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关键报告(台),未来报告(港)

主演:汤姆·克鲁斯,科林·法瑞尔,马克斯·冯·叙多夫,萨曼莎·莫顿,凯瑟琳·莫里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瑞典语年份:2002

《少数派报告》剧照

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7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8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9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0

《少数派报告》剧情介绍

少数派报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聪明”的机器人――“先知”。“先知”能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 乔恩(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就是犯罪预防组织的一个主管。在一次通过“先知”成功阻止了一起因外遇引起的双人命案之后,乔恩隐约感到了这一套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中隐含的秘密,那就是少数派报告。原来,共有三个“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 乔恩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已是昔日同事的抓捕对象。乔恩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能证明自己清白的那份少数派报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妙先生非洲历险记串杀背后乐坛毒舌嗡嗡鸡第九季爱上特种兵穷友记第四季水姑娘超级骑警2神探南茜第四季雪路血胎换骨印度媒婆第三季寂静人生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旅馆闹鬼一诺无悔接班女婿嗨东白湖仲夏夜魔法绿色誓言圣剑印度超人3玉战士唇唇欲动捕蛇行动英雄时代天堂真的存在驯悍记你是我的命运

《少数派报告》长篇影评

 1 ) 少数派报告◎被删除的意识

当我们充分的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我们也在不断的出卖我们的隐私,我们成为无可隐慝的透明人,但是其码,我们还有最后的选择权,在许可下。

---题记我向来喜欢看富有挑战性的电影体裁,但并不代表我喜欢看大制作,大手笔的电影。

《星球大战》就除外,我看不出这部讲述人类未来战争史的电影有什么地方值得被歌颂,那些老套的剧情和天花乱坠的运用电脑做出的画面有什么样的吸引力,我甚至觉得它还没有日本架空小说《银河英雄传说》来得精彩,如果银英传能拍成电影,那么花多少钱我都会想一睹它的风采。

由Steven Spielberg导演的电影向来不能只看电影的质量,而应该从精神上去相信导演,相信这部作品中,他会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一个不会令我们失望而且必要的信息。

正如当我们用心的将电影《The Matrix》(《黑客帝国》)看一遍思考一遍,你就能得到一个让你感到惊恐万状的结果一样,这部电影也同样传达着相同的主题:意识能否被删除,意识能否影响未来?

在未来高科技无处不在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时,甚至于未来发生的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的思想可否在下一秒钟,做出自己的选择?

为了预防犯罪,为了平息高谋杀案比率的增加,运用科技的不断努力,已经可以通过“预测”来达到预防犯罪了。

当一个人的犯罪意图已经产生时,他就被宣判有罪,接下来,他的犯罪目的不会达到,因为已经有警察将他在现场逮捕。

电影《Minority Report》,抛开那些精彩绝妙,惊心动魄的画面不论,单从精神内涵上来说当未来可以被预测的时候,是否觉得有些可怕。

当这种“预测”的能力被用在阻止犯罪发生这种令所有人都深感遗憾的事件上时,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取得了很好效果的预警机制,实际上潜伏着一股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进行反控制的行为意识。

意识,就象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被轻易的读取,也能在人类主观的控制下发生极速的转变。

在这部电影中,意识就是人类控制的对象。

人类以为控制了意识,就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但却忽略了意识既然是人类大脑发出的信号,也会在下秒中被改变。

或许在这一点上,所不能控制的不是意识被读取的过程,而是意识所要导致的结果。

那些被预测的未来是不会被改变的,因为被杀的人还是会被杀死(尽管在电影中,大多数被害人都在最后时刻因为擒获了凶手而得以继续活命,但是少数人还是会被杀死)。

最后,只要有少部分人被杀死,这个“犯罪预测”系统就是不完善的。

那么,那些希望这个系统永远运行下去的人就会利用这个系统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包括运用间接改变意识这种高明的手法,企图蒙骗过“犯罪预测”。

到了这个地步,这个系统就成为可以成为少数人控制未来的武器,再到最后,不说你也会明白会出现什么。

Minority Report少数派报告作为被遗忘的预言,它真正预言出在一片完美形式下不被人们所注意到的少数意识,这些意识或许是好的,或许是坏的,或许总有一天,它会毁灭掉这个世界。

未来是可以被改变的,在当下所做出的意识就是在过去所被预测中的结果。

 2 ) 反乌托邦——科技进步、伦理困境与社会控制

从大的范围来说,本片属于反乌托邦电影,科技进步了,表面看来是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的理想社会,实际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严和人性受到否定。

同类型的电影,比如《人类清洗计划》、《饥饿游戏》、《分歧者》系列,都表达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忧。

有些内容,我们看着觉得未来不可能这么做,比如《人类清洗计划》中专门安排一个暴力日——在这一天实施的任何罪行都不会被起诉——来降低犯罪率,人们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呢?

但谁又敢说未来不会这样呢?

更早一些时候,我们能想象出科技会用来像监控动物一样监控孩子,并专门做出分析表情的系统吗?

以前,我们看着电影里疯狂的科学家违背伦理制造怪物,也只是乐呵乐呵,谁能想到私自进行基因编辑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呢?

