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背景,1996年俩人20多岁,起码1976出生的,这个岁数的人会去电影院看这个吗?
给现在2000左右出生的的人看,完全共情不了。
剧情还是没有手机的旧套路,整体剧情就像春晚小品《初见照相馆》一样傻。
如果不是片尾写的广东省扶持项目,根本上映不了吧。
男女主又穷、又恋爱脑,夫妻还不在一起打工,男人还担心对方出轨,因为男人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
尤其熊孩子乘客,简直是恐孩宣传片,两眼一黑,说好不打人呢?
狼心狗肺农夫与蛇的故事。
最恶心的是过度的性爱擦边描写,感觉被导演的恶趣味性骚扰,还是持续不断、从头到尾的。
一下子就觉得导演是男的。
李蔚然,看名字我还奇怪,女生怎么会拍的这么差劲,巨多的性暗示和嫖娼。
而且谁会因为来姨妈不能跟男友做而自责。
到豆瓣上看导演照片果然是男人。
太典了。
还塑造了个配角,火车上的乘客夫妻也异地,一起回老家过中秋,男人处处阴阳他的女人出轨,同时还照顾肚子疼的女人,说出轨了不是还得我照顾你什么的。
押解犯人的便衣问女主“你是犯人的什么人?
”,“我是王锐的人”,便衣警觉地问“王锐是谁”,“是我老公”。
我能写脏话吗,不能写就不写了。
最后还有恶俗的婚礼片段,请全村吃婚宴,居然在村民在外围观的房子里闹洞房,还派了俩小男孩去偷看,老头子说“快去看 看完了给大伙儿汇报”,小孩就说“钻被窝了”。
这种糟粕也值得在爱情片里拍出来赞扬吗?
我快吐了。
这种黄色低俗且毫无剧情的烂片,怎么能过审上映的。
《穿过月亮的旅行》观后感看完《穿过月亮的旅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穿越时空的情感之旅。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车马邮慢的时代,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但情感却更加真挚、纯粹的时代。
男女主角林秀珊和王锐的故事,就像是一曲悠扬的田园诗,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和感动。
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物质的堆砌,只有最质朴的陪伴和最真挚的情感。
在中秋之夜,为了见对方一面,他们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前往对方的旅程,尽管路途坎坷,但他们从未放弃。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让我深感敬佩。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火车上的相遇、小旅馆里的倾诉、旷野中的交汇……这些场景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特别是当他们在火车上配合默契,面对险境毫不畏惧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勇气。
这种精神力量,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
除了爱情,影片还通过男女主角的经历,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他们用一封信、一个电报传递情感,这种最原始的交流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交流方式是多么的可贵和美好。
在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里,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慢下来,去品味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好。
此外,影片的制作水平也相当高。
画面精美、音效恰到好处,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特别是那些关于月亮和星空的镜头,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这种视觉上的享受,让我对影片更加喜爱。
总的来说,《穿过月亮的旅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车马邮慢时代的小美好,还让我思考了许多深刻的问题。
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爱始终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去寻找和守护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话,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
相信你一定会被它所吸引并深受感动的!
如果以声音记录时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旋律。
如果以味道回忆爱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甜蜜。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中张子枫、胡先煦饰演的这对90年代的懵懂情侣,非常有时代特征,虽然通讯和交通不便,但丝毫不影响两人之间情感的浓度。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以一个非常小的点切入,不断往返的火车就像陷入了时间的循环,通过一次次的搭乘,逐渐积压推升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呈现了一段极具“动感“的真诚、纯粹的爱情。
但反复错过的剧情多少略感刻意和啰嗦,如果可以减少一番少一班列车戏份,节奏和观感会更好。
好在没有近年国产爱情片备受诟病的狗血剧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纯爱之旅,是近年少见的、公路片式的国产爱情电影风格。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电影开场就有”五条人“仁科的关系,让我全程对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插曲都格外留意,音乐非常有年代感,有点CityPop的感觉,我个人很喜欢。
去看这部电影的小伙伴,不妨留意下。
关注@电影员:共沐光影,我们下部再见🎬
我这个哭包的眼睛又没有控制住,这确实是没有办法,对这种非常纯净的感情由电影拍出来,而且叙事结构还那么有意思,不由得会随之感动。
可能是因为我确实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情绪性动物,面对这种双向奔赴又双向错过最后情感到达极点,拥抱大团圆的故事总是情不自禁。
看到一半,我就觉得非常像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小说故事,那就是《麦琪的礼物》,男女主角双方都想办法换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当做礼物送给对方,最后又变成了无用之物。
就好像在这部电影中王锐、林秀珊为了去找到对方,给对方一个惊喜去见到对方,结果完美错过的故事。
当然麦琪的礼物还是在的,一个是被踩踏了只剩下一些花瓣的玫瑰,另一个是被别人吹过的又被踩扁的口琴。
一次、两次、三次没有见面,我都替王锐感到揪心的时刻,竟然是在因为没有钱买站票被赶下来之后,在火车上相见了,这说明最开始设置的逃票/补票的情节是有很强的铺垫作用。
其实电影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影的片名叫做“穿过月亮的旅行”,那么月亮在哪儿呢?
