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在家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是没法专心的从头看到尾,一会儿看眼手机,一会儿暂停上厕所,又或者去喝水,再或者打开窗户透透气。
这次也一样,可能也是因为在看之前看到电影时长两个小时心里就在打鼓,恐怕这回又不能专心看完了。
事实上也真的略微三心二意,在结束前十分钟还停了吃了晚饭,嗯,就是这么任性。
我想说这部电影的镜头和叙事的手法我喜欢的不得了,镜头的细腻和真实让我觉得这才是电影本来的样子。
在看完整个电影不到三十分钟的现在,脑袋里记得的是女主角闪动的后颈、躺在病床上侧脸留下的眼泪、独自在阳台上比划着训练虎鲸的动作、sam略带胆怯又纯真的眼睛、男主角拼了命的砸着冰面,和在病房时大手和小手的重叠,以及那句终于说出口的Je t'aime。
我丝毫不懂得电影里的镜头,看到有人说文艺片大多用这种镜头来处理影片,那么我只想说,深得我心。
男女主角直到影片的最后才真的剥开了那层纸,不咸不淡的往来中其实早已累积了深厚的感情,而说是深厚,就是那种平平淡淡却谁也再也离不开谁的牵挂,从炮友开始的一段关系,到最后的真心实意,也真的是叫人的心微微笑了一下。
或许有些男人就是这样,只有在最脆弱的时候,才会发现谁是真的在自己的心里,最想听到的是谁的声音。
看到有朋友说在电影里这两个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互补的,不在意也显得那么温暖,对,奇怪的也是这样。
美满的结局,小男孩的回头显得那么懵懂又欲言又止,我想他也在想,爸爸其实是很爱我的。
最后,题目用了片尾曲wash,就这样洗干净吧,peaceful.
年纪大了之后,发现就很难代入文艺片了- -|||各种会找出不符合逻辑+和自己价值观不符的地方OTL首先在妹子出事故前的演出——当时我记得自己正在一边啃香瓜子,一边吐槽:竟然在那么小的池子里,放3只杀人鲸一起表演,虐待动物阿喂!
要遭报应阿喂!
水族馆本身很美丽,但不人道,现在还让3只挤压在那么小的领域里,还随歌摆动,尼玛危险到死了好么!!
然后当看到杀人鲸冲上来,撞踏了建筑之后,我一口香瓜子都喷在了茶几上——要不要这么随着观者的预测,发展剧情啊!!
编剧又不是琼瑶阿姨!!
妹子没了腿,还能有这么完美的义肢,看上去又轻又适合,于是我满脑子的『水族馆真有钱啊....保险公司真厚道啊...医术这么发达,连复检训练磨合期都没有,妹子就挺过来了!
老外的医术果然不是骗人的!
我们512地震后的妹子们,生不逢时,有这样的医术就能少吃很多很多苦呢,哎...』然后再发现两个人像问“你要不要啃面包”一样的“你做不做?
”我一口香瓜子就又喷出来了.....作为一个loser,在世界这个大潮流里迷失了方向,痛苦挣扎可以理解,但把儿子、姐姐都一起拖下水,只能说是脑细胞太少- -||||对了,男主跟班去做探头工作时,香瓜子也提示我:嗯,他会害死他的姐姐,害得自己儿子木有饭吃。
所以这次剧情发展如我所料时,香瓜子木有喷射。
当儿子和他在雪地上玩耍,而他放下儿子独自放水时,俺这8年资深母婴编辑的警铃就大作,恨不得给他看“安全”专题。
然后就看着他儿子很文艺滴掉下去了。。。。
我真的看的,不是穷摇阿姨写的脚本吗???
镜头的美丽、浪漫,个人表示没感觉到....在价值观背离的情况下,所有的美感都没有喜悦,所以也就不存在美感。。。
老了之后,真心不适合看文艺电影啊.....
