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这不是安吉莉娜的错!
--评《超越边界》的人道主义在看到第十放映室关于《超越边界》的介绍后,我为其中闪现的人道主义主题所吸引,马上到网上一睹为快。
但是,不得不说,用“超越边界”做题真是不如港译的“缘起烽火蔓延时”,因为故事表现的人道主义是那么浅薄,到最后却只是为了女主角那非常狭隘的爱。
因为受男主角的人道思想的感染,她很毅然地只身前往埃塞俄比亚,在亲眼见到饥饿的难民,女主角的思想从非常幼稚和理想的个人英雄主义,升华为一种大爱,博爱,成就她最终成为联合国难民救助专员的身份。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女主角最终却是为了一己之私抛“夫”弃子去车臣,离家之时的决绝和对家人的隐讳,你完全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前往根本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高尚在其中,这一次只是为了寻找曾经有过一夜情的男情人。
即使最终为此死掉,也不能弥补这段剧情在思想高度上的不足。
最终的结局让我看到,这个穿上人道主义外衣的故事,主旨上还是讲述一个俗之又俗的爱情故事。
尤其在车臣女主角对男主角说“我们有个女儿,你做爸爸了。
”然后莞尔一笑地露出白牙,天,真是俗到家了。
因此说,港译的“缘起烽火蔓延时”的名字要贴切得多啦。
也许是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尤其是对待“性”的差异,我真不能接受女主角在柬埔寨和男主角一夜前说的话,“婚姻已经死亡”应该仅仅只是为自己越轨寻找的借口,因为后来生的女儿她的丈夫并没有丝毫的怀疑,还有她去车臣需要那样的隐讳,可见她的丈夫对她的越界完全不知道,即使在之前也许他在失业吵架时有想过劈腿,但毕竟没有实行,而女主角却……我确实不能接受这样的借口。
看到女主角悄悄离开时,他是那么无助和沮丧地坐在楼梯上,真是打心底可怜这个戴了绿帽还支持妻子去救援难民的英国绅士。
说到这里,我也要为女主角安吉莉娜说句话,这个戏的浅薄并不是演员的错,主要在于编剧和导演,美国的大片就喜欢在爱情里夹杂些高尚,在高尚里又夹杂些性,如果主旨不明或者详略不当,结果就成了这样一部烧钱不叫好也不卖座的片子了。
当然,这部片在难民救助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不管是埃塞俄比亚的饥饿,还是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还有车臣的恐怖武装,本片都表现得十分真实,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红色高棉把手雷放在无辜婴孩手中的一段,我激动得在屏幕前大骂“畜生”,还有那些饿得皮包骨、开膛断腿等血腥场面,真是感觉再厉害的化妆都是化不出来似的。
结果,对于这些方面了解不深的我,被吸引得一看完片赶紧上网补课,算是又增加了很多见识。
最后,在批评了影片主旨还是浅薄,对于人道主义表现仍然不够深刻的同时,我也承认,如果需要更深刻,还不如去找些记录片或者新闻评论看看啦。
说别人是是为幼稚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放在自己身上,我应该是连这份幼稚都没有的。
无病呻吟的都市人群,觉得挤个沙丁鱼似的罐头地铁就已经是痛苦,被上司错怪就满怀对世界的愤恨,如果失个恋更是感到绝望。
社会新闻里因为渣男劈腿自杀的女记者,因为停车剐蹭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因为一心要买最新款的名牌包所以恨不得傍大款的虚荣。
却不能打开电影看看,这个世界上饥饿到皮包骨沦为秃鹰食物的儿童在垂死挣扎,活在战争恐怖中的民众如同蝼蚁,随机的被机枪扫射,一批批无声的死亡。
逃亡的路上碰不到救援,只有夺命的地雷。
平静的冬日午后,我在上海,看到泪流满面。
我为我的无知羞愧,为人道主义者的勇气和牺牲由衷敬佩。
如果我们能多关心这个世界一点,多保留一些纯粹的人性,起码,生活不再会是蝇营狗苟。
难以想象,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还会有如此悲惨的生活。
人类永远都是自私还有可怜的生物。
在面对自己民族的人们受苦受难时,还是会有那么多人开枪射向自己的族人,而那些来自其他国家的援助人员,却为了陌生人的生死牺牲自己的生命。
感谢那些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虽然你们不能拯救世界,可是却有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援助而活了下来。
Never give up your hope ,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try their best to held the world.They are the real heroes.What they can do may even few.Compared with those who have ability to change the wold but do nothing ,they are good enough.Mybe for someone,they are much like the God than the real one.