直到电影中段才告诉我们,月亮就是中秋节。
因为今天是团圆的季节,所以月亮一直在天上。
好吧,这个理由很勉强,因为就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太适合在五一放,更适合在中秋放。
不过请稍等,其实月亮的意象是有的,我们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实体,而是把它看成一个空间:月亮正是列车钻进隧道的洞口。
正是因为反复穿梭,才让我们不得停留,也正是因为在这个列车上不断眺望远方的风景,才能够看到由此牵连处的一连串的列车中的浮世绘景象。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里面就谈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铁道最开始是用来运输货物的,后来变成了搭载乘客,于是乘客的旅行认知就出现了非常新奇的体验,那就是他们不再是慢慢的驻足停留欣赏风景,而是变成让风景快速的在自己眼前掠过:“时间和空间的湮灭(annihilation of time and space),也就意味着自然空间在被铁路剥夺了曾经所拥有过的绝对力量之后所面对的新处境”。
于是乘坐一次旅程就仿佛观看一场展览这场展览里是有各种各样的物象被陈列起来,观众只能够走马观花,空间的距离就被抹杀——而恰好的是世界上第1部公映的电影就是《火车进站》,于是电影和列车就成为了现代性的两个路标:他们都共同消匿了空间这一庞大的实体概念——人们可以在电影院看到其他时空的影像,人们也可以在火车站让这些影像呼啸而过。
抱着这样的感觉去重新理解《穿过月亮的旅行》,我们就会发现:林秀珊和王锐或许错过了彼此在白昼的相逢,他们却看到了更多在这辆列车上的展览之前,所说的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坐在他们对面的乘客有做彩票的、有做外贸的、有被抓的犯罪分子、有悄咪咪的小偷、有白昼里疼痛女子和醉酒的男子......这些人与他们的相同,实际上都不需要展开一个前因后果的故事,他们就只是乘客,只是被展览的物品。
“铁路包厢里的座位迫使乘客要面临一种源自尴尬,而不是基于实际需要的关系”,一种私人空间的瓦解正是来自于陌生人之间不得不在某个狭窄的空间中进行视线接触,而接触之后就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而更加私密的展览,则是他们的过往碎片——于是我们会看到两位在列车上遥望远方,远方的转瞬而逝的真的是风景吗?