借用《黑镜》中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未来”。

回到正题。

一、对科技的担忧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科技似乎总会有一些重大消极后果,比如本片中出现的“先知预测犯罪”整套系统。

当然,科技不总是带来坏结果,它的确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这些内容只是作为未来社会的背景,而不是故事核心要讨论的内容。

比如本片中的飞车、自动制造机、三维影像技术、喷气悬浮设备(是否有想起《进击的巨人》呢?

)、换眼术等。

人类又是如此脆弱,科技走向稍微出错,人类可能就走向灭亡。

对科技的担忧本质上是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本片中的“先知预测犯罪”系统用于阻止犯罪,先知能预测犯罪,警察根据先知的预测图像,寻找犯人,逮捕犯人。

这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却隐藏着大问题,我们在下面伦理部分继续讨论。

二、伦理困境1、法律与犯罪以谋杀罪为例。

在现代国家一般的法律中,单单是“谋杀”就要分很多类,相应类型的罪刑也不同,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行为上成功实施了谋杀和行为上未成功实施谋杀,成功谋杀会导致被害者死亡,未成功谋杀不会导致被害者死亡。

以司法实例中的具体情况举例,如正当防卫过程中杀人、过失杀人、防卫过当过程中杀人、蓄意杀人、激情杀人等;还比如准备杀人过程中反悔后不杀人了、准备杀人过程中被人阻拦了未能成功杀人等等。

这不同类型的情况都要根据相应的法律作出不同的判决。

而在本片设定的世界中,这所有的情况都变成了一种情况——只要先知看到了他们杀人的情况,都要进行逮捕关押,而不管他们实际是否真的杀人了。

这种单一的类型既不符合现代人的认知,也会使社会非常脆弱。

2、肉体机器三个先知都是人类,他们长期被泡在营养液中,一遍又一遍地去看未来那些恐怖杀人画面,他们和那些古代的奴隶有什么不同呢?

角斗场中的奴隶受着奴隶主的剥削,和野兽搏斗,取悦观众(使观众获益);泡在池子中的先知受着权力机构的剥削,不断呈现痛苦的画面,保证群众的“安全”(使群众受益)。

如果你就是那三个先知之一,你会怎么做呢?

3、不稳定的预测本片中,人们一开始相信“先知”是认为他们不会出错,相信他们指出来的人都是罪犯呢?

如果先知出错了呢?

本片到后来明确指出了,先知是不准确的,先知会出错,而基于一种不稳定的预测来做出逮捕的决定,显然是荒唐的,最后这种做法也被取消了。

三、社会控制1、监控本片中监控无处不在,只要走到公共场合,监控就会提取个人信息,并报出名字,对于社恐来说,这样的社会简直是地狱。

而这种社会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否是民众逐步妥协让渡了个人隐私的权力呢?

关于这一点,大家一点也不会惊讶。

即使在这种高监控社会中,犯罪仍然不会停止。

这种监控不是为了减少犯罪而设置的,而是为了另一种目的。

2、自食其果当这一整套防止犯罪的机制对你无害的时候,你会赞同它,即使它可能有缺点,你也不会追究。

但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这种机制的受害者呢?

本片的男主就是这样,《黑镜》第三季第一集深受评分系统所害的女主也是这样,只不过前者结局乐观,后者结局更加悲观。

当你对那些不合理的机制屈服了,谁又能说你将来不会因此受害呢?

 3 ) 对司法制度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未来产生了可以预知犯罪的技术“先知”,通过这项技术,“犯罪预防中心”便可以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罪犯绳之以法。

安德顿警长是“犯罪预防中心”的精英人物,在他杰出的推理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协助之下,强有力地控制了犯罪的发生。

然而有一天“先知”预警安德顿警长将会实施一场谋杀。

惊惶的安德顿警长逃出“犯罪预防中心”想洗清自己的名誉,他不明白自己为何要谋杀一名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陌生人,他铁定有人在设计他。

在一系列经历后,安德顿弄清楚了是“预防犯罪中心”的局长,自己的挚友在陷害自己,因为自己发现了局长为了“先知”的保留而杀人的秘密。

而此时“先知”又发出了预警:局长将会激情杀害安德顿。

最后关头安德顿告诉局长在事情发生之前,他还有得选择。

局长最后做出了与“先知”预言中不同的选择,他选择了自杀。

影片的主题是值得思考的。

影片通过“预知犯罪”这种科幻技术,想要激发我们的思考: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罪犯绳之以法的道德合理性。

影片借威妥之口谈到:“犯罪预防理论在法理上有瑕疵”。

后面一段富有逻辑的讨论颇为精彩。

威妥认为法律制裁一个人要以他“做”了什么为基础,而非他“想”要做什么。

安德顿的回答是,先知不会预测他“想”做什么,只会预测要发生的事。

并且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犯罪的发生就像球要落地一样毫无疑问,问题在于你想在球落地之前就将罪犯绳之以法,还是任由球落地之后再进行惩罚。

这就引出了关于司法制度非常有趣的哲学讨论了。

首先,是球是否会落地的问题。

先知的预测在统计学上是有保证的,预测使谋杀消失了,因为一切都能在发生之前制止,这证明是预测是有效的。

而且每次先知预测的场景与未来场景保持一致,(比如说安德顿谋杀案发生之前的所有事都依次发生了,老太婆的诡异笑声,6与9的错误,太阳镜的男人)说明先知对未来的预测也是符合逻辑的。

当然,你任然可以认为谋杀不会发生,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概率几乎为0。

然后,第二问题来了,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犯人”抓捕合理吗?

