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一日无意间翻看《金泰会》看到评价还不错,便到网上看了,看过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痛苦,从头到尾被压抑着的痛苦,却又找不到泪点,就那么的悬在了那里,让人彷徨又找不到出路。
简介是这么说的:《恶童日记》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
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肮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
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
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
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看过简介,我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的片子,看过了才知道讲的是人性。
全片话外音用的都是一种冷峻、清洌的语气,由双胞胎中的一人讲述,由一个日记本,展开了战争时期的所有的罪与恶,以及扭曲了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同时,我竟也在其中看到了现实社会的缩影。
影片一开始,是双胞胎的父亲从战场上回家,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父慈子孝的场景,在战争时期,显得是那么的美好,却也正是开头的这点美好,成为全片中唯一的一点美好。
之后父亲再上战场,母亲怕双胞胎在战争中太扎眼,而他俩怎么也不愿和对方分开,便把年仅十岁的他们寄养到了外婆家后,只留了句“一定要好好活着,一定要记得学习”就离开了。
此后,就开始了简介里所说的冷酷的梦魇。
此时的他们,弱小、虚弱,好像随时会死掉,连年迈老笨的外婆也可以随便打他们,但他们始终谨记着妈妈说过的话,好好活着,记得学习。
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他们用父亲给的辞典,学习背诵圣经上的“十诫”,没有人告诉他们评价标准,他们就自己制定标准,认为只有真实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
为了好好活着,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先后练习挨打、练习失明和失聪、练习挨饿、练习防寒、练习忘掉母亲心灵之痛、练习残酷、练习放火、练习杀人……一切的不合理,在战争中,在他们的标准中都变得异常合情合理,而他们,也由当初的“羔羊”变成了“恶狼”。
影片中多次出现“学习”这个字眼。
妈妈离开后,他们开始学习。
之后,也一直穿插着他们看书写日记的画面。
直到看着母亲当着自己面被炸死,直到战争结束,直到父亲被囚禁回来,直到他们让外婆“安乐死”……“我们孤独,但仍继续学习,从未停止。
”男孩话外音叙述一直冷静,却让人不寒而栗。
看到最后,他们为了逃出国境故意让父亲先行出逃,父亲踩中地雷后,双胞胎中的一位踩在父亲的尸体上穿过了国境,与他从未分离过的兄弟开始学习最后一课“分开”。
为了生存,他们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冷漠看待,全部理智化,把自己从身体中抽离,仿佛两人一起从身外看着自己的苦痛,甚至冷漠到了让父亲做为他们逃出国境的垫脚石。
但他们唯一没有也无法冷漠处理的一点就是他们俩一直在一起,一直无法分开,“挨打并不痛苦,分开是痛苦的”。
他们一直无法面对的事情,在父亲死后也开始练习。
影片冷静的语调,昏暗的光线,从头到尾的压抑气氛在此处达到极致。
两个背着背包的孩子,各自向反方向跑去,离的越来越远,影片到此结束,同时也给下一部的续拍留好了引子。
其实无法用正常的道德观去评判他们,人性在特殊的环境中,从善到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只是,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我都没有发觉这两个孩子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恶童”,看过之后再感觉,才发现这两个孩子做的事情已经是普通道德范畴难以容忍的了。
但是,他们最初明明是最可怜的孩子。
其实,这也是现实人类社会的缩影。
我不知道人类生来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但是利己、生存一定是本能。
最好的学习是在生活里,不需人指导。
随着成长,我们一点一点学会了各种残忍各种自私,这些不一定是亲人朋友们教授给我们的,可能是坏人仇敌欺凌伤害我们时我们习得的。
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恶童”。
我本身倾向于“性本善”的,每个人的本意都并非恶,只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恶”只是为了适应这个“不‘恶’就活不下去”的世界。
做“恶”,是本能,根本无需指导。
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是善良。
《恶童日记》的原著是三部曲,三部终结,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关于这双胞胎的存活的意义,只是用一言以概括“他们经历了人生,结果却一无所获”。
其实我们每个人现在都是在经历人生。
我们都是那最初最可怜的孩子。
我们要做的,其实也是学习,只是我们要努力学习并保持住的,是自己的善良。
这样,我们才能在多年以后回首往事时,跟今天的自己说一声“我经过了人生,略有所获”。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很久以前,看到这本书名,“恶”与“童”的结合让人嘴角泛起不安的笑意,“日记”又是多么刺激的字眼,让人想当个窥探的窃贼。
想不到,书还没看,却偶然遇到了电影版,改编自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恶童日记》。
一对双胞胎男孩,在战争中被父母“抛弃”,寄居在乡下外婆家,那是一个让人看了会吓哭的老女人,狰狞的长相,庞大的身躯,凶恶的行为,但在这对男童与外婆的对峙中,反倒一天天暖化了。
然而,一切不能改变战争带来的可怕硝烟,在经历了抓小偷被人痛打之后,他们互相殴打以学会忍受疼痛;在得知小兔子母亲又聋又瞎后,他们蒙眼塞耳以习惯未知的恐惧;在目睹了森林里逃兵饿死之后,他们绝食四天以忍受饥饿……战争磨灭了童真,甚至人性,他们以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可在这样的成长中,难保他们不会成为下一拨法西斯吗?
