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的武汉是一个南方之城,它的夏天,骄阳似火,湿热的味道夹在风里袭来,暑气下降的傍晚和清晨,它都安静得像个南海上的小岛。
小时候生活在这里,因为家人都不爱社交和热闹,眼中的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孤独的岛。
楼房中的我常向往岛外的世界,好奇那些住在老租界洋房里、每天都聚在一起打麻将的人家,怎样生活;孩子们放课后都到街上玩耍,三五成群的日子又该如何?
武汉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青春期的荷尔蒙一到夏天就变成汗水,汗水又变成衣服上白花花的盐,变成脸上数不清的粉刺,拼命冒着油的象征着热带情欲的脸庞。
当汗水都淋漓,穿堂风穿透了心肺,那一刻,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耳朵就飞了起来,无论说什么,他/她也是听不见的。
这是我见证的武汉的青春,把汗湿的背心干透了,把擦过眼泪的脸洗净了,离家出走一次又回来了……无论怎样躁动不安的青春,也总有尘埃落定的时候。
武汉的黄昏总是落日苍莽,狼烟浩荡。
她安静得像个南国的孤岛,她喧哗沸腾的时候,就是即待喷薄的火山。
她叫达达,她在人生的前半段,她不知道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将到哪儿去?
她夹在尴尬的中间段,时间如同浑浊的空气,看不见来时的路,却也看不透迷雾那端的终点。
那年身体刚刚长成,半熟不熟,半女不女,夹在性别尴尬的中间段,有时候接受自己,有时候恨自己。
那年她夹在人生尴尬的中间段,混沌踟躇,只知道世界大了,自己小了。
自體永遠在尋找客體。
女人永遠在尋找一個男人。
只有“關係”才是真實的。
女孩男孩都演得好真實。
男人一開始是從肉體角度起想去擁有一個女人(而後達到精神);女人是從精神起想去依靠一個男人(而後渴望慾望溫暖)...孩子永遠在尋找媽媽,永遠想找到媽媽。
女孩能做女孩的時間很短,她很快就會做媽媽;男孩也很快不用再找媽,他只要找到女人就可以。
在精神和肉體之間的平衡期就是我們的關係和情感最合適的點。
男人跨過了肉體才能知道他想不想繼續在這裡尋找情感,女人越過了情感就可以肉體化為大地塵埃。
...你在乎什麼,你在乎精神,還是在乎肉體,還是在乎關係。
要媽媽的關係,還是要男人的關係,媽媽的關係滿足了,就可以要男人的關係,要什麼樣的男人,找一個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歸宿(淚)。
歸宿是什麼?
歸宿是女孩變媽媽。
這個過程,怎麼保持順利而走心,順利才不會傷心,走心才不會麻木,這個過程裡,錢自然是個值得信任的好幫手,好好工作學好理財(感覺開始寫歪了。。
),有情飲水飽,也是窘迫安慰自己,不是指路燈塔。
有情有錢有關係,人才完整。
不過我本質上可能還是喜歡窮開心的人,情感是我的動能之源。
要去創造飄飄數不完的鈔票。。。
最後一場戲很感動,有情有義男的帥女的可愛。
1999年,张元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整整十年,这一年他的作品《过年回家》终于获得了公映许可证,这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也是艰难的。
因为在最初的十年中,张元最渴望看到的就是灯光亮起时观众们的反应,可是《妈妈》、《北京杂种》、《东宫西宫》这些优秀却也与主流文化不相类同的作品无一有此殊荣。
这一遗憾终于在1999年被弥补,从这一年之后,张元的作品便开始进入“后张元时代”,一个大众能听到张元的声音的时代,也是一个张元开始为观众着想的时代。
2009年,又一个十年,经历了蛰伏,张元带着新片《达达》重回大众视野,张元说自己找到了“一种节奏”。
也有人说这部影片是“非张元”的,它有一种不同于他作的保守和收敛,我却觉得这影片是真真正正属于张元的,而恰恰是因为这份难得的尘埃落定。
达达,这曾经是一个反派运动的名字,他们打破道德桎梏、挑战传统文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曾是中国摇滚新生代中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乐队的名字,几个年轻人,自说自话,执着地表达。
而在电影中,达达是一个女孩的名字。
我不能确定创作者的初衷为何,但我看到了他们的相似——固执、强烈、无法无天的向外冲撞跳跃,打破自我,继而重塑,却从未皈依为任何一个群体的一个分子。
达达这个武汉女孩,像传说中的武汉妹子一样泼辣勇敢,也像任何一个年轻女孩一样敏感脆弱。
在城市的陋巷中,她是一抹暗花,印在台球厅油腻腻的墙壁上孤芳自赏,径自跳着Fado,她的母亲是个可怜女人,渴望得到任何一个男人的保护,所以让一个同时觊觎母女两人的猥琐男人入住了达达的家,不但一再侵犯,还告诉达达她并非亲生。
身心都无法得到依靠的达达投靠了男孩赵野,他们由一次偷窥结识,却在“寻母”的旅途上建立了相依为命的情感。
颠沛流离过后,两人回归的路却因达达杀死继父戛然而止,赵野逃了,达达沉沦了。
影片的结局是一段妖娆的Fado,在音乐响起前,达达说“赵野,我要去自首,你会等我么?