也有可能是他们彼此对于过往记忆的走马灯。
从他们相识开始就在同一个村庄,他们因为通人性的牛而结缘,他们彼此去对方的城市寻找偶尔栖息的落脚点,这当然是一种被滤镜化的幸福,尤其是林秀珊还想象王锐从高空坠下之后伸展出一双翅膀。
说起来超自然的力量就是那头牛了,因为牛的存在——这是非常前现代的生产物,才让作为现代语境下的列车最终停下匆匆的脚步。
这些都需要我们跟随主角们穿过这月亮的洞口,展开一场爱意的旅行。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要以一种平面的心态来看这个故事,而要以一种纵向的心态来去发掘情感这种东西,要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被打败,可是他是在电影中就会滋生出很多浪漫的误会、偶然以及重逢。
而在电影的结尾,口琴的几条横线与铁轨的几条横线慢慢的重叠起来,转瞬即逝的声音,与永在奔跑的时空就此交错,奏响了这出浪漫的感情。
叙事结构确实非常巧妙,让一个非常平淡的纯粹的感情故事变得波澜起伏,现在的时间线和过去的时间线相互交错,形成的误会不断的堆叠,堆叠到最后像烟花一样又得以宣泄。
这其中节奏感与喜剧感的拿捏,我认为还是比较精巧的,处于前半节把观众带到欢乐的需要,慢慢的进入后半节就变得感性起来。
而两位演员新生代的小花和小生:张子枫和胡先煦,我觉得还是颇有观众缘。
张子枫的剧照就已经很飒气了。
在电影中,她展现出来的是农村少女形象、都市食品女工形象和与恋人相遇的形象。
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情节点,就是她每次和王锐打电话时,自己都要化妆,虽然对方在电话里看不见她,可是这种打电话的过程就是极具神圣性的仪式,记账也是。
电影专门给了林秀珊的账本好几个镜头,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其中就有一个“给大乖乖买口琴”。
胡先熙就看起来i人了很多。
王锐在电影里是非常轴劲儿的个性,但自己又不善言辞,内心憋着就要认个理儿。
从他拒绝相亲、假装绑炸药、证明自己没有逃票和不接受李晨的给钱补票来看,这种营造“不期而遇”感的行为真像是他能做出来的事。
不过一遇到媳妇儿的事,就啥也顾不得了,甚至瞎话也是张口就来,为了攒点小钱钱。
从我这个CP粉的角度来看,我是真觉得这一对儿很有满满的恋爱感,不是刻意绑在一起的工业糖精,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小细节都打造得非常有生活性。
说起这个生活呀,那电影的开车场景可就真是......所以这个列车开车,以及在小旅馆里开车你别说,还真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面——甚至旅馆里的小电视都放着类似隐喻的画面呢。
结尾的花絮彩蛋虽然可能老套,但其实也就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能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共同跳起一曲舞蹈的感觉。
电影的slogan是,我爱你,愿赴千里。
但我在看的时候总想起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纯爱片里真的只有纯爱吗,我觉得月亮要讲的不止于此。
林秀珊和王锐为什么愿意一遍遍地奔赴,除了对彼此的爱,一定还有对生活无限的热情,才能支撑下来吧。
他们是九十年代普通人爱情的缩影,而他们在火车上遇到的更多人,也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在这里夸夸张子枫,年代感真的拿捏得好到位。
口红一涂,背上小挎包,穿上小高跟,太有感觉了。
和领导推拉的时候那个语气和笑容,完完全全就是九十年代的女工啊。
她会精打细算,随身带账本和闹钟,但也会让出好不容易抢到的座,把心爱的礼物借出去,她是圆融的又是温暖的。
这次应该不会有人再说张子枫只适合演悲情角色了吧。
她笑起来的时候让人感觉世界都亮了。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看到秀珊就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
她像明媚的向日葵,同时还能把这种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人(太详细可能会剧透就不说了)。
体验派演员谈演技都有点低估了,张子枫是00后,没有经历过90年代,而且明显林秀珊的性格和她本人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她是在塑造一个时代背景和人物特质都和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但又没有塑造感,始终都保持在人物状态里,一致性和准确性俱在,真的很难能可贵。
在那段时间里,她就是林秀珊本珊。
王锐呢有点憨憨的可爱,他很聪明(在秀珊口中),还会在镜头面前夸夸单位(那段真的有点好笑,打工人也有共鸣),但是他眼里只有秀珊,真的可以为爱人倾尽所有的感觉。
那时候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句话在《穿过月亮的旅行》里非常具象。
他们和当代年轻人不一样,他们不丧,也不快,但慢得刚刚好,刚好足够遇到彼此。
特意没有看原著,直接抢票去看的电影,完全超出预期。
大概这部片子会是我今年心目中的观影白月光了。