每一天的生活都被他们图文并茂地写进日记本中,甚至一片叶、一张照片、一只蟑螂都有一块属于它的位置。
这本日记可以保存到电影博物馆,不应只是一个道具,我好奇,它现在身在何处?
在许多个重要的电影场景中,镜头都拍下了双胞胎紧紧牵手的画面,我以为他们会生死不离。
但影片结尾,他们以牺牲自己的父亲来达到兄弟分开的目的。
这么残忍的事情其实在不稳定的战争中似乎也不足为奇,父亲可以是养育之恩,但也可以只是一个身份,一个叫父亲的陌生人。
对于最终兄弟俩的分开,而且有可能是永世分离,对于他们这么突然的决定,我想是为了在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来,他们必须练习独立存活,抛弃亲情和依赖,让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把自己变得比这个世界更加冷酷无情。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无奈的父亲,还有一个无奈的老人……人,性本善。
寻常,除了生死,都不是个事。
对于战争而言,生死是寻常,活着全是羁绊。
《恶童日记》,匈牙利作家雅各塔在1986年写成,通过双胞胎的口吻口述二战时童年噩梦般的成长。
间中,多有作者和哥哥在战时被家人从瑞士送往匈牙利避乱的童年生活映射。
该书于2013年亦即雅各塔离世两周年之际改编成电影。
导演杨洛·萨斯采取以日记绘本特效迅速翻页贯穿始终,故事剧情和演员的表演皆遵循原作冷静、凌厉的特征展开,全片压抑至极又且细致绝伦。
开篇,战事已至,一家人其乐融融作别,父母商议,将双胞胎送走。
军官爸爸在他们床边送出空白日记本作为临别儿子们的礼物,嘱示在他离开以后他们依然在一起,在一起的方式,是在本上写日记。
SO,未来发生的大小琐事,只要是真实的,都要记下来。
妈妈说:“只有你们是我的最爱,我永远不会遗弃你们。
”可是,他们却被妈妈从城市一火车带离穷乡僻壤的地方——国界线附近的农村,那是双胞胎从未知晓的外婆家。
外婆,看上去肥胖、笨拙并且邋遢的老妇人,被当地居民称作巫婆,传说因为她曾杀死了他们的外公。
她对妈妈存有很深的敌意,放佛蓄谋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
或许,也只有战火纷飞的年月,妈妈才会求助于她。
她那么吝啬,自然不会给予双胞胎好脸色。
她把双胞胎挡在门外,忍受饥寒交迫的滋味,叫他俩“狗崽子”。
妈妈义无反顾地丢下他们走了。
外婆推车,外婆提水,外婆在喂猪,外婆在劈材。
偶尔,外婆会鄙夷地瞟他们,说:不干活,没饭吃。
在外婆的眼皮底下伫着,面面相觑,心怀鬼胎,肚子好饿,只好抡起斧子干活劈材。
外婆说:“你们终于懂得干活。
”双胞胎直言:“我们不喜欢干活,但旁观别人干活,是耻辱。
”外婆又说:“你们是真的同情我了?
