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查制度和宗教律例的严格监控下,伊朗电影的题材不得不避开政治和女性权益等敏感地带,有些导演将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准了孩子们。
通过对澄澈、质朴的童真世界的自然披露,令观众看到底层民众对艰辛生活的隐忍之心及蕴含的道德之美,引人回味(相关作品有:《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影片的最大特点是画面简洁、干净、不拖沓,心理刻画尤其细致入微,同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给电影注入的本土气息。
作为一部涉及女性情感困惑及道德抉择与宗教礼法间的冲突的伊朗电影《关于伊丽》,虽然在拍摄手法上也具备以上特征,含义却复杂得多。
导演通过一个略带悬念的故事将想要表达的东西若隐若现地埋藏在影片当中,留待观众自己去探索。
故事从一场为期三天的海滩度假之旅开始。
三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同行的还有两个单身男女——刚离婚不久从德国回来度假的伊朗男子阿莫德,漂亮的幼儿园老师伊丽,一个略带忧郁的神秘女人。
这样的安排是别具心思的,作为旅行的发起人——家庭主妇赛碧德,心里想的是从中做媒,把自己女儿的老师伊丽介绍给阿莫德认识。
而对于伊丽的身世,除了她以外旁人并不知晓,包括她的丈夫在内。
假期刚过去一天就发生了意外,由于一个孩子落水,大家手忙脚乱地去救人。
与此同时伊丽也失踪了,她是为了救孩子被海水卷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擅自离开?
大家在筋疲力尽地猜想和寻找过后一无所获,只好去追问赛碧德,因为伊丽是她邀请来参加旅行的。
随着事态的渐趋严重,作为影片关键人物的伊丽在出场不久后即消失,对于她身份的探究(她是谁,从何处来,又为何失踪)在一场场或温和、或激烈的谈话场景中逐渐明朗化,真相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伊朗电影终究是深植于伊期兰教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运动取得胜利后,依据领袖霍梅尼所著的《伊斯兰政府》作为治国纲领,在国内推行了“全盘伊斯兰化”的政策。
在法律上以《古兰经》为立法和司法的最高法典,强调用伊斯兰道德规范净化社会,不但禁止赌博、贩毒、卖淫等社会陋习,甚至严格规定公共场合中的女性着装、男女相处以及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所以片中的伊朗女人无不是面纱长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便她们可以穿着代表现代服装潮流的牛仔裤,传统服饰也是不容替代的。
穿着上如此,精神生活领域更是受着宗教律法的种种制约。
随着伊丽的死亡渐成事实,警方开始介入质询,伊丽的未婚夫也闻讯即将赶来,赛碧德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她不得不说出了伊丽早已订婚的事实,只是相处下来发现对方并不适合自己,打算退婚。
于是,原本对伊丽的安危表示关切的人们霎时倒戈,他们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俨然道德警察。
要知道,根据伊斯兰律法,未婚女子与陌生男人会面是有伤风化和不道德的,更何况她已有婚约在身。
这个时候他们无暇再去责备赛碧德的过失,只是一门心思想要隐瞒住这个秘密。
可以想象,如果伊丽的未婚夫是个易怒之人,知道女友受了朋友怂恿瞒着自己去相亲,一时冲动起来杀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律法明显对他有利。
只有赛碧德是真正伤心难过的,对于伊丽的死,她内疚、自责,她想对伊丽的未婚夫说出实情,还死者一个清誉。
那就是伊丽本不愿来(她正为未婚夫不肯放手而烦恼不已),要不是她再三恳求并给对方看了阿莫德的照片。
而且伊丽事先说好只待一天,结果赛碧德把她的行李和手机藏了起来,让伊丽无法离开,才酿成了悲剧。
赛碧德不忍因自己的过错令伊丽至死都要背负一个不洁的罪名。
可是,赛碧德的丈夫以及其他人完全无视这些,他们唯一想做的是就是如何逃避质疑和责难,最好置身事外撇清干系。
他们要维护的是宗教不容破坏的平静氛围和自身的平安无事,至于死去的伊丽,已经无关紧要了。
影片最终都未交待伊丽的真正死因,她是因救孩子溺水身亡,还是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出轨”而心生恐慌,选择了自杀,答案留给观众去猜想。
作为以《古兰经》为基准而制订的律法,在对公共责任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方面确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在严苛的同时是否也具备人性化的体察与情理范围之内的个人伸张,就不得而知了。