《穿过月亮的旅行》,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美感,就像改编的原著 《踏着月光的行板》。
但是,无论是影片名字,还是小说名字,要翻译成英文,还是有些难度的,尤其是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让我来翻译,我最多翻译成 "A Journey Through the Moon"(寓意月亮见证下的旅行),或者意译为 "A Train Journey Under the Moon's Gaze" 。
好在电影的英文名字做到了,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首先,体现了影片的主要内容,毋庸置疑,“我爱你”是这部电影的最大内核,这一天其实是两人相爱至今的一个浓缩点。
“月亮”是这个故事的背景中秋节,一个象征团圆的时节。
影片中那一轮巨大的月亮既是视觉焦点,也是情感的象征。
影片最后出现的是一枚超大的月亮,包括列车在月亮下驶过。
“And Back”是这个故事的冲突点, 巧妙地暗示了故事中的来回冲突与曲折 。
两个人都在列车上不断 Go and Back,最后他们总算在回到原点之前相拥。
这样一个翻译,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了“信”与“达”的标准。
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 这个翻译精准地捕捉了影片的主题——爱情的深广与历久弥坚,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电影的背景元素——“月亮”和“往返”的概念。
不过, 信、达、雅”中,唯“雅”字难解,这个需要心领神会。
这个翻译让我想起来了山姆·麦克布雷尼(Sam McBratney)的那本经典绘本 《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猜猜我有多爱你 小兔子和大兔子一起比赛,看谁爱对方更多。
小兔子想方设法用各种方式来形容自己对大兔子的爱,而大兔子则用更广阔、更远大的比喻回应着小兔子。
小兔子举起双臂:“我爱你有这么多,”他说着,双臂伸展到最大限度。
大兔子微笑着回应:“我爱你有这么多。
”他把双臂伸得更远,因为他比小兔子更高、更大。
小兔子踮起脚尖:“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尖那么高。
”大兔子则伸长身子,用手指触到树枝:“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尖那么高。
”小兔子跳得高高的:“我爱你高高到我能跳到的地方。
”大兔子轻松跳得更高,说:“我爱你高高到我能跳到的地方。
”小兔子最后躺下来,看着广阔的夜空:“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大兔子轻轻地将小兔子抱在怀里,低声说道:“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绕回来。
”
小兔子在甜美的梦乡中安然入睡,带着那句令人心头一暖的“大兔子爱你更甚” 我不知道译者在翻译电影名字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这本绘本?
我倒是一下子就联想到了。
而且,整部电影,男女主角不也都是竭尽全力,去比对方更爱一些吗。
这种绘本和电影之间的相似之处,或许并不是译者有意为之,但我感受到了这种巧妙的共鸣。
在不同的媒介和故事中,爱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不论是通过绘本中亲情的无尽延展,还是电影中爱情的起伏跌宕,它们最终都回归到那个最简单却又最深邃的表达:“我爱你”。
这段旅程中,我们见证了两人如何在不断的来回中,不断升华感情。
就像绘本中的结尾一样,无论距离多远,爱总能带着他们回到彼此身边。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这个标题不仅涵盖了影片的主题,也巧妙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情感张力——那种在反复的来回中愈发坚定的爱意。
新婚燕爾、異地打工的小鎮夫妻。
在難得的中秋節假期想給對方驚喜。
卻不斷彼此錯過。
這是一部浪漫愛情屬性十分明確的電影。
有著歐·亨利式的現實主義色彩。
感覺發生了很多事。
卻又什麼也沒發生。
然。
《穿過月亮的旅行》對待『性』的開放程度。
確實出乎意料的。
開場談性。
愛情書寫基於性。
人的聚合跟分別之中。
都充分包含了性。
這在國產愛情電影里相當少見。
考慮到整個故事只發生在90年代的某一天。
人物往返於廣州~深圳兩地之間。
在時代背景上。
算是一組父母愛情的昨日片段。
那這種對性的直白更顯可貴。
此前國產愛情電影有個普遍問題。
就是嚴重性壓抑。
有愛無性其實是非常淺薄的文藝觀。
二三十歲。
荷爾蒙分泌最旺盛、肉體感受最賁張的年齡。
一群俊男靚女在銀幕里好像被移除了性衝動一樣授受不親。
本質上是缺乏人文關懷。
而《穿過月亮的旅行》在這方面給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呈現。
九十年代。
風轉物移。
人們從鄉土進入城市。
擺脫家族婚姻走向戀愛自由。
這一對異地打工的年輕小夫妻。
他們為何一天之中陰差陽錯多次往返廣深兩地呢?
當然是為了做愛啊!
