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为什么离奥斯卡那么遥远?
两个字“浮躁”而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80后导演的希望,中国电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出国非常多的优秀作品,那些作品的故事、人物、情感、人性离我们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真实无华。
而之后的电影越来越浮躁,一味的追风超,大手笔、大制作、大投入、大明星,几乎所有的电影都被商业绑架,电影进入逐利时代。
就在昨天,中国所谓的各路神导们,把刚刚剪辑好的作品拿去兑换各种大奖的时候,你们TMD有没有扪心自问,你拍电影是给我们看的,还是纯粹是去兑换奖品的。
您的观众还没看呢,你急个什?
就这部电影来说,他就像是一盘地地道道的家常小菜,没有山珍海味大鱼大肉那么养胃,可是却是我们不可缺失的营养,他腻吗?
不。
他俗吗?
也不。
用俺们村李寡妇的话来说:“俺看懂了”。
因为这几十年来能让她看懂的电影,几乎没有了。
这就好比《忠犬八公的故事》《当幸福来敲门》这些进口骗子一样,李寡妇也看懂了,我和她一起都掉泪了。
为什么这种电影在中国却只能在电视上播放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被戴上了小成本的绿帽子,等不了大雅之堂。
属于电影频道定制数字电影。
而恰恰是这种电影,导演可能压力会小一点,不用担心票房的数字。
拍起来也就放松很多,所以就没有跟着观众一起浮躁。
数字电影经费有限,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尤其是里面的演员,骨子里透着八十年代的性感,不,应该是性格。
那寡妇,不就是你春节回老家时,靠在村口老树下嗑瓜子迎接你的邻居李寡妇吗?
你敢说你没进过她被窝。
李彦廷,咱俩同年同月生,相信你有一天也会像我一样,站在世界电影的领奖台上,冲着台下的观众傻笑着说:“当你们还在坚持潜规则时,我们演员都成了她们各自家中的贤妻良母,当你们趴在女猪脚怀里吃奶时,我在陪夫人一起吃茶”。
李彦廷,好样的,希望我的梦,有你来实现!
抱着试着看的心态看的,没想到越看越入迷了,越看越有味道,真的是优秀的文艺小成本风俗人情电影!
很好的电影,比那些欧美大片和主旋律电影好看,是直达人心的美,能让你感到那个年代和那些人的人性美!
真的要比2016年的那版好,更忠于原著,更加真实美好,情感更加克制,也更能让人感觉到会心的感动!
我想,真正的爱和情感不只是说出来的,可以用心去体悟!
一部描述大山深处人民生活的《喊山》从一件误伤事件着手 ,没有宏大的场面和炫技的特效,利用60%左右的近景、特写镜头,深刻的反映出八十年代山村生活的状态,旗六姥爷的公正、王胖孩维护全村利益的热情及法律意识缺失的愚昧、韩冲爹的正直、红霞的压抑及琴花的多事无情等,没有冗杂的台词和过于强烈的感情宣泄,导演很好的利用细微表情的捕捉和言语之间流露出的内心活动,鲜活的刻画出多个性格鲜明的山沟村民的形象。
哑巴这一人物特征,更加剧了红霞压抑的内心无法呼喊、表达的无奈与焦灼,给观众以较强的压迫感,腊宏死后红霞衣着红、白、蓝颜色的变化及高站山岗的举盆“呐喊”,突显出红霞内心从阴暗抑郁走向光明多彩的过程。
商讨赔偿问题时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为之后引出不凡的身世留下了伏笔,当红霞回忆起小时候在家学习的场景让观众虽有些无奈但也对她在山村生活时的贫苦多少有些释放,好在享过几天福。