2021.11.20
人道救援工作者,尼可拉斯·卡拉汉医生带着骨瘦如柴的非洲孩子乔乔闯入了在伦敦为国际人道救援组织主席劳伦斯·鲍福特举办的酒会,揭露非洲饥荒问题的事实真相,“一根香蕉有三百卡路里,比非洲孩子乔乔一天的摄入量还多”。
在场的各界名流达官贵人,无动于衷,可是鲍福特的儿媳莎拉却被深深的震撼,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为此她还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不顾新婚丈夫“别为了救赎自己的良心跑到鸡不生蛋的非洲去”的劝阻,执意亲自前往衣索比亚。
此时的非洲何止是鸡不生蛋,连鸟都不拉屎,因为三年不下一滴雨,哪里还有鸟能生存,难民营根本容不下不断涌入的背井离乡,饥渴难耐的难民,一个母亲奄奄一息濒临死亡,她饥饿垂死的孩子旁边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的等待着他咽气的一瞬间去吞食他,惊得莎拉大骇,不顾一切的冲上去抢下来这对母女。
衣索比亚的混乱无序和军阀混战更加剧了这个国家的灾难和动荡,杀人、抢劫、贿赂,人人都为了生存褪下文明的外衣。
“欢迎来到饥荒救援中心”,莎拉在这种环境下再次见到卡拉汉医生,在卡拉汉眼中,拉萨小姐就是一个“来走秀的富家千金”,根本就不值得关注,莎拉带来的食物也就够难民撑三四天的,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以后还是要走一步看一步,不过总会撑过去的。
莎拉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非洲,正在开膛破肚大手术中的患者竟然渴求喝一口汽水,对饥饿的痛苦已经让她感觉不到伤病的痛苦。
残酷的现实大大出乎莎拉的意外,光有一颗慈悲救人的慈母心是远远不够的。
莎拉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消除了卡拉汉和周围人对她的成见,音乐拉近了莎拉和卡拉汉之间的距离,终于莎拉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有组织的人道救援比个人单打独斗强多了,加入组织的感觉真好,莎拉从秃鹫嘴边救下来的儿童,经过她的悉心照料也一天天好起来,第一次得到卡拉汉医生夸赞的莎拉开心的笑了。
山穷水尽之际,为了生存,为了人道救援进行下去,卡拉汉和同伴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偷盗政府官员的小车上的大轴来修复钻井打水,违心接受中情局史泰格的资助……。
卡拉汉的不屈不挠让莎拉佩服和感动,“你为什么从来不叫我的名字?
”莎拉开始有意无意的主动暗示和挑逗卡拉汉,拉近彼此的关系,莎拉离开非洲之时,水井出水了。
卡拉汉和莎拉再次相遇在柬埔寨的人道救援中,卡拉汉和同伴为了运送给难民的麻疹疫苗而被迫替中情局夹带武器和其他军用品等私货,被发现后遭毒打和恐吓,赤棉让他赔偿,打死了卡拉汉的好友艾略特,差点也杀了卡拉汉,卡拉汉只好奋起反抗杀了赤棉的人而逃亡,这份坚持让莎拉无法不感动,莎拉说出了这些年对卡拉汉的担心和挂念,两人心心相印,相拥在一起,莎拉终于背叛了她和丈夫亨利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
“我为你疯狂,我无法不想你,你一直在我心中”,卡拉汉也真情告白,但是,冒险的人道救援已然成为卡拉汉生命的一部分,为了爱,他拒绝了莎拉的陪伴,两人含泪离别,莎拉无奈回到了家人身边。
几年后的莎拉已经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是她和卡拉汉的孩子。
事业上小有成就,成立了以他和卡拉汉已故好友艾略特豪瑟命名的人权基金会,被新任联合国难民署驻英发言人,莎拉家庭事业双丰收,只不过时不时的会突然发呆,应该是想去了“负心”的卡拉汉。
听到卡拉汉在车臣被恐怖分子绑架的消息,莎拉不顾一切的前去营救,不幸触雷身亡,当时卡拉汉就在跟前,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人被炸的粉碎,悲痛欲绝。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是什么支撑卡拉汉们无怨无悔的坚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人道救援?