”秉承着第六代导演的精神,影片中的无父和无我情结一直沉沉地压着,亲父从未被提及,继父在贪婪的觊觎后死去,本以为能够提供依靠的赵野也懦弱地逃离。
只剩下母亲在机器声中失语,达达睁着大大的眼睛在期待中惊醒。
身世不明——不知道自己是谁,地点不明——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前途不明——我算过命说我生不出来孩子。
窗口梦幻的世界对她来说,新鲜透明:身体可以舞蹈,可以展示,爱情可以玩于股掌,欲拒还迎;可门口现实的世界却危险重重:独自在家一定要紧锁房门,只是换衣吹头发也会遭人非议。
就像影片的构图,人物总被挤在逼仄的边角,或者被冗杂的前后景遮挡,能够生存的空间小之又小,能够看清的视线又有多少呢。
一句“我觉得你挺有味道的”,在继父口中可以是挑衅的迷药,在赵野口中却是质朴的表白,达达分辨不清了,她被吓怕了,所以只能拒绝,不去相信就不会被欺骗。
无父,继而寻母——这是寻找幻想中窗外的世界,也是寻找完美的“如果”句式。
如果一个富有、美丽的女人是我的妈妈……可她是个神经病;如果,一个卖唱女也是我妈妈……那我不如回家去。
线性的叙事让一切看上去合情合理,可后现代的跳跃却让我们无法信服。
达达相信了一句胡话,不求解,不告知,就说去寻母,然后去向一个她自己可能都不认识的地方,找到旅店老板给的一个莫名其妙的地址,胡闹一番之后又玩累了想回家。
这中间的各种理由和逻辑都被统统省略,只留给我们一个像私奔一样却不浪漫的旅程。
所以与其说是寻母,不如说是寻找一种母体一般的归属,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
达达觉得自己在家中变得多余,于是想找到少了自己就无法运转的那个宇宙,她在急急奔走的路上,发现赵野是那个宇宙,从前的家也同样是。
于是,镜头中出现了金鱼的死亡,这无疑是个体重组的暗示,过去的那个达达被丢在了路上,她现在一无所有,可以赤条条地回到那颗温暖的子宫中,像婴儿一样重新成长。
这是一个成人世界的寓言故事,张元试图用舞蹈去营造举重若轻的气氛,他希望达达在迷幻的意大利曲风中排解这个世界赋予她的许多无法担当的重负,可事实上实现的并不彻底,片中沉郁的古乐似乎才是影片的主调。
赵野逃跑后的达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堕落,失去自我,可赵野回来后的达达也顺势变成了她人。
她不再是穿着背心短裤的丫头,而是一袭黑衣,心如止水的成熟女人。
事情随风褪色,青春业已告终,但是这一切终会在达达身上留下印记,有些可以看到,有些却永远无法察觉。
张元的作品总在试图用浪漫的话讲极端的故事,用委婉的话讲真实的故事,正如他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孩子气的。
《达达》中的演员、编剧统统都很年轻,他们缺乏经验,也还没有在体制中找到划归自己的条框,但是张元却乐于趁着此时放他们流浪在电影中,这样的新鲜和真实才是难得的。
所以这部电影也不是一部能被划归的作品,它从始至终就是一支舞,跳给别人看,也跳给自己看。
反叛、青春、偷窥、爱欲、出走、寻母、杀父、逃避、重逢,如果将张元的这部新作《达达》拆解开来,每一段都可以称得上精彩,然而当这些段落组合成一部电影时,除去青春的无常,却不见得能再说得更多更远——一切都显得那么似曾相识,简单跳跃的剧情虽然不至于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也容不得观众对剧情投入更多的感情。
带点腼腆带点木纳的青春男主角已是司空见惯,倒是喜怒无常的达达,从头到尾都颇有几分欧洲片里的女孩们的影子。