作为一个80后导演,李彦延已略露锋芒,只是在庞大的中国商业电影洪流中,能否保持一个纯净写实的心,还待后期作品才能给予评论。
剧中的主角是一个哑巴,但是导演却将这部作品叫“喊”, 显然是违背了主角的身份的,既然是一个哑巴,定然是喊不出来的。
这其实是一种反衬的形式,人无言,却想喊出来,而最后也只能对着大山,而寂静无声的大山,也最终会将这些声嘶底里的呐喊全部吸收进去,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以一种无声体现着这种悲凉。
女主是个哑巴,她说不出话,并且似乎十分的老实,对这一系列在她身上所发生的暴行,她似乎都是默默忍受着,从未反抗。
但直到有一天,她的丈夫在对她施暴并且离开家之后,突然被很多人抬着回来,而听别人描述,是被炸药炸伤了。
而随后由于村里卫生条件差,也没有好的大夫给他医治,她的丈夫去世了。
因为是村里的一个年轻人腊宏放设的炸药将她丈夫炸死的,所以村里人讨论这件事情如何解决。
我比较倾向这样的电影,这样的节奏、配乐、镜头还有场景。
虽然看的时候有些画面模模糊糊的,但是这部影片很适合现在的我来看。
看完以后还是有疑惑,哑姑为啥在那天夜里看那手帕,腊宏的死到底是意外还是人为?虽然我很喜欢哑姑娘仨和韩冲爷俩一起干活吃饭的和睦场景,而坏人腊宏也没拖剧情造成千篇一律的“坏人整老好人”的老套,但是仍然心里充满了疑惑,不是结尾屏幕上打着“三年后他们再也没分开”可以释怀的。
哑姑喜欢上韩冲,是因为他人老实又和善,是他拉住腊宏落在她娘儿母子身上的巴掌时说的“疼女人女人心才软”。
韩冲喜欢上哑姑,是因为她好看又勤劳,一拍即合,两厢情愿。
那沟沟对面的小娘呢?
我就想问一句韩冲到底压没压过他小娘!他小叔为什么不追究!如果只追求情绪,那我可以放着这些疑惑不去咄咄逼人,但是我想弄清楚做个明白人。
韩冲他爹,唉,不就是我妈妈吗。
我养小狗她说我,但是养了给饭的还是她,嘴硬心软。
韩爹那句“有爹呢”把我整得老难受了。
老人家一辈子,也没享到儿女的福,一把年纪了,还要把口粮粉子拿出来给儿子还债。
我难受。
喊山,本来是当地居民用来驱赶恐吓野兽的一种风俗,最后演变成发泄心中情绪的一种方式。
红霞,作为一名被拐卖妇女,由于内心的恐惧害怕,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被人当做是一个哑巴。
身处偏僻大山中的村民,愚昧而又朴实,王会计的精明算是一个缩影。
红霞长期心中的压抑,只能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山上通过喊山的方式来发泄。
如今的一部一部的国产作品的诞生,往往走的都是符合大众口味的那些浮华和喧嚣;烟红酒绿的背景让一切变得好像麻木。
很久没有纯爱作品带来这样的心灵冲击,感觉那些被城市压抑的情感一下子被释放。
回顾整部作品,作者所想表达并不是一部赚眼泪的纯爱作品,而是更深层的心灵鸡汤。
来治愈我们这被如今社会麻痹的心灵,深山里的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被无限的放大,特别在红霞闭眼感受阳光的脸庞,韩冲的内心被测底的被俘获。
男主角原本的性格设定并不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比如之前和村上的寡妇的关系,就体现了男主角的本质,但是在和红霞相处的这段时间中。
那种变化被很巧妙的表现了出来。
让韩冲觉得这就是他一辈子想爱的女人!
