。
西方电影有很多会描述未成年人的恶。
这部电影里男主的儿子,因为不满父亲的离去,父亲在离婚后又爱上了别的人,加入了黑暗派。
即使男主用CHALK重新回到了过去,在餐馆里为他做了一份好吃的肉饭,男孩在接到男主姑娘电话时,还是怒极离去。
有一个镜头是,儿子和姑娘同时拉着男主,他的头顶飞速落下一片玻璃,导演甚至没有忘记那个西瓜,一分为二,相当惨烈。
可是姑娘眼睛不能视物,不肯放手,儿子不愿让女人得到他父亲,也不肯放手。
爱是原罪吗?
好像一切的发生只不过命运轨道里的一个小小转弯。
男主两次(?
)拿到铅笔,重新选择生活,想修正错误,可无济于事。
该来的还是来了。
如果我要给这部电影下个标签,还是奇幻吧。
战斗民族的想像力点赞。
看完这部电影,有两个发现:一是俄罗斯人如果玩起轻佻来,比美国人还不知要炫上几百倍;二是有些文娱消费品并非完全务虚,其中的一些隐喻还是非常有实用性和借鉴价值的。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手风琴音质般的佻达流丽,从始至终镜头都在快速切换,画面性格极为华丽张扬,魔幻感十足,背景的手风琴(记得好像通篇伴着手风琴)的旋律也与之配合默契。
在看电影的同时可以令人想起“骇客帝国”系列的某些手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安东去光明实验室为儿子偷帽子时那个看守员的表现。
让我着实重新认识了一下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以前我所了解的,是田园牧歌的民谣中的俄罗斯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人笔下的俄罗斯。
那是一片清浅银灰色调的大地,清新、静穆、优雅、忧郁。
这是一部有关末日世界的电影,但其实要表现的不过是再平凡不过的要从泥土中长出花来的现实生活吧。
可以说编剧以及导演都是分外机智的顽童,但骨子里还是有成年人的那份心中装进了责任的庄重感,因此在娱乐大众眼球的同时,还没忘了通过一些隐喻来向我们表达另外想说的东西。
片中的黑暗成员用针管袭击人类,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吸取被害者的生命力,而被害者只要因疼痛倒地,生命力便会在几分钟内被榨取尽净,面目瞬间苍老。
但只要你保持镇定,站着不倒,那加害者就无法得逞,你就有打败他的可能。
其实这是在影射我们在生命中所遇到的伤害吧。
不失为一种体贴的警醒。
另外,这部电影除了让我想到《黑客帝国》,还让我想到了一部小说,同样是俄罗斯人的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
看这部续集的时候已经距离看上一部《守夜人》太长时间了,看《守夜人》还是在2005年春节,片子刚出了没多久,下载看的。
只看了一遍,没太看懂情节,只觉得和好莱坞片很不一样。
后来直到了2007年某一天,在某张DVD的花絮部分,突然看到了《守日人》的片花,那种莫名的兴奋感觉又被钩起来了。
只不过那之后一直没有买到DVD,当然,也没有认真去找。
后来看了导演Timur Bekmambetov的《通缉令》,觉得很炫,但也只是很炫,对于没看过那两部前作的人来说。
因为我觉得《夜》《日》中那种吸引我的东西已经不在了,只剩下单纯的炫技——不过说实话此片带来的快感要比《夜》《日》强烈得多,因为贝导可能终于拿到足够的银子来放手搞特效,《通》里面的视觉冲击绝对比两部前作来得及中猛烈。
——至于视效,我还有后话。
还想说的一点是,《夜》《日》这两部片子于我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在看了预告片之后会有十分想看的冲动,在看正片的时候却有种很复杂的感觉——经常性的烦躁不安,几欲离席,却又好像屁股上被涂了胶一样动不了,等看完了之后总有想再看一遍的冲动但是又没有勇气真的去再看一遍。
怎么样,这片子邪门吧。
用“邪门”来形容《夜》《日》这俩片子,真的是很恰当,相当恰当。
顺便说一句,《日》是我上个周末才看完的,也是下载的,因为我估计三里屯的DVD店里面很难找这片子了,只是估计。
上一部《守夜人》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在结尾决战的时候反派大佬把自己的脊椎骨咯吱咯吱抽出来当剑使的场面很震撼,此举被后来《火影忍者》中君麻吕同学现学现卖。
