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科男孩
Disco Boy,换命战场(港)
导演:贾科莫·阿布鲁泽塞
主演: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莫尔·恩迪亚耶,拉蒂莎·基, 莱昂·鲁切夫,马提奥·奥利维提,罗伯特·温茨凯维奇,Michal Balicki,Wahab Oladiti,Salem Kisita,Mutamba Kalonji,Robert Ch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语言:法语,英语,俄语,波兰语,伊博语年份:2023
简介:艾利克斯在和同伴偷渡时,同伴不幸遭遇意外事故沉水身亡,最终他只得一人到达巴黎。在经历了法国外籍兵团严酷的训练和选拔之后,他终于被选中,成为了兵团的一位士兵,也因此获得了五年的居留许可,成为了临时意义上的“法国公民”。 然而,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他亲眼目睹军队的暴行如何对尼日利亚地区的残忍剥削和对当地居民令人发指..详细 >
烂
有意思的是刚看完格洛莉亚紧接着看迪斯科男孩。一个是女性视角,从儿童经历离别获得成长切入,引出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整体细腻温柔。一个是男性视角,男主(来自白俄罗斯)和黑人阵营虽在法国同为“外族异类”,影片前半段两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男主拼命加入外籍军团想获得法国名字,而黑人却以抗争的方式试图赢得自我生存空间,结果黑人失败了,用鲜血唤醒了男主。故事很简单,拍摄也很直白形式,非本人所爱。但导演说结束在咖啡馆等待大家前去交流的时刻,在寒冷的平遥夜晚,瞬间注入了一丝温暖。电影结束,跟朋友边走边感慨,拍片子除了表达私人化情感之外,如果能同时观照到整个世界,至少不会显得太过于悬浮吧。总之,依然对电影充满了期待。
好抽象
#HKIFF 柏林杰出艺术成就奖实至名归。画面影像和视听体验一流,红外线拍摄的几段颇有巧思。缺点是故事有点太简单,后半段更注重人物内心的纠结和抉择,以至于整个电影的节奏显得头重脚轻。
挺诚恳的,至少知道自己夜戏夜拍效果不好,还会耍点小聪明弄点热力图
不同人种失去归属感的联结,军中禁恋&大西洋似的表里
熱成像到底是什麼執迷的視覺美學啊
Berlinale 73
不当士兵当dj好了
无与伦比的牛逼
本来以为会是男版亢奋,结果出人意料是沉重叙事。非常喜欢Alex在bar看到舞台上的她那场戏。映后问了导演为什么选择星点图作为过渡,导演表示这些星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就像是人物关系的一种变动连结。确实是非常适合在露天剧场观看的电影。听说导演花了两年时间选角为了找到合适的人物,真的很cool.
#PYIFF从某种角度讲拓宽了一些声音和电影的关系--先写音乐再包饺子可还行
他之所以成为法国的子民,靠的不是血缘,是喷溅的鲜血。一张坏人脸里却藏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一边一起醉生梦死的兄弟不是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一边现实与梦幻里都是他经手的对无辜苦难践踏中死里逃生的黑人女孩求生中循环反复的赴汤蹈火。当然众生皆苦不是重点,重点是对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无助和悲愤,他大概终究只能困死在良心的隧道里。#《迪斯科战争》#,单靠配乐的强大其实不足于支撑如此沉重的情怀。
还是因为士兵是外籍,没有民族认同。
主题上和前两年柏林主竞赛的《同义词》撞车严重,都是关注移民身份认同问题、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在这层表达之上用霓虹风格做外表包装。整体看下来是瞄准影展的艺术片创作思维,但表意的时候过于直白,该飞的时候又没飞起来,差一口气。
(第73届柏林主竞赛)7.5/10 几乎将柏林的政治属性全盘托出,但是丝毫不令人反感或厌烦。热成像的使用比较意外,又非常合理-非黑白影像可取代,不仅是削弱了士兵和原住民搏杀的血腥和残忍,而且将人的动态行径捕捉得极为清晰(如同整部电影强调的都是动作-无论是军队里的规训,还是迪斯科舞池里的律动)。前半段比较实在,后半段越来越虚,严谨来说是从头到尾都不那么牢靠,其实也不那么重要了,感性如同音乐,肆意地在浑身每个细胞游弋。(PS: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宝藏演员认证)
关于他者,互搏的、共舞的肉身,红外线摄影。启发良多。
平遥第2部
什么鬼玩儿意,本来打算在飞机上看,根本看不进去。。。
连着看了迪斯科男孩和空网。他们同在命运中挣扎,决定偷渡去“更好的”的地方。但麻绳总从细处断,出去的没出去的仿佛依然要面对相同的命运。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海盗文化发源的地方,都会认为他们会想“如果我生在哪,我会什么样”。此处烂了,我就去下一处。回头看看呢,总会没有下一处的。摄影、配乐、美术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