尽管统计学上来说球几乎一定会落地,但也有很小很小的可能罪犯回心转意,那还应该在犯罪前抓捕吗?

如果你选择抓捕,那么就可能冤枉了一个好人(安德顿在后来之所以对先知系统失去信心是因为他明白了人还是有机会做出选择的,自己可能冤枉了好人),并且本质上与“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是极为相似的。

但在现实生活这种情况非常多见,比如在中国法庭上有默认被告人就是罪犯的倾向。

如果不选择抓捕,为了不冤枉概率上极少极少的好人,代价是牺牲其他人的安全。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明知犯罪会发生我们却不阻止。

而这种行为本质是与美国的司法制度的思想相似的“宁可漏网一千,不可错杀一个”。

如果你问我选择哪一种,我在看电影前会选择前一种,看完电影后我会多思考:)。

看电影之前我对被冤枉的好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共情。

而在看完电影后,安德顿作为一个可能被冤枉的好父亲,代表正义的执法者,好丈夫就足够让我们思考了。

影片还有很多支线思考,也非常有意思。

将人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是合理的吗?

(安德顿说“最好不要把(先知)他们当人”,而实际上她们也是有自己思想情感的人)社会的发展使所有人都过得更好了吗?

(影片中直上直下的高科技汽车,自动化工厂大量使用激光加工,虹膜扫描提供适应性的信息,然而贫民窟的人却仍然生活在肮脏的环境,没有享受到高科技提供的便利比如适应性信息)预知犯罪可不可以被利用就像祭祀伪造神谕一样?

(影片中没有深入提及的总检察长我们或许可以展开想象,影片借先知发明者之口提到“总检察长想将系统占为己有”。

当总检查长控制了系统后,就可以利用它打击政治敌人。

毕竟他控制着先知,他就是教皇,说谁有罪谁就有罪。

)媒体欺骗公众掩盖事实。

(大众都认为先知是试管婴儿,而实际上先知是12岁后的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

媒体向大众灌输“先知各自拥有卧室电视和健身房,当先知真好”,但实际上先知每天靠光子导液提供营养,而且以撒托宁保证不能深水,每天夜以继日地做着噩梦)再谈谈叙事。

影片的叙事非常精彩,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仿佛读了一本异常精彩的悬疑小说。

“先知”预先知道未来这一设定,本身为环形叙事手法提供了便利。

先交代结尾,然后人们带着问题去看过程,最后结尾又出人意料。

在多线叙事上也拿捏得特别棒,安德顿的离异丧子,威妥尽职被害,局长一心为了自己为了预测系统牺牲他人,这几个线交织得非常合理而不突兀。

举个例子,安德顿被害是因为发现了局长杀人,而安德顿一直误会威妥是因为威妥尽职发现了自己吸毒,而安德顿吸毒是因为儿子被害。

这样的例子很多,看下来我总要惊呼影片的叙事能力之强。

总之这是一部极为优秀的科幻电影,从评分来看是被严重低估的。

总有一些人喜欢在科幻电影里面找逻辑错误,所以也顺便谈谈自己对科幻电影的思考,来批判一下这些人。

首先科幻电影是艺术而非说明书。

在电影的划分上,科幻电影属于形式主义电影。

强调一遍,科幻电影属于形式主义电影而非现实主义电影(写实主义电影)。

而科幻电影作为形式主义电影却喜欢使用写实手法。

比如《第九区》运用纪录片的手法。

这样可以给科幻更具真实感,令人震撼。

如果不能认识到科幻是形式上的,只是一种对事物的意象化的话,可以说就永远看不懂科幻电影。

如果无知到看科幻电影只寻找科幻设定的逻辑错误,却不关注科幻设定背后的象征意义,就会舍本逐末,看不懂。

举个例子,《2001太空漫游》最后出现的宇宙巨婴,比地球还大,这就是一种意象化的东西,是一种象征。

可能有些理工科的人就开始批判这是什么烂片,婴儿怎么可能比地球还大,外太空婴儿能生存吗?

为什么有长达13分钟的迷幻镜头,导演是嗑药了吗?

从而得出烂片的结论。

也有人反驳说,这只是一些瑕疵,《2001》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合理的科学设定的。

但是,评判一部科幻电影仅仅只看设定是否合理,就永远抓不住重点。

有人说雪国列车烂,人类住哪不行非要住一节节车厢里,还什么永动机这类违反热力学定律的东西。

这里可以说,车厢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阶级,而永动机象征着秩序,象征着崇拜,这是阶级压迫的理由。

那么有人会问那科幻电影和魔幻玄幻有什么区别呢?