想当年看到君麻吕使用这一着的时候,我还真好信儿地去查了一下,证实确实是《守夜人》在先,火影在后。
日本人真聪明,估计他们也料到这两部作品的交集观众不会很多吧。
况且岸本齐史本人就是个电影迷,他自己都承认了火影原作里有很多分镜都是从电影里拷贝来的。
说回来。
促使我看这部《守日人》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我比较怀念前作中那种凄厉的末世风格,二是预告片做得真的挺华丽的——虽然后来证明导演这厮把所有拿得出手的镜头都塞进预告里了,致使预告片里看不出任何情节。
不过这也符合俄罗斯人的作风,卖肉就是卖肉,把所有好的一股脑都摆上来,你爱买不买,绝不瞎闹。
故事线索是接着上回发展的,新角色不多。
来了个新的女主角,金发碧眼,某个角度看起来还有点像乌玛瑟曼。
我又得说实话了,这次还是没太看懂,因为上次就没太看懂,又忘得差不多了。
不过这回导演似乎也没打算把故事讲明白。
特效比上次多了很多,估计后来好莱坞把贝导找去拍《通缉令》也就是看上了他独特的暴力视觉。
在人物或物体移动时突然快放接定格或慢放然后再快放,这种个人标签式的技巧,在用对了的时候会让人有闪尿的快感。
说到闪尿,最近也就是在电影院里看《变2》的时候小小地闪了一把。
不过对于这两者,是不同的体验。
《日》中频繁地运用了这一“视觉刹车”,那感觉就好像你在撒尿中突然收紧括约肌,然后再放松——只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是你自己收紧,到后来看得多了,就好像有个人在旁边帮你掐着。
片中有一镜头,反派御姐开着一辆红色马自达轿跑从地面冲上大楼,然后以垂直地面九十度的姿势“贴楼飞行”,很帅,这也是预告片中让我意淫很久的一个镜头。
结果在看正片的时候,发现导演没有给这一炫技的场景安排什么有意义的情节,她刚一出场就那么不由分说的开上去了,仿佛就是为了开车上楼去才开上去的,总感觉有点做作过了头。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她开上去之后是怎么开下来的,可是导演没给播这段。
好在贝大叔点到为止,再后来就没怎么做作了。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结尾处摩天轮从铁架上脱落横轧活人的桥段,做得很逼真。
偶觉得,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场人物过多。
两大超能女,帅哥吸血鬼,男主角的操心儿子,正反派大佬,神秘的蒙古老头,还有看上去不高也不帅但一如既往地一脸衰的男主角,每个人都占了相当的戏份,却又过多地分散了故事主线,结果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得不清不楚,就更别说整个故事了。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没看透彻,其实我正打算再看一遍。
只是,我担心,倘若再看一遍之后会没有心思再写这篇文章了。
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镜头呈现之下的莫斯科(记不得片中有明确交待发生地点是这里么)。
故事永远发生在冬天,透过导演独特的审美镜头,那种黑暗阴冷,散发着危机感的气息笼罩了全片。
粘腻的街道,厚厚的积雪,清冷逼仄的公寓,幽暗的厂房……影片虽然叫做《守日人》,结果绝大多数取景还是在夜晚。
更甚的是,片中除了正方女主角还能和“光明”搭上点边之外,其余角色,包括那个男主角的叛逆儿子全部都阴气十足。
一部影片看下来,就没几个人正经笑过,要笑也都是阴森森的冷笑,尤其是那个被算计了的老吸血鬼,人家笑起来那可是真正的,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导演在渲染气氛上做得很成功,偶就是喜欢这种画面粗砺,线条冷硬的俄罗斯风格。
本片不算长,但情节布局总给人拖沓的感觉。
每次要开打都打不起来,比划两下就速战速决了。
最大的不爽就来自这里。
战斗前气氛渲染得相当到位,以为终于要大干一场了,结果不是一方早早败下阵来就是干脆逃了。