我以為這就是《穿過月亮的旅行》成熟的地方。
它提供了一個懷舊九十年代的健康姿勢:奔放首先要身體奔放、開放首先要性觀念開放。
現代愛情首先是對身體接觸去神秘化的愛情。
不談性。
就無從談起九十年代。
整部電影看完就像聽了一首五條人的歌。
像『夢幻麗莎髮廊』和『晚上好春天小姐』的影視化。
嶺南風土。
人間參差。
飲食男女你不談風月。
風月也在那裡。。
好几年前就读过迟子建的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电影把故事的发生地点从寒冷的东北移到了90年代的广州和深圳,这种改动与当年广东席卷全国的打工浪潮结合在一起,讲述时代浪潮之下小小打工人的爱情故事,平凡中带着一点浪漫,还颇有时代的风味。
看完这部电影好像吃完一块广式风味的陈皮糖,酸酸甜甜又神清气爽,余味悠长。
1996年,一对新婚才不到一年的农村小夫妻,跟随着改革开放打工移民潮的滚滚时代洪流,从遥远的小地方农村下三营子来到改革开放先锋之地广州和深圳打工。
老公王锐靠出卖力气,在深圳的建筑工地当工人,赚的是辛苦钱,秀珊也没什么技能,最后在广州的食品厂找到了一份包饺子的工作,她手脚勤快,活干得不错,两人都努力工作,为过上好生活而努力。
夫妻俩长期在广州、深圳两地分居。
他们每半个月花37块钱坐最慢的绿皮火车,就能去到对方所在的城市,见上一面过上一夜。
在彼此见不到面的时候,他们就在约定的时间去电话亭打电话互诉衷肠。
在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BP机都很昂贵,不是普通人用得起的,所以普通人只能在电话亭打电话沟通。
在电影里,那些等在电话亭里打电话的人排成了长长的人龙,那可真是时代的印记,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电话亭早已在城市里消失不见了,只剩下时代的回忆和岁月的叹息。
相逢虽短,情义却长看完整部电影忽然想起来《麦琪的礼物》,觉得遗憾又欣慰,有一种既甜蜜又惆怅的感觉,惆怅的是即使他们如此辛苦地来回奔波,依然没有能够换来更长时间的相聚,只能是彼此在慢车的站台上拥抱几分钟。
甜蜜的是即使如此辛苦,他们还是不辞辛苦地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好几次,只为了见上对方一面,对他们两人来说,辛苦虽然是辛苦,但爱和爱人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了看上对方一眼,再辛苦也值得。
在本不该放假的工作时间,两人意外地得到了单位的奖励,中秋节放一天假。
忽如其来的假期,他们来不及跟对方沟通,两个人又都想给对方一个惊喜,在没有通知对方的情况下买了礼物,准备去对方的城市来一个闪现,想在阖家团聚的中秋节给对方制造一个浪漫惊喜。
王锐给秀珊买了一束平时都舍不得买的大红玫瑰,漂亮的玻璃纸仔细包装,用细丝带扎好,心里美滋滋的,想着秀珊看到了准会高兴。
而秀珊则用自己卖了毛毯的钱再加上自己的部分积蓄,给王锐买了口琴。
口琴,那曾是他们俩爱情的见证,只可惜那把旧口琴坏了之后,王锐一直嫌弃价格昂贵,没舍得买新的。
在本该团圆欢聚的中秋节,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在绿皮火车上疲惫奔波。
这样来来回回的忙碌往复奔波中,他们遇到了很多人,看到了很多事,却总是见不到最想见的对方。
除了他们俩的奔波,他们在火车上遇到的人与事,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个时代因为没钱而常见的逃票行为,没有素质的嚣张乘客在车上抽烟、用东西滥占为数不多的座位,买彩票上瘾而欠缺理性的彩民、假装读报实则窃人财物的小偷,形形色色的乘客与乘务员之间斗智斗勇的较量,最后王锐也因为没钱用站台票上车最后被迫补票的事情,以及穷得没有鞋子穿只能用胶带包裹袜子的清洁人员最后得了王锐那双大两码的鞋子穿起来却刚好合脚,还有火车上难吃昂贵的盒饭,这些小细节都丰富了整个故事的趣味性。
九十年代从贫瘠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财富对普通民众的金钱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例如活在幻想中的彩民在得知自己被偷彩票之后,丧失理性在车厢里惹事,大喊大叫,最后被乘务员制服。
又如病殃殃的美貌女子被丈夫声称跟人跑了,看起来男子明明是不顾脸面的自曝家丑,让人觉得尴尬,但面对生病的妻子虽然语言上嫌弃,行动上依然照顾有加,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羁绊和故事也很有意思。