很庆幸赶在电影院下线之前看了本片,这是那类看完后会让你许久不能平静,需要去消化的电影。
当然,作为欧洲制造,法国人特有的浪漫和细致在本片里无处不在,每一个镜头的角度,每一丝阳光,和每一个人物特写都十分到位,看多了Hollywood的粗线条不讲究后再看本片真是一种享受。
电影始终很安静不靠配乐去煽情,全凭演员的对白和表演来传达,但是每每音乐想起,都是让人心碎的片刻,我喜欢这种用演技和剧本的内容去震撼观众的方式。
Marion Cotillard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天赋,(蝙蝠侠3里她死去时的糟糕一幕终于可以不被我诟病了)在本片里她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
我想本片要表达的就是生活里面对种种不易时需要拥有的一种态度,生活残忍地逼着我们去面对现实,虽然有太多不幸让我们每个人无比忧伤,但只要我们还活着,任何打败不了我们的痛苦都会让我们成长和更加强大。
磨去身上的锈,抚平彻骨的疼,当阳光打在脸上,我们起身勇敢前行。
当我审视自己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熙攘混乱生活,我看到自己就像影片《锈与骨》中的艾力穷于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折磨,颠沛流离,为生存所役。
我们挣扎着并且还要竭尽全力地满足没完没了的需求和躲避花样繁多的苦难。
生命似乎从来就没有让我觉得自己足够强大,当我看到艾力在搏斗中的挣扎,斯蒂芬妮在医院醒来时候的绝望,山姆被艾力吼叫之后的无助,突然觉得我们的活和蚂蚁奔走浮游求生没有两样,我们也不过是卑微渺小的生命,在为生存盲目而辛劳地奔走,不过是求一段肉身的存在,让这充满烦恼的个体生存保存和维持一段短暂的时间。
生命是这么容易孤独和悲伤。
我们因此更需要你存在。
艾力。
单身父亲,从儿子山姆那瘦削苍白的形象就可以知道生活的艰难和落魄。
没有稳定工作,居无定所,性生活糜烂,脾气暴躁,消极逃避,缺乏责任心。
斯蒂芬妮。
经历坎坷,意外失去双腿,几度绝望,在与艾力的交往中逐渐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山姆。
不幸的意外儿童,单亲家庭,流离的童年,没有朋友,缺失关爱,身体瘦削,经常被父亲训斥和打骂,话很少,性格孤僻和冷漠,有一次差点在冰下溺死。
想起影片中那些细小的片段。
山姆饿了,父亲在车上搜寻了一堆别人吃剩下的食物和水果。
回想十年前的自己是怎样,以及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会怎样,生活会不会难堪到也是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境地。
当山姆看到寄养的狗被接走,几次冲下楼去拦。
在山姆心里面那些狗就像是他的玩伴,他情愿和它们一起待在笼子里,他需要陪伴,而父亲总是忙于奔波,把他忘却在空荡的学校里。
对于山姆,生活是孤单和没有安全感的。
他的挣扎甚至都没有反抗只能是哭泣,在艾力让山姆亲他的时候,山姆坚决地说了好几次不要。
他对父亲的感情是恐惧的带着距离的。
山姆在溜冰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冰下的事件,反映了单亲家庭环境下孩子所注定的不幸,父亲的缺乏责任心和居无定所的生活环境还会导致更不幸的事情发生。
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愁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挣扎,并不需要谁来同情谁。
我们所经历和遭受的终将会过去,时间和终将死亡的事实会治愈我们。
2014.05.20
我发现大部人把结局想成大团圆结局,我不这样认为,片尾男主说:不要丢下我,女主说:我不会丢下你。
然后就是他昏睡儿子的镜头,毫无疑问接下来的一切全是他儿子的梦境,他儿子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希望爸爸最后和她在一起,并且事业爱情家庭一切那么美好。
我甚至怀疑男主最后一句我爱你也是他儿子梦境里面说的,这其实不重要,导演很残酷交代了骨头碎了是没法长好的,事实也是这样,现实中粉碎性骨折绝对是不能干重活的,不管是身体哪个部位,更不用说打拳了,这片子好就好在一切都是那么现实那么的真。
导演明明可以拍一部运动励志片,却采用不同视角去拍一部真实到不行的片子,处处透着现实的无奈,片尾美好的结局是全片唯一以他儿子视野拍摄的,所以我觉得是他儿子所见是梦境,又或者再残酷点,他儿子醒不过来,过低的温度是会严重损害大脑神经的。
我不愿意这么想,因为我感觉导演也不愿意,导演即用他儿子的梦境来交代美好的结局只是梦,也让女主说出了:我不会丢下你。
至于男主女主之间的感情这里不多说了太多人讨论了,究竟能不能在一起至少是个开放性的结局,一切皆有可能,也是看完全片不觉的那么郁闷压抑的理由。
好吧其实标题比较扯。
我是想说,只有像Ali这样说话不经大脑、凡事不计后果、图样图森破的大男孩,才能让一位从天堂掉进地狱的落魄女人走出阴影。
这男人明显就是长不大的孩子。
做出的种种奇葩事,也只有十五六岁的小男孩才会当作骄傲的标志。
比如他第一次见到Steph送她回家时,Steph逼问他为啥觉得她不是去跳舞的,他直截了当地说:呀因为你穿得这么暴露,像个卖身的。
然后也不顾方才说出这一番像是挑逗一般的话,在人家楼下说:我能不能上去用冰块敷手啊?
