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
Ljósbrot,When the Light Breaks
导演:鲁纳·鲁纳森
主演:艾琳·哈尔,卡特拉·尼亚斯多提,米凯尔·卡贝尔,奥古斯特·维古姆,Gunnar Hrafn Kristjánsson,巴尔德尔·埃纳尔松,索尔斯坦·巴赫曼,Tómas Howser,Alex Leó Kristinsson
类型:电影地区:冰岛,荷兰,克罗地亚,法国语言:冰岛语年份:2024
简介:影片故事发生在冰岛的一天。迪迪在隧道灾难中去世,留下了女友克拉拉和他的情人尤娜。在朋友们悼念时,尤娜和克拉拉的矛盾浮现,在一夜的悼念中,她们逐渐产生了共鸣。详细 >
整个片子很美,当然一方面也是可能因为冰岛本身的质感就比较适合这种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整个片子的摄影很有想象力,无论是在教堂上把后退当作飞翔的画面,还是在派对上女主和他本来的女朋友一个站在玻璃前一个站在玻璃后,最后在玻璃上几乎叠成一个人的画面,还有结尾在海上翱翔的画面也是真的很美。整个片子营造的时刻也很有趣,就在两任女友交替之时,这场爆炸发生了。片中有两处所有人抱在一起的画面,一个是开头的艺术表演,一处是在家里的派对上。我觉得透过死亡,它其实更多地还是想在讲人与人的连接。同时还很有趣的是那些参加毕业派对的学生,尽管事故发生,大家降半旗,可他们仍然在享受着他们的派对。 2024-12-21看
浅表洞穴隐喻,真实与表象
感觉北欧人对relationship的理解已经超脱了gender和sexual orientation,感觉这里面每个人都是nonbinary和pansexual,有种随便几个人都能搞起来的美感,短的恰到好处。
不太合口味。literally一部非常情绪化的电影,契合我对北欧式神经质的刻板印象,由眼泪积累起多个小高峰,看得很疲倦。哀痛中纠缠一点隐秘、嫉妒的复杂情感,细腻的情绪,粗犷的青少年式表达,疏离的基调被一次次的好友们抱头痛哭忆山东兄弟打破了。一生疏离的东亚人还是不习惯在这种亲密的反差中情绪自洽。
完美冰岛片…调色声音故事完美融合,好温柔,女主艺术生的人设太符合了,穿着、发型、性格,再到她遇到这件事的表现态度,很纯净,像那些梦中风景。北欧的阳光颜色都要淡一些,和真实的北欧颜色一摸一样。戛纳第一部觉得惊喜的……
画面有质感,情绪也很细腻,但其实不是太能共情这种无病呻吟
简短有力的三一律剧本。意外到来后悲伤的情绪很浓但表达得很隐忍:一群人聊起逝者的趣事时先笑再哭,教堂悼念完回家借着酒劲蹦迪,挺符合这个群体遭遇巨大情感冲击后的反应。尤娜因为这场悲剧永远无法获得“正式女友”的名分,可恰恰因此阴差阳错地收获了另外四段真挚的关系。克拉拉出场后叙事张力在两个女性之间展开,还好没有滑向俗套的撕逼。改变一下看事物的角度,再加上一点想象力就能在平地起飞,尤娜和克拉拉心照不宣地明白了对方所想,两人的脸隔着玻璃融合在一起,奇迹般地在一天内做到了放下失去挚爱之痛。运动镜头中隧道的光斑和海面上反射的阳光首尾呼应,光的形状从具体的圆形变成了流动的残像,象征迪迪生命的消亡,可冰岛的极昼也暗示了他永恒的在场。
典型北欧电影。首先要有的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灾难,然后一帮白男白女苦大仇深聊人生往事,最后在极光下大和解。平庸的剧本结构和多到令人发指的哭戏实在让人坐立难安,看的时候就一个字感觉:烦!