仅仅是爱心和勇敢是远远不够的,用伟大和高尚来解释又太空洞。
安吉丽娜·朱莉扮演的女社会活动家萨拉伴随舒曼的《梦幻曲》缓缓步入镜头,她的独白表明其正陷入遥远的爱情中:人生的价值便是超越边界去寻觅(真爱)。
——题记1导演马丁·坎贝尔以擅长驾驭大场面著称,影迷们一定还记得《007之皇家赌场》里火爆的动作场面,那其实是马丁指导的第二部007电影。
这部《超越边界》本由奥利弗斯通导演,后因斯通与原男主角凯文·科斯特纳闹矛盾而作罢,也许是演职人员频频更换的原因,本片上映后的票房并没像马丁之前的作品《007之黄金眼》和《佐罗的面具》那样卖座,但把票房撇开,《超越边界》仍是坎贝尔献给影迷的一场视觉饕餮盛宴。
“浩瀚贫穷的非洲沙漠,红色高棉独裁下的柬埔寨,战火纷飞的车臣雪原”。
表面上,三大洲在坎贝尔的镜头下流淌着迥异的诗意,但仔细一看,美丽的地域风景下却是饱受贫穷与战乱之苦的人们。
本片犹如一部人道主义纪录片,主要讲述社会活动家尼克远赴世界各地救济难民的经历,你可以说它是好莱坞大佬们假装慈悲和伪善的一次“小丑跳梁”,但看在剧组不辞辛劳的拍摄和饱含人道主义的选题上,我们暂且放其一马,何况片中的尼克们也常因资金短缺依靠其他势力而丧失中立性,所谓人无完人,对于一部电影,只要其传达精神是好的就行。
2男主角尼克由克里夫·欧文饰演,他在上流社会义捐晚会上的“卓出”演讲使萨拉决意投身人道主义事业。
与萨拉出生中产家庭的未婚夫亨利不同,尼克有着很浓的“贫民”气息,也许正是身份的差异使两人之间产生了“致命吸引力”。
萨拉并没因救济难民工作的困难而放弃,单身赴非洲帮助尼克,在几次磨合后,两人渐渐产生感情。
但这份感情尚处微妙时期,远没到以身相许的程度(只是对事业的认同感),于是,萨拉回到英国完婚。
当已为人母后,影片的镜头又回到萨拉装饰华丽的家,只见其在钢琴前独奏《梦幻曲》,悠扬的旋律和着她的独白,思恋之情变得浓重起来: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超越边界去寻觅,或许就能找到真爱。
窗外皑皑白雪上似乎映出了尼克的脸庞。
此时,他们已分别多年,萨拉有了孩子,但婚姻并不幸福。
这个场景其实就是影片初始镜头的重现,导演将它放到这里是想将萨拉的愿望在观众的印象里加深:怎样找到生命的意义?