2007年5月,伊朗曾有一名妇名因婚外恋被判以石刑(石刑:即通常把男性腰以下部位、女性胸以下部位埋入沙土中,施刑者向受刑者反复扔石块。
如果是对已婚有孩子的妇女行刑,她的孩子必须到现场观看。
行刑用的石块经专门挑选,以保证让受刑者痛苦地死去)曾引起国际社会对本位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大讨论,大部份人对这种极刑持反对意见,并表示过于残忍。
在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伊朗,相信不止是女性,其他人群如有任何违逆于宗教条例的言行举止,必将受到比我们想象中严厉得多的惩罚。
迫于众人的压力,赛碧德最终撒了谎。
她独自在屋中哭泣,没有人去安慰她,大家感到如释重负。
沙滩上,几个男人正试图将搁浅的车子推到岸上。
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至少维持表面的平静也让人心安理得。
面纱背后,那明眸皓齿的顾盼之美令人心醉,只是谁能知道有些生命的来去曾苦苦挣扎过,并且永远成为了秘密。
《About Elly》关于伊丽,主角却是人性,反派是那教义有个伊斯兰国家,叫伊朗,时尚不再是黑纱罩身,风格可以是仔裤皮包。
周末假日携家出游,是中产阶级有钱有闲的写照;LV老三彩手提电话机,是现代文化强势渗透的痕迹。
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早已完成,而在这个以宗教为立法之本的国家才初显端倪,何以见得?
不只是女人们被脑袋上摘不下的裹布约束,整个国家的人都在意识里褪不去的教义前却步。
意外来临前,她是男人口中的好妻子,女人眼里的似天使;意外发生后,风筝被她带起,孩子被人救起,很快伊丽不见踪影,大人忙着脱洗。
风筝不会水,刚落水便被急浪卷走,天使不忍心,刚下决心就被自私判死。
不喜欢的未婚夫不在乎她的死,重拳出击想知道自己是否被爱着;“关心”她的好朋友只在乎自己,谎话连篇保全头巾下畸形的脸。
只不过伊丽不是她的名字,生的美丽神秘,走的悄声无息。
“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痛苦的结局留给活着的自私鬼,没有结局的痛苦则是她要背负的罪责结尾,所谓两全其美。
秘密都随海声隐渐,死人不需要脸面。
电影《关于伊丽》:我一开始以为电影要表现伊丽这次相亲发展出的浪漫爱情故事呢,因为前面的镜头里伊丽是那么美的一个姑娘。
可是后来她不接电话,又和妈妈说她只呆一天就回家,然后面对大家的起哄调笑,显出为难的神色。
第二天一早,她想走没走成,望着大海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心理就生出疑问了。
不成想,紧接着是一段她帮孩子们在海边放风筝的镜头。
镜头里不见风筝,不见小孩,只有她让我这个女性都觉得异常动人的脸庞和开心的笑容。
正当我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的时候,故事却急转直下,大人们听一个小孩说有人落水了,于是众人奔向大海,一片混乱中,溺水的小孩终于得救,却意外察觉,刚才还在的伊丽不见了踪影。
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人们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彻底没了主意。
这时的电影就开始有了悬疑的味道。
因为面对警察的询问,大家说不出伊丽的全名。
她只是其中一个小孩的幼儿园老师,被这个小孩的妈妈邀请来和大家度周末,见一位刚从德国回来的小伙子。
大家并不熟识。
也没有她家里的电话,对她的家庭也一无所知。
可以想像得出,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此时众人的猜测和应对就是一出反映人性的好故事了。
电影最精彩的就是群戏的场面。
人的性格不同,说出的话,做的事就各不相同了,尤其是当面临意外事故的时候,越是能反映出平日里不易察觉的一面。
大家要怎么和她的家人取得联系,怎么和她的家人说,大家都害怕受到她家人的质问和谴责。
况且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伊丽的尸体。
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不是不辞而别,自己回了德黑兰。
更要命的是,原来伊丽是有未婚夫的人,她前一天不接电话,就是他未婚夫打来的。
她瞒着家人,瞒着未婚夫,来这里相亲。
丈夫们责怪冒失邀请伊丽来相亲的妻子,对说不清伊丽到底是不是掉到海里的孩子们发脾气。
男人开始对女人拉扯动手。
女人们指责伊丽为什么有未婚夫了,还答应来相亲。
他们到最后也不明白,伊丽是为了救落水的孩子才掉到海里去的呢,还是心灵受到谴责,自己跳海的呢?