”双胞胎语出生硬,且超乎年纪的成熟。
泠然答道:“我们是对自己感到羞耻。
”外婆愣了个神。
从此,外婆与双胞胎,生活在同一座破屋,像是猫和老鼠日夜不停的斗法。
主要表现在吃饭上面,土豆汤,番茄汤,汤汤水水没有一丁点油水。
外婆甚至凶残地按住锅盖,拒绝他们伸向盆子饥饿的手,三对眼睛恶向。
总是要崩溃崩溃不了的德行,镜头切掉,画面又是另一幕惨戏。
双胞胎躺在脏乱昏臭的阁楼上,狭小的空间只容得下两人瘦弱的身体,连翻身都不能够。
每天天没亮,外婆提着灯就将他俩赶下床开始一天的劳作。
古怪的外婆性情暴怒,酗酒,谩骂,动不动以湿抹布虐打他们。
备受摧残的双胞胎,在缺衣少食的外婆家,从干净整洁的模样变成了又脏又野的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说,人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活物,最终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环境改变中迅速反应、调整、适应、习惯的那部分。
这在双胞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童年并不都是娇弱被呵护的,挨打和挨饿,这些日常要经历的过程,就算是非常痛苦,也得学着承受。
于是,他们开始互殴,打得吱哇乱叫相继昏死过去,令到借住在外婆家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产生了好奇与喜爱;烧掉妈妈的信件和照片,刻意忘记她甜言蜜语舐犊情深能让他们感到更加痛苦的话,记住学习,记住坚强,记住活下去。
他们学习圣经,熟知七宗罪和十诫,却要练习抵抗饥饿的意志力、偷盗、杀生、暴食、敲诈勒索以牙还牙。
譬如,当他们在村子边的森林里发现逃兵死去,惊恐之余不忘慌忙掠夺一空逃窜而去,开始戒饭四天以期千万不能同逃兵一样被饿死;外婆心生狐疑,杀鸡诱惑,终不敌两人吞口水喝白水;当他们在市集遇见唯一的邻居女儿小兔子偷盗,穷追猛打被揍之后抓住小兔子在玉米仓里暴揍复仇,却又了解到小兔子是因为母亲聋哑人而偷窃心生怜悯,既送吃食还陪小店卖艺讨生活;饥饿如此强大,他们再也不愿意苟且忍受;夜里,就着昏灯,捉住活鸡扯毛怒斥,命令外婆给他们烤鸡,外婆大惊失色之后就犯……在得知他们唯一的好朋友小兔子甘愿被性骚扰只为一口食物的时候,双胞胎决定去讹诈神父,神父提到圣经,他们面不改色。
然而,小兔子最后依然因性而死,不是神父,是混蛋纳粹兵。
原来,小兔子妈只是因战装疯卖残苟活,他们一把火送了她最后一程。
所有灰飞烟灭都被外婆看在眼里,有寒意,或是欣赏?
当他们遇见好心的女仆,原以为遇见了一个妈妈一样爱他们的女人。
殊不知,女仆的无知和残忍毫无悔意。
她竟然揭发害死了帮助过双胞胎的犹太皮匠。
善恶胆边生,任何一边都有其生发的理由。
双胞胎果断用逃兵的炸弹炸死了女仆。
败露后被抓去毒打,纳粹军官出现,他俩得救。
战争接近尾声,纳粹军官一夜之间不告而别。
硝烟渐远去,妈妈抱着孩子与情人一同出现在外婆家。
双胞胎质疑妈妈此时出现异于从前的模样,他们宁愿与恶外婆生活在一起,死也不跟随。
飞弹乱入,妈妈被炸死,外婆挑灯就地掩埋。
显然,戏到这里一目了然,外婆的暴力凶残吝啬,实则是为了活命,出于对抗乱世的无奈。
外婆老了,累到中风,她仍不忘劳作;嘱托双胞胎,若死,要给自己体面的离开。
战乱平息,爸爸归来,质问外婆妈妈的去向时,外婆把瘫痪了的半边胖躯体顺势隐藏在门后与他对话。
那一刻,不难看出,外婆与双胞胎之间,倔强的何其相似……外婆终于还是死了,双胞胎给外婆净身、下葬,还以尊严的颜色。
反观战争中被俘战后返乡的爸爸,双胞胎问:”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在外婆家待下去?