超越一切边界,去寻觅。
3在萨拉看来,寻找真爱和人生真谛远胜于家庭责任和现实中的困难,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其远赴雪原寻找恋人的疯狂举动。
也许早在义捐晚会上,她就有了这个想法,耿直尼克的演讲使萨拉开始认清并厌恶装腔作势的“上流社会”。
从去非洲的那次起,她便踏上了寻觅人生真谛的旅程。
而和人生真谛并列在一起的便是真爱,尼克不仅帮助萨拉看清了人生的真谛—帮助他人,济贫济弱,也给了她最真挚的爱情,这种爱既是他们人生信念一致所生,也是两颗孤独的心相互体慰、了解的结果。
影片结尾处,萨拉奔赴被冰雪和战乱覆盖的车臣,生命早已被她抛在脑后,其所看重的是在那里可履行人生的价值,找到真爱(被困的尼克),而在另一方面,尼克也是萨拉眼中人生真谛代名词,这个男人奋不顾身、救济难民的行为与萨拉身边的所有人形成对比,他就像《圣经》里耶稣所说的“走窄门的人”,虽门是窄的,路是小的,但(这条路)将把人引向永生。
后来,萨拉也循着尼克们的路,果然走向了永生,在地雷爆炸的那一刻,她既完成了寻找真爱的旅程,也走向了永生之路。
相信,在另一个世界里,萨拉将继续为人们祈祷福祉,并以亲身经历告诫世人:幸福并非只是梦寐,事在人为。
无疑,影片围绕着茱莉展开。
据IMDB介绍,茱莉自从参与了在柬埔寨取景的《古墓丽影》之后,目睹了柬埔寨当地的饥民,开始书写她人生中慈善的一页。
坐着越野车,在非洲沙漠中,茱莉穿着素白的丝质衣服;在热带柬埔寨,茱莉身着净色的短袖T恤;在冰天雪地的车臣,茱莉裹着高领毛衣头戴绒毛帽子。
如果换一下配乐,把刚才几个镜头组接起来,会不会又是一个《古墓丽影》呢?
这一次茱莉的角色完全没有雄性的阳刚,取而代之的是女性柔美的倔强。
她被饥荒的事实震惊之后的那个表情,眉头紧皱,眼中泛有泪光。
这些都是茱莉的基本功。
在灾难和慈善的舞台上,这样的表情几乎是规定动作。
而该片的感人之处,是本来就以身体力行的茱莉。
据说这片的拍摄在导演和演员的物色上都一波三折。
我却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片子是为茱莉而生的。
因为她萤幕之外的在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的工作身份就比得上任何一个演员的演技。
茱莉真的就去过难民营,而电影中那些被截肢的人的确是地雷炸伤的受害者。
不知道那些场景是不是都是搭建的。
我更愿意把这片看做是纪录片。
因为如果是在拍电影,导演喊一声Cut,这个场景是结束了,但是难民的饥饿和痛苦却无法停止。
那些茱莉的反打镜头不需要喊Action才能开始拍摄,它们时刻在茱莉脸上。
茱莉是好样的,因为此片收养了自己的孩子。
电影还引用了那张经典的普利策奖新闻照片的场景。
要表现痛苦和饥饿,不愁没有证明。
同寝的人说,那些穷人和挨饿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他们只会生孩子。
去扶贫、去支教有什么用?
世界上那么多这样的人,能帮得完吗?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浪漫的电影是无法解决的。
并不是Nick在喝了High Energy Milk之后回复体力的胸前听听心跳,回头意味深长地说一句:One Life.那么让人看后产生去拯救他们的冲动。
而这浪漫的电影让我想起那个故事:一个哲学家清晨看见海滩上一个小孩在把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海星一只只扔回去。
哲学家说那么多你是扔不完的。
小孩说,我仍得一只是一只。
边界的存在自然也意味着,那种跨越的动作,将始终不会消失。
可爱的法国哲学家福柯同志就是一位跨越边界的能手,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就是要证明,人可以在非理性的疯狂体验中,可以游刃有余地生活。
不过此处提到的超越边界,应该首先就给它加上双重保险的书名号,写成“《超越边界》”。
这是一部影片,一部具有政治与爱的双重煽情的影片。
影片实际采用的现代拍摄技术讲述的一个古老故事,影像呈现的场面要用语言来描述的话,直接引用《约伯记》中约伯的悲号和呼喊的那些话语就可了。