她和未婚夫的感情到底怎样?
她的内心在这故事当中有过怎样的斗争?
一切都成了谜,电影留给观众自己去想像。
真有点罗生门的意味了。
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后却演变成挺让人费解的事,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
今年还看过《一次别离》,和这部《关于伊丽》出自同一个导演,同样让人惊艳。
因为我以为电影难就难在,你表现的是极普通的人的寻常生活,看似平淡,却在导演的镜头里细腻入微地呈现了让人牵肠挂肚的,不忍割舍,不能回避的感情和艰难抉择。
人生哪里是面对一次别离呢?
恐怕要面对许多次吧。
也许你可以麻木点,冷漠些,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忍一意孤行,转身离开的,所以痛苦,所以纠结。
生活还在继续,你将如何面对……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如果安宁存在的话,人们会选择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它;也许这份安宁的背后充满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要延续一辈子。
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结果有时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
一部难得的伊朗中产阶级题材影片。
而这部电影的出处。
是大名鼎鼎的阿巴斯。
关于伊丽的失踪之谜。
及情感困惑。
都类似安东尼奥尼《奇遇》中莫名隐匿的安娜。
不同的是影片最后确认了伊丽的死亡。
不同的是她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会死。
却依然是谜。
影片之前的一段对话也许提供了答案——她问阿默德为什么离婚。
阿默德说"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结局。
"伊朗文化里,人们对安宁的捍卫更像是对宗教信仰般的虔诚。
哪怕这种安宁的背后是巨大的痛苦。
是要延续一辈子的。
剧终时。
当众人合力将搁浅的汽车推上岸的镜头则因此充满了隐喻色彩。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
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
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
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
没有结局,伊朗电影的题材不得不避开政治和女性权益等敏感地带,有些导演将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准了孩子们。
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结果有时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
通过对澄澈、质朴的童真世界的自然披露,令观众看到底层民众对艰辛生活的隐忍之心及蕴含的道德之美,引人回味。
影片的最大特点是画面简洁、干净、不拖沓,心理刻画尤其细致入微,同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给电影注入的本土气息。
这里假设读者已经看过电影,所以也就不写影片内容的梗概和分析了。
图1,图2,小男孩看向门外,两个小孩(大的大概5岁,小的大概3岁)正在水边玩耍,边上没有任何大人看护;紧接着是图3,大人正在讨论如何度过三天的假期,没有人注意到也没有人想到小孩此时在什么地方;图4是小男孩用冷峻的目光看着屋子里讨论的大人。
图5,伊丽避开众人出去打电话,但没有人留意她去了哪里,歌什菲出去寻找伊丽碰上小男孩,小男孩告诉歌什菲,房间里没有信号,伊丽去打电话了。
图6和图7,其中一个小孩落水后,小男孩一边奋力奔跑一边脱掉上衣跳入水中向海里游去,从图7可以看到小男孩已经游离海岸很远了,在这个画面里已经看不到海岸了。
这些镜头除了图4是一个短暂的特写,其他镜头都是闪过的,但只要留意到这些镜头,看完电影之后,这些镜头在影片中的用意就会是相对明显的,注意只是相对明显的,这里同样不作分析,因为分析起来就会变得啰嗦而又复杂,而且往往不得要领。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对比,影片可以被概括成两点:1、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表现;2,如果你是剧中的人物,你会怎么做。
第一遍看的时候,没看太懂,因为没有伊朗女性困境和社会背景的了解,所以并不知道导演在表达什么。
脑子里会有很多问题:为什么LV频繁特写出现??
这个情节的设置想透露什么讯息?
伊丽放风筝时的长时间镜头特写,导演的镜头语言想表达什么?
为什么可以在带着孩子的情况下,随意的选择一所条件极差的海边破屋?
为什么萨皮德会认为对于伊丽别人会怎么看她?
为什么未婚夫会执着于为伊丽有没有拒绝?
伊丽到底是离开了还是身亡了?