放映现场有观众质疑杀父一段处理得很莫名,我倒觉得这是片中最自然的一段,顺手一推,人就下去了,特别像片中那位达达姑娘能够做出来的事儿。
然而当影片最后,达达独自跳完一支舞,然后说出“我决定去自首”的话时,这部号称一刀未剪的《达达》不由让人想起了经典阉割版《文雀》的结尾,我仿佛听到导演的话外音:青春是注定要被打压的,我们都去广电总局自首吧。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有个“达达主义”,意思是我们什么也不是,我们什么也不想要。
我想张元也是这样构思这部电影的,但是,结果拍出了这么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张元并不了解武汉人,武汉男人没有这么懦弱的。
还有,有妹子不上正常的男人都做不到,什么时代了,还玩柏拉图,哦,对了,女主是他的女人。
混子和骚货的故事。
第六代逃不出这个圈。
大陆的这些青春文艺片儿什么都有,就是没逻辑,其实文艺片没逻辑也无所谓,问题是还非得讲一个需要有逻辑的故事,这就囧了。
还有,如果这是1999年左右的片子我绝对会打上五星(比如2000年的《苏州河》),但很可惜这是2009年的电影,过了近10年也没任何进步,那就是退步了。
导演想拍的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但是完全被这个人带到这个状态中,却没有把观众带到这个女孩的状态中。
暗恋,偷窥,离家奔走,特立独行,郁执愠怒。
这些青春里司空见惯的事情,张元表达得略显苍白模糊。
不过那首西班牙歌和结尾达达的翩翩起舞倒是给我写些小惊喜。。
海报看起来期待值很高 作品拍得很烂 演员 演技 剧情。
特别女主 巨烦!
矫情得很。
真的不知道剧情要说什么 反正和已经没落的台湾青春片都差了好几百条街。
没才华就是没才华,吸再多的毒也没用,真的。
青春是一种味道。
在《达达》这出戏里表达得很强烈。
城市地中海的一角,胡同杂院的金黄琉璃瓦有点破落,芜草滋生,逆光的墙面颜色惨惨淡淡,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平民早上了。
黑T恤男孩的一双小眼开始他的偷窥(貌似一个惯窥);被偷窥的女孩叫达达,穿着黑色胸罩,淡紫色的背心,刚刚好包着灵动性感的身躯。
这就是电影的开头,以一种不平常的高姿态打开观众的感官世界。
当曼妙的拉丁舞曲《补救》在画面弥散开来的时候,达达优美的舞姿在房间开出了迷迭的香气,也推起了一个小小的性感高潮。
(估计男观众会很high,在这里)于是达达好不费力地彻底地栓住里男孩的人和心了。
接下来他陪她不计后果地离家出走就一点也不奇怪。
他们的爱情在慢慢地发展。
从吃冰棍到水中打架,节奏悠然悠然的推进,非常细腻。
水中的一幕也许是两人定情的时刻,也处理地非常纯洁。
两人斗嘴跑到跳板上。
达达将男孩(赵野)推入水中,接着赵野以牙还牙将达达拉进水里。
两个身体在水中放恣厮打,有较真的任性,也有试探的调情。
画面很唯美,很干净,不管是他们还是观众其实都不用理会水是否干净,温度会不会冰凉。
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青春的剪影。
随后,他们出走了。
达达找到了一个好理由,她要找亲生妈妈;赵野要保护达达,作为一个男生在这是英雄主义的履行。
故事终于开始了。
在这一段里, 我尝试去将片状的情节用逻辑理顺成章,但徒劳无功,逻辑在此处一点都不重要。
下面是片子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
一,达达带上赵野去哪里找妈妈呢?