她们拥抱在一起,是什么时候发现了爱情的真相。是橙绿色的牙刷没敢用,是鞋架上摆放着她的鞋,还是厕所里赤诚相见。人怎么可以飞呢,当你抬头凝视眼前教堂的第三扇窗子,你便可以飞起来。在极昼的月份里,要靠醉酒让自己安睡。落日如同朝阳,死亡也是新生。两张脸在窗玻璃上合二为一,共同跟迪迪告别。
一路向前行驶的汽车在隧道中突然爆炸,毫无预兆的前摇就像戈达尔《周末》里的车祸戏。教堂的飞翔教学对应着两段飞行镜头,结尾海水泛着阳光意味着新生,对位着开头隧道闪烁着路灯驶向死亡。两个失去挚爱的女人,嫉妒和疑心作为拉力推开彼此,可在玻璃的折射下却发现她们原来共享着巨大的悲痛,她们是一,是共同体。人去成空,再争牙刷和爱谁多一点都没意义了。那些名分的,归属的,需要男人注解的,都不重要了。在圣歌的吟唱中,toast to Diddi(我的修勾也叫Diddi诶❤️)
非常情绪化的一部作品,在我看来也很不合适作为电影长片上映,作为短片来说情绪量刚刚好,但是在戛纳电影节上八十多分钟故事几乎都是靠眼泪堆积起来的。电影除了市中心的湖和教堂之外几乎看不出冰岛的痕迹,电影展现的都是北欧少年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看了之后却感觉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唯一打动我的一点大概是年轻人们靠互相拥抱取暖,他们之间的每一次拥抱都让我觉得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取力量,怪不得片名叫做When the light breaks呢。
起飞那段很妙
是一个发生在一两天内很突然的故事,一场意外对女孩们产生的影响,但由于文化差异过大导致有点儿没法共情。画面很美,最后发现是用胶卷拍的怪不得呢!但是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定点镜头非~常~的~长~很考验演员演技和观众耐心,其实演员情绪变化的表达都能看出来,只可惜这个剪辑节奏生在这个时代有点吃亏了,蛮大的厅能看到看到不少观众玩手机+提前离场没再回来的😂
整场看下来台词很少但是情绪很充沛,流动感非常强。有几处的镜头语言用得好漂亮。峡湾日出和blue hour也太美了。una和klara的互动很奇妙,奇妙的关系和微妙的情感,属于女性间的共情;在倒数第二幕完全看哭了。btw感觉影片里大家的拥抱都好用力好真挚,要是在真正的冬天看感觉会更喜欢。 此处拉踩一下死金鸡 抠门发小卡就算了 那么多美丽的瞬间印的还是una和出轨男的黑黢黢大头。。
这些年的北欧电影总是赢在摄影,天然风光的独特优势。日落开始日出结束,一天的情绪短暂迅速。
英文名是抵达情感的时刻,中文名则是情感的折射。文本上较为贫瘠,即描摹失去挚爱的感受。总的来说中规中矩。
平淡温柔的治愈过程,喜欢一些小幽默中和了沉重感,但最终还是过于温和,过目即忘。
情绪空间和自尊,和解共享。
呼应了
从电影《折射》的角度看,这起交通事故早就通过电影《回声》传导给了当事人:他把本不属于自己的《友谊》车开走了,她把本不属于自己的鞋穿来了——这个「见光即死」三角形的爱欲享乐循环结构迟早会遭遇死神破坏性重构。遗憾的是,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享乐」的文艺青年暂时没有心情复盘整个的悲剧性事件,也暂时没有能力剖解复杂的社会性真相,甚至没有流露出借此契机投身社会改造的志愿。就艺术创作这一点不如《死神来了》创作得好:作为幸存者中唯一有「改造世界」能力的幸运儿,男主确实在《圣经》剧本中扮演「救世主」角色,而预感到危险的文艺小资也正等着这位救世主降临和振臂高呼。但搞艺术搞到最后还是被艺术搞到床上去了——不仅低估了无产者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杀伤力,同时也高估了自身的被收买价值、心理承受极限和修复旧世界秩序的「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