现代的苦难:饥谨、疾病、匮乏、疼痛、死亡,诸如此类触目惊心的场面,几千年来并没有什么改进——社会进化的观念当然有其根据,不顾很清楚的一点,苦难也跟着进化。
非洲大地的难民和红色高棉管辖下难民,和车臣战乱中的难民相比,苦难所造就的苦疼或许没什么两样,但升级的政治理想和武器,使身受其中的苦难者越来越无法逆料,明天究竟会是怎么样。
如果说在非洲这片相对落后的土地上,救援者的安全尚相对有所保证的话,那么这些满世界奔走、颠沛、造次的救援者,在各种升级的冲突中就近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这是跨越边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有时这种代价就是生命本身。
边界的确立到处是争端和冲突,冷兵器的时代早就过了,现代的争端所造就的流血和死亡远距离就可完成。
人都得面对死亡,而死神从哪个角落里取走生命,都在幽暗之中。
现代社会的苦难乃在于向死而生者,乃在更布满疑云的不确定之中。
死有时变得容易多了,它有时就是一不小心的一步,踏出了地下的滴答一声,然后就意味,一切完蛋了——女主人公就是在那滴答一声后爆炸中,烟消云散。
它意味,边界的跨越,比循规蹈矩、老老实实呆在边界之内,要危险得多,也要惊心动魄得多。
'angelina jolie和clive owen的合作,最man的女演員和最man的男主角應該夠勁爆吧' 我完全是懷著看視覺衝擊效果,俗稱‘看熱鬧’的心情買的DVD。
結果熱鬧沒看到,還懷了一肚子的鬱氣。
最後上UNHCR (國際難民組織)捐了微薄的money給海地地震的難民,才覺得平靜些許。
以前剛剛來英國時,驚奇的發現室友Daniel和Sophie都是素食主義者,對於據說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遊的,無一不食’的我,和其他中國來的朋友來講,都覺得不可思議。
最奇怪的是因為他們不是出於食物敏感,不是因為宗教信仰,更加不是因為討厭或是不敢吃,只是單單因為覺得殺動物和殘忍。
聽完他們的原因之後,朋友c一針見血的指出:“又不會因為他們不吃,就沒有人殺動物了!
” 其他人都覺得言之有理。
但是現在卻覺得,不會因而停止殺生,但真的可能會因為不吃肉,而救了一只雞/鴨/魚/兔/牛/羊/豬/狗/蛇/猴子/田雞/鱷魚/穿山甲/熊......因為再可怕的動物,都有被中國人放到餐桌上的故事。
好了,離題了。
我想說的是,就像那個撿海星丟回大海的小孩那樣,沒有想過救得了全部,但是救得了一個是一個。
這個故事有位仁兄再前面的評論講過了,電影的大意也有人評論過了,我只好說一說自己看了對主角的評論好了。
因為電影’Changeling‘(換子疑雲)和'收養小孩上癮,家里是個聯合國' 的新聞,早就不覺得Angelina Jolie只是厚嘴美女那麼簡單了,特別是這部電影裡面,覺得她的執著,堅定,偏激,和眼睛裡面的擔心和關懷,大概就是以前寫作文的之後老師前強調後強調的’人文關懷‘。
(打個冷顫,好矯情的詞)但是除此之外不知道應該用甚麼來更好的形容了。
我想這應該是某種意義上最貼近她本人的一部片子。
但是不得不說,她在大半電影里的長黑直髮有點驚悚,特別是那一片稀疏的齊瀏海,實在是浪費了她美麗的額頭。
電影的開始,就是男主角(讓我們親切的稱呼他clive吧)帶著臉黃肌瘦的非洲小孩jojo闖進歌舞笙笛的倫敦上流社會的party時,我馬上繳搶投降,放棄了和朋友看完‘ closer ’(偷心)後 關於‘clive owen是否帥’的爭論,雖然那麼man有那麼壮一直不是現在’豆芽菜model‘ 當道,主流社會fancy的型,但是不得不說他在電影裡面真的很帥。
還有電影裡面救災的地區,其實紅十字會和國際難民基金真的有類似的因公殉职事件:’冷战结束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实际上变得更为危险。
20世纪90年代是该组织有史以来代表因公殉职人数最多的时期,遇害的代表大多是在地区和内部武装冲突中工作。
这些惨遭杀害的代表有:弗雷德里克·莫里斯,卒于1992年5月19日,年仅39岁。
他在前南斯拉夫城市萨拉热窝护送红十字运输车辆时遭到袭击,一天后因伤重不治身亡。