他们貌似去了一个有海的地方。
为什么去哪里?
但再想深一层,去哪里意义都一样的,反正是在路上了。
二,达达在派出所突然逃跑,为何?
她是个任性的女孩,可以说不就不的。
这里显得她非常的俏皮。
三,他俩怎么找到一富豪家去认亲?
他们的笑声可以告诉大家他们在玩。
当把类似的节段串在一起我可以看到:达达并不是真正找母亲,虽然她有过找到真相的决心,这一切只为实现她一时冲动的念头,大概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点色彩或佐料。
青春的一个特点就是张扬随意和美化冲动。
这段用了许多声音来帮助达到张扬和美化的效果:轰隆火车声,呼啸汽车声,乡间犬吠声,林子鸟鸣声,旅馆电视转播声。
在游走中的他们什么都付得起,没有后顾,更没有前瞻。
因此才有黄昏海岸上的即兴霹雳舞。
开场的浓烈在这里变得清新但吊胃,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所谓的“亲生妈妈”,他们要回家了。
回家是不是他们青春发展的方向呢?
毫无疑问,浪漫色调已占据了影片的一大半了。
按照观影的习惯真正的高潮还没有出现。
假如有,又它将怎样处理呢?
改变他们方向的人终于出现了。
达达妈妈的情人是个淫棍,趁妈妈不在,他要调戏达达。
(之前已经有了一个铺垫)当男孩出于保护达达再次窥视的情形被他发现之后,他给安排站在栏杆上破口大骂,然后给达达用力一推,掉了下去。
沉闷的“咚”一声,画片给出的是目瞪口呆的达达,结舌的赵野,一个扒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男人,还有酒瓶子玻璃碎片。
接着是赵野狂逃,邻居纷纷包围了现场。
青春的浪漫嘎然而止,随着高潮,它是一次发作,杀人之后。
墙面依然是惨淡的。
只是没有了赵野,达达也许很不习惯。
一个晚上她穿着黑色的礼服挣脱了富型男醉卧在地上,等待审判一般的眼神倒着望观众。
也许这是最后的浪漫尾巴了。
如一个大变奏,“青春残酷”的陈俗套路突然改了让我毫不适从。
难道青春的“成人礼”就一定要通过死亡的方式吗?
这次的死亡是威胁他们青春的力量吗?
可不可以让它慢慢地消磨在日常中?
显然,导演和编剧都崇拜快节奏的消费时代,有故事不好好说慢慢讲。
这本来也没什么错,只可惜它破坏了达达的味道。
本来我期待她那彻底或不彻底的叛逆应该带来一个反高潮。
到了最后,却是“凑合的美满”。
达达找回躲藏起来的赵野,上演为青春赎罪的结局。
男孩已经不用偷窥达达了,他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又翩翩起舞的眼前女孩,感觉好像一对患难夫妻。
达达撩了一下头发,用挑逗的眼光(类似于卖弄)看着男孩,说“我去自首,你等我吗?