Steph拒绝的说辞“家里有人”就像是借口。
不过幸好她让他上去了,才有机会让他留电话,才有后来的一切。
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个脑残男又做了神马奇葩事——人家明明是有男盆友的人,他竟然当着男盆友的面说:我给你留了电话,有需要<省略>约炮省略>的时候叫我哟。
——你就对你的性功能如此自信么!
果然还是说话做事不经大脑啊……就是这么一个一条筋的人,当他说出“咦你要是不知道自己还行不行的话不如我们来试试咯”,我们在空荡荡的电影院笑出声来。
我猜steph也是哭笑不得:一方面觉得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真是天马行空的逻辑,另一方面大概也很高兴,即使失去了双腿,自己还是很有魅力的嘛——至少还有这个男人,一点也不嫌弃自己。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sometimes naive的人,面对一切,凡事平等,从不judge。
她给他打电话时他礼节性地问道:你还好哇?
她问:你不知道我的事吗?
他说:知道啊,电视上都看到了。
一副聊天气的样子。
没有同情,没有小心翼翼,没有一大通安慰。
大约是这种置身事外却又淡如水的关心,让她决定踏出第一步。
影片里一直在省略Steph做出各种决定时的犹豫挣扎。
比如她怎么就让他来她家了。
比如她怎么就决定出门了。
不过我们知道,脑残男Ali是个一根筋的家伙。
他对于自己的性能力很骄傲,总能做出无法用常规解释的行为,有时候很幼稚,但大人总是没法拒绝小孩的任性,何况这个小孩有一张呆萌的脸,和一身让怪阿姨流口水的肌肉。
对于我这个不会游泳的人来说,看见失去双腿的Steph,能够克服心中的自卑,重新回到阳光沙滩海浪里,除了惊讶,就是赞叹。
当她站在阳台上,用力挥舞双手,作出曾经指挥鲸鱼的动作时,背景音乐渐渐响起,那是那天出事时的firework。
大光圈镜头从下往上贴近她的脸,她的健在的双手,她略带笑容的脸,和满足的表情。
阳光,风,发丝,还有模糊的身后的高楼。
她在阳台上,好像一个不存在的地方,站着,舞动着,一如她自己。
我偷偷抹掉眼泪,暗暗决定回来要给这电影写篇东西。
另外还有几个感人的场景。
我猜大家也都这样。
Ali去打黑拳时,Steph总是在车里默默看着。
当他被黑人打倒在地时,镜头却从他的角度,以贴近地平线的角度,缓缓转向车门。
拳头打在身上脸上,全部放慢了速度。
周围人的呐喊、渐渐隐去。
那扇期待中的门好像永远也不会开,但是这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人,依旧固执地看着,直到那双机械腿终于出现在他眼底。
虽然Steph一句话不说,一个表情也不显露,只是站在那里,在人群的外围微皱眉头,冷漠地看过来。
但他的确真真实实地依靠着那个人,即便她一言不发,也是力量的源泉。
而Ali的经纪人潜逃后,Steph替代了他,成为Ali的新经济人。
她找到了与他更贴近的方式,让这个男人更加依赖她的位置。
他们的相处方式俨然已经成为附骨而接寄生连体,互相拥抱,互相取暖。
她需要他的肢体,他在生活上对她的照料,还有尊严;他需要她的吻,她的爱,她对他在精神上的支持,以及事业上的帮助。
他们越来越不可分割,所以他才会在最后,泣不成声地说,不要离开我。
虽然是直到最后的那段旁白才知道,Rust and Bone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而Ali究竟成长为怎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其实倒并没有那么重要。
那双睁开的眼睛,那句“我爱你”,已经足够揭示他顿悟的人生和今后的珍惜与幸福。
法国和比利时两国合拍,说的是来自不同背景的男女互相救赎的故事。
由加拿大籍作家同名小说改编,片名寓意特别,”铁打的汉子也会生锈,水做的女人不能无骨。
“ 法国导演雅克 欧迪亚不温不火的叙事风格,却暗流涌动、层层递进。
日常而不平常,一如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细水长流、以小见大的调调。
男女主角相比之下,我更爱男主的表演。
来自比利时的马提亚斯 修奈尔,丝丝扣扣地将一个搏击手单身爸爸演活了。
”铁汉柔情“被他表现得自然舒服,恰当拿捏分寸。
女主玛丽昂 歇迪亚在”玫瑰人生“中的表演是张扬的、富有冲击力的,而在这部电影里力度就有点儿过了。
总体来说喜欢欧洲强调”touch and feel”的拍摄手法,看似爱情片,其实是人生大主题:看似残疾人励志重生,实则更多展现男主怎样从男孩一步步变成成熟男人。
故事多线交织:爱人、对手、父子、家人......每一组人物关系都表现得细腻动人。
好作品不说教,而是展示给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人世艰难又险象丛生,而我们依然要平静面对。
你我陌路相逢,但可以互相尊重、相爱相惜、共度余生。
所有血泪和变故的背后,总有人触及你我柔软的内心,温暖并更强大它,这就是“爱”的意义。
在命运的洪流之中,谁也不比谁更优越,“生命的疼痛,重生的呼吸。
那些破碎的, 终将变得更加坚韧。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成就了这部冷门佳作,幸会!