”爸爸表示死也要离开。
双胞胎心冷了,就像他们在日记扉页写出的那一行:”学习残忍是生命的第一课”。
对,残忍。
从忍受到习惯痛苦开始,从互殴到互助的命运中间,他们曾一起战胜疼痛、饥饿、寒冷、欺骗、冷漠,面对炮火,互为对方的耳目,知道为谁挺身而出,知道有些事不能不听、不能不看;却惧怕分开。
双胞胎心意合一。
此时,村边的森林中,越国界之路,必得用爸爸的死路来完成他们之间最后一课:『分离』,他们真的做到了,和想象中的一样决绝。
恶童,全片没有一滴眼泪。
我看到的恶童,是成人直面现实的猎杀。
恶不恶若好不好,早晚都得搞定兵荒马乱的成长和起伏衰败;就像冷酷、残暴、恐惧、惊悸、厌烦……一切整不死你的东西,都能在接下去每一时刻提醒你:外面有一整个世界,因你而活。
两个懵懂的少年如同刚刚融化的铁水,社会这个模子把他们铸成一把尖刀,最终刺穿社会的身体。
战争的残酷在于让人赤裸裸的接受赤裸裸的人性的鞭打。
当我看到两个孩子在分离时把日记传来传去,我感动了。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张震也是一把尖刀,可惜这把尖刀的模子不是社会,社会不认识他,最终注定为社会所杀。
失败的最终是我们自己。
把在城市生活的一对六七岁的双胞胎兄弟放到战时的村子里,会发生什么呢?
外婆和其他的人对他们不是打就是骂,于是他们开始互相辱骂殴打,来练习对于打骂的忍受力;看到一个逃兵饿死,他们开始练习忍受饥饿。
没有人来给他们道德教育,虽然学习圣经,他们也不能遵守十诫中的‘不可杀人’,因为他们看到现实中存在太多杀人事件,他们开始杀昆虫,杀鸡,到差点杀掉一个女人(我对于这件事是认同的,因为这个反犹情绪强烈的女人,导致了曾帮过两兄弟的犹太鞋匠的死亡)。
整个环境就像地狱,死亡不断的发生着,逃兵,鞋匠,他们的邻居“小兔子”,“小兔子”的妈妈,兄弟俩的妈妈和妹妹,外祖母,父亲。
最后的结尾实在无法接受,也许两兄弟不是成心让他们的爸爸送死,但两兄弟中的一个直接踩在他们爸爸的尸体上,理智上,我能理解是为了防止踩到地雷,但情感上我不能接受。
就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环境对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试想两兄弟生活在和平年代肯定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希望各国当权者们能够珍视和平。
《恶童日记》改编自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的同名小说。
1944年8月14日,由于战乱,一位妇女决定把双胞胎儿子送到住在乡下的母亲那里,希望提高两兄弟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概率,可没想到等待双胞胎的也是一个“人间地狱”。
这位人称“巫婆”的外婆吝啬、粗暴、孤僻,曾把自己的丈夫给杀了。
双胞胎无由地受到虐待,鞭打,辱骂,成为这个巫婆的苦力。
而这对聪慧的双胞胎秉承父母的教诲——不可以停止学习;把每天经历过的事情都记在笔记本上。
于是他们逐渐学会“实事求是”地制订学习计划。
一是认字,他们熟读圣经,通晓十诫,却不曾遵循,因为镇上没人会这么做;二是锻炼身体,他们互相鞭打,提高承受痛苦的能力,不怕疼痛,只为生存下去;三是学会残忍,首先就把外婆的老母鸡给宰了开荤,接着把见到的昆虫制成标本或肢解杀害;四是学会分离,形影不离的两兄弟决定分别,你去边境线的那头,我去边境线的这头,分别不再哭泣,一样冷漠(不知道是否意味这兄弟俩真正变成了一个模具里刻印出来的模具,不仅外表酷似,内心也最终独立,不再依靠双胞胎中的另外一个。
两个人各择边境一边,是否意味着人在哪里地狱就在哪里,边境抵挡不了战事,更抵挡不了地狱)。
影片正是以兄弟俩各自消失在模糊的荒野之中结尾,辅以贯穿全片的沉重的背景音乐。