红霞和作品一样,恰似浮躁中的一股清泉冲击了所有人的心灵。
其实是一个挺简单的影片 没有什么大的波澜 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宏伟故事 背景黄土、荒山。
隔着一道道山沟的联系 喊一嗓子就可以做到。
村子里的人之间虽少不了磕磕绊绊 但在大是大非上还是宽厚的。
我这个看客,在屏幕之外也能觉出当地民风淳朴。
其中有一幕 妇人洗澡时 裸了后背 背上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烫伤疤痕 都是烟烫的。
后来讨饭的男人殴打老婆哑姑时,韩冲说,打出来的老婆嘴软 疼出来的老婆才心软。
我在心里暗暗给韩冲鼓了掌。
恃着性别优势欺凌妇孺的根本称不上男人 所以当那混蛋死了的时候 我拍了大腿 死的真好!
有那么一瞬间 我觉得如果能嫁个韩冲那样知冷知热又有担当的男人 哪怕一辈子窝在山沟里 也是幸福的吧。
印象最深的是,韩冲炸死了人一筹莫展时,他爹说,有爹呢。
村子里的人上门要债 韩冲愁的睡不着觉时 他爹仍说,有爹呢。
这个平时经常骂他的男人 在他最需要慰藉的时候站在他的身后 做他坚实的后盾 仅仅三个字,却让人觉得温暖无比。
突然想起刘继荣的一段话:我忽然明白——今生今世 只要有这个最亲的人在身旁 无论我遭逢什么都会握到他伸出的手 无论我从哪里跌下 最终都会落在他稳妥的怀抱里 就像麦子落在土壤里,永不会死。
父亲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他们平时木讷 在你人生的低谷时却能说出最感人的辞藻 它们不华丽,只是真诚。
整部影片 淡淡的。
它不急不缓的叙述着那些温馨平常的感情 却,很动人。
我真没想到这部电影有这么强的共情力。
它的情绪张力,不是靠声嘶力竭的哭喊、歇斯底里的控诉来渲染的,而是用最隐忍的方式,把深深的苦楚浅浅地描述出来。
看着哑巴在阳光下笑着,我的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是那句话戳中了我,但就在一瞬间心酸的不行。
红霞成了哑巴,但她的一颦一笑、一顾一盼胜过千言万语。
原来一个人是那样自始至终渴望着自由,义无反顾地奔向希望,向往着美好。
就算生活卑微到尘埃里,她永远都是充满希望的姑娘。
韩冲于她而言,是相似的,想要有尊严地活着,去爱别人,被别人爱,互相保护。
我忘不了红霞在每日清晨登上山顶,向着群山用力地敲着一个破脸盆的灿烂笑容,那一刻,她仍旧是畅快天真、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啊。
韩冲和沟对面的泼辣姘头喊来喊去,最后却是分道扬镳的结局。
哑巴喊不出来,但她是真真正正地和山在对话的。
我原来以为此电影名为“喊山”,那么喊山的镜头应该是很多的,但事实上只有几个一晃而过的画面,就像是个串场过渡。
我原来是疑惑的,但影片结束后,回忆起来,我才发觉,原来就算不是浓墨重彩的部分,情绪氛围到了,简简单单的几个画面却是最让我记忆深刻,过目难忘。
这个电影对那个时代农村的描绘是很不错的。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看待社会性问题,群体性问题,一定要深入到历史和底层,不然纵然理论再怎么高端也只是空谈和设想,而了解社会本质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农村,很多人考虑问题总是偏向西方国家的思考方式,思考步骤其实没错,错在了出发点,我们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国家,你大城市再怎么发展,骨子里的乡土气息别想丢掉,那是你的根。
在看电影中的社会关系,其实并不复杂,但是牵扯的人却很多,这就是农村,农村属于典型的人情社会,男权社会,舆论性和群体性都是非常强的,所以个体有时候会活得很压抑。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悲剧,都有女性。
很多女权主义者,现在在互联网上喊声很大,但是,他们不是在“喊山“,他们只是狭隘的自私和想要更多的牟取人性的贪婪和邪恶的权利罢了。
与之相比的是农村妇女和儿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权利,从来没见到女权组织为其争取,为其努力,充其量是拿来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所以,这帮人被称为:中华田园女权没错。
你想要性自由,你喊;你想要婚姻自由,你喊;你想要家庭权利,你喊;你想要生育自由,你喊;你想要活的像公主,你喊。
你喊的是自己的应得?