科幻与魔幻玄幻的共同点是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然而不同之处科幻电影喜欢运用写实的手法,这样给人一种真实感。

真实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比如《少数派报告》里面“先知”预知犯罪的能力。

这种设定你可以用科学的预言去表述给人真实感。

电影里运用了弗洛伊德deja vu的观点,基因突变,技术开发形成的预知未来的能力。

魔幻片这种设定可以陈述为一个神话。

这就是科幻与魔幻的区别,是手法上的不同。

当然我不否定找科幻电影茬的行为,找科幻漏洞,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我们分析《2001》里面的太空船设定的有趣之处,《星际穿越》里面黑洞,五维空间的设定表现。

但是你只关注设定是否合理,并且为自己发现破绽而洋洋得意,而不关注更深层的思考的话,是无知的,是最缺乏想象力的。

毕竟科幻电影这不是说明书。

当然这些人对我说的不以为然,依然秉承着看科幻电影就是找茬的精神去看的话,损失有价值的思考的人是他们自己。

最后,《三体》里面关于未来的描写用了很多《少数派报告》中的设定啊。

比如包装盒上的图片会动,虹膜识别使信息是针对每个人个性化之后的。

信息窗口无处不在。

 4 ) 《少数派报告》逻辑分析

乔恩觉察到试图杀害先知母亲的“无名氏”的案子有问题。

事实上这是拉马一手策划的。

拉马得知乔恩要给“无名氏”翻案后便开始设局陷害乔恩。

拉马让D伪装成杀害乔恩孩子的人从而让乔恩杀他。

但乔恩与D先前并不认识,问题是拉马怎么把乔恩引入事件现场?

电影并不是现实,可能存在逻辑错误。

但我们假设没有逻辑错误的情况下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按电影的脉络,事件的触发线有两条:a 乔恩翻案→拉马设局→D伪装→事件现场。

b 先知预测乔恩杀人→乔恩逃跑→事件现场。

拉马设局只是制造了犯罪条件,但并不能让先知预测乔恩杀人。

假设先知没有预测乔恩杀人,乔恩也不会跑,更不会到事件现场。

拉马根本没有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

这好比他只能堆好木炭,能不能点火全看先知。

另外,假设先知先预测乔恩杀人,拉马利用这个预测趁机陷害也讲不通。

既然先知都预测了,拉马还费什么功夫?

直接抓人就行了。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

整个事件都是先知一手策划的。

她先给乔恩看她母亲被杀的画面触始乔恩翻案,乔恩翻案触始拉马设局陷害。

先知再预测乔恩杀人触始乔恩逃跑,并且后来协助乔恩躲避追捕从而顺利来到事件现场。

事实上乔恩最后并没有杀人。

但通这一过程,乔恩最终查清了先知母亲的案子。

我推测先知可以控制自己所预测的画面,所以也一直控制着整件事的走向。

 5 ) 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鲁斯的杰作

斯皮尔伯格有好几部讨论未来科技发达情况下,人类道德伦理的问题,而阿汤哥已经擅长这种悬疑片了。

所以,当他们俩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情节吸引人,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绚丽的未来科技,而且这些科技不会让人觉得特别遥远,像是我们在不远的未来就可以用上的。

而且本片讨论了语言与自由意志的辩证问题,而对于抓捕那些预言将犯罪而没有实施犯罪的人来说,这是个伦理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在最后,抓起来的人都释放了,意味着自由意志的胜利。

不过,本片也存在一定的bug,在汤姆克鲁斯被抓起来后,他老婆知道了那个老头不对劲,但是他不知道被淹死的是阿加莎的母亲之前,又是如何推理出后面给老头打电话告发他的,而且一直想得到的清晰视频一直没得到,怎么放到大屏幕上的。

当然,这个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已经让我们爽过了,并引起了我们一定的思考。

 6 ) 上帝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的

如果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话大概会少了调戏进度条君的快感,在汤姆克鲁斯如预言那般行动后就开始期待新一波反转,以致这部硬科幻佳作还差一点就是立意深远的经典,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超现实打斗和未来科技的展现固然令人眼前一亮,然而一些为了悬疑而惨遭忽略的细节在浮出水面后就显得可笑。

尽管如此,《少数派报告》依然是科幻迷值得一补的佳片,剧情紧凑节奏快视效奇佳,随着汤姆克鲁斯在未来验证预言的旅程,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惊喜。

  故事设定在未来,预防犯罪小组通过“预言先知”可以提前预知罪犯的杀戮行为,并在犯人实施犯罪前及时将其逮捕,许多人的性命因此获救,汤姆克鲁斯扮演的预防犯规小组里的头号警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6年前爱子被偷走的他为了改变世界而加入这个组织,希望不再有人体会这种丧子之痛。

直到“预言先知”突然预言他将在36小时后杀死一个男人,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人,汤姆克鲁斯就此踏上亡命之旅,逃避曾经是完美系统和最佳同事的追击来证明追击的清白......  对于片名《少数派报告》,我的理解是:在三位预言先知中,双胞胎男人是辅助,女性先知是主脑,只有在女性先知与之对接的情况下,双胞胎男人才能和她一起预言未来,因此多数命案中三位预言先知的预言影像都是完全相同的,偶然会出现不同的影像报告,这种报告预示着凶手不同的行动:或者是在不同的时间犯案,或者是放弃了犯罪。