影片有好多细节值得考究,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暗害护士的那部分情节。
护士一开始是诱发双胞胎青春性成长的角色,可却因告发了鞋子店犹太老板(双胞胎的朋友,曾免费赠送他们两双靴子)的身份而为兄弟俩嫉恨。
于是兄弟俩把炸弹藏进她家的暖炉里面,等到护士用火柴点火时,炸弹爆炸,护士也非死重伤。
这时,警察局拷问兄弟俩也实属“正义之举”,毕竟是这么一对恶童兄弟。
但这样的正义之举也被兄弟俩的朋友(德国军官)制止,他强行带走双胞胎,还一枪打死警官。
“正义”在此被一枪否决,名义是“恶童”的“恶”源于世界对“善”的“恶”。
战争环境可以如此恐怖,以至于不存在所谓纯粹的“善”和纯粹的“恶”,既然“善”可以拯救“恶”,那“恶”亦可为了“善”而做。
恶童因此更加令人怜惜而发指。
看到后来才恍然大悟,这是扎克的“恶童三部曲”第一部改编的电影嘛。
《二人证据》颠覆了《恶童日记》,《第三谎言》又颠覆了《二人证据》,当电影与记忆中的文本隐约重叠时,后两本书的剧情开始覆盖正在演绎的情节。
尽管这几本书的情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曾经有过的粗略的阅读经验恐怕还是影响了我对于电影《恶童日记》的欣赏,即某种潜意识的后见之明。
创作人路卡斯作为战争的移民,永远无法与记忆弥合,于是借助幻想创造了灵魂缺失之处的拟真。
路卡斯在他的幻想中走向自我毁灭,而克劳斯则在他的沉默中走向自我毁灭。
例如,影片结尾时兄弟俩分开,我下意识认为这便是路卡斯年幼时失散的折射,作为路卡斯的小说,这无疑是一种命中注定。
然而,假如仅仅立足于《恶童日记》的文本,观众又会如何看待这一分离呢。
我将试图尽可能忘却“真相”,单论电影。
既然已提到了电影结局,不妨以父亲之死为本杂谈之嚆矢。
我对弗洛伊德性学分析那一套向来是嗤之以鼻的,所以我不认为这一弑父情节是弹幕评论里说的什么“俄狄浦斯情节”,杀死父亲才能真正成长,云云。
恋母不过是教育的过失:母亲不懂得与逐渐长大的孩子保持距离,而父亲作为母亲的情人,(或许)在多巴胺消退后并未给予她足够的爱,这使得母亲将部分爱寄托于依恋自己生存的孩子,孩子则不自觉回应了这种畸形的爱。
上述缺乏论据的狂言妄语已去题万里,峰回路转,双胞胎利用父亲探路不过是顺理成章的本能。
反之,父亲去而复返,顶着七分之一的概率尝试离国,从未想过陪伴两兄弟,从未尽父亲之职,又何尝不是对双胞胎无情的利用。
同样是“恶”,有深有浅,有成有败,本质上却斠然一概,无法站在某一方的角度指责另一方。
抛砖引玉,对“恶”之探讨正是本片的核心。
何为恶,何为善,这一问题便是道德的本原。
按照当前普遍的理解,人作为自然生物具有两种延续的本能,较为低级的本能即“保全自身”,较为高级的本能则是“保全人类物种全体”,当两者冲突时,为保全人类而牺牲个体即被视作“善”;反之则为“恶”。
而“恶”之于“童”——蒙昧之象征,因无知而去感情化,这就迫使默认了恶之为恶的成人思索其批判之合法性。
孩童们向环境学习生存,结果是他们自行习得了“恶”,这一学习过程未经反思,出于生存之本能。
于是,尽管双胞胎的行为与“恶”别无二致,观众却不愿将其视作“恶”。
普罗大众厌弃本愿之恶,却默许对他愿之恶网开一面,《恶童日记》将这一道德系统的悖谬揭露于众。
可笑的是,几乎没有人纯粹出于自愿而作恶,恶人或多或少有其难言之隐;而人们却相信世界上存在纯粹的恶人,并据此赋予对恶之厌弃的合法性。
正如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支配之运作形式:几乎没有工人会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有所裨益;但他们相信着其他工人被资本主义的理论洗脑,认可资本主义;而自己身处洪流,唯有漂泊。
倘若直面虚无之场域,一切本该迎刃而解;可人(或其他存在者)要做到这一点,竟是如此艰难。
场域究竟,究竟为什么永远无法存在,只能在存在者背后成为某种反衬?