你的付出呢?
人,作为社会性的组成者,你的基因呢?
你的家庭呢?
一切只考虑自己,享乐主义,醉生梦死,老死不后悔的过着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
找个能让自己事事顺心的老实人?
我不知道哪条路是他们想要选择的,我只是知道,人的欲望,既不能压抑,但是绝对不能过度放纵,只有低等动物才控制不住自我欲望,越是高级越是会利用欲望和理性。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矫枉过正的习惯。
蒋介石在“剿匪”时候就说:矫枉必须过正。
好吧,压抑几千年来的女性地位,一下子翻身,但是,过了头,突然发现,人和人之间非得分一个高低,绝对不能理性讨论问题,感情用事和双重标准越玩儿越6。
于是,社会上的女性差距越来也明显,好姑娘,反而吸引力不足,越是夸张偏执的,越是吸引力很大?
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畸形,我不知道谁是问题的根源,我只觉得,这场闹剧下,大家都是受害者。
对比电影中的女主和当前社会,对比城市女白领和工厂妹,对比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
这些对比,都发现有问题,却始终不明白这一切的问题出在哪儿,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自我,到底在哪儿?
或许,人这种,简单点活着,更容易找到自己。
女子太命苦了,所以遇到个厚道人家就幸福得不得了。很好地再现了陕北农村风土人情,口音没问题,男主和老爹也够乡土气息,石磨、粗饼子、一滴滴榨油,这才有代入感嘛。男主挺好一人啊,咋会变成老光棍儿呢?
第1035-故事是有感情的,但并没有触动我。朴实倒是朴实,只是升华也费劲
真是惊喜的相遇!仿佛《那山那人那狗》《盲山》《盲井》《千钧·一发》的同村人!氛围营造、人物设定是一流的!戏剧冲突上可以再下些功夫,参考《恋恋山城》。8.4
草草开场,草草结尾。没多大意思
残酷得令人心痛
这类电影就是拍完以后直接卖给电影频道,拍得不错演得还行可惜就是没人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这种中国农村题材平铺直叙的电影。昨晚和外婆一遍吃西瓜一边聊天还能看完,可见这电影不费脑子~~~
乡村题材当下已经失去了它曾经的辉煌,无论是十七年时期以人民电影的姿态,将中国电影的主部从城市转向乡村。或者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制度的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成为国家的重心。这些乡村电影的现实资源在当下已经失去。乡村或如《心迷宫》成为类型化的法外之地,或如《过韶关》成为作者乡愁式的记忆。在中国社会依靠城市、工业取得进步,现代化的问题成为历史的必然进程这一广泛共识面前,环境污染、时代阵痛都以历史的代价被赦免。《喊山》的遇冷是注定的,它所讲述的故事背景、母题都是明日黄花式的存在,正如改革开放后,革命历史题材遇冷的现实。都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因为失去了曾经的历史结构、文化背景。
差不多就不多看了
看了新版再来看老版的,感觉老版的感觉才是对的。拍出了山里人的朴实善良,展现的细节更多,没有惊艳的反转,但已经感动到了。
很质朴的乡土电影,但情感浓度还是不太够的感觉
太村了,演技好尴尬
当穷人不得翻身,就会欺负更弱势的妇女和儿童。
部分关键情节做了改编,细节都保留了下来,中间几段略显突兀。女主角表演还是有所欠缺。
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故事,完成度不错,没太失望,也没太多惊喜,剧本本身扎实~
6
不要问我为什么眼中总是盛满泪水。
韩冲好男人
写实风,节奏慢慢的,不够抓人心,看的时候需要点耐心
女主分分钟让人出戏,那白嫩嫩的手,啧啧
故事质朴,间带农村幽默,语言白描简练,富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