”那个性感强悍无畏天真的DaDa变成了一整个小鸟妇人了。
知道《达达》这部影片,源于釜山电影节,那时和《车逝》一起登上我日记本里的排片表。
大学时期太多的研究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而张元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喜欢死了《绿茶》《我爱你》《东宫西宫》,以及可爱而冷峻的《看上去很美》。
所以特别期待这次的《达达》,看看张导在经历了一些世事后会给我们呈现怎样的一个新故事。
故事:母亲的情人夺走了达达唯一的母爱,甚至那个邪恶的男人对达达也有一种企图。
于是乎她不得不出走,去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原本以为可以从好友可可那得到安慰,却发现可可沉浸在爱情中早忘记了友情。
于是她去找了邻居赵野,那个对自己有好感的男孩子,准备一起去面对接下来的日子。
可在找寻的过程中,她才体会到母爱,接着和赵野回家。
却遭到母亲情人的恶意,于是她动手把那个人推下了楼。
赵野目睹了这一切,他逃走了。
最终达达找到逃亡中不成人样的赵野,并决定去自首。
故事本身有着浓郁的社会性,自我存在与找寻成为影片的核心内容。
缺失了安全感的八零末女孩达达,在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冲撞后,最终得以重生。
在经历的过程中体会到真我的存在,也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最终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然后豁然开朗地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好的坏的都不再重要。
人物:关于达达似乎有太多的感受,复杂。
她是那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子,有少女的多情,有女人的妩媚,有男孩子的决绝,有成人的沧桑。
她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她渴望得到周围人的重视,她无法接受被忽略。
在感觉母爱被抢走后,她横眉冷对母亲的情人(当然啦这个男人很猥亵);在好友可可重色忘友时,她依然离开;在看到赵野给别的女人走近时,大发雷霆。
她有太多的骄傲,却发觉这个世界并不是一切都如愿,甚至会很遭。
比如她准备把自己给赵野时,因为他讲了跟母亲情人一样的话而立马翻脸。
她很脆弱,浑身都是触角,她渴望被关爱,但又那样的把自己困在一个自我的世界。
直到好友结婚,直到看到母亲的孤独才明白生活的意义。
所以她去找赵野,她不再是那个年轻气盛的女孩,蜕变后的她已经可以直面生活。
关于赵野,有点觉得他不成熟,但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盗版碟的侵入让他对有味道的达达充满了兴趣,然后开始偷窥她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爱情有些突如其来,充满了偶然却又那样的必然。
他有着男孩子特有的责任,却不懂得去真正了解女孩的心思,比如火车上关于方便面的故事;他对达达充满了爱,却不敢表白,只远观,不敢走近;他与长辈的沟通甚少,更多的在自我世界里活动,直到与达达充满冒险的在一起;他对达达无奈,却又孩子气地找人替代达达的妈妈来让达达开心;他善于利用资源去寻找,比如让旅馆老板帮忙找达达的妈妈。
关于家长。
影片更多地脱离家长的视线,这也是第六代电影最常见的形式。
达达的母亲忙碌着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生活习惯来约束着达达。
赵野的父亲也是如此,只是挺着大肚子的后妈并没有比赵野大几岁。
两家家长的二次婚姻都对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记得达达的母亲说了一句要往哪搬啊?
无奈到极致。
精彩影片许多情节都用偷拍的视角来完成,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主人公的各种情感。
开场赵野偷窥的那场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让两个人的发展有了交集。
达达在参加完可可的婚礼后,寻找赵野的那场夜戏很棒。
她性感的装扮下面隐藏着一个不可说的秘密。
那个似乎作为替罪羊的赵野的影子给了她新的力量。
她踉跄地在大街中游荡,或者倒在地上,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暴露了她生活的压力和不舒畅。
她在试图改变自己的整个故事却发现那样的软弱无力。
母亲形只影单的背影,给了她无比的自责。
于是她决定结束这样魂魄般的日子。
还是那个小旅店,还是那个洗手池。
达达给赵野剪发的同时,也一刀一刀地把过去剪断。
所有的不愉快和所有的恩怨都被那盆冷暖混合的水冲洗的一干二净。