秀珊这边奔波的火车上,也不平静。
刚开始知道坐在自己对面的人是死刑犯时,没见过这个大场面的秀珊先是忐忑不安,心怀恐惧。
可当她意识到死刑犯也是活生生的人时,她从恐惧无措,慢慢变得开始勇于交流,她还鼓起勇气向便衣警察再三请求,让其吹奏自己给王锐买的口琴。
一个即将告别美好人生的死刑犯,用一只小小的口琴悠然地吹奏出了凄美悠扬的乐曲,动人的音乐博得了列车上几乎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两趟火车奔赴的错过,最终他们在慢车相遇的站台上有几分钟的短暂相遇。
相遇奔赴的忙碌辛苦,只能换来短暂相逢。
当慢车交汇的那一刻,才知道原来相遇短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时光转瞬即逝,相遇相爱的却可以浪漫持久永恒。
甜蜜与惆怅随着火车开动,故事也慢慢铺陈开来,平凡不起眼的故事开始变得娓娓动人,终于让人看到了两个人之间那种朴实的融融爱意和外地底层打工人辛苦打拼生活的不容易。
秀珊在时尚流行之地广州打工,虽然只是个底层的打工人,但也比在农村务农时时髦了很多,她剪了短发,有层次的短发利索好看,还显得时髦,颇有一种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类似山口百惠的气质,抹了淡淡口红,抿着嘴唇笑起来,也很动人。
她坐在火车的窗户旁边,吹着风,遇到对面座位乘客的善意,也会常常抿着嘴低头一笑,那笑容看起来单纯灿漫,有一种蓬勃的朝气,还流露出一种属于几十年前那种物资不够丰富年代的淳朴,这是一种属于纯真年代的美好。
张子枫演的很不错。
之前对张子枫印象最深刻还是之前青春期形象。
时隔几年如今再看,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妹妹已然不同与往日,跟原来影视作品中青少年形象相比,她现在是个大人了,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一种属于青春女性的美。
在外表上,秀珊每次打电话、去广州都一定打扮得时髦才肯去见丈夫,一身短上衣西服虽然略大但很合体,略施粉黛抹上口红,更显得青春,很有九十年代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但思维方式上,她依然很传统,明明性格开朗,遇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却时常沉默不语,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欲望,秀珊即使外表打扮城市化了,行为举止还留有传统女性的痕迹。
胡先煦饰演的王锐作为农村青年初来乍到繁华都市,无法与身边的繁华相适应融合,他在夜市买胸罩被老板娘骂,去小旅馆开房间被老板娘调戏,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他本能反应的逃避,带出了身上的那种笨拙和青涩,这种感觉很真实。
因为没钱只能穿着秀珊在换季时在夜市买的大两码皮鞋,便宜是便宜了,却不合脚,只能穿着好几副鞋垫来配,这个场景就很有时代特征。
就连他身上的那浅褐色的西装也有些略大,看起来也不甚合身,他浑身上下这种与繁华都市的不合时宜感反而有了那个年代的味道,也符合他底层打工人的身份。
因为没钱所以无法追求高品质,为了省钱什么都可以凑合。
他不合时宜不时髦,但他淳朴善良,懂得在火车上看见病殃殃的女人会给她一支红玫瑰,有一种发自内心怜悯的善良。
看到小偷会大声嚷嚷让人注意,即使自己反遭污蔑,倒也不失淳朴的本心。
看到小孩子也会照顾,显示出这个人物内心的温柔。
在两人奔波火车的路上,也引出了两人爱情故事的过往。
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从故乡下三营子开始的,两个没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早已彼此相识,默默爱慕,在浓阴绿树的树林里,他们一路相随,终于识得对方的心迹。
在浓浓绿荫下,在水牛旁边,在田地里,王锐吹起了口琴,打动了秀珊,他们开始谈恋爱,一开始是小心翼翼的试探,最后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喜结连理。
中国农村绿色的乡村风景让我想起来了一部千禧年左右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也是一种绿油油的感觉,到处充满了生命力,满眼苍翠,碧绿成荫。
最后慢车不慢,载不走秀珊他们的相思之愁。