那感觉就好像你兴高采烈地上了床,前戏热辣熊熊燃烧,真正办起事来另一半却始终给不上油,痴缠半天就是到不了高潮,结果被弄得精疲力尽,兴致也渐渐淡了,到最后还是流出来的。
这话放在整部片子正合适,我就是这样被导演折磨了两个小时。
但,这部影片的优点是,没有打算说教,也不是故意的一味玩酷。
至少在看片的时候,会感觉到导演很用心地想把电影做好。
与本片风格类似的《康斯坦丁(又译地狱神探)》和《加百利》就没给人这种感觉,完全流于形式了。
我想这可能也与导演故意(真的是故意么)没选用很多的帅哥美女有关系吧。
奇怪得很,片中能称得上是帅哥美女的也就是光明女和小吸血鬼了——后者没出场几次还没来得及展示一下超能力就被暗方大佬秒杀了,男主角儿子属于正太,未成年所以不算在此列。
其余清一色的人格扭曲大叔+暴露狂阿姨(专指黑暗女,其实个人挺喜欢她的如果不是皱纹太多绝对可算在美女之列),实在是不够养眼。
为了尽可能的吸引眼球,导演甚至让片中唯一美女全裸出境玩起了断背之吻,用心良苦啊。
不过,正因为没什么养颜的糖豆,反倒让这片子看起来很真诚,观众的目光更集中在故事本身了。
总之,近期有打算再看一遍的想法。
其实男主角Konstantin Khabenskiy还是很会演戏的,个子不高长得也不偶像,但还算得上性格型男一枚。
其特有的颓唐气质和阴暗的目光加上低沉沙哑的嗓音,对大叔控们想来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
只不过近期他好像日渐发福,到了《通缉令》里面就完全沦为一中年肥佬了。
如果亲们比较哈哥特和末世风格,对魔幻题材比较有爱的话,此部影片还是值得推荐的。
只不过是2006年的了,想必很多人都早已看过了吧。
这部电影就像一块大咧巴,黑乎乎,粗糙冷硬。
吃的时候还有点刮嗓子,吃完了还可能会胃疼,但消化完了去上厕所,那叫绝对一个舒服。
想来俄国电影岂不都是大体这般,起初让人难以下咽,一旦接受了,后门却无比通畅。
看完以后三天三夜没回过神来,然后终于吐出一句..酷毙了..
不得不说的是作为第二部并没有烂掉,反而变本加厉的风格化,莫提在此片中展现了许多镜头创意元素在通缉令里得到很好的延续,酷到不行的移镜头和450万做成的视觉特效把莫提的导演生涯推到了一个黄金时代,内容也木有掉价,对于父子情的把握上莫提可以说是手到擒来,是他最为擅长宣泄的亲情(与经历有关
没看过前作 有点连不上
应该还行吧,看了一半,开头挺有兴致看,后来才知道是有关吸血鬼的,所以就看不下去了,不看了, 删除。
光场面就值五星了
不是很好。
当时同学推荐,带着莫大的激情和ex看,结果...只有车开到大厦的场景还依稀记得...
作为系列的第二部,《守日人》聚集了光明与黑暗阵营第二次全面战争、安东和伊戈尔父子关系等电影系列中最重要的矛盾,是该电影系列的高潮,还穿插有斯维塔与安东、扎乌龙情人与吸血鬼的爱情,信息量十分巨大,但主创们处理的恰到好处,把剧情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最终安东用命运粉笔写下“不”之后,回到时间开始的1992年,他做出了正确抉择,当镜头随着司机掠过那些已经消失的建筑,不禁让人有些感伤。
一个结局改变了两部电影,电影很一般,结局太有感觉了
乱七八糟的特技大杂烩。
场面壮观,情节迷糊~~
终于找回红轿车高楼玻璃飙车童年名场面--风格相比首部更商业更好莱坞主流更稳妥-追加成本烧钱就是爽,开头就是马踏迷宫大场面,悠悠球也是传世经典。一直喜欢正邪邻居住对门的设定,男主安东二季爱情也是唯美阿三化23333完美结局,一切回到第一部起初,男主命中注定的爱情最后竟然很温馨感动2333
太艺术也太怪异了,俄国人的以艺术情怀真的独树一帜,不深入接触那个民族,真的难以理解
出乎意料的精彩
……好長氣。男女對換嗰段好好笑。末尾兩人搶安東,似小孩子打架,真係令我好鬼難接受。世界響一眾成人嚴肅地玩泥沙嘅過程中搖搖欲墜……諗下都好搞笑。
你无法改变他人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只有自己可以改变。
烂的没法用语言表达!形式主义的精神病世界!
我又改变主意了,这样的电影不5颗星还能怎么地呢!比守夜人好看!
哇!很久没见过的惊喜!惊喜!惊喜!!!!
是因为没看过原著么。所以觉得乱乱的。不好懂。可能我太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