生活回归到原点,达达还是那个爱跳舞的达达,赵野还是那个单眼皮爱看达达的赵野。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却是那样惹人喜爱。
只是一次隐秘的窥视,青春的懵懂便暴露无疑。
必须承认,达达作为一个花季少女,太美丽。
起床的身体隐藏着点点慵懒,只着内衣就走下楼梯,很随性很自我。
家里没有人了,独自起舞。
那舞蹈就不像是中国人跳出来的。
因为太放肆太张狂,只有外国女人才有的不羁,却被达达这样一个少女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身体刚刚褪去了青涩,脸上却纯真依旧。
舞的很狂野,舞的很沉醉。
灰色的背心下是美丽的身体,干净洁白。
黑色内衣都若隐若现。
仿佛还是个不懂得遮掩的小女孩,但身体上又拥有成熟的东西。
是最魅惑的拉丁节奏,达达很饱满。
眼睛里面仿佛有说不出的故事。
蓝色的衣裙,走起路来是那样不顾一切。
双手习惯性的插裤兜,不羁,疯癫。
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样的女孩怎能不让人着迷。
赵野就因为看了达达的舞蹈,就喜欢上她。
其实年轻的爱恋永远是不顾一切的,对于达达和赵野亦是如此。
其实非常不喜欢赵野,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神,太阴暗。
后来达达去找她的妈妈,有许多事情就是青春的美好,并且有些可笑。
后来,达达从阳台上推下了那个恶心的男人,可是赵野却因此逃走了,为了达达。
达达必须要学会承受,这承受的痛苦,就叫做成长。
当年窃窃私语的女伴已经嫁做人妇。
可是那些细细碎碎的耳语似乎还在耳边流淌。
青春像一首十四行诗,短暂的让人都没时间留恋。
达达浓妆,黑色衣裙充满了风尘气,在朋友的婚礼上醉酒。
只是疯狂依旧,说话的语气未曾改变。
虽说成长改变了太多,但有些与生俱来的性格与特质是要陪伴我们一生的。
达达生活的很痛苦,因为赵野替她担下了她所犯下的错误。
终于她又找到了赵野。
依旧是当年的胡同,依旧是那神秘的音乐。
只是达达完全褪去了当年那份青涩。
不再是那个穿着蓝色布裙跟着赵野到处瞎跑的女孩了,不再是那个跳舞不懂得遮掩的少女了。
眼神中是一种坦然的情愫。
最后她选择了释然。
在赵野面前又跳起了那勾人的舞蹈。
但是少了窥视的阻拦,达达也穿上了黑色的衣服,包裹的很严实。
青春就是一种放肆的裸露,最后赵野会等达达。
只因为他们相爱。
影片表面看起来很压抑。
但却深藏着一种美好和希望。
很喜欢张元的拍摄手法,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到位。
比如夕阳,比如旅馆的点点灯光。
小小的细节往往最能动人心弦。
《达达》的英文片名是Dada's Dance。
这说明影片的中心其实就是达达的舞蹈。
都是不出名的演员,但正是这份演技的干净才真正叫人喜欢。
真让人震撼,导演竟然如此细腻的把那个年代的特色还原出来,真心不错,挺有味道的……电影里,深邃巷子,昏暗的街灯,斑驳的影子,还有那些错落有致的小阁楼,看着真TM怀旧啊。
主角赵野演的真有男人味,在我看来。
略带叛逆,对女主角有想法,但又有原则,不世俗,带有青春期的欲望,却又充满带有时代特色的木讷。
女主角达达演的也很出彩,尽管因为剧情的安排,故事显的没什么张力,但是达达的小女人情调,个性的乖张,桀骜不驯的神情,特别是达达的舞蹈,挺有味道的……从电影刻画的细节,比如街头路过的警车,小阁楼里面的摆设,一些人人物的穿着,一切都像极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
相比如今的快餐年代,二十年前的时代让人怀念不已。
感谢电影记录了这个时代。
张元凶猛王传言对于电影来说属于导演的艺术,但没有幕后知识的积淀,往往尽观之后仍旧无动于衷。
这便是对于导演张元的初步意识。
从《东宫西宫》开始,将他的片子渐渐熟悉温故一遍。
将之前看过的和没有看过的都细细列举出来。
而张元这个名字也犹如他的电影一样被打上了时代的标签,那就是“禁片”。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影片被纷纷解禁,登上荧幕与观众见面。
但是,在“禁片”解禁的漫长年代里,那些在中国电影界内充斥着的荒诞和离奇便可以娓娓道来。
张元的毕业时间很巧合,是1989年。
而其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妈妈》作为独立电影的代表甫一出现便成为“禁片”。
随后导演的很多作品,如《北京杂种》《看上去很美》《过年回家》《绿茶》《达达》等渐渐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创新。
这些影片中已经看过的《达达》感触颇深,在影片中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激情和冲撞放置在一段一段的故事中,而这个故事看似是支离破碎的,从结尾的部分看又是有机结合的。
达达和赵野,名字中便透露着那样的信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达观而野性。