看完这部电影,带着这些疑问,我详细阅读了豆瓣评论和请教了ChatGPT,有些答案满满浮上来了,但仍不是特别清晰。
Who :LV的特写、留德、法学院学生,汽车和香烟,背景信息揭示下的角色们为伊朗中产阶级。
When / where:度假海边破屋。
西方文化对伊朗中产影响很大,度假是他们优越生活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
但伊朗的中产并非像西方的那么稳定,他们可能拥有较好的教育和职业,但是经济状况并不是特别富裕。
Plot:伊丽是离开了还是救孩子时溺水身亡了?
伊丽,手机、钱、包包证件都在在萨皮德那,她能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荒野小镇,去市区都须要汽车的情况下离开么?
有迫使她这么艰难仍要离开的动机么?
在客观条件的呈现下,她离开是不可能的。
她明媚善良,帮忙照看孩子相较于离开,她没有那么桀骜的性格。
如果我是萨皮德的朋友,我会怎么做?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会和萨皮德一起,要求警方坚持加大搜索范围,尽可能寻求更多的地方乡亲们的帮助。
第一时间通知伊丽家人,告知现在的处境,说明伊丽的因救孩子落水的情况,同时诚恳的道歉自己在过程中的失责。
伊丽是一个美好的人。
她去救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如此被萨皮德围堵,也没有愤怒,而只是接受。
情绪和感受极其不适时,伊丽被萨皮德的朋友当工具人去照顾孩子,也没有拒绝。
她是幼儿园老师,一个人着实可以照顾3个孩子。
我突然想到,龙应台写的《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温和顺从的人很少说“不”!
她是善良的人,为救孩子跳下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其他的人,因为抓住了她道德败坏的纰漏,一下子把自己从愧疚感中解放出来。
在伊朗未婚女性在见未婚男性时有明确行为规范,必须有监护人的同意和带领。
同时伊丽在有婚约的情况下,约见未婚男性更是伊朗女性道德上的污迹。
如果她是自愿约见没有任何拒绝,她的家庭,她的未婚夫也会为她败坏风俗而蒙羞。
伊丽被殉葬了,伊朗社会和文化的封闭造就了女性艰难生存处境。
伊丽向往自由,仅想追求一段自已满意的情感。
在放风筝的特写下,带着风筝来回奔跑是多么自由和开心!
剧中的萨皮德的朋友们,没有人真正在乎善良美好的伊丽为救孩子死去去是多么心痛的事情,他们满脑子在想怎么和这桩麻烦事摆脱关系。
导演镜头下的中产阶级朋友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美好的家庭和宽敞房屋和车子,但却藏着一颗幽暗难以被窥探出的自私自利之心。
三个家庭,分别带着子女和两个单身男女去度假,同时也是为了通过此次休假促成这一对单身男女能够走到一起。
一群高高兴兴的去了。
到了目的地,意外出现了,原来订的别墅主人要回来了,推荐了一幢海边无人聚住的别墅,孩子们喜欢玩水,然后落水,故事一环紧扣一环,从而走向必然的结局。
其实分析我们平时的生活都是由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造成了最终的必然。
我们老是存活在,假如我不如此,就不会如此的境地,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祥林嫂。
于是埋怨、责怪、后悔等等,有些后果比原先的事更大,得不偿失。
如何走出这样的怪圈?