在故事的最后,当秀珊把掉落的玫瑰花瓣一瓣瓣夹入她每日记账的账本中,一瓣玫瑰花一页账本,面包与爱情,让人看到了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具象化。
故事虽有遗憾,但所念皆是彼此,也不失为另一种温柔。
将90年代纯粹简单的爱情抬上荧幕,是给如今对爱情抱有怀疑的我们一点点过去的“乌托邦”。
全片故事很简单,就是讲一对异地小夫妻在中秋节为了给对方惊喜偷偷前往对方的地方但一直错过的故事。
胡先煦饰演的王锐和张子枫饰演的秀珊时隔多年重新合作,从《小别离》的娃娃亲真的成为了“夫妻”,算是给荧幕前的我们一点点“售后福利”。
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就是最简单最想着对方的新婚夫妻,他们青涩,却努力的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秀珊包饺子是全厂最厉害的、王锐睡着几十人一间的宿舍却还是给秀珊买了玫瑰花;他们普通,但他们身上都有人身上最质朴也是最闪光的品质:秀珊不“以貌取人”,会把送给丈夫的口琴给嫌疑犯;王锐被乘警误会,不卑不亢守护自己的自尊……现在的我们对于婚姻考虑的越来越多,越来越世俗,夫妻之间的关系好似都有所保留,不能说这是错的,但也希望从前的青涩、纯粹的爱情在现在也能出现,也希望我也能遇到双向奔赴的人。
影片的背景音乐、转场等都让我很舒适,中间也穿插着不少笑点,质感也很不错。
但其实整个影片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无功无过吧,线上倍速看看就行,评分3.5左右这部片最成功的点应该是胡先煦了吧,他在路演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三观都让我好感倍增啊。
一、选角的锅:我看的时候就觉得他俩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童星带来的年龄差异,而是她俩根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根本不知道那个年代的大人、生活是怎么样的。
整个片子努力的让场景还原,妆造还原,但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00后气质还是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啊………他们甚至无法真正共情那个年代异地小青年的恋爱有多困难。
(因为就连我97年的也真的get不到的,个更别提00后了…)他们只能学着以往的影视作品,用着学校学来的表演技术去尽力展示那个通讯困难的年代爱情,“演”的很用力,再加上那现代稚嫩的面庞,所以那种小孩子过家家谈恋爱的感觉真的就太强烈了…(到底哪个大聪明决定用他俩来演这个剧的😂他俩那点跟农村沾边了…)二、剧情的锅:看完整个片子导演在这一场“中秋爱情囧途”中加入了很多火车小插曲,但是说句实在话我甚至感受不到这些小片段和整个影片的内核关联……你说那第一个五条人的月饼事件、冯绍峰那个莫名其妙的风琴、小偷偷东西的后续、还有最后那小孩(除了李晨这个我觉得还算有点合理性外)……其他这些单拎出来放在一些年代剧上都还行,放在这样一个爱情片上是为个这个片子上什么精神高度吗?!
这样真的不会觉得特尬吗?
其实我觉得把路上的小插曲都换成一些喜剧情节不会更好吗,展示一个喜剧爱情也比努力想要展示一个“有高度的”爱情更好吧……最后用中秋温情来个大团圆我也能接受啊…展现质朴的年代爱情也可以嘻嘻哈哈的,不一定非要加入很多莫名其妙的情节去营造一个看似很有深意的情境!
(实在忍不了了,确定那段口风琴表演不是为了凑时长的吧🙄)
又不敢直接拍性喜剧,又想打打擦边球,某程度上折射了国产电影的悲哀。
两个人跑来跑去跑来跑去,这是给观众添堵的吧??我真是越看越生气。路上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又虚又假。两个人又呆又痴,没看出人物的魅力。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来回坐火车,这个故事明明应该是很真情很纯很打动人很暖心的东西,但给我感觉就像是两个人像两个工具人一样在悬浮的基础上又哭又笑。真6啊,这么多年拍爱情片还是这个死样,能不能有些真的东西?我看这片简直是抽风了。
全片充斥着导演编剧对真实生活的肤浅又刻板的想象,烂到月球了。
挺欢乐的一个片,有意思,不枯燥。
开头十分钟就一堆槽点。广州深圳相隔一百多公里,可能一边大雨倾盆一边晴空朗朗?两个人同时念叨:“再有三个小时,就可以见到xxx”,这时双车交错。也就是说,此处是广州和深圳路程的中点,而半程需三小时,全程需六小时。就算是绿皮车,也不至于平均时速二十几公里吧?