◎幕后制作 影片改编自克雷格·戴维森2005年9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锈与骨的味道》。
这位充满争议的加拿大作家经常被拿来与恰克·帕拉尼克(《搏击俱乐部》的作者)相比较。
在改编过程中,雅克·欧迪亚和编剧托马斯·彼得根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自由发挥。
他们决定不重新叙述故事,而只是保留人物,特别是故事基调上原有的冲突。
另外,阿里和斯蒂芬妮这两位主角在原著小说中并不存在,是专为电影而创作的。
导演似乎很喜欢美洲作家的作品。
继泰瑞·怀特之后,雅克·欧迪亚第二次改编了美洲作家的作品。
上一次是他的处女作《看男人们倒下》(1994),从中他学习了必要的电影叙事方法。
《锈与骨》是欧迪亚目前已拍摄的六部电影中第三部改编作品,另外一部是拍摄于1996年的《自制英雄》,其灵感来源于让-弗朗索瓦·德纽的小说。
雅克·欧迪亚和编剧托马斯·彼得根在电影拍摄之前进行创作的时候,就给电影风格以定位,并称之为“表现主义电影的形式”,“用画面的力量为情节服务。
一种残酷和不均匀的审美学,以奇特的视觉效果来净化黑暗的现实”。
《锈与骨》由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一个无家可归的拳手与一个因事故而失去双腿的虎鲸训练师之间的故事。
导演雅克·欧迪亚的《预言者》曾在三年前摘得过戛纳评审团大奖,此番卷土重来旨在金棕榈奖杯,巧合的是,当年战胜《预言者》捧得金棕榈的《白丝带》导演迈克尔·哈内克今年也有新作《爱》入围主竞赛单元。
同时,玛丽昂·歌迪亚在片中饰演失去双腿的虎鲸训练师,始终以一副沧桑面目示人,是冲击影后的热门人选。
AwardsDaily认为这是一部“恋人重塑人生”的影片,导演欧迪亚“运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讲述了故事”;而thewrap同样对欧迪亚给予了肯定,“他给了演员们充分的发挥空间”。
好莱坞报道与卫报则将掌声送给了奉上“锋芒毕露而直率”表演的两位主演。
◎花 絮 ·影片从2011年10月开始在位于戛纳、尼斯和安蒂贝斯之间的阿尔卑斯滨海省拍摄。
大约拍了30天,摄制组又移师比利时一周,拍摄发生在那里的场景。
·戛纳电影节很偏爱雅克·欧迪亚,他经常被邀请,并且很少空手而归。
他在1996年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上以《自制英雄》获最佳编剧奖,在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更进一步,凭借《预言者》勇夺评审团大奖。
我们有理由相信,欧迪亚这次携新片再次出现在戛纳,无疑是金棕榈的有力争夺者。
·《锈与骨》中有三个新发现:柯瑞妮·马瑟罗,出道较晚,曾在《路易斯·温默》中扮演同名主人公;席琳·萨莱特,曾凭借《妓院回忆》中的角色提名2012恺撒奖最佳新人女演员;不要忘了还有马提亚斯·修奈尔,从令人印象深刻的《顽固分子》中脱颖而出。
·既然已经签约确定出演《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尽管并不是主角,玛丽昂·歌迪亚也不能同时拍摄另一部电影。
但是她毫无疑问很想参与《锈与骨》,于是只好隐瞒电影拍摄时间,后者拍摄接近尾声时正好与那部好莱坞大制作的时间稍微重叠。
因此《锈与骨》剧组只好暗中加快进度,避免影响玛丽昂·歌迪亚的档期。
尽管做得很谨慎,最终内幕还是被美国杂志《综艺》踢爆了。
·为了《锈与骨》这部影片,导演欧迪亚召集了他的长期合作伙伴,如摄影指导斯蒂芬·方丹、布景师米歇尔·巴泰勒、制片人帕斯卡尔·古什德,都是与导演第三次合作了。
当然,他同样也启用了新的合作者,像是服装造型维吉妮·梦黛儿、音乐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和剪辑朱丽叶·威尔夫林。
南法,一个不太典型的法国式的底层移民。
一个突然地轮椅姑娘。