是对每个人修为的考验。
听过这样感人的故事,年轻的妻子看顾不小心,造成孩子的死亡,闻讯而来的丈夫,没有一句责备,只是抱着失神的妻子说了三个字,我爱你。
当然故事没有再讲下去,以后这对夫妻会不会还生活在丧子的阴影里,不得而知。
但当时丈夫的这三个字,肯定是起安抚作用的,如果还是去大发雷霆、指责,可能就会雪上加霜把妻子逼上绝路,又或者反目为仇。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迪,是反映家庭问题的高手,《一次别离》也是他的大作。
以前伊朗擅长拍儿童片,也不是擅长,原因其它题材没有办法拍,一般电影里都有女主角,一旦女人裹得严严实实,就没什么好看的了,所以选择拍儿童,像《小鞋子》、《白气球》等,这也给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一些启发,环境都差不多,关键我们能否拍出拿得出手的作品。
群像调度太妙。伊丽的消失让伊朗社会的生态暴露无疑,女性无法拒绝婚姻,无法拒绝来自社会的规劝(歌什菲的邀请),隐瞒是其仅剩的自由,然而所有人联手打破了她最后的尊严。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与奇遇相对应,一个女人离奇失踪后,东方人在摊责,西方人在乱搞
手持和复杂调度厉害,不止关于伊丽,还关于每个当事人,也关于这个国家。个人层面:可最后死者背负了“罪孽”,生者得以脱困,是体面的中产阶级的讽刺。国家层面,伊丽的不是溺亡是伊朗的政教合一的女性高压环境所致。
自由在[关于伊丽]热闹欢腾的第一幕里显得那么近在咫尺垂手可得,但在[奇遇]式的中心事件之后,无数层面的矛盾井喷一样跳到你面前。法哈迪用西式的叙事塑造了一个幻象,旋即猛地将它打碎并扇了所谓普世的价值观一个响亮的耳光。在现代的开明伊朗,对真相的追寻依然举步维艰,道德与现实的冲突依旧激烈。
不知道在演啥玩意
四星半;不逊于《一次别离》,一气呵成看得欲罢不能,藉一日常事件剖析隐藏纷争,大量留白富含韵味,且为悬疑铺垫真实基础;室内调度和外景手持跟拍都非常棒,群戏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异常鲜明;别过度阐述什么政治因素,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导演擅长;某些片段想起《海滩的一天》和《沙之下》。
多年以后,伊丽嫁给了阿默德,却因为一个老人,两人的感情走到了尽头。
1.一部令我心急如焚的电影,一直想要知道结局是如何,却又舍不得结束,无比纠结的矛盾;2.群戏很棒,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一切都在进行,一切都在尖锐的冲突,太赞了,从伊丽消失之后。
女主之所以带伊丽来度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做媒人,其它人也纷纷起哄。悲剧发生后,女主又说伊丽没有拒绝,其它人则是想要撇清关系,伊丽的未婚夫也只在乎伊丽是否专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正如这部名叫“关于伊丽”的电影,伊丽只出现了半个小时。《关于伊丽》不仅关于伊丽,更关于每个人的私心和本性。正如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第一个镜头有点牛啊(个人吐槽,我本来想通过头巾颜色分辨女角们的…)女性压抑?故事有点弱
结局要是开放式的,就更猛了。
哈斯发·法哈蒂的电影一直根植于《古兰经》和西亚文化的,保守传统和现代人文之间的冲突一直都是他电影里最重要的题材。但是这部09年的作品比后来令他成为各大电影节宠儿的《离别》和《过往》更加刻骨。只是这一次不是关于婚姻和男女,而是一个神秘的女孩引发的一环环遭遇。但一切应该归咎于谁?导演从
非常不喜歡導演處理失蹤女子這個主題的手法,看似封閉的情境事實上有太多向外逃竄的可能,以至於加諸於封閉情境的種種限制顯得徒勞無功,更使得觀眾在投射自身情感時也覺得自身坐困愁城,無計可施,而後成為對於本片的不滿。導演執著的那個母題「內疚」與「懷疑」在此處沒有辦法完整發揮出來 ...
法哈蒂不仅懂得制造悬疑,更擅长使用悬疑,教科书级别的rosebud写作,几乎只用剧作就能带动整部电影。但这部的影像力量还不够成熟有力,之后他补全了这部分,达到了《一次别离》的高度。扎根于现实土壤的写作永远是有生命力的,最好的。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看到最后,道德困境之复杂让我想到了《幕德家的一夜》
4.5,这故事维度太强大了,开始脸盲症有点尴尬,手持镜头下分不清谁是谁,半小时后法哈蒂叙事的威力开始蔓延,在最日常不过的细节中拉扯出一根根细细的线条,最后交织成人性拷问,跟《一次别离》一样,抽去一场戏,展开各种角度的剖析,进退有度。单论场面调度可谓导演最丰富协调的一部。
拍摄水平不错,文化障碍,看的郁闷。。。
没最后的警方发现,更映衬电影里那金句
面对道德良心和自我保全之间,一群人做出他们各自的选择,又因为集体利益又“不得不”用谎言掩盖掉他们的罪行。即使他们没有亲手杀死她,却依然在最后灭掉了自身仅剩的一根良知火苗。毁灭伊丽的又仅仅是这几个伊朗人?宗教的思想控制与束缚,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低下,最可怕的是人性丧失。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