达达对于母亲和爱情的不断寻找过程其实就是在诉说着一些无奈的情节,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成了永恒的记忆,一旦伤口发炎便想重新踏上远去的步伐,找寻,寻找,对于远方一个没有目的和终点的地方。
可以说,张元的电影关注更多的是城市中的那些“边缘人”,这一点如香港导演郭子建一样。
郭子建的《青苔》中深刻刻画出这个繁华都市中那些所谓的边缘人群的悲惨境地,他们也如贾樟柯的《站台》里展现的那群人一样,每次发起向生命的出口冲击都会再次回到生命的原点上,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了对于理想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尽管不断出发不断回来。
在《东宫西宫》中,张元将视角投向了同性恋群体,这部由王小波的剧本改编的电影同样遭遇了被禁的命运。
在影片中胡军和司汉饰演的角色原本是警察和“小偷”的关系,但由于双方的同性恋情结发展成为“恋人”关系。
可以说,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猫和老鼠之间的关系一样,本来属于势不两立的,后来却成了如胶似漆的。
而这正好诉说的是生活的逻辑,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故事就真切发生在生活之中,犹如同性恋一样,人们可以不接受,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客观的真实。
当然,对于同性影片的关注也形成了一股潮流,《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蓝宇》《刺青》《男男女女》都纷纷拍摄出来。
在《过年回家》中,有评论称,这是第一部允许公映的电影。
在这部片子中,在短短的故事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记,应该说仅仅是故事的最后。
当陶兰一家三口因为5块钱的缘故而其遭受了17年牢狱之灾对于整个家庭的破坏可能比什么都惨重。
影片屡次出现拆迁之后的残破景象也在映衬人物内心那些童颜沉重的心情。
最终的一声叹息,正如托尔斯泰的小说那般将人性的回归书写的如此看似平常却意味深远。
这就是张元,有着耿直的个性,文如其人,其实电影也如人。
谁能说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被禁呢?
其实,在这个一个国度内,恰恰是因为被禁却正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
娄烨的《颐和园》和《苏州河》被禁,而这个导演从此被提起。
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被禁,这个导演由此成名。
但是,张元似乎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犹如他的电影一样还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等待着具有慧眼的人去发掘。
作为国人原本不应该将导演或者演员的个人情感掺杂进其电影中影响甚至左右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一切道德因素的判断不能成为电影的标准。
张元的新女友李昕芸出演电影《达达》的女主角,而与前妻宁岱的婚变也成为人们猎奇的事件。
这些都属于不切实际的臆想。
而更加客观的评价乃是看其电影仅仅看其电影,不能涉及到个人道德上的评价,因为两者没有根本上的联系。
对于张元如此,对于其他的人同样应该如此。
这样,才能在电影评价的问题上走得更加客观公正有价值。
生活比虚构更加荒诞,更加残酷,更加肆无忌惮地被欲望、被理想、被窘迫、被寂寞、被愤怒、被愤怒而又无为的无奈、被寂寞而又不得的无助、被欲望而又失望的无聊、被理想而又怀疑的空无、被窘迫而又不得不生存的讽刺,所裹挟着,要挟着,威胁着,每个人都是个人质,关于此,李霄峰懂得比赵野多,懂得也比
“你喜欢我什么呀?”“你挺有味道的!”
最对的一件事就是选了李昕芸 气质很特别 别的没了
放在十年前还能忽悠一下文艺小青年……
两个女孩在小吃街开口讲话的那一刻我就把这片子否了,一星给开头那段舞,
因为Rocky五星不解释,克制是美德。
辛酸质朴有情调,女主表演稍显刻意。经常说“国产片做到这样很不错了”,此片适用。
黑人问号脸...女主是张元女友,男主是风平浪静导演,拍摄地不是上海石库门是武汉...片名是武汉某著名乐队...
你在忍什么
男女主角太棒了。
达达是缺爱的孩子展示凛冽爱情的另一种形式。赵野是平凡小城中炽烈爱情的终极体现。
漏洞百出的骚蝌蚪找妈妈,一星给女主颜值,一星给摄影
李昕芸好看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不同的味道
作吧。
达达,有味道的女子,喜欢这种感觉的女人。PS:李昕芸真是越看越漂亮
看完之后的那个晚上,几乎哭了整晚。或许也是有点好处的吧。
伪台湾京果儿的西西里美丽传说
今天也是自闭的一天
她们努力去做好自己,希望得到爱情友情亲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