在戛纳的海里,一起随着波涛荡漾起伏。
恐惧,贪婪,得意,愤怒,没道德,讲节操,种种人类的正常生理反应和心理变化,都不加修饰地在银幕上投出来。
丝丝入扣,变化快速而逻辑清晰合理。
人物丰满,有说服力。
台词简短,每有动人之声。
难得的是,镜头语言纯属,漂亮。
没有华丽但是毫不呆板。
把噶那或者尼斯拍的明快而不明媚。
符合电影的主题。
表演饱满但不夸张。
男主角很充分。
整部片子沉重而明快。
and,这居然是两部小说融合成的一个故事。
失去双腿的她,打通了他的电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我感觉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普通人了,一个离婚了,投靠姐姐的,她的姐姐也是一个及普通的人,生活也是及普通。
和一个失去双腿的人成为朋友并相爱,他觉得这有很正常,真的,甚至在他和酒吧里的一个女人怎么了以后,面对她的质问,他的回答真的很孩子,虽然是做了不好的事,似乎真的没有罪恶感。
当他带着儿子在雪中玩耍,发现儿子出事了,他是那样的拼命。
总之,她很坚强,并且走在了他的前面。
他呢?
又不是小清新还整那么多逆光,剧情东一下西一下的好无语啊,主线太弱了。没觉得有什么好的地方,整体都太平庸了,两个小时太煎熬了。
玛丽昂不着痕迹的表演让这个缺乏新意的故事在情感说服力和感染力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从这方面来看故事的精彩程度平平反而成了优势,因为观众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人心情感变化上。但男猪脚OOXX机器一般的角色设定实在有些破坏气氛......
五分只為瑪麗昂的演技
之前期望过高所以有点失望女人励志男人成长
结尾走的温情路线让男主的形象瞬间伟岸了几个层次,但可惜的是前面太冗长,煽情点分布太稀疏且力度不够,不应该将男女主的关系总是用打炮来表现,海报上让人预期是男主帮助女主找到生活的动力和希望,但最后却又180度急转为了表现父爱和男人的承担责任的主题…… 很好的故事,可惜侧重点混淆。
晚上走半小时去看午夜场电影,因为剧情无聊而打瞌睡并且中途退场打车回家真是一件操蛋的事情。我能问一句,到底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你们给这么高的评价啊?!?!
励志哥和励志姐的故事,但又拍得那么小清新。完成度相当高的电影,几个煽情位都满恰到好处的。话说歌迪亚长得和厄齐尔怎么那么像,简直一个饼印
看来导演根本就不想拍一出爱情故事,换成好莱坞这早就狗血的一塌糊涂或许只剩演技了,但到了欧洲文艺片这里各种细腻的细节拍出了一种细水长流的感觉,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连角色自己都轻易控制不了周遭的变故。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变化常常左右你选择去爱什么人,其实谁都不比谁更优越。★★★★
陈词滥调
一盘散沙,毫无意义,又臭又长。
命不好你怪谁呢……
1、“倘若手掌碎裂,骨头就永远长不齐全了。在某个瞬间,疼痛会回来,像针一样,像碎玻璃一样。”2、不觉得有影片最后有失控。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失望和希望并存。
看不下去,弃
没被感动也没觉得贴切。
除了配乐相当坑爹以外,其余都还不错,尤其是摄影。能将一个狗血的故事讲得如此动人向上,恐怕只有法国人能做到。玛丽昂表演很富力道,男主是法比荷三栖演员,之前在奥斯卡提名影片里「顽固之徒」里就表现很优异,这次则成功完成露鸟指标。
欧弟呀大傻逼
法国电影真是又闷又长 难看的不得了
又是那种“在这个糟糕的世界里,各种loser分享着各自的心情故事”
骨里生锈,观之无味
根本看不下去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