前者因为影像的相似通常被预言犯罪小组命名为“回路影像”——即对已经预言了的命案重复预言,影片的大BOSS因此实施了完美杀人计划;后者是汤姆克鲁斯追查自己杀人的目的,他希望还有另外一种预言,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然而无论是这两种报告中的哪一个,已经被预言有犯罪行为的人一定会被逮捕。

这就是少数派报告,必须被隐瞒的报告,为了维持这个预言系统的完美性,为了保证这个预言系统在公众面前的公信力,少数派报告必须被隐藏,由此而维护城市数年没有凶杀案的记录。

  影片不难令人联想到2013年被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里对公民隐私的侵犯,在电影中所有公民的信息都被存在眼球识别器中,无处不在的眼球扫描器让你的性命身份随时曝光于警方和政府,这种随时随地的监控让逛街变成了一种令人不快的安检过程,每家店都有冰冷的机器用看似热情的的语调毫不费力的扫描你眼球后叫出你的名字和你的购物经历,继而为你推荐你可能会喜欢的商品,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就被曝光在所有的店铺、地铁、大厦之中。

一旦你有可能犯罪的倾向,警察会因为看起来滴水不漏的系统程序逮捕你,而在此之前,你出轨或被绿的经历都被众人观赏了一百遍。

最后还要说,当然是原谅TA(预防犯罪小组)喽!

  即便是普通公民被严密防范至此,我却不认为这对于国家运行是绝不可取的。

想要级别越高的安全,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同现在进入许多场所需要刷身份证,出行必须经过安检等,对其他人事物的负责也是对我们自身的负责。

但公众更为关心的,是公民的隐私和信息安全是否得到真正的保护,使用公众隐私的特殊人群或系统能否保证个人隐私不被侵犯和泄露、能否保证公众隐私不被私利谋取、能否只使用公民愿意提供的隐私信息而非私自窃取。

当然,严密如本片靠刷“眼球”出行的未来,也照样出现了贩卖良民眼球这样的黑市。

于是本片最大的漏洞就来了:当汤姆克鲁斯被“预言先知”预言为有罪,两分钟后警局所有人已启动追捕程序,铺天盖地的新闻都将潜逃的汤姆克鲁斯定为头号追捕嫌犯,而从追捕开始到汤姆克鲁斯被关在监狱,他的眼球都可以肆无忌惮的通过预防犯罪中心的扫描网,难道不应该删除他的眼球可进门允许并在扫描到他眼球的第一时间就自动报警么,为何还要让他大摇大摆的使用自己的眼球进入防控中心才去追捕、甚至他的妻子都能在他被捕后使用他的眼球经过扫描后进入监狱劫走汤姆克鲁斯?

  然而影片的BUG还不止这一点:1、假装恋童杀童癖来引汤姆克鲁斯上当的人自称是有人打电话到监狱找的他,只要他引诱汤姆克鲁斯杀了他就可以给他的家人一大笔钱,能打电话到监狱找他,那么这个假装凶手的人不是犯人就是狱卒,不论是哪种身份,都是绝对要被国家层层审核监控的身份。

调查一下他的生平,很容易就知道这些儿童失踪案是否与他有关。

2、预言先知只能预言谋杀而不能预言自杀,假设即将临盆的孕妇突然想自杀,那么她的行为能否被预言?

3、预言先知的预言从未出错,所以她预言出了汤姆克鲁斯还会有孩子并且会是幸福之家,然而又预言到他被杀,然而预言失败大BOSS选择自杀,这种自相矛盾的预言简直可以媲美《十面埋伏》里章子怡死了又死的大写尴尬。

  预防犯罪这个构思很奇妙,特殊机构提前预知了你杀人的行为后将你逮捕,那么由谁审判、由谁控告、由谁定罪、又判多少年、以何种形式判罪是值得关心的重点:三位预言先知是审判官,一男一女两个观看预言影像的法官决定是否逮捕、可能性受害人是否控告不重要,重要的是警察为了绝对性预防谋杀而逮捕所有可能犯谋杀罪的犯人、犯人被关在监狱的罐子里脑子连接精密仪器在思想中度过完美的一生。

也就是说,在这个预防犯罪世界中,当你被预言有谋杀行为,你的身体会被关在监狱里,而思维却让你在想象中的黄粱美梦里实现了所有的梦想继续生活。

即便是在日剧《世界奇妙物语》中,这种帮助人逃避现实的机器也是价格不菲,有的让人倾家荡产、有的让人忘记现实、有的利用时间错觉在思想中给犯人判了近千年的罪,但都没有像在本片中这样处理犯人的。

说是惩罚,难道庄生化蝶的美好是假?

说是弥补他未犯罪就将其逮捕的行为,那这种巨额的花销和科技是否用错了地方,惩罚方式也出现了问题?