就此而言,人永远无法自由。
当“恶”成为被悬置于其意义之网上涌现而出的有限存在,它便抛却了群体之默认规则,开辟出自身的质问。
然而,人对此类问题的一切尝试性解答都是傲慢的,惭凫企鹤般超越自身知性范畴只会获得幻觉。
多么像哲学啊,双胞胎对自己的种种训练:无视外界施加的苦难,无视情感,抛弃一切经验性知识,世界终于无法使你动摇——这是面向“思”之滥觞。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君君以前听过一个关于“狼孩”的真实故事
狼孩,就是从小被狼养大的人类小孩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狼一样——用四肢行走,不会讲话;怕火、怕光;不吃素食,只吃生肉,而且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这些孩子即使被救回也很难再回归社会可见,儿童阶段是人类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环境对人类,尤其是对儿童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今天君君要和大家分享的电影,更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个道理——《恶童日记》I 2013 A nagy füzet
这是一部与战争题材有关的电影改编自匈牙利著名女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
小说《恶童日记》和《二人证据》、《第三谎言》一起并称为“恶童三部曲”,目前第一部已经被搬上了大荧幕而且在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代表匈牙利入选为最佳外语片前九强
电影通过一对双胞胎兄弟的口吻,讲述了战争时期两个年幼的孩子童年噩梦般的成长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可怕的战争与畸形的家庭豆瓣评分 7.6
影片背景是在二战时期,在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里,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而电影一开始,是双胞胎兄弟的父亲从战场上回家,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父慈子孝的情景
在残酷的战乱时期,这一切显得是那么美好不过,这也是全片中唯一的一点美好
随着战争愈演愈烈,父亲重返战场母亲为了躲避战乱,只得把年仅十岁儿子们寄养到了乡下外婆家中从此,兄弟俩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外婆,一个看上去肥胖、笨拙并且邋遢的老妇不仅肮脏、粗鄙、吝啬、凶恶,而且还是一名凶手
她对兄弟俩的母亲存有很深的敌意仿佛蓄谋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
传说这为外婆曾亲手毒死了自己的亲老公,就埋在屋外的院子里邻居们都叫她“老巫婆”
外婆把兄弟俩叫作“狗崽子”,对他们呼来喝去,非打即骂并且逼着他们干各种重活、脏话
两兄弟每天的食物除了番茄汤,就是土豆汤,外婆甚至凶残地按住锅盖,拒绝他们伸向盆子饥饿的手在每天的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环境中,兄弟俩捱着一天又一天
除了外婆的虐待,战火下的世界同样充满恶意他们要遭受来自邻居的诬陷,紧接着是一顿毒打
还要承受来自教堂女仆的“性骚扰”,并且她还害死了帮助过双胞胎的犹太皮匠备受摧残的双胞胎,在缺衣少食的乡下外婆家,从干净整洁的模样变成了又脏又野的惨状
然而,一切有生命的活物,包括人类最终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激发出来的迅速反应、适应习惯的那部分
这一点在双胞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这一切的痛苦、折磨和虐待,他们只能学者去适应,甚至习惯于是,他们开始互殴,打得吱哇乱叫相继昏死过去
并且开始绝食,四天内不吃任何东西让自己逐渐习惯饥饿的痛苦
即使外婆故意在他们面前大口吃鸡,他们也可以做到不为所动
对于暴打和施虐,他们终于学会了隐忍和习惯
在残酷的自我训练下,他们脱胎换骨,彻底把自己变成了“恶童”他们学会了放火杀人
学会了报仇雪恨
更学会了冷酷无情即便母亲被炮弹炸死在自己面前,兄弟俩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战争的无情,彻底扭曲了人性它甚至把一个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了冷酷怪异的小恶魔......看得出,整部电影拍的非常用心,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都像蒙着一层雾
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始终倔强地抿着嘴角,就像是他们对抗生活和环境时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决心
这就是电影的另类之处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下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而是通过对战争之下小人物的描写,反衬出战争的残酷犀利而透彻
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两个懵懂的少年就如同刚刚融化的铁水,战争这个模子把他们铸成一把尖刀,最终刺穿世界的身体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的“恶”意推到了极致战争的残酷就在于让人赤裸裸接受人性的鞭打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再回到之前说的“狼孩事件”。
不论是狼群环境,还是电影里的战争环境,亦或是生活中的各种负面环境都在潜移默化的把人们铸造成“恶童”
没有人是天生的恶魔,尤其是孩子,都说孩子学坏是大人教的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势必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息息相关
有时候,他们的迷失和堕落可能恰恰反映了所在环境的不健全社会在指责他们的同时,或许也有必要看到背后更深层的因素
就像影片中神父所说的那样——“他们是一群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只是不堪环境下的、孤独的受害者.......”