看了十分钟不到,我就想走了,一直忍到了最后半个小时,我忍不住就走了,早知道第十分钟的时候就走了,大家看到烂片别停留,赶紧走,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票钱已经打了水漂,时间可不能打水漂,不如陪陪女朋友逛逛街呀什么的,请的都是好演员,演技都在线,就是那个编剧编的那个台词呀好尬的,还有李导,我不想说什么了,希望李导下一次的作品能有所进步
#BJIFF2024清爽可爱,今年目前看到的爱情电影最佳
我寄琴声与明月,随君直到广州东。
好可爱的片子啊,全程颧骨升天,映后就算胡先煦直接官宣和张子枫喜结连理了我都会张灯结彩放鞭炮随份子
既心酸又羡慕……
三星半。高中时看过迟子建的原著《踏着月光的行板》,是《收获》上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这个电影没预想的那么差,只不过原著是以意境取胜,这个导演的审美却比较平庸,火车上的众生相拍得都不怎么样,尤其五条人那两位就是两颗老鼠屎。后面回到正轨味道终于出来了。两个主演一开始会觉得是小孩装大人,后面越看越喜欢,真是年轻一代里比较灵的,看他们接吻感觉小弟弟小妹妹终于长大了。这个二十多年前的故事现在看已经俨然具有了古典气质,现在年轻人恐怕很难进入,既想象不了没有手机的生活,也理解不了那样的爱情。
两位主演的台词都挺不自然的,演技也是,他们俩完全没有cp感。配乐还行,剧情稀碎,不知所云,以及频繁提及开房,还有给妻子买漂亮衣服怕被别的男人惦记,这些桥段令人不适。不推荐。
挺可爱的剧情。绿皮火车的记忆
不仅男女主不正常就连支线的角色都莫名其妙。
很有漫画感的温情 情怀小片子,色彩剧情风格走的是韦斯安德森的调调不管怎么说,值得鼓励人生百态双向奔赴 却很累很累很累虽苦但甜 虽累 但依然坚定的奔赴有自己的坚持但都是为了见你如果见不到了那月亮下的一刻,也是团圆是个美梦不知道还能看几次学校的展映电话亭变光的长镜头,的确也很有力量所有的小温情都有力量怀旧过往时光中遗憾的美丽对答案 的追寻 与延续延迟满足的魅力在当今更值得珍视“好好学习,认真恋爱”不论如何,诚挚的爱值得珍视
导演李蔚然在平凡的生活里追求诗意与浪漫,一次次的错过,耐心和精力几乎磨尽,可在看到恋人的那一刻,依旧能满血振作起来相拥而泣,男女主的站台相见短暂美好又弥足珍贵,胜过千言万语,每个经历过异地恋的人看完都能感同身受。迟子建的文字有了画面,平凡如他们,无奈如他们,日子提纯出光彩,照进观众的心底,暗淡的生活闪烁出最质朴的爱情。深邃复杂与青涩纯真在影片里完美融合,使得90年代的纯粹爱恋格外动人,或许时光是最美的滤镜,透过光影来见证一场跨越山海的拥抱吧。
有点子浪漫~牛付出了太多~
不得不说,张子枫和胡先煦的演技在同龄人里算是非常真挚细腻了,表演上做减法,用简单纯粹的淳朴就能打动人。他俩的对手戏太有化学反应了,很容易让观众代入到这段感情里,为这对异地小夫妻操心担忧,也为站台相见桥段泪目。电影由荤到素,越往后越小清新,纯爱拉满,哭死我了。
甜甜傻傻的小清新爱情小品,在这样的纯粹里有那么几点难得的“杂质”:男主角在列车长前脱衣找车票,女主角说服警察让嫌疑犯吹口琴,在权力面前据理力争,才更显出他们的“真善美”。不过对90年代的历史复原和时代表述还是接近“真空”了,风格化的手法也不够强大到弥补这点。如果冯绍峰的对象能找来倪妮演那才有趣,告诉这对新婚小夫妻,往后“我想和你好好的”有多么不容易。
专门提前来审判《穿过月亮的旅行》了。没想到00后能把父母爱情演得这么好,张子枫的举手投足,娇俏一笑,把年代感全演出来了。他们在火车上遇到的人,都是那个九十年代的一个窗口,既有纯爱,又有人生百态。总之,五一档强推!