  三位预言先知的出现是因为吸毒者的后代脑部受损而有了超能力,其实影片还可以引申出“预防犯罪中心”极有可能引诱甚至控制部分人吸毒再抢夺他们的后代寻找有预言能力的挪为己用,毕竟预言先知也是人,虽然被机器控制收到当局剥削,但他们还是逃不开生老病死的人类。

预防犯罪中心的存在意义就是他们可以预言犯罪,所以当权者既然可以榨取三个人的精华,必然会以权谋私寻求更多保障。

  一个构思可以引发观者无数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要打戏有场面、要剧情有反转、要精彩有脑洞的科幻片的确足够精彩。

人权是本片立意的根本,证据也是审判的关键,人创造的法律和秩序必然也会为好人或坏人所利用,除了穷凶极恶例如强奸、杀人这样的罪犯,许多人都需要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有许多人也需要伸冤昭雪的机会。

这些更像神职人员而非警察的人应该明白,上帝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的。

  这里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既然汤姆克鲁斯本来身份的眼球只剩一只,他假冒身份的眼球也只剩一只,那把代表两个身份的眼球装上,扫描的时候岂不有趣?

 7 ) 浅谈影片的十几个漏洞,请喷

少数派报告算是逻辑缜密了但还是有些伤理念方面:1、因为刑法不仅仅惩罚杀人既遂,对被预测的谋杀未遂犯定罪并拘禁是合理且可行的。

如果根据预报提供的线索,寻找证据并能够确定嫌犯有杀人意图,那么嫌犯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行凶未遂则成立杀人未遂。

故,根据预报定罪有可行性。

电影基调认为未实行即不构罪是错误的。

结尾处将所有犯人释放是不合适的。

2、预测系统行之有效。

六年间大大减少恶性犯罪发生率。

虽然可能被利用而欺骗,但机率相对较低。

要知道现实的司法体系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裁判。

是不是有可能出错就要全盘抛弃呢。

那么法院存在的价值也要打折扣了。

3、西方人的理念是强调个人自由。

东方人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

牺牲三个人的自由而确保整个预测系统正常运转似乎是电影所不能容忍的。

个人以为自由权和生命权是不可划等号的。

三个人的自由权和几千几万可能被拯救的被害者的生命权孰轻孰重呢。

剧情方面:1、老头可以雇佣两名流浪汉甚至更多先后去杀先知的母亲,此举同样可以瞒过系统,且不易暴露。

或者可以利用权力暂停预测系统,杀完后再启动。

再或者可以将先知母亲永久拘禁起来。

总之,在若干方式中他采取了最愚蠢的。

2、明知主角的妻子发现了他的阴谋,老头没有任何举动而放任她离开营救丈夫,此举非常不智。

3、主角已被通辑,他的旧眼球居然还能通过预防局保安系统的扫描让人无法理解。

主角已被监禁,她的妻子居然还能使用他的旧眼球闯入监狱也十分的匪夷所思。

4、主角的妻子好大的面子,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主角的旧同事将未经确认的图像发送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5、主角在片中得到了两个黑道朋友的帮助,这两名朋友帮助他的理由十分牵强。

一个是因为被抓后进了监狱大学十分感激。

一个是因为已经被通辑的主角威胁他身负案底,大哥你都自身难保了,那威胁有啥用啊。

6、老头为啥要自杀啊?

7、主角的孩子哪去了?

8、养花的老太太说有好多吸毒者的孩子都有预测的能力,为啥整个预测局就有三个。

你多找几个让大家换换班行不。

9、你把三孩子送到荒野的一个小木屋还说要发挥他们的兴趣安度余生,这是整啥事啊,让他们三P啊?

 8 ) 个

少数派报告算是逻辑缜密了但还是有些伤   理念方面:   1、因为刑法不仅仅惩罚杀人既遂,对被预测的谋杀未遂犯定罪并拘禁是合理且可行的。

如果根据预报提供的线索,寻找证据并能够确定嫌犯有杀人意图,那么嫌犯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行凶未遂则成立杀人未遂。

故,根据预报定罪有可行性。

电影基调认为未实行即不构罪是错误的。

结尾处将所有犯人释放是不合适的。

  2、预测系统行之有效。

六年间大大减少恶性犯罪发生率。

虽然可能被利用而欺骗,但机率相对较低。

要知道现实的司法体系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裁判。

是不是有可能出错就要全盘抛弃呢。

那么法院存在的价值也要打折扣了。

  3、西方人的理念是强调个人自由。

东方人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

牺牲三个人的自由而确保整个预测系统正常运转似乎是电影所不能容忍的。

个人以为自由权和生命权是不可划等号的。

三个人的自由权和几千几万可能被拯救的被害者的生命权孰轻孰重呢。

  剧情方面:   1、老头可以雇佣两名流浪汉甚至更多先后去杀先知的母亲,此举同样可以瞒过系统,且不易暴露。

或者可以利用权力暂停预测系统,杀完后再启动。

再或者可以将先知母亲永久拘禁起来。

总之,在若干方式中他采取了最愚蠢的。

  2、明知主角的妻子发现了他的阴谋,老头没有任何举动而放任她离开营救丈夫,此举非常不智。

  3、主角已被通辑,他的旧眼球居然还能通过预防局保安系统的扫描让人无法理解。

主角已被监禁,她的妻子居然还能使用他的旧眼球闯入监狱也十分的匪夷所思。

  4、主角的妻子好大的面子,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主角的旧同事将未经确认的图像发送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5、主角在片中得到了两个黑道朋友的帮助,这两名朋友帮助他的理由十分牵强。

一个是因为被抓后进了监狱大学十分感激。

一个是因为已经被通辑的主角威胁他身负案底,大哥你都自身难保了,那威胁有啥用啊。

  6、老头为啥要自杀啊?