谁给了你在安稳时期去判断特殊时期善恶的道德制高点,道德本来就是一虚假的玩意儿。
没看到“恶”也没看到“童”。
看到的是一种从忍受到练习到征服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不是一个在任何时期都被宣扬的精神吗?
学习、疼痛、饥饿、反感情、性压抑……那些违反人自然追求的一切成为追求,不管原著还原如何,至少电影克制的呈现并深刻的挖掘了超越时代的人性辩证,我想这应该也是原著力求表述的。
对原著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不过只拍了第一部,也许第二部和第三部用文字来表述更让人震撼,还是希望不要再拍摄续集了。恐怕拍了我也不敢看,毕竟第一部虽然残忍,但也是三部曲里最温馨的了。
被抛弃的少年,通过“练习”在恶世求生存。有些抽象、破碎的叙述,少了些互动与震撼。
看一遍没懂,看了长影评懂了
从一开头说最痛苦的事是让我们分离,到最后他们自己选择分离来面对巨大的痛苦,战争啊这世上最可怕的是战争啊
恶童是狡诈生活的产物
另类反战。战争场面的虚写,不仅没有削弱故事,反而更加残酷。几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就是老奶奶的表演,不能再赞。
致大学毕业那会儿那段浑浑噩噩的日子!
好发达好美的农村
生存环境不仁以梦魇为常识,特别的童话。
有态度的故事,但表达出来仍旧感到“阳光明媚”。缺乏迈克尔·哈内克那种深入骨髓的冰冷。
最后可以利用父亲的死并且无动于衷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坚强。
初中时从贝塔斯曼书友会那里买了原著,三部曲合成一本叫第三谎言,而最先震撼我的,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要属第一部恶童日记。没想到会拍成电影,表达也如原著一般平静和冷酷,意料之外的呈现了还算可以的还原度,两位小朋友演得不错,不知道拍的时候他们是否能真正体会到卢卡斯和克劳斯的内心变化。要看未删减的,删减会让剧情有所缺失。
该有的冰冷阴暗还是有的 但是相对于原著来说改编还是保守的 很多震撼颠覆的东西导演没敢表现出来
你们将内心锻炼得坚硬如铁,是为了守护温暖,而不是为了给冷酷的世界贴冰!
7.9如果战争会流泪它的眼泪是干净还是肮脏?如果战争会微笑它的笑容是真诚还是伪善?如果战争似亲人它给予孩子的是爱更多还是恨更深?如果战争如朋友是选择和恶言恶行并肩还是选择与冷酷无情同行?如果战争是老师世人要学习的是如何像畜牲一样活着还是如何杀人如同杀畜牲?如果战争是一本日记为什么它的开头是分离,结尾还是分离?
残酷的战争凸显出凶恶的人性,不以极端的方式锻炼就难以对抗各种险恶,孩子也不例外。
对原著第一本进行了翔实的还原,各种细节质量颇高。但是你们看到的还不算什么的,你们面前的灰暗,残忍也都是建立在更大谎言上的幻象。期待第二,三部的改编。双胞胎小演员表现出色,麻木,对世界不惧的眼神竟然如此一致,导演调教得好。金发女仆很漂亮,每次出场画面就溢满阳光。
看完书就屁颠屁颠下了个清晰版,怕自带的字幕不好又下了个台版r3字幕,白白胖胖的姥姥一出场,我就知道完蛋了,想坚持看完还是快进了。被影视打动后可以尝试去读原著,如果反着来就成了自虐,很明显导演在尽量减低观众的不安,他没有注入温情,他只是让绝望不要太刺眼,让无始无终的坚硬不要太倔强
对自己残忍,才能面对残忍的世界!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