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儿
딸에 대하여,Concerning My Daughter,关于我的女儿
导演:李美朗
主演:吴敏爱,林世美,河允庆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3
简介:本片改编自金惠珍的同名畅销书籍。聚焦女性性少数群体和孤寡老人等社会边缘群体,讲述一位酷儿与母亲达到“最佳理解”的过程,独立的女儿因经济问题搬来与母亲同住,她将同性伴侣也带回了家。母亲很困惑。与此同时,身为护工的母亲尽最大努力照顾着年老体弱、没有家人的老人。 “偏见与同情心在一位50多岁的女性身上发生了碰撞,她在养..详细 >
整部电影无不表现出满满的孤独感,太浓稠了反而年轻人看不下去,我知道人老了总会孤独,朋友少了,志同道合的人不多,日子平凡,但是我觉得年轻人总会认为我们有能力能改变,我们会过得更好的人生。可惜最后的结尾,这电影的母亲还没看出能走出这想法,说实话这个视角看的有点难受,就算我觉得我未来是孤独一人。
孤独感 非得一男一女生个孩子才不会孤独吗? 亲密关系不区分同性异性,深刻的链接、共同的创造才会驱除孤独感,而不是形式上一男一女一孩子孤寡老人真的悲哀,所以还是一方面健全法制、另一方面和同龄人共同养老 挺好。
近年比较细腻的谈论东亚母女议题和护理鳏寡老人的电影,确实,在东亚母女议题其实是无解的。由于父亲在家庭中的结构性缺位和当下新自由主义的无形导向导致东亚女孩要同时负担起丈夫和女儿的两重角色,同时还必须是社会结构中的优胜者或者说优绩主义考核标准下的“幸存者。
演员都很好 但拍得毫无细节 非常刻板…有一场母女吵架戏很有力量 相信书应该是好看的
最美好的心,无论以哪种方式出现
妈妈一开始对于女儿的同性关系非常保守反对,但却因自己作为养老院护工与养老院黑暗面对峙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自己和女儿争取的权益其实是一体的,这一点非常的动人
妈妈和女儿在各自的圈子里为别人据理力争,为了不想干的老人争取被尊重被照顾的权利,为了自己老师争取被理解被解放的名义,都是怕未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么像的母女没沟通就那样生活了几十年,相互不了解对方是多伟大的存在。想到了疫情后期一天能发十几条朋友圈的自己,也是同样的想法,虽然知道微弱的力量可能没用,但总相信自己是星星之火,不麻木便是在活着。其实妈妈和女儿接触的还是不是很多,反而是通过女儿的女朋友逐渐消除了妈妈传统观念里“没个男人照顾是不行的”的思想。最后妈妈的笑,不仅是一个人接纳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思想的解禁,对一种新关系的接纳。思想上不再较劲,从心里接受这段关系,才是最抚平人心的地方
3.5只能,电影的节奏太差了,完全聚焦于母亲。原著小说本身最厉害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独白以及对白,虽不能要求电影去到内面,但是外在的呈现却相当不聪明,好几处强度最高的点(女儿的伴侣揭晓性别、说出那如雷贯耳的三个字、我怕我女儿到老还要的台词)都被平淡带过,只是用比较神经质的方式去呈现了一个疲惫无力的母亲。女儿及其伴侣的选角是不是太年轻了,这么年轻居然当讲师了,好羡慕(不是)。原著中的女儿似乎更沉稳一些这里多少有点轻飘飘。
好在结果是好的,一般这种题材最后不是分手就是犯罪。
或许抽空读一下原著/在平淡安静中接受一切
是有小说原著的,难怪剧本特别工整,上至老年关怀,下至同性题材,最终以女性组成的非血亲家庭实现反击,不过并没有特别能打动我的地方
母亲和女儿的遭遇互为镜像。女儿参与性别认同的抗争中,为的是“万一下一个是自己”。母亲倾心照顾无儿无女的老人,为老人争取权益,也是看到了自己可能的未来。是做不发声的老好人?还是做别人眼中的异类,真的令人难受。更可怜的是那位资助了很多人的作家老人,为了公益奉献所有,然而,等她老了,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竟然没有一个回报她的人,她给予社会温暖,社会反馈她冰冷,太讽刺了。母亲就幸运多了,极力反对的女儿的同居者,用食物温暖了她。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女儿能幸福,那就是放手。
母亲和她的照护对象正与女女的相互扶持形成对照(看完书后发现电影丰富了小雨的形象,小雨的那句“我们能做的不多,住在一起,我们能决定的只有这一点”很有力,这事实上所表达的是:在东亚旧家庭根深蒂固的社会里,在她们基本权利无法保障的现实中,决定以小绿小雨的形式相互爱护支持,建立关系与空间,是她们最小单位也是最大单位的努力。)
3.5 温柔有力量
对比原作中母亲饱含情绪的心理文字刻画,影片还是过于平淡了,所有压抑的心结像未说出口的话,终究还是不了了之。还原了部分矛盾事件,但母亲的思考过程似乎被省略了,态度转变与“理解”仓皇画上等号,余留下太多问题,也掀不起什么触动波澜。
看过书,电影也还不错。喜欢Rain,性向不会决定一个人的品性。很喜欢以女性视角为主的电影
关于母亲。
前面看得不太满意 跟书上的感觉还是有差 但看完后那种淡淡的死感…… 好吧就是这个感觉
不如原著
4/5,母亲和女儿其实是同一类人,面对不公都是敢于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