  7、主角的孩子哪去了?

  8、养花的老太太说有好多吸毒者的孩子都有预测的能力,为啥整个预测局就有三个。

你多找几个让大家换换班行不。

  9、你把三孩子送到荒野的一个小木屋还说要发挥他们的兴趣安度余生,这是整啥事啊,让他们三P啊?

 9 ) 向左或向右,这是个选择

电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预知一个人即将杀人,在这个人杀人前将其逮捕并关押,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了犯罪。

在电影中,关于这个设定的解释,是用一个木球。

汤帅将一个木球扔到桌子上,而法莱尔接住。

假如法莱尔没有接住,则木球必然掉到地上,接住木球,也就防止了木球坠地的事情发生。

看起来这个比喻很正确。

但是人不是木球。

木球没有选择。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木球坠地是必然的。

而人是否会杀人则并非必然。

说到底,人是有选择的。

所以汤帅在面对假冒杀他儿子的凶手面前选择了逮捕他而不是一枪爆头。

虽然他最终还是开了枪,这是那个人一心求死下的意外。

和预知的杀人情景已经不同了。

这是一个悖论。

既然人是有选择的,那么是否应该在犯罪前逮捕关押让准罪犯们失去选择的权利呢?

电影的结尾似乎做了了解答,所有被关押的人全部释放了。

继续想下去。

预知汤帅要杀人的球是咖啡色的。

这个颜色说明这是预谋杀人事件。

虽然汤帅说过,儿子失踪的六年里,他几乎每天都想着杀掉那个带走他儿子的人。

但是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也就是说,他只是在想着杀掉某人,每天都想。

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被预知。

所以,即使你想着杀人,但自己都不确定会杀谁的时候,预知系统并不能察觉到。

只有当你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才会真正的引起杀机。

汤帅是在预告时间只剩下十分钟的时候才认为对方就是自己一只想杀的人。

那么在十分钟内出现的杀机,是不是应该算做预谋犯罪?

汤帅是无辜的。

这点不用怀疑。

在我看来,他是被利用了。

女预告者利用他对儿子的思念来让他为自己的母亲复仇。

是她精心设计出了这样一个大圈。

于是才会出现汤帅带着她逃跑,并在她预知未来的能力下躲过追捕成功的找到假扮的凶手。

她努力的对汤帅说你还有选择,于是汤帅选择了。

于是杀害她母亲的凶手自杀了,她也自由了。

不用再躺在池子中梦着那些血腥了。

这真可怕。

也有点无聊。

从始至终,汤帅都像个没头苍蝇一样的奔跑着,为的是追寻一个看似已成事实的未来。

设想一下,假如一开始就确定他不认识被杀的人,那么仅仅是限制他的自由,他也就不会杀人。

在时间过后,一切照常。

有点头大了 … … … … 我讨厌想这种迷宫样的事情。

永远都在原地兜圈。

唯一确定的是,电影中的未来,2054年,我可能还活着。

但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无聊的司法机器 … … … …

 10 ) 情节还是不错的

影片的故事框架来自疯狂作家菲利普·K·迪克1956年出版的一个短篇,其寓意简直像是为911后的美国人度身定作的,即“为了人身安全,你愿意放弃多少个人的自由和隐私?

”在当今世界,为了乘坐飞机,我们可以接受搜身等检查;但乘坐地铁你愿不愿意接受身份核实?

影片假设,50年后的华盛顿特区市民愿意接受无时无刻的身份检查,当然不是由活人来搜身,而是借助科技手段。

当你能预知即将发生什么事情时,你的行为是否会改变“命中注定”的结局?

说到故事的发展,那可谓是一波n折。

在看电影时,你会以为推理到了真相:一是认为根本没有人设局(正好设局这个说法沉溺了很长一段时间),二是断定Anderton要杀的人就是他的弒子仇人。

没过多久 脸被打得啪啪响,我所认为的“真相”,背后的基础竟是谎言!