西班牙人费尔南达·卡拉多、挪威人英厄堡·福斯、加拿大南希·马洛伊、挪威人贡希尔·米克勒比斯特、新西兰人谢里尔·塞耶以及荷兰人汉斯·埃尔克博特。
1996年12月17日凌晨,在格罗兹尼附近的车臣城市新阿塔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战地医院中,他们在熟睡中遭到近距离射杀。
凶手至今仍逍遥法外,作案动机不明。
瑞士人丽塔·福克斯、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原扎伊尔)的韦罗妮克·萨罗,哥伦比亚人胡利奥·德尔加多以及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乌嫩·乌福伊尔沃特、阿杜韦·博博利和让·莫洛卡邦盖。
2001年4月26日,他们乘坐的两辆车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西北部执行救援任务的途中,遭到不明袭击者的致命枪击。
萨尔瓦多人里卡多· 蒙吉亚是在阿富汗工作的水务工程师,与当地同事驾车途中被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拦截。
他的同事被允许逃生而他则遭到行刑式的近距离射杀,遇害时年仅39岁。
加拿大人瓦切·阿尔斯拉尼安,自2001年起,开始担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伊拉克任务团后勤协调员。
在与伊拉克红新月会的工作人员穿过巴格达城的路中,他们的车辆误入战斗区域而不幸遇难。
斯里兰卡人纳迪沙·亚萨斯里·兰穆图,2003年7月22日遭不明身份袭击者杀害,当时他所乘坐的车辆在巴格达南部希拉城附近遭到袭击。
’用維基百科上引用來資料作為ending,看到那麼多人的犧牲,覺得自己可以做的其實也僅僅只是捐款那麼一點點。
畢竟眼下的海地地震,其實和當初的四川地震一樣需要幫助。
Bibliography http://zh.wikipedia.org/wiki/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7th, Jan, 2010, 04:33)
救援物资被贪污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依据常识和经验,应该非常大,即便在和平地区,有严刑峻法。
而战乱之时,法律失语,救援财物属于有限资源,会引发相互残杀,最弱的是抢不到的。
电影里的现场救援人员,他们介入了救援最后一公里的行动,物资屡遭政府盘剥和武装势力抢劫,略强壮的灾民也会哄抢。
人道救援的宣传形象多为儿童,医生男主拽着骨瘦如柴的JoJo大闹慈善捐款晚会问责为什么要停止救助最弱的儿童,JoJo遣返途中逃跑,第二天冻死在高架桥下。
女主从秃鹫嘴下抢回一个男婴,那男婴已脱形如骸骨,只一息尚存,所有救援人员要求她放弃。
女主说我带来了物资,换你们救他一命。
其他救援人员同意了,这交换很合理,告诉女主方法:持续喂一晚上高浓度牛奶。
第二天男婴活下来了。
假设没有女主,救援人员会放弃救最弱的吧?
后来男主与各方“丛林势力”周旋妥协陷入道德两难,也是展开菩萨心肠金刚手段的好题材。
但电影突然转成爱情片了,可惜了。
估计作为商业电影,也不得不有票房的考量与妥协吧。
多数援助,都考虑利益回报,如开篇一带而过的慈善资金给谁不给谁的标准,那是一个更大更难的话题了。
去年某月看了一部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晨曦中的女孩》,看完之后不断慨叹自己生活该是有多幸福。
同样的感觉也在看过《追风筝的人》之后产生。
我把它们推荐给一个朋友,但是他很直接地说自己不会去看。
在他看来,这种感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且很快便会消失,并没有实际的效用,自己并不需要通过观看这种方式来得到同样的感受。
老实说我倒是有点不理解这种心态,毕竟很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便永远无法理解亲历的感受,虽然看完整个故事也是一样。
我是越长大越发觉这些年浪费了不少时间却并没有学到太多真正的东西,我经常听着关于塔利班的报道却从来没弄清过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从来没听说过“红色高棉”这个东西甚至不知道在我庸庸碌碌地成长的过程中邻国的人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共情来得太过迅速因为我发觉自认为越发成熟的自己到头来仍然是一无所知,那些平日里关注的不关注的事情,好像也并没多大回事。
从小的各种学习,拼命挤进大学,接着工作最后老去,生命就像一卷录音带,慢慢地按照既定的轨道转到末尾。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们在某些方面和朝鲜人民也并没太大区别,都是生活在一个狭小而闭塞的圈子里面,眼里只有现在和显得局限的未来(这里没有嘲笑朝鲜的意思,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而历史这一与现今连接的纽带,对于我本身来说,充满了种种的不确定和待考究之处。
我能看到的已经是经过长期删改和修饰的语句,就像是《1984》里面加工历史的真理部的工作一样。
这个时代能相信的东西太少,夸张过头的东西太多。
然而我又弄丢了仔细推敲的能力,失去了这个基点,值得成为信仰的东西便更加薄弱不堪。
看过无数遍,仍然是最爱的电影。
faith and passion. what keep us viable. 永不妥协。
2015.01.24
大眼大嘴美人安吉丽娜·朱莉是女主。除了婚外的爱情戏实在接受无能,有些剧情其实挺动人的,体现了能牺牲小我的大爱。但个体努力对群体悲剧的无力感仍然无法避免。
比起爱情,更让人动容的是埃塞俄比亚的难民,柬埔寨里被迫拿着手榴弹玩耍的婴儿,还有车臣里漫天的战火,"比饥饿更可怕更痛苦的是死亡",虽然能做的很有限,但还是有人在努力做点什么。
厚重的积雪掩埋年轻的尸骸 人道主义关怀遮盖做作和虚伪 以理想的名义掩盖出轨的实事... 于是 积雪透出了灰白 人道主义者的口号浅薄而无力 以共同理想为名的爱情却凸显了狭隘... 于是 人道和爱情都没有能够完美的结合和表现 只剩下埃塞俄比亚柬埔寨车臣的难民以其真实的境遇令人动容
面对着苦难、贫困、饥饿、战争、风险,总是有人义无反顾的从事国际慈善事业,放弃眼前的所有,牺牲自己的一切,究竟什么是动力? 安吉丽娜·朱莉、克里夫·欧文的表演似乎稍微欠缺了一些重大事件经历对人改变的诠释。看这部影片要有承受不适镜头的心理准备。
抛开那鬼扯的剧情,背景而言更加重要。怪不得找安吉丽娜,本色出演
套路,烂俗
充满苦难的地方,战乱饥荒瘟疫,人性善恶更加突出,是无私奉献是自私索取,也许更多确是善恶的模糊,为做善事不得不作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扩大点说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贫富分化,永远有不平等,永远有罪恶,也永远有希望。影片后半部分由大爱又流于了小爱,消减了前半部分建立起来的宏观气势,而女主也变成了单纯因爱上一个人道救援医生而抛家弃子为爱情掉丢生命的女人。而对于灾难的地方也变成流水账讲述,从非洲到柬埔寨到车臣,顺便用语言描述了巴基斯坦。
烂尾
so moving AJ
美国白求恩的婚外情,也不知美国是放火的还是救火的,反正洗得白白的。。。电影不好看。楼上一屋光脚乞丐噪音垃圾,全户口本早死早超生,浪费地球资源,看个电影也来咚咚咚影响心情。
感觉有点赶场的感觉 为什么不把在一个地方描述好就好 交代其他地方为了突显世界很多不被大家关注的角落依然贫穷 动荡还有残酷的战乱和疾病 加上爱情故事有点蹩脚 像一个大杂烩
自由是最昂贵的“救济物”
爱情更多过慈善了~
最后踩到了地雷
老早看了,非洲那里让我伤心,但是电影的视角总是西方怜悯者的俯视着,那些第三世界的人的心呢?出场时间最长的被俯视者就是那个高棉夸张表演者了吧。或许边界是很多重的意思,是家庭责任与爱情的边界,是第三世界和第几世界的边界,是政治主义和人生性命的边界。结尾也是可想而知的真实无力
情节很感人 只是没有说好故事
从人道关怀开始,以爱情永生告终。安吉丽娜·朱莉演得真切,不负联合国慈善大使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