大幕拉开,又一层大幕,这才看得爽。

Anderton在为自己的清白推理奋斗,在一次一次的奇观冲击下,我们也在真相的迷雾中摸索。

幕布拉开,终极恶人终于揭晓,影片进入令人紧张激动的高潮阶段。

在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下,在一次一次的背腹受敌中,我们为所有正义的人紧捏一把汗。

而当真相揭晓,善恶有报,但贯穿影片,悬而未解的谜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与期待中。

不仅“真相”背后是谎言,整个预防犯罪局,整个体系,整个安宁祥和的乌托邦,都是建立在一个不自由的“谎言”上。

不得不让人想起康德对于“自由意志”的呐喊(Agatha:“我厌倦了未来”),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Harvey Dent谎言揭穿导致的动乱。

“真相”与“谎言”,在故事内、电影全局中都形成了巧妙的互文。

然而,该片本来就不是以画面取胜的。

甚至,斯导最近迷上了朦胧美,画面颗粒感在影院看起来非常强烈,而且故意削减色彩饱和度,令本片呈灰暗青冷基调其实,本片重点在于悬疑/惊竦因素,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尤以科林法雷尔同学的角色设定颇为精彩,其离奇遭遇实和《洛城机密》中凯文斯帕西同学的角色篦美。

阿汤哥这回显然是矛足了力,也总算让偶看到赶着追自己眼球是怎么实现的,可怎么着都不能让铁石心肠的偶感动,实在是比较遗憾。

《少数派报告》短评

土鳖特效加土鳖咳螺蛳剧本好到天顶星都没用啊

9分钟前
  • 皮久
  • 很差

斯皮尔伯格这类搞艺术的对科技理解太差,往往把科学家描绘为反动派。其实片中的老头不是冲动,而是预谋,巫婆神汉怎么没有预测到?太让人失望了。

14分钟前
  • 尾生
  • 较差

这片是不是有"烂片"滤镜啊?整个片子都蒙上了一层,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烂片""烂片""烂片"

19分钟前
  • 较差

原著中的“少数派”的含义(即每个报告都是少数,每条时间线都是唯一的)(也是人类预知未来后行为变化的核心梗)被消解,利用echo现象制造二次谋杀算是原设定上一点微创新。换眼球的梗没用好,增加了对“先知”这种畸形生物来龙去脉的说明和人道关怀,也顺便灌了不少亲情鸡汤

23分钟前
  • Bla©kie
  • 还行

回看整个电影就会发现,电影其实连什么是少数派报告都没有说透,pkd的小说比电影有深度了太多了;电影太商业化了,有些科幻元素还很蠢;女演员选的还是蛮有气质的…

28分钟前
  • KD6-3.7
  • 较差

讨厌哲学话题,何况有点做作。

31分钟前
  • 司芬克斯
  • 很差

能够感觉到一股科幻小说的味道,如果是文字的小说一定蛮不错,但拍成电影,这本小说的画面描写可能不是那么适合完全拿来套用需要一些创意的感觉。

33分钟前
  • 乏了的涎水
  • 还行

和小说完全不一样,就是套了个皮。看完小说再看电影感觉很操蛋,如果没看过小说单看电影还行。那女先知实在太丑了,指电影内,没有攻击演员的意思。加一星给片中的科幻元素。

38分钟前
  • 秋水一色
  • 较差

斯皮尔伯格又成功商业了一部本可以很好的科幻片。

40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剧情上乘,导的好。再看一遍后,发现一些bug。可惜小说找不到,不知道小说写得如何。

41分钟前
  • 推荐

非常前卫又非常炫酷的一部电影。阿汤哥终归还是个优秀的动作演员,联手斯皮尔伯格,整部影片就如同一柄子弹上膛的银灰色左轮一般,精致而蓄势待发。难得一见的让人从头注意到尾的动作科技电影。未来不可预见,只有你能操盘。

46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原来斯皮尔伯格也会拍烂片。正如2001太空漫游说的:机器不会出错,出错的是人类

51分钟前
  • 雨滴在心头
  • 较差

创意不错,到主角真杀人之前节奏都很棒,然后剧情急转直下瞬间无趣猜中BOSS+结局...

52分钟前
  • A_W
  • 还行

如果不是因为菲利普的剧本,我是不会看的。拍的很一般,最后的解释也有点牵强,不少人电影说对原著改编太大,我希望是这样。

55分钟前
  • 站长TC
  • 较差

太长了,看到晕,有些地方小烦燥,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总体还行吧

60分钟前
  • 髦髦
  • 还行

从没见过这么SB+NC的科幻设定,惨不忍睹的阿汤哥站在玻璃前面挥动双手,和小学生设计,不,是幼儿园的未来汽车,以及瘾君子们有特异功能的后代成为先知,还没人问过TMD这群先知都TMD从哪儿冒出来的,就TMD让这群先知一个国家的司法系统的核心和支柱,想要被剧情说服真是必须和自己的智商死磕啊……

1小时前
  • 小L
  • 很差

虽然这部影片的口碑并不好,但是于我,却相当震撼。最好玩的是老汤的眼睛掉出来那个镜头。

1小时前
  • 祖小贤
  • 推荐

确实是蛮好看的,故事精彩,结尾一级棒!

1小时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好看,但不耐看,你满心期待它会跟你讲讲因果论和自由意志的辩证,探讨“先知”的伦理困境,但斯皮尔伯格只是抛出问题,却从未想过解答甚至思考,他只关心拍得好不好看,格局大不大,悬疑反不反转,科幻的“皮”够不够美,剩下的都不是他想要的。

1小时前
  • 花地
  • 还行

幼稚死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